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探讨】粟裕被批的最深层原因 -- 【蓑笠翁】

共:💬63 🌺64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探讨】粟裕被批的最深层原因

    在1958年的反教条主义中,粟裕应声落马。其中最主要得罪名之一就是“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者”。 其主要根据:一是说粟裕“一贯反领导”,与陈毅、聂荣臻和彭德怀三位领导都搞不好;二是说粟裕“向党要权”、“向国防部要权”,“争夺军队领导权限”;三是说粟裕“告洋状”。但是你反观此事,就会发现,58年的斗争,没有上升到路线都争,而且,没有象前面的什么“高饶联盟” 和后面的“刘邓路线” 以至最后的“林彪集团” ,都是成帮结派的。实际上,58年被批的人也是众多,刘帅,粟大将,肖上将,陈伯钧上将…等,但是没有归成什么集团,例如粟本人就是什么极端个人主义者,这就说明了粟裕是孤家寡人,没有任何追随者,也没牵连其他任何人,虽然统一在批教条主义的旗帜下,但是根本的原因则是不同的,不象说明刘邓都是走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那么粟裕倒台的最终原因是什么呢?

    根子在于毛对于刘的防范上,等1958年彭聂陈对粟的意见一堆的时候,毛就顺势批了粟,当然这种批不是要其命,而是让其远离军队而已。所以在1958年,深懂圣意的邓代表中央同粟谈话时说,你以后不要下军队了。

    大家知道,最后毛刘角力,刘输就输在没有军队的后台上。刘在延安整风后,数次想染指军队。叶飞就是其中的一个。1940年3月,刘少奇连同邓子恢找叶飞谈话,要求叶飞率所部两个团(两千余人)孤军深入苏北,坚守一个星期,吸引国民党顽固派来进攻。这就是后来的郭村保卫战,但是叶飞按照刘少奇的布置冒险作战,结果险些全军覆没,幸亏运气好,得以险胜。从此之后叶飞就不再理刘了。除了叶飞以外,还有彭雪枫。刘在彭身上下的本钱更大,在这儿就不多讲了,具体的可见《新四军征战实录》。

    到后来,刘少奇可能受到了贺龙要张宗逊一事的启发,开始在粟陈之间挺起粟来。当陈、粟合兵不久,老毛就明确指出战役指挥由粟负责。这个时候,老毛还没有想让陈走人。 刘少奇对老毛说陈在华东有碍相当一部分同志能力的发挥。于是,老毛听从了刘的意见,就把胖子“提升”到中原去了。但是陈并不想离开, 老毛老刘发电报催问:怎么还不走?下个战役你不用参与了。这样,在刘、毛的轮番打压下,陈不得不离开离开华东,并向周恩来发泄:催什么催?!今天就走,而且以后再也不回来了。当然,后来还是又回来了。

    建国后,老毛开始清算异己。当然此时的刘还不在之中。但是,军队的事情可还是不让刘参预其中的。粟裕在1954年6月25日给予军队的指示中如此写到, 遵刘少奇副主席指示,向刘少奇及中共中央报告工作情况,并提出:今后应主要加强海、空军,而最近十年或十余年内尤以加强空军为主。怎么是尊刘的命令,而没有老毛的大名啊,毛可是军委主席啊。不能说,老毛对此毫无反映。

    除了刘的原因外,朱老总也是老毛要防的人之一。不要老是说什么朱毛不分家,那是给外人听的。粟裕从根本上来讲,是朱派。粟裕那可是真的把朱德看成自己的领导。不要说《粟裕传》和《粟裕战争回忆录》里面怎么捧朱的。我们来看下朱德在在解放战争中到华北和华东的不同待遇, 去华北, 朱是忙上忙下,不仅帮助整理部队, 而且在战役战术上做具体指导。最后却连向老总致敬, 向老总学习这样的话都没捞到。 就捞一评语: 不但能指挥大部队, 也能指挥小部队。相反,朱到粟处, 那个隆重, 老总如沐春风, 又像回到28团。呵呵,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朱啥事都不用做,粟率领一帮子将军整天陪着老总视察,最后还把老总捧的给天上的星星样。

