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袁总统”的故事—— 往事忆趣之十一 -- 习之

共:💬14 🌺11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袁总统”的故事—— 往事忆趣之十一

    “袁总统”的故事

    —— 往事忆趣之十一

    我故事中讲的这个袁总统,可不是那个民国初期只做了八十三天皇帝的袁大总统袁世凯。

    我故事中讲的这个“袁总统”,是我们组的组长。

    你说为什么叫我们的组长叫“袁总统”?这一是因为他干的是统计师的工作;二是因为组里的大事小情都统统由他决定拍板,故大伙儿就戏称他为“袁总统”。一来二去,这“袁总统”的诨名就和我们组长“捆绑”在一块了。

    其实,这位“袁总统”,我在“往事忆趣”之七——《见荣誉就让的故事》中就提及过他了。可能是他干的是统计师这一职业的缘故吧,他的为人精明,真正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我这里就和大伙儿说说有关他的轶闻吧:

    七十年代中期,每周的星期一下午,所有干部都是要参加政治学习的。政治学习的内容无非是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两报一刊》①社论和厂宣传部选编的《学习资料》等。届时,每个人都必须放下自己手中的工作,正襟危坐地坐在那,聆听一个由组长指定的某个人朗读这些学习文件。刚起初,读的也很卖力气,听的也很认真。政治学习的时间是整整一个下午呀!时间一长,读的人喉干舌燥,听的人也困倦万分。那时,政治学习可是一个头等大事。谁不认真,要是被党支部书记发现了,给你带上一顶“不突出政治”的帽子,那可是吃不了要兜着走的。为了解除这个窘境,不记得是谁带了个头,在家里带了些诸如蚕豆、黄豆、花生豆之类的副食品,到了大家快要打瞌睡时,就拿出来分给大家吃。有人带了头,大家也不能抠门,俗话说,有样学样,无样看世上。于是乎大伙儿都频频效仿,轮流带些副食品到周一的政治学习的时候吃。不过,大家都十分讲究吃的“艺术”,像什么瓜子、花生之类待“壳”的食物,是绝对不会带的。因为这些“罪证”难免不洒落在桌上、地上的。要是被党支部书记发现,还不得在大会上挨一顿“政治学习不严肃认真”的批评。

    时间一长,大家发现,全组同仁都带过一次或多次,唯独我们这位“袁总统”尚未突破“零”的记录。有位“满哥”②当着众人的面,大胆地对“袁总统”“发难”说:“您什么时候也‘亲自’请一回呀?”

    “袁总统”听了这有点刺耳的话也不生气,不文不火地说:“就今天,就今天!哈哈哈哈!”他一边说,一边拉开自己办公桌的抽屉,从中拿出一包“人丹丸”来,满脸堆笑地对大家说:“来来来,这炎天暑热的,吃几粒人丹丸,清热解暑,开窍排浊,驱风舒气,生津健胃,每人五粒,每人五粒啊。多乎哉不多也,多乎哉不多也!”一边“演说”,一边将这包“人丹丸”逐个分给在座的诸位。

    这“袁总统”怎么这么抠门?唉!没办法,谁叫人家是“组座”呢!大伙儿只好是“不敢怒也不敢言”了。

    又是一个周一的下午,正当政治学习刚刚结束,即将下班的时候,突然,“袁总统”正式宣布:

    “下班后,全组同志和我一道去‘国营’——”

    “哦——!”几个性急的同仁一听便欢呼雀跃了起来。因为“国营”是家乡人对当地一家国营饮食店约定俗成的简称。下班后去“国营”,还不是“组座”体恤民情,请大伙去咪嘻咪嘻,饱餐一顿!

    还是我说了一句:“你们急什么,‘袁总统’的话还没说完呢!”

    我的话音还没落,只见从“袁总统”那两片薄薄的嘴唇之间缓缓地流出两个字来:

    “——看看。”

    刚才那几个欢呼雀跃的同仁,一下子变成了泄了气的皮球!

