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国历史上的女英雄 之 满都海 -- 任爱杰

共:💬60 🌺6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看这名字就知道不是善战的主,战果如何啊?
            • 家园 这个不好说

              朱厚照是个不符合儒家传统形象的皇帝。飞扬跳脱,不拘形迹。而且和其他明朝皇帝一样宠信太监。如果他仅仅宠信太监也就罢了。别的皇帝还能给儒臣一点面子,不给面子也就直接打屁股,儒臣们认为被皇上打屁股也是光荣的。偏偏这位根本就不尿儒臣。出去打仗谁也不告诉,谁也不带。

              最后的结果是作为儒臣的史官拒绝记载皇帝的战绩。皇帝到底打没打胜仗,打的是什么对手完全成了一个谜。

              • 家园 del
                • del
                  家园 明武宗死得太早,否则未必没有作为.

                  以他的个性来说,不受约束;虽然胡作非为,倒还不是昏君和庸君之流

        • 家园 武宗
      • 家园 【原创】附录 3:关于《满都海之死考异》的几点补充

        中国历史上的女英雄 之 满都海

        任爱杰 著 (作者保留版权)

        附录 3:关于《满都海之死考异》的几点补充

        前面说过,蒙古历史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详细的纪年。即使有纪年也往往前后矛盾。

        例如,《蒙古源流》中在叙述满都海的第一任丈夫满都古勒汗的在位时间时说:“满都古勒合罕自癸亥年始,在位五年,岁次丁未,年四十二岁崩。”癸亥(1443年)是猪年。丁未(1487年)是羊年。从猪年到羊年最短应该是共有九年,而不是五年。从1443到1487年是四十四年,更加离谱。就算癸亥说的是满都古勒的生年,1487年时达延汗早已正式即位7年,亦思马因也已经在前一年被消灭了。这时又哪里来的满都古勒汗?但是这个年月据说蒙文的原文就是如此。清朝的译本中对这段日期则作“癸未(1463)至丁亥(1467)”。这估计是译者自己的考证,和原文却是不符了。前面说过,我比较倾向于1467年满都海扶立达延的说法。

        这位满都古勒汗明朝人一般称为“满都鲁”。译音缓急不同而已。明人对这位“满都鲁”的接触开始于成化七年(1471年)满都鲁入河套。到成化十四年(1478年)满都鲁征讨归附明朝的兀良哈三卫。三卫逃到明朝边境请求保护,并请求明朝开放马市救济三卫的经济。随即在成化十五年(1479年)《明实录》记载说绊加思兰太师被亦思马因和满都鲁部将脱罗干所杀。《明史》则接下来说“寻满都鲁亦死,诸强酋相继略尽,边人稍得息肩。”

        由于南北对峙,故此明朝人对北元的很多情况都是道听途说。例如明朝的史官居然把达延汗和他的父亲伯颜猛可放在同一时代。认为两人是平行的酋长。又把伯颜猛可的另一称呼“孛罗忽”当成另一个人来叙述。

        不过对于直接与之交战的情况还是相对准确的。因此如果承认满都鲁死在绊加思兰太师之后的话,那么“寻满都鲁亦死”这个事件应当发生在成化十五年五月后或成化十六年初。

        前面说过,我认为满都海在扶立达延汗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可能沿用满都古勒汗的称号。另外,满都海和满都古勒汗发音相近,明朝史官误为一人也不一定。

        那么,明史中在成化十六年前后死去的满都鲁是不是就是满都海呢?

        蒙文史料肯定了满都海讨伐绊加思兰太师的行动。满都海也的确是先派部下前去稳住绊加思兰太师以便突袭成功。绊加思兰太师最后在乞勒扯儿洼地,被满都海派出的两位将军击毙。

        而明史中认为绊加思兰太师被亦思马因和满都鲁部将脱罗干所杀。这和蒙文史料记载的情节大同小异。

        不论政治斗争还是军事斗争,制胜的诀窍就是在任何时候都只有一个主要敌人,并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打垮这个敌人。亦思马因虽然也是达延汗的仇人。但在当时,他的地位不如绊加思兰太师,颇想取而代之。达延汗的父亲之死虽然起因于亦思马因地挑拨,但其本人和博勒克沁公主却是直接死在绊加思兰太师之手。同时,被亦思马因抢去的达延汗生母锡吉尔和亦思马因的感情极好。蒙文史书中说后来锡吉尔听到亦思马因的死讯后痛哭流涕,不愿回到自己儿子身边。而真正掌握大权的满都海本人与亦思马因并无直接冲突,反而是和权臣绊加思兰太师冲突不断。在这种情况下,满都海利用亦思马因,与之结成同盟后夹击绊加思兰太师并不稀奇。

