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苍狼与白鹿4中的历史 -- 五藤高庆

共:💬615 🌺3370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1
下页 末页
        • 家园 纠个小错,舅舅和叔叔?

          父亲是捷克卢森堡王朝的初代目“盲王”扬一世,他的叔叔是卡佩王朝的末代法王,有“秃瓢”之称的夏尔四世(Charles de la Marche)。

          此处的叔叔似乎应该是 舅舅......因为 如果是叔叔,那么扬一世和法国国王夏尔四世岂不是兄弟?

      • 家园 剧本三:苍狼的末裔 3

        鄂达卡:这位是捷克历史上最强有力的国王,捷克普热米斯尔王朝(Přemyslid dynasty)的第五代目,绰号金铁王(The Iron and Golden King)的颚图卡二世(Ottokar II,1233-1278)。他在世时扩张领土,把捷克的土地从苏台德山一直连到亚得里亚海,最后身兼波西米亚国王,奥地利公爵,卡林西亚、施蒂里亚和卡尼鄂拉的公爵。他领导下的普热米斯尔王朝被认为是捷克历史上最强的时期,他的成绩和他对文化与发展事业的慷慨资助,对日后捷克民族的形成有着极大的作用。

        生于捷克的美茨塞克-卡拉罗沃(Městec Králové),波希米亚国王瓦茨拉夫一世之次子。早年师从当时波希米亚的首席大臣腓力(Philip of Spanheim),学习民政,颇有所成。他起先对政治不甚关心,更喜欢纵情声色。颚图卡二世一生都很喜欢行猎,而且行猎时经常不靠他人,亲身下场搏狮擒兔,尽显狠人本色。他本来只是想给自己弄个封地,但因为他兄长意外死了,他顺位成为波希米亚的太子。随后他被分派去摩拉维亚,此时摩拉维亚因受蒙古侵袭,导致此地一片狼藉。他到任后发挥自己在民政上的才干,建设城镇,招纳有才能的移民,使用民法管理新城镇,鼓励百业发展。使得摩拉维亚度过了蒙古侵袭造成的困难而复兴起来。摩拉维亚的经历,让颚图卡声望大涨。一批贵族开始加入他的班底.这让颚图卡爱上了城市建设,他一生都喜欢建设城市,尤其是在战胜敌人后夺取的新领土上更是大建城市。由于他在城市建设中大量引入说德语的移民,所以他的城市建设大大促进了北德地区和波罗的海南岸地区的德意志化。为日后德语民族在这一地区建政,直到日后普鲁士王国诞生奠定了基础。东普鲁士地区第一重镇柯尼斯堡就是鄂图卡奠基的。

        颚图卡二世有了自己班底后,就开始野心膨胀,想取代老爹早日上位。这时正逢一批不满瓦茨拉夫一世的贵族们群起叛乱。这些贵族们打出拥戴颚图卡二世上位的旗号,使得颚图卡二世有了投机的机会。于是颚图卡二世装作是被叛臣裹挟,半推半就的去造他老爹的反了。但是瓦茨拉夫一世的实力远超叛党,结果叛乱还没弄出多大动静就被王军击败。颚图卡二世见状临阵叛卖,自供是被裹挟,结果成功忽悠老爹,在蹲了两年大牢后被释放。但是他老爹也对他不是很放心,打发他离开波西米亚本土,去边境地区跟别人搏命去。他搏命的方向是奥地利,1251年,在奥地利找到支持者的瓦茨拉夫一世让鄂图卡去接管奥地利。鄂图卡在哪里娶了神罗皇帝腓特烈二世的妹妹玛格丽特(Margaret of Austria, Queen of Bohemia)。尽管新娘大新郎三十多岁,但是利益面前,年龄不是问题。娶了这个大龄新娘让普热米斯尔王朝有了继承皇帝家产的资格,随着霍亨斯陶芬王朝在西西里被安茹家族取代,神罗帝国没有了能走完全套流程的公认的皇帝,陷入大空窗时期的神罗帝国又变成了诸侯混战的斗兽场。鄂图卡二世借助这个机会大肆兼并霍亨斯陶芬王朝的遗产,让捷克这个神罗的分公司快速膨胀,1251年并奥地利,1253年继位捷克王位,1261年并施蒂利亚,1269年并卡蒂利亚和卡尼鄂拉。鄂图卡二世是一个强势的君主,而且很会搞经济,由于他努力恢复了摩拉维亚和波西米亚等地的经济,废除了传统的人身绑定,允许土地庄园进行交易。并且投资新产业,捷克的银矿业在这个时期获得很大发展,后来捷克银山成了神罗帝国的财政支柱,进而为奥匈帝国的现代化提供了资金,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鄂图卡二世的改革让这个时期的捷克在众多神罗的诸侯中实力是最强的,他凭借经济实力,对于这些地区采用“请客、斩首、收下当狗”的手法来兼并,对于扩张的对象,要金则给金,不收金就刀头讲话,他的金铁王的名号就是这么打响的。

        现代观点来看的话,鄂图卡二世其实是凭借自己有现金流,借助别家公司破产搞强行并购这么一个套路,而不是他外交上长袖善舞,能获得其他诸侯的敬重或者符合其利益算计,进而并购成功。由于霍亨斯陶芬王朝倒台后,搞遗产收购的不止他一家,所以他不受诸侯待见的强势并购导致有人倾向于其他的竞争对手。当时主要跟他竞标的是匈牙利的贝拉四世。两家争竞施蒂利亚,最后鄂图卡直接黑铁讲话,在克里森布恩战役(Battle of Kressenbrunn)以半渡击的战法击败匈牙利。随后他又赢得一次胜利,最终通过和匈牙利王室联姻,并最终和匈牙利签订了普莱斯堡条约(Peace of Pressburg (1271))来确定了他对于施蒂利亚和奥地利的管辖权。这个时候神罗诸侯中如果拿出来单挑的话,已经没有那个能比这位金铁王强大了,通过大并购,捷克的土地已经从苏台德山一直连到亚得里亚海,这是捷克领土最大的时期。但是政治这种事情的特点就是A强的话,B和C就愿意联合起来斗A。尤其是神罗,眼见匈牙利不给力的神罗诸侯们就开始琢磨怎么斗鄂图卡二世,而鄂图卡二世也更进一步,想直接当皇帝,好最后把他获得的这些皇帝的遗产合法化,于是他作为参选人,参加了1273年神罗皇帝选举。在这次选举上他碰到了他第二个竞标人——鲁道夫一世。

        历任神罗皇帝的选举,虽说大多是烧钱买官。但也不是一点政治因素不讲的单纯买卖。尤其在特定历史情况下,金钱之外的政治因素才是选皇帝的决定性标杆。颚图卡二世参选的这一次就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典型例子。颚图卡二世参选的1273年神罗皇帝选举,正逢“大空窗”时期(Interregnum)的末尾。由于霍亨斯陶芬王朝的崩溃导致神罗帝国漫长的“大空窗”时期的出现,德语地区各诸侯长期肆意征伐,政治极为混乱。社会秩序几近崩溃。不堪重负,苦不堪言的社会各界强烈要求结束这种混乱。而同时在一系列“帝国诗人”的鼓吹和影响下,呼吁统一,结束混乱的吁求和民族感情影响力大增,最后成为这一任选帝事业的重要尺度。各大选帝侯虽说天性上不乐意有一个强有力的皇帝,但是完全无权无能的皇帝导致如此全无秩序的混乱,这本身也大大损害了他们的利益。皇帝虽然不在了,但以捷克和匈牙利为代表的外国君主通过兼并和安插代理人拉一派打一派,实际上成了不是皇帝的皇帝。选举之前选举人四处串联拉票,而各位大选帝侯在鲁道夫一世的串联下得出两条共识:第一,允许在保证尊重诸侯利益的情况下,各位诸侯应该接受一位有一定权威的新皇帝。第二,新皇帝必须是德意志人以保证帝国境内德语民族的利益,并能使德语地区免受外国和其代理人干涉。所以过于强势而又不是德意志人的颚图卡二世,完全不符合这两条共识的要求,结果被排除在外。鲁道夫一世虽然也是想要搞集权,但是他比鄂图卡二世圆滑的多,所以最后胜利赢下这次选举,成为新一任的神罗皇帝。

        鲁道夫一世登基为帝后,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和历任皇帝一样准备削藩,他觉得堂堂皇帝上任,尤其是大空窗时期过后的第一位皇帝,不找一不服管的,给丫放放血见见红祭祭旗,何以为贺?于是一直跳的很高的颚图卡二世就成为首要关照对象。为了表现出自己是一位德语民族的代表。鲁道夫一世绝不能放过作为自己首要政敌,又是非德语民族出身的诸侯的颚图卡二世。1274年,鲁道夫一世在纽伦堡开帝国大会,会上宣称各地领主在皇帝不在时任意侵吞皇庄,按照国法是非法占有土地,所以必须交还皇帝,并且点名鄂图卡二世。鄂图卡二世自然不干,在要求颚图卡二世前来觐见被拒后,鲁道夫一世立即发出皇命,以封臣不服领主的罪名废黜颚图卡二世,要求没收其领地转给别人。于是两家彻底撕破脸皮,各自找外援准备开战。1278年,之前因实力不济,国内又有叛乱,被迫认怂丢掉原有领土的颚图卡二世,在获得波兰的外援后,挥师奥地利找鲁道夫一世决战。鲁道夫一世决定以野战决胜负,于是集结同盟军去进攻正在围攻塔亚尔河畔拉镇(Laa an der Thaya)的颚图卡二世。颚图卡二世回军迎击,两军在杜恩克鲁特平原遭遇,起先颚图卡二世凭借优势的重骑兵几乎获胜(鲁道夫一世本人都被打下马来,差点被干掉),但因为长时间恶战,颚图卡二世的重骑兵盔甲沉重,累到脱力。而鲁道夫一世的骑兵大多是匈牙利轻骑兵和钦察弓骑兵,装备轻巧的多,因此更加耐受苦战。在最后关头双方都动员自己的后备军发动冲击的时候,颚图卡二世的后备军发现其冲击路线被疲乏不堪的前军挡住,冲锋发动不起来,这一交通困境造成颚图卡二世全军陷入混乱。鲁道夫一世抓住战机,发挥轻骑兵的高机动性,对颚图卡二世的战阵展开更深远的卷击,直冲其中军,结果颚图卡二世没有鲁道夫一世的运气,被打下马来之后杀死,成为杜恩克鲁特战役(这个地区在匈牙利语中叫曼奇菲尔德,所以也叫曼奇菲尔德战役Battle on the Marchfeld,但是德语中叫杜恩克鲁特Dürnkrut,这里采用德语说法)的失败者。他死后儿子瓦茨拉夫二世继承了他的位置。他吞并的所有非捷克的领土全部丧失。

        鄂图卡二世任内积极扩张,创造了捷克领土最大的年代,他对于建设的热衷为日后捷克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积极引入德语移民,扩张了德语文化圈。所以被成4选入神罗帝国势力中。他掌权的时期是捷克历史上最强大的时期。所以现代捷克曾做过调查,选100位史上最伟大的捷克人时,他名列第16位。

        肯拉特:这位是德国中世纪的著名诗人维尔茨堡的康拉德(Konrad von Würzburg)。他是中世纪德语史诗文学作者的代表性人物,是德国文学史上很有地位的一位文豪。

        具体生平不详,既有材料亦多语焉不详之处。目前史学家也只能靠署其名的作品和一些旁证来考证他的故事。可能生于维尔茨堡一平民家庭。青年时到斯特拉斯堡求学,师从中世纪德语文学巨匠哥特菲尔德-冯-斯特拉斯堡(Gottfried von Strassburg)。深受其文风影响。迷上了写浪漫主义的短诗和史诗。先后写了不少短篇的传奇故事。他通过源自一些法国传来的关于特洛伊战争的传奇,写成了一部40000余节的德语史诗《特洛伊战争》(Der trojanische Krieg)(但作者生前未完成)。他还有一部著名的长诗《佩内洛普和梅利奥尔》(Partenopier und Meliur)。在康拉德之前的其他德语英雄传奇故事,大多用词粗鄙庸俗,不脱市井奇闻,而康拉德则因为精善文法,行文用词华丽,从而让市井的豪杰故事一下升级为英雄主义,所以他也是德语文学中英雄主义主旨作品的创始者。因为他文笔优美,所以作品一出版后就极其流行。他的作品不少都主要收录进中世纪德语文学第一巨作《马内塞古抄本集》(Codex Manesse,书中亦收录了他的画像)里并被妥善的保存了下来,从而奠定了他在德语文学史上的地位。

        维廉梯尔:这位是瑞士民间传说中的英雄,有瑞士之父之称的威廉▪泰尔(Wilhelm Tell又译退尔),他是民间文学中如英国的罗宾汉一般的人物。

        具体生涯不详,是否真实存在也有争议,只能以文学作品来推断。最早出现于15世纪的史书记载里,后来著名音乐家席勒和罗西尼在1804年和1829年都以他的故事写过歌剧,名字都叫《威廉▪泰尔》。这两部大火的歌剧让泰尔闻名世界。在故事里相传泰尔居住在瑞士乌里州的一个小村庄,是一位出色的猎手,因技巧精湛,声名远播。时逢哈布斯堡太祖鲁道夫一世统治瑞士,他派驻的于此的总督叫阿尔布莱希特-盖斯勒(Albrecht Gessler),此人蛮横无理,儿戏政事,一日,盖斯勒在乌里州首府阿尔特多夫市镇广场上树立一顶帽子,称之是国王的帽,要求每个路过者都要向这帽子鞠躬行礼,违者判刑。1307年11月18日,威廉▪泰尔来到阿尔特多夫办事。他从广场中穿过时没有向国王的帽子鞠躬。结果被官差抓住。第二天,他又被带到广场上,勒令当众认罪。泰尔抗辩,而总督盖斯勒听闻泰尔箭法了得,便承诺泰尔如果能射中自己的儿子瓦尔特头顶上的苹果,就饶他一命。泰尔施展射术,举弩即中,但是偷偷藏了另一支箭,设想着如果第一支箭未能射中苹果,就用第二支箭射死盖斯勒。因为藏箭被人发现,盖斯勒还是逮捕了泰尔,并押上通往监狱的船。押解过程中突然湖上狂风骤起,因船上缺人,就把泰尔解开,让其协助划船。他趁机跳船逃走。第三天,泰尔听说盖斯勒要出行,就在圣哥达通往卢塞恩(Luzern)的一条叫候棱(Hohlen Gass)的便道上找了颗树,他躲在后面,一箭射杀了出游到此的盖斯勒。泰尔杀官造反,打出了江湖名声,瑞士的众多绿林好汉慕名前往他的根据地四森林州湖(正名叫卢塞恩湖/琉森湖,古时因为这个湖畔连着瑞士四个州,因此称“四州湖”)投奔泰尔,奉其为军主,最后泰尔起义夺取乌里州,并在瑞士诸州引发了大规模的反抗运动。最终瑞士人击败神罗军队,推翻了哈布斯堡的统治,成功组建了独立的瑞士联邦。1354年,年迈的泰尔为了拯救一名落水儿童,不幸牺牲。从此成为瑞士的民族英雄,

