西西河

主题:《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的传奇人生》 节选 -- 大水

共:💬15 🌺6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家园 《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的传奇人生》 节选

    以前在鼎盛上看过该书关于歼10那一部分的扫描版,刚才在超大上看见有网友给出了该书电子版的下载地址,赶紧转过来与大家一同分享 下载地址是 

    《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的传奇人生》

    无需注册直接下载即可

    另将该书关于歼10的部分转载过来

    通宝推:愚弟,波波粥,西行的风,
    • 家园 新中国培养的大师,中国的脊梁!

      向宋老学习!向宋老致敬!

    • 家园 第九章 青丝染霜集大成

      第九章 青丝染霜集大成

      一、这个老头固执但有道理

      首飞不易,定型更难。

      研制飞机的人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纵观世界飞机设计史,无论哪个国家研制的飞机,在飞机设计定型上,无不经历艰难崎岖的漫长过程。无论现在世界比较看好的F16飞机也好,苏27飞机也罢,都经历过这个曲折苦涩的过程。其中F16飞机,边飞边改,前后经历了30年的时间!

      歼10飞机也必然经历这个崎岖险阻的过程。

      飞机虽然上了天,可宋文骢却更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明白前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还有更险的山峰要攀——调整试飞、定型试飞。飞性能、飞操稳、飞颤振、飞火控……许多要飞的风险项目,都是我国军用飞机未有过的。

      按照试飞大纲,飞机已经飞了好几个试验科目,已在天上自由自在地展翅飞翔。可不知为什么,还没飞多长时间,人们就发现,总设计师宋文骢每次来到试飞现场,他望着天上的飞机,时常陷入久久的沉思。到后来,他的神情竟然有些黯然起来。参加试飞的同志不明就里,又不好问他。

      终于有一天,在飞机完成第一次超音速飞行后,承担试飞任务的同志们都为成功感到高兴时,却发现宋总眉头紧锁,反而高兴不起来。

      “宋总,今天的超音速飞行很顺利呀,你为什么反而还忧心忡忡呢?”中午,参加试飞的人员到机场旁边一个小饭馆吃饭,大家终于忍不住了,有人小声问宋文骢。

      “你认为这就算是大功告成了吗?”宋文骢轻轻地摇了摇头,“飞行数据我看过了,我看……有的不理想。”

      “按试飞大纲要求,飞机已经达到它的飞行速度了呀!”。

      “再飞一个起落看看吧。”宋文骢沉吟一下,他避开话头,“你们累了一上午,早就饿了,先吃饭吧。”

      飞机又飞一个起落下来,宋文骢再看飞行数据,他终于沉不住气了。回到所里,他马上召开了专题会议。会上,他叫总体室的同志找出当年做方案时飞机模型在风洞吹风的数据,和现在飞机试飞的数据进行反复对比。最后,大家终于发现了两组数据存在的差异。

      “根据两组数据的对比,大家也看出了这两组数据的差别。最近我一直在琢磨,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状况的呢?”宋文骢环视了会场一遍,又才接着说道,“经过反复计算,反复琢磨,得出了一个基本结论:这是由于飞机更换了发动机的结果。涡扇发动机外形大一些,换发动机时加粗了后机身的尺寸,这必然会引起阻力增加;同时,从理论上,似乎两种发动机的功率差得不多,但实际使用过程中,涡喷改为涡扇速度特性不同,推力存在着明显差异。”

      “正是因为国内涡喷15发动机还没有赶上进度,所以我们才将涡喷改为涡扇发动机,现在飞机就要设计成型了,发动机功率虽然差一点,但只是影响一两项飞行指标,其实妨碍并不大的。” 会场沉默一阵,有同志发言讲道。

      “两组数据虽有一定差异,但重要的是并不存在安全隐患问题。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也只好这样了。”有人附和道。

      “不行。”宋文骢决绝地说,“我们给空军造的这架新机,一定不能让它留下任何遗憾。”

      “那,宋总,您的意思是……”又有人问。

      “必须趁现在飞机还没定型,抓紧修正改进。不然像现在这样飞下去,飞机是很难达到我们设计指标的。”

      可,现在飞机已经成型,要再做改进,谈何容易!这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啊!其他与会者望着宋文骢,没有说话。

      当断则断!“这个问题,各专业反反复复做了分析试验。总要求是一立即进行后机身收身、修形设计;二将飞机内侧附翼作动器进行半埋处理;三减少飞机表面‘猫耳朵’截面积,降低迎风阻力;四进一步提高飞机表面质量。”宋文骢沉思着谈出他的想法。

      什么,飞机要做这么大的改动呀!与会的同志一下有些懵了——这项决定太重大了,要动的可不是一般的小手术。先不说国防科工委、航空工业总公司等上级机关同意与否,就是在研制单位中,也必然会引发一场不小的地震。首先是飞机生产厂,这个决定肯定会让他们措手不及,会把他们的生产计划打乱,同时还意味着工厂前期生产所用的模具夹具工具、已经生产出来的零件部件有一部分要报废;而且上级已经向他们下达了飞机生产计划,如要修形那准备周期就太短,肯定难以完成。再说,空军目前已经看好这架飞机,正眼巴巴盼着飞机投入批量生产,早日提交部队领先试用。此外,就是现在的状况,围绕这架飞机方方面面的事情是千头万绪,那里还有时间来进行如此重大的设计和修改呀!

      “不管有再大的困难,再多的客观原因,也不能凑合,也必须立即着手进行改进!”宋文骢没有丝毫让步的余地。

      一时间,各种闲言、牢骚、抱怨,甚至怒气都明里暗里都冲着宋文骢而来。

      “这个老头,真是太固执了,那是水泼不透针插不进哪!”

      可宋文骢像吃了称砣,他不为任何原因所动,硬是铁了心,是非改不可!

      其实,宋文骢好长时间以来,一直也在思考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他心里比谁都清楚,这样的决定肯定会引来上下左右的抱怨和疑虑——但不这样做确实不行哪!作为总设计师,他比其他人想得更深更远。他对上级机关的领导讲:飞机改换发动机由此带来的阻力加大和推力不够,必须在保证飞机强度和刚度条件下,通过外形收身减阻才能彻底解决问题,除此别无选择。如果我们硬要这样搞下去,就算通过了其它试飞项目,但为了达到歼10飞机的战技指标,将来也非改不可!同时他反复而坚定对兄弟单位的领导讲:新歼外形必须量体裁衣定身制作,不收身减阻是没有出路的,长痛不如短痛,必须尽快改马上改,把损失降到最低最小的程度,而绝不能造成覆水难收的局面。

      可喜的是,这一决策得到了现场指挥部总指挥、成飞公司总经理杨廷阔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宋头顽固是顽固,但他说得有道理,你不服还不行,不改也不行哪——好,那就抓紧时间改吧。”

      成飞公司的领导经过反复研究,痛下决心对飞机进行修改。

      国防科工委、航空总公司支持了宋文骢的飞机改进方案。

      此后,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宋文骢委托杨伟副总设计师与有关部门特别是飞机生产厂进行了十几轮的研究和协调,最终与所有的研制单位统一了认识,生产单位也拟订了新的生产方案,并创造了18个月生产6架改形飞机的奇迹。

      “刚开始人们确实不理解宋总的苦心,肯定会有牢骚和抵触情绪。但如今想起来,如果没有宋总这个重大的决定,没有他的坚持,后来飞机要达到现在这样的战术技术指标,那是不可能的;要通过设计定型也是不可能的!”总质量师吕松堂如是说道。

      在设计定型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歼10飞机飞得不顺利,出了一些问题,这本来正是飞机定型过程中,所需要暴露并优化解决的事情。但问题反映出来后,有的人信心不足有些了。针对这个问题,在一次会上,宋文骢对大家讲了一段话:“如果我们蹲在地上看蚂蚁,看到的是黑压压的一片;但你站起来看,一脚下去,就能把蚂蚁踩死一大堆。”这话听起来很通俗,但他却告诉大家一个深刻的哲理:有的问题看起来很复杂,其实不足为虑不足为惧,只要你站得高一些,就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抓住问题的要害,你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二、中央领导的嘱托和期望

      在巴丹吉林沙漠的西部,有一片神奇而辽阔的土地。千年的胡杨林,顽强地扎根于茫茫的荒漠之中;一条新修的4000米长的跑道,像一道彩虹,迎来边关的朝阳,送走戈壁的明月。

      为了加快试飞进度,加速歼10飞机设计定型进程,总装备部决定新歼转场到西北某空军基地进行试飞。

      |

      西北空军基地空域广阔,碧空蓝天,很少雨雪天气,能见度好,非常适合飞行试验。但这里地处偏僻的戈壁沙漠,气候当然远远不如成都西安,冬天冷得出奇,夏天烈日炎炎,一旦风沙袭来,那真是遮天蔽日。同时,几百号人远离大本营,长期工作生活在戈壁荒漠深处,后勤保障、备件保障、技术支持等都存在巨大困难。

      这期间,宋文骢已经是70出头的老人了,为了飞行试验,他常往来于大本营与试验基地之间,凡有重大的试验项目,他几乎都在基地;凡是试验中出现需要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他几乎都在现场。在沙漠中,他和年轻人一样,早晨迎着刺骨的寒风出场,中午顶着烤人的烈日试验,晚上披着风沙和月光回营地。

      “宋总那么大年纪了,早就到了在家抱孙子,颐养天年的岁数了,他可都什么都不顾,什么苦都能吃,什么罪都能受。我们年轻人如果还心存抱怨,那真是无地自容呀!”采访中,当年参加试验的年轻技术人员回忆那时的情形,都充满感情地如是说。

      “这架飞机的研制,从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到江泽民、胡锦涛等几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在关注着它的研制进程,为它倾注了满腔热情,对我们研制人员寄托了无限的希望。江总书记、胡主席等中央领导,他们多次亲自来到研制现场检查指导工作。每次来,都期望我们能早日把新歼搞出来,以增强我们的国防实力——不早一天把它干出来,我们是食寐不安哪!”

      是啊,在宋文骢研制新歼的这些年月里,中央和各部委的领导至少到现场来了几十次。他们的到来,既是关心鼓励,但也是希望和鞭策呀!每次他们来检查工作时的情形,宋文骢都记忆犹新;他们对他寄予的希望,他是铭记在心时刻难忘啊!

      “古人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古人还说,位卑未敢忘国忧。每当我想起小时候日本人轰炸我家乡的情景,我就恨不得早一天把我们的飞机搞出来,早一天交付给我们的空军呀!”

      早在1994年10月12日,江泽民总书记等中央领导30余人,在四川省委领导的陪同下,就专门到了成都611所视察歼10飞机的研制情况。宋文骢作为总设计师,他向总书记汇报了飞机的研制情况。江总书记耐心仔细地听完宋文骢的汇报,还不时地插话问飞机战技指标的具体情况。

      听完汇报,江总书记一行人来到机库,他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样机,来到飞行品质模拟器试验室,江总书记高兴地跨进了驾驶舱,听了宋文骢给他讲后,江总书记还亲自操纵模拟器作了一个360°滚动飞行。当他听宋文骢讲由于国外限制,迫使我们自力更生搞飞机研制后,他立即肯定地说:“我们要有志气,就是要搞自己的东西。”

      下了驾驶舱,他对在模拟器上工作的两位年轻同志讲:“你们很年轻,前途无量。我们的事业就靠你们啦!”最后,江总书记和所里的科技人员合影后,他讲道:我看了你们的飞机后印象很深。看了你们实实在在的东西。你们把他搞出来了,我说话就更硬了。我到处都看到,你们所里有很多年轻人在各个岗位上承

      担重任,我很高兴。真是‘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充满了希望啊!”随后,江总书记还愉快地接受了所里赠送给他的歼10飞机模型。

      1994年到1999年,国务院领导朱镕基、吴邦国、温家宝、邹家华,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刘华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李岚清、尉健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先后来到飞机研制和试飞现场检查和指导工作。

      1999年4月20日上午,江泽民总书记又在吴邦国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曾庆红、总装备部部长曹刚川、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刚等人的陪同下,到歼10飞机研制现场视察工作。

      在新歼研制现场,江总书记握着宋文骢的手,微笑着向他点头,他还记得他是这架飞机的总设计师。江总书记听过宋文骢、薛炽寿和试飞员雷强的汇报后,他兴致勃勃地登上了歼10飞机工作梯,一边观看飞机座舱仪表的显示,一边再次听取宋文骢和雷强对飞机性能的介绍。

      参观完飞机后,江总书记在现场作了重要讲话。他首先对新歼研制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称赞飞机研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他说:我上一次是1994年来的,现在时隔5年,给我的感觉,那就是你们这里,可以说是静悄悄地、不声不响地、坚持不懈地、日夜操劳地努力,结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上次看了以后,这是第三次来。刚才你们的功勋飞行员给我们介绍了你们这个飞机的性能、飞机的优越性,并且与世界上的飞机作了比较。我们听了以后,心里托底了。应该说,给我们很大信心。

      江总书记接着强调:“我们反对实力政策,但必须要有实力。有了实力你才有发言权。我们一方面讲要发扬我们党的传统,要注意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发扬人民战争的好的传统。但是有一点,纵观当今世界,从海湾战争到这次的科索沃,先进的武器相当重要。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杀手锏。我看这个东西搞上去了,就是我们的杀手锏之一。我们这个飞机有11个挂点,发现什么东西也是一道金光就出去了,这就是杀手锏。最后江总书记希望研制战线的全体同志再接再厉,把武器装备搞得更好,为我们13亿人民壮胆。”

      临走时,江总书记欣然为飞机生产厂题词:铸国防利剑,扬中华国威。

      三、歼10飞机今天参军

      2003年3月10日,天刚亮,空军某试训基地的车队正朝机场疾驰而去。

      宋文骢坐在车上,透过车窗,他看见东方的天边飘着淡白的云朵,而头顶上却覆盖阴郁的云层——这天气,真是不可捉摸。在戈壁西线进行导弹靶试的飞机今天能够按时起飞吗?在东线空军基地今天的开飞仪式能正常进行吗?

      望着窗外,宋文骢陷入一阵沉思。

      他和611所年轻的总设计师杨伟是昨天晚上从成都飞到东线来的,连夜驱车赶到了部队驻地。今天,他们是随部队首长和飞机生产厂领导,去参加新机交付空军后的开飞仪式的。

      今年,“一机定型,两机首飞”的重任落在了宋文骢及其同志们的身上。歼10飞机干得很苦,而试飞定型更是艰难。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飞机各系统新成品超过65%以上,导致出现故障的频率也较高,尽管如此,我们的试飞周期和国外同类飞机相比,反而还要短得多。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我们的试飞员和技术人员拼命干出来的。从2000年飞机转场到西北后,3年的时间里,试飞现场放假休息总共才40天,而且经常是从早上8点干到深夜12点。许多人已经几个春节都没回家,都是在戈壁滩上度过的。

      作为总设计师,宋文骢也经常呆在试飞基地,和全体试飞员和研制人员一起,逐项逐项地分析解决试飞中的问题,克服了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闯过了试飞中的一道道难关,取得了试飞中一个个胜利,但也承受了身心的极度疲惫——但无论如何,飞机设计定型已经看见初露的曙光了。

      大漠朔风疾,戈壁胡杨枯;

      已是佳节团圆时,犹为嘉峪客;

      试飞紧,靶试迫;

      大强度,无人说;

      军民共首齐相聚,三羊开泰逐春去;

      此情能得成追忆?只在新机定型时。”

      解放军总装备部杨有新的一首词,描述了当时的情形。

      车队继续向机场驰去。幸好,刚进机场,天空中的云霾终于在慢慢消散,露出清明的亮光来。

      8点50分,机场上空已是云开雾散,从云层中投下了明白的阳光。远方突然传来一阵飞机的轰鸣,一架飞机出现在了北边的天空——那是从北京来的专机。专机在空中稍作盘旋,降落在基地跑道上。宋文骢走下车,看见部队首长和中航一集团总经理刘高倬一行走下飞机,他这才松了一口气。

      飞机开飞仪式定于上午9点半进行,现在终于可以按时进行了。

      中央军委的决策,是英明而果断的。由于形势所迫,空军急切地需要性能先进的战斗机来装备自己,歼10飞机尚未设计定型,军委领导出于对这架飞机研

      制过程的信任,决定先投入批量生产,交付部队提前试用——这个决定,开创了我国歼击机研制的先河。

      交付部队的首批飞机是2月23日到达试训基地的。原定一个月之后才实现首飞,经试飞员和地面保障人员的艰苦努力,先后完成了飞机迎角限制边界等全部试飞项目,把开飞时间提前了半个月。

      9点27分,01架新机精神抖擞,停在了起飞线上等待起飞命令。这架战机由试训基地李勇副司令员亲自驾驶。9点30分,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只听一阵轰鸣声后,飞机像箭一般冲出起跑线。宋文骢坐在观礼台上,看见飞机瞬间就已拔地而起,直冲云天而去;紧接着,第2架新机也紧随其后,瞬时滑行后便已呼啸升空!两架飞机的起飞动作,犹如弹射而出的两支利箭一般干净利索。少顷,只见两架飞机一前一后,像两只矫健的燕儿,在云霭之中穿行起来。

      “好!”观礼台上的首长们高兴得热烈鼓起掌来。

      几分钟后,只见01号新机一个俯冲,从天上呼啸而下,在1000米左右的空中作通场低空表演。突然,在飞机的航线上,蓦地飞来一只老鹰,仿佛它也想来凑凑热闹。

      “危险!”宋文骢暗暗一惊,但还没等他叫出声来,只见机场上一位担任警戒任务的军人手提一支步枪,就向老鹰飞翔的方向跑去。“乒!”一声枪响,老鹰被赶走了,解除了对飞机的威胁。两架新机继续在空中恣意翻飞,或而升上云空,或而扑向地面。最后,两架飞机在做了4次模拟着陆动作后,平稳返回了地面。

      宋文骢也是第一次观看双机表演,他高兴地随刘高倬总经理和空军首长走下观礼台,向走下飞机的飞行员迎去。机场上,两位飞行员捧着鲜花,掩饰不住他们脸上的激动和喜悦之情。在首长和专家的簇拥中,飞行员立正向首长们报告飞行情况。

      总装航空局朱程副局长问:“你们飞起来总的感觉怎么样?”

      李勇副司令员高声报告:“这个飞机好极了,比我们现有的所有飞机,都高一个档次!”

      “好!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总装和空军首长逐一向航空界的领导和专家握手,表示感谢和祝贺。

      “原计划你们只作1次模拟着落动作,为什么你们飞了4次呢?”宋文骢问李勇副司令员。

      “油有多余的。再说,这个飞机性能好,我们还没飞过瘾,就想多飞几个起落呀!”李勇副司令员笑呵呵地回答,“宋总呀,这样的飞机,对我们空军来说,是多多益善啊!”

