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有意思的文言短篇二 查女——yy不止今天有(上) -- 云意不知沧海

共:💬8 🌺11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家园 有意思的文言短篇二 查女——yy不止今天有(上)

    有意思的文言短篇一 白老长

    加个副标题,看的人会多些吗?

    这故事开头就正儿八经交代了年代和背景:“万历间,倭寇之乱”,作者对此的理解很有意思:“缘日本国王正妃卒,王思中华女子艳丽,遣将入寇,沿海掳掠。”我只能说他戏看多了。

    倭兵打到盐官,守城官兵据说和后几百年的某些将官一样“猝不及备”,我就奇怪了,被人家打砸抢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怎么没点新鲜的说头?不过还好,这些官兵打仗需要时间准备,逃跑好像不需要准备。当地人家当然只有一起跑。

    有家姓查的有个女儿,年方十五,自幼丧母,秀外慧中那就不必说了,这次听说情急,主动慷慨陈辞让父亲哥哥先逃:“女儿足弱,不能追随,途中虑有牵顾,俱罹于祸。莫若女自为计,决不贻羞,恐亦不至遽死也(这句有文章)。”眼看别人能逃的都逃了,父亲兄长再怎么逼她都不肯走(有这说话的工夫,兴许一家几口都跑远了),于是家人只好流泪将其舍下,自己逃命去了。

    这女孩既然出此大言,像是“天降大任于斯人”的样子,自然胸有成算,她曾读本草,看到有药叫“闹扬花”,“服之即死,周时可醒(学名羊踯躅,您如果把小说家言当真,后果自负)”。先已买来备下了。

    果然像所有励志故事里的主角一样,预先能知道作者给自己安排的命运。不然,闺中小女自备蒙汗药,是要劫人呀,还是准备自杀?

    更合逻辑的解释是:民间的政治嗅觉或生活经验,高于那些守城的文武,她或她们,早已见惯了倭奴的掳掠,既然不是一次两次,日后必然会再三再四让那些守将们”猝不及防“。

    查女先穿一身结实的衣服,把上下衣裳密密的缝实,紧握着备好的药粉,听得倭兵入城,便一口吞下。

    照例请上西河吉祥物:

    [MOVE]土鳖扛铁牛[/MOVE]

    通宝推:玉垒关2,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有意思的文言短篇二 查女——yy不止今天有(下)

      查女以王妃的身份下令:“王闻悉我家有经寸珠,能定飓风,命我去取作镇国之宝。尔诸将速备巨舟偕往!”想起老萨说过的“日本四大恐怖之物”,这恐怕是故事中最符合日本情况的描写。

      倭将见兵符是真,信了查女,派一旅倭兵乘船把查女送往家乡。

      却说第二天倭王迟迟不见上朝,倭王的弟弟感到奇怪(一天不上朝都有人奇怪,可见这位炮灰同志还是满勤政的),悄悄摸进皇宫一看,老哥呆呆的瞪着眼睛,流着口水卧在床上,已经不能动了。王弟又惊又喜,毫不迟疑把老哥送上西天享福,自己则当了倭王。倭王的儿子自然不能接受,于是各拉各的杆子,打成一锅粥,没人有空去管那些失踪的王妃和宫女。

      再说查女一行船抵盐官,这回城上破天荒出现了守兵,查女让翻译叫来城上长官,亲自把事情说了一遍。长官“狐疑未决”,查女便请长官把自己的父亲叫来辨认,等到确认身份后,城上扔了绳子下来,把查女带进了城(这些倭兵肯定没读过三国,夫人已经赔了,还在等着折兵)。

      让人挂念的是,查女对守将说的什么?假说是来取宝的,怎么会那么放心地让她进城?实说是作内应的,翻译在旁,倭兵知道了怎会放过她?作者似乎没打算讲清楚,想来yy也是个体力活,好容易故事说到了这,也懒得再仔细磨脑筋找理由?

      查女进了城,让长官大备酒肉送到兵船上,说“王妃取宝即回,先以酒肉犒尔等,其各饱餐以待。”当然里面兑上了特殊调料——闹扬花粉。送酒肉去的使者很轻松就取下了一船倭兵的首级,那些一同被难的女子也被使者带回了。

      这段传奇结尾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守官:“不废一矢,而得倭首级,遂报大捷”,“各官晋秩有差”。至于查女家也得了旌表,“可怜光彩生门户”了。

      ----------胡说八道的分割线------------

      老实说,这一篇的读后感特别难写,因为不少我想说的话,已经被一个笔名鲁迅的专栏作家在八十多年前给抢去说了。

      这是可以使读者喜欢的,因为富于戏剧性。中国本来喜欢玩把戏,乡下的戏台上,往往挂着一副对子,一面是“戏场小天地”,一面是“天地大戏场”。做起戏来,因为是乡下,还没有《乾隆帝下江南》之类,所以往往是《双阳公主追狄》,《薛仁贵招亲》,其中的女战士,看客称之为“女将”。她头插雉尾,手执双刀(或两端都有枪尖的长枪),一出台,看客就看得更起劲。明知不过是做做戏的,然而看得更起劲了。