        但是传奇故事到底也只是传奇,史学学者大多不太认可这个故事,或者认为这个故事是为了庆贺瑞士永久同盟成立的而编出来用来促进瑞士人的爱国心的段子。瑞士永久同盟是现代瑞士联邦的起源。1291年,卢塞恩湖畔的三个州乌里(Canton of Uri)、施威茨(Canton of Schwyz)和下瓦尔登(Canton of Unterwalden)三家提出联保,共签条约缔结了一个攻守同盟,这三家在当时俗称叫森林州(Forest Cantons德语叫Waldstätte,意为森林之地)。所以这个同盟也叫三森林州永久同盟(Eternal Alliance of the League of the Three Forest Cantons,德语:Ewiger Bund der Drei Waldstätten),简称叫永久同盟。永久同盟是现代瑞士联邦的起源。同盟的签约日8月1日被现代瑞士联邦定为国庆日。这三家联保的原因,是因为这三家打算摆脱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自神罗帝国成立,在瑞士地区设州后,这些州一直是皇帝派。因为前往北欧和西欧北部地区的商路要通过瑞士山民们的地盘。而瑞士的山民们普遍只服从自己本土出来的领导人,对于外来的权威不甚认可。霍亨斯陶芬王朝时期,皇帝和瑞士诸州达成协议,山民们承诺保障商路过境安全,并宣布成为皇帝直辖领地,向皇帝纳款称臣。作为交换,皇帝不在此处设州府,州长由山民们选举,皇帝一体背书。哈布斯堡王朝时期开始对瑞士实行较为典型的封建领主统治,这违背了瑞士的自治传统,由于封建领主在瑞士施行领主特权,招致瑞士人很大不满。所以一些瑞士人逐渐啸聚,反抗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随着这些人逐渐掌握了永久同盟三家的政权,永久同盟三家遂相互联保,拒绝外来统治。见到瑞士反叛的哈布斯堡派军镇压,1315年,永久同盟军在施威茨州的莫尔加藤伏击来犯的神罗军成功。取得莫尔加藤战役(Battle of Morgarten)的全胜。永久同盟军士兵在战斗中大量使用著名的瑞士战戟(Halberd),瑞士战戟又名斧枪,它是一种基于传统的钉锤,再结合了斧头,以一定的夹角安装的兵器。这种武器枪头的造型很像开罐器,刺斩砸俱可,所以对于犹如铁罐头一样的重装骑士效果超群。欧洲封建主们引以为傲的重装骑士在瑞士戟兵面前被挨个开罐,毫无还手之力。瑞士戟兵也因此一战成名,渐渐成为欧洲最抢手的雇佣兵。瑞士戟兵在战斗中的优越表现,使欧洲各国军队开始重视步兵的建设,这样步兵逐渐摆脱传统的扈从和杂兵角色,地位逐步升高,而骑士则地位日益衰落,骑士的衰落导致了欧洲传统封建制的崩溃,文艺复兴的年代逐步到来。大获全胜的永久同盟于1315年进一步签订了布鲁嫩条约(Bund von Brunnen),确定同盟诸州同气连枝,共进共退。其他瑞士诸州见状,也开始考虑加入。1332年,卢塞恩加入。同时同盟将首府设在施威茨,四州同盟是日后瑞士的雏形。而外人也开始逐渐用瑞士(Switzerland,直译就是施威茨人的地方)这个名字来称呼这里。随后几百年间,同盟的盟员和数量都有变化,也在不断地寻求中立地位。直到1848年,一部联邦宪法在施威茨诞生,建立起联邦民主机构和中央政府集权体制,现代瑞士联邦正式诞生。这部宪法的真迹现存施威茨的联邦宪章博物馆,是瑞士国家的国宝。而这段历史也就被人格化为威廉-泰尔的故事。它是瑞士民族追求独立,忠于共和与永葆平民本色的精神象征,所以泰尔的事迹在瑞士历代传扬,父子俩的雕像至今仍随处可见,长盛不衰。

        通宝推:白玉老虎,
      • 家园 剧本三:苍狼的末裔 2

        阿道鲁夫:这是神罗皇帝阿道夫一世(Adolf I),不过他只做了德意志国王,所以正统神罗世系里有时候不认他是正宗皇帝。所以中文史书多称之为拿骚的阿道夫。他是当时“伯爵们的国王”(Count-kings,德语:Grafenkönige)的代表。“伯爵国王”这个词最早是德国历史学家施耐穆勒(Bernd Schneidmüller)创造,用于称呼“大空窗”时代后期神罗选帝事业的特色情况。神罗选帝理论上是少数服从多数,但是也要走一定程序。然而在卡尔四世的《金玺诏书》之前,神罗选帝的程序不是很明确,一般按照传统走,选帝侯在指定地点投票,然后在指定登基地点登基和从事“意大利事业”拿下伦巴第,最后去罗马加冕即可。这导致这种选举制存在有结果正义和程序正义的两个情况。所以某些野心家如果搞串联,能赢得多数选帝侯支持,他就可以从结果正义的角度出发宣布自己是神罗皇帝。这种行为往往导致选帝侯贿赂公行,堂堂神罗皇帝选举沦为贿选买票的笑话,同时由于选帝侯是三僧四俗,王权教权两家有分野。随着帝教二党争竞的延续,帝党变成了俗家人党,一上台就跟教廷这些僧对着干。选帝侯的党争化导致它越来越难选出来僧俗两家都服气的皇帝,这往往导致内乱。大空窗时期之后的一系列神罗皇帝/德意志国王,大多都是伯爵领出身,本质是俗家人党的党派领袖。这种选出来的皇帝/德意志国王被称之为“伯爵国王”。如果先皇生前就擅自选帝,甚至宣布废立先皇的就可称之为“僭王”(Anti-king,德语Gegenkönig)。这种情况直到卡尔四世颁布《金玺诏书》之后才得以解决,而阿道夫一世就是这种伯爵国王的例子。不过成4给整反了,他不是不顾诸侯反对继位,而是继位后因为欺骗诸侯遭报应而受到诸侯的反对的。

        1250年生于, 神罗豪族拿骚家(House of Nassau)出身。拿骚家族本来也是一个并不显赫的土豪,大概12世纪中叶因为获得莱茵河的一个支流兰河地区的拿骚城堡的封赏,成为伯爵。从此崛起。1128年这个家族获得沃尔姆斯修道院的管辖权,从而享有征收什一税、管理修道院的采邑权以及司法审判权等权利。到了12世纪末期,辖地内的威斯巴登成为德意志王室在西南地区的重要行宫所在地,这个土豪家族得以与王室建立密切联系。遂逐渐壮大。1255年,拿骚家族以兰河为界分为南北两支。其中北岸拿骚在后世进化为现代的荷兰王室。南岸拿骚则又分出两支,其中一支叫魏堡拿骚(Counts of Nassau-Weilburg),它在后世进化为现代的卢森堡王室,而另一支威斯巴登拿骚(Counts of Nassau in Wiesbaden)则在瓦尔拉姆二世的带领下,获得了七大选帝侯之一的莱茵行宫总管的身份。成为神罗豪门。阿道夫一世就是瓦尔拉姆二世的次子。因为哥哥当了七大选帝侯之一的特里尔大主教,所以他继承家门,成了拿骚伯爵。不过他在拿骚领内的执政成绩一般。所以拿骚家族的力量并不强。1291年鲁道夫一世死后,阿道夫一世看上神罗皇帝的位子,把它当做一生所愿。这个时候整个神罗开始了明争暗斗,选帝侯各怀鬼胎,教廷和英法势力也若隐若现。如果候选人实力和能力足够强,完全可以借力登上王位,再设法摆脱这些势力的控制,鲁道夫就是成功的案例。但鲁道夫一世是一个政治家,而阿道夫只是一个政客。鲁道夫一世有政道有权术,而阿道夫一世则把权术看作是政道。他之所以能成为国王,其实是因为选帝侯们的角力。阿道夫一世为了上位,全家出动做买卖,给选帝侯们承诺/画饼。当时,黑海贸易兴起,东欧引人关注。波希米亚国王瓦茨拉夫二世就与鲁道夫的长子阿尔布莱希特为争夺克恩滕而兵刃相向,阿道夫就向瓦茨拉夫承诺,如果支持他上位,他就把阿尔布莱希特的奥地利和施泰尔马尔克领地转交给他。瓦茨拉夫心动了,不仅同意支持阿道夫,还帮忙做其他选帝侯的工作——在他的帮忙下搞定了萨克森和勃兰登堡。然后阿道夫的老婆这边进展也很好——美因茨大主教格尔哈德是阿道夫老婆伊玛吉娜(Imagina of Isenburg-Limburg)的娘家人。阿道夫承诺割让两座城市控制权的给他以增强其在图林根地区的势力,并承诺一旦上位,就请他进入王室议会。美因茨大主教搞定。然后阿道夫开始说服三僧的第二位,科隆大主教西格弗里德。西格弗里德是阿道夫的连襟。而且他之前在争夺他人遗产的混战中被鲁道夫和诸侯联军俘虏,损失惨重;眼见姐夫有求于自己,赶紧朝姐夫要钱要权要找补。他要求如果姐夫上位成功,要给他多特蒙德、杜伊斯堡等直辖市以及一些城堡和庄园,还要让他管辖埃森的直辖区;外加2.5万银马克,以便修复战损的科隆大教堂;他还要求他姐夫帮忙镇压科隆市民以及其他反对者,王室议会也不能选用任何反对他的人。阿道夫满口答应,所以西格弗里德就表态支持姐夫,还站出来成了姐夫的代理,帮助说和其他人。在西格弗里德的说服下,特里尔大主教表态支持阿道夫。眼见七大选帝侯六位都同意,剩下的普法尔茨选候立表支持。因此在1292年5月,七大选帝侯齐聚法兰克福,选举阿道夫为新的德意志国王。阿道夫得偿所愿。从一个小小的拿骚伯爵成为第二位“伯爵国王”。

        但是阿道夫是一个政客,他靠画大饼上位,却没有那个实力来实现。所以他坐上神罗皇帝宝座,其实是坐在火炉上烤。他登位后发现这个事实后,马上就开始搞发夹弯。阿道夫一世即位当年,他的最大对头阿尔布莱希特尚未整合好奥地利。阿尔布莱希特见情况不妙,便极力隐忍。他主动向阿道夫献出了奥地利的王冠、宝剑和权杖,并宣誓效忠。这下阿道夫一世就拿了个烫手山芋。因为人家献上王冠,他不接就等于是把奥地利开除出神罗领土内,这就不能算是正宗的皇帝。但如果接了,就没办法兑现给瓦茨拉夫二世的承诺。因为皇帝接受领主“拥戴中央”,就不应该乱动领主的封地。最后阿道夫一世决定是接,这导致瓦茨拉夫二世对奥地利和施泰尔马克的如意算盘落空;然后阿道夫又将女儿下嫁莱茵行宫总管路德维希二世,此人是与美因茨大主教争夺图林根的强劲对手,这等于是公开打美因茨大主教的耳光。而科隆大主教同样没达成目标,首先是他的宿敌布拉班特公爵与阿道夫建立了友好关系,并被委任为莱茵河下游地区的皇庄管家。然后阿道夫直接跟科隆自治市说和,科隆表示只要阿道夫愿意保障科隆市的权利,他们愿意停战,拥戴中央。阿道夫为了表示自己治下也是鲁道夫一样的偃武平和之世,只要愿意和平,他就一律欢迎,所以他顺利和科隆讲和,不但用新条约保障了科隆的各项权利,还有所扩大,这就是直接拿跟科隆主教的约定当擦屁股纸了。同时阿道夫还刻意扶植新势力,一上台就把自己的长子“孩子”海茵里希晋升为黑森伯爵,并授予他领地。各大选帝侯本来就觉得自己被耍了,现在见阿道夫一世要扩大势力,那就直接撕破脸不玩了。这段时期法王腓力四世开始向佛兰德斯和勃艮第扩张,佛兰德斯伯爵领在法王压力下宣布脱离帝国,成为法王的臣属,阿道夫无法阻止,于是他在1294年与英王爱德华一世结盟,获得6万先令的资助。准备起兵夹攻法国,但英王从威尔士和苏格兰的叛乱中难以脱身,只好作罢。随后,法国继续扩张,将卢森堡伯爵领纳为封臣,勃艮第行宫伯爵也把领地卖给法国王子;同时法王还与阿尔布莱希特结盟(本来就是姻亲)。眼见法国步步紧逼,此时阿道夫做了个致命的决定:他向一个窘困的侯爵购买图林根,还把包括图林根、萨克森在内的东部地区,以及迈森马尔科伯爵领地,准备把它们变为皇庄。这就得罪了对那些领地虎视眈眈的波西米亚国王和美因茨大主教。这几家直接撸膀子要跟阿道夫开干了。

        阿尔布莱希特见状,立即开始搞串联,准备干掉阿道夫一世。此外,爱德华一世也忙着与法王议和,所以爱德华一世即使率军登陆佛兰德斯,也没有给阿道夫派遣援兵。当英法和约一签定(1297),阿道夫就变成了孤家寡人。虽然他火速将瑞士的乌里和施维茨确认为皇帝的直辖臣民以削弱哈布斯堡家族,但已经无济于事。1298年3月,阿尔布莱希特以阿道夫一世犯了随意剥夺封臣田产的罪名起兵。从奥地利向西进军,两家虽然之后讲和,但阿尔布莱希特并没有解散部队回家,而是呆在边境上观风。见阿尔布莱希特带头,6月底,美因茨大主教召集选帝侯开了个批斗大会,各大选帝侯在大会上挥舞着与阿道夫签署的约定,指责阿道夫言如儿戏,不配为君。美因茨大主教遂宣布阿道夫有罪,予以废黜,改推选阿尔布莱希特为国王。这个改选是神罗选帝史上最有名的一次,因为它完全是暗箱操作,没有走任何公开的程序。首开结果正义的“伯爵国王”的范例,选帝权威进一步弱化。听说选帝侯们推举僭王的阿道夫一世立即集结兵马反扑阿尔布莱希特,7月2日两军在格恩海姆开战(Battle of Göllheim)。这是一场非常传统的神罗诸侯混战——两军装备相近,人数相当。不用讲策略,纯靠硬碰硬,领主亲自下场带头开无双,谁先把对方领主给讨取了谁就是王。而胜利女神又一次对哈布斯堡微笑了——阿道夫于骑士对砍中阵亡,残军四散。阿尔布莱希特顺利接了王位。实现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再兴。而威斯巴登拿骚家族衰落下去,最后成了一个地方实力派。神罗的混战继续。

        海里希:神罗正统第26代皇帝海茵里希七世(Heinrich VII Holy Roman Emperor),不过如果默认是德意志国王就等于神罗皇帝的话,那他算30代。不过这里采用旧制度的提法,算为26代。