      紧接着,在基地礼堂召开了新机正式交接仪式。

      仪式由空军装备部副部长申良启主持,总装朱程副局长在仪式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新机交付部队领先试用,今天实现了首飞成功,开创了‘高新工程’研制新的里程碑,是中国航空史上的一件大事。”紧接着,总装和空军首长要求空军试训基地,要从战略意义上认识新机试用的重大意义,加强管理,科学求实,打破常规,严密组织,确保试训任务的完成。

      宋文骢今天显得很高兴,他在热烈的掌声中走上了主席台。他满头的银发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满脸的皱褶像机场边上盛开的菊花。今年,他已经73岁了,从搞歼10飞机起,他已经历了18个春夏秋冬。今天,他观看了飞机的精彩表演,听了总装和空军首长热情洋溢的讲话,此情此景,确实有点叫他动了感情,他心里有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的感想要和同志们交流。在热烈的掌声中,他捋捋满头白发,凑近麦克风,沉缓而深情讲道:“同志们,今天确实是个好日子呀。我算了算,我们的新机到今年已经18岁了。今天,终于可以参军了!……”

      宋文骢话音未落,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可他只有18岁,”宋文骢待大家掌声停息,接着说道,“毋庸讳言,它脸上还长着一些‘痘痘’,可能不好看。但,这只是些‘青春痘’,它代表着青春的活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我相信,我们的歼—10飞机一定会茁壮成长的!回想起来,从1984年的一张草图,到今天喷上‘八一’军徽,飞上了蓝天,装备了部队,这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啊!……”

      宋文骢深情的讲话,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在一阵热烈的掌声后,与会者一瞬间竟沉默起来,有的人眼睛里甚至还闪起了泪光。这泪光,折射着喜悦和欣慰,也饱含着苦涩和辛酸。

      是啊,在场的部队首长也好,行政组织领导也罢,参加新机研制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们也好,参加试飞的空军指战员也罢,他们的思绪都被宋文骢的讲话带到了这18个春秋的难忘行程中。是啊,我们成功了,但这成功里充满了多少艰辛,多少磨难,多少汗水甚至泪水啊!如果说18岁的新机是个孩子,那么,对于宋文骢来说,没有第二个人更了解自己孩子成长的艰难过程了。同时,见证和抚育这个孩子成长的,都离不开在场的每一个人哪!

      孩子长大了,终于参军了。可,抚育它的父亲却老了。

      四、航空发展史上的丰碑

      一朝锁定神鹰事,愿付才华惜残年。

      沥血呕心攀极限,运筹帷幄苦攻关。

      照抄必定尾随路,开拓迎来碧外天。

      壮志自知晚霞短,奋蹄疾驰自扬鞭。”

      137 |

      航空工业总公司原政治部主任王来友先生一首《赠总设计师宋文骢》的诗,对宋文骢研制歼10飞机的甘苦和艰辛作了一个小结。

      歼10交付部队试用后,设计定型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此后,飞机还必须经过大攻角试飞、低空大表速试飞、导弹靶试、空中加∕受油试飞、电子对抗试飞、敌我识别器试飞等项目的考验。

      对于宋文骢来说,试飞始终是他研制飞机全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通过试飞最后的验证,他要取得科学的数据对飞机进行全面的优化迭代。同时试飞中的某些项目又是对飞机定型的一次考试。歼10飞机虽然参军了,但在往后一年多时间里,宋文骢和他的同伴们,依然是披星戴月夜以继日,为飞机早日定型而忙碌和拼搏。

      这些重大试飞项目过程的惊险和艰难,是难以用简单的文字来表述的。为免文字累赘,只能大概记载这一过程:

      2003年4月,经过努力,歼10原型机06号在试飞员张旭的操作下,

      成功完成低阻炸弹精度投放试飞任务。投弹方式包括连续计算弹着点、俯冲拉起投弹等5种状态投放试飞,投放精度完全满足战技指标要求。

      同年5月,在经过艰难曲折的过程,飞机在试飞员徐凌勇驾驶下,在空军某基地发射火箭弹取得圆满成功,并顺利完成了武器发射对发动机影响的试验科目。在武器发射时,发动机和防喘系统工作正常,发动机转速、温度正常、工作稳定。

      紧接着,6月,飞机再次经受了一次严酷的考验:试飞员何斌斌驾驶飞机在执行电子对抗试飞科目时,天气突变,地面侧风突起,飞机进场着陆时风速超过设计值,试飞员凭着娴熟的技术,使飞机安全着陆。6月底,飞机已完成空∕地构型颤振试飞、基本性能试飞、大攻角试飞、武器投放和电源品质试飞等科目,其结果均满足战技要求; 8月,飞机完成电子战科目的全部试飞任务,同时完成飞机环境控制系统设计定型试飞;9月,飞机完成加∕受油系统设计定型试飞等一系列试飞任务也圆满完成。

      试飞员告诉我们,“宋总曾对我们说,飞机是设计出来的,但也是飞出来的。纵观世界飞机研制史,电传飞机没有不摔造成机毁人亡的,但我们的歼10飞机就是1架没摔过!宋总最大的设计理念就是爱护飞行员,他对飞行员提出的问题,是不断修正不断改,直到我们心满意足为止。所以,我们飞他设计的飞机心里有底气,很放心!”

      还是让我们回到飞机设计定型上来。

      从1998年到2003年,经历了5年多的风风雨雨,定型试飞中的30多个高难度高风险科目逐一攻克。至此,经过一番艰难险阻的跋涉,歼10飞机设计定型准备工作基本完成。

      当飞机最后一个试飞科目完成后,宋文骢才终于松了口气。

      “歼10飞机已圆满完成设计定型前的全部验证性和鉴定性的试飞、试验科目!”

      当胡锦涛总书记在获悉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作了“祝贺歼10飞机研制成功。望再接再励,为我国航空武器装备建设做出更大贡献”的重要批示;吴邦国委员长也作了“可喜可贺,上了一个台阶,可贵之处在于自主研制,说之为我航空武器装备研制的重要里程碑一点也不过分”的批示。

      歼10飞机研制终于取得成功,首先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20年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然而对于宋文骢来说,这7000多个日夜,他是怎样“熬”过来的,外人恐怕是难以想象的。

      2004年4月13日,歼10飞机终于通过了国家航定委的设计定型审查。消息传来,全体参加研制的人员激动难捺,不少同志禁不住热泪盈眶。4月16日,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在成都611所召开了庆祝大会。会场庄重而热烈。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总经理刘高倬和总装备部、空军有关领导参加了大会。

      宋文骢在会上作了深情的发言。他说:“经过20多年漫长的研制历程,我们的飞机终于以优异的表现,实现了安全首飞、列装部队、设计定型,形成战斗力。这标志着我国飞机研制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是我国航空技术向着当代世界高水平冲刺的一个重大飞跃。它是千千万万长期奋斗在研制一线的工人、设计员、英雄的试飞员们,用心血和智慧、青春和汗水谱写的一首激动人心的雄浑乐章,记录着几十万航空人航空报国的艰辛足迹。今天,随着歼10飞机装备部队,形成战斗力并公诸于世,我们在经历了艰辛、磨砺、汗水、成功、喜悦、激动之后更感到扬眉吐气。”

      宋文骢还像过节一样,用Flash精心制作了一组动画和了一串长长的鞭炮。,屏幕上,歼10飞机与世界几种顶级的先进战斗机的飞行录像同时出现在天空中,各型飞机比翼而飞——这,昭示着我国自行研制的歼10飞机,将成为一代名机而载入世界航空史册!飞机掠过蓝天之后,画面上突然鞭炮声响起,并出现“哇!中国龙”几个大字——歼10飞机矫健的英姿跃然出现在国际军机舞台上!

      壮心不已的宋文骢让大家和他一起共同分享胜利的喜悦。

      别具一格的Flash使大家耳目一新,放眼未来不侮使命!

      宋文骢在讲话中,把歼10飞机研制成功,归功于党中央英明决策、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和航空部的组织领导、全国各兄弟单位协同作战、千万个有名和无名的研制者共同奋斗的结果。在他深情的讲话中,没有一句话提到自己在整个研制过程中的作用。

      总装备部、空军和航空集团的领导,对歼10飞机设计定型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歼10飞机研制成功,是我国航空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可以自主研制现代水平的先进战机,可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从而跻身于世界航空先进行列!歼10飞机是一座不朽的丰碑,镌刻着为它诞生的研制者们的功绩。成千上万的研制者,胸怀赤子之心报国之志,用青春与激情书写了无悔的人生,

      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新世纪的奇迹。歼10飞机又是一面旗帜,它召唤着新一代航空人,以更高的热情和智慧,研制和发展一代又一代更优秀的战机,赶超世界航空科技先进水平!

      五、人生信步赤子情

      宋文骢今天回家的脚步比哪一次都迈得相对轻松。

      在机场下了飞机,来接他的汽车到了研究所门口,他拒绝了驾驶员送他到家门口的好意,他拖着简单的行李,沿着所区林荫大道向家属区走去。大道上行人寂寥,今夜月色很好,皎洁的月光从树冠枝叶间投落下来,迷离而温柔,夜色很美。

      今天,他想一个人走回家去,给夫人和女儿一个意外的惊喜。

      北京科技大会已经闭幕,想来夫人和女儿已知道歼10飞机获得这次大会惟一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消息,已从电视上看见他走上主席台,从胡锦涛总书记手中接过奖章和奖状的情形——是呀,歼10飞机已经设计定型,批量装备了部队,他终于兑现了自己在“军令状”上的承诺,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他的这个神圣而庄严的使命。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他殚精竭虑披星戴月已为此奋斗了整整 20多年。

      “如果要说我还有什么遗憾,那就是人的寿命太短,时间太少了。如果人能够活到100岁、200岁,那我还能为自己的国家研制几架飞机。”在北京,当记者们向他表示祝贺,问他生命中还有什么遗憾时,他爽朗地笑了起来,这样回答了记者们的提问。

      其实,在他感叹人的生命太短,不能为自己的国家再研制几架飞机遗憾的同时,他心中还藏有一个遗憾,那就是自己这一生,对自己的亲人和妻女怀着深深的愧疚。

      自从他20岁离开家乡,紧张的学习和战斗生活,夜以继日地投入到飞机研制中,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和沉重的工作压力,他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融入到了飞机上,几乎完全无暇来顾及其它。几十年来,他虽说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给予父母和兄妹经济上的帮助,但他回家探望父母和亲人的机会却屈指可数。他早年离家之后,还是11年后到福建出差清理敌机残骸时,六院韩顾三副院长奖励他才抽空回过一次家;就连父母病重和过世之时,他也没能好好尽到一个当儿子的孝心。

      “人们常说,好男儿志在四方,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这话看似平常,可直到今天我才真正明白,要做到这点其实很难很难哪!”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宋文骢搞了几十年的飞机研制,但由于保密等原因,竟然连他父母和兄弟都不知道他这些年到底是干什么工作的!

      那年,他弟弟文鸿来到沈阳探望哥哥,宋文骢热情接待了弟弟,但绝口不谈自己是干什么的。文鸿见哥哥不谈自己的工作,也不便打听。在哥哥家里,他看见书柜里有几本赤脚医生读的医学之类的书籍,回去后还对家人说,哥哥现在可能已改行在当医生了!直到歼10飞机揭秘之后,他的弟弟们看见报纸和杂志上宋文骢的照片,称宋文骢为“歼10之父”时,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哥哥几十年来,是在默默无闻为国家搞歼击机研制呀!

      是呀,宋文骢感到除了对父母和亲人的愧疚,他更大遗憾就是对不起妻子和女儿了。

      这几十年来,无论白天黑夜,无论节日假日,他常年不是待在办公室和试验室,就是奔波在工厂和试验场,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在家里陪陪妻子和女儿。家里油盐柴米一大摊子事,他全推给了妻子。他42岁才有了他惟一的孩子,可妻子的工作同样也很忙,女儿生下来还没断奶,就送到上海她外婆家抚养,他有时一年都难得和女儿见上一面。

      “一切为了飞机,飞机就是我的一切!”

      为了几个型号的飞机设计、研制和定型,宋文骢这几十年来,确实舍弃了常人所拥有的生活规律和天伦之乐。他的这些所作所为,亲人和妻儿倒是非常理解和体谅他,家里就是有了什么难事苦事也瞒着他,怕他分了心影响他的工作。宋文骢自己患有较为严重的皮肤病,他总是拖着不去治疗倒还罢了,可妻子眼睛视网膜脱落一拖再拖,到后来,确实再也拖不下去了!

      到了歼10首飞之后,妻子张懿眼睛的视力越来越差。医生告诉她,如现在及时手术还有最后一次复明的机会,不然眼睛就有失明的危险。是的,妻子一只眼睛视网膜脱落已经做了两次手术,均不太成功,而另一只眼睛视力更低。如再不及时手术,眼睛的病情将继续恶化。眼睛,对于一个人来说,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宋文骢得知这个情况,除了感到强烈的自责,他知道妻子的病确实不能再拖了。他这才决定利用这年春节的假期,带妻子到北京接受手术,给妻子最后一次手术的机会。

      这年春节,是宋文骢和妻子结婚几十年来,呆在一起时间最长、环境最安静的一个节日。宋文骢在病房里为妻子端茶递水,陪着妻子轻声聊天,他们谈人生、谈工作、谈家庭、谈女儿……在妻子张懿记忆中,这或许是他们谈家长里短时间最长的一次。当戈壁沙漠深处的几百名试验人员在举杯欢庆节日的时候,虽然他们只收到宋文骢给他们发来的慰问短信,但他们对总师表示了极大的理解,并祝愿总师夫人早日康复,盼望宋总早日回到他们身边。

      几十年呕心沥血和艰苦努力,宋文骢成功了。成功的宋文骢,伴随着他的是鲜花和荣誉。这几十年,党和国家给了宋文骢几十项荣誉。宋文骢珍惜这些荣誉,心里始终牢记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责任,牢记着少年时代就立下的“要做大事,不做大官”的人生准则。当他得知自己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消息时,他没有表现出一点沾沾自喜或踌躇满志,只是淡淡地对祝贺他的同志们说道:“院士院士,就是做事。院士也没什么了不起,这只是你在某一方面的工作中做出点成绩,社会对你的承认罢了。”

      长空万里,雄鹰恨少,怎挡空中强盗?文骢立志保神州,自强路,仰天长啸。

      五年求索,十秋建造,鸭式备藏奥妙。翱翔冲刺护蓝天,看今日,云霄朗笑。

      1999年,当歼10飞机首飞成功后,国防科工委聂洞庭将军赠宋文骢的一首词,十分精炼而中肯地对他作了一个评价。

      “宋总,您所获得的这些荣誉,是您几十年为之呕心沥血艰辛努力的结果,自然是当之无愧的。”笔者这样对他说道。

      宋文骢轻轻摆了摆手:“我还是那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这几十年虽说做了一些事,只是尽了一个中国人和普通党员应尽的责任,但党和人民给了我莫大的荣誉,这叫我时时于心不安哪……两个型号的飞机能研制出来,我在很多场合都讲过,这不是我宋文骢有什么了不起,这是我们的团队和千千万万有名和无名的人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每当我一想到这几十年来,那些为我们的飞机研制付出了聪明才智、青春热血,甚至生命,而最终没能看见飞机上天的同志,我的心情就很沉重……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功臣……”

      是的,工作中的宋文骢,时时会给人们留下一个严肃甚至严厉的印象,其实真正了解他的人,他本质上是个和蔼可亲幽默风趣的老头,是个重感情甚至讲义气的朋友。每当提到这几十年来和他一起战斗和工作过已经离世的战友同志,他的神情都十分庄重,语气都非常沉重,他十分怀念他们。

      “宋总是个重情重义的一个人。那年,一个和他搞飞机的同志得癌症住医院。他出差回来,赶紧赶到医院去看他,可这个同志却已经去世推进了太平间。宋总当时心情很沉重,心里很难过。他却亲自在太平间给这个同志换了衣裳,打理他的后事……” 歼10飞机总质量师吕松堂满怀感情地述说道。

      “宋总是个很坦荡很讲义气的人。你别看他有时批评人很严厉,甚至有的人还被他批得哭鼻子。其实他这人心地很好,工作中不但自己承担责任,还暗地里保护和他一起工作过的人。哪怕是在艰难的文革时期,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出了什么事,他也从来不愿牵连自己的领导和同志。” 歼10飞机航电总师曾庆林如是说。

      “宋总这个人其实是菩萨心肠。不管他当领导也好,评为院士也罢,他从来都不搞任何特殊。前些年大家工资都不高,几次调工资,论职务论资历论贡献,他都调之无愧,可他几次都硬让给了其他同志;分房子,样样条件他都符合,可你就是动员他搬他也不搬,说还有比他更困难的同志……长江发大水、汶川大地震,他都悄悄叫办公室人事员代他交捐款,还不让告诉别人,不能落他的名字,不然他就要批人……”谢品副总设计师说道。

      “宋总对我们试飞员特别好,每当我们试飞下来,他都会亲自给我们敬酒表示慰问;逢年过节,他还会请我们试飞员到他家里去聚聚会,和我们喝上几杯老白

      干。喝了几杯酒,他高兴起来,还会给我们来上一段苏联歌曲《红梅花儿开》哩!”试飞员雷强告诉我们。

      而今,宋文骢终于完成他的历史使命,把飞机研制一线的接力棒交给了他培养出来的年轻人。但是,他仍然在为中国航空工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出谋划策贡献才智,仍然在为歼10飞机的系列发展和其他一些重大型号的研制发挥着首席专家的指导作用。他依然每天按时上下班,作年轻一代的技术顾问,但他终于能有点时间提着篮子替夫人去市场买点菜,为家里的琐事操点心,以弥补几十年来对夫人的歉意了。

      今夜月色很好,夜色很美。宋文骢举眼看去,家里还亮着灯——夫人还没睡吧?

