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茗谈》四十八:三条A的故事 -- 本嘉明

共:💬55 🌺536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茗谈》四十八:三条A的故事

    (一)

    我们以丰田管理法中的“五个为什么”来剖析美国国债信用问题。

    一,为什么要降低美国国债评级?

    因为美国几乎已经失去缩减债务的希望,只能靠不间断地无成本印钞(QE)来朝旧的含金量高(信誉度好)的美元货币总盘子里兑水,从而不断损害一切美元计价资产的持有人的利益。标普作为一家为美国债券持有人服务的企业,要给自己留个后路,不得不抛弃爱国主义,说了句政治不正确的老实话。

    二,为什么美国几乎失去削减债务的希望?

    就在今天,美国还能借到债,但新债必须用来养旧债,看不到多少减少债务本金总额的希望,使美国国债有成为世界最大的“彭氏骗局”的危险。

    这里要强调一下,美国国债因为长期一直是AAA,还款有信誉,因此利息水平很低,不合理地低,所以不存在因为借了高利贷被人逼死的状况。

    这样的低息,都无法逐步减少债务本金,可见要么是债务太庞大,要么是还款能力(美国自身的造血功能)太差。

    美国的国债,在达到20万亿之前,还不能算是太庞大(对比美国一年的GDP,再考虑美国企业在全球的跨国投资带来的隐性收益)。所以目前主要是还款能力出了问题,年年没余钱。

    三,为什么美国的还款能力有问题?

    这个还款能力,是指美国ZF的还款能力。客观上,美国ZF连年赤字,无款可还;主观上,美国上下都有债多不愁的无赖心理------这虽然不便言明,但全社会都心照不宣。

    所以美国实际上有两个问题要解决:主观上的还款意愿,客观上的还款能力。

    美国虽然有此窘境,但还没有走到“吸毒成瘾,无可救药”的地步,马上回头还来得及,只是这个机会窗口,也在迅速飘过去。美国真正要马上解决的,是还款意愿:宁愿壮士断臂,吃点苦头,心无旁鹜把这个麻烦刮骨疗毒解决掉。

    只要决心下了,家里的老底子,以前在街坊中广布的人情,都能派上用场的,客观还款能力还是有点的,同各债权人分期还付/减免本息的协议也不难达成。不就人均4万美元,合二十来万人民币吗?当然,要搁在每礼拜老老实实上教堂的模范童鞋那里(大概就是飞天鸭那样的好同志吧),飞来横债,说不定想死的心都有。但美国的均价,人民币百八十万,能住上别野了,蛮轻松。咱中国就说一线的吧,小家庭一家三口,谁没个一百多万的房贷?北上广加一块儿,人口也不少了吧?那么多中国银民如此淡定,有生之年一定还上,那国家才给你头上摊下来四万块,又不是四万亿,这么点小钱,现如今只够买个慈禧的马桶刷,你个美国爷们能丢得起这个份儿吗?到底谁是大国啊?切,还敢不敢说国际范儿?

    而美国的民共两党,及其各自身后的兄弟连,恰恰没有这个还款决心。美国这个体制下的选民们,也不欢迎这种决心。

    勒紧裤带还债,注定是要过苦日子的,会有三年自然灾害的。问题是,全体有投票权的美国自由民,对于还清这十几万亿,毫无信心,毫无意愿,那么,用两代人勉勉强强还到还剩五万亿外债,美国人民就很自豪了吗?道德上从此站起来了吗?美国人民的生活,比起欠20万亿的时候,会美好一百倍吗?

    既然肯定不会,那么,欠5万亿跟欠25万亿的差别,在哪里呢?

    所以简单说,美国连一毛钱的本金都不想还。反正还不清了,还费那劲干嘛?找抽?

    但要维持个体面,利息还是要给的,AAA也是要的------虽然是皇帝的新装。无限期借着,美元年年贬值5%(或者隔年贬值10%),反正利息才4%左右,等于永远白借着,20年后那点本金就贬完了。

    但这就要求一点:不要再多借了,不然利息总额年年涨,借新债只够还旧利息,就恶性循环了。

    但美国ZF的世界义务太多了,拼命花钱,常年赤字,必须要多借,不得不多借。多借之下,要想不进入恶性循环,就只有每年的贬值速度要超过5%,而利息仍维持在4%。一般来说,一年两次QE,贬8%的疗效就达到了。

    那么,一年贬8%,美国能连贬15年吗?全世界都没动静吗?