        1273年生于瓦朗谢讷。出自神罗四大豪门之一的卢森堡家族(House of Luxembourg),不过这个卢森堡跟现在的卢森堡王室关联不是很大,只是出自一个地方的两家人。相对于其他三大豪门,卢森堡家创设的比较晚,其祖上出自林堡伯爵领。首任家主海茵里希在1247年继承了卢森堡的土地,在此筑城聚居,卢森堡家族才成立。第二任家主参与了争夺林堡伯爵领的沃尔林根会战(Battle of Worringen),战死沙场。然后就是海茵里希七世继任家主。卢森堡家族有个特点,就是自成立以来就受法国很大影响,历代家主都采用亲法政策,甚至可以看成是法国在神罗里面的代理人。现代的卢森堡也很大程度上是个德法之间的缓冲国,而且比较偏法,两次世界大战都坚定的站在法国一边,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所以卢森堡家族其实不是很招德语系封建主的待见,这就导致卢森堡家族很喜欢往外走,另择宝地筑居,对德语系封建主,只要不是自家门口的事情,一般兴趣不大。这是后来卢森堡家族对神罗诸侯们一而贯之的政策。海茵里希七世继任家主后,面对危局,主动去找法王称臣,法王腓力四世被他说动,同意援助卢森堡家,所以海茵里希七世借助法王的力量,又利用了自己的对手布拉班特领地和科隆自治市之间的不合,维持住了卢森堡家族的地盘。

        1308年阿尔布莱希特一世遇刺身亡后,神罗再次一片大乱。由于有了哈布斯堡家族和拿骚家族的先例,所以神罗境内的各路豪族们心思全活泛了,都想当下一个 “伯爵国王”。其中就包括海茵里希七世。这个时候法王腓力四世因为想往佛兰德斯扩张,也想对神罗的事务插一脚,就想找个信得过的人去当这新王。起初法王腓力四世率先推荐弟弟夏尔(Charles, Count of Valois)为候选人,并寻求教皇克莱芒五世的支持。但是夏尔是个地道的法国人,不可能被德国系封建主接受。连选帝三僧也对此不甚看好,找人游说克莱芒五世。腓力四世见状就退而求其次,就琢磨找个小弟来替他出头。这时候海茵里希七世就跳出来说大哥我来。腓力四世计算了一下,觉得海茵里希确实条件更优越,因为海茵里希七世是法王封臣,而且是依靠法王保住产业的,更重要的是他弟弟巴尔杜因(Balduin von Luxemburg)是选帝三僧里的特里尔大主教。这两兄弟法国化极重,日常交流都说法语,不说德语。所以如果他参选,马上七票里就有一个铁票。腓力四世相信海茵里希七世的忠诚,于是他就大撒币,来帮助自己小弟竞选。此时选帝三僧里面的科隆大主教由莱茵兰地区的名门菲尔内堡家族继任,这家人是腓力四世的盟友。另外一个僧——美因茨大主教原来是波西米亚国王瓦茨拉夫二世的掌玺官,波西米亚奉行亲法政策是他的政见。而选帝四俗里面的波西米亚国王克恩滕的海因里希(Henry of Bohemia),是在教皇支持下保住了波希米亚王位,而此时教廷刚经历“阿纳尼掌嘴”,被法王拿下,成了御用教廷。所以七位选帝侯中有四位已经和法国王室有不同程度的密切关系。只要贿金到位,这四家都愿意投海茵里希七世。根据选帝侯的传统,一旦多数票出来了,剩下的少数派一般为了让选帝侯表现的团结一致,免得新皇上任拿反对分子开刀祭旗,也都随大流以保证新皇是七票上位,众望所归。见说动了几家,腓力四世立即派人大肆行贿,同时也对教皇施加压力。特里尔大主教首先与美因茨大主教达成一致,共同推举海茵里希七世,科隆大主教面对贿金,权衡再三也投了海茵里希七世一票。其他选帝侯觉得看看之前主要是俗家人选的共主,如阿道夫和阿尔布莱希特,都不可封建主的心,既然僧家三票都是顶海茵里希,俗家人一没搞串联,二刚送来的重贿又不能舍弃,遂决定随大流一把,于是海茵里希七世顺利当选,在1309年成为卢森堡王朝的第一位德意志的国王。

        选王完成后,下一步就是去意大利加冕。为了加冕顺利,海茵里希七世开始他的纵横。比起之前的几位“伯爵国王”来说,海茵里希七世对自己的实力认识的清楚得多,他知道卢森堡家族的实力有限,而且法国出身和法国做派不受德语系封建主们的喜爱。所以他当选后一改前两任国王极力摆脱选帝侯控制的野心,对内采用温和和安抚政策。他招安哈布斯堡家族和拿骚家族,首先是允许阿尔布莱希特的儿子,著名的帅哥公爵腓特烈(Friedrich der Schöne)和其4个兄弟获得他们的帝国采邑,然后给两位先帝阿尔布莱希特和阿道夫风光大葬,下令把刺杀前国王的凶手抓起来审判。虽然没有抓到,但是这种做法让德语系封建主们对他的抵触情绪大为减轻,使得他们对于卢森堡家族扩张势力的做法认可为中世纪神罗帝国境内每日上演的封建主混战,而不是要用法国取代德意志。哈布斯堡家因为受了他的恩,所以同意拥戴海茵里希七世做皇帝,并愿意让开通往意大利的大路,派子弟随军去帮忙。获得德语系封建主认可的海茵里希七世把目光投向快速发展的东部地区。他认为德语系诸侯可以认可他,但不会接受他,而且当上德意志国王的他,心中开始有私心,对法国大哥要“忠,但不能完全忠”。所以莫不如让卢森堡家族借机会另择宝地发展。在这种思路下他让儿子约翰(Johann von Bhmen)迎娶波希米亚已故国王瓦茨拉夫二世的女儿,这个约翰,就是日后波西米亚著名的武士国王“盲王”扬一世。而波西米亚国王海茵里希是这次选帝中唯一一个决定不受贿,投票反对的。所以卢森堡家族登位后必须拿他来祭旗。卢森堡家族受到了一些捷克贵族和教士们的支持下,组织军队来到波西米亚,在这个政治联姻和军事压力之下,克恩滕公爵海因里希最后被迫退出波希米亚,波西米亚从此成为卢森堡家族的世袭领地。实力大增的海茵里希七世觉得后方安定,可以去意大利加冕了。时逢1309年,教皇不堪腓力四世的压力,将教廷迁往法国阿维农,这导致意大利帝教两党全面大混战,整个北意大利陷入完全的无政府状态中。教廷中有人希望借助海茵里希的加冕来恢复北意大利的秩序,,遂游说教皇,在海茵里希登上王位6个月后承认他是德意志国王。既然教廷承认了,按照惯例1310年,海茵里希七世招了5000名人马,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海茵里希七世到了伦巴第平原后就宣布了一个公开信性质的诏令,放话自己要来重现神罗帝国在意大利的权威。这个公开信吸引了以但丁为首的一批人,他们天真地以为海茵里希七世能领导四分五裂的意大利实现统一,所以在他们作品中对海茵里希七世大加吹捧。这是海茵里希七世名流后世,最后被成4选入游戏中的原因。但意大利各城邦的领主们不可能接受新皇帝,他们对于海茵里希七世的到来深感警惕。1311年海茵里希顺利抵达米兰,在此顺利带上了伦巴第铁王冠,加冕为意大利国王。接着绕道热那亚前往混战不断的罗马,在教皇的缺席下由两位枢机主教最终加冕为神罗皇帝。所以他是入了正统神罗皇帝世系,而不是像几个前任一样只是“德意志的国王”。但加冕后的他就暴露了自己的私心——他看到意大利诸城城邦的混乱情况,觉得自己能在意大利做第二个腓特烈二世,自己是可以把卢森堡变成新的霍亨斯陶芬的。这下他就惹怒了一大批人。首先教廷表示反对,教廷需要的是一个忠诚的打手,不是跪压罗马的第二个腓特烈。尤其是帝教二党相争,如果又来了一个新的帝,让帝党有了新的共主,罗马就要被跪压,这是教廷不能接受的。其次是那不勒斯国王“智王”罗贝尔一世和他的老大法王腓力四世。因为昔日霍亨斯陶芬是在那不勒斯王国建政,现在又来了一个新版的霍亨斯陶芬,那不勒斯绝对不可能允许来抢自己地盘。而腓力四世面对同是小弟的两家人,觉得一笔写不出两个安茹。再者神罗统一意大利,那就是法国的劲敌,所以腓力四世倾向于罗贝尔。最后是北意大利的诸侯们,他们本来大多都是教党,素来反对神罗皇帝,现在来了一个真要落实皇帝权力的,那必然要削藩,就必然削到他们头上,所以在罗贝尔的支持下,北意大利烽烟四起,群起反对海茵里希七世。海茵里希七世陷入了和北意大利诸城邦的激战中,1311年击破克里莫纳,同年围攻并逼降了布雷西亚,接下来又长期围困佛罗伦萨。可惜没有重要战果。1313年,罗贝尔和海茵里希公开翻脸,海茵里希七世集结了所有人马,准备进攻那不勒斯。首先他准备削掉那不勒斯王国在北部的小弟锡耶纳,但是在围攻期间他患上了痢疾,客死他乡。其军队亦迅速溃散。

        海茵里希七世在位很短,但是成绩很好,他让卢森堡家族这个原来默默无闻,根基很浅的土豪,一跃成为神罗帝国的四大豪门之一,他打下了稳固的根据地,让子孙历任波西米亚国王。自己也因为恰逢其时的进行“意大利事业”,在青史上留名,位列但丁《神曲》的天堂篇里。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不过他的家族毕竟起家较晚,所以能干到波西米亚国王的地步已经是极限。他的子孙在波西米亚开创的卢森堡王朝在捷克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还深刻的影响了维谢格拉德集团诸国的地缘。所以他的故事在现在捷克历史书里是必修课。

        法兹拉夫:这位是捷克普热米斯尔王朝的六代目瓦茨拉夫二世(Wenceslaus II Přemyslid,捷克语的瓦茨拉夫Václav,在匈牙利和波兰语里叫温斯劳迪斯Wenceslaus,德语里叫文策尔Wenzel,所以历史书上这三个名字都是一个人,由于瓦茨拉夫二世本家是在捷克,所以这里用捷克语提法)

        1271年生于布拉格,普热米斯尔王朝的“金铁王”鄂图卡二世的独子。鄂图卡二世在曼奇菲尔德战役中战死时他才7岁。父死后,他家绝大部分领地(奥地利、施蒂里亚、卡林西亚和克恩滕)都被哈布斯堡王朝和其他德意志诸侯瓜分。波西米亚由表兄勃兰登堡藩侯奥托五世(Otto V, Margrave of Brandenburg-Salzwedel)和瓦茨拉夫的母亲摄政。后来他母亲给他找了个后爹叫扎维斯(Zavis of Falkenstein),此人是捷克著名的大诸侯,也是鄂图卡二世的政敌。鄂图卡死后瓦茨拉夫的母亲跟奥托五世来了个太后斗权臣的传统宫斗剧,而且还是老套的狗血剧情——太后为了找武力支持,跟统兵大将睡到了一个床上…,借助扎维斯的武力支持。奥托五世顺利被斗倒。随后扎维斯作为后党领袖代理国政。瓦茨拉夫成年后,狗血宫斗剧继续——这回是嬴政斗嫪毐剧本,而瓦茨拉夫这个“嬴政”找的“安昌君”是个外人——哈布斯堡太祖鲁道夫一世。1285年,鲁道夫一世将女儿茱蒂丝嫁给瓦茨拉夫,宣布德意志诸侯会给瓦茨拉夫撑腰,找到援助的瓦茨拉夫迅速拉起来一派势力。 1290年,瓦茨拉夫发动政变成功,杀死继父,开始亲政。

        亲政后的瓦茨拉夫谋求恢复父亲时代的疆域,但是由于鲁道夫一世宣布鄂图卡占的地盘是皇庄,所以他和两任德意志国王阿道夫与阿尔布莱希特斗来斗去,分分合合恩怨不断。最后未能成功。1297年瓦茨拉夫的妻子,也就是阿尔布莱希特的妹妹茱蒂丝去世,留下了一个儿子,也是瓦茨拉夫二世的独子,日后的瓦茨拉夫三世。茱蒂丝死后瓦茨拉夫二世决定改弦易辙,往别的方向搞扩张,1300年,他与波兰皮亚斯特家族的唯一继承人伊萨贝塔(Ryksa-Elżbieta,波兰语伊萨贝塔就是伊丽莎白Elizabeth Richeza of Poland)订婚,获得了波兰王位继承权。1301年,匈牙利国王安德鲁三世去世,阿帕德王朝绝嗣。匈牙利四分五裂,实际控制在大贵族手中。瓦茨拉夫是安德鲁三世的远房堂亲,因此在他的策划下,一部分匈牙利贵族愿意投效。于是他让瓦茨拉夫三世与安德鲁的女儿维奥拉(Viola Alžběta Těšínská,后来多用中间名阿兹贝塔称呼,捷克语阿兹贝塔就是伊丽莎白Viola of Teschen)订婚。借助这层关系,他下场参与了匈牙利王位继承战争,成功击败安茹家族的罗贝尔(那不勒斯王国太祖卡洛一世的儿子,瘸子卡洛二世的弟弟)。让瓦茨拉夫三世当上了匈牙利国王,匈牙利称之为拉迪劳迪斯五世(Ladislaus V)。但是因为在1303年,瓦茨拉夫利用波兰的内乱,获得了小波兰地区(Lesser Poland,波兰历史地名,包括桑多梅日、卢布林和克拉科夫三个公国,首府是克拉科夫)诸侯的支持,拿下了西里西亚和克拉科夫,然后以克拉科夫大公身份当选为混乱的波兰王国的国王。他没有足够的实力同时向两个方向扩张,所以他夺到匈牙利王位后,只是将其交给当地的代理人就回国了。但仅仅两年后,瓦茨拉夫得了结核病去世。他的儿子瓦茨拉夫三世表现尚可,但因热衷于封建战争,于1306年参与波兰战争中遇刺身亡,只活了17岁,普热米斯尔王朝绝嗣,捷克陷入到混战之中,最后落入外国王族之手。

        瓦茨拉夫二世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君主,他任内继承了父亲的发展银矿业的政策,使得捷克的银矿和铸币业都有很大发展。1298年,捷克矿工发现库特纳霍拉银山(Kutná Hora),捷克银矿业崛起有了基础。1300年瓦茨拉夫二世在捷克进行货币改革,建立全国唯一的铸币厂,并颁布了捷克的第一部矿业管理条例《矿山法度》(Ius regale montanorum)。为捷克建立起最早的矿业管理办法。由于法度明确,标准清晰,所以捷克的格罗森银币(Prague groschen)含银量比较稳定,从此崛起,成为欧洲另一种主要的交易用货币之一。但是封建兼并战争分散了他的精力,让他不能进一步进行改革。而且他在外战上消耗很大,却斩获甚寡。尽管他获得了波兰和匈牙利的王位,却只是个空头衔,并没有实际的作用。在他死后这些空头衔都迅速丧失了。所以其实顶多也就是一个守成君王。但是由于他以小小的捷克,获得了波兰匈牙利两个更大的国家的王位,给捷克人民长了脸。所以现代捷克评选百大捷克优秀历史人物时,还是给了他68号的排名。

