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一部国内土生老电影; 光棍儿(2010) -- 物格修齐

共:💬51 🌺285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正好看过,感觉好莫名其妙的片子

      不知道导演是不是处在平行时空,这是一部极其胡编乱造的电影,某些细节有点意思,整个片子全是胡扯。

      国内电影推荐一部《向日葵》,孙海英陈冲主演,我很喜欢。

      • 家园 请定义一下胡扯,不知道你指的是那方面。

        如果是指真实的话,个人以为几乎全是真事。就网上评论来看,对这片的真实性的质疑是非常少的。

        • 家园 质疑少不等于真实

          你得想想,知道这种生活的人(起码过50了)不会看也看不下去这种电影;看这种电影的人不知道那种生活。你让人们如何去质疑?质疑永远都是基于生活经验的!

          其实在这部影片上的没有质疑表明的只是观众接受或推定其为真,而不是认定其为真。

          而且这部电影确实有很多真的地方,演员啊,背景,地方话等等;这些都可以用来鱼目混珠。春天小鱼说的胡扯其实也就是我说的最根本的人物关系的假。只是没有像我这样傻呼呼地还去一一梳理罢了。

          关于真,美国法院审判证人作证的誓言,是非常准确的界定:tell the truth,the whole truth, and nothing but the truth--注意,我的真必须是这三者结合,而不是其中之一甚或其中之二。

    • 家园 我还是多说几句,分析一下为什么我觉得此剧一般。

      我不多说好的方面,两处很真切也印象深:农村的娱乐或农民的喜闻乐见唱段总有色情诲淫诲盗的,农民被城里恶势力团伙欺负和农村人抱团欺负外来人(但后者稍微有点过,近乎搞笑,反而“不真”了)。

      我更想指出问题。

      第一,村长媳妇到处勾人,似乎是安慰村里的单身汉,这非常不可能。首先,权力是最好的春药,女性的同情心可以让她们接济穷人和地位低的人一些钱物,但不会用自己的性去“接济”穷人,这影片中表现得似乎还是长期接济,数十年如一日,这可能吗?如果家中有这样的老婆,她丈夫干什么村长?根本干不了的,没有丝毫威信。长期接济还一定会被他人发现,也一定会被村长知道,挂不住这种事,就会离婚,村长媳妇会以自己的家庭婚姻为代价接济单身汉?

      我到不是说农村没有这种女性。有,但一般是两种女人,要么是自己的男人很窝囊,不仅怕老婆,而且靠老婆才能撑起家,因此对自家女人的风流没法子,也不管。另一种是寡妇,家中有孩子,疼孩子,看穿了改嫁,怕遇不上并且也没遇上可以死心踏地真信赖的男人,但生活有求于人,也只好在村里风流。但有老婆的男人基本会被老婆看死,因此这种女性主要还只能在一帮单身汉或老鳏夫中混,收点钱、粮食、柴火,最多是快把布料,补贴家用。

      但这两种女人,绝大部分恐怕也不是真性风流;而这是她在这个小村子里的谋生之道,是创造竞争,提高保持自己地位(价格)的核心策略,她必须和多人好,让他们相互竞争,这种竞争关系会稳定甚至提高(这个词用的不合适,人们会问:什么是基准?没有基准如何判断是否提高?我请大家就凑合着看,不要较真)自己的收入。如果只和某一个人好,那她就成了专用资产,而不是流动性高价值也高的资产,她就会失去控制,更容易被别人控制,那也就意味着更可能被抛弃,等待她的命运就会非常悲惨。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农村的风流女子几乎完全不是生性风流,而是必须风流,是策略性风流。除非真有人让她动了心;但这可能吗?电影里都是些农村的老单身汉,这都是最最底层的,不但最穷,也一定是最没用的;因为只要稍好一点,一般都会好歹娶个媳妇的。农村的话是,只有娶不上媳妇的男人,没有嫁不出的姑娘。但即使有喜欢的人,她一般也不敢全心喜欢;因为双方喜欢也很难导向婚姻,也不能保证男方不变心,因为能让自己喜欢的,一般也容易引起其他女性喜欢。你如果一下子把自己全搭进去,你的命运就会如王朔说的,就是谁动真情谁完蛋。

