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说说最近看的几部历史题材电视剧 -- 海天

共:💬44 🌺1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原创】说说最近看的几部历史题材电视剧

说说最近看的几部历史题材电视剧

经过连续几个晚上的折腾,总算把借来的“汉武大帝”“大汉天子”“大明天子”看了个大概齐,再加上拖了许久才看完的“走向共和”“三国演义”,有了些个感想,在此和各位分享一二。

历史题材电视剧这个东西,小时候是当历史教材看的,就跟评书差不多。后来大了一点,知道那些大都是虚构,有段不短的时间就彻底的没了兴趣:心想那都是编的,又不是事实,还不如去看历史教科书呢!再后来,“戏说乾隆”等港产电视剧大行其道,而教科书上那些结论又越来越经不起考验,心里就对这类戏作了个二分法:一类比较“严肃”些,大致上忠于史实,可算“正剧”;另一类呢,本来就是游戏性质,那是用来逗大家的眼泪或者笑容的,犯不上较真儿,大伙儿看了哈哈一笑,轻松一下也就是了。

上了大学,自己在底下看了点考据和稍微可以和学术沾边的历史书,这个想法,却又有了变化,越来越分不清“是非”了:首先,“大致忠于史实”就是个大可商榷的概念。“大致”到什么程度呢?每个人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胡适之先生晚年曾指摘有的戏讲汉代的事情却出现了椅子,以为大不该-----因为那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那会儿只有榻榻米似的玩意儿------照这么严的标准,天下大概就没有“正剧”了,显然,胡先生的标准比我要严多了(私下里认为甚至是有点钻牛角尖了)。 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当初“雍正王朝”热播的时候,我只看了几集就看不下去了,硬伤一大把不说,还故意篡改史实以迎合自己的结论,竟然也敢号称是“正剧”,实在不忍促“看”;但在我的很多朋友看来,我这也是钻牛角尖,那些都是小节,关键是这个剧“大气”,满足他们心中的“历史正剧”之图像,至于某某死于哪年之类的事儿,大可睁只眼闭只眼过去-----这好像也有点道理,无论如何,“雍正王朝”和“戏说乾隆”绝对不是同一类东西。

另一方面,有些明明是虚构的作品,随着我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不仅让我觉得越来越像“正史”,对横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世态炎凉体现得入木三分,比教科书和学术论文有过之而无不及(三国水浒红楼皆然);而且在刻划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观”方面,起着无与伦比的作用------东西方都是如此:农村里的老爷爷大多知道桃园三结义和诸葛亮火烧博望坡(虽然实际上是刘备烧的);西方呢,特洛伊木马和亚历山大的故事流传千年,而电影里的杀人狂,却免不了要叫“汉尼拔”的名字。前两天在一个论坛上看到了更极端的例子:某学生(台湾的?)在回答安史之乱的问题时,一口咬定唐玄宗是因为吃醋逼死杨玉环的-------因为玉环和安禄山私通,安禄山还作了首淫诗(倒是有个早年的香港三级片是这么拍的)。以上种种,足以证明“二分法”的苍白无力-------搞的现在偶只好修正一下,不管什么劳什子事实,开玩笑的算一类,包含明确历史观,有比较严肃的“意识形态”的算另一类;前者算是娱乐剧,后者勉强算“正剧”吧。以下就回到主题,用这个方法品评一下这几部电视剧。

“汉武大帝”:按照前述的分类法,应该算是“正剧”吧,和雍正王朝康熙王朝类似。红墙论坛的愚人网友曾认为,该剧在尊重事实上强于雍正王朝(当然毛病也不少),而艺术性则稍逊。我的印象也是如此,对几件大事表现得都不错,陈宝国的表演也相当可圈可点,无论是刘彻少年时代的雄姿英发,还是晚年的疑心病引起的江充之祸。缺点一是前面景帝的事儿太长,搞的后来时间不够,有草草收兵之嫌;二是轮台诏和“顾托得人”表现得还不够,要知道像汉武这样穷兵黩武,文治武功几十年,建立了如此辽阔的大帝国,晚年却能自动改弦更张,休养生息,又找到了合适的继承人(霍光)贯彻实施,在封建帝王中是非常难于做到的。