      殚精竭虑穷此生,青丝染雪集大成。

      功高德勋膺院士,年迈志坚望险峰。

      壁立千寻勤有路,瀑飞万丈气作虹。

      心宽体健精神爽,蜀道琅琅一寿翁。

      中国一航的孙守魁先生写的这首《贺宋文骢总师荣膺院士》的诗,为宋文骢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人生作了一个诠释。

    • 家园 第八章 砺剑岂止十年功

      第八章 砺剑岂止十年功

      一、总有熬出头的那一天

      “创业维艰苦千重,砺剑岂止十年功。日月星辰不忍顾,风雨雷电大河东。” 曾担任成都飞机工业公司总经理、歼10飞机现场总指挥罗荣怀的一首诗,精到地概括了歼10飞机研制过程的艰难险阻。

      我国歼10飞机从1984年确定初步设计方案,1986年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准立项,1986年7月国防科工委任命宋文骢担任飞机总设计师,1987年6月在宋文骢组织下完成飞机初步设计,1991年8月完成全尺寸样机总装,1997年5月完成01架飞机总装,1998年3月实现首飞,2004年4月完成设计定型——歼10飞机研制,前后经历了近20年漫长的时间。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宋文骢作为这架飞机的总设计师,在疲惫的灯光之下,在紧张的试验之中,在忙碌的总装现场,在成百上千次的试飞过程当中,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烈日炎炎的戈壁,从大年初一到大年三十,他不知度过了多少披星戴月的早晨和黄昏,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研制过程的艰辛和困难,如果用“惊心动魄”、“可歌可泣”这些字眼来形容,毫不为过。为了这架飞机,一代甚至两代人付出了他们的青春热血、聪明才智,乃至个人的生命——宋文骢从56岁干到了74岁,岁月的烟尘,早在他脸上刻下道道皱痕;时间的风霜,已经完全染白了他的须发。令人欣慰的是,他不但亲手把自己设计的新机送上了蓝天,而且亲眼见到了新机设计定型、形成系列、成批生产和装备部队。限于篇幅,我们不可能把这个过程一一叙来,也只能截取几个片段,来说明这个过程的艰辛。

      岁月匆匆,光阴对于忙碌的人来说,如白驹过隙。

      这一天,宋文骢起得很早。

      昨夜下了一场秋雨,燥热的天气有些凉爽起来。吃过早饭,他就匆匆往所里赶去。昨天所办主任通知他,今天上午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等首长要来所检查工作,并要专门听取歼10飞机的研制情况。

      宋文骢闻讯很高兴。中央领导和军委首长,一直对新歼研制非常重视关心,今天又专门来听取它的研制情况汇报,现场解决新机研制中的困难和问题,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宋文骢思忖了很久,他觉得有些问题是该向领导汇报了,以求得领导的支持。

      说实话,很长时间以来,宋文骢对飞机研制的有些问题确实感到困惑和忧心。这几年,新机研制工作从上到下虽说没有停顿,一直都在进行,但进度却很不理想。该外购和引进的技术和设备不能到位,国内有的研制单位工作不紧不慢,有的单位甚至已经停了下来。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只有两个字:经费。

      从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由于国家财政困难,提出军工单位要“军民结合”、“以民养军”,军费和事业费锐减。同时对军工科研和生产投入减少,甚至没有投入。鉴于此,不少单位必须自谋生路。为了维持生存,军工系统不少科研院所、工厂只得“找米下锅”。同时,在“全民下海”、“全民经商”的浪潮中,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段子。年轻人在军工单位看不到前途和希望,有的人出国,有的人下海,还有的人“孔雀东南飞”了。

      由于军费锐减,部队为了保持战斗力,将仅有的钱投入到维持现有装备中。新机研制的经费得不到保障,歼10飞机研制已经在借钱运行了。没有钱订不了货,没有钱谈不了合同,谈好了合同也没有钱支付人家;国内还好一点,但和外国人做生意,要引进国外的技术和设备,没有钱一切都免谈。好多该办的事办不了,已经办好的事也不得不拖了下来——眼见这种情形,作为总设计师的宋文骢,他心里比谁都着急呀!

      国防科工委副主任谢光当然了解这些情况,他坚定支持新机研制,让大家绝不能轻言放弃,但他也没有更多办法呀!国家现在没有钱怎么办?面对现实,他只好无奈地给宋文骢和其他同志两个字的办法:一是“拖”,二是“熬”!这就是对外叫“拖”;对内“熬”。

      可这一熬,就已经熬了几年了呀!宋文骢觉得再这样拖下去,熬下去,实在是叫人太痛心太痛苦了呀。

      其实早在1987年6月,在宋文骢和同志们日夜操劳下,611所经过两年半的努力,已提前完成了飞机的初步设计工作。

      他们在新方案论证的基础上,经过对5个布局方案的计算分析,以及近万次的风洞试验,优选出新的方案,又经过高、低速模型试验和评审,确定了放宽静安定度的近距耦合鸭式气动布局更新的方案;又经过两轮飞机总体协调,完成并确定了飞机总体方案;提前完成了飞机结构、系统设计,形成了结构设计方案、机械电气系统原理方案,开展了配套成品协调与调研;同时完成了飞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控制律、余度管理和计算机、舵机方案设计,编制了系统规范;完成了航空电子系统顶层设计,编制了飞机任务定义等顶层设计报告;完成了飞机设计阶段总体图、三面图等设计文件的编制等。

      所有的技术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宋文骢就等着早日正式发图,早日启动正式的试制生产,甚至装配调试——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从1986年起,新歼只是靠预研费和少量的科研经费支撑着。这有限的经费,还要拿出来用于对外合作,提高我们的技术起点,能用于飞机研制的经费太可怜了。

      天还早,整个所区静悄悄的。宋文骢来到办公室,他无意中看见书柜里那个有机玻璃的小飞机模型。不知为什么,他对着那个模型凝思起来。

      这一天,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在国防科工委副主任谢光、航空部副部长王昂、四川省委书记等人的陪同下,来到了所里。他们在所里参观完后,来到了会议室。刘副主席简单讲了几句话后,宋文骢接着汇报新歼研制进展情况。汇报会上,刘副主席首先肯定了新机研制取得的成绩、向大家表示敬意和慰问,随即会议的主题就转到了研制经费上来。

      刘副主席:宋总,国外搞一个型号飞机要多少钱?

      宋文骢:国外搞一个型号,没有100亿美元是下不来的。另外,国外不搞基础建设,我们预算这几十个亿,是人民币,这还要包括研制条件建设,这些国外都是现成的。

      王昂接过话头:不久前,南朝鲜买120架F16的生产专利,就花了52亿美元。我们的预算,除了基础建设,用到研制上的经费其实只有一半。

      刘副主席:你们新机修改后的战术技术指标,能完全满足空军目前的要求吗?

      宋文骢又汇报了新机主要特点和调整后的技术状况。

      刘副主席问:我们的新歼采用的鸭式布局,美国新研制的歼击机它采用这种布局吗?

      宋文骢:没采用。

      接下来,宋文骢汇报了这个飞机布局的优点,飞机的航程特性好,机动性好,飞机有11个挂架,多种组合外挂。这个飞机还有个特点,是短距起落性能,根据现在试验报告着陆距离优于其它飞机。

      刘副主席沉吟着点点头。

      接着,会议对新机研制的时间进度、动力配置、经费来源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末了,刘副主席问还有些什么问题。611所张叔群所长见缝插针,汇报了所里基本情况,他对刘副主席说道:现在这个市场经济搞得比较厉害,对设计师队伍冲击较大,少数分配来的人搞搞工作又走,技术队伍稳定目前是个问题。

      刘副主席问:你这里每个人的工资有多少?

      张叔群:全所按去年统计数据,人均每月工资大概400块。

      谢光插话:他这个所因为都搞军品任务较重,所以没什么力量去搞民品。

      刘副主席再问:最高的是多少?

      张叔群:最高是我们宋总,大概每月不到1000块。

      谢光:其中他补助了400多,没有补助只有500块。

      宋文骢笑着回答:没有科研岗位补贴,其实工资只有200块。

      刘副主席看了宋文骢一眼,轻轻点了点头。

      又沉吟了一阵,他最后讲道:

      “同志们呀,说实话,我没有钱,我口袋是空的。我是愿意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发展我国现代国防工业,是毛主席、周总理和现在的军委主席邓小平,他们的一贯的指导思想……从事国防建设的人,可能会穷点。但必须要有高度的觉悟,这是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永远强盛而奉献……是呀,宋总不到1000块钱,在广州普通人员也都是1000块钱!但宋总做了事业,他对中华民族今后多少年,都要流传下去。要对中华民族作出贡献,一定要象宋总这样,有这个高尚的品德、高尚的思想……新歼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搞下去,有些困难我们一起来帮助大家解决!”

      刘副主席的讲话,赢得大家热烈的掌声。

      散会后,谢光临走前,他握住宋文骢的手,对他说道:老宋,眼前肯定还有很多很多的困难,我还是那句话,我们一起苦熬吧。我相信,总有熬出头的那一天!

      宋文骢点点头:你放心,该干的我们绝不会往后拖一天。我也相信,总会有熬出头的一天!

      二、我们盼的就是这种飞机

      “说实话,谢光同志的这个‘熬’字,其意味深长意义深远啊,确实支撑着我们走过最困难的时期,给了我们信心和力量。”宋文骢说,“歼10飞机搞了这么多年,还真是‘熬’出来的呀!”

      而今,宋文骢拿起书柜里的那架小飞机模型,又沉思起来。不知为什么,这个飞机模型,总是勾起他的回忆,给他信心和遐想。好多人想得到它,都被他婉言拒绝了。一个新的想法在他心里渐渐滋生,他放下模型,禁不住有些激动起来——不管再困难,全尺寸样机的研制绝不能再拖延了,一定要尽快把它按要求搞出来。实际上,这也是近来领导决策层一直关心的问题!

      歼10飞机是我国军机研制史上第一个由我国完全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三代先进战斗机。没有原准机可供参考,再加上飞机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新结构、新系统、新成品、新工艺,设计制造难度大、协调关系十分复杂。按研制惯例,在原型机研制前制造一架全尺寸样机,过去在研制东风113时就搞过,而今歼10飞机在研制计划中早有安排,只是经费问题一直拖着。

      研制全尺寸样机这是飞机第一次从设计方案转变为实物的重要转折。这样既可以让设计师、工艺师们能自由自在地在真实空间里,精确地印证自己的设计、工艺,让试飞员们在座舱里操纵飞机,进行设计协调、制造新工艺验证和飞机维修性演示,为整架飞机冻结技术状态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还可以利用有限的研制经费,展示阶段性研制成果。

      是啊,不管你把自己的飞机说得多么好,但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如果我们在这困难的时候,能搞出新机的全尺寸样机,不仅能够满足设计协调早日开始详细设计发图,提供使用方进行评审。而且还可以振奋整个研制战线人员的精神,引起各级领导和空军的重视,赢得他们的信赖和支持,让所有的人都来为新机研制奔走呼吁。

      可是当时样机研制的客观条件又不太成熟,是否启动全尺寸样机研制,成为领导层急待决策的问题。宋文骢指示总体副总师张守一,请总体室提出样机技术要求,经总设计师批准后发给各专业。1989年2月召开的年会上,现场总指挥成志明在工作汇报中正式提出了歼10全尺寸样机研制的意见,行政总指挥王昂、总设计师宋文骢、型号办主任晏翔和主机厂所领导进行了深入研究。宋文骢想,既然当年在介绍设计方案时,一个小小的飞机模型能在会场上引起轰动,引起人们那么大的兴趣,如我们能设计制造出全尺寸样机,不是可以引起更大的关注么!何况它是我们研制的重要节点,决不能由于经费困难,让样机研制一拖再拖了!同时不但要把样机尽快研制出来,而且研制出的这架全尺寸样机还应该是金属的,要让它和真实的飞机几乎没有区别。

      行政指挥系统、总设计师系统的设想,很快得到国防科工委、空军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说干就干。1990年1月,在“两师系统”组织下,611所和132厂很快完成了全尺寸金属样机的技术、经费、进度三坐标论证和顶层设计,开始新机全尺寸样机图纸设计,到6月就发出全套结构设计图纸1万多张,12月发出全套系统设计图纸和地面设备图纸近2万张。不到1年,全部完成样机图纸设计工作。

      1991年2月,航空部下发了《关于确保完成新歼全尺寸样机研制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要强化指挥线,加强现场调度,制订计划措施,严格控制节点目标;各承制单位要在3月底前将发动机等协调样机交到132厂。4月14日,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叶正大、航空部副部长王昂在132厂检查了新机全尺寸样机生产情况,对样机生产表示满意。

      与此同时,经过技术攻关,132厂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新机机身“S”形蒙皮拉伸获得成功。这也是几年来宋文骢给予了很多关注的项目,为此他还组织修改了蒙皮分块设计。宋文骢闻讯,为机身蒙皮拉伸获得成功感到欣慰,这又为新机扫除了一个制造工艺的技术障碍。

      在现场总指挥成志明和成都飞机工业公司总经理侯建武的精心组织下,经过5个多月艰苦工作,全尺寸样机完成了各部件生产和装配,交付611所进行总装。由设计员负责总装,这在飞机研制上又是一个创举。设计员通过自己动手总装,可以深入地进行协调,改进自己的设计,并向未来进行总装的工人示范。

      这年的夏天,天气特别炎热,空气也像在燃烧似的。在611所样机总装时,为了保密,机库门窗紧闭,又没有空调。机库里面热得像蒸笼,人待在里面,即使不动也是大汗淋漓。负责样机总装的611所李文正副所长是从那一天起,几乎天天都守在总装现场。他制定总装措施,组织平行交叉作业,展开安装协调。在那些日子里,宋文骢和技术人员、工人一样,穿着油腻的工作服,在机身里钻来钻去,指导着新机的协调,也印证着自己的设计思想。有时他还操上扳手管钳,和大家一起装配,适时作出必要的决策。经过设计、工艺和质检人员密切配合,

      他们奋战27天,在样机上共安装了515项成品附件、1000多条导管、3万米电缆。他们取得了机身与机翼对合一次成功、座舱与舱盖安装协调一次成功、垂尾与后机身对合一次成功、发动机安装一次成功、起落架安装收放一次成功。到8月27日凌晨,胜利完成样机总装!

      窗外有晨醒的鸟儿,在树枝间叽叽喳喳扑腾飞翔。早晨明媚的阳光,从窗户里透了进来,映照在熠熠生辉的机身上。站在远处,宋文骢和所有凝望着飞机的人都激奋起来——哦,多么矫健的飞机!经过这么多年艰苦设计的飞机,原来就是这个样子啊!它有着真实的五脏六腑,有着浅银色的鸭式外形,气势不凡,跃跃欲试,威武雄壮,英俊潇洒,器宇轩昂地俯视着它脚下的人群。此时,似乎只要赋予它动力,它就会腾空而起,呼啸长空!

      从全尺寸金属样机上,现在我们更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飞机的总体布置了。它引进了许多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除气动布局、系统功能和结构完整性满足先进设计思想外,在生存力和低易损性设计、维修可达性和座舱人素工程设计等方面,它都有别于其它机种,成为歼10飞机的又一个亮点。

      在生存力设计上,他机身采用了多梁式结构,机翼采用了多墙式结构,液压系统的两个系统严格左右分离布置,以及应急泵远离主泵等措施;新机的维修性能也是其它机种不可比拟的,它除采取单层布置,以及多层布置的舱位按维修频率高低的原则从外往内布置设备的方法外,还开设大量的口盖,其机身表面开敞率达到50%,做到了80%左右的设备可直接到达。由于发动机采取整体安装和拆卸的方式,大大缩短了发动机装卸时间,大幅度改善了维修性,同时结束了中国战斗机不拆开后机身就无法拆卸发动机的历史。

      新机的座舱按照人性化设计原则,其座舱容积增加,为飞行员提供了舒适的空间环境;水泡式座舱、圆弧风挡大大扩展了飞行员的视野;飞机的仪表布置简洁明了,座舱内的仪表数量大大减少,将作战必需的开关按钮分别布置在驾驶杆和油门杆上,实现了飞行员的双手握杆操纵,也就是通常说的“手不离杆”,极大减轻了飞行员的负担,使飞行员使用起来得心应手。

      就在这一年,中东爆发了震惊世界的海湾战争。在这次战争中,航空兵器惊人的作用,对未来战争模式作了无可置疑的诠释。这次战争惨烈的画面和意外的结局,给中央领导和军委首长极大的震动——别说小米加步枪,就是大炮加装甲的战争时代都已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飞机、导弹等空中优势,甚至战争的形态已向电子和信息化方面转移。

      看见这些战争残酷的场面,特别是看见美国形形色色的飞机在天空横冲直撞、肆无忌惮的画面,作为一个飞机总设计师,宋文骢除了感到忧心,更是感到了一种紧迫的、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国家目前虽然处在一个和平建设的年代,但一定要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新歼研制必须要加快它研制的步伐才行!

      得知611所已经完成歼10飞机全尺寸新歼金属样机的消息,国防科工委、航空部发来贺电,对他们表示祝贺和慰问。空军司令员王海、副司令员林虎亲率各大军区空军主要领导来到成都,参观、评审新歼样机。这些将军们一到机库,那傲然挺立、别具一格的新型歼击机就令他们眼前一亮,耳目一新:鸭式布局、腹部进气、机身起落架、新颖的座舱布局、水泡式舱盖、开阔的视界、翼身融合、机体结构舒展流畅、少见的弯扭折复杂外形机翼。当他们再听宋文骢讲完新歼的战术技术性能后,更是深受鼓舞兴奋不已。

      “真是太好了!海湾战争这个生动的战争课堂,让我们进一步打开了眼界。我们盼了几十年,盼的就是这种飞机呀!”空军首长大部分是飞行员出身,一见到新机样机,他们早就摩拳擦掌急不可耐。再进座舱一试驾,跳出座舱就叫了起来,“宋总呀,你这飞机可比外国的飞机舒服多了!你什么时候把你的飞机交到我们手里呀?”

      “外国的飞机,毕竟是人家的儿子,我们不能动它一个指头,到时候人家孝不孝敬你,那不是你说了算哪。”宋文骢笑道,“这新歼可是我们自己亲生的。你们问我什么时候交到大家手里?这,就需要大家共同来抚养它,让它早日长大成人,到时候它会好好孝敬你们的!”

      宋文骢的话引来一片笑声,大家情绪更是高昂。其实,宋文骢此时关注的重点已经不是样机的外部效应了,他当前的工作重点,在于组织空军空地勤人员来所对样机进行严格的检查评审了。

      1992年在北京召开的歼10工作会上,刘华清副主席对新歼样机的研制成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要求所有参加研制的单位,要抓紧工作,一刻也不能懈怠,为早日实现新歼首飞而努力。

      海湾战争之后,如何应付未来的战争,保卫我们自己和平建设的环境,已提到党和国家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江泽民总书记观看了海湾战争的录相画面后,他夜不能寐,立即致信中央政治局常委,表达了对未来战争的担忧,提出了我国应该如何应对将来的战争这个严峻的问题。江泽民、朱镕基、温家宝、刘华清、张震等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领导先后来到611所视察工作,他们看见我们自己研制的新歼样机,感到振奋。江总书记亲自进入座舱,查看座舱布置,开关舱盖,操纵驾驶杆,当他进一步了解新歼研制进展和先进性能后,非常高兴。他在样机现场深情地讲道:“新歼是个宝呀,在某种情况下比原子弹都重要!”