    当然,老毛也从来没有把粟裕当作自己的人。这和早期的一件事有关。早在1929年6月22日红四军七大会后老毛离开红四军主要领导岗位,住在永定附近一座叫天子洞的大山半山坡上养病。是粟裕带领三连担负保卫毛泽东的重任。你说是保卫,我看更象监护。老蒋让少帅在四明山读书, 特派戴笠负责少帅安全。因为此时的老毛是被斗争的对象。如果说是由罗帅来领导的31团特务连,我是相信这是保卫的。而且《粟裕传》中提到粟裕把全连分成两部分,亲自率领一部分跟随毛泽东身边,另一部分在住地附近活动,严密监视敌人。粟裕每次到毛泽东住地去看望,总是见到毛泽东在聚精会神写东西。粟裕悄悄地走进去,停留一小会,看看没有事,又悄悄地走出来,不敢去打搅。

    你说被批斗中的人,这么被密切注意,会舒服嘛?这个印象肯定在老毛那里影响深远的。

    元宝推荐:你克我服,
    • 家园 刘少奇在皖南事变以后可是新四军的政委

      调动部队去某地再正常不过了,怎么就成了染指军队了?难道什么事都不干就对了?

    • 家园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看看粟裕身后的总长们和许和尚关于军机大臣的精辟之言,粟裕当不了走狗,做良弓藏,是他的福气。

    • 家园 过度解释了。不过,军队是毛主席惟一可以掌控的“山头”

      至于,党务,政务,毛主席似乎并没有形成创建之功,且成份复杂,山头多样化。

    • 家园 【推荐】知情人披露粟裕秘闻

      知情人披露粟裕秘闻

      今天,请教了一位对粟裕有较多了解的人士,下面是他的谈话记录。

      一、粟裕有个四中队,负责情报工作。在朝鲜战争之前,1950年春节后,粟裕致电毛泽东,朝鲜可能发生战争。

      二、毛泽东让陈毅向粟裕传达:担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

      我听后很奇怪,问道:是不是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

      他说:是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

      后来,华东军区总医院报陈毅:粟裕胃出血。对此,中苏医务人员意见分歧,中方主张手术,苏方主张喝酸奶,不必手术。

      陈毅致电毛泽东:粟裕病重。

      粟裕致电毛泽东:我没病,只有小毛病。

      毛泽东见二人电报不一,就让罗瑞卿探望粟裕,罗瑞卿回来报告说:我跟粟裕谈了一刻钟,粟裕脸色发白,临走送我时,扶着门,看来病情很重。

      如想知道详情,可以查阅军事博物馆、军科院战史部档案,但须有大军区党委批示。

      三、邓小平是军衔小组组长。毛泽东曾说,元帅应授给南昌起义团以上干部,有三个人不符合条件:罗荣桓、林彪、粟裕。

      评定军衔时,最初的元帅名单里,林彪排名第五位,粟裕排名第七位,名单里没有罗荣桓,也没有聂荣臻。

      如想知道详情,可以向毛毛请教。需要注意的是,上级曾跟毛毛提过,发言要注意一下。

      四、评陈毅:总的来说,陈老总光明磊攻,但在井冈山时期,他跟毛泽东有过节,总怕毛主席旧事重提,因此,他在为人处世上,看毛眼色行事。

      陈老总有三件事值得商榷:

      第一件事是对待何以详。山东野战军时期,许世友、宋时轮等人不服陈毅,尤其宋时轮,跟陈毅公开抗衡,说你的部署不对。陈毅让宋时轮负责战役指挥,宋时轮说我没办法指挥。

      何以详是当时山东各军区领导中唯一服从陈毅指挥的,当时有人贬低何以详,说他是“陈毅袖子里的小猫”,意思是他象猫一样听话。后人为尊者讳,给改成了“陈军长袖子里的小老虎”。

      山东野战军仗打得不好,五败一平。1955年评军衔,许世友等人压何以详,结果何以详只当了少将,何以详向陈毅哭诉,陈毅说我不管军队的事。

      第二件事是对待潘汉年。潘汉年当年见过汪精卫,事后曾告诉了二个人:陈毅、饶漱石。但并没有写书面报告,毛泽东对此是不满的。

      高饶事件发生后,饶漱石倒台,此时,陈毅是潘汉年当年事件的唯一可以依赖的见证人。潘汉年将自己当年见过汪精卫的材料交给陈毅,请陈毅转交毛泽东。陈毅发觉毛泽东决心整潘汉年,说当年潘汉年的事我已经记不清了。