        练了多年的军人,一声鼓响,突然都变了无抵抗主义者。于是远路的文人学士,便大谈什么“乞丐杀敌”,“屠夫成仁”,“奇女子救国”一流的传奇式古典,想一声锣响,出于意料之外的人物来“为国增光”。而同时,画报上也就出现了这些传奇的插画。但还没有提起剑仙的一道白光,总算还是切实的。

        但愿不要误解。我并不是说,“女士”们都得在绣房里关起来;我不过说,雄兵解甲而密斯托枪,是富于戏剧性的而已。

      你说你又不愁饭吃,和我一个敲字骗花的抢话说干嘛?

      我第一次看这故事的原文时才九岁,但已经明显的感觉到“不真”,不过那时还不会找逻辑或历史错误,只是单纯的觉得,要是真有这么一回事,课本和“抗敌英雄”之类的小人书上会讲起而已。但现在明知是yy,还是希望历史上有些影子,至少让后人知道,中国人在过去,也不是只会逃跑、yy和自杀。

      盐官(今海宁)这地方,类似的传说似乎特别盛行(不是对当地的朋友不敬哈,别误会)。查女之后有“乾隆是汉人”,到现代,更有一位查家的后人,靠写这种似真似假却悦人心眼的故事而出大名、发大财,“凡有华人处即知名”的。

      没错,他就是金庸。若有河友见到他,拜托帮我问一句,可听说过祖上有这么一位聪明、胆量、运气都好得出格的姑奶奶?

      通宝推:松阿察,
    • 家园 有意思的文言短篇二 查女——yy不止今天有(中)

      等到倭将闯进房来,看见查女倒在地上已经没气了,但身体还是暖和,也没僵硬,并且容貌如生,觉得应该可以救活,更加她美色出众,舍不得扔下,便把查女扛上船带走了。

      查女醒来时,只听身边尽是女子哭声,睁眼四处一望,见是躺在船上,心里明白到底没有躲过。

      她和周围的女孩细细交谈,知道都是一样被掳思乡后,安慰大家说:“毋徒恐怖,能从我谋,似可脱难。”女孩们于是开始商量,查女把肚里早已思量好的计谋告诉大家,依计行事。

      看到这里,主角好到出格的运气大概让当时的读者也觉得难以接受,所以作者赶快再一次强调他的理由:“缘倭将为王觅妃,故无敢犯诸女。”没有这个理由的话,在经历过南京大屠杀的今天,不知多少读者能相信日本兵会放过一个还有生命体征的美丽少女?

      但在当时(应该是明朝),在文人笔下,倭寇的暴行好像还没到惨无人道的地步,甚至强于一些“乱兵反贼”。以前读《三刻拍案惊奇》之类的话本小说,有一篇就说倭寇只杀男人,掳去的女人任意奸淫之后,倒也不管她们,任其逃生。甚至玩高兴了,还会把抢来或带来的财物给她们一点,把她们送走。有一篇就是津津乐道地讲主人公怎样从受尽凌辱的女人手里拿到一块玉还是珍珠什么的,从此否极泰来,发了大财(全凭记忆,具体是他妻子还是什么交换忘了)。

      我是忍着恶心感看这篇话本的,看完后背上一层冷汗。只庆幸,这作者没有穿越到抗战时期当上什么官。

      船到日本,倭将“欢欣鼓舞”的献上美女,不用说倭王一定是看中查女了,想纳她为正妃。查女对翻译说:“我中华人,愿与中华女子为伍。王若能尽出本国宫女,而以同来诸女为宫人,则惟所命。”这倭王不知脑袋进锈水还是被驴踢了(日本好像没有这种动物?),竟然高兴地同意了,下面众人居然无一反对或表示疑问!

      不用说,这又是看戏词看多了的作者的yy,要不,他说的只是一个割据小诸侯(日本当时有吗?)或干脆就是海盗窝。

      于是“开合欢宴”,查女身上还藏有备用的闹扬花粉,掺入酒中给倭王灌下。倭王起先觉得头晕,还想着是初得美色太开心了不胜酒力,搂了查女进内室,就要宽衣。查女正和他半推半就时,这位大王眼睛和舌头就不听使唤了,接着,大脑和身体也不听使唤了。查女搜到兵符,带着同来众女出到外廷,唤来翻译,就对倭将下令。

      本想快点发完,没想到一说废话又得……土鳖扛铁牛。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