    所以美国希望的做法,是年均贬值6%,借债利息则保持在4%。再配合着收支平衡好转点,虽说每年仍然得多借,但多借的这一块总额控制一下,不要狂奔。这么两头通融,各让一步。

    但这个事情好纠结啊。你年均贬值6%,AAA还保得住吗?AAA保不住,利息能维持4%吗?就算奥八把“标准贫穷”的老总双规了,世界人民还能相信这三个使劲唱AAA的骗子公司吗?

    所以美国现在别无出路,只有在收支平衡上动脑筋,多少表现好一点,给世界人民一个交代。

    这次世界金融市场为什么大震荡?因为世界上的金融投机者里,非美国人还是占了多数。股市下奔,是大家用脚投票,表达对美国式厚颜无耻的愤怒。

    但只要2012不来,同样这批人早晚会回来抢美股,指着它赚钱的。对这批投机动物,花街早看透了。

    所以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既然要敷衍全世界一哈哈,那么怎么做,把财政赤字拉小一点,搞这么几年(或者一年吧,投机动物一般都毫无耐心),对美国的既有社会生活,对兄弟连及其爪牙的既得利益,影响最小最浅层?

    在这里,在全世界喜羊羊的围观泪奔之下,灰太狼(共和党)和红太狼(民主党)就有分歧了,而且你死我活下狠嘴。

    其实我个人的观点,凡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今天这个年龄段了,在经济危机期间,保守党的施政要比左翼党(这里就是美国民主党)对国家更加有益。有人说,小罗斯福是民主党人,看起来是个反例,但其实当时小罗斯福的做法,在今天的标准看起来,已经算很右了,他只不过比极右要偏温和一点罢了。大家要理解那时的美国,一定要读读《愤怒的葡萄》。

    这道理很简单,在经济危机时代讲求公平,无条件扶助弱势,固然可以救很多人,但不可能激发人民吃苦耐劳背水一战的潜能,不可能提高工作效率,是穷平均。如果全世界只你一个大国,这样仍是不妨一试的,但问题是还有其他国家虎视眈眈,假设美国追求公平了,苏联(或纳粹德国)正好在追求效率,苏联可能集体农庄里饿倒了一大片,但等到危机见底时,如强秦那样的虎狼之国,会是哪一家呢?

    所以作为一船的名义船长,现在美国总统要考虑的,不是在惊涛骇浪中怎样把舵,让满船人可以少跌跟头(开到旋涡中心就不晕船了,有意义吗?);或者是谦让给人家来掌舵,自己可以毫无历史污点。他应该考虑怎样抢先脱离台风海域,如果走右线有效,那么哪怕全船都吐出胆汁来,也必须这么走,只能这么走。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奥巴马或许他有他的理想和做事风格,世界没有走到最后,也不能证明谁对谁错。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共民两党为了各自的党派利益,对于提高美国国债上限争吵不休,看谁能挺到最后的关键时刻,根据美国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本来奥八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或至少威吓政客们一下。但白宫于7月26日专门声明澄清:总统不能因第14修正案强行绕过僵持的国会,独自提高国债上限。就是说,小奥抽身后退,不肯一肩承担。

    (二)

    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第四款(美国驻北京大使馆版本):“对于法律批准的合众国公共债务,包括因支付平定作乱或反叛有功人员的年金和奖金而产生的债务,其效力不得有所怀疑,但无论合众国或任何一州,都不得承担或偿付因援助对合众国的作乱或反叛而产生的任何债务或义务,或因丧失或解放任何奴隶而提出的任何赔偿要求;所有这类债务、义务和要求,都应被视为非法和无效。”

    修正案中说:“美国公共债务不得有所怀疑”,部分美国法学学者称该法案有机会让奥巴马绕开国会,自行上调债务。

    由此,前美国总统克林顿(BillClinton)近日称,如果是为了避免美国债务违约,他会诉诸于第十四修正案,独自上调债务上限,然后“迫使法院来阻止我”。因为法院的工作旷日持久,而市场已经马上得到了“提高上限”的利好,这对于美国的国家利益是有利的,对于保住AAA是重要的。