        所以,我认为明人记载中的满都鲁就是满都海的另一译法。

        很多蒙文史书认为达延汗是在1480年前后称汗。前面说过,满都海有可能在1480年左右巴图蒙克17岁时,正式把大权交还给他。不过,如果满都海如果在死于1480年的话,那蒙文史书的记载也有可能是指满都海死后,达延汗亲自掌权吧。

        顺便说一句,《蒙古源流》等书在叙述达延汗和满都海的生年时又说满都海“年33岁。”前面说过,这是前后矛盾的。但是如果是说满都海活了33岁就比较对得上号了。

        公元1480年,满都海正是虚岁 33 岁。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说得好!送花!
      • 家园 呵呵,这个假设确实大有可能成立

        即使按照常理,那么年富力壮的一个领导者,不会就这样突然没了声息。除非有内乱和争权问题,但是显然这缺乏直接证据,而且也没有任何事实表明北元当时有这个情况。

        想差不多年代的那日本战国第一兵法家武田信玄也隐瞒了他的死讯达N年……:P

    • 家园 【原创】2。满都海的事迹

      中国历史上的女英雄 之 满都海

      任爱杰 著 (作者保留版权)

      2。满都海的事迹

      从北元方面来说,则是内战不休。自捕鱼儿海战役起后到卫拉特的脱欢拥立脱脱不花为岱总汗,此期间的大汗世系模糊不清。汉文史籍由于南北对峙固然对此言之不详,蒙文史籍对此也是一本书一个说法。现在传世的《黄金史纲》、《蒙古源流》和罗卜藏丹津的《黄金史》所收录的世系均不相同,与汉文史籍记载的世系也无法契合。或许这反映了当时可能各地军阀各自拥立大汗,同一时期有数个大汗并存的情况吧。

      不过,乱归乱,不论是哪方拥立的大汗,北元的大汗基本还是出自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的。这是北元历史上的一个有趣现象,和东周的天子虽然无权,却总还是被人捧出来略微类似。这期间,并非没有强有力的外姓军阀试图夺取汗位。事实上,卫拉特部自马哈木起,经历脱欢一代的努力,到1438年时基本统一了东西蒙古。可是当脱欢准备废主自立的时候却遭到了各地贵族的一致反对。不得已,他只好学曹操,把自己的未竟的事业交给了儿子也先。

      这位也先是土木堡之役中的主角之一。后人大多只记得他俘虏了明英宗,其实这人就是北元的桓玄。他挟俘虏明朝皇帝之威,承父祖余烈,袭杀了当时的大汗脱脱不花后自立。

      这位脱脱不花是也先的父亲脱欢所立。在蒙文史籍中称为岱总汗。岱总就是汉文太宗的转音。蒙古退回北方之后逐渐不通汉文。但是官称却仍然保留以前元朝的遗迹。例如太师,知院等等。这位脱脱不花虽然是傀儡,却并不甘心作傀儡。在脱欢、也先的眼皮底下发展自己的势力。用“太宗”作为自己的称号,恐怕是想有朝一日成为真正的“太宗皇帝”吧。可惜他还是斗不过也先,最后兵败被杀。

      也先篡位之后,立刻意识到黄金家族的巨大能量。黄金家族当时虽然已经没有实力,但是由于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建立了空前的大帝国,草原贵族固然从征服中获得大量财富,一般牧民也因此而生活安定,扬眉吐气,为帝国的强大感到荣耀。因此黄金家族为汗位正统的观念深入人心。也先对此的应对方法是大肆杀戮黄金家族的后裔。同时又对非卫拉特出身的蒙古部异姓贵族大开杀戒。这么一来搞得人心惶惶。而也先此人气量狭小。既然已经把蒙古诸部视作异类,又开始猜忌自己的得力助手阿剌知院(注:即蒙文史籍中的阿拉克丞相)。结果被阿剌知院先下手为强,趁其出猎的时候将其袭杀。