“大汉天子”“大明天子”:这两部有点让人犯难:要说他们是娱乐剧吧,娱乐的不那么彻底,没达到“戏说乾隆”的水平,尤抱琵琶半遮面,还时不时来两句在正剧里才有的话。可要是说他们是正剧吧,有些东西又太可笑了些:“大明天子”的主线是朱允文和朱棣都喜欢上了徐达的女儿,朱标(朱允文的爸爸)的老婆徐妙云,一个娶了她当皇后,另一个和妙云有了一夜情,然后妙云坏了孕,不知道是谁的儿子-----要是剧情已经这么编了,还不如索性再玩大些,照着香港人的路子算了,现在这样,难免让人有首鼠两端之感(不过申军谊的朱棣,鲍国安(三国的曹操)的朱元璋演得都还可以)。“大汉天子”呢,稍稍好一点,但老实讲除了帅哥(黄晓明)美女(不知道名字)以外,没记住什么“娱乐”以外的东西。

“三国演义”:若干年前看的时候觉得特别无聊,都快睡着了-----这次再看,却有了很不一般的感触,以前认为是缺点的“呆板”,现在都成了忠诚于原著的闪光点------也许是在海外呆久了变得更喜欢传统文化的缘故,这部三国我怎么看怎么顺眼,包括刘备曹操诸葛亮等演员的表演。

“走向共和”:这部当然要算是“正剧”那堆里头的。老早就听说这部被“腰斩”的大戏的名声了,搞到了以后一直没敢看,怕破坏了心目中“美好”的形象,呵呵。几个月前听爸爸说他们人民大学开会时还有老先生痛骂这个东东,一下子来了兴趣,断断续续的总算看完了。印象嘛,还凑合。

依我看,这个东西的前半段还是以前那些清宫剧的老模子:“清流”空谈误国,皇上(太后)殚精竭虑,实干派的大臣(李鸿章)为天下苍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快赶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了(当初雍正王朝播出后就有评论说“雍正成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了),新意并不那么多。但后半段就不同了,对民国初年的复杂政局表现的相当高明,基本上没有脸谱化的描写,各个历史人物都是“既好又坏”,但又都在情理之中,相当不容易。可惜不少地方显然犯了忌,因此遭到“腰斩”的厄运,不足为奇。

下面说说几个主要人物的塑造:李鸿章演得不错,但我对他是否如戏中说得那么“好”还有些疑问(他最后对梁启超的那句“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儿”差点让我喷饭);袁世凯的刻画我认为是一大亮点,其阴险奸诈固然表现得很充分,但在改革和新政中的重要作用也没有讳言,不知是哪位演的,只是最后称帝暴死的一幕交代得不够清楚;早就听说该剧“丑化孙中山”,但就我看来,孙中山的形象还是相当不错的,尤其就整体而言,差不多是所有人物中除李鸿章以外最好的一个了;其他的人物,如慈禧太后,庆王,载沣等,也都可算是有声有色,让人印象深刻。并且,虽有硬伤(这个难免),但大面上还没出“雍正王朝”那么大的问题(比如成心把八王的死期往后延,造成雍正是不得已才杀他的假象)。

总而言之,在近代史题材的电视连续剧中,这一部作品虽有争议,但对比过去的一言堂,其出现本身就是个相当的进步。回想起当初我第一次接触到这段历史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把胡绳先生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奉为金科玉律;而现在则出现了“事实”的多个不同的“版本”。

========================================

袁大总统:人民?我只见过一个又一个的人,从来没见过什么人民!

(旁边的梁启超帅得一塌糊涂,谁演的?)

元宝推荐:雪个,
家园 一听帅哥我赶紧找,是这个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原来你不认识贾静雯

就是演东方朔老婆的

家园 没错,没有头发减色不少

有头发的才真叫帅呢!袁大头在他旁边就像是个野蛮人!

家园 呵呵,念奴娇原来是赵敏啊。
家园 哦,就是跟了陈道明的那个?

我先见是阿娇,以为是那个金屋藏娇的娇呢。后来就娶了卫子夫,那演员小鼻子小眼的,不太象传说中的她呀。

家园 汉武大帝实际意图是描述一个时代政治经济体系的演变,而不是汉武帝本人

在柚子网发的一篇影评,搬过来给大家看看.

