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中华文化的区别 -- 整合精神哲学

共:💬87 🌺481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中华文化是关于“生”的,其它都是关于“死”的

      从精神层面看,没有各种形式末日传说,中华文化恐怕是独一无二的。中华文化注重现世的“生”,而不是来世或末日的“死”;基督教讲究最后的审判是一种“死”;印度教中的轮回和涅磐也是一种“死”;伊斯兰教不很清楚,似乎也是把现世当过程追求某种结局的“死”;印加文明从最开始就给自己预言了死亡的结局。

      从物质层面看,各种文明最致力于修建的伟大工程中,只有中华是关于“生”的:都江堰、长城、大运河都是例子;而古埃及的金字塔是给死人的,基督教拼命修教堂,伊斯兰教更是不遗余力地修清真寺,印度教的吴哥窟,还有泰姬陵和玛雅金字塔也都是为死人或为把人弄死服务的。似乎中华文明是唯一的例外,虽然也修庙建陵,但远没有动用全部力量,更多地是把资源投入“生”的工程,直到现在也是,从三峡到高铁。

      也许这正是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奥秘。

      关键词(Tags): #点滴通宝推:唵啊吽,山海马甲,老阿,删ID走人,墨里荀,
      • 家园 中华文明一直强调未来是世界大同的趋势。

        也是,其他文明,宗教都有一个末世的预言,而中华文明则一直强调未来是世界大同的趋势。

      • 家园 也不对啊,中华文化的高端恰恰是关于死的

        从盘古就开始讲死亡了。要追日,就算渴死了也要化为桃林。

        而不吃周黍就开始教我们如何去死。

        易水萧萧教导我们要为何而死。

        屈原的龙舟端午更是教育我们什么样的死才是值得的。

        岳武穆更是教育我们冤屈的死也值得的。

        文天祥直接说了,丹心照汗青。

        刘胡兰张思德讲了什么样的死是伟大的。

        而总理和太祖的死高诉我们什么样的死是无私的。

        在国外也蛮长时间了。从来没有在国外感觉到西方对人应该如何死的问题进行过深入探讨。我们可是从小就耳提面命的说。

        • 家园 我对中华文明中的“生”和“死”是这样理解的

          我所说的“生”和“死”,是特指整体的、长期的、全族的、精神上、社会意义上的、文明形态的“生”和“死”,不是指单纯肉体上的“生”和“死”,不是指个体的生死,也不否认我们的文化有“死”的内涵。

          对比东西方文明,我们的文明之“死”,不是贪生怕死,也不是悍不畏死,是为“生”而“死”,是以“死”求“生”,是“死”而复“生”。比如你举出的种种例子,盘古之死化为桃林之生,伯夷叔齐之死求商朝正朔之生,荆轲屈原之死是为燕国楚国之生,岳飞文天祥之死是为宋民之生,刘胡兰张思德之死是为中华民族之生,总理和太祖带领下无数先烈的牺牲才换来我们今天的生存。从更长远的意义考虑,他们真的“死”了么。死去的是他们的肉体,永生的是他们的精神,通俗的说,就是“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与此相反,其它文明形态中,整个社会的“生”是为“死”服务的,比如印度教的苦修是把活人折磨成死人,基督教徒活着是为死后的审判作功课,玛雅印加文明拿活人给死人献祭,古埃及用活人给死人修坟(换作中国人的话,省下修金字塔的工程量,多少条尼罗河都给治好了,参见大禹治水、都江堰、京杭大运河、黄河河堤)。

          另,关于生死的概念,无聊引用一下自己的小文,呵呵。

          diamond:【胡侃】秦始皇、孔夫子、乔布斯和伏地魔

          通宝推:唵啊吽,terron,删ID走人,
      • 家园 这个角度很独特,有启发
      • 家园 记不清了

        好像是在宋代,佛道辩论,道教说佛教是求死之道。佛教反过来指谪道教妖言惑众,作乱不轨。

      • 家园 有一定道理。

        你说的有一定道理。

        同时,中华文化也讲究舍生取义,精神永存,杀身成仁,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等等,对死也是重视的。中国人并不贪生怕死。所以用生死来进行划分,可能会有歧义。