    但奥巴马显然不想勇于任事,甚至连虚张声势都不敢,急急忙忙撇清自己,做壁上观。国债上限问题拖到最后一刻才由国会两党互相妥协,奥巴马拿出了他在参议院时惯用的“白手套,永不沾”战术,他个人是受益了,而全球金融投资人对美国国会(政客)对于如此重大的问题表现出的轻浮和不惜粉碎国运大为吃惊,是本周环球金融动荡的直接起因。

    可以说,奥巴马纵容了这幕丑剧的发生,甚至他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所做所为有害于美国的国家利益。股市暴跌两日,搞得世界各地的首脑们在周末都在连夜开会,只是不知道奥八自己还睡得着睡不着。

    美国的国运如此之好,找得到这样一个不称职的废物。美国今天的困境,跟尼克松在1970年十分近似,但我们基本可以说,奥八连尼克松的1/10都没有。

    尼克松在这个时候,会去见见大喇嘛,挣个自己连任的资本吗?谁是你的BANKER?

    AAA降级这件事,很大程度上是奥巴马个人人格的失败。美国上半年一切的经济数据已经说明,QE3势不可免。美国的根源问题,是目前只能以债还债,国债信用降级只是浮现的结果。要改变以债还债的宿命,往后几年要么开源要么节流,而眼下当务之急,是总统必须以积极甚至蛮横的态度,给世界投资人以信心。美国不如拿这个伪娘废物篓子去换普京来当这份差吧。

    美元稳定了,世界其他关联较深的货币(比如说人民币)也就容易稳定,世界经济也就容易稳定。所以稳定美元,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利益所在,人心所向。

    美元要稳定,必须有锚。在未来十几年里,美国以“中央财政收支平衡”为暂时的锚(可检测的标准),是合情合理的。但一旦这样做,奥八一定要去得罪人,大家看他有朱相的风骨吗?

    本嘉明:【原创】<茗谈>四十七:危大于机

    元宝推荐:铁手, 通宝推:废话多多,梓童,p3p2p1,南寒,我爱莫扎特,老醋花生,曾自洲,
    • 家园 &lt;茗谈(四十八)&gt;三条A的故事-3

      (一)

      美国要推出QE3,是没有大的疑问了。

      假设美国再无成本地印发5000亿美元,那么其中一小部分用于轻松地归还到期联邦债务的本息,剩下大多数经过简单的技术处理,就近乎无利息(甚至可以说是“倒贴”)放贷给美国的各大金融机构,利用它们通往世界各地的毛细血管,把“水”放出去,收购别人的优质资产。而中国会承受其中的相当大部分。

      面对无成本的美元洪水,中国只有两条路:

      一,推高人民币汇率(人民币升值)。这既迫使美元资本感觉中国的资产变贵了(原来100万美元的公司一夜间报价变130万了,不值得),又创造了随后人民币贬值的空间,逼使部分游资不敢进入中国境内。但这样的大起大落,对实业界损害很大。月色所说的浙江民间放贷,与其说是建立在借款人从事"实业"让人放心上,不如说是建立在人民币的经久稳定上,因为沿海实业基本是外向型的。

      二,中国干预汇率,敞开收购美元从而维持人民币汇率停留在6.4上,但这样一来,就会突然收入大量美元,必须同步增发人民币兑换给游资所有人,这些人民币资金进入市场,会有什么好事?

      而中国可应对的方法呢?

      一种,据说是把人民币对外贬值。这是不现实的。你改开,一个宅了30年的MAN,参加街道的足球队,就必须按足球队早先定下的基本规则踢球,比如说不能用手。现在,人民币币值确实被低估了,大家又苦哈哈,你升值升得慢,人家已经一肚子大小便了,但被你腐败了不好撕下脸说你。如果你悍然贬值,那必定激起公粪,大家立刻立法贸易保护,中国将不得不立刻改为升值,前倨后恭,这才叫丧权辱国呢。如果民科这 么想想,还则罢了,要是庙堂之上,居然也动这个主意,那我们也了解了,原来是个神马本事。