      三、打破洋专家的预言

      新歼全尺寸金属飞机样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起到了振奋人心的效应。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它有了深刻的印象,军委和空军首长对它好评如潮,再加之凡见过样机的飞行员一致叫好,这无疑促使上下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加大了对它的支持和投入;参加研制的单位也从样机上看到了希望和未来,振奋了精神,加快了研制步伐。

      现在,又一个大的难题又横亘在了宋文骢面前。

      这难题曾经在宋文骢设计歼7Ⅲ时也遇到过,但它比歼7Ⅲ要求更高更难,这就是——飞机主起落架。由于我们工业基础薄弱,工艺条件较差,对这个起落架,宋文骢对它是伤透了脑筋。在当年研制歼7Ⅲ飞机过程中,为了这个起落架,他们在试飞现场排除故障做试验,整整搞了1年多!

      新歼的主起落架装在中机身两侧,为满足总体设计要求,在设计中采用了从未有过的“外八字”形状,其侧伸角几乎达到18度。这样的结构,如何解决缓冲器伸缩运动的防卡滞问题,是起落架能否成功的关键和难点。

      “你们的技术不行,你们的方案不行,你们的人员不行。这样的起落架,你们是搞不出来的!”国外某飞机起落架公司的专家曾这样告诉宋文骢。

      宋文骢笑了笑,问:“这种起落架你们也没做过,如果做,你们把握大吗?”

      国外专家:“世界上许多商用和军用飞机起落架,都是我们设计生产的。只要价钱合适,我们可以帮你们做好。”

      宋文骢问:“那,需要多少钱呢?”

      国外专家一连做出几个手势。

      宋文骢装做不解,他开玩笑地说道:“需要26.5万美元吗?”

      国外专家:“宋老总,你真幽默。不,是265万美元,这还仅仅是评审费。”

      宋文骢的笑容消失了,他轻轻摇了摇头。他知道,265万美元,按当时的汇率,近 2000万人民币。而设计费加装机件报价高达1100万美元。别说现在宋文骢兜里没有这笔钱,就是有也不能这样去花啊。

      谈判显然进行不下去了。

      “你们肯定干不了的。”临走,外国专家告诉宋文骢,“等你们干不了的时候,随时可以再来找我们。但,那时候的价钱我们只能再协商了。”

      外国专家意味深长地走了,他们认定,宋文骢最终还是会来找他们的。

      外国专家走后,他陷入了久久的沉思。其实这时他早已拿定主意,不管再难,这个起落架我们自己也要研制出来!与外国人打交道,他不得不慎之又慎。

      几年前,国内有一家歼击机研究所,在与某国打交道中,发生了一件很不愉快甚至令人气愤的事。这件事,对宋文骢刺激很大,以至叫他迄今依然记忆犹新:我国某型号的歼击机,已与某国谈好飞控和航电方面技术合作的协议。某国坚持要我们把飞机运到他们国家去装调航电系统,飞机运到该国,我们设计的飞机全部细节让他们解析了个够。不久,我国国内发生一场政治风波,至此形势便急转直下。某国横加干涉中国内政,借口进行“制裁”,竟撕毁协议,不予合作了。我们不但白白花了一大笔钱,连运到他们国家的飞机也扣留不给放回!

      宋文骢谈起这件事,就有点义愤填膺。

      我们中国人,好讲个面子讲义气什么的,可有的外国人就不同了,他们不但趾高气扬,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是不会和你讲什么交情什么信义的。

      “对外合作,一定要牢牢控制总体设计权;合作是有重点地引进关键技术,而不是全面的引进。目的是要消化以后自行设计研制,关键技术一定要自己攻关。”自宋文骢自己一干飞机,他的立足点就是一定要尽量自力更生,万不得已要与人技术合作,但一定要以我为主,不能让人牵着鼻子走。不管再苦再难,咬紧牙关,一定要走自行设计的道路。想到这里,他来到起落架设计研究室。

      “你们到底能不能干好呀?”宋文骢问负责起落架设计的高泽迥副主任。

      “宋总,我可以给你立个军令状,如果拖了新歼研制的后腿,我甘愿自己辞职受罚。”高泽迥主任是个不苟言笑的人,他严肃地回答宋文骢。

      “对,宋总,请你相信我们,干不出来新歼的起落架,到时候任你怎么处罚我们都行。”设计室其他年轻人见到老外那傲慢的样子,他们也真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意味,也抢着对宋文骢说道。

      “这个起落架比其它飞机的复杂,难度很大。但,没有路的地方总要有人去。一个起落架,依我看也没什么了不起,我相信你们能把它搞好。我跟你们一样,也是想争这口气呀,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吧。”宋文骢缓缓说完,又嘱咐大家,“我们一定要吸取歼7Ⅲ起落架研制的经验和教训,必须先进行防卡滞的理论分析,对先进计算手段的接收和学习也要同步进行才行。”

      贵州安顺地区有一个叫龙岩的偏僻山沟,航空部150厂就坐落在这里。经过几个月苦战,落震试验件图纸出来了。宋文骢和同志们来到龙岩,进行起落架的研制试验。

      来到工厂,在技术人员和工人们的配合下,起落架主件按图纸加工出来之后,试验如期在这里进行。随着一声声震撼试验车间的巨大声响,起落架试验开始了。

      为了全面考核主起落架着陆时的真实情况,有时试验中还要带转落震。只听得飞轮在电动机的驱使下,由慢到快旋转起来,声音也由小变大,直至震耳欲聋。在大家提心吊胆之中,接着飞轮迅速前伸靠上轮胎,一阵青烟之后,“哐当!”又是一阵青烟升腾。顿时,试验场上橡胶焦臭味迅速弥漫,让人必须马上掩鼻。

      等到起落架安全落在平台上,大家悬着的心还没落下来,就急忙采集试验数据。

      “哐当!”试验数据采集之后,新一轮的试验又开始进行。

      厂区外山上的野毛桃开花了,随着试验的一天天进行,那枝头上已经有指头大的毛桃开始结果了。

      “宋总啊,报告你一个好消息。”经过半年多的艰苦试验,宋文骢终于等来了千里之外传来的消息,高泽迥副主任在电话中告诉他,“落震试验圆满成功了!”

      “垂直载荷多少?功量数据是多少?”宋文骢迫不及待地问。

      “我们在落震台上已经过200多次机轮带转落振试验,垂直载荷和功量试验,完全达到我们设计的标准!”

      “哎——”宋文骢为新歼的又一个重大关键项目突破,长长吁了一口气。

      后来算起来,整个项目研制经费只用了28万人民币,它的试验成功,不仅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外汇,同时打破了外国人说中国人做不出这种起落架的预言。

      在结构设计上遇到的拦路虎又岂止“外八字”起落架呀,复合材料鸭翼和垂尾同样困难重重。由于歼10飞机在垂尾、鸭翼等主要结构部件上采用复合材料,设计要求高,研制周期短,国内技术基础薄弱,技术风险很大,因此在研制初期,曾打算与外方技术合作。但仅仅一个鸭翼的技术合作,外方就要价600万美元,他们认定我们凭自己的能力研制不了歼10飞机的复合材料结构,一点降价的余地也没有。面对这种刁难,611所的设计人员毅然选择了自力更生之路。在宋文骢的组织领导和兄弟单位的支持下,结构室副主任黎观生和他的设计团队展开了长达9年的技术攻关,首次突破了新型复合材料结构的设计、分析、制造及试验技术。使歼10飞机的垂尾、鸭翼、方向舵、内外侧升降副翼、前设备舱口盖等大类构件采用了复合材料。

      “从我们搞东风113飞机起,有些人一张口就是人家老外是怎么说的,似乎老外们都是金口玉牙,只要他们说出来的就是经典。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人家,但不能盲目崇拜。在搞新歼过程中,我就批评过一些人,你不要老给我讲老外说的是什么,我问的是你自己设计分析的意见是什么!”宋文骢在总结飞机研制体会时,他对大家说道,“盲目的照抄照搬是没有前途的。我们对外合作的目的,是为我们自行研制打下基础。我的主导思想,就是要我们的技术人员尽量多干、早干、自己干。通过自己干,我们才有收获,收获一批中国自己研制当代先进飞机的技术人才。”

      四、组织攻坚攀险峰

      歼10飞机是一个跨代的型号,技术指标要求高,需要总设计师解决的问题和组织攻关的项目千头万绪。

      在研制初期,宋文骢就指出,在统筹全局的同时,必须牵住牛鼻子,重点突破第三代飞机的四大关键技术:即放宽安定度的短间距鸭式气动布局;四余度数字化电传操纵飞控系统;高度数字化、综合化的航空电子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以及与四大技术相关的一批新结构、新系统、新成品,以至于原材料、元器件都要上一个陡峭的台阶。

      要跨越这个台阶,谈何容易!

      作为总设计师的宋文骢,虽然年已过花甲,但他除了繁忙的工作之外,还在抓紧时间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论,力争自己能成为新歼的一本百科全书。

      “不学习不行啊,你不了解飞机设计研制的最新成果,不站在飞机研制的前沿,自己搞出来的东西,说不定就是落后的呀。”

      在新机研制整整20年漫长的过程中,他的能力、知识、智慧、经验、技术、身体,最重要的是意志,每天都在经受着考验,每天都要接受着挑战,有时这种考验和挑战甚至是很严酷很痛苦的。

      “宋总这个人,他的意志力非一般人可比。研制过程中,不管遇到再难再苦再险的事情,你从他脸上看不见一点惊慌和沮丧;不管遇到再大的成功和喜悦,他也不会喜形于色沾沾自喜,就连飞机首飞成功这样的大喜之事,他也绝不会表现得欣喜若狂。所有失败和成功的大喜大悲,他都是埋在自己的心底,沉着镇定泰然处之——恐怕这就是成为一个大师必备的基本素质。”采访中,凡是与宋文骢共事的人,都对我们这样说。

      “作为搞飞机的技术人员,任何时候你都要沉得住气。焦躁、沮丧、大喜、大悲都是搞飞机研制的人的大忌。”宋文骢如是告诉他的技术人员。

      “宋总在整架飞机研制过程中,他鼓励不断创新,鼓励大胆试验。其中大的项目作了40余项,首飞前试验作了70余项。一轮轮试验,不断深入,不断攻克新歼关键技术。”参加研制的同志告诉我们,“每个试验阶段,副总设计师、主管设计师作的研制大纲,宋总都亲自主持评审,安排技术攻关,组织跨专业的技术协调。”

      新歼经过“七五”艰难起步,“八五”技术攻关,“九五”样机问世。至此以后,飞机研制进入了正常轨道,宋文骢更是没有一刻喘气的时间。

      1991年9月,宋文骢在北京召开的飞控设计师工作会上,与各子系统承制单位进行了对口协调,签订了协议纪要。会议对前缘襟翼驱动系统、速率陀螺、加速度计研制分工界面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一致意见。

      1991年10月,宋文骢随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叶正大、航空部副部长王昂访问了俄罗斯,就新歼发动机合作事宜与俄方进行了会谈,取得满意效果。他回国后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了技术协调和方案论证工作,并提出合作谈判方案上报航空部。

      1991年11月,宋文骢参加了在襄樊召开的新歼火箭滑车研制方案论证会,进行飞机前机身试验段和火箭滑车技术协调,观看了新歼弹射座椅首发有速度火箭滑车弹射试验。

      1992年3月,宋文骢作为全权代表,和国防科工委刘胜、航空部晏翔率中国航空代表团访问俄罗斯,进行引进飞机发动机谈判。经过宋文骢和其他同志艰苦努力,签订了引进俄方1台新歼发动机样机和数台试飞发动机合同。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叶正大出席了签字仪式。

      1993年1月,由于更换新歼发动机,飞机后机身外形、结构、系统、成品、管路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宋文骢组织下,611所设计人员争分夺秒展开设计发图,完成后机身样段设计和协调。

      1994年6月,宋文骢组织611所设计人员充分利用综合软件系统进行设计、计算,经过9个月的日夜拼搏,发出结构生产图、系统生产图,完成强度计算报告。到当年底,又发出地面设备生产图。至此,新歼原型机生产图设计工作全部完成。

      1995年5月,宋文骢带领航空部军机局副局长晏翔、132厂总工程师薛炽寿赴俄罗斯,出席了新歼首台发动机验收仪式。关于这次出访,晏翔透露了一件鲜为人知的轶事:双方对这次活动非常重视,俄方组织了高规格的接待宴请,席间宾主频频举杯互致祝福。未曾想到,宋文骢手中的高脚酒杯不慎在和对方碰杯时却碰断了杯脚,如此一来,宾主难免少不了有些尴尬。这时却见宋文骢淡淡一笑,将手中的酒杯顺势往地上一摔,坦然地说道:“中国有一句老话,碎碎(岁岁)平安”。俄方主人很快明白了过来,也举起手中的酒杯往地上摔去,很友好地回应道:“我们俄罗斯也有一句老话,碎碎(岁岁)平安”。就这样,没想到一件意外的小事故,竟然变成了双方共叙友情的话题。

      8月31日,新歼在成飞公司举行了01架飞机中机身开铆仪式。1997年6月2日,首架新歼飞机总装交付剪彩仪式在成飞公司举行,军委副主席刘华清等中央领导出席了仪式,宋文骢汇报了新歼研制情况,刘华清高兴地为飞机总装交付试飞站剪彩。

      至此,歼10飞机经过十几年的设计研制,原型机已经横空出世,等待它的将是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首飞。

      五、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

      “如果你问一个善于溜冰的人是怎样获得成功时,他会告诉你:‘跌倒了,爬起来。’这就是成功的秘诀。”说这话的人,是伟大的科学家牛顿。

      歼10新机研制从一开头就注定它的命运多舛。眼看首架飞机已经总装成型剪彩交付,进行发动机地面开车试验了,可又一次失败的厄运向它袭来。

      1997年8月7日,这一天正是立秋时节。阳光隐于云层,天色虽说阴霾,但却异常闷热,更给这次试验平添了几分紧张的气息。

      第二次发动机地面试验即将开始。

      宋文骢神情严肃,再一次检查了发动机开车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确认准备工作已经完整无误后,他和现场总指挥杨宝树、总工程师薛炽寿,以及俄罗斯专家简单交换了一下意见后,接过技术人员递过来的试验申请表,慎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现场总指挥、总工程师和外国专家也分别签字同意开车。

      “开车试验准备开始!”杨总指挥严肃地下达了命令。

      随着这个命令,试验现场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宋文细眯着眼睛,不动声色地看着操纵员的每一个细小的动作,他表面上平静如水,心里却有些忐忑不安。

      他还在思索着第一次发动机开车失败的原因和过程。

      几天前,歼10第一架原型机完成总装后,已推到了试飞站来。试飞站的机库里挂上了鼓舞士气的标语:“精心组织,奋力拼搏,确保试车一次成功”。机库的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飞机周边围着警戒线,测试设备摆在飞机两侧。人们远远地看着飞机,静静地企盼着它瞬间就“活”起来。

      俄方运来的首台发动机经过反复清洗和检查,经过若干的机务工作和地面试验,当大家都确认整个发动机已经处于良好状态后,就要进行第一次开车试验了。发动机开车是从慢到快逐步加大推力的。点火、加油,发动机发出巨大的轰鸣,推力在慢慢加大。在推力达到90%以后,进气口吸力已经非常之大,只见空气卷着白色的旋涡被抽进发动机里。

      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当试车达到额定的推力后,在指挥员的示意下,慢慢停了下来。少顷,机务人员钻进进气道检查之后,出来报告说:“发动机叶片有多处损坏!”

      什么,发动机叶片有多处打坏!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发动机里面有多余物,打坏了叶片!”宋文骢在进气道前观察了一阵,当过机械师的他得出结论。

      怎么会有多余物呢?这发动机可是经过技术人员和工人们反复清洗检查,确认无误后才申请开车试验的呀!就算有多余的物质,那这多余的物质是从哪里来的呢?难道有人蓄意破坏,难道什么东西不慎掉进机体,难道工人工作时粗心大意,清理不彻底?

      “不。我的初步判断是,在飞机机体加工时,有多余的细小金属屑没有清理干净,在强大的发动机吸力下,从机体结构缝里被吸了出来,打坏了叶片。”宋文骢冷静地分析道。

      经过反复检查,质量分析,证明宋文骢的判断是正确的。

      宋文骢和现场指挥部召开了紧急会议,由132厂组织排除多余物,611所设计现场配合。紧接着,他又和现场指挥部组织攻关,全面进一步分析原因,拟订措施,布置第2台发动机的开箱检查和安装试验工作。在此后这一个星期之中,宋文骢和现场的技术人员、工人们一起,采用孔探仪、目视、手敲等种种方法,对发动机可能产生残留多余物的缝隙、部位、舱位进行仔细检查清理。那真是一丝不苟小心翼翼,简直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对查出的几处微小余物,都进行了细致的清理。

      在第2台发动机开车前,宋文骢又建议召开了现场指挥部会议,进一步检查和完善了开车前的准备工作,并决定再次对唇口调节段进行孔探仪检查,未发现任何多余物质。

      宋文骢是心细如丝的人。此时,他静静地看着试车员的每一个动作——按常理,这回的试验,应该不会出什么问题了吧?

      “开车!”指挥长下达了开车命令。

      “呜——”一阵轰鸣的声音响起,发动机启动了。推力由逐渐增加,越来越大,越来越大……

      “继续增加!”

      最后,推力达到94%。在指挥员的口令下停车后,机务员立即对飞机发动机进行例行检查。全场静悄悄的,所有人的期盼都集中在了进气道上。当机务人员从进气道出来后,现场所有的目光又迫切地集中在他的脸上。

      “飞机进气道有一处损伤,发动机叶片还是……有些损伤……”机务员垂着头走到宋文骢和杨宝树跟前,沮丧地嗫嚅道。

      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在场的人又全都惊呆了,阴云又一下笼罩了试验现场。连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的试验的型号办公室主任晏翔,她闻讯后竟然在墙上没靠住,一下就惊坐在了地上!

      这不祥的结果,令所有的人心上都压上了一块石头——我们已经使尽了浑身解数,该想的全想过了,该做的全都做了,可一次失败,二次又是失败!厄运之魔,难道真的要卡住搞新歼的人们喉咙,叫这个试验窒息么?