      也先一死,北元再次回到四分五裂的状态。不过由于也先的前车之鉴,再也没有异姓贵族敢于直接出面篡夺大汗的宝座。蒙古本部的各异姓贵族更认识到自己的命运与黄金家族紧密相连。如果一旦让出身卫拉特的贵族篡夺汗位,则自己的身家性命未免不保。于是各大军阀满足于推出一个又一个黄金家族的后裔作为傀儡,自己则多半使用“太师”的官号来操纵朝政。由于连续几届大汗都是幼年登位,太师掌权,明朝从此将北元大汗统称为“小王子”。明朝人固然叫起来方便,却这给我们后人读史书带来了不少麻烦。

      这些众多的“小王子”中一位后来成了北元的中兴之主。他就是达延汗。

      达延汗的主要功绩是重新统一了东西蒙古,并将这种统一稳定了下来。但是他的成功有一半是他的妻子满都海的功劳。

      自脱古思帖木儿被杀之后,黄金家族在内讧与军阀混战中迅速没落。于是异姓赛德们走到前台,把黄金家族的台吉们玩弄于掌股之上(按:黄金家族后裔称“台吉”即汉文“太子”转音。非黄金家族的异姓贵族则称“赛德”。)在蒙文史籍中,达延汗以前的黄金家族的后裔境遇坎坷,有些惨遭杀害,有些则沦为奴隶。侥幸逃出生天的也不得不托庇于姻亲或臣下的部落里。

      达延汗的父亲孛罗忽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台吉。在他的苦心经营之下,他的部落迅速壮大,很快便成为蒙古本部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当时蒙古汗位出现空缺,当时实力最强的永谢布首领绊加思兰欲推举孛罗忽为汗。孛罗忽却拒绝了,把汗位让给了从辈分上算是自己叔祖的满都古勒。孛罗忽并非不想当大汗。但是他一来年轻,二来当时明军对北元的威胁很大,手握重兵的绊加思兰,亦思马因等人都是出身于卫拉特的赛德。而满都古勒的母亲出自卫拉特,他有一半卫拉特血统。推举满都古勒为大汗自然可以更好的团结卫拉特部以对付明朝。

      满都古勒对孛罗忽的好意自然接受。于是三大巨头达成以下协议。绊加思兰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满都古勒为正宫皇后。孛罗忽把自己的姐姐博勒克沁公主嫁给绊加思兰为妻。满都古勒封绊加思兰为太师执掌朝政。封孛罗忽为济农(副王)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按:蒙文史籍中对于博勒克沁公主的身份说法不一。《蒙古源流》中称博勒克沁公主是满都古勒与侧室满都海所生的女儿。这么一来,满都古勒和绊加思兰两人之间就又是互为女婿又是互为丈人,乱伦已极。何况当时满都海就算有女儿也最多三岁,又怎能嫁人?故从《黄金史纲》所说,博勒克沁公主是孛罗忽的姐姐才比较合理。)

      这个三套马车制度很快就出现问题。满都古勒、绊加思兰和孛罗忽都是权力欲很强的人。在绊加思兰的族弟亦思马因的挑拨下,满都古勒开始猜忌孛罗忽要篡位。绊加思兰也不满孛罗忽的济农地位,于是满都古勒派亦思马因率军突袭孛罗忽的部众。孛罗忽措手不及之下被打得大败,部众都被亦思马因夺走,连自己的妻子锡吉尔也被亦思马因抢去做了老婆。孛罗忽于是投奔自己的姐夫绊加思兰。可是绊加思兰也是要得孛罗忽的人头而后快。幸亏博勒克沁公主通风报信,孛罗忽这才孤身脱逃。绊加思兰大怒之下,将博勒克沁公主开膛破腹处死。孛罗忽最后还是没有逃过绊加思兰的毒手,逃亡中被永谢布的追兵追上勒死了。

      这时孛罗忽只剩下一个后裔巴图蒙克。亦思马因既然抢去了他的母亲锡吉尔,巴图蒙克从小被辗转寄养在各个部落中。其实也就和囚犯无异。由于饥饱无定遂患了痞疾。幸亏后来收养他的特穆尔哈达克的妻子赛海用银碗驼乳为他按摩患处,磨穿了碗底才算治愈。就在巴图蒙克的前途一片渺茫的时候,蒙古的政治情况又出现了巨变。

      满都古勒在没有留下子嗣的情况下死去了。这时,满都古勒的遗孀满都海立刻成了各方势力争夺的中心。

      满都海在汉文史籍中完全不见其人。而在蒙文史籍中是大书特书的对象。造成这个现象的大概是一来明朝人轻视妇女,把满都海的功绩都算成了她先后两个丈夫的,二来我估计一段时间内她仍然延用满都古勒汗的名号,所以在汉文史籍中只知道有满都古勒汗而不知道有满都海。另外,满都海和满都古勒汗发音相近,明朝史官误为一人也不一定。

