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东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 -- 谦丰

共:💬2 🌺4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东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

    东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

    闲来无事,乱翻三国志通俗演义,碰巧看到一回是诸葛亮刚死后,吴蜀两国的一次事件,原文如下:

    ……却说后主回到成都,忽近臣奏曰:“边庭飞报,东吴全琮引兵数万,屯于巴丘界口,未知何意。”后主大惊曰:“丞相新亡,东吴负盟侵界,如之奈何?”蒋琬奏曰:“臣敢保王平、张嶷引兵数万,屯于永安,以防不虞。陛下再命一人去东吴报丧,以揣其心。”后主曰:“须得一舌辩之士为使。”言未毕,一人应声而出曰:“微臣愿往。”……

    却说欲去东吴为使者,乃南阳安众人也,姓宗,名预,字德艳(音焰),官任参军、右中郎将。后主大喜,预奏曰:“臣虽不才,愿往东吴为使。”蒋琬亦奏曰:“须得此人方可。”后主准奏,即命宗预往东吴为使去了。

      却说宗预星夜径到金陵,入见吴主孙权。礼毕,只见左右人皆着素衣。权作色而言曰:“吴、蜀以为一家,卿主何故西增白帝之守也?”预曰:“臣以为东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势宜然,俱不足以相问也。”权大喜而笑曰:“蜀人此等,真俊杰耳,不亚于邓芝。”乃唤宗预曰:“朕闻丞相新亡,日每流涕,宗族官僚尽皆挂孝。朕恐魏人乘丧取蜀,故增巴丘守兵万人,以为救援,别无他意也。”预顿首拜谢。权曰:“朕既许以同盟,安有背义之理?”预曰:“天子因丞相新亡,特命臣赴陛下前报丧也。”权取金鈚箭一枝,折之为誓曰:“朕,吴国之君,若负前盟,绝灭子孙!”又命使赍香帛奠仪,入川致祭。……

    这个这个,怎么说呢。诸葛亮死后,蜀中惊恐,这个时候孙权“东益巴丘之戍”,增加在巴丘这地方的驻军。巴丘这个位置,虽不在当时吴蜀边界,但已经靠近了。孙权这么做的原因,大概是想试探下后诸葛时代蜀国执政者的能力如何,如果应对不当,让其觉得如今的执政者没什么水平,则孙权很可能就会发兵伐蜀或是在以后的交往中轻视蜀国。

    消息传到成都,后主,就是刘禅(大家说的阿斗),的敏感性还是不错的,马上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询问群臣应对方略,而后蜀国采取的措施也还得体,“西增白帝之守”,并派使者前去探听动静。这个使者非常关键,如果在孙权面前失分,让他觉得蜀国可欺,很有可能孙权就会以增加白帝守军为借口,以中止同盟关系为手段,甚至以发兵入侵为威胁,要求蜀拿些干货来给吴,比如战略物质或是割地,或是在政治上臣服等,甚至有可能真的发兵入侵。后主显然也明白这一点,强调人选一定要好“须得一舌辩之士”。从这两件事上,似乎后主不像是大家平时脸谱化的那样啊,呵呵。

    (使者)宗预到金陵(今南京)后,孙权果然一开口就是:作色而言曰:“吴、蜀以为一家,卿主何故西增白帝之守也?”一来就不给面子,反咬一口。这时,宗预表现出一个合格的外交人员的素质出来了,并没有被吓到,没有两股战战而不知所言,面是说到:“东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势宜然,俱不足以相问也。”潜台词就是说,你别拿这个说事,你那小九九咱都明白,你别欺我蜀中无人,不过这种事都是“事势宜然”的,我们不会计较,但你也不要拿这说事了,免得伤了大家情面“俱不足以相问也”。

    接下来:权大喜而笑曰:“蜀人此等,真俊杰耳,不亚于邓芝。” 大喜是不一定的吧,只是以发笑来掩饰此时的尴尬罢了。但后面说的话也说明他也明白了此时蜀国还是有人的,还是不可欺的。于是后面就话锋一转,为自己开脱起来了:“朕闻丞相新亡,日每流涕,宗族官僚尽皆挂孝。朕恐魏人乘丧取蜀,故增巴丘守兵万人,以为救援,别无他意也。”说他听说孔明死了,自己每天哭啊哭的,这还不够,还让宗族官僚都挂孝,至于增兵巴丘,那是担心魏国乘这个时候来打你们,我随时都做好了增援你们的准备了,没有别的意思。满嘴的鬼话,大家都知道吴蜀能结盟,那是因为有魏的存在,表面上两家友好,暗地里背后还不是希望对方倒霉啊,现在蜀国这形势,吴国为蜀国有可能失去牵制魏国的能力而惋惜,担心是有可能的,但要说“日每流涕,宗族官僚尽皆挂孝”,最多做做表面文章就是了。至于把增兵说成是为了准备增援蜀国,就是扯蛋。以当时三国的边界,魏要伐蜀,只是先打汉中,你吴怎么增援啊,难道大开国门,让吴军入蜀,从成都借道,再北上汉中,等你到了汉中,可能黄花菜都凉了。再说,有可能让你入蜀吗?有可能让你借道?当年刘备是怎么夺的益州啊……。不过,场面上的事还是要做的,于是“预顿首拜谢”

    接下来,权曰:“朕既许以同盟,安有背义之理?”这时孙权也明白此时蜀汉不可欺,这时的潜台词就是吴还是要和蜀保持同盟关系的,你们放心,不会背盟。但此事到现在毕竟是没面子,为了挽回点颜面,还得强撑一下,反问“安有背义之理?”,就是说你们那阿斗却还派你来说事,也太不信任我了吧,难道我是不讲信义的人?

    这时,宗预曰:“天子因丞相新亡,特命臣赴陛下前报丧也。”哎哎,不是这意思,我们皇帝让我来,是来报丧的,不是你说的那回事。

    下面:权取金鈚箭一枝,折之为誓曰:“朕,吴国之君,若负前盟,绝灭子孙!”到此,双方高来高去的就此结束,大家心里都明白,面上也都过得去,于是皆大欢喜。

    最后,“(权)又命使赍香帛奠仪,入川致祭。”蜀既然有人来报丧,作为礼节,吴自然应该派使者前去吊丧,但这也说明了孙权前面说的哭啊哭啊之类的是胡扯,如果真是这样,当时就应该主动派使者前去吊丧了啊。何必要等到蜀使千里迢迢地从成都赶到金陵(今南京)后呢?这中间有多长时间了。

    所以说,孙权毕竟太过年轻时就执掌大位,一些东西没有经历过,太多方面没法和曹刘相比了,更无法和汉高等开创之人相比。

    通宝推:西瓜子,铁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