      第三件事是对待粟裕。

      山东野战军时期,毛泽东曾有一个设想:将华东分成三块,徐向前一块,陈毅一块,粟裕一块。粟裕致电中央:合成一块。陈毅很高兴。

      合并为华东野战军后,陈毅为司令员,粟裕负责战役指挥。

      1958年批判粟裕时,很多人认为粟裕是毛泽东的爱将,不敢批,只是提了一些意见。黄克诚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说温度不够。陈毅听后,180度大转弯,开始批粟。

      后来,毛泽东又说:粟裕同志战争年代打仗打得好,是为公的。到北京以后是为公还是为私?不能说都是为私吧!

      陈毅听后,再次转弯,说粟裕的检讨很好。

      四、1958年批粟时,哪些人说了公道话?

      他说:当时有二个人说了公道话。

      我说:是陶勇几个吧。

      他说:还轮不上陶勇,是林彪和肖劲光。

      林彪参加了一次小组会,说:我一直生病,不明白这次会议,打胜仗的是罪犯,打败仗的当英雄,这个会议我不参加了吧。

      肖劲光找毛泽东说:粟裕对您老人家没有二心。

    • 家园 【原创】影响粟裕一生的南阳事件

      【原创】影响粟裕一生的南阳事件

      2005-03-07 14:40:03

      南阳事件对粟一生的影响都非常大, 可以说是一块去不掉的心病,二让司令和这有关,后来的蒙冤也和这有关, 也是老毛说粟裕是坏人的依据之一。而这一事件的另一当事人叶飞则是开国上将, 对此也是没有忘了,后来在58年很很的搅了次混水,而且在其回忆录里面对此也是不吝笔墨。

      1935年十月五日,刘英和粟裕等率领的挺进师在寿宁县境与以叶飞为首的闽东独立师第二次会师。双方在交谈中一致认为,如果浙江与闽东、闽北三个地区能取得密切联系,在战略上互相协调、互相策应,定可更有力地打击敌人。基于这一认识,决定成立闽浙边临时省委、临时省军区。由刘英任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治委员,粟裕任组织部长兼省军区司令员,叶飞任省委宣传部长兼团(少共)省委书记。

      但是闽浙边临时省委成立之除, 就问题多多。 不仅刘英和粟裕有矛盾,而且还有浙南游击区和闽东游击区之间的矛盾, 其出发点则是山头主义。 在小集属于大集的情况下,虽然粟裕和刘英有些看法不同,但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他们是一个“山头”的, 这就是以后在南阳事件发生时粟裕为什么很爽快的执行了刘英的指示,从这个意义上讲, 后来说粟裕是“被迫”对叶飞采取阴险的行动显然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当浙南游击区和闽东游击区之间的矛盾上升扩大之后,刘英想统掉闽东,出要把叶飞同志留在临的省委工作,藉以调离闽东, 并几次严厉批评闽东独立师不到白区开展游击战争,是右倾保守主义;要求闽东独立师离开闽东到浙西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新的根据地,叶飞和闽东特委绝大多数的领导同志,认为当前敌人大兵压境,如果独立师现在离开闽东,根据地很快就会垮台, 而且要闽东独立师离开自己奋斗多年的地方放弃地头蛇的位置, 也是不现实的。

      粟裕向叶飞提出,只有和闽北地区取得联系,请黄道同志来主持建立闽浙赣临时省委,才有办法解决当前的矛盾,并建议叶飞设法抓紧与闽北游击根据地党的负责人黄道取得联系。不仅如此,在一九三六年二月间,粟裕碰到了闽北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就写了一封信,托他带给黄道同志,希望黄道同志牵头,召集会议,商讨三个游击区今后的协同配合问题。

      同一个时间(即一九三六年二月间),叶飞与黄道在福建郑和县洞宫山见了面。叶飞向黄道介绍了闽东和浙西南斗争的情况,提出成立闽浙赣临时省委,把闽东、闽北、浙西南三根据地统一起来并由黄道统一领导。但是黄道对自己任这样的职务,缺乏信心,认为没有中央任命,自己的领导,别人未必服从。另外,黄道建议叶飞的闽东与自己的闽北合并,成立闽赣临时省委。 而叶飞希望,自己的闽东特委,既属于合并后的“闽赣临时省委”,也属于原来的“闽浙边临时省委”。但是黄道却非要叶飞“划清界限”,非此即彼。 于是叶飞决定归前者。 除此之外,黄道还说鉴于目前情况,必须先由浙南、闽东两家自行对前段斗争、刘英同志的错误作出结论,然后才能研究建立闽浙赣临时省委的问题。