      满都海是满都古勒的侧室。她的父亲是汪古部的绰罗斯拜特穆尔丞相。汪古部人皮肤白皙,姑娘的容貌尤其娇丽。汪古部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世代姻亲。满都海自小武艺高强,政治军事才能出众。当时蒙古本部共六万户,大汗直辖一万户。她继承的大汗直属部众还包括了当初兼并孛罗忽的部分部众。蒙古历来有继承人收取死者侧室的习俗。由于满都古勒无嗣,不论谁做了大汗都可以娶前任大汗的妻妾。

      按照正常程序,应当是先推举出新的大汗。然后大汗接收前任大汗的妻子部众、财物牛羊。可是按照蒙文史书的记载,当时的情况却是倒了过来,大家急着向满都海求亲。如何会有这种情况出现,我的推测是满都海的组织才能出众,让大汗的直系部众效忠于自己,这就断了不少人先做大汗再得部众的念头。另外,当时想要问鼎大汗宝座的人不少,却都不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而异姓赛德碍于习俗,不能参加到这个角逐里来。于是就演变成谁能与满都海结婚,谁就能接收部众当上大汗的结果。

      当时向满都海求婚诸人中条件最优越的是科尔沁的乌讷博罗特王。此人手握重兵,曾经发兵帮助蒙古本部平定过卫拉特的叛乱。不过他并非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而是成吉思汗的兄弟合撒儿的后代。因此从理论上来说,他并无继承大汗宝座的先决条件。但是他手中的实力却不能让人小瞧。

      可是满都海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决定:下嫁给孛罗忽留下的孤儿巴图蒙克。这个决定之所以出人意料,不但因为满都海的年龄比巴图蒙克大很多(某些蒙文史料认为大25岁。我的推算则是大15岁左右。具体见附录),从辈分上算满都海是巴图蒙克曾叔祖母(高出三代),而且还因为孛罗忽不久之前还是满都古勒的敌人。

      其实下嫁巴图蒙克看似荒唐,却是无可奈何之举。当时经过也先的屠杀,黄金家族的后裔人丁单薄,巴图蒙克在当时可能是从继承顺序上来讲最高的一个。从也先的例子来看,如果让外姓成为大汗,立刻会成为众矢之的。如果和乌讷博罗特王成婚,则绊加思兰、亦思马因等操纵朝政者自然不会坐视乌讷博罗特的势力急剧膨胀,而一旦卫拉特各部联合起来进攻,蒙古本部未必能够抵挡的住。而下嫁巴图蒙克这么一个孩子,既符合了非黄金家族不得继承汗位的不成文规定,又不至于过早开罪任何一方势力,而巴图蒙克年纪幼小这件事还能让权臣们放松警惕。所以何乐而不为?

      于是满都海婉言谢绝乌讷博罗特王说:“主人(指成吉思汗)的遗产,哈撒儿的子孙能继承吗?哈撒儿的遗产,主人的子孙能继承吗?有推不开的门扉,有跨不过的门槛。主人的后裔尚在,恕我难以从命。”

      又斥责主张和乌讷博罗特王结亲的萨岱说:“你以为汗的儿子年岁小? 你以为全体人民无主脑? 你以为哈撒儿后裔势力大? 你以为我孤独寡居无依靠? 你的心眼坏透了,你是一派胡说八道!”

      最后满都海当着乌讷博罗特王向天后(esi hatun, 一说为成吉思汗正妻孛儿帖或忽必烈生母唆鲁禾帖尼的灵位)起誓说

      “在不分黑白的地方我嫁来作媳,

      荣幸地列为可汗的后裔,

      哈撒尔的嗣孙欲将我迎娶,

      我来到母后您的斡耳朵(宫帐)这里;

      还在不辨花马之时我嫁来作媳,

      哈撒尔的嗣孙却将您的嫡孙小觑,

      他恃强凭凌,

      我不顾一切地来到您的斡耳朵这里。

      倘若我屈从乌讷博罗特的强力,

      将您的宽阔的门楣看轻,

      高大的门槛看低,

      情愿让您伸出套杆将我贬作奴婢;

