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自带干粮的共谍你们伤不起啊!”叛徒白鑫哭着说 -- 黄河故人

共:💬71 🌺68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50年代末,

      李新在成都帮助吴玉章写回忆录。在写留法勤工俭学时,恰好陈毅出访回来,也住在成都金牛坝。陈帅对李新说:“赵世炎当时是党员,当我们在里昂被抓起来、关起来后,他却溜之大吉,一直跑到苏联去留学;而我们这批被捕的人,则被押送回国。他虽然是我党著名的烈士,我一直认为他当时这样的做法是不好的。领头的党员当逃兵,在群众中影响很坏。”

      不过,1983年版《聂荣臻回忆录》的说法略有差异:9月19日,留法勤工俭学学生选举赵世炎为总代表,派出赵世炎、蔡和森、李立三、陈毅等率领百余名“先发队”于9月21日晨进占“里大”,和校方交涉,没有结果。10月13日被扣押的113名学生代表中的104名,被法国政府强行遣送回国。赵世炎经聂荣臻设法营救,得以逃脱。

      2011年2月22日《北京日报》题为“旅欧建党”的文章,则如此介绍:

      23天的囚禁,23天的抗争。10月10日,被囚禁的学生宣布绝食抗议,就在同一天,法国当局决定遣返他们。热血青年就这样在里昂的监牢里,认清了法国“自由、民主、博爱”的真面目。

      1921年10月13日,是一个令中国学生感到耻辱的日子。那一天里昂市长走进兵营,宣布了学生们莫须有的罪名:“不经许可擅入室内”“侮辱市长”“过激党”……并给104名学生每人发了一套法国囚衣。蔡和森、陈毅、李立三、陈公培等人,就这样穿着囚衣,登上了“宝勒加”号的无等舱。

      两年前,他们赴法求学,而今,却被驱逐回国。满腔的悲愤,最终化作了无上的信念。临上岸时,蔡和森对大家说:“咱们这一百多人也可以说是一百单八将吧。回国后,一定能闹出个赤色的新鲜世界来!”

      黄昏之贼

      陈箓和法国政府布下的陷阱,可谓天衣无缝。但他们没想到,从这张网里溜出去了两条大鱼:一个是进攻里大的总指挥赵世炎,一个是敢跟陈箓拼命的“大侠”李鹤龄。

      李鹤龄能从兵营里出来,全仗着自己人高马大,多高的墙都敢跳。赵世炎是“进占里大”行动的总指挥,属于重点监控对象,出来可就没那么容易了。幸而有聂荣臻出手,这才留下了点燃欧洲赤潮的火种。

      在当时的学生领袖里,聂荣臻还没什么名头,这倒有助于他实施营救计划。聂荣臻可不是个急性子,他先查看地形,而后才胸有成竹地“走后门儿”开了张出入兵营的通行证。

      回到兵营,他借了个学生通行证,又拿着自己的通行证,反复往外带人。值班的法国人看中国人长相都差不多,也不细盘问。

      最后一次用通行证的时候,赵世炎、蔡和森和李立三发生了争执,蔡和森说:“世炎,你是总指挥,你快出去想办法救人。”赵世炎说:“还是你出去,我留下来继续战斗。”李立三说:“你们都走,我留下来跟他们拼命。”眼看军警就要换防了,聂荣臻拉起赵世炎就走。他们刚走到门口,就被法国军警拦住,聂荣臻不慌不忙地说:“我是刚去探望学生的,不在你们的名册里,这位学生有通行证。”一边说还一边塞给法国兵50法郎,“朋友,喝杯香槟吧。”法国军警这才放过了聂荣臻和赵世炎。

      因为没有居留证,赵世炎不得不继续流亡。一张1922年4月的照片,显露了他的窘境。照片上,赵世炎穿着皱皱巴巴的工作服,头戴破帽,在落日的余晖下苦读。旁边的题词写着:“黄昏之贼”。

