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那些车们 一(上) -- 阿辉1

共:💬87 🌺47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那些车们 一(上)

    十好几年前,我们买了来美后的第一辆车。

    写下这句话,忽然有些心惊,十好多年,大几千个日子都是怎么从手指头缝里漏出去的?

    那是一辆已经有十二年车龄,行程已达十六万英里(二十六七万公里)的TOYOTA COROLLA。

    我们生活、学习的那座大学城离大湖只有几个小时的车程。没有围墙的校园很大,建筑也很分散。因为有免费的大巴在各个学院间通行,上课、去图书馆什么的,也都还算方便。但校园之外的公共交通就没有那么方便了,买菜、购物、吃顿中餐馆之类的一应杂事,没有自己的车,便不容易成行。

    于是,我们在搭了几个月的便车后,决定买一部自己的车。

    我和辉公将我们的银行账户以及荷包里的钱数了又数,算了又算后,作出个决定,这部车,一定不能超过一千美元。

    当年,中国学生学者的圈子并不算大,得知我们要买车,不少朋友都热心地帮我们出谋策划。

    来自江南某著名学府的老刘,当时正在商学院作为期一年的公派访问学者,太太和已经上小学的儿子陪读。

    得知我们要买车,老刘开着这辆银灰色的COROLLA找上门来,说是自己的签证很快就要到期,准备启程回国了,手头这辆车正欲处理,如果我们看着还算顺眼,便宜一点,就卖给我们了。

    那时我们根本就不会开车,更不要提懂车,看着眼前这辆COROLLA,车型虽然老旧了些,外观倒也没啥破损,内里也还算干静,更重要的还是自己囊中羞涩,底气不足,便小心翼翼地开口询价:“你打算卖多少钱?”

    “一千五百美元。”老刘答。

    “超出预算了,我们买不起的。”我小声嘟哝。

    “噢,这样啊,一千三,卖给你们算了。”老刘很是慷慨。

    “一千三,也没有啊。”我有点难为情。

    “一千二,就一千二了,看在同胞的份上,半送半卖了。”

    “实在是出不起一千二。”说出这句话,我其实已经觉得很尴尬了。

    “那一千一呢?”老刘并不死心。

    “抱歉,真的不是存心要跟你讨价还价,实在是拿不出一千一。”辉公艰难地挤出了这句话。

    “你们知道么?这车我可是两千美元买的,也就开了几个月,要不是因为访问到期,必须回国,我真的舍不得卖的。”

    “那是,那是。”我和辉公连声附和。

    “别看这辆车老旧,我开着它带着我老婆和儿子,逛过东岸的纽约、费城、波士顿,也跑过西岸的硅谷、洛杉矶,皮实着呢。”

    “那是,那是。”我们继续点头如捣蒜。

    “这样吧,我回去和太太商量商量,如果太太同意,这车就一千块钱处理给你们了。”

    当天晚上,老刘的电话便打了过来:“我和太太都是很大方的人,不计较金钱,这车就一千块钱卖给你们了,明天我过来带你们去过户。”

    第二天,辉公和我懵懵懂懂地跟了老刘到了车管所,老刘说:“你们给我一千块钱,但过户文件上就写四百吧,可以少交些税,你也可以少买些保险。”

    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我们就有了人生经验里的第一辆车。

    车买了,还不会开,但人却是兴奋的,我们绕着那辆车搔首弄姿地拍了不少照片寄回国给父母看:“瞧瞧,嘿,咱们在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变成有车一族了。”

    辉公的实验室里,有一位来自加拿大的华裔研究生小孙,主动请缨教辉公开车。

    哪知道,小孙进了停车场,搭眼一看我们的宝贝座驾,立即低呼一声:“嗨,这不是我的车吗?转一圈,怎么转到你们手里了?”

    “老刘卖给我们的。”辉公解释。

    “哪个老刘?”

    “商学院访问学者老刘。”

    “他卖了多少钱。”

    “一千美元。”

    “不得了,这老兄真会做生意哈,我卖给他,他只肯付我五百,开了大半年,一转手又赚了五百。嗯!佩服啊!”小孙大大咧咧地说。

    那时人穷,驾驶学校是上不起的,留学生学车,大都是以老生教新生,或者夫妻互教的形式进行的。

    我和辉公 就是用这辆已经跑了十六万英里的老爷车,先后学会了开车。

    印象深刻的是笔试,厚厚的一本交通法规要读熟吃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小孙竟然像变戏法似的给了我们一份考题,三四页纸的样子,大约有二十几题,还是中文的。拍着胸脯向我们保证:“只需背会了这套题,考试就是打勾画圈的事,没问题的。”

    结果笔试那天,赫然发现,现场考题,和小孙交给我们的那套,一个字都不带差的。

    然而,走歪门邪道获得满分成绩的我,在之后的若干年里,连交通标志都还认不全。

    有意思的是多年后,说起当年考车笔试的这段经历,一位台湾来的朋友不屑地说:“跟我们比,你们那是小巫见大巫了。”

    “此话怎讲?”我不解。

    “毕竟你还要背下那些题的答案,对吧?”