        通宝推:白玉老虎,
      • 家园 剧本三:苍狼的末裔 1

        鲁道尔夫一世: 这位是后世奥匈帝国的创始者,著名的奥地利“爱神王朝”哈布斯堡王室的太祖鲁道夫一世(Rudolph I)。他的后世子孙最终独揽了神罗皇帝尊位,治下臣民涵盖五大宗教、十二个民族,领土现在的奥地利、德国、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荷兰、捷克、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葡萄牙、巴西、墨西哥、加利福尼亚和印度尼西亚。后世最牛的海茵里希五世拥有70多个头衔,为欧洲历史之最;女帝玛丽亚·特蕾莎的正式称号为“奥地利女大公,兼施泰尔马克女公爵,兼克恩顿女公爵,兼蒂罗尔女伯爵,兼波希米亚女王,兼匈牙利女王……”,一连四十多个“兼”字,典礼官唱礼时都得接力赛才能唱完。即使是帝国末期,在弗兰茨·约瑟夫加冕的19世纪中叶,王朝的领土面积依然是欧洲除俄国以外最大的。不过鲁道夫一世虽然通过选帝,但因为没有由教皇加冕过,所以从神罗法统上来说不算是正式的神罗皇帝,只能是“德意志的国王”,不过奥地利官方正史不认,成4说他是27代皇帝是用的奥地利官方正史的说法。

        出自大空窗后期神罗四大豪门的哈布斯堡家族(四大豪门是哈布斯堡Habsburg、拿骚Nassau、卢森堡Luxembourg和维茨巴赫Wittelsbach)。这个家族严格说其实不是德国人,而是瑞士人。他们家最早的历史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末。这个时候哈布斯堡家族居住在瑞士东北部的偏僻乡间。早先姓名不详,经过两三代人的努力,在11世纪他们在现代瑞士的布鲁格筑起了一座城堡,命名为哈布斯堡(Habichtsburg,意为“鹰堡”,也有说法是“浅滩之城”、“财富之城”的意思)哈布斯堡家族因此得名。不过直到腓特烈二世之前,哈布斯堡家族还只是一个地方土豪。后来哈布斯堡家族的家主带枪投军,参与到腓特烈一世的“意大利事业”中,战死沙场。但是获得了巴巴罗萨皇帝的嘉赏,所以子孙得以被拔璀成为皇廷官员。到了“善人”鲁道夫(Rudolf II, Count of Habsburg)做家主时期,成为腓特烈二世的宠臣,和皇家结了亲。善人鲁道夫的儿子阿尔布莱希特四世继位家主后,用了种种手段,获得了上阿尔萨斯地区的采邑和各种特权。他娶了克伊布格伯爵乌尔里希的女儿,基堡女伯爵海尔维希。因此,1239年阿尔布莱希特四世死后,21岁的鲁道夫一世就继承了家族在阿尔萨斯和阿尔高的地产,一跃成为神罗帝国东南地区的大贵族。鲁道夫一世为人情商极高,精明能干,善于钻营,而且胸有大志。跟他老爹阿尔布莱希特学了不少本事。他爹为了进一步钻营,生了鲁道夫之后请腓特烈二世当教父。在鲁道夫成年后,于1241和1245年期间跑去见自己的教父,一共逗留了两年多。他教父本来就是个私生活极其丰富美满的人,所以宫廷里不但什么都敢玩,还知道怎么玩。非常适合鲁道夫这种高情商人士。鲁道夫一世在教父的宫廷里大开眼界,学了不少东方传来的下三路的熬战之法。作为爱神王朝的太祖,鲁道夫一世是个极其合格,甚至是锄禾过猛的精壮汉。所以子孙极其繁盛。同时这为他后来登位为帝创造了条件。去教父家做客这段时间里,他还经常向皇帝和皇子康拉德四世表忠心,哄得腓特烈二世很是受用。按照习俗,教子来访,教父得赏点礼物。所以腓特烈二世赐封鲁道夫很多土地。而且还给教子率兵征讨他人夺地的事情背书。在教父的许可和支持下,鲁道夫不断扩大领地,他强占了瑞士托根堡伯爵的领地,攫取了一些皇庄和无主领地。1245年,他初试熬战之术,降服了他的第一个当午——霍亨贝格伯爵的女继承人格特鲁德,顺利吞并了霍恩堡公国的领地。由于这些成功的继承、掠夺以及联姻,阿尔萨斯、莱茵河流域和瑞士一带的领地被他连成一片。哈布斯堡家族成为神罗帝国西南部的头面诸侯,也从此有了稳定的根据地。

        因为与腓特烈二世父子的关系密切,后来腓特烈跟教廷对着干的时候,鲁道夫耍了个滑头,他先站住教廷那一边,代表教党重挫了帝党的瑞士三森林州。然后他要扩张自己的地盘到教党的巴塞尔的时候,他就借着他教父被教皇英诺森四世破门出教的机会,戴了副痛苦面具然后去找教父认错去了。腓特烈二世这时候正是要把自己人搞得多多的时候,何况自己顶着教父头衔,教子摆认错态度来了,也不可能一脚踢出去,遂原谅了鲁道夫,然后让鲁道夫调人马去收拾教党的巴塞尔。鲁道夫带着人去攻击没拿下来,只好回家,走的时候为了泄愤把巴塞尔的一个尼姑庵给烧了。英诺森四世听说后立即将他破门出教。知道自己麻烦了的鲁道夫一世赶忙把刚放下的痛苦面具又戴上,去教廷求饶。他的条件是他本人参加1254年的北方十字军战争。教廷想想后决定放他一马,他遂离家来到普鲁士地区,这时他的顶头上司,就是后来跟他争帝位的鄂图卡二世。不过这时候鲁道夫还没啥名气,只被鄂图卡二世派去当了个修房子的包工头。他负责监工修筑的这个城市,就是日后德国的名城柯尼斯堡。修完房子的鲁道夫完活儿回家,按理来说他只能做个地方诸侯了,谁知天降大运,改变了他的一生。1254-1273年是神罗帝国史上著名的大空窗时代。由于霍亨斯陶芬家族的男性绝嗣,诸侯们先后推选英格兰康沃尔的查理和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十世为皇帝,但查理加冕后就返回英国,阿方索更是从未踏足德国的土地。他们深知,没有足够的财力和军队根本驾驭不了德国的诸侯们,那时的皇帝只是个“周天子”,有名无实。整个神罗已经分裂为许多独立的封建公国,封建主们互相攻伐,民不聊生。鲁道夫遂趁机扩张,他闷声与其他诸侯争抢地盘,继承绝嗣的舅舅在瑞士西部大量土地,向斯特拉斯堡和巴塞尔的教会购买土地,通过这些操作,他一举成为德国西南部最大诸侯。

        鲁道夫的好运还没结束。著名的1273年选候会议中,由于整个社会实在受够了无休止的封建乱战和外族干涉,在一系列“帝国诗人”的鼓吹下,神罗社会,尤其是德语系民族终于形成了要求选出新皇帝的需求。神罗诸侯们迫于全德意志社会的压力,决定选个正儿八经的神罗皇帝。而且这个皇帝还必须得是德意志人。作为候选人之一,其实这个时候这个大位就已经是鲁道夫一世的了——因为他的竞争对手鄂图卡二世是个捷克人。鲁道夫清楚自己的优势,但是聪明过人的他非常懂得谦逊藏拙——出于势力平衡的考虑,选帝侯们只想挑选能力一般,对自己惟命是从的人。如果表现的过于突出,那么选帝侯们是可能不顾全社会的呼吁而只顾自己的私利,找理由选不出新皇帝来的。所以鲁道夫一世故意掩蔽锋芒。而他的竞争对手鄂图卡二世这一条上就做不到了,作为名号响亮的“金铁王”,鄂图卡二世是出了名强势君主。很不受选帝侯们的喜欢。而鲁道夫此时已经55岁,那个时候的医疗条件下已经算高龄了,再加上哈布斯堡家族这时候给人印象是贵族里的“庶族”, 缺乏背景,看上去人畜无害,对选帝侯来说实在是比鄂图卡二世中看的多。加上鲁道夫跟纽伦堡伯爵、萨克森公爵、普法尔茨兼上巴伐利亚公爵都是亲戚关系,这样选帝四俗里他已经拿到三票。他还声明放弃帝国在教皇国和西西里的权利,许诺会组织一次新东征,由此获得了教廷的支持。教皇特此压住鄂图卡二世的反对声音,并设法让徒有虚名的皇帝阿方索十世同意。选帝三僧一看,也决定了自己的投票对象。因此在难得的1273年选帝中,选帝侯们破天荒的不再看贿款多寡,而是看政治情势如何,公推了鲁道夫一世为德意志国王。

        上任后的鲁道夫深知领地扩张才是王道,否则不过是个大号封建主,很难号令其他诸侯。于是他就打算找个人祭旗,发动兼并战争扩张地盘。波西米亚国王鄂图卡二世自然就落入了他的眼中。自竞选失败后鄂图卡二世一直没有服气,在他看来选帝就是烧钱买官,选帝侯考虑世情和大义来选帝纯属天方夜谭。所以他愤怒于选帝侯们收钱不办事,而且他自恃为前先王腓特烈的外孙,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他之前就趁奥地利巴本堡家族绝嗣,吞并了奥地利的众多领地。鲁道夫利用教皇和诸侯对此的不满,在1276年采取联姻、策反和大军压境等三大措施,逼鄂图卡把吃下去的土地吐出来。鄂图卡二世的作风得不到奥地利封建主的支持,只能认栽。接着在1278年,鄂图卡二世心不死,还想吞并奥地利。鲁道夫一世毫不客气,集结人马打了曼奇菲尔德战役,一举击杀鄂图卡,从此哈布斯堡家族入主奥地利。然后鲁道夫施展手腕,仍然履行之前的婚约,让女儿嫁给鄂图卡的儿子,支持女婿继续统治波西米亚的布拉格周边省份。鄂图卡的儿子瓦茨拉夫当时还很小,由太后垂帘听政。在鲁道夫的支持下,瓦茨拉夫拉起来自己的一派人马,最后实现了反杀,戴冠夺权。这样鲁道夫一来安稳了奥地利和波西米亚的边境,二来显示了他是正宗的皇帝(鄂图卡二世被指控的罪名是非法侵吞皇庄,所以作为宗主有权责罚封臣。而因罪施罚,祸不及他人,这就显示了鲁道夫是做事正经,不是要有意谋夺封臣土地),三来通过收服女婿获得了最后一位选帝侯的忠诚。各路诸侯们眼见鲁道夫一世有帝王之相,遂都把谋逆作乱的心思收了收,鲁道夫一世借机开始推行他的内外政策,对自己的地盘,他要巩固,对其他国家谋夺神罗的地盘的行为,他要反击。1281年,鲁道夫一世威胁勃艮第伯爵把侵吞的皇庄交出来,勃艮第伯爵被迫服软。附近的伯尔尼自治市见状亦服软,同意恢复贡金的缴纳。1282年,鲁道夫一世借助从勃艮第和伯尔尼等地拿到的利益作为诱饵,迫使选帝侯们同意他将奥地利和施蒂利亚封给自己的儿子阿尔布莱希特和小鲁道夫。还顺道把长期无主的士瓦本纳为皇庄,封给了小鲁道夫。这样奥地利地区就成为了哈布斯堡家族的新根据地。对国内,鲁道夫一世也进行改革,狠抓内政。他拿鄂图卡为榜样,陆续收回了一些小诸侯非法窃夺的皇庄。然后他颁布了一项著名的安堵法令(称之为Landfrieden),禁止封建混战,并直接派兵在神罗境内缉拿强盗乱贼。虽然神罗境内治安仍旧不好,封建混战也没有因此停止,但对于神罗老百姓来说,经过这么漫长的混乱时期,抓的怎么样另说,但起码现在总算是真的有官兵来捉强盗了。不过官兵不但捉强盗,也抓老百姓。1285年莱茵河农民发动起义,遭到鲁道夫一世的残酷镇压,起义首领被捕烧死。因此鲁道夫一世获得了贵族的好感和支持。确定了国内的支持度的鲁道夫进一步改革神罗的制度。他时常召集由诸侯、僧侣、城市代表参加的帝国议会参议政事;并在各地设立有固定收入的“秘密使臣”,充任地方裁判法官;在阿尔萨斯、士瓦本和法兰克尼亚地区新设立了地方行政区,其行政长官直属皇帝,可随时罢免。他首次明确分开了皇帝所有的皇庄和诸侯的土地,加强皇室集权。他承认自治城市的独立地位,并把一些村落提升为城市,准许城市代表参加帝国议会。并极力取消商品过境的重税,努力打破神罗境内诸侯们设立的税关,促进商品的流通和商业的发展,然后他向城市征收年度税、特种税和财产税。由于他努力取消税关和无理关税,所以他对自治市的新税收没有受到很大反对。但是自治市的新税是直接交给皇帝的,所以这就等于把这些自治市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新皇庄。神罗国家的中央集权就得到了加强。不过鲁道夫一世的这些改革成果其实都很有限,神罗境内依然是封建混战,盗匪横行,从北到南运个蜡烛也得交400个关税。但鲁道夫一世实力也就这么点。兜里没钱的问题困扰了鲁道夫的一辈子。他吸取奥托四世和腓特烈二世这两个皇帝的教训,清醒的认识到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也许是最好的方案。所以没有攻打意大利北部和教皇国。在他任期内,王权和教权相安无事,教皇还提供了不少支持,唯独加冕。由于加冕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需要教皇和皇帝反复谈判,不仅费时费力更费钱,所以鲁道夫终其一生都没能加冕神罗皇帝。他至少有三次加冕准备(1275,1276和1287年),但是三次都是因为手头拮据所以没去。前几次的时候教皇格里高利十世还愿意给3000银马克的补贴,但是鲁道夫算完账之后发现这不足以支付率军去罗马加冕的费用;同时神罗诸侯们对教皇要求的十字军东征不感冒,为此双方扯皮很久;等有了点眉目,三任教皇相继去世,又赶上要打曼奇菲尔德战役,加冕就被打断了。随后一直在谈判,但教皇又死了四任,新旧教皇的政策并不一致,有的敌视神罗,有的狮子大开口,要求神罗转移支付什一税,填阿拉贡十字军的账单,同时鲁道夫又遭遇到财政危机,所以第三次加冕最终也流产了。所以公平的说,被一文钱难倒的鲁道夫,改革能做到这样就已经是他的极限了。而且他的改革还是加强了帝国对大部分地区的管理。他的关于地方行政长官制和城市代表参加帝国议会的规定,也有助于削弱地方的割据势力,有利于城市手工业和市民阶层的发展。为后世神罗的改革开了个头。