    唉!没办法,谁叫人家是“组座”呢!大伙儿只好再一次“不敢怒也不敢言”。

    ————————

    注释: ① 《两报一刊》,“文革”中,人们对《人民日

    报》、红旗》杂志和《解放军报》的一种简称。

    ② 满哥,家乡人对年轻人的俗称。

    “往事忆趣系列故事之一到之十”:

    链接出处

    关键词(Tags): #政治学习#袁总统通宝推:njyd,
    • 家园 【原创】野营拉练中的故事 —— 往事忆趣之十五

      野营拉练中的故事

      —— 往事忆趣之十五

      “野营拉练”本是部队进行军事训练的一个专有名词。但这个部队的专有名词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却成为了几乎全国各行各业、各个单位纷纷效仿的特殊行为。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1969年3月2日,中苏两党的分歧由“口战”① 发展到了“枪战”——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中苏珍宝岛冲突战。一时间,全国上下“要准备打仗”成为了当时的第一政治任务。这一年的冬季,解放军某部为了锻炼基层部队的官兵的实战适应能力,组织了一次野营拉练。毛主席充分肯定了这一做法。立即作了“野营拉练好”的“最新最高指示”②。于是乎,全国各行各业、各个单位掀起了一场“野营拉练”热的高潮。数以千万计的普通老百姓,放下手中的工作,举着红旗,打着背包,背起钢枪,整装列队,徒步行走在祖国的万里山河,演绎着一场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旷古空前的全民皆兵的活剧。

      我当时所在的企业,是一个大型国有企业。企业从一万多名员工中挑选了一百多人组成了一个“民兵连”,参加了市里面组织的“野营拉练”活动。我作为企业的“基干民兵”③,有幸参与了这次“野营拉练”。

      记得在野营拉练中有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天晚上,我们夜行军。夜行军是半夜12点开始的。由于头们事先没有给我们打招呼,大家白天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息。夜行军到大约一个多小时后,大家都显得十分疲惫。那支背在肩上的“荷枪无弹”的“三八大盖”④这时显得越来越沉重。倦意朦胧的双眼基本上是处于微闭的状态,只是两条腿仍在机械地跟着队伍向前挪动。突然,前面传来低沉的“口令”(头们事先交代了,为了确保夜行军的隐秘性,行军时,脚步要轻。原则上不准说话。前方的人有什么紧急事要通知后面的人,只能用低沉的“口令”一个一个地往后传):

      “谁掉了一根皮带?”

      “谁掉了一根皮带?”

      “口令”在一个一个地往后传。

      没隔多久,从队伍的后面又传来“口令”:

      “没有。”

      “没有。”

      “口令”已从我这机械地传到了我前面的人,但此时,我猛然悟出到有点不对头!仔细一想,哎!真是,在行军过程中,怎么会出现前面的人拾到了一根皮带,去问后面的人是否掉了呢?苦于头们有令在先,不敢立即言语。

      一到目的地,一百多号人都互相讽笑起来:是哪根神经错乱了!一百多号人都是毫不怀疑地将那“口令”传下去,都是直到后面的那“口令”传过来之后才悟出它的错误的!真是成了百年笑柄、千古奇谈了!

      ——————

      注释: ① “口战”,1969年3月2日前,中苏两党的分歧还基本上只限于“口诛笔伐”阶段,主要指当时中共中央于1963年9月6日~1964年7月14日,陆续发表的“九评”。它们是:《苏共领导同我们分歧的由来和发展》(一评)、《关于斯大林问题》(二评)、《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吗?》(三评)、《新殖民主义的辩护士》(四评)、《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两条路线》(五评)、《两种根本对立的和平共处政策》(六评)、《苏共领导是最大的分裂主义者》(七评)、《无产阶级革命和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八评)、《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九评)。

      ② “最新最高指示”,当时毛主席的指示(语录)被尊奉为“最高指示”,而最新发表的毛主席的指示(语录)就被尊奉为“最新最高指示”。

      ③ “基干民兵”,当时,全国响应毛主席“全民皆兵”的号召,将民兵分为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两类。“基干”含有基层和骨干两层含义。