      当时,他像一个“贼”一样,单枪匹马地逃到了法国北部,隐姓埋名,靠打零工、做农活、下煤窑养活自己,只能在黄昏偷来片刻闲暇,为自己减压。

      照片中的赵世炎神情专注,毫无“贼”气。因信仰而产生的活力,与他因辛劳而倍显苍老的面容,在照片里产生了巨大的张力,使得这张照片至今仍闪耀着理想光芒。

      瑕不掩瑜,纵观赵世炎一生,特别是从他1922年和王若飞、陈延年、陈乔年和萧三一起由胡志明介绍加入法共,到1927年7月19日壮烈牺牲,还是当得起陈毅1963年4月为他所写的题词:

      赵世炎同志,是中国革命初期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活动家。经过各种工作考验,领导颇能胜任,开始在党内外获得声望。1927年陷敌不屈,凛然大节,表现出共产党人的英雄气概。引起敌人畏惧,人民崇敬,绝非偶然。阶级斗争规律,支配一切,谁能违抗?赵世炎同志永远活在人民的心目中。赵世炎同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通宝推:老老狐狸,
      • 家园 胖帅的回忆还是有问题的

        据死不改悔的老右派郑超麟回忆,里大运动后的第三年,也就是1923年,以赵世炎为首的12人自巴黎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路线是转道德国柏林,然后赴莫斯科。

        抛掉2个人已经在柏林了,一个人先期到柏林接应,另外9个人从巴黎火车站出发,当时还有一个人也要去德国,所以他们从巴黎到柏林同行的是10个人。

        这个人是谁呢?就是周总理。所以说赵世炎一路逃跑到莫斯科是不对的,赵当时刚刚卸任第一任少共书记,而开始总理是部长。由于赵要求莫斯科,所以他卸任后总理接任。这段历史还是比较清白的。

        赵世炎带领着几个人,是头,而且是唯一会英语的,所以交涉买饭打水啥的都得做,不容易。

        当时这12个人里面包括了陈氏兄弟和王若飞。

        但你说聂帅的回忆“经聂荣臻设法,得以逃脱”,我也不是太信。

        • 家园 说郑超麟是老右派嘛……

          不带这么气老先生的,中国托派的全称是“中国共产党—列宁主义左翼反对派”,他老人家应该极左才对。

          郑超麟和托洛斯基本人也有过接触,他在托派内部还属于左的那边。如果说缺点错误,盲目教条说得上,比如说他说毛不是共产党,只能说是农民党,共产党嘛还得是工人阶级,他也不睁眼看看旧中国工人阶级的那点力量。而且革命还不能分阶段,要来就来个一步到位。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托派彭述之那部分还提下共同抗日,托洛斯基本人的观点也是联蒋抗日,而他是主张反蒋抗日。这一点上倒是和蒋介石不谋而合,攘外必先安内嘛,极左极到尽头真能和右派弄到一路上,汉奸的帽子大概就这么扣到头上的。

          郑超麟被逮捕是建国初期,罪名是反革命。所以说他老人家是反革命,他估计不会有意见,说他是右派,他肯定晚上去你家跟你急。

          • 家园 老郑这个人抛开别的,其实我个人挺佩服他的

            老家伙一辈子就咬定青山不松口,自己的信仰久没变过,改造也改造不好,国民党共产党的大牢都作过,最后居然得以高寿,熬到了苏联垮台,邓基本上抛弃和否定毛和毛思想。

            最临了,还是为自己的老板陈独秀鼓与呼,说起当年的87会议,照样咬定没见过邓小平,说起当年的留法生涯也很有意思,最起码我们知道了邓小平爱好打牌不好好学习那是打小就有的-----那可是80,90年代,改开邓改写党史最盛的年代,老家伙不简单。

        • 家园 又查了一下《聂荣臻回忆录》

          “第二章 留法勤工俭学”:

          关于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的情况是:一九二一年夏天,吴稚晖这些人以照顾勤工俭学生为名,向法国政府索取了庚子赔款的一部分,在里昂筹建了一所中法大学的附属学院。吴稚晖他们认为留法勤工俭学生不可靠,拒绝从勤工俭学生中招生,反而从国内招来一批有钱有势的地主、资本家子弟。这就激起了勤工俭学生的愤怒。蔡和森、赵世炎他们在巴黎组织了“勤工俭学代表大会”,由各地学生抽调一批人组成“先发队”,于九月二十日分赴里昂,占领了中法大学。