      叶飞回到闽东后,参加了刘英主持召开的闽浙临时省委会议。刘英在会上听了叶飞关于与黄道等取得联系,建议成立闽浙赣临时省委的汇报后,满口承认自己有错误,只是不同意成立由黄道任书记的闽浙赣临时省委。虽然此前他自己也这样建议过。 刘英说,我们已经建立了闽浙临时省委,何必再建立闽浙赣临时省委呢?“还是我们这个摊子吧!错误我们自己纠正。” 并且提出由叶飞来担任闽浙临时省委书记。叶飞当然坚决拒绝,因为叶此时已经下定了决心要脱离临时省委。于是闽东方面宣布退出闽浙临时省委。

      之后,挺进师仍然留在闽东,因为浙西南还有罗卓英的18军在清剿,后来,到了1936年6月,广东事件爆发,18军撤到湖南,刘英和粟裕这才率挺进师回到浙西南。而在期间,叶飞并没有为难刘英等人,也就是说刘英、粟裕一直厚着脸皮呆在闽东,也真是难为一时了。到了1936年秋,浙西南根据地初步恢复了局面,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4月份的仇,秋天就要报了,于是刘英要粟裕把叶飞捉拿归案。

      刘英私自以临时省委的名义下达了扣押、逮捕叶飞的手令:近日你(粟裕)要借一会面的机会将叶飞逮捕,派专人押解鼎平。这是省委的命令。任何影响、拖延此命令执行的行为,都将被视为对抗和分裂省委。监督执行的部队随后就到,望速决。

      粟裕派人通知叶飞:到浙江庆元县的南阳见面,有要事相商。 这个时候的叶飞仍然以为粟是好人,就来赴宴了。太阳刚下山,挺进师为叶飞“接风”的宴会开始。 酒过三巡,突然“啪”的一声,摔杯为号, 夹坐在叶飞、陈挺两边的挺进师的干部“霍”地站起,转身扭着叶飞、陈挺的胳膊,把他们抓了起来。 叶飞带来的警卫班长见状,疾步从外厢房赶过来,大声问道:“为什么抓我们的首长?” 话未落地,一声枪响,便倒在血泊中。没有人提起说这是谁开的枪, 但是从设在厅堂的主席上的就座人员来看,有粟裕、许信琨、谢文清、刘达云、叶飞、陈挺, 只有粟裕有这样的利索手段。

      随后粟裕地说:“这是刘英通知的,你们的问题要到省委去解决。” 说完,他便离开了。后来粟裕回忆到,刘英同志以临时省委的名义给我送来一封信,要我乘与叶飞同志见面的机会,把叶飞同志押送省委,并派来一支武装监督执行。这个命令使我十分震惊,不知道究竟又发生了什么问题,总觉得双方的矛盾应当在党的会议上来解决,不应采取对敌斗争的手段。但我未能坚决抵制,将叶飞同志扣押了起来。当时,受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党内存在着混淆两类矛盾的做法,叶飞同志如被押送到省委实在是很危险的。幸喜在途中遇到敌人伏击,叶飞同志乘机脱险。而且事后,为了此事粟裕还备受刘英的批判, 最后竟发展到我们(指粟裕和刘英)在总的方面仍是统一的,配合的,但在各自活动的地区内则各自行动,而且互相之间心存戒备,每当必须会合时也各自带着武装,并且不住在一个房子里。

    • 家园 飞将军请进-能否把陈毅调到中原的原因讲下和陈到了中原后

      又是如何加强了领导。

    • 家园 【文摘】陈成岭对陈毅的印象轨迹

      我对陈毅的印象轨迹:

      1、小学时:对陈毅的印象,和李白、杜甫并无不同,诗人。当时我不知道,啥叫“元帅”?啥叫“军衔”?当时对毛泽东的印象,和王二小并无不同:一名从小就觉悟很高、同情农民的人,毕竟80年代书上已经没有毛主席像了,我也缺乏“毛主席”的认知。此时从课外书的孟良崮战役文中,知道粟裕的名字,但一直叫“栗裕”,并且认为和一份杂志上的黎玉同音不同字。