      ④ “荷枪无弹”的“三八大盖”,当时,我们每个民兵都配发了一支38式步枪(俗称三八大盖),考虑到怕训练无素的民兵走火的缘故,没有配发子弹。三八大盖,是日本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定型生产的。因其枪机上有一个拱形防尘盖有如盖子般而得名。是抗战中和抗战胜利后缴获日军所得。是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中的主要步兵武器。56式半自动步枪装备部队后,三八大盖才退役武装了民兵。

      关键词(Tags): #拉练#民兵
    • 家园 拾金不昧的故事 —— 往事忆趣之十四

      拾金不昧的故事

      —— 往事忆趣之十四

      1963年3月1日,《中国青年》杂志在“学习雷锋专号”上刊登了毛泽东的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3月5日,全国各报均在头版头条上刊登了毛泽东的这个题词。于是,3月5日就成了全国学习雷锋纪念日。3月7日,全国各报发表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的题词。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号召下,学习雷锋的活动迅速在全国形成了高潮,人人读雷锋、学雷锋、比雷锋、唱雷锋,大批雷锋式的英雄模范人物层出不穷的涌现。这对于战胜“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使当时成为了我国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最好的时期。

      记得当时我还在小学读书。

      那时,班里的墙壁上贴满了有关“向雷锋叔叔学习”内容的墙报。在“红事①栏”里,有表扬XXX同学帮助孤寡老人干活的、有表扬XXX同学拾金不昧的、有表扬XXX同学悄悄地修理好班里被大风吹坏了的窗户的……,但这些表扬的名单里,唯独没有我这位左臂上还挂着“两道杠”②的队干部。我暗暗地抱怨,不是我不想做“红事”受表扬,而是这些事我怎么也遇不上。要不就是刚好遇上,就被别的同学抢先给作了。虽然没有得到表扬,但也没有得到批评,喜爱虚荣的我,脸上怎么也有点挂不住了。

      如是,我朝思夜想,怎么改变我这种“落后”的状况。

      终于,我想出了一招。

      一天,我撒了一个谎。对妈妈说:“学校要求我们中队长以上的队干部要自费订阅《中国少年报》,要给我一元零八分钱。”

      妈妈非常支持我的请求,非常痛快地从口袋里数了几张纸币给我。我一看,一张五毛的、六张一毛的,总共一元一毛钱。

      我娇宠的对妈妈说:“多余的二分钱给我买糖吃啦!”

      第二天,我将这一块一毛钱交给了班主任老师,说是我在上学的路上捡到的。

      很自然,不但那墙上 “向雷锋叔叔学习”壁报的“红事”栏里出现了我的名字,而且班主任老师除了在当天上课时口头表扬了我外,还建议年级组长在全年级大会上表扬了我。因为我的“拾金不昧”的金额不但“刷新”了年级的最高纪录,还“并列”了全校的最高纪录。

      但这个处心积虑得到的表扬,除了当时满足了我的虚荣感以外,给我留下的是更多的不安和担心。一是事后我对这次“骗”来的荣誉有着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罪恶”感;二是担心妈妈什么时候碰到其他当中队长的同学时,询问是否自费订了《中国少年报社》,而使我的“阴谋”败露。三是为了自圆其说,每周还要将学校免费给各个中队订阅的那份《中国少年报》带回家“显摆”一下,用以向妈妈“交待”那一块多钱的用处。这样还得一直“显摆”到第二年我真正自费订阅了《中国少年报》为止。

      到这时,我开始“忏悔”了!心想,以后这样的荣誉再也不要“制造”了!

