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说说最近看的几部历史题材电视剧 -- 海天

共:💬44 🌺1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gz

      gz

    • 家园 汉武大帝实际意图是描述一个时代政治经济体系的演变,而不是汉武帝本人

      在柚子网发的一篇影评,搬过来给大家看看.

      第一次BT成功,在姐妹们的推荐下花费四天四夜下载了汉武大帝,然后花了两天连轴转看完.没想到的是,说是汉武大帝,最初的20集都给了汉景帝,实际上是以平定七国之乱开场.看得出来这个电视剧的胃口不小.平定七国之乱实际上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大家还记得春秋战国时中国奉行的政治制度为分封,秦灭六国后废分封改郡县吧.西汉初年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实行了分封.熟悉历史的朋友大概都知道刘邦最初有意定洛阳为都城,但在张良刘敬的劝说下最终定长安.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担心诸侯作乱,而关中可以凭借险要富裕保全.因此西汉朝廷的第一个目的很明确的就是削藩.开篇晁错的主张以及吴王刘濞为首的反叛就是这一政策的自然延续.七国虽然来势汹汹,但三个月就被镇压.这一仗实际上标志着分封制的破产,中央集权郡县制在历史上站稳了脚跟.七国之乱后西汉朝廷对分封采取了全方位的调整,诸侯仅仅享用封地的俸禄,没有政治经济权利,封国内的官吏也改为中央委任.封国实际上已经成为郡县的别名.吴王能够集中二十万联军反叛,而后来的淮南王刘安抱怨他连王宫卫队都无法调动,就反映了战前战后的区别.另外,影片中提到诸侯王反对汉武帝的"推恩",是指汉武帝下令诸侯王可以改变继承制度,把自己的封地分成小块封给自己不同儿子而不是全部给与太子的法令.名为推恩,实际上是把一个大诸侯国变成了几个小的,弱化诸侯的政策.西汉初年政局并不稳固,内忧(诸侯)外患(匈奴)无时不在困扰着朝廷.至此内优,诸侯的反叛问题基本上倍解决,这才给汉武帝出击匈奴打下了基础.

      汉武帝在位54年,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只有他和清朝的康熙乾隆超过50年.这54年中,导演很显然把前半当作了重点.匈奴平定后18年一笔带过,实际上这18年中西汉继续对南越朝鲜半岛等地用兵,纷纷使其郡县化纳入了中国版图,成果并非不大.但是影片策划的则主要是对匈奴.是啊,从白登求和到封狼居胥,这个战果确实无法让人忽视.汉武帝不拘一格地启用卫青霍去病,这两人也确实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两人联手多次(卫青7次,霍去病6次)出击匈奴,收复河套等地区.匈奴损失上百万牲畜,再也没有能力威胁中原.此后一蹶不振.和影片描写不同,当时尚没有发明马蹬.中国历史上最早出土的马蹬是西晋文物,比汉武帝晚了400年.没有马蹬这么长途跋涉是一件相当辛苦的工作.霍去病英年早逝,就被认为可能与此有关.影片中年轻的骠骑将军纵马疾驰确实潇洒,但只能看作文艺作品了.没有马蹬也这么疯跑,半路上能掉下来一半,就别想再打仗了.

      战争场面,应该说这是古装连续剧中最好的一部,但和历史上十四万匹出击匈奴的纪录相比还是略显单薄,一些骑兵的镜头被反复运用也令人感到遗憾.多半这也是迫于无奈.不但合格的战马骑士难找无法支撑宏大的场面,大规模骑兵作战也不是短时间能训练出来.然而一匹马一天7斤草8斤料,时间拖延恐怕会让剧组的预算见底.估计迫于经费,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匆匆拍摄些外景镜头,然后反复使用.当然,就更可以估计出十四万匹骏马出塞不但壮观,汉武帝更是花了多大的血本,而损失十一万又是如何的无奈了.

      影片中提到了两个人的名字,桑弘羊和赵过,但并没有给这两人多少镜头.这确实有点遗憾.尤其是桑弘羊.汉武帝之所以能奠定历史地位并非仅仅因为驱逐匈奴的武功,还因为他奠定了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五铢钱的发行,货币收归中央统铸(中央发钞),盐铁专卖等等均为他首创.这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实际执行者就是桑弘羊.这个人后来位至三公,却没有得到史记汉书垂青,未被做传,或许就是影片中被轻视的原因.赵过并不出名,但是他首创的"代田法"却有深远的影响.简单地说,西汉以前的农业过于以来灌溉,不但耕作面积有限,而且容易引起土地盐碱化.作为旱地农法的代田法就是后世精耕细作的鼻祖,不但摆脱了对灌溉的极度依赖,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土地盐碱化.赵过官职低微,确实不配上镜头.但是代田法如能在影片中有所反映,或许更能锦上添花?这部电视连续剧里面,汉武帝在经济上的作为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反映.不过这么枯燥的东西也确实难以调动观众的胃口.