      二,宋鸿兵说,用积累的美元外汇,回购中国企业卖给外资的股份。这稍稍搞可以,大规模搞运动,全国灭四害,是不行的。改开三十年,中国如同打太极拳,先用了个“粘”字诀,把国际市场粘住,又用了个“拖”字诀,把美国资本拖进中国市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美国目前的困境,我在跟校友们汇报时说到,主要是三点。一,国际警察义务太多,两场战争拖累。本来这两仗,以美国国力,是可以应付的,但美国的兵役制度,是募兵制,不可以强制征兵,结果兵力不足,螺丝壳里做道场,搞砸了。二,美国国内有大量空转浪费的基础ZF部门,养懒人,事实上哪个社会都是建设与怠工并有的。三,美国是领头羊,要独立承担大量的试错成本。

      所以,中国把美国资本拖进来,也就把美国的市场和管理体系,未来的技术努力,也一起拖了进来。把人家的股份赶走还比较容易,"二次公私合营"好啦,然后呢?

      那么,明明那么多钱涌入中国市场经济,怎么办?什么都在炒,怎么平抑?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你不是要炒房子吗?我造更多的房子,任炒------你把那里的房子炒得再高,我也无所谓的。

      (二)

      上海今后发展的困境,在于几点:

      1)行政区域太小,没有纵深可施展。(以邻为壑的恶果)

      2)预计到2030年,老龄化率在上海户口的市民中,高达40%,550万人左右。

      3)过度依赖金融业(生活成本和企业经营成本过高的结果)。

      4)要求一贯有非常能干的领导人,中央既支持,眼光又敏锐,科技素质高。这中间松掉一个,就掉链子了。

      改善这前三点的法子,我的建议是:

      在江浙某地,建立上海的“飞地”,把老年人置换出去,在上海市区腾出空间和市政负荷能力,摊低房价和生活成本,欢迎多种经营实体和年轻的“新上海人”进来打拼。这个建设飞地工程,现在就能产生新的投资方向,吸引游资和炒房资本沉淀。

      这个飞地的所在,向北,建议是启东/如东沿海。向南,是宁波以南,杭州湾沿海;向西,是太湖西岸,或者是大运河扬州-镇江段两岸。

      如果是在海边,可以征地和填海并举,尽可能减少动迁成本。有了地后,只规划为一连串小城镇,大珠小珠,有分有连,然后每个镇由大城市(上海,苏杭,南京)的一个区或一个郊县来招标,联合开发。比如说徐汇区签了意向,建设一个“徐汇镇”,镇行政班子由当地地区一级,徐汇区,中央三方派人,三结合组成。上海市政府和江苏省政府从旁协助。在造商品房的同时,徐汇区的名牌医院,小学,商店餐饮也入驻筹建。造好后,2/3房源由徐汇区掌握,1/4归当地地区一级安排去向,余下的由中央当老娘舅,划分比例交江苏省和上海市。

      徐汇区ZF拿了这些房源,就引导区内退休的双职工老人,置换出自己在徐汇的老房子,到“徐汇镇”养老。镇里的房价,由徐汇区政府限最高价,比如说你是徐汇区户口,双职工退休,把徐汇房子卖了,那么可以限价为2000元/平米。不够符合上述条件的,少了一条,限价就提高一点。老人如果卖房,户口可以迁到仍留在市区的小辈家里,甚至是区ZF替你保留“口袋户口”,保证户口仍留在上海,想搬回去随时可以。那么,这个“徐汇镇”,就像上海古北的“小台北”一样,上海老人聚居,满街阿拉阿拉;生活医疗等都接近上海水平,持上海医保卡在上海医院的分院看病,仍享受上海政策;老街坊老邻居也都一起搬来了,小辈在周末过来看看也很方便,生活开销低;马路上车少空气好,请保姆便宜,小镇封闭管理治安良好------这各方面是不是尽量满足了老年人的需求呢?