      ——————

      注释: ① 红事,这里说的红事不是指的通常说的那种喜事,而是特指当时所说的学雷锋做的好人好事。

      ② 两道杠,即中国少年先锋队中队长及中队委佩戴在左臂上的臂章。

      关键词(Tags): #学雷锋通宝推:njyd,
      • 家园 今天这是怎么了?俩朵花砸出两通宝。

        送花 关闭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1通宝=16铢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 家园 我也来忏悔

        偶读习之前辈此文,往事涌上心头。看到您“忏悔”,咱也来凑热闹忏悔一下。

        小时候有一次在商店里拣到两毛钱,本该交给营业员阿姨,可是咱头脑一热虚荣心膨胀,竟然拿到学校去交给了班主任老师。老师倒没批评咱,只说了一句,“下次直接交给商店的营业员就好了。”咱虽不是冰雪聪明,也立刻就认识到自己是虚荣做怪了。那次实在惭愧得不轻,从此常提醒自己,做好事不能以受表扬为目的。

        • 家园 不好意思,送花得铢

          送花 关闭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1通宝=16铢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 家园 那时中国少年先锋队小队长一条,中队长两条,大队长三条。

        包括队委,最多的就是三条杠。现在好像有五条杠了,不知将来会有多少条。

    • 家园 【原创】 革命大批判写作组的故事——往事忆趣之十三

      革命大批判写作组的故事

      —— 往事忆趣之十三

      习 之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人们衣着的颜色是非常单调的:只有黑色、灰色、草绿色、藏青色等几种;人们衣着的式样也是极其贫乏的:只有中山装、工作服、军装(没有领章的)等。如果有谁穿一件不在上述之列的颜色或服饰出来在大街上兜兜风,不是被人认为是“神经病”,就是会要遭到有关方面制止的。

      记得在一九七四年的时候,那时全国正轰轰烈烈地开展着一场声势浩大的批林批孔运动。我原所在企业的团委组织了一个“革命大批判写作组”,延揽了我们全厂七八个被公认为笔杆子比较厉害的青年参与了这个“写作组”。这个“写作组”的成员都是“昼伏夜出”—— 白天一个个“关”在屋子里炮制“革命大批判”文章,抄成一张张的大字报,晚上就将抄好的大字报“刷刷刷”地贴在厂里的大字报专栏里。由于这些“革命大批判”的文章,思想新颖、文笔犀利,很受全厂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的青睐。

      我的朋友小王就是这众多青年职工中的一个。

      小王也是一个很有文才的青年,写得一手好文章并且有一手好翰墨①。他非常欣赏团委组织的这个“写作组”的成员写出的“革命大批判”的文章,更是对这个“写作组”的成员“昼伏夜出”的“神秘”活动羡慕有加。非常渴望能加入到这个组织中来。他拜托他们分团委书记来给团委陈书记说情,自己又好几次到团委办公室来“探风”。

      原来,团委陈书记对小王的文才和翰墨是早有所闻。还亲自到小王所在的分厂去“考察”过一次。看到小王那形象后,便取消了他原来想延揽他的念头。

      其实,那小王的形象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猥亵、龌龊的恶劣形象。只不过按我们现今的话来说是比较前卫、新潮。穿着一条喇叭裤、剪着一个蓬松、油亮的包菜头而已。但在陈书记看来,共青团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而团委呢,是这个组织的领导机关,怎么能让一个像美国“嬉皮士”式的青年在我们团委工作呢?

      不知是陈书记爱才心切的缘故,还是分团委书记亲自说情的效应。陈书记又一次改变了他的想法。他给我们几个人面授机宜后,叫我们电话通知小王来团委办公室。

      小王喜出望外,立即喜滋滋地来到团委办公室。刚一进门,就听到“砰”的一声,办公室的门突然给关上了。原来在里屋坐着的几个人一齐跑了出来,将小王一把按倒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另外还有二个人,一个是拿着一把理发推子,在他那蓬松、油亮的包菜头上“咔嚓咔嚓”地推了起来;一个是拿着把剪刀,把他那“喇叭裤”的裤腿“斯拉”几下剪成了一条一条。才三五分钟时间,我那朋友小王就“物换人非”了!

      那几个按着小王的人松“绑”之后,小王坐了起来。看着自己这“崭新”的形象,简直要哭了。片刻,他咬了咬牙,带着几分坚定而又几分诙谐的语气地说:“好吧!为了参加团委的‘革命大批判写作组’,我小王今天就先‘革’了自己的‘命’,先‘批判’了自己吧!”