      倘若乌讷博罗特欺侮您的子孙,

      强行聘娶,

      恳请您广施缘法将他擒去。

      倘若母后您相信我的话语,

      相信我真诚地守护您的后裔巴图蒙克,

      做他的贤妻,

      那么请保佑我,

      在内襟中赐给我七个男孩,

      在外襟中赐给我一个女孩。

      如蒙您慷慨赐予,

      就起名叫七个博罗特(钢铁之意),

      愿他们坚如钢铁,

      将您的香火延续。”

      (译文根据薄音湖著《一代天骄和他的继承者》。)

      这个誓愿起的莫名其妙。而乌讷博罗特王居然就吃下了这个空心汤团回封地去也。

      满都海与达延汗后来果然生下七子一女。七子俱以钢铁(博罗特) 命名。

      照《蒙古源流》的说法,满都海的子女顺序如下:

      图鲁博罗特 和 乌鲁斯博罗特 (孪生兄弟)

      图鲁勒图公主 和 巴尔斯博罗特 (孪生兄妹)

      阿尔苏博罗特(单子)

      阿勒楚博罗特和瓦齐尔博罗特(孪生兄弟)

      阿尔博罗特(单子)

      照《黄金史纲》的说法,其顺序则为

      图鲁博罗特 和 乌鲁斯博罗特 (孪生兄弟)

      阿尔苏博罗特 和 巴尔斯博罗特(孪生兄弟)

      阿勒楚博罗特和瓦齐尔博罗特(孪生兄弟)

      阿尔博罗特(单子)

      图鲁勒图公主 (单女)

      照《蒙古博尔济吉特族谱》的说法,其顺序则为

      图鲁博罗特 和 乌鲁斯博罗特 (孪生兄弟)

      阿尔苏博罗特 和 巴尔斯博罗特(孪生兄弟)

      阿勒楚博罗特和瓦齐尔博罗特(孪生兄弟)

      阿尔博罗特 和 图鲁勒图公主(孪生兄妹)

      满都海正式扶立巴图蒙克为大汗,号达延汗。达延汗过去一般认为就是“大元汗”的意思。不过后来有人考证说“达延”是《蒙古秘史》中的“塔阳”的不同汉语注音,意为“全体”。“达延汗”既为“全体之汗”的意思。

      不论达延汗的意思到底如何。满都海和后来在她教育熏陶下长大的达延汗的确以统一蒙古恢复大元江山为目标的。

      满都海的第一个目标是征服蒙古本部的夙敌卫拉特诸部。由于可汗年纪幼小,满都海就把他装在一个箭囊里挎在身上保护。满都海首次征讨卫拉特的战绩在《蒙古博尔济吉特族谱》中记载如下:“满都海赛音哈吞亲统骑兵,使克式克滕部之阿来通开道,至特思布尔都之地,与威勒特战,大胜之,服其四万威勒特。下令威勒特国士将:嗣后,房舍不得称殿宇,冠缨长不得过四指,居常许跪不许坐,食肉许啮不许割,改“乌苏克”(酸奶)之名为“扎格”。其部众以食肉用刀跪请,许之,余悉如今。威勒特至今犹奉行焉。”

      文中的威勒特既卫拉特。这场战事在《黄金史纲》和《蒙古源流》都有记载。

      这场战斗相当惨烈。满都海亲自挥刀上阵。冲杀中头盔都被砍掉。(按:《黄金史纲》中说卫拉特人看见满都海披头散发,于是扔给她一个头盔。满都海不以为意,戴上又冲杀进去了。这个说法似乎不确。无论如何,敌人没有扔给她头盔的道理。应当是头盔被砍掉,陷入重围,被部下救出。蒙文史书有时候使用这样的曲笔来描写战斗的激烈程度。但夸张过度就失真了。)

      按蒙古史籍的记载,满都海接下来征讨的敌人是害死达延汗父亲的绊加思兰太师。在出征卫拉特胜利归来不久,满都海再接再厉,偕达延汗率领察哈尔和土默特两部军队又出征绊加思兰。这次,满都海先派遣一位名叫掌吉•帖木儿•阿克拉忽的大臣前往绊加思兰驻帐地进行侦察,自己率兵随其后。绊加思兰为人机警,阿克拉忽的突然到来,使他预感到将要大难临头,便急忙召集军队,以防不测。这时,满都海率领大队人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而来。绊加思兰太师只身逃遁。满都海夫人派军追击。在乞勒扯儿洼地,绊加思兰太师被满都海派出的两位将军击毙。满都海夫人和达延汗消灭了仇敌,接收了绊加思兰的部众,胜利收兵。