      第二,男同性恋问题,也不真实。我同意电影最后引用的民谣强调的,同性恋是基因决定的。因此农村也会有,但这一般只会是女角男同性恋,不大可能是男角。为什么?因为女角男会发现自己对女性缺乏欲望,只有当他遇到他喜爱的男性之际才会发现自己的性欲是在同性恋中扮女角,才会知道自己是同性恋。从我看到的资料来说,男角同性恋一般性欲更为强烈,因此更容易是机会主义者——对男同性恋也不专一(无道德贬义),或没有可心的男同性恋时也会接受女性作为替代,因此表现为双性恋者。对这种男角同性恋来说,满足强烈性欲更重要;这意味着,如果在农村,除非他发现本村就有天性愿为女角的同性恋男子,他一定会寻求女性作为替代,而不是坚持孤独的“守望”,等待那个可心的男同性恋出现——注意我前面已经指出,这种男角同性恋通常都是机会主义者。因此,这种男角同性恋往往会结婚。

      而与这个问题相关的是,到底电影中的六软(?)是何种同性恋?先天的还是机会性的?如果是先天的,是更倾向男角还是女角?影片通过表演传递的,六软之所以同性恋是因为从小到早婚之夜,一直跟他娘睡。这大致是为了印证传统中国人的一种说法,当妈太惯男孩子,不让男孩子独立,就会把男孩养成相公;因此六软是后天的同性恋。如果导演仅仅犯浑一次,也还可以接受。但还有第二次暗示,早婚之夜六软又被新娘打了一顿,从此更不喜欢女性,他是被打成了——另一种教育——同性恋。这还不够,第三次细节是老杨到六软家求宿,六软机会主义了,并且这一细节还反映出他居然是同性恋男角。接着影片最后的民谚表明当地人知道同性恋(至少男角)是天生的,基因决定的(让他上东他不上西……)。这几个细节是完全相互矛盾的,高度不一致。若仅仅从影片的表演细节来看,六软只能是后天的,是机会性的同性恋。

      第三,农村的调情、吃豆腐。这在农村确实相当多,但吃豆腐是有潜规则的;任何时候,不能吃未嫁的姑娘或刚娶进村还没生孩子的新媳妇的豆腐,那会人神共怒,被其家人和村民打伤甚至打死的,你不能抱怨的,那是你自找。因此吃豆腐只能吃某些有了孩子的嫂子的,但某些意味着不是每个嫂子你都可以吃,一般也是那些比较泼辣的,她自己不太在乎,而你也还真吃不了她多少豆腐,她甚至会会同其他嫂子把吃豆腐的衣服(其实是裤子)都扒光。因此梁大头吃豆腐的表演是想象的重现,不是60-70年代的,怎么可能,大庭广众之下,搂着抱着,还是从背后(这基本是拷贝了美国电影中男女调情镜头);中国农民调情一般更喜欢面对面,贴着,抱着,或者靠着;此外那个女性从年龄上和性格上看也不像,或者是本村的姑娘,或者是新媳妇;而这居然没人管,听任梁大头在那里动手动脚?

      如果是未出门的姑娘,这家人或邻居一定会揍梁大头一顿的。万一你动手动脚出了格,出了问题,这姑娘怎么办?因为,如果本村同姓氏的姑娘就是亲戚,不出五服,出了事就是乱伦。就算不同姓,是另一个家族,但你梁大头(看似30出头)可能已经有老婆了,你不大可能离了娶这姑娘,那这姑娘今后怎么办?这就是为什么潜规则,不许动未出门的闺女,的基本道理。

      如果这是新媳妇,她丈夫或其家人会不管?而且你电影表现的是在这样一个环境,娶个媳妇多不容易!全家人得花多少钱费多少劲娶了回来,哪个丈夫能这么大方,任由自己千辛万苦取来的女人任别人调戏,玩弄。因此另一潜规则就是新媳妇也不能动。