      陈书记和我们都齐声笑了。

      于是乎,我那朋友小王也就如愿以偿的加入到了我们团委的“革命大批判写作组”来了。

      ——————

      注释: ① 翰墨,意同笔墨、文章和书法。此处专指书法。

      关键词(Tags): #革命大批判通宝推:njyd,
    • 家园 【原创】赛诗会的故事—— 往事忆趣之十二

      赛诗会的故事

      —— 往事忆趣之十二

      今天,我给大家讲个有关赛诗会的故事。

      要讲这个故事呀,首先还得给大家交代一下当年“文化大革命”的“旗手”江青在天津树立的那个典型——小靳庄。

      1974年6月,江青以“批林批孔” ① “抓点”为名,到天津市郊宝坻县的小靳庄,树起了一个在农村进行“意识形态领域革命”的所谓典型。这个小村庄因为能唱样板戏,搞赛诗会而闻名全国。一时间,全国上下学习小靳庄,大搞“赛诗会”,成为了 “文化大革命”中的又一个新鲜事物。

      我说的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

      1975年,我原所在的那个企业的团委为了追赶时代的潮流,也办了一个大型赛诗会。我应团委书记的特邀,专门写了一首长篇诗歌《古人惊梦——太白新诗录》,作为了那天赛诗晚会的“压轴戏”。不知是那首歪诗中有几句中听的诗句,还是因为我曾在市歌舞团混过的演技功底起了作用,那天的诗朗诵竟然赢得了满堂的阵阵喝彩。一时间,我几乎成了李太白老先生的N代门生,被年轻的哥们、姐们广为吹捧。

      团委的赛诗会过后,各个分团委也纷纷效法。我那个以开车为职业的中学同学袁X,就接到了要他在分团委赛诗会上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的任务。这可难坏了他了!我那同学工作上是没话说的。这不,眼下他已是团的积极分子,很快就要发展成为团员了。估计要他参加赛诗会也是分团委要“考验考验”他。但舞文弄墨可是他的短处。他搜索枯肠,绞尽脑汁,桌上的稿纸一张又一张地成了地下的纸团。但最后那张稿纸上,除了铅印的格子之外还是什么都没有。因为早几天他也参加过企业团委举办的那场大型赛诗会,看见过我在台上朗诵诗歌的场景。他也知道我平常间或在厂报、市报上发表一点歪诗、小说什么的。于是乎,他产生了要我为他代笔的打算。他立即登门求助,我也就只好给他捉刀一回。

      在他们分团委举办的赛诗会上,他朗诵了我给他“度身订制”的诗歌《开部汽车上诗台》:

      千古诗坛新风开,

      三尺诗台车间摆。

      我搇喇叭嘀嘀叫,

      开部汽车上诗台。

      开汽车哦上诗台,

      众人齐说理不该。

      一是赛诗不用它,

      二是台窄无处摆。

      台窄小哦无处摆,

      我有任务身上带。

      昨日书记告诉我,

      今日车间把诗赛。

      歌手多哦好诗才,

      叫我开车把诗载。

      运到车间机床边,

      和着机油往里筛。

      和机油哦机床上筛,

      机床喜把大步迈。

      金瓜银果结满地,

      个个贴上优质牌。

      开汽车哦上诗台,

      运载诗歌人人爱。

      我愿汽车快快跑,

      多上几次赛诗台!

      袁X朗诵的诗歌,也同样获得了他们分团委全体青年朋友的一致好评。有的还说,“没看出来啊,这个袁X还是个文武全才的主,肚子里还有一点墨水呢!”没隔几天,一份“入团志愿书”就发到了他的手中。

      ——————

      注释: ① “批林批孔”,即“文化大革命”后期的批林批孔运动。1974年年初,由江青一伙经过密谋策划,提出开展所谓“批林批孔”运动,他们把矛头指向周恩来。

      关键词(Tags): #赛诗会#小靳庄通宝推:廖石,njyd,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