      《明实录》成化十五年五月庚午条谓绊加思兰太师被亦思马因和脱罗干所杀恐怕只是道听途说。或者是因为亦思马因名头太响而想当然了。

      满都海最后的敌人就是亦思马因太师。决定性的一仗是消灭亦思马因。《明实录》记载这一仗发生在成化十九年(1483)。亦思马因被达延汗和兀良哈三卫的联军包围,他不敢恋战,慌乱中带着妻子且战且退,向西落荒而逃。他的部下都成了俘虏,几个孩子被三卫掠去。他马不停蹄地一直向西奔逃,最后撤退到哈密北部他的老巢乜克力才算捡回一条老命。

      三年之后,穷途末路的亦思马因被达延汗部下大将脱火赤(又译托郭齐)少师射杀。消灭亦思马因之后,蒙古左翼(蒙古本部)已经牢牢掌握在达延汗之手。而右翼(卫拉特诸部)也已经臣服。蒙古基本统一在达延汗的统治下。

      然而满都海却未能看到最后的胜利。蒙文史册中对这位文武双全的绝代巾帼英雄不惜笔墨的描写在1480年左右嘎然而止。出现了什么情况呢?我的推测是满都海出师未捷身先死,1480年左右死于明军的一次夜袭中。(详见附录)

      满都海虽然身死,但她开创的蒙古统一大业却被达延汗继承并巩固了下来。达延汗在彻底消灭了右翼的反叛势力后,对蒙古诸部重新进行了分封。将蒙古各地主要封给了自己的子孙后代。这虽然仍然没有杜绝内讧。但却比以前的战乱年代不知道好多少。北元得益于此,才能继续与明朝对峙一百多年。

      元宝推荐:雪个,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1。又一个南北朝时代

      中国历史上的女英雄 之 满都海

      任爱杰 著 (作者保留版权)

      1。又一个南北朝时代

      中国历史一般的分期方法都认为朱元璋在1368年攻陷大都(北京)标志明朝消灭了元朝。然而事实情况则是元顺帝虽然退出北京,却仍然占据着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 南方的云贵高原也仍然处于元朝梁王的统治之下。朱元璋又化了二十年功夫才于1388年由大将蓝玉在捕鱼儿海(即今天的贝尔湖)彻底击败元益宗脱古思帖木儿的大军,俘虏七万余人。中国的所谓本部地区(即不包括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的地区)才算被明朝稳定了下来。而元朝的势力仍然拥有蒙古本部,新疆以及青海。

      对于这个退缩到北方的元政府,明朝的态度是相当尴尬但是又可称为“后世典范”的。

      一方面,朱元璋破天荒地将元朝列为中国的正统王朝。在元末的大起义中,各路义军一般都将宋朝作为中国正统,而把元政权完全视作外国夷狄。但是这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那些在元政权中当官的汉人不能接受一顶大大的汉奸帽子,于是他们用“忠臣不事二主”的儒家信条来对抗。例如元朝财政部长(户部尚书)张昶,出使江南招降朱元璋,反被朱元璋拘留,强迫为朱元璋服务。后来一直升到副宰相(中书省参知政事)的高位。但是仍然怀念元朝,竟然在书信中大书“身在江南,心思塞北。”结果书信被截获,遭了杀身之祸。还有很多元朝遗老也坚决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认为“国家破亡,又复失节,何面目见天下士。”(《蔡子英上明太祖书》)。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的否认元朝在中国近百年的统治显然是不明智的。因此,朱元璋对外宣称“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内外,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于是元朝的建立不再是异族入侵而是天命所归了。当然,自然而然的推论就是元朝末年,君臣失德,天命就转移到他朱元璋身上。即所谓“天更元运,以付于朕。”

      另一方面,在攻陷大都之后,朱元璋立刻迫不及待地宣布元朝已经灭亡,第二年二月就下令编修《元史》。只用了一百八十八天时间就宣告初步完成。但是书中问题实在太多,只好在洪武三年又化了几天时间出了个补丁版,这才正式成书。(按:相当怀疑比尔.盖茨有朱皇帝的血统。或者按照某些“考据专家”的意见,中国古代发明了从足球到二进制的一切东西,补丁版当然也不例外。^&^)朱元璋好像认为只要完成了《元史》就可以代表当时还占据着大半个中国的元朝就灭亡了。幸亏明朝延续了近三百年。最后也没有亡于元朝。不然元朝如果卷土重来,这本错误百出的史书大概只会成为比现在更大的笑柄。(按:所谓的二十四正史中,这本《元史》是最糟糕的一部。当然如果加上《清史稿》就很难说谁是倒数第一了。^&^)

