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翻译】《量子》---前言·思想的聚会(1) -- 奔波儿

共:💬31 🌺250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翻译】《量子》---前言·思想的聚会(1)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保罗·埃伦费斯特(Paul Ehrenfest:1880~1933)泪水盈眶,因为他终于做出了自己的决定。再过几天,他就要参加一次会期长达一周的学术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与会的量子物理学家们将认真探讨一下他们所创造的这一革命性的理论体系。他会告诉自己的老朋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他已经决定站在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1885~1962)一边。埃伦费斯特,奥地利人,是荷兰莱顿大学(Leiden University)的理论物理学教授,他赞成波尔的理论,认为原子的世界是奇妙而永恒的。

    有一次,在会议桌边,埃伦费斯特给爱因斯坦写了张小纸条---“别笑!每天,咱们都得被迫听上经典物理学家们在那儿唠叨上十个小时,对于这帮量子物理学家们而言,这不啻于就是一场炼狱。”“我发笑是因为他们实在是太幼稚了。”爱因斯坦回复道:“让我们瞧着吧,到底谁能够笑在最后?”在爱因斯坦看来,这并非什么笑料,而是自然的奥秘和物理学的灵魂。

    1927年10月24至29日,在布鲁塞尔召开了第五届索尔维会议(Solvay Conference),讨论的主题是“电子与光子(Electrons and Photons)”。在下面这张合影上,汇聚了那些在物理学史上最激情澎湃的人和事。在与会的29人之中,有17人先后赢得了诺贝尔奖(Nobel Prize),可以说这次会议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思想的聚会。它标志着物理学黄金时代的结束,但同时开创了一个科技创新时代,这是伽利略和牛顿在17世纪发起的那场科学革命以来唯一能与其相提并论的一个时代。

    [IMGA]https://blu1.storage.live.com/items/952AC173C682578D!3116:Scaled1024/Solvay_conference_1927.jpg[/IMGA]

    保罗·埃伦费斯特站在最后一排左数第三位,身体微微侧倾。前排就坐的一共九人,包括一位女士和八位先生,其中有六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或化学奖金。而那位女士,一人就获得了两项,包括1903年的物理学奖和1911年的化学奖,她的名字是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1934)。居中正坐的那位也是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就是自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目视前方,右手抓着椅子沿儿,看上去有些紧张。难道是浆洗过的衬衣领子和系在脖子上的领带让他不舒服?或者是因为在这次会议上他听到了什么?坐在第二排最右侧的那位先生是尼尔斯·玻尔,他看上去很惬意,脸上浮现的笑容却有点儿古怪。在这次会议上,他收获颇丰,但是,在他即将返回丹麦的时候,他还是有些郁郁寡欢,因为他没能说服爱因斯坦接受他的“哥本哈根诠释”(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理论。

    爱因斯坦并没有大声争辩,而是花了一周时间试图解释量子力学(与试验观测)存在不一致的地方,也就是说波尔的“哥本哈根诠释”理论是有问题的。几年以后,爱因斯坦评述道:“这一理论在我看来就是一位智商超群的妄想症患者的幻觉,其中充斥着各种语无伦次的思想元素。”

    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1858~1947)坐在居里夫人的右侧,手上拿着帽子和雪茄,正是他发现了量子(Quantum)。1900年,普朗克被迫接受了光能以及其它形式的电磁辐射在被释放或者吸收的时候,是以单位能量的整数倍形式存在的。“Quantum(量子)”是普朗克用来命名基本单位能量的一个名词,其复数拼写就是“Quanta”。长期以来,大家一直认为,能量的释放和吸收是一个连续过程,就像自来水从水龙头里流出来一样,而量子能量的提出则是与这一传统观念的撤离决裂。在牛顿力学所统治的宏观世界中,水是可以从水龙头里面滴出来的,然而能量却不能够像大小不一的水滴一样进行传递。但是,在原子和亚原子的世界,却是量子的势力范围。

    前言·思想的聚会(2)

    前言·思想的聚会(3)

    第一部:量子

    关键词(Tags): #量子通宝推:广宽,从头开始,五藤高庆,芷蘅,西行的风,史文恭,火隹,千岭,可爱的中国,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强烈支持

      !!!