        眼见自己的成果也就这样,鲁道夫一世就把人生剩下的精力放在养娃上。如前所述,鲁道夫是个生娃有瘾的精壮猛男(跟两个老婆生了10个娃,而且都养成年了),而且他还是个好爸爸,有机会就给娃铺路,特别他是不问男女,只要是自己的孩儿,就要给谋个出身。所以他的女儿嫁的都很不错。大女儿玛蒂尔德嫁给巴伐利亚公爵路德维希,路德维希死后又将次女卡特琳娜许配继任的公爵。三女儿艾格妮丝嫁给萨克森—维腾堡公爵阿尔布莱希特,四女儿赫德韦格则许配给勃兰登堡伯爵奥托。五女儿克莱门蒂娜稍微命途多舛点——她先嫁给那不勒斯王国的太祖卡洛一世,卡洛死后,鲁道夫又让她改嫁法王路易十世。六女儿茱蒂丝就是前面说到的波西米亚国王瓦茨拉夫二世的老婆。他的这些女儿嫁的全是名门,而且大多不是选帝侯家庭,就是站在选帝侯背后的家庭。后来他长子阿尔布莱希特能再接任德意志国王,自己的姊妹结亲吹枕头风有很大原因。他的四个儿子相对略差一点。只有长子阿尔布莱希特比较优秀,保住了哈布斯堡家在奥地利的地盘,而且他很睿智的在自己生前就指定了让阿尔布莱希特独享奥地利,这让他死后哈布斯堡家族没有立即分裂闹内讧,保障了阿尔布莱希特对奥地利的稳定统治,让奥地利逐渐成为了哈布斯堡家的铁盘口。这是后世奥匈帝国的起源。鲁道夫一世开创了哈布斯堡家的喜欢生娃,男女一视同仁的家风。所以后世的哈布斯堡家族的家主很多都有繁殖癖(他儿子阿尔布莱希特就造了11个小孩出来)。而且出了很多女主和名媛,最后直接靠通婚弄出来了一个大帝国,这是和鲁道夫一世的榜样力量分不开的。但是玩命生的结果也造成家族遗传病和更严重的各支系内讧互撕,拖累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发展,使得他们在1291年鲁道夫一世和1308年阿尔布莱希特一世死后,还要等一个多世纪才能再次成为神罗大舞台的聚焦点。但是鲁道夫一世作为“大空窗”之后第一位正统无争议的神罗帝国的统治者,他无论是从能力还是成绩来说,都已经无愧于是一位合格的皇帝。在他的统治下,神罗帝国虽然问题依然,但是还保有了一个起码秩序,国家和社会都在漫长的混乱中获得了难得的喘息和恢复。所以说他的统治是成功的,他以一个寂寂无名的“乡下伯爵”一跃而成一位成绩不错的统治者,甚至把后面继承他尊位的那些“伯爵国王”们都给比下去了。所以他的传奇故事,在神罗国内为哈布斯堡家族挣到了很高的声望,这为后世哈布斯堡家族垄断皇帝尊位,进而建立奥匈帝国奠定了基础。

        阿尔伯希特:这是神罗29代皇帝阿尔布莱希特一世(Albrecht I)

        鲁道夫一世的长子,1255年生于莱茵费尔登。早年就跟父亲一起打天下,锻炼了才干.鲁道夫一世做爹很合格,不但子孙繁盛,而且很喜欢小孩,愿意花时间陪花时间教,一辈子一直在给孩子铺路。他一共有4个婚生儿子、6个女儿,而对所有子女他基本都有妥善安排。不过哈布斯堡家女儿们嫁得好,但儿子却有喜有忧:长子阿尔布莱希特大体顺利,后来继承了奥地利的封地。次子哈特曼以20岁高龄于1283年在莱茵河淹死。最坎坷的是三子小鲁道夫(Rudolf II, Duke of Austria)少年得志,才12岁(1282)就和大哥共同获授奥地利、施蒂里亚、克恩藤和克莱茵,成为帝国的诸侯;但根据传统和选帝侯的要求,这些封地最后只能由大哥一人统治,小鲁道夫只能改任。他改任的头衔是士瓦本公爵。尽管鲁道夫一世竭力想让儿子接班为皇帝(1287年推长子,1290推三子),但晓得他手腕的诸侯们一致反对。小鲁道夫见上不了位便心灰意冷,而他的封地士瓦本,原是皇庄,但霍亨斯陶芬王朝灭亡后多年遭战火摧残,已经穷困不堪,公爵之位也已经只是一个空头衔,实际土地已经被维茨巴赫家族在内的一系列土豪瓜分,哈布斯堡家只是占据了少少一部分士瓦本。小鲁道夫实在是拉不下脸来当这尺寸之地的头儿,于是他想到别的地方谋出身,他去的方向是波西米亚——他妹妹嫁给了波西米亚国王瓦茨拉夫二世-普热米斯尔、而他娶了瓦茨拉夫的姐妹,谁知他突然暴毙,留下了一个遗腹子约翰(Johann von Schwaben)。这个约翰在德国史上有“弑杀者”的丑名(Parricida,直译是弑父者)。阿尔布莱希特见侄子孤苦伶仃,遂将其收养长大成人,但却因此改写了历史。

        1291年父亲死后阿尔布莱希特一直呆在奥地利。他致力于巩固对奥地利的统治,和其他选帝侯合纵连横。由于很早就跟父亲学习政务,所以阿尔布莱希特上任的时候,已经是一位很有手腕的政治家。而且他这个人为人认真,对行政又很熟悉。只要不是涉及私人利益,他公事私事比较拎得清,所以在他治下对于用人比较开明,他宣布应该减少对农奴的干涉,而像犹太人这样的族群他也给予保护,所以他治下的奥地获得一定的发展。不过阿尔布莱希特和其他神罗诸侯们一样,还是把工作重心放在封建混战上,所以他的治政所得实在有限。父亲死后阿尔布莱希特一世也想争夺神罗皇帝尊位,但是由于诸侯们对他爹的手腕心有余悸,死活不同意,最后选择了拿骚家族的阿道夫一世。阿道夫上任后本来准备拿阿尔布莱希特开刀祭旗,但阿尔布莱希特巧妙的通过装孙子反将阿道夫一军,导致阿道夫不得不破弃和选帝侯的承诺。随后阿尔布莱希特利用阿道夫一世实力不足却大言炎炎,最后被人戳穿的机会,串联各路选帝侯,最后于1298年废黜了阿道夫一世,并在战斗中将其杀死。他则通过神罗帝国第一次推举而成了“德意志的国王”。他是中世纪晚期第一位拥有公爵世袭领地的德意志国王,这为哈布斯堡王朝最终赢得神罗皇帝宝位奠定了基础。随后,他延续父亲的一贯做法,即政治联姻,武力斗争,安排子女,慎对教廷。阿尔布莱希特在他爹手下干活期间,也学了父亲的熬战之法,跟他爹一样也是个锄禾猛人,他延续了哈布斯堡家子孙繁茂的传统,跟他的当午一口气生了11个孩子。所以他手下王子公主一窝窝的等着找盘来接。他的第一个盘是法王腓力四世。腓力四世想向佛兰德斯地区扩张,而阿尔布莱希特也瞧上了这个地区的荷兰-西兰岛伯爵领。起初两家本来是想签协议均分,为了相互放心,他就提议长子鲁道夫娶腓力四世的女儿。但是当时的教廷反对这个协议,所以这盘没接上。接下来阿尔布莱希特跟教廷做买卖,他提议教廷只要同意给他的皇帝尊位背书,他可以宣布以后没有教廷背书的皇位继承,即便继承人是他亲儿子,也是非法的。教廷问责他杀死阿道夫一世,他立即提出选帝侯们指责阿道夫一世有罪,自己也是选帝侯们派去执行国法的,并放低身段愿意接受教廷在道德上的责备。教廷考虑之下同意了他的要求。不过阿尔布莱希特一生都没有去罗马加冕,所以学术上来说他不算是正统的神罗皇帝。但是他手里有加冕同意书,所以说他是正统神罗皇帝也可以。然后阿尔布莱希特就打算用武力来拿荷兰-西兰岛伯爵领。1299年荷兰-西兰岛伯爵领绝嗣,之前这个伯爵领跟鲁道夫一世要过皇命,认可一旦绝嗣可由伯爵的兄弟家族继承。但是阿尔布莱希特不管这个,直接宣布因此地绝嗣,皇帝有权收回这些领地变为皇庄,随后他把皇庄封给自己的一个儿子。但是这次行动因为惹怒了腓力四世,而且受到当地贵族的反对,最后以失败告终。这时候一些选帝侯们又开始借机密谋废黜阿尔布莱希特。于是阿尔布莱希特跟他们干了两年的架,比如围攻海德尔堡,促使莱茵伯爵投降,占领宾根逼迫美因茨大主教屈服,逐一击破科隆和特里尔大主教,迫使波西米亚瓦茨拉夫三世放弃匈牙利王位,并在瓦茨拉夫三世被谋杀后,让长子鲁道夫接任波西米亚国王。不料鲁道夫没那个命,继位一年后就因痢疾去世了(跟同名叔叔同死一地),波西米亚决定自选国王,阿尔布莱希特便再度进军,结果吃了败仗。他还企图吞并图林根,没能成功。这些吞并战争目标很明确,就是要针对性的夺取地盘或利益。比如抢夺荷兰-西兰岛是想控制从哥达直抵莱茵河口的帝国最重要的交通大道。进攻海德尔堡是由于昔日神罗皇帝腓特烈二世曾给予莱茵河流域的大主教们特许权,允许在莱茵河上设卡、收税。大主教们倚仗特许权肆意征收关税,严重阻碍莱茵河流域的贸易往来。阿尔布莱希特登位后为了联合莱茵河沿岸自治城市乃至下游地区的中小贵族,发皇命下令取消这些税关。这就惹怒了美因茨大主教。但同时他赢得了这些小贵族和自治市组成的骑士联盟和城市联盟的支持,进而在莱茵地区有了可靠的政治力量,加上自己的奥地利军队,还是能收拾选帝侯们的,所以几个选帝侯也先后被迫屈服。至于争夺波西米亚、匈牙利和图林根,是因为矿藏资源丰富。但是他最终在图林根的卢卡被地方土豪挫败。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卢卡战役(Battle of Lucka)中,阿尔布莱希特派了一个地方土豪来指挥军队,这个人叫腓特烈四世-霍亨索伦(Frederick IV, Burgrave of Nuremberg),从他开始,纽伦堡伯爵领改名为霍亨索伦伯爵领,这就是日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霍亨索伦王族的源起。不过最终阿尔布莱希特没能给子女们争到更多的封地,由于子孙繁茂却没多的地给,十分苦恼的阿尔布莱希特不停想辙弄封地,结果最后把自己给断送了——自己生的且还要排队,不是自己生的养子那根本排不上队,所以他的养子约翰就有情绪了。约翰活到18岁时还没有封地,因为1283年,爷爷鲁道夫取消了他父亲在奥地利和施泰尔马克的封地,但答应补偿却没有兑现,他成年后多次向他大伯阿尔布莱希特一世讨要无果。1308年,约翰与阿尔布莱希特在巴登午餐,席间谈起封地,大伯再次虚与委蛇,据说还为约翰戴上一顶花冠。约翰深感羞辱,新仇旧恨遂涌上心头。第二天,趁着大伯渡过罗伊斯河后没有防备,约翰背刺大伯成功,随后逃亡海外。阿尔布莱希特一死,哈布斯堡家族就失去了皇位,虽然皇子腓特烈后来以俘虏的身份而成为了共治者,但在面对攫取了波西米亚王位的卢森堡家族和维茨巴赫家族,哈布斯堡家无力争雄,败下阵来。由于子嗣太多,阿尔布莱希特死后的哈布斯堡家迅速陷入家族内讧中,此后一个世纪他们都没能再次染指皇位。失去皇位后可调用的资源大大减少,加上内讧猛烈,所以阿尔布莱希特生前对瑞士的压制被完全瓦解。瑞士永久同盟崛起,导致哈布斯堡家族失去了夺回祖地的机会。随着瑞士永久同盟的成立和扩大,使得瑞士逐渐凝聚成一个整体,尽管瑞士最终脱离神罗帝国是在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上,但其实从暗杀事件起这一进程就无可阻挡了。总而言之,阿尔布莱希特可以算一个小号的鲁道夫一世,只不过他没有鲁道夫一世那样的运气。他在对于奥地利的发展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奥地利国家的雏形是从他开始算的。所以在奥地利史上,他是有位置的。

        通宝推:白玉老虎,
      • 家园 剧本二:群狼的咆哮 2

        叶介力诺:这位是意大利著名豪族,维罗纳领袖(Podestà of Verona),罗马诺的埃泽利诺三世(Ezzelino III da Romano)。他是意大利中世纪历史上几个非常特立独行的人物之一。

        1194年生于维罗纳城邦下属的一个小镇通布罗(Tombolo),维罗纳著名豪族埃泽利诺家族(Ezzelino family)出身,他小时候是在他的家族封地罗马诺长大的,故以此为姓。维罗纳是意大利北部的历史古城和军事重镇,拉丁语意为“极优雅的地方”,它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乡。大约在公元6世纪时由迁居于此的日耳曼伦巴第部落建城,1164年,为了抗击红胡子巴巴罗萨,维罗纳、帕多瓦、维琴察和威尼斯在教皇国支持下组成维罗纳同盟,进而发展成为“伦巴第同盟”,维罗纳作为同盟首府,遂成为北意大利的几个重点城市之一。维罗纳采用的是城邦选举制,其首领称之为领袖(Podestà)。1226年,埃泽利诺三世竞选成功,成为新任领袖。在当上领袖之前的埃泽利诺三世已经是一位武名响亮的战士。1213年他就参加了意大利的家族仇杀,在与埃斯家族的战斗中成名。后来其父埃泽利诺二世归隐后,他拥戴哥哥阿贝尔李科成为家族的首长,率领家兵继续和其他家族战斗。他参与了很多次和埃斯家族的仇杀械斗,因此在养出来军阀脾气的同时,对于埃斯家族恨之入骨。到了1226年,他哥转任维琴察的领袖,把维罗纳让给了他。他上任后遭到人反对,一度被迫逃离,但后来纠集家兵反攻成功,他将维罗纳改为僭主制,并在接下来三十余年里一直统治维罗纳。大概在1230年左右他和神罗皇帝腓特烈二世接触。此时皇权与教权的斗争蔓延到整个意大利,北部城市因为有着伦巴第联盟的记忆,所以大多是支持教皇的圭尔夫派。为了反对北进的腓特烈二世,所以圭尔夫派在教皇的支持下,结成了第二次伦巴第联盟反对神罗皇帝腓特烈二世。由于维罗纳地处阿尔卑斯山贝尔纳山口的交通要道,如果维罗纳加入圭尔夫派,就等于把神罗本土和处于南意大利的神罗皇帝给隔绝了,所以维罗纳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受到双方的重视。埃泽利诺最初也是圭尔夫派,但由于维罗纳与教皇国、伦巴第联盟内部、埃泽利诺与元老院之间都存在矛盾,而腓特烈二世则给予自治权、贷款等方面的利诱,辅以1000名骑士兵临城下的威胁。埃泽利诺三世是个很纯粹的武士,而此时腓特烈二世东征结束,声名显赫,埃泽利诺觉得这样的军政天才,跟着准能发财。对于集权与扩张的渴望,让他和腓特烈二世走到了一起,而且他的一生之敌埃斯家族加入了第二次伦巴第联盟。因此他决定与皇帝结盟,加入吉贝林派。成为少数几个在北意大利的吉贝林派诸侯。腓特烈二世非常重视维罗纳,所以在听说埃泽利诺被圭尔夫派诸侯围攻后,立即从神罗本土调兵,弄了三千多骑士来助拳,在神罗军队帮助下,维罗纳许多周边城市被迫臣服。其中最有名的一次是维琴察战役,1236年,腓特烈二世率军奔袭120公里,与埃泽利诺联手镇压了反叛的维琴察,随即摧毁了这座城市,以儆效尤。腓特烈二世将维琴察的统治权还给埃泽利诺,并拔出匕首猛砍维琴察主教宅邸的树枝,嘱咐埃泽利诺:统治用武力征服的城市只能这么做。由于这种行为非常对崇尚武力的埃泽利诺的胃口,所以他马上就对腓特烈二世青睐有加,视为值得跟随的明君。腓特烈二世为了巩固同盟关系,还将13岁的私生女塞尔瓦吉娅(Selvaggia)嫁给了40岁的埃泽利诺。两家关系愈加紧密。当了驸马之后的埃泽利诺迅速成为神罗军队的主要指挥官,1237年,埃泽利诺协助腓特烈二世在米兰东北部的科特努瓦战役(Battle of Cortenuova)中一举歼灭伦巴第同盟军,第二次伦巴地联盟解散。神罗军队兵临教皇国边境。1239年,腓特烈二世封他为特雷维索地区的帝国总督,还时不时让他与皇庶子恩佐统领北部的军队和教党作战。在这段时间里,埃泽利诺三世目睹了教廷的各种文痞的造谣诛心的无耻行径,比如挑拨皇长子海茵里希造反。召开里昂公会议(1245)号称改革教会、讨论十字军东征和对付蒙古,实则是缺席宣判皇帝有罪。罪名包括,精神虐待海茵里希使其自杀,让绿教的宦官监视和虐待三位皇后、让她们几年后就死去,迁移卢切拉的基督徒、让中东人移居过来,同绿教国家的君主保持友好,王宫经常开宴会、有中东女人陪酒跳舞、军中有中东士兵,皇帝疑似是同性恋(皇帝喜欢跟皇子和官二代玩猎鹰),皇帝侵略教皇领土马尔凯地区(已承诺要归还),教廷还唆使两个年轻贵族谋反,意图刺杀皇帝和恩佐等等。作为皇家的人,埃泽利诺三世认为这些所谓“罪名”要么本是皇帝的私事,要么纯属造谣胡扯。但教廷文痞各种摇笔杆,要他心中的明君“剖腹验粉”。而思想落后的群众则往往起哄“欺负老实人吗”。目睹了这些的埃泽利诺很快三观崩坏,觉得“天(皇帝)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善可报天”,只能“杀杀杀杀杀杀杀”。因此埃泽利诺三世统治维罗纳期间,对于反对者和犯罪者经常死刑起跳,手段残忍,而且往往是法外处决。《埃塞林家族史》(Ecerinis)中称他的统治是“蒙蔽无辜儿童,用不同类型的酷刑残忍地杀害成年人,阉割男女”和“维罗纳、维琴察、帕多瓦等地充满恐吓、勒索、抢劫、驱逐、监禁、死刑和屠杀”。虽然不乏掌握话语权的教士们的肆意夸大,但也不是完全空穴来风。埃泽利诺三世不是一个以残忍为乐的变态,但他是一个后世的马基雅佛利风格的信徒,奉行的就是“宁让人惧,莫让人爱”的信条,所以大搞恐怖政治,对教士下手尤其狠毒。而且他政治能力一般,使用恐怖驭下的同时,不能认识到奸佞小人会利用他的手段实现私欲,所以下属不少虎狼之徒借其名而逞私欲,由于他的恐怖政策+徇私枉法,加上他对于暴力的崇尚,最终导致他屠帕维亚城市,杀居民一万余人。这让他在意大利历史上彻底成了反面教材。但丁在《神曲》中将他写进地狱篇,历史学家乔万尼-维拉尼也说他是极毒教世界有史以来最残酷、最令人恐怖的暴君。