      对于退缩到北方的元朝廷,朱元璋一开始采取的是坚决消灭的态度。洪武五年,朱元璋在连续占领山西、陕西将势力范围扩展到甘肃之后,欲进一步扩大战果,于是下令大将徐达统率15万骑兵,三道并进,合击元朝汗廷所在地和林(今蒙古北杭爱省鄂尔浑河上游右岸鄂尔德尼召北)。(按:在当时出15万骑兵,已经是倾明朝全国之力了。汉朝经过多年积累,到汉武帝伐匈奴时,也不过出骑兵10万。明朝草创,能够一次出动15万骑兵,多半还是得了元朝的余绪。) 不料本已疲惫不堪的蒙古军队在名将扩廓帖木尔(即王保保)的指挥下诱敌深入,将三路明军中的东路和中路大军各个击破。徐达率领的中路主力更在土拉河畔全军覆没。三路明军中只有西路进至甘肃敦煌。但是朱元璋赖以起家的明军精锐全部丧尽。此后15年中再也无力攻击北元。

      挽救了明朝命运的大概是朱元璋的长寿了。就在土拉河战役过后不久,扩廓帖木尔和爱猷识理达腊先后去世。继位的元益宗脱古思帖木儿是刘禅一类的人物,在位的10年中丝毫不思进取。而朱元璋则利用这段时间秣马厉兵,先后平定了云南,辽东,夺取了对西藏的宗主权,从而对北元形成了弧形包围。到1388年,朱元璋派大将蓝玉北征。脱古思帖木儿仓促应战,全军覆没,突围后被臣下所杀。

      脱古思帖木儿死后,北元进入了一个四分五裂,动荡不安的时期。按道理说,此时正是明朝消灭北元残余势力,一统元朝旧有版图的大好时机。朱元璋一方面先后派遣朱棣、周兴、刘真、宋晟等人对蒙古诸部进行武力打击,另一方面又大肆招降蒙古各部。蒙古原来忠于黄金家族的漠南各部迫于形势也纷纷向明朝投降。一时间明朝不论在军事还是在政治上形势都是一片大好,北元的覆亡似乎指日可待了。

      但是终有明一代,明朝始终无法征服北元。一般来说,中国的各个封建王朝军事力量最为强大的时代都是从开国到建国一百年之间。如果说明朝后期由于军事力量衰弱而无法征服北方的话,在军事力量最强的太祖朝却无法彻底消灭穷途末路的北元却似乎有些不可思议。

      这个问题要从几方面来看。

      从朱元璋本身来说,彻底消灭北元是其夙愿。前面说过,迫于形势,朱元璋不得不承认元朝是中国的正统王朝之一,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北元朝廷的持续存在是对他所谓的“天更元运,以付于朕”的莫大讽刺。更要命的是,如果承认元的正统地位,则相对于继承了元朝皇统的北元政权来说,朱明自然是叛逆。

      朱元璋草莽出身,对自己统治合法性的担忧,有时候会闹到可笑的地步。像把“垂子孙作则”这种拍马屁的话曲解成“后代子孙都做贼”而大发雷霆就是出于这种心理。更可笑的是朱元璋对于所谓“传国玉玺”念念不忘。历史上的“传国玉玺”本是指秦李斯所作“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皇帝大印。历来作为奉天承运的象征。但是这颗大印到五代时期已经不知去向。元朝宣称拥有“传国玉玺”。大都城破的时候被顺帝带往漠北。北元蒙文史籍里从来不忘了标榜顺帝“把可汗掌天下的玉宝褪在袖子里带走”。历代大汗也以传国玺相传。直到明末清初皇太极征服北元得到这颗玉玺,才发现这颗所谓的“传国玉玺”不过是一颗普通玉玺罢了。朱元璋不知就里,缺少这颗玉玺,做了“白板天子”自然心有不甘。洪武年间对蒙古的征讨,目标之一就是夺取玉玺。(《草木子余录》:“高帝渭天下一家,尚有三事未了:一少传国玺,一王保保未擒,一元太子无音问。四路出讨至漠北,大败,死者先后约四十余万人。” 《国榷》:洪武二十年山东周敬心在上书中说: “臣又闻,陛下连年远征,北出沙漠,臣民万口一词,为耻不得传国色欲取之耳。”)

