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于仁秋:細節與記憶 -- 唵啊吽

共:💬5 🌺5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于仁秋:細節與記憶

    一八八三年七月,一名華人在紐約市向反華惡棍丹尼斯 . 科尼 (Denis Kearney) 挑戰,以決鬥的方式一決生死。惡棍怯陣,不敢接受此一挑戰。這位華人的名字,叫王清福( Wong Chin Foo; Wong Ching Foo).

    近日讀書讀到這個故事,我的感覺仿佛是,夏日臨窗,夜黑如漆,暴風雨欲來未來,氣壓低,濕度高,煩悶壓抑不知如何是好。突然間,一道閃電劃破長空,強光刷向大地──那光極強極亮,使得眼前一切景物,比白晝更清晰真切,不禁心頭一凜,精神為之一振。旋即驚雷響起,大雨驟至。次日回想,那道極強極亮的閃電長留腦際,而那伸手不見五指、無助無望的黑夜倒成了陪襯。

    這種讀書的經驗,我在張純如的《南京大屠殺》中讀到李秀英的故事時也曾有過。日寇屠城,南京無數婦女被姦殺。而在一所小學的地下室裡,懷孕七月、身穿旗袍的李秀英,一躍而起,撲向鬼子兵,奪過他的刺刀,揍得他哇哇大叫。另兩名鬼子兵聞聲而來,李秀英卻越戰越勇:她將鬼子兵舉起,以抵擋其援兵的刺刀;鬼子兵刺她的臉,用槍托擊她的頭,打碎了她的牙齒,但她不屈不撓,繼續廝打,將滿嘴鮮血噴向鬼子兵,直到她一連被刺三十七刀,全身是傷,不支倒地為止。李秀英後來死裡逃生,被搶救活了下來,親口將她的故事告訴了張純如。

    我七歲便知道南京大屠殺,後來又讀過許多敘述那段慘痛歷史的文章書籍。而直到我讀了張純如的書,得知李秀英拒寇、拉貝救人的這樣細節,我才覺得我的記憶不再殘缺。同樣,在知道王清福向惡棍挑戰決鬥的細節之後,我才覺得,我對美國歷史上排華的記憶不再殘缺。

    ……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1109&postID=26454

    关键词(Tags): #王清福#Wong Chin Foo通宝推:李根,
    • 家园 有一部电影

      中文译名为"狂热分子",讲的是一个犹太少年愤怒于犹太人不反抗的懦弱,成为一名纳粹。

    • 家园 能否整个本子拍成电影?

      宣传很重要

      • 家园 应该的。很好的建议。

        主贴两个参考资料有很多细节。根据这些细节,我已经找到许多实地。见

        http://www.ccthere.com/tags/%CD%F5%C7%E5%B8%A3/

        这几篇文章还给出了许多网上的资料。

        希望各位网友不计网上争论的立场观点意识形态的差异,共同追回族裔的记忆。没有记忆,就没有族裔的身份,就如我们护照和公民证一样,最关键的身份要素就是出生地和出生日期。没有族裔的记忆,就没有族裔身份;没有族裔身份,族裔的社会地位就无从谈起。如今美国affrimative action就是以消除种族歧视的理由牺牲华裔的平等权利来平息黑人的不满。何以造成这种以“族裔平等”旗号下的种族歧视?因为美国社会根本没有华裔这个族裔,原因是华裔没有社会身份(Identity),华裔没有社会身份的原因是华裔早期建国的记忆被抹杀了。要争取族裔平等地位,要从追朔族裔的记忆开始,重新建立华裔的身份(Identity)。

        希望影视界能够把这个故事搬上银幕卫视。

        • 家园 我觉得拍成电影真的很没必要

          南京大屠杀可以拍成电影,以缅怀先烈。

          但华裔在美国的早期抗争史倒真是没必要一再强调提起,更不要说拍成电影——首先你要考虑的是美国主流观众对影片的观感,还有你要收获的是什么?

          要争取族裔地位,靠的不是唤醒美国主流民众的历史记忆,不是靠前人曾经的付出和努力,而是靠今人(包括非美籍华裔的中国人)的争取——比如中国国力的强盛,比如姚明,比如那谁谁谁。。,甚至,在唐人街大巴PK黑人女流氓的那个台山大妈也在YOUTUBE上给华人赢得一边倒的喝彩声。

          美国人永远都只尊重强者,挖历史故纸堆哭哭啼啼缅怀前人的付出,恐怕起的反作用效果居多。当然,如果你当选美国总统之后这样做还是可以的(当初我还赞了一下奥巴马没忘本呢)

          这段故事只适宜写成小说怀念一下,用英文写也没关系——喜欢看书的美国人或许对这段历史有所感触和起敬,对于到电影院里找乐子的观众就算了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