        1250年,腓特烈二世去世,他继续支持皇嫡子康拉德四世对抗教廷。康拉德没有父亲的本事,导致吉贝林派开始衰落。埃泽利诺则作为皇帝的托孤忠臣坚持战斗,并因此饱受教皇派的攻击。1250年被指控暴行和异端,1254年被教皇绝罚并发起针对他的十字军征伐,他先后失去了特伦托和帕多瓦,但仍然征服布雷西亚。1259年在与宿敌费拉拉的战斗中,埃泽利诺试图渡河突围,被射伤脚部而遭到俘虏。但他很有骨气,拒绝向教会忏悔,拒绝接受医治,几天后绝食身亡。他死后,维罗纳落入到另一个豪族德拉-斯卡拉家的统治下。斯卡拉家族吸收了他的教训,虽然也很残忍,靠刺客刺杀治世。但对外善于宣传搞形象,到最后包养了意大利三大桂冠诗人之一的但丁,因此荣升意大利文艺复兴八大豪族之列。统治维罗纳120余年之久。

        通宝推:白玉老虎,
      • 家园 剧本二:群狼的咆哮 1

        艾杰:艾克·冯·雷普高(Eike von Repgow,1180-1235)。即雷普高的艾克(雷普高是中部德国的一个村庄,现在叫雷普绍Reppichau,属德国安哈尔特-比特费尔德县)。他在德国历史和世界法学史上非常有名,因为他被公认是《萨克森明镜法》(Sachsenspiegel,the Mirror of Saxony)的作者。

        生平记录多模糊之处,目前史学家只能依靠其作品和部分传说来研究。可能出生在马格德堡,在哈尔伯施塔特或马格德堡受过教会教育,师从马格德堡主教魏施曼·冯·席堡。通拉丁文和德文,熟悉教会法规。后成为马格德堡地区一位社会名流。做了萨克森领地的骑士和法官。他编纂的这部《萨克森明镜法》又叫做《萨克森法典》。约成于1220年到1230年前后。由艾克在哈尔茨山旁的法尔肯施泰因堡编纂而成。原文为拉丁文,艾克后来将其翻译成德文。这是德国地区最早用德语书写的法典。是中世纪德语地区诸多的法典汇编最著名者。

        从公元13世纪起,德国各地出现了一些习惯法的汇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萨克森法典》、《施瓦本法典》和《德意志法典》等。这些法典又大多以“明镜”为标题。所以又称之为“明镜法典”。比如《施瓦本法典》又叫《施瓦本明镜》。这些法典原名《帝国国法和封建法合编》,而《萨克森法典》是其中代表性最好,影响力最大的一部。甚至被称为中世纪德意志地区最伟大的法典。在《萨克森明镜法》中,艾克不仅直接记录下了萨克森地区的习惯法,还包含了一些他对国家体制和法律本质的看法。

        《萨克森明镜法》是法律规则和原则的系统汇编。从结构上看,法典除一篇韵文序和三篇散文序之外,正文主要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法律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郡法院中执行的普通地方法即“领地法”,称作Landrecht,共三卷,分别包括71、72和91篇内容;第二部分是调整封建主之间关系的“采邑法”或“封建法”,称作Lehnrecht,编为一卷,共有78篇内容。 法典具体内容包括六个方面,分别是: (1)教俗关系法(Verfassungsrecht); (2)法庭组织法(Gerichtsverfassung); (3)采邑法(Lehnrecht); (4)刑法和刑事诉讼法(Strafrecht und Strafverfahren); (5)家庭和继承法(Familien - und Erbrecht); (6)村镇和邻里关系法(Dorf - und Nachbarrecht)。

        《萨克森明镜法》主要适用于德意志北部,后又扩展至中部、东北部、随后伴随着德意志民族的迁移适用在荷兰和波兰地区。从很早的时候开始,法典本身就被看作具有很高的权威,其中的规定有许多被直接纳入了城市法和其他的领地法。凭借对德意志王国零散的习惯法进行的理性化加工,使其不仅在法学方面独树一帜,并且也使其效力遍及了德意志大部分地区,成为集法学学理和司法实践于一身的经典著作,它对后来的《普鲁士普通邦法》有直接的影响,甚至影响到十九世中晚期制定的《德国民法典》。除了《萨克森明镜法》,另外一部同时代的作品《萨克森世界编年史》(Schsische Weltchronik)通常也被认为是他的作品。因其在法学和史学上的重大贡献,艾克因此被认为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学者之一,是德意志民族法律独立,进而达成民族独立的大功臣。所以他亦是德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现在德国马德堡市和马德堡大学(Otto-von-Guericke University Magdeburg)设有纪念他的“雷普高奖”,专门用来奖励历史和法律方面的优秀学术著作。

        《萨克森明镜法》是一本非常专业的法学书籍。但因其在法学研究上的意义重大,所以现在国内法学史家 高仰光先生特别著述了《萨克森明镜法研究》(200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另外他在德国民俗文化上亦有影响,德国民间有个谚语叫“谁第一个来,谁就第一个干”(Wer zuerst kommt, mahlt zuerst),意思类似于中国的“出头的橼子先烂”。据说就是他最先说的。

        法尔地马尔:这位是丹麦历史上的明君,丹麦埃瑟利森王朝(Estrith Dynasty)十三代目瓦尔德玛二世(Valdemar II)。他绰号叫胜利者(Sejr,意思是the Victorious)或者征服者(the Conqueror)。因为他率领丹麦军队参与了文德十字军并大获全胜,大大扩张了丹麦的地盘。在这次十字军中,诞生了丹麦的国旗 —— 红底白十字的“丹尼布洛”旗(Dannebrog)

        1170年生于丹麦的丽波(Ribe),丹麦“伟大年代”三名王(瓦尔德玛一世、克努特大帝和瓦尔德玛二世)的最后一位。父为瓦尔德玛一世,他实际上是正妻生的长房,但是因为父死时才12岁,而且北欧国家的继承法比较混乱,只要是先王血亲即可继承,所以只能让他的私生子哥哥克努特继位,他自己得了石勒苏益格公爵(Duchy of Schleswig)的头衔。并由石勒苏益格主教瓦尔德玛-克努德森(Valdemar Knudsen)摄政。由于这个时期石勒苏益格下属不少区域教区成立的比较迟,还没有什一税。所以克努德森就想办法征税,与此同时成年的瓦尔德玛二世也想增加岁入,求财的两个人对着干了起来。对着干的结果是克努德森潜逃国外,在获得神罗皇帝和北德地区诸侯的支持后,招兵买马打算反攻石勒苏益格,瓦尔德玛二世求助克努特大帝,由于克努德森长期勾结北德诸侯,最后甚至成了北德诸侯干涉丹麦内政的带路党,克努特大帝早就想削他了,他甚至怀疑瓦尔德玛二世跟克努德森是一伙儿的。瓦尔德玛二世主动求助就是一个投名状,赢得了克努特的信任。兄弟俩集结起丹麦军队将克努德森击败。这是丹麦作为北欧边墙角色的开始,从此之后丹麦成为阻挡北德诸侯北进斯堪的纳维亚的盾牌。由于这次战斗,瓦尔德玛二世得以独享石勒苏益格,而且在克努特死后借助其无嗣的机会晋位为新的丹麦国王。

        丹麦早在11世纪曾征服整个英格兰和挪威,建立北海大帝国,克努特大帝的去世和自英格兰出身的忏悔者爱德华登上英国王位,使英国一举摆脱了丹麦的控制,都标志着强大的丹麦时代的终结。所以此时,丹麦国王如果能重现祖上的哪怕一点荣光,都会被视为延长了丹麦的伟大年代,就足以青史留名,而瓦尔德玛二世就做到了。瓦尔德玛二世登位后,先是支持了挪威百年内战的权杖派。但是丹麦国内的诸侯对他不服管的问题使他没法全力去干涉挪威,权杖派本身的不给力也让他提不起兴致,随后他又去进攻北德诸侯,拿下了吕贝克等地,但是他的行动又激起了北德诸侯的反感,神罗皇帝腓特烈二世也借此放话要介入丹麦局势。看斗不过神罗帝国的瓦尔德玛二世又提出了让丹麦参与北方十字军战争(Northern Crusades)中,一方面这能确保丹麦的商业通道畅通,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北德诸侯势力进入并控制波罗的海东岸的国家。他的远征目标是爱沙尼亚人。这个时候爱沙尼亚、立陶宛和古普鲁士人都还没信奉极毒教,所以他的远征是十字军行为,可以取悦教廷进而获得支持。尤其是这时候克努德森还在继续蹦跶,还找到了士瓦本和不莱梅作为自己的后盾。于是乎瓦尔德玛二世和教廷做买卖,最后教宗英诺森三世同意把克努德森弄走,把石勒苏益格主教位置给了瓦尔德玛二世的铁杆,而作为交换,1219年瓦尔德玛二世在摆平了其他北德诸侯的干涉企图后,集结丹麦军队开始远征爱沙尼亚。此时盘踞在爱沙尼亚的立窝尼亚骑士团正在被爱沙尼亚人围困,瓦尔德玛二世打出援助骑士团的旗号,顺利在爱沙尼亚的林德尼西(Lindanise现在的塔林)登陆,几乎没有遇到抵抗就占领了整个地区。爱沙尼亚的首领携带礼物假装投降,保证服从国王,并接受洗礼。实则在暗中集结军队,同时刺探丹麦的军营。三天后的晚饭时间,爱沙尼亚人突然从5个方向发动猛攻。丹麦人被这次突袭打得晕头转向,阵型十分散乱,即将溃败。根据传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随军的丹麦大主教安诺斯(Anders Sunesen)于高地上双膝下跪,祈求上帝的保佑。突然,天空中飘下一面红底白十字旗,并且传来一个声音:“当旗子被举起的时候,你们定将赢得胜利……”于是安诺斯高举这面旗子,并命令两个教士扶住他的胳膊以免于旗子倒伏。丹麦军见状士气大振,马上依靠旗帜指示集结起来,迅速恢复了指挥系统,然后死死顶住了爱沙尼亚人的进攻。就在这时丹麦的盟友文德族军队赶到,同时一部分散乱的丹麦军在重新组织起来后,发现他们到了爱沙尼亚人的后面,于是立即加入解围作战中。诸军联手大败爱沙尼亚人。取得了林德尼西战役(Battle of Lyndanisse)的最后胜利。这面从天而降的旗帜,就是后来的丹麦国旗——丹尼布洛旗。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国旗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国旗之一,800余年一直使用至今。实际上,天空飘落旗子是不可能的——其实这只是大主教的心理战术,旗子是教皇授予丹麦军队的,安诺斯在出征前早已藏好,只是秘不示人,等到关键时刻才出示。而且安诺斯组织了人,看情况就呐喊,让军士们以为天上有声音。果然,旗子让丹麦军队反败为胜,此后,丹麦人把战役发生的的6月15日定为“国旗日”。同时丹麦亦征服了爱沙尼亚北部,顺利推进了北方十字军运动。由于征服北德地区和爱沙尼亚海岸,使领土东占爱沙尼亚,南据吕根岛。故丹麦大议会为瓦尔德玛二世上“胜利者”尊号。有了光环加身的瓦尔德玛二世立即开始了内外两面的改革,内政上这位胜利王倒是不愧自己的名号,他和大贵族、大主教,以及大寺院主持等人共同治国,有事就开会讨论,并下令在尼堡仍修筑了会议宫殿和大厅。同时他请人开始对法律进行研究,他下令将所有日德兰的古老法律条例汇集整理,最终在晚年时编纂成一本杰出的法律大全《日德兰法典》(Code of Jutland,丹麦语:Jyske Lov,这本书又叫候穆尼西斯版抄本Codex Holmiensis,因为日德兰法典不止一版,它在日后多次再版和修订,但是名字一直被沿用下来,所以用这个特指最老的版本),《日德兰法典》是丹麦历史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也是丹麦国家法律体系的开山作。它是丹麦历代传统习惯法和组织法的总结汇编,借助这个最古老的版本,现代的史学者和法学者们可以对丹麦古代史有较为深入的理解。所以这本法典不但有着法学意义,还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这部法典开篇名言“必须以法治国”,在丹麦人人皆知,深入人心,为培育丹麦人民的法制精神奠定了基础。尽管胜利王死后丹麦国家陷入内乱,使这本法典沦为空谈,但是他给了丹麦人民一个普遍的治国原则,为日后丹麦人不断追求独立,最终重振了国家做出了贡献。不过瓦尔德玛二世对内上颇有功绩,对外实在拉垮,除了靠精神鼓动获得了林德尼西战役的惨胜(丹麦军遭突袭后损失惨重,虽然战胜,但是也只攻下了北爱沙尼亚,最后不得不把征服爱沙尼亚人的任务还给骑士团国家,其实是给骑士团做了个嫁衣)之外,自己凭本事下场的时候其实斩获一般。1223年,瓦尔德玛二世和儿子小瓦尔德玛出门狩猎取乐,结果遭到北德诸侯之一,施伟林的“黑伯爵”海茵里希(Henry I, Count of Schwerin)的打劫。施伟林伯爵领跟丹麦王室有婚姻关系,瓦尔德玛二世想凭借婚姻谋夺这家的土地,结果海茵里希参加十字军运动回来后发现土地被夺,遂和瓦尔德玛二世争产,由于吵不出结果,他就决定来个狠的,瓦尔德玛父子被他绑了后,他勒索100匹好马、100套昂贵的骑士服装,外加44000银马克赎金。同时,他要求瓦尔德玛二世必须放弃除吕根岛外波罗的海以南的所有领土,并且起誓永不进行报复。瓦尔德玛二世好汉不吃眼前亏,咬牙接受所有条件,让自己的老婆,丹麦王后贝林佳丽娅(Berengaria of Portugal)把除王冠外的所有首饰都给卖了,好不容易凑够了钱。一回到丹麦,瓦尔德玛二世立即给教皇写信,要求允许他违背(不报复的)誓言。由于之前教皇霍诺留三世曾经参与说和释放,结果海茵里希丝毫不给教廷面子。所以教皇同意了瓦尔德玛二世可以报复,于是瓦尔德玛二世便集结一支大军,找海茵里希复仇。海茵里希听说后立即在北德到处串联,要北德诸侯结盟共同对抗丹麦。北德地区几个素来想北进扩张的封建领主和自治市如梅克伦堡、吕贝克和拉策堡响应了海茵里希的号召,集结军兵应战丹麦。两军在博恩赫沃德(Battle of Bornhöved)遭遇,瓦尔德玛二世亲临前线身先士卒,打的很勇猛。虽然失去一只眼睛,牺牲了数匹战马,但仍然奋战不止。但是丹麦军队里有人内通对方,眼看战况相持不下时突然倒戈,导致丹麦军一败涂地。瓦尔德玛二世的侄儿被俘。他的一位重要盟友、韦尔夫家族的奥托一世(狮子海茵里希之孙,奥托四世之侄)也被俘;幸亏一位骑士拼死抢救,瓦尔德玛二世本人才得以逃生。此战过后,丹麦夺取的所有北德领土均丧失,与神罗帝国的边界也再次北移,由易北河变为艾德河,荷尔斯泰因领再次归于神罗帝国,这是后世普丹之间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的开始。吃了败战的瓦尔德玛二世只能在国内搞搞改革,但是他的改革没有触及丹麦封建制的根本,只能说开了个好头,就在1241年病逝,他死后膝下三子争位,造成丹麦的大规模内乱,开启了丹麦历史上的“大空窗”年代。从而使丹麦国家迅速衰落下去。