      然而,朱元璋在夺得玉玺树立自己的正统地位之外,是否还有将整个蒙古纳入版图的想法却是大可商榷的。就在捕鱼儿海战役胜利以后朱元璋总结说: “元运既终,天命归于朕,于今二十余年,而残胡无知,犹立王廷。欲为不靖。故命尔诸将征之。尔等克用联命,以底成功,漠北遂空,边庭无警,民息转输之劳,军无战伐之苦,四海晏然。尔等可以坐享富贵矣。”

      这段话里,朱元璋透露出几个信息。首先征讨北元的主要目的是要让“残胡”知道天命所归。第二,朱元璋对于“边庭无警”就很满意了,并不追求“混一宇内”。更重要的是,“民息转输之劳,军无战伐之苦”。

      中国历代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对于北方游牧民族始终没有找到有效的统治方法。国力强盛的时候固然可以派出大军镇压。但是这种征伐的代价是极为高昂的。往往一场大战下来,多年积蓄为之一空。在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基础的社会中,连绵不断的在北方苦寒之地用兵,战争中又得不到直接的物质回报,自然是大耗国力的举动。朱元璋统治之下的明朝,经济更加保守,即使有心征服北元,以明朝的生产力也无法长期支持。

      而朱元璋以下并无杰出的军事人才。朱本人的将才不过中下。徐达等人可称上将,但是也不过和北元的王保保等人斗个旗鼓相当。蓝玉是后起之秀,但这时朱元璋已经老了,主要关心的已经不是彻底消灭北元,而是如何为自己的接班人巩固统治基础了。

      捕鱼儿海战役胜利以后,朱元璋自以为大局已定,于是开始大肆屠戮功臣。诬陷元老李善长谋反,又诬陷指挥捕鱼儿海战役的大将蓝玉谋反。政治风暴刮遍全国。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北元自然以防御为主。朱元璋一方面继续在小范围内对蒙古使用武力,肃清北元在漠南的势力。另一方面又大封自己的儿子,把他们分封到北方边境掌握军权,防御北元卷土重来。

      这么做的结果就是朝中能征惯战之士被屠戮贻尽,而亲王宗藩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各藩王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不但不打击蒙古,反而尽量将蒙古各部收归己用。最成功的自然是燕王朱棣。在后来的靖难之役中,朱棣得到了蒙古兀良哈三卫的帮助。

      得到喘息的北元自然不会闲着。大汗虽然式微,但是各地诸侯的势力随即膨胀起来。到朱棣篡位成功,北元在捕鱼儿海战役中丧失的元气已经基本恢复。这时北元各部表面上虽然仍奉大汗为共主,但是实际上已经分裂为东面的蒙古本部和西面的卫拉特(瓦剌)部。大汗的废立均由权臣掌握。例如蒙古部的阿鲁台,卫拉特部的马哈木(注:一般认为卫拉特和蒙古诸部都信仰萨满或喇嘛教。但其实各部的信仰可能有很多。西面的卫拉特可能受伊斯兰教的影响也不小。例如马哈木其实便是穆罕默德的另一音译。下面要讲到的亦思马因则是易卜拉欣的另一音译。)都是拥兵一方的诸侯。而明军对其征讨不但无法尽全功,弄得不好还会全军覆没。例如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朱棣派丘福率十万大军进攻北元。当时的北元大汗本雅失里和权臣阿鲁台率军迎战,在胪驹河全歼了丘福的大军。丘福以下诸将全部被杀。

      丘福被杀,朱棣不得不亲自出马。终朱棣一生,先后五次征讨北元,每次都是出动三十万到五十万大军不等。但是战果却极差。除第一次征讨本雅失里和阿鲁台将其击溃外,其他四次出征都是无功而返。最要命的是朱棣抓不住北元的主力就乱杀无辜出气。例如第三次亲征,朱棣无法捕捉到阿鲁台的主力,于是在班师途中突然袭击兀良哈三卫。借口是兀良哈三卫在前一年协助阿鲁台进犯辽东。但问题是,如果兀良哈三卫如果真的归附阿鲁台,朱棣又怎能在出征的时候放心把这么一支敌军放在自己的背后?明朝将领后来很喜欢杀良冒功恐怕肇始于此吧。

      朱棣之后,明朝更加无法消灭北元。到土木堡之役后,明朝从早期的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双方的对峙遂固定下来。直到被新兴的满清先后消灭为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明朝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朝代,而是在元朝的版图内占有人口、经济、政治、文化和领土优势的一个政权。

      元宝推荐:香山居士,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