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一些事实以及其他 -- 史文恭

共:💬478 🌺5477 🌵16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尊敬你的长辈

          共和国的今天,是全中国人的奉献,包括当年的藏民维民,不容亵渎。

          俺父母贡献比俺多,牢骚比俺小

          明悟了这点,俺才由国粉转为了共粉(这个共是当年的共,与今天无关)

      • 家园 对于中国农业进步的历程,河里的有关文字已经很多了。

        但是某些人就是看不见,除了选择性失明,已经没有什么可解释的了。

      • 家园 很多人都喜欢和历史的上层人士比

        就像写穿越小说的,无论是民国穿、清穿、明穿、宋穿还是三国战国穿,回去的人最后即便没有黄袍加身,也是风云人物。生活什么的全部不成问题。只有文革那时候穿越最杯具,就像楼主描述的,那时候,即使是顶尖的几个人物,过得也不咋地。因此也就难怪不满了。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我们的文化确实还没有变。

    • 家园 文革本来就不是好东西

      只是以前说到文革便一无是处,而现在逐步发现文革还有那么点点东西值得说说。特别现在社会怨气重,因此借此机会抱怨抱怨。真要搞文革?看看文革中社会主流都干了些什么吧。

      群体无意识+无政府主义彻底狂欢的年代,谁想去谁去。

      412时候国民党自己把自己的基层清空,说的不好听点,文革也起到了类似作用。还好没直接枪毙,只是让大部分人靠边站。让不会管理的人去管理,认为管理者就是当权派,必须被打倒。这就是文革干的最荒谬的事情。

      很多老前辈们是值得尊敬的。各种困难情况下他们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这不是说这贡献是文革带来的。这是文革这个时间段中国人民的贡献,而绝不是文革这个行为的后果!

      文革中,党中央也有很多正确方针政策,很多人攻击文革,便把所有污水都泼过去,说当时文革国家所有政策都是谬误的。合适么?不合适。但是说这些正确的方针政策是文革带来的。合适么?更不合适!

      通宝推:某人a,
      • 家园 送花送宝!

        送花 关闭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对文革末期稍有印象的70后,表示严重同意!

      • 家园 说文革一无是处当然不对,但要说文革是好事更不对。

          我的看法是文革得二八分成,二好八坏。

      • 家园 这个辩证的观点要顶。文革是用革命的手段来建设国家,从根本

        上说这样的手法就是不对的。任何成功的改革都不是砸烂原来的行政体系,而是一点一点的政令的改革。主席太急了,想在自己任内就解决官僚体系问题。不过他的这个超前的行动虽然失败了,但做了指路人,将来一定有人要照着走的。这点要谢谢他。

    • 家园 跟随谈谈自己的意见(二)

      2、关于住宿条件

      你原文是“总结一下,假如我们能够穿越到1978年的中国,经过了所谓的黄金的东哥领导下的十年文革之后,成为一个光荣的工人阶级的话,最大的可能是,一个一家三口的工人正生活在一个不到12平方米的宿舍,过着每个月不到50块(两个人不到100块)的日子。那么,假如谁要穿越的话,希望穿到那时候吗?”

      请问,这个数据从何而来,作为一个70年代人,我了解的是当时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人均住房面积绝对不止12平米,至于城镇。一般的赫鲁晓夫楼大约每家使用面积50平米吧,三房一厅一卫一厨,加上建筑面积和公摊后,折算到今天每套房约80平米。条件确实简陋。

      但你觉得比今天北京的蚁族如何?那些城中村的条件就比当年好?你愿意去住吗?联合早报《北京禁止非法使用人防工程

      百万“鼠族”遭清理 (2011-05-31) 》http://www.zaobao.com/wencui/2011/05/others110531na.shtml看过没?

      在你心中,这正是改开的伟大成就吧?

      在70年代末,俺家住在小县城老平房中,一家5口(一老二小),住房条件不好,家庭成份同样不好,但那时俺父母每月加起来有100多块,还请了一个保姆照顾奶奶,和家人一样待遇。住房使用面积也有50平米,厕所和厨房均为公用。你说的三口之家12平米是否仅为极端之特例?

      请选择:你是愿意住老房子还是宁愿当鼠族当蚁族?须知后面这种极端现象是本世纪才大量出现的

      • 家园 您说的是干部楼,或者地广人稀的地方。在大城市绝无可能

        评判一件事不要以偏概全。好歹也是河里的老人了。

        天津市分几种情况:

        大杂院:几家人合住一院,一家能有一两间屋子就很不错。每间不过十几平米。我母亲家就是这种情况,五口之家,和另三家合住一院。小舅实在没地方住只能在厨房睡折叠床。天津的大杂院拆迁改造在90年代才大部分完成。