    我点头。

    “毕竟那都是些选择题,你还必须得记住那些选项里,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对吧?”

    我再点头。

    “我们当年拿到的题,比你的高级多了,题目都不需背的,只需记住1A,2C ,3 B,4D之类的,就轻松搞定了。”朋友摇头晃脑如是说。

    关键词(Tags): #美国生活#那些车们通宝推:笑熬浆糊未糊,同文,
    • 家园 其实老刘要是不说下面这句话,他的做法还是没什么可指责的

      “你们知道么?这车我可是两千美元买的,也就开了几个月,要不是因为访问到期,必须回国,我真的舍不得卖的。”

      不说这句话,那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哪怕他把这车卖出十万块钱去呢。可说了这话,那就不同了,那是提供虚假信息诱骗他人购买,上纲上线一点那就是商业欺诈。

      话说老刘这种做法在袋鼠国被黎巴嫩人进一步发扬光大。他们会去买可修复的报废车(repairable written-off),把表面弄的光鲜靓丽,然后拿出来等不懂车的人上钩。我以前的房东就上过当,8千多澳元买了辆头又大的celica,拿到车行一看才发现是出过严重事故的,只能自认倒霉。

      • 家园 这种翻新旧车牟利的做法

        算不算犯法?有没有什么投诉途径?

        感觉这种行为很可恶!

        • 家园 很难投诉

          楼下coo说的没错,你又没有证据说他骗你,除非对方当时白纸黑字的写下来,或者有无利益冲突的第三方人证,但对方肯定不会那么傻,只能自己多留个心眼了。车的报废历史(written-off record)可以花钱查,最保险的还是要求对方开去你指定的车行做个检查,就是这个检查的钱(大概200多)得你自己出。对没钱的穷学生来说,除了自己恶补汽车知识外,我的建议就是不要买中东人和印度人的二手车。

          • 家园 是不是车行出售的二手车,也得小心?

            他们是不是更有可能做手脚?

            • 家园 有这个可能,特别是一些小车行

              澳洲的电视节目有报道过类似的事件。我之前说在私人手上买二手车最好去自己信的过的车行检查就是这个道理。小车行很多是给钱就出证明,所以车主提供的验车证明不一定可信。

              大车行相对会好一些,卖的车也有三个月左右的warranty,二手车要是真有大问题三个月内一般也暴露出来了,要不放心还可以加钱延长warranty。我现在这辆车是在政府车拍卖会上拍的。政府车一般保养维护的都比较好,logbook也很全,比较放心,价钱也比一般车行便宜些。

        • 家园 有没有什么投诉途径?

          关键是你有多大的本钱来告他们。耗不起时间和精力。另外官司打下来还不定肯定能搞定他们。他要是不承认自己说过的话,你怎么办?检查车有木有问题是买主自己的责任。你没有办法证明他欺骗了你。车的历史你自己可以去查的呀。

          • 家园 太可恶了,这种人。
            • 家园 说到头来是个经验问题

              车主绝对不回主动说自己的车不好。常见的二手车都可能有的问题:水淹没过的车,这可以查看车的后TRUNCK里的垫子下的色泽;车的大轴有木有裂痕,大碰撞过后的车可能回断裂。我有朋友买到过这样的车。还有其他的七七八八的问题。买车的时候可以看一下车主的维护保养记录。一个有良好的保养记录的车更可靠一些。

    • 家园 【原创】那些车们 二(下)

      几个小时后,我们已经行驶在印地安那州与伊利诺伊州交界的地方.

      平坦的高速公路两旁是密密匝匝,绵绵延延到天边的玉米田。除了偶尔呼啸而过的车辆外,看不到城市,也看不到村庄。

      正在开车的我,忽然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了,我转头对正在打瞌睡的辉公说:“醒醒嗨,好像不对头哎。”

      “怎么不对头了?”辉公睁开惺忪的睡眼。

      “方向盘要向右打,车才能走得直。”

      “是吗?你累了吧?换我来开。”

      我将车小心翼翼地停在路肩上,和辉公换了座位。

      “嗯,是有问题了,是不是路面有问题?搓板路?”辉公如是说。

      “说呓语呢你?路面有没有问题,跟车走不走得直,方向盘往哪边打,好像没多大关系吧?”

      意识到问题有点严重的辉公,开始减慢速度,并打起了紧急事故灯。

      我的心提到了喉咙口,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除了玉米田还是玉米田的荒郊野外,我不敢想,一家老小困在这样的地方……

      打着双闪灯,慢速行驶了十几分钟后,高速公路的旁边,忽然有了一个出口,路牌上指示附近有一家加油站.