      当然,一些导演可能不感到这种性嫉妒,因为围着他们的漂亮女人有的是,沾了常常是想甩还怕甩不掉;但即使如此,这也许还是因为没有遇到真正让他们动心的,否则,他们照样会拼命——好像张国立的儿子不就是因此出名的?因此,按照电影中的环境,一定得有一个玩命的丈夫才对;哪怕是打不过,也要拼命,因为这不仅是一个男人在这个村里体面活下去的基础,也是一个生物为了自己的基因得到遗传的生存竞争,而因为这个基因的因素,他全家兄弟甚至家族也都会帮他的。

      就因此,我认为该导演完全不理解农村(即便曾生活在农村多年),完全在胡编。不仅与我所看到和了解的农村生活差距太远,更与我研究社会生活规范完全背离,与人类的生物学基本原理都相违背。你也别跟说这是当地的文化,一个字:我不相信(怎么四个字了。对不起,我是学文科的)。再怎么文化,它不可能同天理人情相违背。这就好比,某个5岁女童的死了,你能用比方说殉情“文化”来解释,即便她真的早熟,就真是殉情死了,也不可能令普通人信服。文化不是万能的,它受制于天理人情;我们对文化的信任也是有限的,同样受限于我们感知和可以想象的天理人情。

      因此,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该片是为了在国际上获奖拍的一部电影,是骗外国人的电影。哪怕全都是群众演员演的,都在真实的农村,类似的故事我也相信全都真的发生过。但在我看来,此电影的编剧和导演仍然是在胡编乱造。不是说这里面的单独的事和人不真,都可能是真的,但编剧导演对人物关系,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经历的可能性完全不管不问,不看每个事件背后的天理人情,只是把一堆事堆在一块,或编排几个人,分担一些这些事的角色,不管内在的天理人情,这整个剧就错了,就完全假了。

      在这个意义上,我看这个编剧和导演其实是个广义的文青(“文青”的意思不仅是爱好文学艺术,而且是只爱,因此对其他社会科学和其他人文学科不愿了解,也缺乏社会经验——这完全是我的私人化的文青定义,再抱歉一次!),他只想着把他了解甚或看到的农村的这些与性有关的事都通过一部电影真实表现出来。但他不知道这些事是否能够“真实”再现其实最重要的不在表演,甚至主要不取决于表演,而首先取决于人物之间的关系。他必须不仅知道有这些事,了解制约这些事发生或不发生的所有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并且要把这些与特定地位特定性格相联系的故事同他选定的影片主要人物联系起来,然后才可能开始表演。说实话这位编剧和导演也太年轻了,只是看到了一些农村事,但不知道这些事情的道理,因为看到的一切就是他所需要表现得一切,以为如实表现了这一切就是艺术再现了生活。但你不能把什么事随便按在一个人身上的。不要以为让这些人穿上农民服装,放在农村背景,就可以让虽没真在农村呆过但总爱琢磨人类关系的我这样的人信服。

      该片导演想讲农村的性故事,但在社会和社会生物学层面又实在太不理解“性”的复杂性,以及这种复杂性在农村的社会条件下会如何呈现,因此他纯粹是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我们看到了农村背景,看到了一些农民演员,但故事没有内在农村生活的逻辑,更像在中国农村舞台上演萝莉塔。每个农民一出场都很真,但他们的故事就怎么那么假呢?比方说,俏三对四川女人一见钟情,这纯粹是城里青年人的故事,让两个农村人在农村背景下演。我不是说俏三对四川女人有一见钟情的性欲望甚至占有欲不真实,我是说,与这两种欲望分离的、非她不娶的决心和行为不真实。你可以想象一个青年男子遇上某位外观非常艳丽或清纯“小姐”也会有这种强烈的性占有冲动,甚至一段时间内经常去找她,这都完全可能,但如果你说这种冲动会引出“非她不娶”的信念并付诸实践,这就胡扯了。女性会有这种情况,但男性不会。尤其是在农村。城里,就算你娶了小姐,换个城市,没人知道她曾经是小姐。但农村,昨天一个姑娘和隔壁老汉睡了,是他老婆;今天你娶回来了,成了你老婆,你不嫌弃,但你怎么在村里待得下去?还有,世界各地的经验都表明,生物学也能论证和解释,男性从来都是占有欲强,结婚欲弱的,特别是有了性爱之后,结婚欲望会更弱。