      总体看法,这个影片是下了功夫的,编剧导演相当熟悉历史.影片的目的很明确,并非三国演义那样的一锅粥,因此题材选取相当有水平.与此同时还旁征博引把其他的历史典故也引用了进来.汉景帝在庙堂之上问丞相周亚夫赋税案件审理,周亚夫答不上来,这个实际上是把老子周勃的典故用到了儿子周亚夫身上.汉武帝第一次接见匈奴使者让韩嫣冒充,自己假扮武士.这个事情历史上也确实发生过,不过不是汉武,而是魏武.曹操这么干过一回,匈奴的使者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也确实称赞过"旁边的武士是个英雄."安排李广在最后一次出击匈奴时英勇战死,大概也遂了飞将军心愿.艺术的真实不等于历史的真实,相信飞将军一定会以战死沙场为荣,霍去病也一定愿意如影片描写的那样,纵马疾驰吧.

      • 家园 是这个理,这也是我要划分“正剧”的来由。

        如果光是以“好看”做标准,那符合的电视剧有很多,有些纯粹是开玩笑,比如戏说乾隆啦,唐伯虎点秋香啦;有些显得比较严肃,除了开玩笑,作者还有教化观众的想法,包含着一种历史观和意识形态,还有表现“大历史”的企图心,比如汉武大帝这样的------我也当他是“正剧”,虽然,他们的解读我未必都认为合理。

        我们这些业余历史爱好者,对后者自然而然的会产生兴趣。

      • 家园 俺看《汉武大帝》

        片子里出的硬伤不说了,恶心人的主题曲也不说了。就说俺看这个片子最个硬的一点。

        感觉《汉武》始终靠朝廷面临的矛盾来推进剧情发展。诸侯王,太后,权臣,皇后太子等等不停的给皇帝出难题,然后汉武的雄才大略就出来了。有的矛盾我感觉简单化了,有的则夸大了。

        比如建元改制那一段,把改制失败归咎为老太太坚决不交棒子。实际上有那么简单?改制关系到国家的大政方针的转变,是兴衰存亡的大事,怎么能用简单的老太太崇信的黄老和儒家的学派之争解释呢?还有吴王刘濞,戏里把他说成大叛徒大造反派一样,翻翻历史,他一小诸侯王有那么大能量吗?还有郭解行刺,内朝的建立等等,给我感觉都是绕着圈子给汉武涂脂抹粉,非要把他塑造成普照大地的太阳不可。

        • 家园 这是咱们影视创作的通病了

          只要是主角 总是好的

          要是让他塑造一个 坏里面有点好 好里面还有点让人接受不了的坏的人物

          那就要了导演和编剧的老命了

          这么多年 我就觉得当年的"贺兰雪"算是把握得比较好的

          既没有一味的拔高

          也没有刻意得贬低

        • 家园 这个是通病了,暂时没法子

          看的时候肯定会别扭一下,那是没办法的事-----从雍正王朝起,这些电视剧还不都是“皇上圣明,臣罪当诛”这个调调。汉武大帝相对来说算是不那么严重的了。

        • 家园 谈一下走向共和(本想根在主贴后,但不知怎么,老是贴不上。)

          谈一下走向共和,我不喜欢,主要是因为对李鸿章的描写,我并不想看到一杆子打倒,李的功我不反对表现,但李把李的毛病盖起来,甚至几乎全部掩盖粉饰,问题就大了,事实上作者不但掩盖而且在宣扬李的犬儒主义,作者根本没分清战略家或政治家的进退有度,和犬儒主义之间的区别。

          至于孙中山,我没什么意见,我没看出有什么丑化,事实上如完全还原,不但孙,连维新派的康有为,谭司同,都可以成为千夫所指的货真价实的卖国贼,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如果他们没死的话)。如果那些史实广而告之的话,虽然我个人可以理出其中的脉络(其实也是事后诸葛亮),但我想大部分人,无法认同(老孙和老康的东西我在着贴过,老谭的好象还没说过,老谭当年可是主张把西藏,新疆等西北,西南等,几乎占中国一半的国土,用来抵欠西方的,因不平等条约而欠的钱。)。

    • 家园 原来你不认识贾静雯

      就是演东方朔老婆的

    • 家园 一听帅哥我赶紧找,是这个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