      跟着指示箭头,磨蹭出高速公路,又在乡间土道上拐了N个弯后,一座小小的加油站出现在眼前。

      我和辉公同时下车,又几乎是同时发现,车子左后方轮胎,爆裂开宽近两寸,长约一尺半的丑陋裂缝。盯着那条龇牙咧嘴的大裂缝,我们俩都有点说不出话来。

      加油站里,晃出一位高大威猛,嘴唇肥厚,满头蛇发的黑人兄弟。

      他大大咧咧地走到我们的车旁,瞄了一眼爆裂的车轮,一开口居然是:“哇!好幸运啊,你们。”

      “幸运?”我不解,上路第一天,轮胎烂成这样,敢说幸运?

      “你们都不少毛发不少皮地活着,不是幸运是什么?”黑人兄弟粗声大气地说。“而且你们还来对了地方,告诉你啊,往前一百里,往后一百里,除了我这儿,你可找不到第二家出售轮胎的地方。”

      黑人兄弟将车开进加油站旁边一间简陋的作坊里,动作麻利地将旧轮胎除下,新轮胎装上。

      当时,我曾小心眼儿地想,他若要狠狠地敲我们一竹杠,除了任宰,我们完全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本。

      哪知道,轮胎换好,那黑人兄弟搓着脏兮兮的大手豪爽地说:“看在上帝的份上,看在你们这么幸运的份上,四只轮胎,我只收你们三只的价钱,另一只算我送你们的了。”

      轮胎换过了,汽油加满了,跟蛇发黑人兄弟道过再见了,我们重新上路了。

      汽车驶出加油站,抬眼看见路对面,满世界浓绿得化不开的玉米地边上,新开张一家假日酒店,门口硕大的招牌上,喜地欢天地写着几个跳舞的大字:“半价迎宾。”

      于是,我们一分钟也没有犹豫,甚至都没有抬头看看正高挂中天的大太阳,就拐进了这家仿佛是特意为我们压惊预备的,室内有游乐设施,窗外有庄稼,整夜倾听蛐蛐儿和青蛙轮番演奏大合唱的假日酒店。

      新开张的酒店,并没有几个客人,当我们换好泳衣,领着叽叽喳喳的孩子们走进酒店的室内泳池的时候,游泳池边上的SPA里只坐着一男一女两个人。

      男士有银灰的胡子和头发,还有一个圆鼓鼓的布满毛发的大肚皮,女士要年轻一些,身材也还窈窕,栗色的头发,灰蓝的眼睛,走近了能看见长长的眼睫毛蝴蝶翅膀似的扇动。

      那男士操着满嘴打嘟噜的英语,介绍自己是俄罗斯人,是科学家,确切地说是研究苹果以及苹果保鲜技术的科学家,还说自己有好几项关于苹果的专利技术。

      辉公也跳进SPA,兴致勃勃地吹嘘自己也是科学家,确切地说是材料科学家,是专门研究某种特殊材料的科学家,并毫不示弱地宣称,关于那种材料的工艺,自己也有若干项专利。

      孩子们套着色彩斑斓的救生圈,在游泳池里肆无忌惮地喧嚣嬉闹。

      我走向那位女士,可惜,除了几个单词,她讲不了成句的英语。

      但她居然比比划划地指着自己说,很多年前,她到过中国,她的父亲在中国工作过,她会唱一些中国歌。

      我鼓励她唱几句听听,她并不扭捏地唱了几句我这如假包换的中国人,无论如何也听不懂歌词的《茉莉花》和《跑马溜溜的山上》。

      我宣称自己会唱俄文歌,并唱了几句她这个货真价实的俄国人,再怎么努力都不明所以的《喀秋莎》。

      她呼扇着蝴蝶翅膀似的眼睫毛,一句一句地教我正宗的俄文歌词。我则指手画脚一个字一个字教她地道的中文歌词......

      很多年后的今天,我还能鲜活地记起那个明媚的午后,那家玉米地里的假日酒店,那间一室阳光的游泳池,以及游泳池边唱歌的两个语言不通的异国女子的画面......

      刚才,我敲打这段文字的时候,转头问辉公:“那个俄国人叫什么名字?”

      “什么俄国人?你是说我们公司从前的那个技术员吗?他叫尤金。”

      “不是尤金,是玉米地里的那间酒店,那个苹果专家。”

      “什么苹果专家,我从来都不认识什么苹果专家。”

      “那个女人,那个唱歌的女人,是苹果专家的妻子吗?”

      “哪个女人,前言不搭后语,你说什么呢?”

      ......

      关键词(Tags): #美国生活#那些车们
      • 家园 我曾遭遇过一次轮胎爆胎~

        我从后备箱里找到备胎以及千斤顶、工具。用千斤顶把车支起来,用套管开始拧车胎大螺丝时,才知道自己的劲儿不够啊……

        之前换轮胎时汽修店里把车吊起来是大概靠着机械的力量把轮胎安上去的……

        我只好收起这些家伙,无奈在马路上很现眼的“招摇”地开到修理汽车的地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