        法尔塔:这位是德国中世纪最伟大的爱情诗人瓦尔特·冯·德·弗格尔瓦伊德(Walther von der Vogelweide,又叫瓦尔特•冯•福格威德)约于1170年生于南提洛尔(奥地利西部的山区),约1230年逝于维尔茨堡,也葬于此。

        因具体生涯记载十分缺乏,史学家多依赖传奇故事来推断其人。可能出身于一贫穷的骑士家庭。早年曾在维也纳宫廷里服务,奉老莱茵马尔(Renmar der Alte)为师,学习宫廷恋歌的写作。后进入宫廷成为宫廷诗人。1198年因不小心得罪权贵,被迫离开宫廷,在欧洲各处游历,因而成为当时最著名的游吟诗人和歌手。他一直以来拥护德国各王朝和罗马教皇斗争,并为此作诗进行鼓动,因此他被后人认定是德国民族独立斗争的英雄(尽管很诡异的是诗人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而德国民族独立斗争是新教徒完成的)。晚年的他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因为诗人立场坚定的拥护皇帝权威,文名又高,结果受到德皇腓特烈二世的赏识,腓特烈二世赐给他一块德国维尔茨堡附近的土地。瓦尔特晚年因受宗教热情鼓动,创作了许多十字军题材的歌曲,如《巴勒斯坦之歌》(Palästinalied),目的是鼓动德国骑士参加第四次十字军。最后诗人终老于维尔茨堡。

        在德语文学史上,瓦尔特被公认为是中世纪德语爱情诗的最高峰。他的爱情诗第一杰作《菩提树下》(Under der linden),是德语文学爱情主题诗作承前启后之作。在瓦尔特之前的德语爱情诗,多以贵妇人和骑士或者其他上层阶级的爱情为主题,且背景和情感表达里大多都透着一股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这种诗作统称为破晓诗(Tagelied)。瓦尔特则一反常态,他是中世纪德语文学圈中第一位尝试以平民少女的爱情为主题,以描绘女性生来的朴素自然之美,而非珠宝华服,以讲述少女和情人间幽会故事为主题的爱情诗的诗人。直白一点说,瓦尔特之前的德语爱情文学,都是夫人衣锦绸,骑士甲覆裘。金杯和银盘,美酒牛羊肉。欢歌夜难止,晴明跃马头。而瓦尔特则成了第一个写“西家少年东家子,两情相悦慕心底。夜半情郎倚菩提,为待红颜一笑颦”的爱情文学作者。瓦尔特因为常年当游吟诗人,所以遣词造句平易近人又不失优雅,文风淳朴而清新,这让他的作品脍炙人口。菩提树也因此在德国文化中超越其他植物,获得了极为崇高的地位。同时,他又是一位政治诗人,他采取民间艺人的讽刺短诗的形式,加以发展,写成了许多锋利的格言诗,作为和罗马教皇斗争的武器,具有非常丰富的政治内容。这种诗当时被称为“帝国格言诗”,最著名的一首是《我坐在一块石头上》(Ich saz ûf einem Steine,由于这首诗歌太著名了,以至于瓦尔特的形象永远被定格成一位坐在石头上的大叔)。诗人一生十分高产,有据可考的就有90首抒情诗,140首格言诗和一首古曲。他的这些作品被收录进中世纪德语文学第一巨作《马内塞古抄本集》(Codex Manesse,书中亦收录了他的画像)里并被妥善的保存了下来,因为他在德语文学上的伟大地位,所以在后世传说极多,最有名的传说是如果谁在他的墓前读他写的诗歌或献花,谁就会得到他的祝福而获得自己希望的爱情,所以他墓上花朵四季不绝,至今仍常有人献花,他的墓是德国维尔茨堡的一大旅游胜地。

        乌尔力希:这位是德国中世纪传奇级的放浪诗人,列支敦士登的乌尔里希(Ulrich von Liechtenstein,约1200—1278,Liechtenstein就是列支敦士登)。所以可以是说他是德国人、或奥地利人,或列支敦士登人。此人乃是德国文学史和德国历史上的一大奇人。以个性激烈,敢作敢为,行径疯狂,痴情无双,能文善武,特立独行著称。

        具体生涯和其他中世纪德国诗人一样不甚清晰,史学家大多依靠传奇故事和署名作品来研究他。现在主流史学界一般认为他是奥地利人。大概1200年左右生于现在奥地利的穆劳(Murau),他年少时候在伊斯特里亚公爵海茵里希的宫廷中接受成为扈从的教育。由当时的奥地利公爵利奥波德六世册封为骑士。后来他参加了萨尔茨堡选帝侯腓力的皇帝派军队去讨伐教皇派,参加了萨赫森堡战役。之后此人就消失在历史记录中,之后关于他的记录都是传奇故事。在传奇故事中此人个性十分痴情,给自己想象的情人大写情诗,到最后甚至写了本自传体的书《为女士效劳》(Frauendienst),里面充满了火辣辣的....单相思。此人执着于中世纪的那种骑士道,所以他的诗作也大多以骑士道为主题。他被认为是中世纪德语文学圈里面骑士道主题诗作的一流高手。而且尤其难得的是,诗人为了能以骑士道的要求赢得女士芳心,敢于身体力行,甚至于癫狂。而他的爱情诗篇随着他的癫狂行为传遍各地,他的最著名的癫狂行为是说他在游历的时候爱上了一名女子,但她毫无反应。女士的拒绝让乌尔里希做出种种极为荒唐的举动。那名女子解释说,她之所以不愿成为他的爱人,是因为乌尔里希的上嘴唇过于丰厚。于是他对自己实施了现在我们称之为外科手术的行为(一说他是兔唇),而后等待他的是持续将近一年的疼痛难耐。

        那名女子认为这种痛苦还不足以表达诚意,仍然拒绝接受他的求爱。乌尔里希为了赢得芳心而参加了多场赛事,有一次险些失去一只手。那名女子得知后反而嘲笑说“我想他的小指还在。”乌尔里希听闻此言,即刻将小手指削掉,附上一首长篇爱情诗一并送给了那女子。

        对方的回答很干脆:“我不认为一个理智的人会做出这种蠢事。”于是郁郁寡欢的骑士决定踏上一段传奇旅程:他离开自己的城堡,向在日耳曼国家领土上遇到的所有武士发出挑战。一旦战胜,他就强迫战败者向他所爱的女子致敬。据说他从威尼斯一路杀到维也纳,沿途战无不胜,在骑兵枪战中连续折断了307把长枪,所向无敌(史学界普遍认为这是吹牛)

        他的其他疯癫举动还包括:为了见恋人他化妆等在她家门口和那些祈求她恩典的麻风病人混杂在一起好几天...以及出于某种神秘的信念,把他艰难的挑战视为维纳斯赋予的使命,所以他在头盔上饰以这位女神的雕像,同时在甲胄下穿着全套女装....等等。总之关于他的类似传奇极多,这些传奇让他成为德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经典人物。中世纪德语文学第一巨作《马内塞古抄本集》(Codex Manesse,书中亦收录了他的画像)收录了他的作品。现代德国制作的电影《狂野骑士》(A Knight's Tale),也是以他的传奇故事为根本制作的。

        通宝推:白玉老虎,
        • 家园 纠个小错,不是克努特大帝

          瓦尔德玛二世 的哥哥是 克努特 六世,一般说的克努特大帝是二世,曾经征服英格兰的那位

    • 家园 更新:两西西里王国

      这个国名稍微有点复杂,严格意义上讲其实并没有“两西西里王国”这个国家。只有西西里王国(Kingdom of Sicily,意大利语:Regno di Sicilia,简称Regno王国)。只不过在“西西里的晚祷”事件之后,西西里王国分裂成两半,历史上往往称之为西西里王国和那不勒斯王国(Kingdom of Naples)。不过那不勒斯王国为了表示自己对西西里岛的治理权,正式国号还是西西里王国,历史学者为了区分这两个政权,才取名那不勒斯王国或者“灯塔这一边的西西里王国”。所以比较好的划分法应该设立两个势力,即西西里王国和那不勒斯王国。那不勒斯王国长期是意大利半岛上的大诸侯,是中世纪意大利五大强国之一(威尼斯,教皇国,那不勒斯,米兰,佛罗伦萨。那不勒斯是唯一一个国主尊号是国王的,所以中世纪意大利一提王国,如果没有特指,就是指西西里王国)。但由于这两个势力的关联性,特别是最后这两个国家又恢复了一统,进而成为现代意大利国家的一部分,所以意大利官方的历史学者喜欢用两西西里王国(Kingdom of the Two Sicilies,意大利语Regno delle Due Sicilie)来称呼这个时期。成4这里用的是意大利官方的提法。

      成立于1130年,不过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1047年。这个国家是“诺曼征服”时代的产物。其国家的贵族阶层都是诺曼人。所以历史书上也叫西西里诺曼王国。诺曼人(意思是“北方人”)是起源于法国诺曼底地区的一个维京系族群(但是已经法国化了,诺曼人官方语言是法语)。这个族群大约于1030年开始,或以个人寻求出头天的目的,或以国家扩张领土的目的而开始对外扩张,并且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先后在西欧、南欧甚至是中东地区建立起一系列的诺曼人的国家。这个过程史称“诺曼征服”时期。虽然最后诺曼人国家都和当地民族融入而最终消失,但是诺曼人的扩张,深深的影响了整个欧洲民族的民族性。诺曼民族精力充沛,个性顽强,而且非常讲究实际。是典型的现实主义民族。所以他们在完成对所到之处的征服后,大多都能采用现实可行的政策。对下面被征服的臣民能做到该宽则宽该严则严。甚至到最后为了维持统治,能放下身段主动去融入当地人里面。成为各个新生民族的一部分。所以在诺曼征服时期建立的一系列国家都很强盛,国祚绵长。而西西里王国是其中最长寿的一个(一直到19世纪意大利统一才消失)。起先由于意大利半岛上诸侯纷争,对雇佣兵的需求很旺盛,就有很多诺曼武士离开诺曼底去意大利当兵讨生活。这些雇佣兵中有些能干的人因功受爵,在意大利南部成立了一些诺曼人的小城邦或者小国家。其中有三个最主要的小公国:卡普亚,阿普利亚和卡拉布利亚。1047年,诺曼人佣兵中出了一个杰出的家族奥特维尔家族(Hauteville family),在家主“铁臂”古力耶莫一世(Guglielmo d'Altavilla)的领导下一统三个小公国,成立了阿普利亚和卡拉布利亚公爵领(Duchy of Apulia and Calabria)。在他的领导下奥特维尔家族重挫四大海洋国家之一的阿马尔菲,将势力扩张到亚平宁半岛的靴子尖上。与此同时奥特维尔家族的另一个分支跑到西西里,这个西西里分支的家主鲁杰罗一世(Ruggero I di Sicilia,鲁杰罗就是英语里的罗杰)带领军队粉碎了盘踞在西西里的绿教国家西西里异密国(Emirate of Sicily)。这样奥特维尔家族的势力就成功控制了墨西拿海峡两岸。1130年,奥特维尔家族两大分支合流,推举出新家主,西西里王国的首任国王鲁杰罗二世(Ruggero II),西西里王国遂正式宣告成立。