        我说的中华文化比其他的要高一个层次的提法,更注重学术表达上的完备和准确。

        我是欢迎各种观点的,能够相互启发和激荡。

        • 家园 谢谢你的回复,补充一下自己的观点

          我说的生死,不单指个体的生死,还可以上升到社会团体,乃至文明形态的生死。我提到的中华文化之“生”,指的是作为整体的中华文明系统形态,是超越作为细胞的文明成员个体的生死的。

          个人的舍生取义,可以换来整体的生存,比如抗日战争、抗美援朝中牺牲的烈士。他们可以激发更多的个体舍生取义,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精神在别人的身上得到了延续,从而得到了“永生”,文明得到了延续。

          反过来,作为整体的中华社会,集中集体的力量,通过修建都江堰、长城,为每个个体赢得更大的生存机会,也使得文明延续。

          这是为我说“生”的意思。作为唯一延续五千年不断的文明,中华文化中必然包含某种“生”的基因,我试图找到它。

          • 家园 明白了。赞同。

            我感觉,这种生的基因,就在易经的两句话里:

            天行健,君子自强。

            地势坤,君子厚德。

            前者,看重的是天道,是永恒地变动,在人自身,就是对未知的不停探索和追求。

            后者,看重的是人伦,是变动中的均衡,在人自身,就是自律,保持对未知的敬畏和他人的尊重。

            两者辩证地结合,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双螺旋结构。

          • 家园 我赞同你说的意思

            也考虑过那种用生死来划分的表达。这里讨论的实际上是如何表述的问题,如何表达才比较合适的问题。

            生和死是相对的,而且是同一个层次的问题,有生就有死,所以从表述的逻辑上,如果只说是生的文明,就好像忽视忽略了死一样。而实际上中华文明并没有忽略死,即使从文明整体看,也有置之死地而后生,也有凤凰涅槃,不是暗含偷生的念头去死,而是报着必死的决心。从这个角度上看,用生死来区分几个文明,就有点不合适。

            从意义解读上说,我赞同你说的。只是从文字逻辑上看,用生死划分显得不严密。

    • 家园 您好!请教

      您所说的:基督教文化核心大致是75%的实+25%的虚

      以及:印度文化核心是25%的实+75%的虚

      以及:伊斯兰文化核心相当于50%的实+50%的虚

      和:中华文化的核心可以是任何比例

      是如何得出?又该如何理解呢?

      • 家园 虚实指大致的精神和物质世界,具体比例只具定性意义。

          泛易哲学的本体论,就是以“泛”为太极,然后分出阴阳两种基本元素。

          虚的想象出的东西,是理性发生作用的结果;实的感受到的东西,是感性发生作用的结果。

          虚,理性,就是阴。大致的精神世界。

          实,感性,就是阳。大致的物质世界。

          印度哲学主要在虚幻的理性想象世界遨游,同时也有物质方面的实在东西。所以我大致说印度文化核心是75%虚+25%实。

          西方哲学比较注重物质实践,主要在实在的能感觉到的物质世界探索,同时也要用到理性的想象,它的理性是以物质世界为依据的,不是纯想象的,所以我大致说西方文化核心是25%虚+75%实。

          其他的以此类推。

          中华文明的任意比例,说明中华文明的核心是泛,比起在阴阳层次的其他文明要高一个层次。泛在阴阳层次的投影可以是任意比例,不管什么比例对泛都没有影响,是自由的。就好像中华文明是三维立体空间,而其他文明是二维平面空间。

          比例只是为了说明问题,大概的设想。由于不是两个而是多个对象进行对比,通过数字,几种宗教相互间的区分会容易了解一些。

          其实我是在追求学术上尽量精确的描述,所以恐怕是要麻烦一点。

          觉得哪里没说明白的,可以继续问。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