      这样的电影,演给一般城市中青年看,是可能“骗住”他们的,他们也不懂这里面的关系,但他们也不关心,不关心一是因为,这些事离他们有点远,但在我看来更因为就是他们会直觉地感觉这些关系不合情理,因此才有“乱”或“怪怪的”这种直觉——人的直觉是人类长期的理性产物,一种最经济的不思考的思考。只有某些觉得自己很特别,很艺术,充满了性欲望却又不很了解性社会学、性生物学和性经济学的中青年,我说的其实也就是这些电影学院出来导演或编剧自己(甚至不包括中青年演员,他们根本不管这类问题),才会觉得好看,他们不知道表现什么都得有个内在的道理,似乎只要表现了什么之前没人表现的,没人敢表现的,比方说“农村”“老”男人的同性恋。这两个括号里的词,让他们相信自己已经有突破了,相信外国电影节可能会喜欢。但这类思考不是艺术的思考,不是拍电影,不是搞艺术,这是搞政治,搞商业,这两个词后面都还得加上投机二字。我其实也不是反对投机,没有理由,因为成功和英雄一样,是不问其出身的,不问是投机还是真诚。但问题在于如果你投机不成,那你就一定会遭人质疑了。不仅质疑你的艺术,也会质疑你的投机。你可以抱怨,但世界就是这样的不公平!

      关键的一点是,不要因为有人表现了我们之前没见过的,就以为这是出色,其实那不过是出格。真正的出色特别是杰出必须是每一步都出乎意料,但暗地里又都合着天理人情。在这方面,艺术与有没有故事,多少故事,故事是否完整,关系不大;尽管票房会与故事很有关。

      因此,这部作品之所以没有获得足够的观众,在我看来,并非由于许多年轻导演所言,中国观众对艺术片鉴赏能力不足;相反,这证明了中国观众其实是成熟的。我的这一结论基于我多年来形成的一个判断,人的艺术感受力基本上不是培养的,其相当部分是天生的,内在的;好歌几乎一听就是好的,就可能让人神魂颠倒的。因此,中国的艺术片没能赢得中国观众,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导演还没有真正浑然天成的艺术理解和表现能力。他们似乎是太多关注艺术了,其实是更关注艺术评价,着重号在后两个字上;因此太多的艺术片真的是赝品,盯着外国电影节,盯着外国评论,而不是盯着中国社会生活底层的逻辑,那个生活逻辑其实也常常是,尽管不总是,普世的逻辑。

      这就是我让人扫兴甚至一定得罪人的影片评价。

      附注:

      我并没有直接的农村生活经验。我只是当年服兵役正是中苏关系紧张,驻扎在村子里(大致是影片中光棍都年轻的时侯)两年,林彪事件之后才住进军营,周围几乎所有的战士包括军官都来自农村,此外每年都会到农村干活,每年冬季野营拉练约两个月都住在农村。此外我阅读过不少描写北方农村的小说,有些当属于革命文艺作品(暴风骤雨、艳阳天等),但即使在这些作品中,农民生活,他们的思维生活习惯,特别是细节还是得到了相当出色的表现。

      我更不了解同性恋,只见过哥哥的一个同学,据说是同性恋;70年后服役多年,在军营没听说过同性恋,尽管常常听说部队某军官野营拉练或在驻地同当地女性出事(当时“绯闻”的代词);我们连长也是此类绯闻很多,极英俊的军官,60年代炮校毕业,大比武的尖子,但男女关系上夸张的说法是野营拉练“走一路,红一线;驻一地,红一片”(“红”做绯闻解),一直受到各种处分,得不到提拔,最后只好转业。