      现场一片死寂,所有的人都没发出一点声响,空气像凝固了似的。人群中连叹息的声音也没有,就是难过得流泪的同志,也只是紧紧咬住嘴唇,没有发出一声哽咽;现场总指挥杨宝树脸色铁青,双眉紧皱,只是狠狠地抽着烟;总工程师薛炽寿咬了咬牙,又戴上了墨镜,他大概不愿让人看见他眼睛里的内容。

      良久,宋文骢神情肃然地走到杨宝树跟前:“老杨,给我一支烟。”

      宋文骢从60岁以后已经戒烟,此时他不知怎么强烈地想抽起烟来。

      此时已经早过了下班时间,可现场没有一个人动弹。宋文骢抽了几口烟,他冷静下来。他明显观察到,在场的所有人员都把期冀和探询的目光集中在他和几个指挥员脸上。作为总设计师,此时他知道应该怎么做。他知道不能把任何惊疑、失意、难过、沮丧的表情留在脸上,更不能有丝毫的慌乱的情绪来传染大家。不知为什么,此时他脑海中竟闪过一个怪念头:“真他妈的怪,两个月前美国F22飞机开始试车时,也是连续打坏两台发动机——难道这也有传染病?不过美国人有的是发动机,我们可没有啊!”他不动声色地把烟蒂一脚踏灭,小声对杨宝树说了一句:“杨总,你发话,叫大家先回家吃饭!”

      杨宝树抬头看了宋文骢一眼,马上从他眼里读出了想说的内容。他站起来,把烟蒂往地上一砸,手一挥,高叫了一声:“同志们,都回去吃饭!”

      夜色昏朦,无月无星。

      亲历了两次发动机开车打坏全过程的装配厂厂长的戴亚隆,他此时也心急如焚,夜来无眠,他翻身而起,掷笔而书,记录了作为一个参研人员当时的心境:

      欲速多磨难,二劫首不堪。

      风雨催人老,人言沸心煎。

      聚神挽残后,孤灯滴案前。

      宁为我身死,只求保轩辕。

      夜已经很深了,宋文骢和晏翔、杨宝树、薛炽寿等人还在会议室里,连夜召开着紧急会议,研究着对策。发动机又打坏的消息传到北京,航空工业总公司朱育理总经理连夜给型号行政总指挥刘高倬打电话,叫他立即和有关部门领导、专家第二天就赶赴成都,帮助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

      “杨总呀,你们不要太自责了,现在我们也不是讨论追究事故责任的时候。要说责任,我这个总设计师也有推卸不了的责任。搞新机研制嘛,挫折总是难免的。我们现在应该想的是,如何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再干。”

      严峻的形势磐石般地压在每一位参研人员的心上,大家咬咬牙,吞下眼泪,顶着接踵而来的压力,坚强地上阵了。在往后的日子里,611所发出20多份设计图纸,对与进气道相通的舱位进行封堵;132厂从部装开始、然后是总装、再到试飞站,层层把关,进行了地毯式的排查。

      当发动机第三次试车时,尽管现场的人屏住了呼吸,宋文骢却表现得异常镇定,他自信地在试车申请表上首先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他的镇定和自信,使试车人员放下了包袱,坚定了信心。当人们熟悉的轰鸣声再次响起,指挥员命令停车,机务员从进气道钻出来宣布“一切正常,试车成功”时,现场一片欢腾,有的同志还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宋文骢只是坐了下来,长长地吁了口气。

      • 家园 严谨科学的态度

        六、严谨科学的态度

        会场静得出奇。

        宋文骢目光落在面前的“型号飞机首飞放飞批准书”上,陷入久久的沉思。他眼睛的余光,明显看见会场上的人都把目光落到他的脸上。

        这真应了一句俗话,好事多磨。在这个接骨眼上,怎么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这是1998年3月11日,在召开的新机首飞准备工作会议上。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新歼经过一系列的模拟试验和地面试验,飞机各个系统都呈良好状态,指挥部决定,3月12日这一天在成都进行首飞。

        这是所有参加研制的人们望眼欲穿的日子。

        这些日子来,宋文骢和他的团队几乎每天都是十几个小时蹲在现场,处理和解决首飞前的各种问题。望着昂首挺胸跃跃欲试的新机,宋文骢发自内心地感到

        激动和欣慰。从1982年开始搞这架飞机的方案设计,到现在,已经是整整16年了。他从52岁干到了68岁,从中年干到近古稀之年。这架飞机,耗尽了他的全部心血、精力、智慧、情感和宝贵的年华。而今,他就要亲自把它送上天了,就要亲眼看见它搏击风云翱翔蓝天了,他能不感到激动和欣慰么!

        人的生命有限。一个人一辈子能搞几架飞机呀!世界著名的飞机设计师、苏联科学院院士、工程上将阿尔乔姆·伊万诺维奇·米高扬35岁时和格列维奇合作,设计出了他的第一架米格飞机。他曾因政治原因坐过牢,在牢中还在坚持他的飞机设计。米高扬一生设计了30种飞机,其中只有10种投入了生产,其余的都流产了。

        而宋文骢也是从35岁开始设计歼8飞机,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虽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在武斗最严重时他还在继续坚持飞机跟产。到目前为止,他也设计了多种飞机,但真正由他担任型号总设计师的,一是歼7Ⅲ,再有就是这歼10 飞机。当然这和我国经济实力、技术基础、飞机难道、高层决策等因素分不开的。他不是幸运者,但还是勉强算是幸运的人。

        歼7Ⅲ飞机已于1987年12月12日设计定型。这了了宋文骢的一桩心事,现在他的全部心思都放到了新歼上来。

        歼10就要首飞,这当然是我国国防领域的一件大事。早在几个月前,中国航空总公司副总经理刘高倬、总装科技部副部长陈丹淮就率领工作组来到成都,协调首飞准备工作。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空军、航空总公司等部门领导一直都在密切关注着飞机首飞现场。现场指挥部下午得到通知,北京派出的专机明天一早就要赶到成都,领导们要专门赶来参加首飞仪式。接待来宾的红地毯已经铺好,首飞放飞签字仪式的会场已经布置完毕,各路人员的准备工作已经到位,只等今晚的放飞批准签字了,飞机就可以飞了。

        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节骨眼上,总工程师薛炽寿突然来报告,在现场进行的最后机务检查中,132厂年轻的机械员张凤贵突然在飞机发动机启动过程中,发现机身漏下不易察觉的三滴油。这三滴油,说来是微不足道稍纵即逝。但,这三滴油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万事俱备,离飞机确定的首飞时间只有十几个小时了,是带着这小小的隐患起飞,还是推迟首飞?

        作为总设计师的宋文骢,此时他必须从技术上给出个明确结论,他知道这是刘高倬行政总指挥决断是否首飞唯一的,也是最后的依据。这对一个人来说,需要多大的胆略,多大的智慧,要承担多大的压力啊!而今,这“三滴油”的意外事件,需要宋文骢发言表态了。

        箭在弦上,是收还是放?

        宋文骢当即说,“刘总,我们到现场去看看。”

        来到现场,他们循着漏油的地方检查,仔仔细细看了又看,仅仅从外蒙皮和打开的有限部位,很难断定出现问题的原因。在机翼下,刘总小声问地问宋文骢:“宋总,还能飞吗?”

        宋文骢冷静地又把打开的部位看了看,回过头来果断地说:“不能飞!”

        与会的同志此时都来到现场上,宋文骢环视了大家一遍,接着说道:

        “这件事发生得很突然、很意外,以至使我们没有一点思想准备。是的,事情很小,仅仅就是三滴油的问题。但——”宋文骢停了停,决绝地说,“我的意见是,尽管我们已经万事俱备,明天北京的首长们就要到来,但我们在没有弄清这三滴油的来源之前,我们绝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疑点,绝不能让飞机带着一点点安全隐患上天!”

        “我同意宋总的意见。”现场总指挥杨宝树、总工程师薛炽寿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好,我把大家的意见综合一下,立即向北京报告,建议推迟首飞时间。”行政总指挥刘高倬当机立断。

        最后经过仔细检查,发现由于俄方问题,飞机发动机改装前有个孔未封堵,造成发动机渗油。现场指挥部又组织人员,花了12天检查排故。在检查排故期间,宋文骢一直待在现场,与技术人员一起分析原因,查找故障,使问题得以归零。

        七、对首飞我有信心有底气

        歼-10飞机首飞时间,定在1998年3月23日。

        这一天天公不作美,机场上能见度很差。试飞现场聚集的人比哪一次都多,大家站在机场东侧,翘首望着灰蒙蒙的天空,盼着我们的首次飞行可以接受的能见度。

        主席台上,总装备部部长曹刚川、总装科技部部长李安东、空军副司令员乔清晨、航空总公司总经理朱育理等领导坐在那里,不时也望望天空,等着天气的好转。

        宋文骢没有上主席台就坐,他提前来到停机坪,平静地看着机务人员对飞机做最后的检查。不久,首席飞行员雷强和试飞局屈见忠局长、试飞大队刘勇明政委也驱车来到停机坪,与机务人员一起检查飞机,等待指挥员的命令。宋文骢察觉到,今天的首飞,从空军的首长,到首席指挥员汤连刚、钱学林、首席试飞员雷强都还是免不了有些紧张——这毕竟是他们第一次飞全新的静不安定的电传操纵飞机啊。

        宋文骢能够理解他们。

        飞行有风险,试飞更有风险。根据国外的试飞的情况,绝大部分电传飞机在试飞中都有过机毁人亡的事故记录;加之歼10飞机技术跨度太大、新成品比例太高,飞这样的飞机风险就会更大。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宋总是很高明很有远见的。他在设计飞机时,就报告了空军,要求将来驾驶新歼的试飞的飞行员要自始至终参与飞机设计。”飞控副总设计师谢经涛同志告诉我们,“空军组织了20多名优秀的试飞员,在模拟操纵系统上,让他们反复操作,反复飞行,然后设计师根据他们的需要和要求,飞机设计也反复进行修改,从不完善到臻于完善,从不成熟到趋于成熟,直到飞行员操纵起来得心应手,满意为止——这在我国研制新型歼击机上还是第一次。”

        宋文骢对这架飞机的飞控系统设计的重视,也远远超过其它机种。其中机载测试系统和地面实时监控系统,使机上采集记录参数和地面实时监控参数,以往是没法相比的。飞机试飞时,地面可监控40余幅画面,试飞员操纵动作、系统的内在响应、飞机各种参数以及有关视频图像全在监控和记录之中。这些系统的响应,提高了试飞效率,也增加了试飞安全性。

        首席试飞员雷强是试飞大队最优秀的飞行员之一。他的心理素质超出一般常人,飞行技术高超娴熟,飞过多种型号飞机,尽管在试飞生涯中屡遇凶险,但他临危不惧,果断处置过多种突发事件,每每都化险为夷——但今天他要飞的这架飞机,却是非同寻常。若试飞成功,那我国第一架第三代歼击机将横空出世;反之,不知又会推迟多长时间。

        天空终于裂开了云缝,指挥塔上传来准备起飞的指令。宋文骢在远处和首席试飞员雷强做了一个手势,目送着雷强走向飞机。然后,迅速回到塔台,在指挥大厅的后面找了一个不显眼的位置坐下。

        雷强登上飞机,镇定地向大家挥手致意后,进入了座舱。

        全场的人屏住呼吸,看着飞机发动、滑行、加速,随着一阵巨大的轰鸣,飞机抬起前轮,瞬间便冲天而起!啊,飞起来了,飞起来了!全场的人们欢呼、跳跃、鼓掌,有人把手中的鲜花抛向天空,向飞机和飞行员致敬。

        此时,宋文骢神态非常平静,没有人知道他是狂喜还是紧张,是激动还是欣慰,他的表现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镇定。他手放在前额上,注视着飞机平稳地抬头飞上天空,冲进云层,爬升到更高的天空。飞机已渐渐不见踪影,但他还是通过大厅前面的屏幕,观察着它飞的方位和飞行情况。

        终于,现场观众有人激动地叫了起来:“飞机、飞机!在那里、在那里!……”

        宋文骢站起来,顺着大家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飞机像儿时他在家乡碧空中看见的一只老鹰,集平稳、舒展、凌厉于一身,正轻盈地在云雾中穿行。这时,宋文骢脸上才掠过一丝别人不易察觉的笑纹。

        当飞机从天上俯冲而下,飞过主席台上空时,朱育理总经理激动地站了起来,频频向飞机招手。飞机在主席台上空环绕3圈后,试飞员在空中主动请求再飞1圈,现场指挥中心同意了他的请求。飞机超额完成首飞任务后,降低了飞行高度,稳稳地从远方直奔跑道而来,大家又一次屏住了呼吸。

        飞机着陆了,机身后突地放开一顶大伞,继而,飞机稳稳地停在了跑道上。

        首飞成功了!机场上沸腾了,人们激动地相互握手、拥抱、欢呼、跳跃!躲在人群中的雷强的夫人这时再也忍不住了,激动而欣喜的泪水从她脸上簌簌落了下来。

        就在飞机着陆的同时,宋文骢赶到了停机坪,他要去迎接凯旋归来的英雄试飞员——望着试飞员雷强走下飞机,宋文骢第一个上前和雷强紧紧拥抱,脸上洋溢着欣慰的胜利的微笑。

        宋文骢陪伴着雷强向塔台方向走去,欢呼的人群为他们让出来一条通到,与从塔台上下来的首席首飞小组成员会合。宋文骢正要离开,现场总指挥杨宝树一边快去一边把他推入了首席首飞小组的队列。

        曹刚川副部长、乔清晨副司令员、朱育理总经理等领导站在主席台上,迎侯着试飞员和总设计师的到来,向他们一一握手表示慰问和祝贺!

        雷强立正敬礼向首长报告,请求指示。曹部长握住他的手,

        问:“这飞机飞起来怎么样?”

        “报告首长,这飞机飞起来非常好!”雷强回答。

        “你任务完成得非常好,辛苦了!”

        “首长辛苦了!”雷强报告完毕,突然转向宋文骢。他上前几步,举手向宋文骢敬了个军礼,兴奋地说道,“宋总,这才叫真正的飞机啊!”

        新歼首飞成功了!整个机场上成了欢乐和激动的海洋。

        当天晚上,国务院、中央军委、国防科工委、空军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纷纷发来贺信贺电表示祝贺。贺电称:型号首飞成功,对加速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进程,带动航空工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研制工作取得巨大技术突破,研制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并为研制任务的最终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希望加快研制步伐,使型号飞机早日完成设计定型并装备部队。

        “很多人问过我,在歼10飞机首飞时,你的压力很大、心里很紧张吧?”事过多年,我们在采访宋文骢时,他思忖了一下,淡淡笑了笑,接着说道,“其实,歼10飞机首飞时,我有压力,但并不紧张,反而有几分坦然。在签字放飞时,我有坚定的信心——为什么呢?因为我相信新机的设计和研制过程,它的方案是先进的,它的设计是严密的,经过了无数的论证和反复的试验,是建筑在严密严格科学基础之上的产品,对此我有信心有底气——真正说起来,歼7Ⅲ首飞时,我倒还有几分紧张,担心起落架或什么地方出一点问题,两眼紧盯着飞机不敢移动。那毕竟是我主持设计和研制的第一架飞机啊。”

        1998年3月23日是我国航空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一天,当然也是宋文骢人生中最最重要的一天。他这一生的全部心血、智慧、精力、情感和宝贵的年华,都倾注在了这架飞机上。这里就有了一个小小的插曲:宋文骢的生日原本是3月26日,从这一天起,他把自己的生日改在了3月23日——他要永远纪念这个非同寻常的日子。

    • 家园 八、质量就是飞机的生命

      八、质量就是飞机的生命

      歼10飞机的设计研制已进入正常轨道。

      宋文骢是四处奔忙,面对眼前堆积如山的技术文件、资料和图纸,进行着大量的准备工作,经常工作到深夜。。

      “作为型号总设计师,每天都有千头万绪的问题需要你去决策,你得学会抓住问题的关键和实质,牵一发而动全身,采取举一反三的工作方式。只有这样才有助于你从顶层进行归纳、分析,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找到有效的解决之道,这样才能作出正确决策,你才有资格当一名型号总师。”

      那段时间,宋文骢在抓好设计师系统队伍组建之时,他便开始考虑如何卓有成效地抓好飞机研制质量问题来。

      “歼10飞机采取静不安定气动布局,飞机的机动性能好,但它是一把双刃剑,飞机稍有失误它就会有闪失,造成机毁人亡的事故。我们的飞机设计定型前已经飞了近万架次,没有出现过摔飞机的事故,这在歼击机研制史上,是个奇迹。” 参与歼10飞机研制的许多老设计人员抚今追昔,感慨万千,“这得益于宋总经过深思熟虑,他除了建立了设计师系统,还建立了质量师系统、标准化工作系统、计量师系统——当然,这是与宋总有着非常强的质量意识和特殊的组织才能分不开的。”

      此言中肯。凡是了解歼击机的人都知道,由于它高空高速和高机动的特性,必然就存在极高的风险,纵观整个世界在研制歼击机的领域中,无论是飞机在试飞和使用过程中,没有不出现机毁人亡事故的。电传操纵的飞机更是如此,它存在着更高的风险。

      宋文骢是个胆大但却又是个心细的人。

      从在抗美援朝时期作飞机机械师起,到他学习飞机设计到亲自动手设计飞机,他就暗暗为自己定下一个准则:自己设计研制的飞机一架也绝不能摔,更不能在他手里摔死一个飞行人员——但,这用什么作保证呢?

      “那只有两个字:质量。”宋文骢不假思索地说道,“只有一丝不苟,才能万无一失。”

      |

      宋文骢组建的质量师系统也和设计师系统一样,总质量师在总体设计单位,下设有系统质量师、主任质量师等,它的运行机制也如同设计师系统一样,它按照《质量师系统工作条例》规定,在产品研制、加工、引进、采购、装配、试验等质量问题上,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就是产品要进行试验,飞机要放飞,没有质量师签字那是不行的。

      “在飞机研制过程中,宋总他不遗余力地和总指挥一起推行‘故障报告和分析纠正措施系统’,坚决支持质量师的工作。他要求,凡是系统和产品,经过试验,发现问题,必须对故障进行封杀,彻底进行根治,故障必须归零!他要求我们质量师,不管产品是国产还是国外的,是权威发布的还是权威推荐的,对它产生的故障必须做到零容忍,而且绝不允许有重复!” 歼10飞机总质量师吕松堂一谈到宋文骢,就充满感激和崇敬之情,“我们干质量工作的,能在宋总组织领导下,研制的飞机一架都没摔,安全地干到自己交班,余心足也!”

      “是呀,质量就是飞机的生命。设立质量师系统,就是让他们拿着放大镜来挑毛病,挑出毛病就必须整改。就好比你精心设计了城市的交通网,必须要有交通警察来严格执法,不允许有任何违规行为。驾车人最怕谁呀,就是警察呀!”