    • 家园 记得有过一本很好的书《量子史话》

      现在都木有看到鸟~~

      话说里面把海森堡最初的办法叫“洗衣单”,

    • 家园 这回打算全译还是编译?
      • 家园 编译器是用C++还是C#?

        呵呵,啥叫“编译”?

        我也就是觉得这本书不错,通过翻译,自己再精读一遍。

        • 家园 编译 : 类似于编著,但独创性略低于编著

          来自百度百科:

          著、编著、编都是著作权法确认的创作行为,但独创性程度和创作结果不同。著的独创性最高,产生的是绝对的原始作品;编的独创性最低,产生的是演绎作品;编著则处于二者之间(编译类似于编著,但独创性略低于编著)。

          -------------------------------------------------------

          俺导师当年就曾相当自豪地对俺说:一般人写的书(学术界)能有个“XXX编著”就不错了,而他有一本专著。而且写“XXX著”的书跟“XXX编著”的书一眼就能看出来,前者是那种很厚的硬纸板封面,后者就是一般的硬纸封面。(不知道这个是不是科学出版社独有的,也不知道现在还是不是这个规矩)。

        • 家园 80后90后吧

          像是年龄暴露贴

          80年代编译的可太多了,包括走向未来那些小丛书,不讲版权,也不逐字逐句翻译,把主要思想翻译过来就完成任务了

          直到今天那个红红火火的货币战争不也是编译吗?只不过作者不想承认是“译”就来个“编著”

          • 家园 走向未来丛书

            许多在30楼打开电梯井的门,通向未知世界,没楼梯。造就了一批知识界执着于名词和概念的悬空幽魂。《计量历史学》看了n遍,读不通,拿去骗MM倒是够了。

            那时候要是能翻译一些美国大学的教科书,能教育很多很多人,在全民读书的氛围里。

    • 家园 【原创】前言·思想的聚会(3)

      当“爱因斯坦”这个名字成为天才科学家的代名词的时候,尼尔斯·玻尔却名气有限,直至今日仍未能得享盛名。但对于与他同时代的人而言,他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科学巨人。德国犹太裔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Max Born:1882~1970)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1923年写道:“在我们这个时代,玻尔对于理论和实验物理学的深远影响超过了任何一位物理学家”。四十年之后的1963年,维尔纳·海森堡依旧认为“玻尔对于物理学以及我们这个世纪所有物理学家的影响超过任何一个人,包括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920年,爱因斯坦和玻尔在柏林第一次见面,他们发现彼此是一对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的好伙伴,而发生在他们之间的“战斗”不但没有带来丝毫的苦涩和仇怨,反而推动彼此不断修正发展各自对量子问题的思考。也正是通过他们俩以及其他那些会聚在索尔维会议上的物理学家,我们今天才能回顾那个激动人心的量子时代。“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在20世纪20年代还只是一名普通学生的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1904~1967)后来回忆“当时,物理学家们长时间泡在实验室里,他们做了很多重要的实验,并不断取得大胆的突破,但他们往往在开始阶段就漏洞百出,而且所得到的结论也时常似是而非。在相互间的探讨中和学术会议上,他们彼此争辩着,批判着,并不时用精妙绝伦的公式来一个数学的即兴演奏。对那些参与其间的人们来说,那是一个充满着创造力的年代。”但同时,正如奥本海默这位原子弹之父所言“他们一次次新的发现带给他们的,不但有骄傲,还有恐惧。”