      上述个人经历似乎令我没有资格和能力写这个影评;但我不认为只有妓女才能评论《日出》,或是强盗才能评论《水浒》,同样道理,我也不会断定该片导演是同性恋。我就一个读书人,读的比较杂,喜欢过文学,也曾文青,但逐渐更喜欢理论了——不是理论术语或理论家人名,只是喜欢从简单的理论命题演绎分析复杂社会现象,包括之前没人分析过的现象;这意味着我也很注意观察社会现象,并且喜欢并且自认为特别擅长这种“理论联系实际”。因此我写了这篇影评。其实也不能算影评。因为我没谈什么电影的艺术,只是谈更抽象层面的“生活真实”。这反映了我的艺术观的缺陷。但有缺陷的艺术观也还是艺术观,它是我对艺术作品做判断的一个基本底线。我相信,也真的感到,许多普通人分享我的这种落后残缺的艺术观和审美感。

      通宝推:高粱,春天的小鱼,好说好说,蜜饯,Climb,与往事干怀,bldc,未知如之何,往前走,物格修齐,
      • 家园 分析的很好

        胡编乱造离现实生活十万八千里却又打着写实生活幌子是现在国内电影和电视剧最大的问题。如果不带大脑来看这些作品还好,但凡只要在看的过程中想想,好些事情在乌托邦都不太能发生,也就能听听里面逗贫的段子了,整体而言还是垃圾级。

      • 家园 很好,写的冷静

        无论对错,我喜欢这种态度。

      • 家园 没有通宝推好文 只有上花了
      • 家园 国产电影的疲软反映了改开后整个编剧导演群体在精神上

        的疲软。生产出来的作品自觉不自居的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自卑感。题材和镜头大多都奔下三路去了。

      • 家园 你可以问问自己和几个同性恋谈过这类事情,知道多少农村的

        性生活?其实我说的是你的观点是真实世界的反映还是自己映射这个世界的反映?

        • 家园 请看我修改后的帖子!
          • 家园 几个影评

            “  凤凰卫视陈晓楠作了一次专访,制作了《光棍儿》花絮,寻找拍摄背后的故事。陈晓楠讲到了这部颠覆主流的独立电影给很多人带来了质疑和困惑,现实中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和事?而导演用一句话回应,他们村的父老乡亲就是这样生活的,故事原型全部来自真人真事!

              的确是真人真事,我小时候生活的农村也是在北方,类似电影里的情景和故事看过很多!这是赤裸裸的现实。估计很多人也经历过!

              中国的农村,因为贫穷,什么藏污纳垢的东西都有,人性赤裸裸的欲望,远比所谓开放的城市来得更为直接、彻底----性生活不仅仅是原始生理欲望,也是作为精神兴奋剂的调侃对象,甚至是一种生存规则,彼此心照不宣而已;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淡漠也淋漓尽致,同村人可以作为一块铁板,共同面对外来之人,哪怕是撒皮泼赖、伤天害理,乡人在利益面前同样可以以血相见,哪怕是无理在先。

              从电影本身而言,也许是成功的,他关注了人性、痛苦等人类的活跃的元素,但作为生活而言,我不想也不愿再看到这些类似的镜头和故事,因为现实中太多人就是经历了这样的周遭才选择了逃离、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赞成大规模的城市化,赞成阳光规则下的人性呈现,而不是狭隘、封闭的潜流。

              现实中依然还有类似的地方和故事! ”

            “   无意间看到了《光棍儿》这电影,感觉心酸,儿时的回忆慢慢的出现在脑海中。

               记得我小的时候,农村老家(地方就不说了,西部的一个小村子,有几百人的一个地方)被骗来的四川妹子很多。小的时候不太懂,只听大人常说谁家花钱买了一个媳妇,或者谁家的媳妇跑了,有追回来的有没追回来的。

               我的结拜兄弟的她妈妈在他几岁的时候扔下他和小妹,跑回了四川。前些年兄妹俩还去四川看过亲生母亲,但是失望的是那份母子母女那种亲情感觉已经没有了。

               我小的时候映像最深的是房后的一家人,花了好像四千块钱吧(记不太清楚了)买了一个四川姑娘,听说她家那边很穷,连自行车都没骑过。(当然老家那个时候家里有摩托车的都很少),现在脑海中还浮现出一个姑娘大冷天穿的不多,在大街上疯骑一个自行车(好像是学会没多长时间),那个时候她好像15岁(我们那都按虚岁算)。男的他们家在村里也是那种很老实的人,后来她们有了孩子,再后来听说回了他们还回了一趟四川。庆幸的是,这个姑娘真心跟了他,看完父母就真的给回来了。当然不幸的也有,村里有看了父母没回来的,有给父母写信的,家里人带着派出所的人带走的,有自己跑的了。当然还有和人贩子合起伙一起骗钱的。

