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王朝的覆灭 -- 咚咚锵

共:💬208 🌺1180 🌵1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说起金属利用,我有点儿明白了

                      一方面,这要追溯到秦始皇时代了,当时统一天下之后,收天下之金,铸九鼎,就是减少民间拥有的金属品。虽然后来有所放松,但是这个思路却被后来的统治者延续下来了。据说元朝汉人几户人家才让用一把菜刀,不知道是真是假。这种情况下,不可能让金属器具获得大发展。

                      另一方面,看今天中国大量进口铁矿石,就知道,中国缺的,不是煤,而是矿。没有矿,想发展金属的东西,那是无米之炊啊。

                    • 家园 中国的清代钟表是外国人带进来的自鸣钟,照抄的

                      发明钟表的时候要用数学计算才行。修理或拷贝的确不必学数学,只要照抄即可,这就是拿来主义。高铁就是不知道人家的设计思想,以为照抄线性放大拿零配件组装就可以了,结果可想而知。

                      至于活塞,你说的拉风箱是消耗能量的而不是输出动力的活塞,所以不是中国人会造动力机的表现,和双向活塞的使用没有关系。当时世界各国都用挤压式机械鼓风,但用蒸汽膨胀推动活塞产生能量独此英国人。

                      东西方用活塞式鼓风机,据记载都是1600年左右。而西方人还在管风琴上用了双向活塞。活塞式鼓风机后,西方人还用于制造新乐器,中国人有没有这类乐器?从而有另类想法将活塞概念从鼓风到反过来产能,中国人就没有达到这种突破。

                      此活塞非彼活塞也。

                      至于火车的蒸汽机不用冷凝器是空间限制的因素,无法安装液冷冷凝器,而且由于火车烟囱高度限制,采用蒸汽排气带动锅炉拔风是火车取消冷凝器的主要原因。有冷凝器的蒸汽机可以循环使用水,产生蒸汽的水必须经过软化去离子处理,没有冷凝器的蒸汽机要不停补充软化水,运行成本就高了,而且无法在干旱地区使用。

                      封建时代的中国人无法做到材料创新,只能局限在木竹之类的自然材料上,不仅仅无法提高机器强度,也无法制造乐器,钟表等精细机械,久而久之,中国的技术逐渐同西方拉开差距,最后出现义和团的大刀面对马克沁机枪的地步--要知道马克沁机枪等自动武器的退锁机制就是由气动活塞推动的。

                      同样一个活塞,在西方人手里衍生出这么多的用途,是仅仅西方人运气好还是他们有一套机制使得一个发明可以举一反三乃至N?

                    • 家园 似乎可以考虑各朝的收金铁有关

                      金属一直是官用材料,不论是武器还是器具,而民用似乎都是木器漆器,各朝对民用金属器具控制好像也都比较严,经常收金铁以防叛乱。对西欧历史不了解,不知道那些封建主是不是也严控民用金属器具。

                      另外就是和中国金属冶炼地相距遥远也有关系吧。经济发达地区常常不是金属冶炼中心地区,需求端的信息反馈不到供应端,而且长途运输也限制了知识扩散。造成有创造力的需求端人员难以获得足够的材料,只能转而求助于木质或其他材料。

          • 家园 这真是很奇怪的说法,欧洲文字难道可以进行科学思维和运算吗

            那些数学,化学,物理等等科学符号,不管怎么说,都是自己独立的,并不是西方语言中固有的。有了这些知识和内容,创造一个符号来表示它,其实本来是中国的强项啊,看看中国文字形象这么丰富就知道了。而别的语言文字中包含的字母或者符号,数量少得多。

            例如,中国很早就算出圆周率,这和中国文字(旧汉语)有什么矛盾吗?而现在圆周率的通用符号,在任何语言文字中都不是固有的,而是单独创造出来表示圆周率的。

            • 家园 据说算盘的普及打击了中国的数学研究

              中国科技为啥后来落后,社会原因太复杂,就不说了,还有个问题就是珠算的普及,中国古代的数学是建立在筹算基础上的,不容易掌握,但可以做很多高级计算,比如开方,解方程组一类的,元明以后珠算普及,珠算简单,但只能做四则运算,对于会计记账倒是方便了,但作为数学工具却是退步了,而且因为会筹算的人越来越少,那些古数学书慢慢就没人能看懂了,比如著名的九章算术现在就剩下一本古书且不全,能保留下来的原因还是因为是宋版书,有收藏价值。今天我们还能看到这部书的全部内容是件很幸运的事,因为永乐大典里收了这本书,虽然后来永乐大典毁了,但毁之前赶上清代修四库全书,于是被copy-paste了一遍,而且四库的编辑认识到它的价值,又单独重刻了,这才流传下来。