第一次BT成功,在姐妹们的推荐下花费四天四夜下载了汉武大帝,然后花了两天连轴转看完.没想到的是,说是汉武大帝,最初的20集都给了汉景帝,实际上是以平定七国之乱开场.看得出来这个电视剧的胃口不小.平定七国之乱实际上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大家还记得春秋战国时中国奉行的政治制度为分封,秦灭六国后废分封改郡县吧.西汉初年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实行了分封.熟悉历史的朋友大概都知道刘邦最初有意定洛阳为都城,但在张良刘敬的劝说下最终定长安.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担心诸侯作乱,而关中可以凭借险要富裕保全.因此西汉朝廷的第一个目的很明确的就是削藩.开篇晁错的主张以及吴王刘濞为首的反叛就是这一政策的自然延续.七国虽然来势汹汹,但三个月就被镇压.这一仗实际上标志着分封制的破产,中央集权郡县制在历史上站稳了脚跟.七国之乱后西汉朝廷对分封采取了全方位的调整,诸侯仅仅享用封地的俸禄,没有政治经济权利,封国内的官吏也改为中央委任.封国实际上已经成为郡县的别名.吴王能够集中二十万联军反叛,而后来的淮南王刘安抱怨他连王宫卫队都无法调动,就反映了战前战后的区别.另外,影片中提到诸侯王反对汉武帝的"推恩",是指汉武帝下令诸侯王可以改变继承制度,把自己的封地分成小块封给自己不同儿子而不是全部给与太子的法令.名为推恩,实际上是把一个大诸侯国变成了几个小的,弱化诸侯的政策.西汉初年政局并不稳固,内忧(诸侯)外患(匈奴)无时不在困扰着朝廷.至此内优,诸侯的反叛问题基本上倍解决,这才给汉武帝出击匈奴打下了基础.

汉武帝在位54年,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只有他和清朝的康熙乾隆超过50年.这54年中,导演很显然把前半当作了重点.匈奴平定后18年一笔带过,实际上这18年中西汉继续对南越朝鲜半岛等地用兵,纷纷使其郡县化纳入了中国版图,成果并非不大.但是影片策划的则主要是对匈奴.是啊,从白登求和到封狼居胥,这个战果确实无法让人忽视.汉武帝不拘一格地启用卫青霍去病,这两人也确实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两人联手多次(卫青7次,霍去病6次)出击匈奴,收复河套等地区.匈奴损失上百万牲畜,再也没有能力威胁中原.此后一蹶不振.和影片描写不同,当时尚没有发明马蹬.中国历史上最早出土的马蹬是西晋文物,比汉武帝晚了400年.没有马蹬这么长途跋涉是一件相当辛苦的工作.霍去病英年早逝,就被认为可能与此有关.影片中年轻的骠骑将军纵马疾驰确实潇洒,但只能看作文艺作品了.没有马蹬也这么疯跑,半路上能掉下来一半,就别想再打仗了.

战争场面,应该说这是古装连续剧中最好的一部,但和历史上十四万匹出击匈奴的纪录相比还是略显单薄,一些骑兵的镜头被反复运用也令人感到遗憾.多半这也是迫于无奈.不但合格的战马骑士难找无法支撑宏大的场面,大规模骑兵作战也不是短时间能训练出来.然而一匹马一天7斤草8斤料,时间拖延恐怕会让剧组的预算见底.估计迫于经费,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匆匆拍摄些外景镜头,然后反复使用.当然,就更可以估计出十四万匹骏马出塞不但壮观,汉武帝更是花了多大的血本,而损失十一万又是如何的无奈了.

影片中提到了两个人的名字,桑弘羊和赵过,但并没有给这两人多少镜头.这确实有点遗憾.尤其是桑弘羊.汉武帝之所以能奠定历史地位并非仅仅因为驱逐匈奴的武功,还因为他奠定了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五铢钱的发行,货币收归中央统铸(中央发钞),盐铁专卖等等均为他首创.这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实际执行者就是桑弘羊.这个人后来位至三公,却没有得到史记汉书垂青,未被做传,或许就是影片中被轻视的原因.赵过并不出名,但是他首创的"代田法"却有深远的影响.简单地说,西汉以前的农业过于以来灌溉,不但耕作面积有限,而且容易引起土地盐碱化.作为旱地农法的代田法就是后世精耕细作的鼻祖,不但摆脱了对灌溉的极度依赖,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土地盐碱化.赵过官职低微,确实不配上镜头.但是代田法如能在影片中有所反映,或许更能锦上添花?这部电视连续剧里面,汉武帝在经济上的作为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反映.不过这么枯燥的东西也确实难以调动观众的胃口.