               其实我这种想法从道德上来说是不对的,可是当时的风气就是这样,在老家没钱的,没本事的就娶不上当地的媳妇,人贩子就是看中这一点“需求”,再一个当时四川那边真的很穷(我小的时候家里也穷,比现在电视上看的穷孩子穷多了),人贩子骗来的四川来的姑娘真有不回去,真心的留下过日,她们老家真的是很穷。

               老家具体有多少个这样的媳妇,我也没有想过,大脑浮现了一下有二三十个吧,当然这个是现在还在村里面的,跑掉的就不算了。

               往事不堪回首,总有老婆婆天天看着儿媳妇,一分钱也不给,那个时候我就明白是怕跑了,当然我那个时候的想法也是一样,花钱买来的怎么能让跑掉那。也有看见别的男人好,跟别的男人跑的例子,也听说过谁谁和谁谁怎么怎么着,还有听说一个四川女的已经怀上孩子了,想吃酸的,没钱买,跟卖东西的发生关系的。在当地的叫法是“偿过谁谁”。电影中“黄米”的叫法和我老家是一样的,就是这么叫。不过电影中的男主角去找妓女还跑那么远,我还上小学的时候,村边不远有一条二级公路有几家煤店和饭店,20多岁的小姐还是很多的,那时候好像20块钱就能搞定。经常听大人们说来了一个叫什么的小姐,还时不时听说一些讲小姐们的“黄段子”,听的云里雾里,还小听不懂。电影里唱的那个,我不知道那边叫什么,我们老家叫“二人台”,我们老家"黄段子" 出名的叫“十八摸”和还有一个好像叫“听房”。至从上初中开始住校,能听到喝这个的机会很少了,很少回家了。不能说怀念吧,不过那种原始的公开的黄色段子还是便有一番氛围。

               一不注意墨迹了这么多,真是回忆啊,当年的生活真是很难,我2000年上大学的时候六千的学费都是家里高利贷借回来的,还好那个时候有助学贷款,进了学校申请了助学贷款,很快就把高利贷还上了。

               回头看看过去的生活,小的时候我们的国家没钱,人民也没钱,法律不完善,执法也不严(当然现在法律也只属于部分人吧),所以老家的人贩子到处都是,这也成为那些没钱、没本事的光棍儿们唯一娶老婆的途径。

               此时我的心情还是有那么点酸酸的感觉,触动我的神经。不过这些年很少听说有买被骗过来的女的了,专门骗人的也没怎么听说了。

              这两年听说老家卖小孩子挺厉害的,孩子都是按斤卖,女孩子一斤一万块钱,一生下就可以。男孩子更值钱。听说有不能生育的人买,有没有做器官移植就不知道了。

               不说了,还是静一静吧。很多人都不信会有这样的事情,我想说的是这个是真的事情,只能说明你生活的环境好罢了。另外这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现在没有了。各位没有这样经历的就当对社会的一个了解吧,不要压抑哦。有喜欢的可以找找“十八摸”,挺有意思的,不知道网上有没有。 ”

            “ 1、故事拍摄在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县,演员都是操着当地口音,没有走样,很本色。张家口方言有一些入声音,这些是普通话所没有的。如第17分钟,老杨和村长媳妇年轻时放羊的一段对话。

              2、追四川媳妇那段戏发生在万全卫城,历史上很强大的一个城堡,属于长城防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3、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曲艺节目为“二人台”,主要在老察哈尔及绥远地区流行,与“二人转”有点相似。

              4、一个背景:在张家口地区广大农村存在的被拐卖或者其他原因的四川妇女不少,或者说这种情况的女子主要来自四川;城镇中的妓女主要来自东北。这样说没有歧视的意思,但是片子可能让四川和东北的同学看起来有点不爽。

              5、几个词汇:

               “黄米”,本意是黍子脱壳后形成的黄色米粒,在张家口地区被磨面后制成年糕,年糕金黄、柔软。该词引申义是妓女。与该词相配的动词是“量”,“量黄米”意为嫖妓。

               “透”、“抬”,张家口方言(主要在坝上),意为“操”(fuck)。后者的意思更广,相当于做(do)。

               “俏货”,意为傻瓜。“俏三”,小名,意为傻三。 ”

            “  记得很久以前,阿光跟我讲过他家乡的征地,然后顺带说起农村的男女关系。当时互联网上大概木子美、换偶事件沸沸扬扬,阿光说奇怪有什么稀罕,在他们村里,婚后所谓的“出轨”是太常见的事,不分男女,并没有那么多道德禁忌。

              后来看林白的《妇女闲聊录》,已经够生猛鲜活,没想到现在有人拍出更生猛鲜活的电影。

              《光棍儿》成本只有30万,编剧是29岁导演加上他的爹娘。拍的就是他老家的村庄。四个老光棍儿,各有各落单的原因,老杨是因为穷,“瓦都盖不住屁股”,六软是同性恋,喜欢男人,还有两个是年轻时太风流,一个当着老婆的面骚扰小姨子,被打出家门了,另一个调戏姑娘太忘情被打谷机切掉一只手。四个光棍儿成日坐在土坡上、山岗子上晒太阳,闲扯也讨论自己的后路,这四个人呆坐的场景一再出现,也像是《云之南》导演阿格兰德说的——古希腊戏剧的唱诗班效应——串起整个村庄的人际网。

              光棍儿们参与分享村庄的性资源(此处并非把女性物化,对于女人来说,村里的男人同样也是她们的性资源),比如老杨年轻时的相好后来嫁给了村长,村长不在的时候她就来暖老杨的被窝,老杨上城里卖瓜被人打了,也要靠村长老婆来给他一点点温存慰藉。老杨存着的钱,交给村长老婆供村长的儿子读大学,也指望日后出息了,这孩子也能养他的老。

              其他光棍儿认为老杨不实际,作为别人家庭的编外份子,到底不牢靠,等完全丧失劳动力以后还是老无所依的结果。他们劝老杨,能找还是找个伴儿。于是老杨从人贩子手里买了个年轻四川媳妇,不想这媳妇死活不肯跟他过,跟定了村里年轻力壮的俏三,老杨打架也打不过,讲理也讲不赢,只好受了俏三的六千块钱,再把媳妇倒手卖给他。

              拿到六千块钱,老杨立马交给了村长,“给你孩子读书吧,放我手里也搁不住了……”村长老婆乐滋滋喜上眉梢。

              整部电影,说的都是性,一切的生产生活规律盲动,围绕着性的匮乏,性的愉悦,性的焦灼。农村的戏台上,雪花乱飞的黑白电视里,艺人一段儿儿唱荤曲,大约也是二人转的一种?老杨丢了老婆,独卧在破落泥房的炕上,听荤曲解闷,曲子里大唱“光棍儿好,养儿育女多烦恼”。

              但厉害的是,它几乎以“性”辐射了农村生存图景的方方面面,包括历史,城乡关系,底层的狡黠。

              有一个扫过村庄的全景镜头,令人落泪。距离北京150公里的贫穷,如此直观,刺目,惊心。

              电影惟一一次在影院大屏幕的放映,结束后年轻的导演上台,头发用摩丝抹得花里胡哨,讲话也有点年轻气盛的狂傲,很有意思。散场后一群女观众围住他,也有人拿手机拍照。后来看他把人群外的几个青年人招呼到海报前面,合影留念,说:是村里在北京打工的朋友。”

            “   作为一部低成本的独立电影,此片给人的惊喜太多了,原生态的表演加之中国底层社会的性问题让此片很具说服力,虽然整体制作和剧情处理较为的简陋、粗糙,但是却并不足以盖住它的亮点。