            • 家园 不奇怪,象形文字不适合科学思维

              中国无法出现西欧的科学是中国人使用太简练的象形文字

              • 家园 象形文字才更适合科学思维

                不信看元素周期表,拉丁文有多长,中文就一个字,形神具备,够精确简练的,呵呵。

                • 家园 中文看不出这个元素的来源和本质,只能死记硬背

                  而西语的化学元素文字后面有这个化学元素的发现起源和意义,对理解化学元素有帮助。

                  所以中文不能对化学元素的表达起到"形神具备"功能。

                  • 家园 给你较下真

                    西语的化学元素文字后面有这个化学元素的发现起源和意义

                    随便找一个,比如Lu 镥,发现者是 Carl F. Auer von Welsbach, G. Urbain(法国化学家,出生地巴黎),以巴黎的罗马名“Lutetia”命名。

                    确实可以因此发现这个化学元素的起源,可以起到纪念作用,但这个名字表现了该元素的何种特性?能够让人一眼就看出其是何种特定性质?可以看出其本质否?没办法!

                    或许可能这样会让你有个故事感,所以容易接受,一两个可以,也非常有趣,但如果这种类似的东西达到一定量呢?此时,记忆已经无效,因为绝大部分人都无法记忆如此之多,此时,更看重的事情将是如何“一眼”认清——很可惜,拉丁文无法具备这个能力,但中文至少一眼就能知道其是个固体,而且是“金属”类。

                    至于说中文无法“有这个化学元素的发现起源和意义”,那更扯了,不就一个古名词嘛,如果音译觉得不行,那来个意译也行啊,或者再造个字,上巴下立,不就可以了。

                    • 家园 也较下真

                      但中文至少一眼就能知道其是个固体,而且是“金属”类。

                      比如碘,一眼看上去像个固体,其实会升华,放在敞开容器就会“消失”。所以望文生义是行不通的,这就是“差不多主义”的一种表现。

                      西方人用他们的特殊命名方式的确有故事感,但命名不仅仅是个典故。每个元素后面都有一个故事,有科学意义,也有历史意义,也有民族自豪感,居里夫人在1898年7月和12月先后发现两种新元素。 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她将一种元素命名为钋(polonium),另一种元素命名为镭(Radium),意思是“赋予放射性的物质”。

                      所以一个元素周期表可以看出人类追求知识,也有为民族感到自豪的意义。

                      很可惜,诺大的一个元素周期表中的任何一个元素,没有一个中国人对其发现做出任何贡献。

                      • 家园 “差不多主义”是后人对前人的苛求

                        我们现在所说的化学元素,按我们现在的认识,是精确的,但千年之后呢?难保未来人类也会说我们是“差不多主义”

                        中文对化学元素,其实很早就已经是从属性性质进行尽量融合,来达到直观的、精确表达属性的目的了。

                        举个比较基本的例子:金

                        古代金和我们现在的金是不一样的,最古老的时候,金按字义,就是土里成形的(生於土,从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形;今聲)。

                        久薶不生衣,百鍊不輕,从革不違。——凡属此类的,都叫金。————这是那个时代认识的极限了

                        随着认识的加深,接着就按颜色分五种:白金(银),靑金(铅),赤金(铜),黑金(铁),黃金(金)——这是更进一步的认识了

                        …………

                        随着认识的不断加深,各种现在看起来”差不多主义“的词,其实在他们那个时代,都是最精确的定义,如果以此来指责人家望文生义/差不多是后人对前人的苛求。而中文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在字里添加各种元素,以求能更好、更多的表现其特有属性。

                        比如铁和铜的古字,就包含了其用途(用作兵器的”戈“,用作货币的”同“——字形就是一种货币),甚至冶炼方法(铁字里面的人在锅炉旁劳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样性质+用途(铜),甚至性质+用途+冶炼方法的名字(铁),肯定比什么纪念性的名字来得有用,也有利于对该物质的知识的传播——一字就是一本书的浓缩啊。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讲一个中国人自豪的,

                        治疟疾特效药,青高素是中国人在建国后,毛泽东时代发明的,但可悲的是,中国人却不是专利拥有者,相反美国人却有大量的专利.

                        发明,有时带来并不是财富.在没有强力的情况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