          我没参加“先发队”,晚到了两天,是九月二十三日到的里昂。我到里昂后,“先发队”的同学们已经被法国当局拘押在芒特吕克炮台的兵营里。这时,中国驻法公使馆的副总领事李骏也到了里昂。我找到他,开了一张探望同学的证明,这样,就可以自由出入那个兵营了。这批被关押的学生,由法国当局和中国公使馆商妥,要“遣送回国”。学生们虽然被关押着,但是还不象当时国内镇压手段那么严厉,看管也不甚严格。

          我用领事开的通行证,先后从里面救出来三个人,其中一个是赵世炎,另两个人的名字记不起来了。我进兵营时,警察检查通行证,出来时我不在被拘留者的名单中,通行比较容易,有的时候不检查通行证。我就把通行证交给赵世炎他们,因为外国人看中国人都长得差不多,一次出来一个,他们就这样混了出来。其余的一百多人,被法国警察押到马赛,遣送回国了。蔡和森、陈毅等同志就是这次被遣送回国的。

          相比之下,《北京日报》的描述更详尽,绘声绘色,但不知所本为何?

          有关赴苏联学习一段,聂帅如此回忆:

          送骨干去东方大学学习,从一九二三年就开始了。在我们之前,已经走了两批,第一批是一九二三年三月,有赵世炎、王若飞、陈延年、陈乔年、熊雄等同志;第二批是一九二三年十一月,刘伯坚等同志就是这一批走的;我是第三批,同我一起走的,有李林、熊味耕、胡伦、范易、傅烈、穆青等同志,共二十多人。

          我们离开法国之后,其余的同志也陆陆续续从巴黎转到了莫斯科。李富春、邓小平、傅钟、李卓然等同志,分别于一九二四年底和一九二五年先后到了莫斯科。在巴黎的时候,因为我们订阅《共产国际通讯》和法共《人道报》等刊物,引起法国警方注意,向我们提出了警告。富春、小平等同志他们离开巴黎时,相当危险,他们的秘密活动被巴黎警察厅发现,要通缉他们,所以他们被迫离开了法国。

          周恩来同志没有到莫斯科去,由于国内斗争的迫切需要,也由于旅欧党、团组织要他回国后向中央汇报情况,所以他是从法国直接乘船回国的。他走的时间是一九二四年的七八月间,比我们早一个多月。

          对比老郑的叙述,不知哪一个更可靠?

          无论如何,说赵世炎一路逃跑到莫斯科显然是不对的。

          • 家园 关于赵世炎怎么出来的,还有一种说法

            那是中国青年党李璜的回忆(李璜这家伙反共到底,所以写留法勤工俭学的人,都不提是他提供的资料),虽然李璜并非当事人,但他和曾琦等人都是少年中国学会的会员。又是赵世炎的老乡,所以他的说法可以作为旁证。

            李璜的说法和聂荣臻的差别很大:

            1 李璜说占领里昂大学是共产主义分子有意策划的,去里昂的车票钱都是共产国际暗中支持的(TG的说法是驻法公使陈箓给的,目的是把学生引到和吴稚晖、李石曾等留学组织者身上)

            2 李璜说,法国人看管不严,共有30多人,通过行贿的方式(如北京日报所说的,塞个几十法郎请你喝酒之类的)趁夜逃走了,聂荣臻也在其中,还说是和他一个老乡姓沈的一起出来的

            3 李璜说,赵世炎是活动的组织者,负责和警察以及吴稚晖等里昂大学负责人谈判,上了几次报纸;最后,他没被遣返,是因为他和驻法的领事,当时参与谈判的李骏有交情,所以被留下来

            我觉着吧,综合几个人的叙述,大约有几点是确定的,1 赵世炎是占领里大的组织者之一 2 赵世炎留下来了 3 赵世炎留下是临时决定的,知道原因的人不多(当时一直在和吴稚晖等人谈判,吴确实也没有足够的钱安排全部近2000学生,直到遣返的前几天,还认为谈判能成功,作为组织者的赵世炎,自然不会先溜走)所以陈毅才会有意见

            北京日报大约是从以上的材料里选了自己喜欢的,敷衍成文的

      • 家园 在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校园里有赵世炎的像
      • 家园 这个,倒可能是陈老总不是很清楚详情。聂的回忆,细节很真实
      • 家园 赵和先总理的关系很好,不然,就木有小总理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