      离开了量子,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将完全是另一幅景象。根据量子力学的理论,人们无法通过实验观测来确定一个事物是否存在,这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已经被物理学家所接受。美国物理学家和诺贝尔奖得主默里·盖尔曼(Murry Gall-Man:1929~今天)将量子力学描绘为“那是一个神奇的让人迷乱的世界,尽管我们谁都不能真正了解它,但却知道如何利用它。”的确,我们早已经在利用它了。量子力学推动和筑就了我们这个现代世界,它的影响深入到了诸多领域,包括从计算机到洗衣机,从移动电话到核武器。

      量子的故事要从19世纪末开始说起。当时,人们已经做出了许多重大发现,比如电子、X射线、放射性,关于原子是否存在也是当时的热点议题之一,许多物理学家自信地认为所有重要的物理发现都已经完成。“比较重要的基本法则和物理现象已经全部被发现,并且被不断准确证实,因此这些知识被取代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美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麦克逊(Albert Michelson:1852~1931)在1899年的时候做出了这样的论断。另外,他还断言:“我们未来的发现不过是在小数点六位以后再加上点什么而已。 ”当时,很多物理学家都持有类似的观点,他们相信任何尚未解决的物理问题不过是对已有的物理学知识做点缝缝补补的工作,而且早晚会臣服在那些经历过岁月洗礼的理论和定理的脚下。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1831~1879),这位十九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早在1871年就对这些自大狂们告诫道:“现代实验是通过不断地测量进行的,这一特点是如此显著,以至于人们已经根深蒂固地认为在数年之间,所有那些伟大的物理常数都将被更加准确地计算出来,而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通过实验在小数点后在添加上数字”但是,麦克斯韦指出对于那些认认真真做观测的人们来说,真正的奖赏并不是取得更高的准确性,而是“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以及“发展新的科学思想”。而量子力学正是这一“认认真真的观测”所取得的成果。

      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德国的一些最顶尖的物理学家们正痴迷地研究一个困扰了他们很久的问题:在温度、颜色的范围以及一根滚烫的拨火棍所释放的光强度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这一问题和当时物理学家所热衷的X射线和放射性问题相比,简直就是鸡零狗碎的东西。但对于一个刚刚在1871年建立的新国家来说,如果德国物理学家们能解决这个与一根烧得滚烫的拨火棍相关的问题,即著名的“黑体问题”(Blackbody Problem),也就意味着帮助德国照明工业在与美国和英国同行的竞争中取得有利的地位。但是,尽管这些德国最棒的物理学家竭尽全力,但却屡战屡败。1896年的时候,他们曾经认为他们成功了,但随后几年中新的观测数据表明他们依旧失败。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人是马克斯·普朗克,他的代价就是量子。

      (前言结束)

      通宝推:液化,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最后一段有句话建议这么翻

        在温度、颜色的范围以及一根滚烫的拨火棍所释放的光强度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

        what w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mperature, the range of colours, and the intensity of light emitted by a hot iron poker?

        建议译为:一根滚烫拨火棍的色光范围、光强与温度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

      • 家园 翻译工作真是个苦活。送花。
    • 家园 索尔维会议的创建者也是一个牛人

      工业纯碱索尔维制碱法的发明者,一直垄断市场长达半个多世纪。直到侯氏制碱法出现才取代。顺便给出那张梦之队的人物介绍:

      第三排:奥古斯特·皮卡尔德、亨里奥特(en:E. Henriot)、保罗·埃伦费斯特、爱德华·赫尔岑、顿德尔(en:Théophile de Donder)、埃尔温·薛定谔、维夏菲尔特(en:E. Verschaffelt)、沃尔夫冈·泡利、威纳·海森伯、福勒、里昂·布里渊,

      第二排:彼得·德拜、马丁·努森、威廉·劳伦斯·布拉格、亨德里克·安东尼·克雷默、保罗·狄拉克、阿瑟·康普顿、路易·德布罗意、马克斯·玻恩、尼尔斯·玻尔,

      第一排:欧文·朗缪尔、马克斯·普朗克、玛丽·居里、亨德里克·洛伦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保罗·朗之万、古耶、查尔斯·威耳逊、欧文·理查森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