      针对歼10飞机参研单位多、研制周期长的特点,宋文骢对飞机各阶段技术状态严格把关,打样前、试制前、首飞前、定型前……每一个重大阶段他都亲自主持各系统认真清理技术状态,逐一解决技术问题,保证各阶段工作按计划进行。

      “为减轻每一克重量而奋斗!”这是全世界飞机设计师们的共识,也是宋文骢对所有的参试单位的要求,他在构建严密的设计体系中,采取了超乎寻常的苛刻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整架飞机的重量,全机离目标重量还少20公斤,这在飞机设计中是绝无仅有。

      好了,如今歼10飞机在国防科工委和航空部的具体组织领导下,像一艘航船,打破了层层坚冰,拨开重重迷雾,排除种种干扰,进入正常航道,开足马力,向着既定的目标驶去。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一幅励志对联,真可谓是宋文骢这些年工作情形的真实写照。

    • 家园 七、运筹帷幄陈兵布阵

      七、运筹帷幄陈兵布阵

      “宋总呀,你在开始搞歼10飞机时,面对着许多的争议和怀疑,面对着那么多的困难和压力;航空部的部长、型号行政总指挥都换了几任,你就没有过一点动摇吗?”

      是呀,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朱育理总经理开玩笑说:宋总,你这个歼10飞机型号,“干”了好几任部长呀。

      “说实话,在接这项任务的时候,我好歹也算经过深思熟虑吧。我想,这个事儿我能干,就把它接下来了。这些争议和怀疑、困难和压力,都在我的预料之内。所以我既然接了这个任务,就从来没想到它的失败,只是想如何把这件事做成功——搞歼7Ⅲ的时候,其实我面对的压力要大得多;搞歼10的时候,我反而要坦然得多,歼10压力很大程度上是自己找的。应该说,从来就没有什么事动摇过我搞新机的决心和信心。”

      是的,领导和同志们的忧虑和担心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

      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的《武器装备研制设计师系统和行政指挥系统工作条例》的规定,总设计师是歼10飞机研制的技术总负责人,是设计技术的组织者、指挥者、重大技术问题的决策者,根据批准的工程研制战术技术要求和研制任务书,负责工程研制中的设计技术和技术协调工作,从设计技术上保证歼10飞机研制任务书的实现。

      宋文骢自从接下歼10飞机研制任务,有几条信念他是从未动摇的:

      一是他牢记中央军委确立的研制方针。那就是歼10飞机研制要坚决贯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以我为主自行研制,关键技术特别是软技术与国外合作。

      二是组织上必须要有保证。他接受任务后,经过许多个日夜的筹谋,他提出作为飞机总体设计单位,必须为适应新任务进行专业调整;必须理顺外部关系,调动一切手段,把参加飞机研制的所有部门和单位都凝聚在共同的目标下来;为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建立强有力的技术指挥线,实行各级各类技术责任制,同时制定可操作的管理制定和程序文件。

      三是重大技术的途径必须明确无误。那就是要从技术角度制定主计划,管理工作须围绕此展开;推行自上而下设计,自下而上综合的方法;全过程、分阶段在科学验证基础上进行综合、优化、迭代,并且所有大系统综合都由总体设计单位负责;总体单位在型号飞机质量、重量、软件、可靠性、维修性等方面负有全面的技术责任。

      新歼飞机共分为10多个大系统、近100个子系统组成,单涉及到的部委就有10多个,牵涉到航空、航天、电子、兵器、冶金、化工等行业和军队100多家单位。要搞一架飞机,就像指挥一个大兵团作战。

      歼10飞机进入正式设计研制以来,最现实最严峻的问题摆在宋文骢面前:如何把所有的参研人都凝聚和团结在歼10飞机这面大旗之下?如何做到各个设计研制系统都统一到这架飞机上来?真正做到统筹规划、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与这架飞机同呼吸共命运,休戚与共呢?

      早在多年前,宋文骢就总结过苏联和我国飞机研制体制的弊端。飞机研制这么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高度统一的意志,高效敏捷的指挥中枢。除了飞机的行政指挥系统,必须要建立强有力的设计师系统和质量师系统。

      宋文骢的设想,飞机总设计师既然承担整架飞机的技术责任和风险,那你必须赋予他相应的技术指挥权力,技术问题必须由他说了算;反过来,整个设计师系统,除总设计师要承担总体责任和风险外,各系统的设计师你就必须承担你相应的责任和风险。

      宋文骢的这个设想,是在他担任歼7Ⅲ飞机总设计师时开始实行的。当时由他提出并牵头制订了《飞机设计师系统工作条例》明确规定:由飞机总体设计单位的型号总设计师负责技术协调抓总;各级设计师受上级设计师和所在单位技术负责人的双重领导,在设计技术上对上级设计师负责;组织跨建制的设计师系统,按飞机总体和配套任命各级设计师;各级设计师必须要执行成套设计原则,所在单位的行政领导必须对设计人员各方面给予保障,并尊重他们作出的技术结论。

      宋总强调新机研制:“要从根本上保证技术状态的一致性、可追溯性设计质量。必须打破行业条块分割状态,努力改变过去积木式拼凑的方法,像一根链条,把整架飞机的设计试验工作紧紧地拧在了一起,从而掌握了飞机战术技术状态的主动权,对飞机的安全性可靠性提供了法规性的保障。”

      好了,现在宋文骢开始走他的第一着棋了——完善设计师系统管理,强化组织管理,保证技术指挥线在研制全过程中务实、畅通、高效、有序地运行。

      在具体组织上,宋文骢针对歼10 飞机研制的特点,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飞机设计师系统工作条例》,并坚定不移地推动这个系统的有效运行。新完善的条例规定:歼10飞机设计师系统,由飞机型号总设计师、型号副总设计师、系统总设计师、系统副总设计师、子系统设计师和成品主管设计师组成。同时规定:型号质量师系统在行政总指挥的领导下和总设计师指导下,协助设计师系统负责型号研制的质量管理监督和控制。

      1989年11月28日,航空工业部批复了由宋文骢牵头的飞机总体设计单位上报的型号设计师系统组建方案。第一批型号副总设计师有:张守一、魏曾苏、谢顺龙、曾庆林、王永熙、李志广、许德等7位同志。随着研制工作的进展,前后又有10多位年轻同志进入副总设计师团队,他们殚精竭虑发挥聪明才智,协助总设计师组织重大技术攻关;他们兢兢业业忘我工作,带领全体参研人员共同成就了歼10飞机研制的宏伟事业。经过歼10飞机研制的实战磨砺,这一支设计师队伍迅速成长,成为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生机勃勃的力量。

      1990年7月,由行政总指挥王昂和总设计师宋文骢主持,在成都召开“两师”系统第一次工作会。讨论通过了《歼10飞机设计师系统工作细则》,《设计师系统文件管理制度》,《设计师系统设计评审规定》,《顾问工作制度》。同时,型号工程办公室制定了《歼10飞机行政指挥系统管理办法》;经型号总指挥系统批准下发了《歼10飞机质量保证大纲》,《质量师系统工作规定》等,使整个研制工作有章可循。建立健全的行政、技术两条指挥线,强化了歼10飞机研制的指挥、调度和协调。

      宋文骢的第二着棋——强化技术集成管理,坚持“自上而下设计,自下而上综合”的设计思想。

      宋文骢说,过去长期采用的传统的设计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第三代先进飞机综合性很高的要求,因循守旧沿用老办法很难保证新飞机研制目标的实现。为了确保歼10飞机高水平、高效率、高质量的研制,技术指标的分解和技术状态的控制至关重要。设计思想,简单地说就是“自上而下的进行飞机综合设计、自下而上层层进行评审和综合试验”。这样,不但把研制任务要求层层落实到位,确立了各系统各层级之间的相互关系,系统地组织好全线的研制,而且可以抓住影响全局的技术关键,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降低研制风险。

      在飞机研制初期,对于由谁来负责电传飞控系统和综合化航空电子系统的综合设计,就出现过争论。宋文骢坚持飞控和航空电子等系统设计必须与飞机总体紧密结合,子系统、设备必须按系统设计要求进行研制,改变了过去一些系统或设备研制各自为政的现象,理顺了飞机系统与子系统(设备)、成品的技术关系。

      “刚开始贯彻这个条例,那也是很难啊,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但不这样不行哪,这不是总体单位和总设计师要争什么权力。我只是想在飞机设计研制过程中,造就一个步调一致的统一环境——你们想想,你总体单位和总设计师的意志,如果不能变成整架飞机各个系统设计师的共同意志,试问谁能确保飞机上天后万无一失?”宋文骢沉思着说道,“下面一个副总师或是一个系统设计师,如果他认为自己的设计比你总设计师还高明,当然你要发扬民主,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但当他的意见被否定之后,那只能听总设计师的,这别无选择。如果他还要蛮横

      地坚持自己的意见,甚至和总设计师对着干,如果你总设计师没有另选择他人的这点权力,那这架飞机岂不就成了一堆拧不拢的金属部件,你还能谈让它上天么!”

      “那您撤换了人家,人家不会对您有意见?”笔者问。

      “哈,对我个人有点意见难免。但对一架飞机的性能和安全问题来说,这算什么呀!有点不同意见的同志,其实都是好同志,工作上产生一点分歧,非常正常。他不能说总是把这点小意见揣在心头,捂成了一块石头,那人活着多难受啊。”

    • 家园 六、总师的责任和压力

      六、总师的责任和压力

      总设计师这个头衔,在宋文骢看来,它不是一个职务,而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中国新型歼击机研制要来个三级跳,一定要搞出能与美苏等国相媲美的第三代战机来!

      这是振奋人心的口号还是庄严审慎的宣言?

      这是“乌托邦”式的空想还是科学决断?

      一架歼击机,它由10多个大系统、近100个子系统组成,单涉及到的部委就有10多个,牵涉到航空、航天、电子、兵器、冶金、化工等行业和军队上100家单位。请问,你的技术储备怎么样?你的工业基础怎么样?你有凝聚和调动各行各业的权威么?你有雄厚的研制经费作保障么?……

      这些问题,其实一开始就引起各方面领导和专家担忧和争论。

      “宋总呀,据我们所知,按国外不成文的惯例,一架飞机上新研制的产品绝对不能超过30%。超过30%,飞机的安全系数将大打折扣;而如今我们要研制的这架飞机,新产品将超过60%,你有多大的把握呢?”还在方案论证会上,就有专家向他这样提问。

      “由于我们国家工业基础太差,几十年来基本以仿制别人的飞机为主,自然我们自己研制的新产品很少。但总是照猫画虎,我们航空工业的出路在哪里呀!我们不能永远没有自己的航空产品,永远都只是买人家的吧。如果哪天人家不卖给你了,那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呀。通过新机的研制,我相信,它能带动研发出一批自己的新产品来,这也是我们搞这架飞机一个很重要的初衷。”宋文骢回答道,“你问我有多大把握,我只能这样回答:只要批准上我们飞机的产品,我就要求有100%的把握!”

      “宋总说的虽有道理,如果在搞这架飞机时,能研制出一批我们自己的航空产品,这自然是一件大好的事情。但飞机上的一些关键技术,我们还必须与国外合作,你如何来处理引进先进技术和自主研发的问题呢?何况你想要的许多先进技术是买不来的。”有专家再问。

      “在目前的条件下,少数系统还需要通过与别人进行技术合作来完成。但合作是有重点引进技术,不是全面的买硬件。我要做的是坚决贯彻中央确定的研制方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我为主,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有利形势,积极引进先进技术,重点是软技术。”

      “在执行中无论怎样合作,我们必须要牢牢控制总体设计主动权!在系统研制中采取与人合作和自我研制两条线并行进行,在关键的技术我们一定要进行攻关,尽量争取使用我们自己研制的产品和成熟的技术。必须要有‘两手准备’,不然,我们会永远受制于人。”宋文骢再回答。

      “宋总呀,恕我冒昧。据我所知,搞一个型号飞机少则10年8年,多则10年20年,你今年已经50多岁了,年龄不饶人哪,这架飞机在你手里最终能设计定型吗?”

      “哈,这个问题有意思。我老宋还活多少年,这架飞机能不能在我手里定型,我说了不算。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通过这架飞机的研制,中国一大批现代飞机设计研制的人才肯定会成长起来!我们只要为他们铺好了路,到时候我老宋在不在没关系,自然会有比我宋文骢更高明的人来接着干!”

      他亦庄亦谐的话,引来一片笑声。

      多数领导和专家对宋文骢提出的方案,虽然逐渐表示了理解和支持。但,不同的意见却一直没有停息。即使在中央已经将新机研制列为国家重大专项,国防科工委已正式行文任命宋文骢为总设计师后,仍有个别同志对新机研制持怀疑态度,不时依然有风凉话向宋文骢耳边吹来:

      “老宋提出这飞机的指标是不错,但他能搞出来吗?当年歼9提出的指标也不错呀,但搞了10年8年,还是只能仰天长叹哪!”

      “是呀是呀,主观愿望是好的,但也要尊重客观事实呀。搞出来新机要接近美国的F16,优于苏联的米格23——难哪!实话实说吧,现在毕竟不是‘大跃进’年代了呀!”

      “是呀,那我们就等着看,看宋文骢先搞两架飞飞再说吧……”

      宋文骢听到这些话,他莞尔一笑,并不当一回事。他知道,自己只是在中国这块土壤上土生土长、从一个机械师成长起来的飞机设计师。有人有点不服气,这是很正常的事。何况新歼是第三代飞机,技术要求高,当时国内条件差,技术落后,研制新歼确实面临重重困难,人们有疑虑也是正常的。

      宋文骢此时可能在想,我们经历了飞机维修、测绘仿制、自行设计的全过程,经历了东风113、歼9等多个型号研制,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宝贵财富呀,怎么能妄自菲薄自己瞧不起自己呢?

      “这些人说的话还好听一点,还有人说,你们这点水平和能力,能设计当代先进飞机么?”宋文骢平静地说,“有人说,你们只有5分钱,还想上长城!那意思就是说,你连门票都买不起,还要上长城哪!我不想和他们争论,但我心里暗暗较着劲,我不但要上长城,而且还要上到最高处潇洒地走一回。”

      但有些话也吹到了上级机关领导的耳朵边。

      这或多或少会引起领导的疑虑和担心。

      宋文骢还记得大窑堡会议后,航空部一位副部长专门找611所所长成志明和谈他了一次话:

      “老宋啊,你现在是新歼的关键人物了,新机研制的成败,你责任重大呀。说句直率的话吧,我真担心空军提出的战术技术指标太高了呀!”

      “空军提出的战术技术指标,是从未来战争的需要提出来的呀。我们搞的新飞机,如果达不到他们提出的指标,也就是没完成邓主席提出的搞一架性能先进战斗机的任务呀。无论如何,这个任务都必须完成。” 宋文骢思忖了一下,回答道。

      副部长还是放心不下,又看了成志明一眼。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接着说:“老成啊,空军对我们有这么高的要求,你搞不出来可不行哪!”

      “我们既然敢接手这事,就有决心和信心把它干出来。”成志明说。

      “那,你们能不能给我写个保证呀?”副部长笑道。

      宋文骢闻言愣了一下,也笑了:“哈,部长,你这是要我们给你立个军令状啊——为了让领导放心,我宋文骢可以给你立这个军令状!”

      “不必不必,我只是想试试你们的信心和决心而已。”

      “不,既然部长你说了,我宋文骢是个较真的人,我们就给你写个保证书!”宋文骢说完,只见成志明果断地拿出纸和笔写起来保证书,两人签字画押,给领导写了一纸保证书——这纸保证书,领导是否留存,就不得而知了。

      其实,作为一个总师的责任和压力,何止于此!

      就是几年之后,反对继续搞歼10的声音依然未绝呢!

      1989年,宋文骢受邀参加了中央军委组织的一个军事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按刘华清副主席的要求,宋文骢此行的目的是去看苏联的飞机发动机。到了苏联,他第一次看见了苏27飞机。宋文骢从头到尾仔细研究了这种苏联定型不久的飞机,并好好对它进行了一番研究和琢磨。

      回国后,宋文骢参加了在北京参加了一个高层次的会。当时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刘华清也出席了这次会议。会上,有人提出,说我们的歼10飞机搞了这些年,也没能搞出来。干脆就别再搞了!把这研制飞机的钱,拿来买现成的苏27飞机,既省事又快捷。

      刘华清闻言站起来,他问宋文骢:老宋,你来说说,我们的歼10飞机,和苏27有什么不同呀?

      宋文骢坐在旁听席上,听刘副主席点他的名,他犹豫了一下站起来说道:刘副主席,这次到苏联,您给我的任务是考察飞机发动机。我认为苏27飞机的发动机是可以用的。但具体对飞机来说,各有其长,宋文骢对两种飞机的指标逐项作了分析。

      刘华清听了很高兴,他最后总结时说道:歼10是我们自己研制的新歼击机,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研究所、工厂所有参研的同志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取得很好的效果。我们的新歼要早日研制出来,这是迫切又迫切、紧急又紧急的事!

      刘副主席最后为继续抓紧新机研制和引进发动机定了调。

    • 家园 五、创新是歼10的灵魂

      五、创新是歼10的灵魂

      一架飞机从完成基本构想到真正设计成型,那谈何容易!

      宋文骢提出的鸭式布局新机设计方案,在北京大窑堡会议上被基本认可之后,他除了为自己这几十年来的探索总算见到一线曙光,感到有几分欣慰外,并没有一丝功成名就的欣喜,反而感到一种巨大压力。

      宋文骢心里很清楚,他理想中的那架飞机,尽管像一颗光彩夺目的宝石,但那宝石埋藏在遥远的云雾山中。他要走的是一条前人没走过的路,要爬前人没爬过的山峰,才能到达那里。他心里更清楚,当他真正走上这条路时,前面的路蜿蜒在悬崖绝壁之上,掩映在丛丛荆棘之中,还不知什么地方有泥泞沼泽,有出没无常的洪水猛兽。

      但无论如何,宋文骢就是宋文骢。他铁了心,不管这条路有多长,他都要坚定地从这条路上走下去,直到走进那云雾山中,寻觅挖掘出那块宝石!

      这又应了他做人做事的准则:“立志要高,思想要周密,工作要踏实,但这还不够。只有同时具备正确的决断能力和决断的意志,才能真正打开成功之门。”

      回到成都,宋文骢又向所里汇报了北京之行的情况。全所上下很快知道了评审会的大体情况:他们设计的新机方案虽然未最终确定,但军方有一定的倾向,一部分专家也很支持,极有可能夺标,但还需要再做深入工作。所里上上下下精神振奋,主动请缨,按航空部的要求召开了新歼论证工作动员会,在宋文骢组织领导下,所里组建了有70多人参加的结构、飞控、航电及机电等几个论证组,全面开始了新机技术经济先期论证,全所热情高涨地行动了起来。

      此刻,宋文骢放下简单的行囊,安排好其他技术人员工作后,他顾不得喘一口气,又立即在哈尔滨和安县等地方穿梭忙碌起来。飞机的静不安定方案,还必须完成几千次的高、低速风洞试验,为他提出的这一设想进一步提供理论支持。

      宋文骢其实心里很着急,他知道就是到了这个时候,上面也还有疑虑,还没有真正统一思想呀!