        解放前的住房、小洋楼:年久失修,房间倒是不小,也是几家合住一套单元。我小时住天津成都道的铁路宿舍(解放前建),三家合住一套,我家分到13平米次卧一间,厨卫公用,外加楼梯3平米储物间。我清楚记得因为老房是坐式马桶,我年龄幼小,根本没法用。

        表姑更惨,一家四口,两个姑娘,挤在小洋楼里一间15平米+一间7平米的居住环境里,5家合用厨卫。

        解放后,特别是地震后的新建房。典型的居住条件是,二老+儿子儿媳,添了孩子一共五口人。最大的不过65平米建筑面积。当然那种房公摊小,使用面积也不过60平米左右。这已经很让相当多的人羡慕了。再添一口就得自己私搭乱盖。比如我太姥姥,没地方住,只能栖身单元房边上的地震临建棚多年。最后到郊区亲戚家住。他们的居住条件倒是不错,因为地处郊区,空地多。

        80年代的所谓新建房、新村。三居室我印象中最大不过70平米,普通工人做梦别想分上。我祖父有幸分得一套,那也是90年代初的事。一般的是建筑面积40-50平米的二居单元房,或者各种一居单元房。这才满足了最基本的居住要求。

        筒子楼我没经历过,不评价。

      • 家园 当然是极端特例了

        你说的三口之家12平米是否仅为极端之特例?

        我所住的筒子楼,一房两户,平均每户9平方米,2大人+2小孩。整个筒子楼全是这种情况。我家特殊,因为奶奶瘫痪也在这里治病。

        这就是您所谓的特殊情况。

        旁边楼有1户1房的,约18平方米??

        但是,三代同堂,老公公和儿子、媳妇睡上下铺!多么幸福的生活啊

      • 家园 房屋在大城市无疑有欠帐,未必每家都有一套房子
      • 家园 你确定你曾经生活在文革中的中国?

        至于城镇。一般的赫鲁晓夫楼大约每家使用面积50平米吧,三房一厅一卫一厨,加上建筑面积和公摊后,折算到今天每套房约80平米。

        在哪里?是普通人的家庭住房吗?

        在70年代末
        和文革结束就有很大不同了。

      • 家园 我怎么没见过这三房一厅一卫一厨的赫鲁晓夫楼?

          农村的住房当然面积较大,但是什么条件?68年在苏北,农民住的是土墙草房,窗子只是在墙上开个30X30来方厘米的洞,冬天天冷时用把稻草堵上,连队干部家都是这样,只有队上的公房才能装得起玻璃窗。

          城市里的住房,七十年代初我所在的工程队在海勃湾市(现在的乌海市海勃湾区)盖了一批职工住房,一间15平方,一户一间到两间,无厕所,厨房要自己在院子里盖。

          我父亲的单位,属于铁路,算是条件较好的。在七十年代以前只盖过一幢住房,要处级以上和院长才有机会居住,这个面积较大,超过100平方。其他职工,象我父亲是解放前参加工作的讲师,调到南京时住的是使用面积大约30多平方的两间房子,七口人。到64年有幸升到高级讲师,才有机会搬到处长们腾出的住房,房改后的产权证上是76平方建筑面积,那时我家是6口人,这些房子都是解放前中央大学留下的。至于一般职工,结婚时能占间集体宿舍就算很好了,有些工人在当年美国援华的铁皮简易房里住到八十年代初。八十年代后期盖了一些建筑面积八十多平房的房子,要资深试师、科级以上才能申请。九十年代初盖了一幢三房一厅一卫一厨的一幢十户住房,只有教授才有资格。

          我现在的住房是父亲单位71年盖的,当我在87年住上时租证上注的是使用面积26平方,其中还包括一间77年抗震加固工程增加的封闭阳台。有幸在九十年代末沾上筒子楼改造,一户的建筑面积才增加到五十几平方。

          到八十年代初,我们单位还有两户同住在一间大约二十几平方的集体宿舍里,中间只用一块布隔着。

          七十年代末雇位保姆才多少钱?在南京,管吃管住每个月八块。

        • 家园 描述得不准确,以自身为例

          俺家那时住的平房,因为奶奶畏光,整个房子暗无天日。房子也是分成几块,不能够全部连通。条件确实不好,不过也没到三口之家12平米的地步。

          厕所是全单位公用,离住宅区有一点距离,路灯时好时坏。院子里调皮的小孩经常在监视到有人出恭时把灯拉掉,然后跳出来学鬼叫吓唬其他小孩。若是不幸有大人受害,遇到的就是披头臭骂。

          农村茅草房很多,要说不富裕,那是真的

          • 家园 住房问题文革前好一些,那时人口还不够多。

              最紧张是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初,那时解放后出生的孩子都大了要结婚,而国家又多年没盖住房。

              我第一次到北京的姨娘家是66年,他一家几口与另人合住在一个四合院中,记得是两间平房,院子面积大约比全部住房的一半还多点,很整洁还种了果树。到七十年代去果树没了,全搭了披子,只留下窄窄的过道。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