               这部电影把镜头对准了中国农村的裤裆问题,而其选择的主题对象也较为的犀利----某贫困山区的四个老光棍。村里男女比例的不协调使得光棍问题变成了老大难问题,时间一久,人老了,这问题也就无法解决了。在一个信息不怎么发达的封闭山村里,性问题变得如此苦闷、焦躁、混乱,没有波多野结衣没有苍井空,撸管都变得生涩,墙上挂的快发黄的蔡依林也只能让人更加苦逼,全村就只有那么一个年老色衰的老年妇女蜻蜓点水似的游走在各个光棍之间,暂且解决一下光棍们的裤裆问题,其他疏解苦闷的办法就是反复听些听了几十年的荤曲儿,这个落后的中国山村里,无法找到适当的宣泄途径或者是转移注意力的途径,唯一畅快的也只是暴暴粗口而已,这种底层的性苦闷在此片中是如此的触目惊心。

               荤曲里唱的光棍怎么怎么好也只是一种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而已,人是有欲望的,影片之中的性关系略显原生态,文明的外衣在这儿变得如此之淡,老汉儿们性问题变得坦露而直白,不装逼不搞文艺,性问题或者说是性需求就是那么的赤裸裸,荤曲一段、白酒三杯,就着这么一夜,咕隆隆下肚。

               此片对于农村性问题的阐述偏向记录式,而这种记录式也使得此片更具现实感和感染力。拿性来开玩笑,开玩笑开不不好就容易变得低俗下流,但是此片对于性的把玩却略显沉重,影片背景和剧情架构使得一些高层次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在此片中不太适用的,过于的原生态让人很难去怀疑它的真实性,因为我们知道在中国的一些个地方,可能正在上演一模一样的事儿。其实此片的现实价值还是非常强的,它或多或少的触及了一些很现实的国情。作为一部喜剧来说,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在这种境况下,女性所处的地位是奇特的,女性可以说是一种稀缺品,而这种稀缺性也使得女性的地位有所变化,去年有本畅销书叫《东京岛》,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荒岛,一群男人和一个女人落难所困于这个荒岛,整个故事被不同男性的对于这唯一女性的渴求而牵引、推动、发展,这类似于一个小型的母系氏族社会,《光棍儿》中的一些架构和小说《东京岛》有很大的交集,同样在这种极端或者说较为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性成了推动文明发展的唯一动力,不论是在东京岛,还是在顾家沟,一切故事的发展都围绕着女人,女人,还是女人。人类原始的性冲动主导了一切。当然此片可能并没有涉及那么宽泛,但不管是针砭社会现实,还是直刺人类原始冲动的内核,此片给我们的东西远远超过了它那区区30万元的成本。

               城里的妓女看不起乡下嫖客,城乡间的差距和隔阂在此片之中坦露的如此直白,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同时特别所突出的矛盾,城乡的二元化发展自然也体现现在裤裆问题上,这种不平衡性不仅作用于性上,而且在整个城乡二元的道德评判体系上也有深刻的烙印。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城里人说了算还是乡下人说了算?或者说是根本不应该把人群分为城里人或者是乡下人?生存境况的不同使得一些东西的坦露程度不同,但是究其实质,其原型还是一样的,城里人只不过在做爱时多盖了层被子,然后我们姑且把这层被子称之为文明。

               说到此真是越扯越远,越扯越长,作为一部喜剧片,此片是极其成功的,它只花了一点小钱就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的欢乐,或者说是提供那么多可装逼的资本,相比之下,院线上的那些侮辱国人智商的所谓喜剧电影真可谓贻笑大方,我今天在youku上把此片看完,希望明天再看此类电影时,我能堂而皇之的坐在电影院里,当然,这也有可能是种意淫,明天,中国的进口影片限额即将取消,但是站在国产电影的角度来看,我们还有太多的东西没有取消,而这正是那些所谓喜剧电影能傻逼似乐呵呵的在电影院愚弄观众的原因所在。 ”

            通宝推:caoban,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电影要讲述的终究是人和人之间的故事

      再大的场面再多的噱头,没有对人的关怀都是渣。俺觉得您的影评甚好。

      我不是说他们有文化或者是文化人,而是说他们代表了中国某一地方的文化。有着他们的某些共性的思想,有着礼貌,有着某些共性的行为,有着人性。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真正生活的人。而不是某些编剧,导演编出来的那些他们捏铸出来的所谓人物。

    • 家园 看完了,不错,挺有意思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