总体看法,这个影片是下了功夫的,编剧导演相当熟悉历史.影片的目的很明确,并非三国演义那样的一锅粥,因此题材选取相当有水平.与此同时还旁征博引把其他的历史典故也引用了进来.汉景帝在庙堂之上问丞相周亚夫赋税案件审理,周亚夫答不上来,这个实际上是把老子周勃的典故用到了儿子周亚夫身上.汉武帝第一次接见匈奴使者让韩嫣冒充,自己假扮武士.这个事情历史上也确实发生过,不过不是汉武,而是魏武.曹操这么干过一回,匈奴的使者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也确实称赞过"旁边的武士是个英雄."安排李广在最后一次出击匈奴时英勇战死,大概也遂了飞将军心愿.艺术的真实不等于历史的真实,相信飞将军一定会以战死沙场为荣,霍去病也一定愿意如影片描写的那样,纵马疾驰吧.

家园 俺看《汉武大帝》

片子里出的硬伤不说了,恶心人的主题曲也不说了。就说俺看这个片子最个硬的一点。

感觉《汉武》始终靠朝廷面临的矛盾来推进剧情发展。诸侯王,太后,权臣,皇后太子等等不停的给皇帝出难题,然后汉武的雄才大略就出来了。有的矛盾我感觉简单化了,有的则夸大了。

比如建元改制那一段,把改制失败归咎为老太太坚决不交棒子。实际上有那么简单?改制关系到国家的大政方针的转变,是兴衰存亡的大事,怎么能用简单的老太太崇信的黄老和儒家的学派之争解释呢?还有吴王刘濞,戏里把他说成大叛徒大造反派一样,翻翻历史,他一小诸侯王有那么大能量吗?还有郭解行刺,内朝的建立等等,给我感觉都是绕着圈子给汉武涂脂抹粉,非要把他塑造成普照大地的太阳不可。

家园 的确挺帅的。可惜光头了。。。。。。。。。
家园 谈一下走向共和(本想根在主贴后,但不知怎么,老是贴不上。)

谈一下走向共和,我不喜欢,主要是因为对李鸿章的描写,我并不想看到一杆子打倒,李的功我不反对表现,但李把李的毛病盖起来,甚至几乎全部掩盖粉饰,问题就大了,事实上作者不但掩盖而且在宣扬李的犬儒主义,作者根本没分清战略家或政治家的进退有度,和犬儒主义之间的区别。

至于孙中山,我没什么意见,我没看出有什么丑化,事实上如完全还原,不但孙,连维新派的康有为,谭司同,都可以成为千夫所指的货真价实的卖国贼,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如果他们没死的话)。如果那些史实广而告之的话,虽然我个人可以理出其中的脉络(其实也是事后诸葛亮),但我想大部分人,无法认同(老孙和老康的东西我在着贴过,老谭的好象还没说过,老谭当年可是主张把西藏,新疆等西北,西南等,几乎占中国一半的国土,用来抵欠西方的,因不平等条约而欠的钱。)。

家园 gz

gz

家园 时代在进步,说到底还是离不开经济。

看大和剧也是参差不齐,

经济发展了,可投资就多了,

钱多了不一定好,但在同水平制造者手中,可发挥空间会加大。

家园 那部三国拍得不错,最近也偶尔在看
家园 这个是通病了,暂时没法子

看的时候肯定会别扭一下,那是没办法的事-----从雍正王朝起,这些电视剧还不都是“皇上圣明,臣罪当诛”这个调调。汉武大帝相对来说算是不那么严重的了。

家园 是这个理,这也是我要划分“正剧”的来由。

如果光是以“好看”做标准,那符合的电视剧有很多,有些纯粹是开玩笑,比如戏说乾隆啦,唐伯虎点秋香啦;有些显得比较严肃,除了开玩笑,作者还有教化观众的想法,包含着一种历史观和意识形态,还有表现“大历史”的企图心,比如汉武大帝这样的------我也当他是“正剧”,虽然,他们的解读我未必都认为合理。

我们这些业余历史爱好者,对后者自然而然的会产生兴趣。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