      2、初、高中,对陈粟的认知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小学水平,当然这时已经知道“军衔”这个词汇了,但仍然不知道粟裕是什么军衔。

      3、大专时,看了图书馆书后,和宿舍里同学吵了起来:我说粟裕在大将中排名第一,舍友说陈赓排第一。当然很快澄清了,毕竟有书可以查到。此时极端佩服粟裕,第二是刘伯承,林彪当时缺乏认识,而且由于在《解放军将领传》上看到了毛泽东说他打仗不如陈明仁,因此林彪给我留下了极差的第一印象。对陈毅嘛,小学时不过是觉得他是诗人,脑子里没有“军衔”概念,中学印象没变。现在在书上发现陈毅没什么军事才能,没有惊讶,只是觉得很正常。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嘛,有人不会打仗,这不太正常了?对陈毅没留下任何坏印象,倒是有些好印象,觉得他心胸挺宽广,容得下粟裕。而且初中学的《梅岭三章》,多好的诗啊!品格啊!

      4、毕业后,看了一些休闲杂志,很惊讶地发现,原来林彪竟然有“白痴天才”的称呼,心想难道林彪也算是一名优秀将领?不会吧。除了发现林彪竟然不是平庸将领外,对陈粟刘,态度上并无变化。

      5、后来,看到《传檄到中原》,里面透露粟裕不赞成七月分兵,我倒不惊讶,我早就认为分兵不对了,总觉得粟裕应该能够想到。但陈粟为此争执,却是出乎我的意料,我是从这一刻起(2000年),对陈毅有点不大认可了,但仍然没有贬低的意图,只是觉得他水平不行而已。

      6、2003年底开始,在网上讨论中,不断有人抬出陈毅来贬低粟裕,从此开了本人贬低陈毅的先河。本来,这种贬低,是不涉及陈毅的人品的。但一帖中那番“吃屎”言论,以及王德《华东战场参谋笔记》的强烈刺激,尤其是宿北战役后那段“陈毅吃不上热面条”的描写,让我难以接受,战争年代,如果因为陈粟关于作战计划的争议,而使得陈毅顾不上吃热面条,只好在面条凉了后,用热水烫一下再吃,如果这也算粟裕的罪行,岂非荒唐?吃这点苦竟然也叫“吃苦”,太离谱了吧!

      可以说,我从人品角度贬陈,是从热面条和吃屎论开始的。至于陈毅不会打仗这一点,我早在90年代读大专时就知道了,但一直没有贬低陈毅的想法。而贬低粟裕的网友不断抬出陈毅压粟,作为一种反应,这种从人格角度贬陈的心理,就日益强烈了。

      7、现在对陈毅的评价比看到“热面条”时好了些,不再一味地认为陈毅卑鄙无耻了。而是觉得,至少陈毅在解放前,人品上没有大的缺点,除了能够承受委屈外,也没有大的优点,不过陈毅似乎挺合适当华野政治部主任、取代唐亮的,因为他的文章,文笔不错,动员部队时效果一定很好。什么开追悼会、庆功会、检讨会,还有以战教战,说得对极了。

      让陈毅当野战军政委本来可行,不过,政委比政治部主任权力虽然多了,但责任也大了,最大的差别是:政委领导制度,本质上就是党的领导,具体到野战军级政委,就是维护中央的领导,说穿了就是用来镇住军事指挥员的。和明朝的文官指挥制度有些相似。

      但陈毅的缺陷恰恰是:镇不住粟裕。最离谱的是,在陈毅担任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的条件下,竟然尚且不能镇住粟裕。可以想象,如果陈毅只担任政委,让粟裕这种实际意义上的司令员,名实相符,陈毅就更加镇不住粟裕了。这么一来,陈毅就没有留在华野的必要了,这就是城南庄会议的背景。

      邓小平不兼任司令员,仍然镇得住刘伯承,跃进大别山了,“战锦方为大问题”证明,罗荣桓不兼任司令员,仍然镇得住林彪。这里的“镇得住”,是说当中央坚持自己的意见时,政委要敢于对司令员下命令,敢于拍板,敢于坚持中央意见。