      同时,如果有第三代了,留在上海的双职工儿女不方便带,交给爷爷奶奶,在镇里上的是上海小学的分校,户口仍留上海父母家里,随时可以回去上中学。

      (三)

      这个建议的要点,是:

      一,选址要在上海附近,地租级差又要够大,那个地方人少地荒。从这个矛盾的要求看,向西是不大合适的,那里是鱼米之乡,人口稠密,动迁成本太大。所以我觉得向北较好,虽然要跨江,但可回旋余地大。

      二,由区,县出面结对谈,省和直辖市不要多插手。上海去投资的“徐汇镇”“浦东镇”“静安镇”也不要窝在一起,中间穿插几个“姑苏镇”“杭州镇”什么的,鸡犬相闻,多元化嘛,不能客大欺店嘛。

      三,这一片“养老镇”,带状分布,养老的各项资源,比如说医院,养老院,集中使用。镇上除了老人小孩,就是大量的文教机构,从学校,补习班到文化人的会所。因为居民大都有稳定的退休金和储蓄,所以不必开发轻重工业,纯消费不生产,没有工业污染问题。

      四,从一张白纸开始规划,可以高起点,避免现有市镇的遗留问题,建设成绿色环保的欧洲小镇,也不是木可能。

      五,徐汇区可以对“徐汇镇”实行“内部延伸政策”,就是凡是持徐汇户口(包括挂在徐汇区民政局的“口袋户口”)而生活在徐汇镇的居民,都可以享受徐汇区居民的待遇,包括选举权。而镇里非徐汇区户口的居民,也可以享受镇里统一的医疗文教服务,但要酌情收费。

      六,大城市,外表光鲜,内里紧张,节奏快压力大,是青壮年的战场,那么,你让退伍的老兵,都挤在前线的战壕里干什么?添乱嘛,牢骚多嘛。

      七,上海的老龄市民,按400万算,有1/4置换出来,也有100来万,考虑到有些是丧偶的,孩子再支援些资本的,那么大约可以消费50万个商品房单位。其中主流的单位,是三房二卫120平米的,老人住一间,带在身边的孙子住一间,一间客房小夫妻过来探亲住。那么按30万元一套(统一带装修),这就得1500亿了,不论大家是一次付还是按揭,社会资金就沉淀下来了。

      那除了上海,苏杭呢?北京广州呢?

      这个建议的本质,是把近都市一大块荒地增值,然后变成“社会资金蓄水池”,不管你是不是炒资,按住一拨是一拨,一手房限价限买家,然后就放开。即便我们看到今天全国的小学生入学数,说人口拐点来了,但大城市有大城市的魅力,年轻人会前赴后继地冲进去,永远不会拐的,除非城市自己没有活力了。而只要大城市还那么生机勃勃,新陈代谢,那么作为都市的延伸,这些“养老镇”,永远也不会空巢的,老兵凋零了,新的一轮又进来了。

      • 家园 从我自己孩子的成长经历看

        中小学阶段,小孩子成器的关键,一个是好的师资,一个是好的学习环境。加拿大的中小学生大多数是玩电子游戏的(有些是掌上游戏,有些是网上游戏),不玩不行,一是作业少时间大把,二是这是同学间的社交,你不玩是自外于社区。

        所以虎妈的教育法门,未必全错。如果孩子是寄宿的话,固然隔绝很多坏习惯,但会产生不少心理问题。我这个建议,避免了寄宿的缺点(有长辈就近照顾),又有半封闭教育的优点,大家穿校服,课余集体活动,类似于伊顿公学那样,远离市区,远离各种垃圾食品和垃圾节目的诱惑。学校办得好了,大批望子成龙的家长自然来投,如果买房4年到8年,孩子去读大学了,再把学区房卖掉,还能赚回一笔,不是比租在那里好?

        这里的关键,有两条:

        1)学校好。

        2)镇ZF的领导好。

        这两个职务会有多人,其中可以请一些外国专家来,也是一个选项。

        往嘉兴嘉善方向考虑,倒也是个选择,就是浙江上海联合搞,两个省级单位小来来。

      • 家园 去嘉兴就可以,那边大片土地
      • 家园 补充几句

        上海虽然地狭,在上海境内,如浦东合庆等沿海地带,还是足以搞几个“夕阳镇”的,关键是:

