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寻寻觅觅 -- 慕容无牙

共:💬1 🌺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寻寻觅觅

    从小就比较喜欢看历史方面的书籍,每每为精彩的故事所感动。但往往也比较头疼,何哉?往事越千年,东海变桑田。与今天相比较,当年的行政区划、地名变化太大,不知道那些事情发生在今天哪个地方。看看那些注释吧,又很令人失望,往往一个地名的解释就是“现XXX西南”、“现XXX东南”等等,说了跟没说也差不多,只好囫囵过去,大约就在地图上那“西南”、“东南”的猜猜吧。

    等到有了网络了吧,信息查询快速便捷,心头暗喜,这下找寻有路了。哪知道我想找一颗歪脖子树的,看到的却是一片森林,还不说那树下N多的杂草、藤萝。拿把砍刀寻路吧,太浪费时间,不到迫不得已,俺也不大用这种方法。(唉,俺还是迫不得已了M次。)

    再去相应的地方政府网站看看,除了一般性的地方历史简介,大多数都没有啥参考价值,因为他们也是照抄“西南”、“东南”的说法的。唉,都忙着捞钱呢,谁有空去考证这些东西啊,又不能给城市招商引资。

    我想这也是很多人看历史书时最大的难受吧。

    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城市、乡镇的选址也必然大多在利于耕作的地方。干旱或其他天灾所造成的城址的迁移和废弃在数量百分比上不会占大多数;而涉及军事和政治所设立的城市、戍堡随着国家强弱、疆域的变化而废弃的就比较多一些。但是无论是那种情况,城址所在之地一定要有水源,以利于人畜饮水、农作物灌溉、货物运输。当然也不大可能建立在离水边太近的地方,那样不利于防洪。时到如今,那些地方的自然环境大多数仍然足以提供给人们居住、生活、生产,也就应该有一个确定的行政地名。所以,古代的那些城址就不会在“现XXX西南”、“现XXX东南”那样泛泛而谈之地。

    实际上,这个问题在各个朝代都有人头疼,于是就有了一大堆的地名、疆域考证书籍。大清帝国以前最为详细的考证那就是顾祖禹撰的《读史方舆纪要》,现在网上很多解释也还在引用。但这部书已经是300多年前的著作了,要看明白还得翻译一次。民国时期的臧励酥等人编修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又再添加了些东西,可惜对于现在还是帮助不大。但是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90年代,再也没有比较好的历史地名考证专著,所以也就造成了我辈读史的艰难。

    对比用过的辞典,新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是最为完备的一部著作了。这部著作由史为乐主编,具体的介绍大家可以去网上搜寻。不过要提醒的大家是还有一部同名的著作,是由魏嵩山主编,没有史版好。

    尽管如此,史版《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还是不够详细。比如“小平津”的解释是“今河南孟津县东北”,这和以前那些版本没有啥区别。“小平津”是洛阳北面的重要渡口,东汉为了对付黄巾起义曾经在这个地方设立过拱卫洛阳八大关之一的“小平津关”,汉献帝第一次逃出洛阳(那时他还是陈留王)就是奔这个渡口的。基于此,我再仔细的查找过一下,这个渡口的位置大概在“孟津县会盟镇(孟津老城)花园村”附近的黄河岸边。不过,从卫星地图上看,确实看不到任何像渡口的地方了,也许是黄河泛滥或改道,这个渡口后来就废弃了吧。但是确定到“村”一级的位置总比“县东北”要强很多吧。

    看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啊!

    点看全图

    关键词(Tags): #中国历史地名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