      与罗荣桓、邓小平相比,陈毅要弱得多,没有镇住粟裕。其实就凭粟裕4月18日致电中央,正式提出异议,甚至得到了陈毅的支持(尽管陈毅没有为这份电报署名),这已经意味着中央要调走陈毅了。

      彭德怀说粟裕“阴险”,有道理:当时,只有彭德怀是(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是实的,陈毅的“司令员兼政委”是虚的,本来陈毅只需要担任政委即可,没有担任司令员的必要,但因为陈毅在华东威望太低了,低到了只任政委、不兼司令员,就无法镇住粟裕的地步,出于这种考虑,中央才被迫实行“陈毅司令员兼政委,粟裕副司令员”模式。而在陈毅走后,粟裕成为全军彭德怀之外又一个军政一把抓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本来,把饶漱石放进华东野战军较为理想。饶漱石比陈毅强,镇住粟裕不成问题,怕就怕饶粟“勾结”,就算饶有镇的能力,也不镇,那就糟了。

      粟裕在济南战役后,请陈毅回来。我想,中央看到粟裕的这份电报后,对粟裕是不满意的。因为事实已经证明陈毅镇不住粟裕,现在粟裕请他来,其险恶用心“昭然若揭”貉诙?盗铃,要掩饰个人野心,这就是解放后所说的粟裕的“大阴谋”,“大野心家”、“大阴谋家”】/FONT>

      我如果是历史上的粟裕,会在济南战役后,致电中央:现在华野缺乏政治人才,政治工作极为薄弱,故请中央能给本军派个政委来。方案有二:

      1、请华东局书记、华东军区政委饶漱石同志,兼任华东野战军政委;

      2、请中原局书记、中原军区政委、中原野战军政委邓小平同志,免去在中原一切职务,担任华东野战军政委,邓小平在中原职务由陈毅接任。

      上面这二个方案,我如果是毛泽东,会批准第二个方案。因为饶粟有点“勾结”的迹象,关系是不是太好了?在这种情况下,不如请邓小平来。

      不过,陈毅镇不住粟裕,岂能镇得住刘伯承?因此嘛,我估计中央就算真让邓小平来华野,也不会让陈毅接任邓小平在中原的一切职务,而是另外派人,比如薄一波。

      • 家园 镇住?陈成岭就是这么理解双首长制的?

        老人家就是看这种乱七八糟的东西下结论的?这比党史研究中九种现象可不知道低了多少个档次了。

        • 家园 此公怎么不看看将军自己是怎么说的呢。

          就在这次会议结束时,毛泽东同志对我说,陈毅同志不回华野了,今后华野就由你来搞。这个消息对我真是太意外了,我非常着急,当即再三要求让陈毅同志仍回华野。毛泽东同志又说,中央已经决定了,陈毅同志和邓子恢同志到中央军区、中原局工作。最后我又提出,陈毅同志在华野的司令员兼政委的职务要继续保留。毛泽东同志沉思了一下,然后说:那好吧,陈毅同志仍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但是那边的工作很需要他,现在必须马上去。这时我想,陈毅同志去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工作,责任重大。为了服从全局利益,我不能也不好在坚持自己的要求了

          《粟裕战争回忆录》542页

          • 家园 1)这个搞是什么意思?2)陈毅为什么不回华野?
            • 家园 搞着,负责也,就是让粟当华野的司令兼政委

              陈毅为什么不回华野,需要从当时的大形势看。当时中原军区负责长江以北,黄河以南,潼关汉水以东,津浦路以西的战事,其指挥的部队包括刘邓部、陈庚兵团、华野一兵团、陈唐兵团,其对手包括武汉、郑州两个绥靖公署,徐州绥靖公署和西北胡宗南也以相当大的兵力参与中原作战,如此巨大的作战区域、如此众多的部队、如此复杂的局面,单凭刘邓原来的领导班子是无法胜任的(这个不妨对比一下东北战场我方领导班子的豪华阵容),加强领导乃是势在必行之举。

              实际上,自从挺进豫皖苏之后,陈粟就一直在刘邓的指挥下了,陈毅本人早在47年就担任了晋冀鲁豫中央局的副书记,粟裕担任晋冀鲁豫中央局的委员。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