      离开北京时,航空部一位副部长找到了他,安排会后的工作要求,不无担忧地找他谈了一次话。

      “老宋呀,我仔细看了看你们的两个所的方案,其实呢,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各的问题。这飞机空军要求很高呀,你们到底有没有把握搞出来呀?”

      “有些工作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年了,只要我们再做一些试验,拿到充分的数据,应该说这个方案是有把握的。”宋文骢回答道。

      “你或许也听说了,空军已多次提出要买幻影2000飞机,如果我们研制新机的把握不大,那就让他们去买吧!”副部长说。

      “空军买不买飞机,那是他们的事。我们只能按你们的要求,做好新歼的设计方案。既然方案已经做到这个程度了,我们肯定是坚决要做下去的。”

      “那你们还要做多久的工作呀?”

      “还要做3轮风洞试验。一般一年做一轮,我们想抓紧时间,争取一年半做完吧。”宋文骢回答。

      “什么?还要一年半哪!”副部长沉吟着说,“一年半,黄花菜都凉了呀……再做1年,你看怎么样?”。

      “1年就1年。”宋文骢坚定地回答。

      这一年里,宋文骢和总体气动专业的同志转战在模型生产、风洞试验、数据处理、绘制曲线、结果分析、布局改进等繁重工作中,高效率地进行了3期高速、低速风洞试验和1期流谱观测试验。在此过程中,编制了机翼复合弯扭计算和设计程序,并解决了复合弯扭机翼表面加工的工程化问题。试验结果显示,他设计的复合弯扭机翼和前缘机动襟翼大大地降低了飞机诱导阻力。新机前后经过了1万多次风洞试验,分析处理了上百万个气动力数据。宋文骢早已记不清多少次钻进爬出风洞,记不清多少次为飞机模型更换导弹炸弹,多少次调整控制舵面,多少次面对试验曲线冥思苦想,多少次设计图纸到深夜甚至天明……

      就这样,宋文骢和同志们守着风洞排着队做试验。前面说了,在这里做风洞试验的人多不说,冬天还经常遇到停电。但他们坚持往风洞里挤,试验做了又改,改了又做,硬是把要3年才能做完的试验,1年就做完了。

      这些试验为他们的设计方案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与此同时,新机研制工作在北京也紧锣密鼓进行着。国防工办连续召开了新歼机载电子设备、武器火控系统、辅机成品、试飞测试等研讨会。这些会上,对新机的战术技术指标进一步作了明确。

      1983年3月,航空部正式下发了《关于开展新歼击机技术经济先期论证工作的通知》,明确了从飞机、发动机、武器火控系统、惯性导航系统、飞行控制系统、其它机载设备系统和复合材料几方面进行论证的项目、要求、负责单位、参加单位、完成日期等。

      1983年9月,宋文骢参加了航空部在北戴河召开的新歼发动机选用方案评审会。这次会议,审查、评议了供新机选用的5种发动机方案,形成了向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的报告,最后决定采用“涡喷15”作为新歼动力,初步拟定新歼1988年上天的计划。

      到1984年1月,宋文骢具体组织的新歼技术经济先期论证工作已全面完成。先后完成高、低速风洞试验3900余次,完成了结构、飞控、航电及机电系统方案设计,设计了以“涡喷15”为动力装置的6个腹部进气鸭式布局飞机方案,编写上报了论证报告。

      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

      1984年2月,航空部科技委在河北涿县桃园宾馆召开了新歼布局方案会议,国防科工委、空军及有关专家119名代表参加,会议重点讨论了新歼先期方案和发动机的选型问题。在会议上,611所设计的鸭式布局方案取得一致好评,正如当时南京航空学院副院长张阿舟教授所说,新歼采用鸭式静不安定布局和涡喷15发动机,是相得益彰如虎添翼。紧接着,国防科工委领导在北京召见了宋文骢等有关专家。回到宾馆后,航空部科技委副主任王南寿同志宣布:经中央领导和航空部研究决定,611所提出的鸭式布局方案,最后确定为新歼击机方案!

      1984年4月,由国防科工委综合计划部聂洞庭副部长和航空部计划司段大扬副司长带队组成的定点调研组,赴成都进行调研。成志明所长全面汇报了所的科研生产情况和新歼的工作进展,以及新歼定点在成都的有利条件。5月,国防科工委下达《关于新歼击机研制总体单位定点问题的批复》,正式确定新型歼击机研制总体单位为611所(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和132厂(成都飞机工业公司)。

      1984年6月,国防科工委在北京再次召开新歼方案论证会(“新07”会议)。 会上,审查确定了新歼击机初步方案,对新歼的研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次年4月,航空部下达了新机研制工作计划,明确了要着重抓好鸭式布局的气动设计、航电总体及飞控系统等合作项目的研究工作,同时抓紧软件的引进和人员培训、安装准备工作;开展有关试验工作和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攻关等。

      1985年,宋文骢在成都主持了有国防科工委、空军、航空部、电子工业部和27个厂所110代表参加的飞机机械系统技术方案讨论会,进一步明确了下步工作;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有国家计委、国防科工委、总参装备部等34个单位26余名代表参加的飞机初步设计工作会,确定了飞机外部气动力、飞控系统、航空电子系统初步设计合作内容;又在成都主持召开了飞控系统总体设计工作会。

      1986年1月,邓小平和赵紫阳同志对新机航空发动机发展建议书作了批示,邓小平批示道:“我认为建议很重要,近期花钱也不多,拟可同意。”

      1986年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发文,批准新歼研制出来后要适合以后空军作战环境新歼击机研制,并将列为国家重大专项,代号为10号工程。文件要求“制定出全面周密的研制方案,精心组织研制工作,使空军到2000年能装备我国自行研制的世界先进武器,并使国防工业部门的设计、研制水平和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一步。”

      在这个过程中,有个细节不能略过不提:

      1984年春天,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张爱萍将军来成都检查工作,时间安排很紧,但他特别提出要听新歼击机总体设计汇报。张爱萍将军是我军著名儒将,他作为聂荣臻元帅的副手,这些年主要负责协助聂帅抓国防科技工作。从1975年以来,他排除一切干扰,整顿国防科研和国防工业,领导中远程、洲际、潜地核弹导弹和卫星、歼击机研制试验工作,及时协调工作中的矛盾问题。在宋文骢的印象里,每次在国防科工委开会,只要是张爱萍讲话,他都是在批评航空,一次也没听到过他对航空的表扬。所以航空的人是又希望他讲话,又害怕他的批评。

      张爱萍来到611所,当宋文骢向他汇报新歼总体设计方案时,刚开始他还有点忐忑不安。没想到他拿起鸭式气动布局飞机模型给将军讲解,将军听得很仔细很认真,还不时向他提出一些战术和技术上的问题。宋文骢告诉他,这种飞机从技术途径上说,是创新的、赶超的、有着后发优势的新型机种。

      张爱萍将军听完宋文骢汇报后,他看了宋文骢摆出的几个飞机模型,特别仔细看完鸭式布局飞机模型后,他很受到鼓舞,非常兴奋。他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告诉宋文骢:我们现在做这种布局的飞机,这就是一种创新嘛,这很好。但现在一定要保密,不然外国人又糟蹋你,又说是他们搞出来,我们跟着学的。

      临走时,宋文骢代表所里请张爱萍将军给所里题个词。张爱萍将军在高兴之余,欣然答应。会议室,纸铺好,墨研好,张爱萍将军略一思索,笔落纸上,他铿锵有力地题了两个大字:创新!

      这既是将军对611所的肯定,也是对611所的勉励,更是他对航空工业的期望——而今,将军已经西去,但他的题词至今留在所里的荣誉室里,他的题词,已化作航空人的一种动力、一种精神。

      1986年7月14日,国防科工委发出《关于任命新歼击机型号行政总指挥和总设计师的通知》,正式任命王昂为新歼击机型号行政总指挥,宋文骢为新歼击机总设计师。

      这一年,宋文骢已是56岁了。

      至此,宋文骢肩负着党和国家的重托,肩负着新机研制神圣的使命,坚定地向着他理想中的目标跋涉而去。他的身后,留下的是义无返顾的足迹。

    • 家园 四、鸭式布局方案脱颖而出

      四、鸭式布局方案脱颖而出

      1982年4月,新歼方案评审会(“新06”会议)在北京大窑堡空军招待所召开。

      会议仍由国防工办副主任叶正大主持。

      空军副司令员曹里怀,以及航空部、航定办、三机部、四机部等领导和专家100多人出席了会议。这次方案评审会,老大哥单位参加会议的阵容依然庞大,各方面的人员来了30多人,并精心准备了他们的设计方案。从他们充满自信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上次他们制订的方案虽暂时被搁置,但他们分析后认为,宋文骢他们提出的方案在布局上虽新一些,但“新”就意味着基础要差一些,离我国航空工业现实的距离就远一些,冒的风险和实现目标的困难就更大一些,这样的方案得到上级领导和专家们的认可度就会低一些。所以,这次他们对新机方案又进行了充实完善,满怀信心来到会上和兄弟单位一试高低。

      611所参加会议的人虽比老大哥单位少一点,但基本阵容也差不多,来了20多人。一报到,宋文骢仔细看了会议议程表,放下心来。议程表上安排的方案汇报时间,虽说老大哥单位排在前面,但两个单位汇报方案的时间是均等的,都是1天。

      “老宋呀,这回给你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也给了你充裕的时间,你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前次给他开玩笑的老朋友见了宋文骢,对他说道,“但你千万不能弄成了猴子捞月亮啊。”

      “先听老大哥单位的吧,现在不是提倡‘比学赶帮’吗?这不过是比一比嘛。一个篮球场上只有一个人打球,那多没意思,他怎么能发挥水平哪!如果两个队打比赛,双方都才能超水平发挥——这样一来,那新机研制不就是超水平的方案了么!”宋文骢笑答道。

      第二天,老大哥单位的方案汇报整整持续了6个小时。

      宋文骢坐在前排上,他静静地洗耳恭听,不时做着记录。

      “他们的方案怎么样?”吃午饭时,所里一起来的同志问他。

      宋文骢抬头看了问话的同志一眼,无置可否,只是埋头吃饭,没作一个字的评价。一来他还沉浸在上午老大哥单位介绍的方案细节之中;二来他不习惯背后对人家品头论足。他明白,对任何方案都不能一概肯定或否定,因为每个方案都有其优劣,自己的方案难道就没有疏漏么?他还等着老大哥单位不吝给他指正呢。至于谁的方案最终得到认可,还是等领导和专家们的评判吧!

      下午,会议继续。宋文骢听完老大哥单位的方案,他的感觉是,他们这3个月来虽然又做了不少工作,但基本的东西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在原来的方案上进行了一些修正和改进——这个方案,按歼击机发展的趋势来看,依然存在着比较明显遗憾和缺陷。也许,他们还有点“轻敌”,认为3个月宋文骢搞不出什么名堂来。看来,他们的工作未更深入一些。

      当夜无话。

      第二天,轮到由宋文骢代表611所汇报方案了。

      宋文骢汇报了他们准备的两个新机设计方案。这两个方案都是鸭式布局,只是一个是采用腹部进气,一个是采用两侧进气就是了。他首先讲解了鸭式布局在世界飞机发展中的普遍规律,鸭式飞机目前在先进国家应用的状况,以及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布局的理由,同时他具体分析了无尾布局、固定鸭翼布局、全动鸭翼布局等几种布局技术的优势和不足,特别是具体分析了涡机理和参数匹配等问题。

      “这里还要考虑机动性、武器系统、雷达系统等问题。比如我们设计的腹部进气方案,就主要考虑大攻角机动问题……”宋文骢用手比画着,向与会者讲道。

      坐在前排的谢光看宋文骢在上面用手比画,他顺手把放置在桌子上的有机玻璃飞机模型给宋文骢递了上去,示意他照着实物模型给大家讲解,这样让大家更明白更清楚些。

      宋文骢接过模型,想对着模型给大家讲解。但他看了一下模型——这模型实在太小了,下面的同志根本看不清楚。宋文骢一眼看见桌上放明胶片投影仪投射的光柱,他灵机一动,将模型从支架上拔了下来,直接往投影仪前一放——这全透明的有机玻璃飞机模型投在后面的幕布上——好家伙,这架飞机看起来非常漂亮非常壮观!极具时代感,简直就像人们在电影屏幕看见的一架现代的战机,威风凛凛地穿行在云海雾霭里一般!

      瞬间,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这掌声,给了宋文骢莫大的鼓励,他清了清喉咙,接着讲道:

      “前次会议我简单谈了鸭式布局飞机设想后,下来后有专家给我提出许多问题,我们又专门进行了研究。当然,勿庸讳言,鸭式布局也有它的缺点。当我们采用静安定布局时,升阻比并不比常规布局占优势。”宋文骢喝了一口水,接着讲道,“根据我们鸭式布局战术性能研究,要想发挥这种布局优势,就必须采用静不安定,因为它与静安定相反,是正常式静安定布局所没有的……”

      “这个问题我们已进行了多年研究,掌握了大量试验数据。在新机设计时,我们拟采用放宽静安定度、缩小机翼面积、减轻重量等等。这样,机动性可提高,这就是我们新歼Ⅲ方案……当然,这还需要我们做大量工作。”

      会场又响起热烈的掌声。

      “据我所知,静不安定飞机在我国飞机研制中还没有任何理论和实践基础,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不敢采用,你们提出这个设计方案,有多大把握呢?”讨论会上,有专家提出这个问题。

      “据美英等国的资料载,静不安定设计具有相当大的风险,就是在他们的第三代飞机设计中,也仅仅将安定度放宽到零。请问宋总,如果到时候我们静不安定技术过不了关,你这设计方案岂不前功尽弃?”又有专家发问。

      “对这个问题我们也很慎重。别人不搞,也不能说我们就不能去摸索。当然,我们除了必须要攻下这个难关外,也安排了有退路的方案。”宋文骢又拿起那个小小的飞机模型,比画道,“如果到时候静不安定技术暂时过不了关,可在该方案基础上仅将鸭翼面积缩小一些,其余不变,则可以将该方案改为静安定过渡,这就是我们新歼V方案。待放宽静安定度的飞行控制系统条件成熟时,恢复静不安定方案就是了。”

      “嗯,你们考虑的方案你说清楚了……”专家们沉吟着点着头。

      会议接着开了5天。分为总体气动、动力系统、飞控系统、武器系统等专业组进行了充分讨论。讨论结果,与会领导与专家基本认可了宋文骢提出的鸭式腹部进气设计方案。会议决定,两个方案定不下来,还要回去深入做工作,但立即进行新歼击机技术经济先期论证,总体方案要上报中央军委和国防科工委审批。

      “宋总呀,我们盼望你所描绘的这种飞机,是盼了多少年哪!”空军首长的一位秘书找到宋文骢,“您能不能忍痛割爱,把你那个模型送给我,让我们的飞行员饱饱眼福,给我们留个纪念哪!”

      “哎呀,实在抱歉。我这个模型不能给你”宋文骢想了想,“这样吧,我另外送给你一个”,说着把带来的另一个飞机模型交给了这位首长秘书。

      会上用的这个飞机模型,跟随了宋文骢20多年,至今他还像宝贝一样珍藏在他书柜里。它虽说小巧简陋,但它却不动声色地见证着一段中国歼击机研制的历史。

    • 家园 三、自信源于科学判断

      三、自信源于科学判断

      这里,先前还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外人是绝对不允许进入这片区域的。

      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这水就是苏包河。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风洞群,就坐落在这深山之中。

      宋文骢和他的同事们,已记不清楚到这里来了多少回。

      1976年,唐山大地震乃至后来的四川平武、松潘大地震时,他们也是住在这里,坚持做着飞机设计的风洞试验。那时,三线建设刚开始不久,在四川绵阳安县的试验基地,也才刚刚完成一两个风洞建设,条件还十分艰苦。到那里做试验,不说住招待所,能有个破房子住就不错了。当时风洞试验基地的干部职工,无论一家有几口人,不分几代同堂,都只能住一间平房。还有不少人住在当地老百姓家里,点的还是煤油灯。宋文骢他们和所有来此做试验的人,同试验基地的人一样,虽然过着紧张单调的艰苦生活,但却积极乐观向上。利用星期天,宋文骢常常带着年轻人去攀登近在咫尺、而又异常险峻的鹰嘴岩。

      2月26日,宋文骢他们开完会,从北京回到四川,向所领导汇报了北京会议的主要情况后,所里马上就召开了紧急会议,会上大家统一了思想,并作出决定:对新机方案设计要集中力量,不惜一切代价,全力以赴,做好方案论证准备。

      宋文骢一刻也没犹豫和休整,立即就组织所里的各个专业的技术人员忙碌起来。他要利用这些年所里的研究成果,对新机方案进行精心的筛选和设计。为了进一步得到更精确的数据,宋文骢安排好所里的工作后,立即又马不停蹄带着几个同志来到了风洞试验场。

      当时,高速风洞试验在安县;低速风洞试验在哈尔滨。

      自行研制飞机,特别是研制新的气动布局飞机,何止是进行百次千次的试验,何止是积累千个万个数据?尽管宋文骢他们从1962年就开始对气动布局进行研究,搞歼9飞机的几个方案又反反复复经过近万次风洞试验。对鸭式气动布局方案他们抓住不放,进行了流谱试验和机理分析,也得到一大批试验数据,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据说,在国外,一架飞机从设计到生产出来,正常的吹风试验大约就是几万次。

      还好,成都离安县不远,大半天工夫就到了。来到风洞试验基地,这里条件比前几年虽有所改善,但依然是艰苦的。更令宋文骢没想到的是,国内到这里来做试验的单位太多了,好多单位的人都住在这里排队等着!这队往下排去,还不知排到猴年马月——新机方案3个月后就要评审,宋文骢着急了,他找到基地领导,再三说明情况,基地领导这才答应尽量利用晚上和半夜把他们的试验项目往前挤。

      这样一来,昼夜虽然颠倒,人辛苦一点,但试验计划总算得到了落实。

      这段时间,宋文骢还要四处奔忙,既要指导所里的同志们做方案设计,又要到试验现场获取试验数据,还要参加有关的研讨会议。经过大家团结努力,在北京召开方案评审会前,宋文骢他们已经准备了2个设计方案,单是气动布局就进行了两轮优化,再进行风洞试验,又取得了大量的试验数据。