        1)生活成本明显比市区低。上海人讲实惠的。

        2)集中一批优质的幼儿园和小学中学,去办高质量的分校,可以酌情收费,变成“爷爷奶奶在身边的住宿学校”。小朋友不要那么贪玩,半封闭起来学习。像虎妈那样,电视少看,游戏不打,可乐不喝,在那种半封闭环境里,还真是可能的。

        3)立这种项目,就是跟炒资躲猫猫:你跟过去炒,那里就当是海南了,你炒翻天,不存在丈母娘刚需,跟年轻人没关系,没有民怨;炒太高了,老人们不去,反正在市区也不是无处安身,你就空着好了,上海其实就缺几处“鬼城”套牢游资,只要银行不被拖下水就行。。

        如果你不过去炒,我就踏踏实实做好项目,给小夫妻们解决后顾之忧。

        但这样放在上海,失去了我真正考虑的意义了。

        一,地租级差不够大。当然,也可以在上海填海,这个成本就低很多了。

        二,这个项目的真正好处,是融合江浙沪。欧洲融合,不就是从“媒钢综合体”开始的吗?所以,放在上海以外,后备土地较大的地点,比较好。

        • 家园 本大习惯用市场角度来看问题

          有些问题在市场下是个问题,但在计划下,有些问题就不是问题。

          这种趋势转变,想想不可思议,但有时候却是水到渠成。时间是改变一切的钥匙。

          • 家园 严重同意,有些问题市场经济完全没法解决

            据我观察,稀缺资源或者人为制造的稀缺,市场调控效果逐渐失灵以至于没有。

            略举例子:

            1> 医疗。医疗市场化以后,低收入人群就看不起病了。美帝的医保体系甚至危及国本。

            2> 房地产。人为制造稀缺,结果一方面大范围空置,另一边小白领负债累累。美帝和日本的下场大家还历历在目。

            3> 养老。养老也是稀缺资源,因为养老市场没有利润,资本压根儿不会多看一眼。

            所以本大的想法虽好,奈何市场体系下大家追涨杀跌,巧取豪夺,一切以利润为目标。

            这些利国利民的良策万一挡了资本的财路,只怕还要打翻在地,再踩上一只脚呢。

            • 家园 婴儿潮其实也算是一个“陷阱”

              婴儿潮可以制造充分竞争环境,大幅压低工资,同时短期内爆发式促进社会生产力。但是等这批婴儿都老了,那就要还债了,两种办法,一种是催生更大的婴儿潮来寅吃卯粮,直到环境崩溃,最后那批倒霉;一种就是进入老年化社会,拼科技大发展,以科技化的生产率提升来抵消经济硬着陆的风险。

              不过现代社会,第一第二产业需要的劳动人口越来越少,与其让人都去玩股票房产的金融纸面游戏,增加养老作为一种货币投放口也是可以理解的。

        • 家园 上海的临港新城就是鬼城

          就想向高端凑,结果弄了一个鬼城。

          绿地在花桥有一大块飞地,不过到现在好像也没几个人。

          外链出处

          现在上海流行的是老年人住成熟社区,而最成熟的社区就是市区。年轻人住新社区,所以年轻人都往郊区搬了。

      • 家园 本大的设想就如第二次上山下乡啊

        在我父母这一辈推行起来可不容易

      • 家园 说句不好听的

        这基本上就是在做白日梦,只能是理论上的.

        一来人人都有观望心理,总想着你把那边新城建好了,我再去,同时建设方和商场之类的又在想人来了我再建.本来让上海人出上海就很难的,何况完全建一新城.

        二来江浙两省都是地皮既挤且贵,难道还要我们给你上海腾出地方?人家可未必会认为这是好事,别的不说,那边有点收入什么的,算谁的?

        第三,这不是生生造出一个老年化城市嘛.老头老太的生活谁照顾啊.会出养老问题的.

      • 家园 江浙地又少又不便宜

        老人也不少

        为什么要让给与邻为壑的上海人呢?

        为什么不能直接升级现有的基础设施为当地人所用呢?

        向北

        人口稠密度考虑过么……

      • 家园 嗯,杭州湾沿海还可以,经杭州湾大桥离上海很近.

        宁波南部有点远了.

      • 家园 上海人连宁波都瞧不上眼

        宁要上海一张床,不要宁波一套房。

        设想很好,阿拉上海拧不肯动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