      基本方案确定后,宋文骢为慎重起见,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实际上,为了获得良好的升力特性和力矩特性,早在几年前他们就对鸭翼的位置经过上下和前后的反复调整,逐步由较远间距调成短间距,升力特性有了很大改善,形成了我国特有的短间距鸭式布局。在试验中他们发现,鸭翼与边条翼一样,都能产生稳定强涡通过机翼上表面,诱导出机翼升力,通过风洞试验,可以看到在大攻角下仍具有较稳定的升力。鸭翼比边条翼还有另一个优点,就是可控。在这次试验中,他们还进行了机翼锥形扭转和前缘锯齿的设计,以改善升阻比.最终优化设计出鸭式布局腹部进气新歼Ⅰ和采用了鸭式两侧进气布局的新歼Ⅱ方案。

      “宋总,你开始搞这个方案时,国内没有可以借鉴的飞机,国外也没有可以参考的资料,你为什么就那么自信呢?万一你费尽精力,搞出来的方案被上级机关和专家们否定了,你想过该怎么办吗?”笔者采访时向他提出这个问题。

      “一个人的自信心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首先我们要明确,先进的气动布局肯定是自主发展先进歼击机的基础。但应该承认,各种布局都各有千秋,除了精心设计外,在很大程度上与设计者的经验、习惯及爱好有关。”宋文骢缓缓讲道,“我们采用鸭式布局,主要还是得益于从1970年以来搞歼9飞机十几年经验的积累。在当时,世界上除了瑞典的Saab37,还没有第二家搞这方面的研究。准确地说,那时瑞典的Saab37还没有出来,在闭关锁国的情况下我们也不可能得到什么资料——我们当时的方案叫“无尾﹢前翼”,实际上跟现在说的“鸭式布局”,就是一回事。所以,我们对鸭式布局歼击机研究在国际上应该算起步比较早的。领导和专家们肯定会既感到新颖,但难免也会产生疑问。但在搞这个方案时,我就绝对相信,领导和专家们对待科学的态度是客观严谨的。重要的问题是,你能不能拿出能让他们信服的理论依据和试验数据来。”

      在准备方案的那些日子里,宋文骢可以说是使尽了浑身解数,调动了他几十年来搞飞机的全部智慧和经验。为了空军能尽快地拥有一种新型战机,他们除准备新歼Ⅰ、新歼Ⅱ两个方案外,为完成领导交给的另一项任务“希望帮着完善完善,参谋参谋”,为老大哥单位准备了一个歼8改的建议方案。这个方案主要是改为两侧进气形式以安装大口径雷达,根据歼7改的109方案机翼改为双三角翼形式,加大了展弦比提高飞机升力来满足机动性要求,再把歼9的中程拦射武器系统移植到歼8改上,经过一系列计算,证明此方案是切实可行的。在后来的新歼评审会上,宋文骢对这个方案做了介绍,并展示了三面图,还说如果这个方案成立,新机在沈阳601所干最有利。但可惜的是,这个方案没有被接受。否则,后来的新歼击机定点也许就不一定会在成都了——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新机第二次方案评审会的日期越来越近了。为使鸭式布局飞机方案有一个直观的效果,宋文骢和大家一起画出图纸,制作飞机模型。在一间小木工房里,他们用砂轮、锉刀、砂纸和牙膏加工有机玻璃。整整干了两天两夜,精心制作的飞机模型问世了。望着想象中和图纸上的东西变成了实物模型,宋文骢爱不释手,翻来覆去地看着,像欣赏着一件珍稀的宝贝。

      如今,万事俱备,就等待上级机关召开的方案评审会了。

    • 家园 二、出乎意料的转折

      二、出乎意料的转折

      1982年2月16日,新机研制方案评审论证会(新“01”会议)在北京海运仓总参招待所召开。

      会议由国务院国防工办和航空部联合组办。这次会议规模很大,邀请了有关单位领导和航空界专家共141人参加。会议的主题,就是评审由老大哥所提出的新机设计方案,即歼13方案。

      611所应邀参加会议的是宋文骢、成志明、谢品和王子方4人。因为会议只给了他们4个参会名额,只安排了两个房间。而老大哥所是这次会议的主角,他们参加会议的阵营很庞大,有各方面的专业人员二三十人,方案准备也很充分。由于彼此都是老朋友老熟人,好久不见面,大家见面后很是亲热。

      宋文骢也为老大哥所感到高兴,他们制定的新机方案能引起领导机关如此重视,召开这样规模的会议来进行评审,确实是很不容易的。

      可让宋文骢措手不及的是,当天预备会之后,航空部军机局副局长王若松突然来到了他们住的房间,开口就问:正式会上你们有没有方案汇报?

      “不是只是通知我们来参加会议,评审歼13方案的吗?”宋文骢一听,感到有些诧异。

      “是,这次会议主要是评审歼13方案,但并不排斥有其它更好的新机方案呀——你们过去不是搞过好多个新机方案么?”王副局长说。

      “方案我们倒是搞过一些,但会议没叫我们带来新机方案呀!”宋文骢回答说。

      “这次会议从中央军委、国防科工委到航空部都很重视,又来了这么多专家,你们所组建的时间虽不长,但毕竟也是歼击机研究所呀!根据反映,既然来了,机会难得,明天的会上,你们把对新机研制的基本想法谈一谈吧。此外,607所的雷达、606所的发动机他们也要谈一谈。”

      “可我看会议议程上没给我们安排发言的时间哪。”宋文骢说。

      “这样吧,我回去就给会议上说说,做一个临时安排吧——你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王副局长问。

      “我看……”宋文骢沉吟了一下,“就一刻钟左右吧。”

      “好,就这样定了。你们抓紧时间做做准备,会上介绍方案时,尽量简明扼要一些。”王副局长说完,到会务组去了。

      “哎呀,事先不通知,临时又来安排,这不是搞我们的突然袭击么!”等王副局长走后,有同志埋怨道。

      “这是人家领导看得起我们,专门给了我们这个难得的机会。”宋文骢对大家说道,“我看今天大家加个夜班,做做明天会议的准备吧。”

      “什么绘图的工具都没带,怎么准备呀?”谢品说。

      “你赶快到兄弟单位去借几张空白的明胶片,今晚抓紧时间把基本图形和基本参数搞出来就行了。如何汇报,我来想办法。”

      几个人连夜从带来的资料里,将鸭式布局飞机的图形、基本数据重要性能曲线摘录下来,制作了几张汇报用的明胶片。谢品同志还徒手画了新机方案三面图和性能表。这一切忙完,已是夜深人静了。

      宋文骢后来戏谑道:“我们这叫做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第二天一早,一进会场,与会者的目光就被老大哥单位制作的飞机模型,以及会场四周挂满的飞机示意图、各种设计数据图吸引了。人们涌上前去,围着飞机模型和墙上的挂图兴奋地品头论足议论纷纷。

      宋文骢也急迫地走上前去,他想对新机的设计模型和方案来个先睹为快。但当他仔细地看了飞机模型和挂图,神情有些怅然若失,沉思一阵,脸上的笑容慢慢消失了。

      但他只是默默在自己座位上坐下,一声未吭一言未发。

      会议正式开始。

      会议由国防工办副主任叶正大主持。

      叶副主任首先传达学习了邓小平副主席、赵紫阳总理、张爱萍、姚依林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新机研制的指示精神。他明确指出:“新歼击机是我们要搞的第三代战机,主要空战性能要比歼8Ⅱ型飞机好,要接近美国的F16,优于苏联的米格23,要能真正抗衡国外现在装备的飞机,以此作为我军90年代突出中低空机动作战的主要机种。”

      叶副主任讲完,会场上有了窃窃之声。大家对新机所确定的战术技术指标,既有些兴奋,又有些担心。

      紧接着,老大哥单位开始汇报歼13飞机基础上提出的新方案。这个方案图文并茂,主讲人思路清晰,表达清楚,结合飞机模型讲解,向领导和专家们汇报了近两个小时。

      听着新机方案的汇报,宋文骢原先怅然若失的脸上,此时眉头却渐渐皱了起来。此情此景,使他有些感受到了当年研究歼8飞机方案的氛围。他凭多年来设计研究飞机的直觉,这个新机方案,尽管设计者花费了巨大的心血,提出了不少新的设计理念,借鉴了当今世界一些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也实事求是考虑了国内目前航空工业面临的现实,但这个方案起点还应该再高点,总体上还是没跳出传统飞机设计的布局,按他们现在设计方案的布局,叶副主任刚才提出的新机战术技术指标是难以实现的;当然,要接近美国的F16,优于苏联的米格23飞机,这个设计方案更有不小的差距。而今已到80年代,可以做出比这个方案更好的飞机来。

      上午汇报结束,下午安排讨论。

      晚上,在招待所的房间里,宋文骢拿出昨天画的几张明胶片。一边整理明天发言的思路,一边陷入了深深地思索中——

      “新机研制事关中国国防建设、中国空军未来发展的大计。我们决不能重蹈歼9的老路了。国家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拿出这么大一笔钱搞新机研制,实在是不容易啊!我们要搞,就要搞一架象样的飞机,搞一架能在未来10年或20年都不落后于世界的飞机,我们要从学习模仿的传统思维里跳出来,搞一架真正由中国自行设计的先进歼击机!”

      第二天上午,会议继续进行。

      会议主持人点名,轮到宋文骢发言了。

      没有飞机模型,没有图纸资料,手里有的只是连夜赶制出来的几张明胶片。

      “各位领导和专家,会议临时给了我们一个发言的机会,我们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在这里我表示歉意。”宋文骢走上前去,尽量使自己保持平静,“对于新机研制,刚才叶副主任已经明确提出了战术技术指标,我觉得,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目标,我们必须要达到。否则,我们搞出的新机,就失去了战略上的意义……”

      宋文骢一开始发言,就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会场上静悄悄的,大家都被他别具一格的发言所吸引。

      “近年来,就世界上发生的局部战争来看,已经不是当年我们在朝鲜战场上与美军厮杀时的情形。现代战争的概念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战争,各种飞机它是如何进行空战的?采用什么样的武器?现代的飞机雷达,要同时捕捉几个目标,炸弹是子母弹、激光弹。你刚一起飞,人家就知道了;你要跟踪它,它能设定假目标,反干扰你……所以我们造出的新机,角速度要大,要灵活;过载要大,转弯半径要小,飞行员操纵起来能够得心应手……”

      宋文骢从目前世界歼击机发展的现状、结合未来的空战将会怎样打讲起,然后他话锋一转,讲我们新机应该具备的基本战术技术指标,要实现这些指标,新机设计应采取何种气动布局,哪种飞控系统和拦射火力系统……最后,宋文骢用明胶片展示出他们这些年来设计的鸭式气动布局飞机方案,对具体战术技术指标数据进行了简要的说明。并说道,以上方案满足目前的要求是有希望的。

      完了。宋文骢向大家礼貌致意,结束了他的汇报。

      会场陷入短暂的沉默。

      世界歼击机现状、飞机空中格斗能力、鸭式气动布局、拦射火控系统……这些都是一些新的情况与新的概念。与会的领导和专家们,显然被宋文骢这短短的发言打动,陷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宋文骢的发言有理有据,既有宏观视野又有微观分析,既有理论依据又有试验数据。

      会场一阵短暂的沉默之后,继而是一阵窃窃私语,交头接耳。最后,不知是哪个同志首先鼓起掌来,引起会场上一片热烈的掌声。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里,下去以后大家再仔细琢磨琢磨,我们还有几天充裕的时间来进行详细研究讨论。”会议主持者宣布休会。

      这次会议从2月16日开到25日。围绕新机的战术技术指标、气动布局、飞控和火力系统等进行了严肃而周详的研究讨论。会议最后作出出乎与会者意外的决定:新机研制事关国防建设未来大计,这次会议暂不确定方案,当前还需继续发扬民主,畅所欲言,充分听取不同意见,理清思路;两个总体设计研究所继续做新的方案,3个月以后再开会进行论证。

      这个决定开创了我国飞机设计方案进行先期论证的先河。

      “老宋呀,你这十几分钟的汇报,把人家费尽力气搞的方案给搅黄了呀。”散会后,有位老朋友给宋文骢开玩笑道。

      “什么我们人家呀,话不能这么说。”宋文骢其实是个很书生气的人,他有些不解回答道,“我们都是一家人哪。大家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搞出一架我们国家自己的好飞机来呀。想来,大家是绝不会介意的,搞飞机的人,都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啊。”

    • 家园 一 新歼研制拉开序幕

      第七章 神圣的历史使命

      一、新歼研制拉开序幕

      事情还要从1982年初春说起。

      那时,宋文骢和总体室副主任李文正等人正在贵州一家飞机生产厂,为歼7Ⅲ飞机试制作技术交底工作。

      那段时间,宋文骢为飞机研制生产问题,正在全国各地东奔西跑。歼7Ⅲ飞机生产,为保证质量和进度,第一次把一架飞机分成几个厂家来搞。

      高原的早春,天气还很冷。1982年2月11日,那一天,驻地下了一场雪。早上起来,院子里竟然堆满了积雪。从沈阳到四川这些年,没遇到下过这么大雪。几个老大不小的人,对雪也感到新鲜,变成了一群孩子,竟然在院子里堆起雪人来。

      宋文骢起来,看见大家兴趣盎然的样子,他也高兴起来,加入到了堆雪人队伍中。正在大家玩得高兴时,突然从成都打来一个电话,要宋文骢立即赶到北京参加一个重要会议。

      “什么会议这么重要?这边的事还没完呀。”宋文骢问。

      “是国防科工委召开新型歼击机方案论证会,要叫我所派几名同志参加。”所办公室主任回答。

      “那,新机的方案定下来没有,我们需不需要准备什么材料呀?”

      “方案是由老大哥单位准备的,已经基本定了。只是叫我们去几个人,帮助参谋参谋,进一步完善一下方案。”

      “既然方案已经定了,还叫我们去干什么呢?”宋文骢放下电话,有些失望地说道。

      “不是说叫我们去帮助参谋参谋,完善完善方案吗?”

      “是呀,新机研制这可是一件大事!”宋文骢沉吟了一下,“既然叫我们去参谋参谋,那当然是责无旁贷。何况,这也是我们学习人家先进设计经验的好机会呀,我们还是抓紧时间去吧。”

      其实在宋文骢出差前,就已经听说,随着国际军事斗争形势发展的变化,空军部队迫切需要我们自己能研制出一种适应2000年前后作战环境,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歼击机。1981年12月底,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与军委其他同志研究应付未来战争对策时,毅然决策:“我们一定要搞一个新的、性能好的歼击机。”

      我国要搞新一代的歼击机,这个消息使宋文骢非常兴奋——是啊,我们早就该下决心搞一种性能先进的战斗机了。小米加步枪的时代早就结束了,我们确实已经被人家甩到太不起眼的角落里了——可这新型的飞机研制任务会交给谁呢?在出差路上,他心里就暗暗存有一种期冀。

      宋文骢没想到,落实小平同志指示的速度这样惊人。1月12日,刘华清副总参谋长召集会议,传达了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关于发展新歼击机的重要指示。紧接着,按国防工业办公室要求,航空部某研究所雷厉风行挑灯夜战,不到一个月,就拿出了新型歼击机的设计方案。为使新机方案更加可靠完善,国防工办决定在北京召开第一次方案论证会议。总参装备部、航空部、空军、海军等各级领导,以及国内著名专家教授将应邀出席这次会议。

      是呀,小平同志深谋远虑高瞻远瞩,我们太需要一架具有当今先进水平的飞机了!但,我国新一代的歼击机应该是什么样的布局,要达到什么样的战术技术指标,才能与当今世界性能先进的战斗机抗衡较量呢?老大哥单位提出的新机设计方案是什么方案,能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未来战争要求么?

      在去北京的路上,宋文骢脑海里一直盘旋着这些问题。

      宋文骢这几年从事的歼7Ⅲ飞机研制,虽然也是新机。但,那毕竟还只是在追赶别人现役装备水平的飞机!宋文骢还有些不甘心,能研制一架全新的、赶上别人在研的、先进水平的飞机,一直是藏在宋文骢心中的梦想。

      为这个梦想,宋文骢其实已经做了20多年的准备。

      早在搞歼9飞机气动布局时,他就敏锐地察觉到,如何在超音速条件下运用机动性战术,将是新机研制面临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拦射武器火控系统当时在我国还是空白的情况下,在他担任主管技术的副所长和研究所的总设计师后,就决定成立了所里的战术性能和远景发展研究组。课题组在宋文骢指导下,很快就搞清楚拦射的原理方案,进行指标论证,误差分配。

      与此同时,宋文骢还带队到成都、南宁等空军作战指挥所进行图面引导作业,大量统计了从目标不同方位角进入的引导误差,在国内第一次进行了歼9飞机拦射动态模拟试验,并取得良好效果。

      歼9下马后,宋文骢除继续进行总体布局和战术拦射研究外,他要求战术性能和远景发展组的同志广开思路进行新方案探讨,支持各种创新想法,要求每年都有几个新机设计方案,以便必要时选用。这些方案中还有利用歼8机改为两侧进气,装大口径国内或国外雷达和中程拦射导弹的方案;此外,这些方案中还有若干个是歼9基础上改进改型的方案,都是鸭式布局形式,包括选用2台WP13发动机的、1台WP15发动机的,以及各种不同特点的方案。

      在贵州接到电话后,宋文骢通知所里到北京去的同事,把这几年来研究工作的资料都带上备用。

      火车钻出隧道,向北京方向疾驰而去。望着车窗外不断掠过的山川,宋文骢不禁想起当年离开云南,到重庆去考空军飞行员的情形来。那时他还是个20岁的小伙子,而今自己已是知天命的人了。苍山依旧,光阴荏苒,他不由得轻轻捋了捋鬓边已经有些花白的头发。随即,他的目光穿过车窗,远处云层中透出一缕明亮的阳光,他的思绪又回到新机研制上来。

      在歼7III飞机研制初期,航空部部长吕东来到成都,宋文骢曾向他汇报过他们这些年设计各种飞机方案的情况。谈到未来的发展,吕部长非常专注、非常仔细地了解了情况,并且肯定地说道,将来如果国家要搞新的飞机,一定要选优。

      可从现在的情况看来,上级机关大概已选定了老大哥所提出的新机方案——不过这也难怪,老大哥所是我国组建的第一个歼击机设计研究所,这个所人才济济,科研实力雄厚,几十年来,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既然上级机关已选定了他们的方案,那他们的方案肯定有其先进和优越之处。

      宋文骢想,这回去参加他们方案的论证,还是要好好开开眼界,虚心向人家学习学习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