      西西里王国在意大利半岛上算大国,在世界历史上就算不得大了,而且由于政治不稳定,变化过快,其势力此消彼长,最多只辐射到北非突尼斯一带和耶路撒冷王国。但它在意大利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在中世纪史,尤其是意大利史上,西西里王国是绕不开的话题。西西里王国的历史,核心就是一个大写的乱字。它是一部教廷在精神上对这里进行无数次的蹂躏,加上外来诸侯如诺曼人、德意志人、法国人、西班牙人和阿拉伯海盗在物理上对这里进行无数次蹂躏的惨史。西西里王国的位置正好卡在东西地中海往来的要津上,所以无论东西那路人马,想去那一面就得从这里过。所以外国君主来此干涉,夺权统治,是几个世纪以来西西里王国的主旋律。就算是奥特维尔家族,其实也是外来户(鲁杰罗二世起家的这一支,来自法国)。奥特维尔家族之后西西里王国更是不断落入外国君主的手中,德国系的霍亨斯陶芬,法国系的安茹和西班牙系的阿拉贡,纷纷借助各种内乱入主这个地方,所以在成4涵盖的时期里,西西里王国是一个剧本就换一个王朝。而且每个王朝和前代关系都不大,还全部都是外国君主。如走马灯一样变幻纷乱的政治塑造了西西里和南意大利,南来北往的军兵乱过,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事物,然后在西西里这个沸腾的大锅里融合。既酿出了南意大利人民的悲剧,也创造了普惠欧洲的新事物。西西里王国融合了极毒教与绿教的文化,见证了最后的十字军东征,建立了欧洲最早的一批大学(那不勒斯大学和萨莱诺医学校),主导了古希腊古罗马文献从阿拉伯文到拉丁文的二次翻译,最后在它的鼎盛年代创造出了文化上的累累硕果,意大利的三大桂冠诗人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都是被西西里王国繁盛的文化气氛所吸引而来此寻找灵感,进而在这里形成了他们自己的思想的。但这些伟大的文人们在这里寻到了自己寄托毕生的爱和美的时候,也在这里目睹了让他们怒发冲冠的种种恶与丑。外来的教皇与外来的国王的无底线争权夺利,在整个中世纪里都在困扰着西西里王国。这些斗争的惨烈和无道,让西西里的人民看穿了两派势力的逐利本性。最后又通过这三位桂冠诗人的铁笔迸发出来,形成了独立自主的觉悟心。这个觉悟心是助推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诸多精神动力之一。可以这样讲,在意大利的北方,威尼斯用自己的做法证明了现世的利益才是重要的。佛罗伦萨用自己的生意证明教会如俗人一样爱钱,维罗纳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教皇不是位于云端,不可侵犯的神明。那么在南面的那不勒斯王国,就用自己的遭遇,证明了教廷其实和其他的诸侯一样为了自己的私利,能有多么残忍而无情。神的代表不但和俗世诸侯一般,甚至还不如其他诸侯一样直白。在无数次遭受残酷对待的西西里人,最终厌倦了外来统治者,不再迷信教皇与国王的权威,反而逐渐形成自己的民间组织,这就是现代黑手党的起源。他们的觉悟心和行动力,都为后世意大利的民族主义崛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诸侯们的常年混战中,在三位桂冠诗人的呐喊、嘲讽和揭露中,意大利民族独立的精神和意志点滴形成,并最后在近代迸发,创造今日的意大利国家,和跨越大洋,影响世界的意大利文化圈。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剧本四:出现在西域的狼 -2

        彼特拉克:这位就太有名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人文主义之祖,意大利三大桂冠诗人之一的 弗朗西斯科-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他是文艺复兴运动中的大宗师,也是意大利地区文艺复兴的最有名的代表之一。

        出身于佛罗伦萨的名门望族之家,父名塞尔(Ser Petracco),是当时佛罗伦萨很有名气的公证员,也是佛罗伦萨的白系成员。所以他的命运跟他的前辈但丁一样。在黑系杀白系的时候,年纪尚轻的他和父亲一起被流放(但丁是他爹的好朋友)。他们最后流亡到法国阿维农。1305年由于法王腓力四世劫持教皇,创设阿维农教廷,实现了天主教会的两皇并立。而被劫持的贪财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正是当年唆使和组织佛罗伦萨黑系杀白系的始作俑者,是白系不共戴天之仇人。白系内部派系很多,有不少白系的人并无什么大理想,参与白系只是因为想要发泄私仇。所以阿维农教廷创设后,成为白系流亡者理想的定居地。他们在阿维农形成了一个白系的小社群。塞尔就投奔到了这个地方定居。彼特拉克一生酷爱古典,喜欢文学艺术。阿维农所在的普罗旺斯地区,是当时欧洲的诗坛圣地。普罗旺斯的“温柔的新体”和抒情诗派,是那个时期欧洲诗坛的标杆。彼特拉克深受影响。最开始他听从父亲安排去学了法律,先后游学于蒙彼利埃大学和博洛尼亚大学。不过他一直没有放弃文学的梦想,最终他没有继承家业,而是在父亲死后专职于文学创作。未曾放弃的他和很多的伟大文人一样,爱情事业终于在阿维农两开花,让他踏上了一条伟大道路。

        众所周知,小情人是文人和意大利人的标配,而作为意大利最伟大的文人,三大桂冠诗人更是要把自己的小情人整的足够文艺才能彰显水平。这三位情种的文学生涯,都是给小情人写情诗,或类似文艺作品开始的。在他们的如花妙笔的加持下,三位女性——但丁的贝雅特丽齐,薄伽丘的玛利亚,和彼特拉克的情人劳拉(Laura de Noves),成为了意大利文学史上第一代顶流的女性角色,也是亚平宁半岛的第一代大众情人。彼特拉克23岁时在赶一场乡村戏时邂逅了时满20岁的劳拉。俩人一见钟情,尽管劳拉这时已经嫁给了一个阿维农的骑士。但真爱就是火烹油,时间久温度够,那是一定要开锅的。但因为吃教廷的饭,所以彼特拉克是无法公开结婚的(彼特拉克的孩子是偷摸生的,后来晚年成名了,才公开认账上户口,而且他的媳妇跟他是头婚),不能修成正果的诗人只能用一生去爱慕她,即便后来两人没有再见面,但依然作为笔友交流不断。44岁时劳拉因黑死病去世,彼特拉克悲痛欲绝,为此写了很多追忆她的情诗。彼特拉克的情诗收录在他的处女作《歌集》(Il Canzoniere)里面。《歌集》实际上是即兴而作的诗体日记,共366首,其中14行诗317首,抒情诗29首,六行诗9首,叙事诗7首,短诗4首。其中最有名的是彼特拉克自创的意大利式十四行诗(Petrarchan Sonnet),这种彼特拉克首创的诗体,特点是非常像歌词,配上音乐就能唱。后世匈牙利著名音乐家,钢琴之王李斯特就以此创作过一首曲子《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Tresonettidel Petrarca)。所以彼特拉克的一经出版即轰动意大利,迅速被翻译为其他语言传唱四方,进而成为当时西欧最流行的情诗集之一。三大桂冠诗人的情诗非常有人文主义特色。比对他们三人的诗作,可以看到他们的西施们,其特征逐渐展现了一个由神到人的过程。但丁的情诗里,贝雅特丽齐的美丽是一个精神上的存在,而不是一个现实上的存在。其形象充满神性,是三大美女中最像神仙的。而薄伽丘的情诗里,玛利亚就是一个活生生的邻家小妹,是绝对现实的存在。她的一颦一笑一喜一怒都发自纯粹的天性,和每个人的女友完全一样,所以她是三大美女之中最接地气的。而在但丁和薄伽丘之间的彼特拉克的情诗里,劳拉就是神性和人性兼有(彼特拉克自己就把《歌集》叫《圣母劳拉》的上篇和下篇),彼特拉克笔下的劳拉,其美貌犹如神造,让人望而生慕。但彼特拉克又不像但丁描绘贝雅特丽齐一样是从一种信徒膜拜天使的角度来描绘自己的偶像,而是像每一个意大利的情郎一样,对爱人直白的从头上的金发一直赞颂到下面的脚丫。这种活灵活现的描述长期以来在禁欲主义压制下,只有人去这么做,但没人去这么写,而敢直截了当的讲情人的身姿多曼妙,面容多好看的彼特拉克,绝对是那个时期的欧洲情诗诗人的独一份。以至于他的《歌集》一出版后,他的不少粉丝被作品中的劳拉迷得神魂颠倒,特地来亚维农来一睹芳泽(不过因为印刷技术、传播技术和运输技术的落后,等到粉丝们来看的时候劳拉已至中年,人老珠黄,导致不少粉丝看到后失望而归)。但他又不像薄伽丘对玛利亚的情诗那样,饱满的描写着情人间的打情骂俏斗智斗勇。而更像但丁所喜欢的那种圣洁的爱情。他和但丁描绘的爱情都是柏拉图式的,而不是薄伽丘这样的红尘人间式的。这种在文学上先是神,然后是半神,最后回归为人的过程,就是意大利人文主义诞生和演化的历程。中世纪的欧洲有两大统治阶级,一是以国王为首的封建主阶级,二是以教皇为首的僧侣阶级。前者靠刀剑夺得天下,尚武轻文;后者牢牢掌握文化大权,将文化变成宣扬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工具。革命导师恩格斯总结到:“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教会鼓吹上天重于人间、来世重于今生、灵魂重于肉体;主张放弃现世的欲望,一心追求死后的灵魂超脱,这使得禁欲主义大为盛行,到了中世纪晚期禁欲主义已经走火入魔,已不再是倡导节制无限欲望的思想,而变成了一套因为过于强调灵魂和精神性,开始对人本身的存在意义都予以否定的理论。两大统治阶级的相互斗争,导致教廷北迁阿维农事件的发生,这标志着神罗皇帝和教皇势力的衰败。与此同时持续近200年的东征运动也基本结束。东征的过程让西欧人大开眼界:他们学会了东方的先进科技,开辟了东方市场,也看到了东方更现世的生活方式,进而增强他们追求俗世快乐的欲望。随着意大利城邦国家的崛起,商人国家和金权国家的逐步壮大,追求拜金和现世享乐的新生资产阶级和市民阶级因而诞生。他们诞生壮大的年代,是一个新旧时代的交替时期,而这也正是三大桂冠诗人的时期。这个时代的人身上,既有着旧时代的深深烙印,但又肯定和渴望新的俗世的价值观念。三大桂冠诗人的思想历程,就是这个时代的最佳象征。但丁是旧时代的展望者,薄伽丘是新时代的赞美者,而彼特拉克就是两级之间交替时期的代表。他鞭挞教廷的虚伪,但又长期在教廷担任要职;他大胆的赞美爱情和幸福,但有时又认为这是邪恶;他热爱祖国和人民,但又轻视和脱离群众。他主张人类之爱,但又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这种新旧共融的特点,是早期人文主义者的一大特征。但彼特拉克比起但丁来说战斗性要强得多。他对于人的意义,人间的爱与美持坚定的赞赏态度,而对于教廷的禁欲主义是持坚定的批判态度的(其实严格说彼特拉克批判教廷,主要是批判教廷秉持的禁欲主义,而不是教廷本体)。可以这样讲,如果说但丁首先提出人不应该这样活着,人活着是有意义的。彼特拉克就用伟人们的故事,向人们揭示了人可以活的很伟大和波澜壮阔。而他写的伟人故事,就是彼特拉克的两部封神之作——《阿非利加》(Africa (Petrarch))和《名人列传》(De Viris Illustribus)。

        作为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名实相符的桂冠诗人,彼特拉克成名当然不能只靠他那些优美的情诗,而是靠他在文学和史学上的巨大成就。1320年左右彼特拉克遇见了他的一生挚友薄伽丘。两人诗文唱和,互比伯牙子期。薄伽丘知道他老友想家,就举荐他去佛罗伦萨大学讲学。但是佛罗伦萨这地儿是出了名的人杰地不灵。(意大利三大桂冠诗人全是佛罗伦萨人,但全都在佛罗伦萨呆不下来,到头提桶跑路,然后在别的地方成名。由于连着看走眼,得罪了意大利三大桂冠诗人,所以在美第奇王朝之前佛罗伦萨在意大利名声很糟),彼特拉克回到佛罗伦萨之后,发现自己流亡期间,负责给他们家看家的人卷了他家的财产。他向佛罗伦萨政府申诉,而惯于看走眼的佛罗伦萨政府完全不吸取追放但丁时的教训,装死踢皮球,就是不办事。诗人大怒,抬腿走人去别处定居。听说老友遭了这种对待,面上无光的薄伽丘一气之下,搬离佛罗伦萨去了契尔塔多。不过佛罗伦萨政府没眼力价,不代表佛罗伦萨人都没眼力价。有个以眼光准出名的佛罗伦萨有钱人,非常欣赏彼特拉克的才华,所以愿意出资赞助他,后来彼特拉克游学搞出版做项目的钱很多都是他给的,这个人就是美第奇家族的家主乔万尼-德-美第奇。也多亏乔万尼的慷慨,佛罗伦萨连着得罪了三大桂冠诗人之后,幸免于被彼特拉克和薄伽丘的诛心铁笔继续挂在意大利文学史的路灯上。

        离开佛罗伦萨后的彼特拉克回到了阿维农,凭借才华和人脉关系谋到教廷中的职务。他干过很多活少钱多的闲职,加上他又找到了一个新的,极为给力的赞助人——米兰僭主加利佐二世-维斯康蒂,所以他既有机会出去游学,又有时间坐下写作。但是有钱有闲的彼特拉克并不缺良心,20余载供职和游学的人生经历,让他看到了教廷如何压抑人性,玩弄人心。诸侯是如何争权夺利,涂炭生灵。而卑微如野草般的普通人民在这水深火热的世道中,是如何依然散发出人性的光辉,而这光辉又是如何暗淡无光,生活的一点小确幸是如何难以保障,精神上同时又是如何被压抑摧残。目睹着种种残酷世情的诗人出离愤怒,他和当时的很多普通人一样,在内心中渴望英雄,渴望解放,渴望结束这种毫无希望的世道。彼特拉克从小就喜欢研究史学,而他内心中对英雄的渴求,让他把眼光投到了罗马时代这个意大利半岛的黄金年代,他毕生研究罗马史,沉迷于古代先贤们的言谈举止(特别是西塞罗、塞内加和维吉尔),还以先贤的行书口吻写了不少呼吁意大利团结,解放人民的作品。他把以罗马代表的古典文化作为他反对意大利的残酷世道的武器。1326年,他的第一部封神作,叙事史诗《阿非利加》出版。在这本史诗中,彼特拉克仿效维吉尔的笔法用纯拉丁语写作。主题是描述了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出动奇兵,翻越阿尔卑斯山,攻入意大利北部。古罗马猝不及防,节节败退,都城被围,危在旦夕。但罗马的一代名将大西庇阿改变战术,派兵攻入迦太基本土,迫使迦太基投降的故事。彼特拉克的这部史诗语言优美生动,修辞文雅,描绘的场面宏大,艺术性极高。而且主题也是当时欧洲上流阶级非常喜欢的战争史诗类型,所以甫一出版就是个爆款。连续被多国翻译,多次再版仍供不应求。彼特拉克也因此成为全欧洲闻名的文人。就像彼特拉克的情诗会让人跑去看劳拉一样,他的史诗,也让罗马再次在西欧光大起来。在《阿非利加》之前,罗马之所以是个重要的地方,与其说是因为昔日罗马的光辉,其实更主要的是因为梵蒂冈在罗马。随着阿维农教皇的出现,罗马和梵蒂冈失去了重要地位,光彩不再。而《阿非利加》重新让西欧人认识到是先有罗马,而后有梵蒂冈,在诗人的加持下,罗马再现光辉,重新成为一座文化名都。受惠的罗马人民非常感谢这位诗人,于是他们按照诗人最爱的古俗,于1341年4月8日在罗马的卡普托山(Capitoline Hill)上向诗人授予了欧洲文艺界的最高褒奖——月桂冠。彼特拉克是第一位绝对意义上的桂冠诗人。意大利三大桂冠诗人中只有他是生前就赢得了桂冠奖励的,其他两位都是后世追授的(其实当时授桂冠的还有另一位叫阿尔贝托-穆萨托Albertino Mussato,水平也很高,但是阿尔贝托本业是一位官员,而且很热衷名利,所以后来中断了创作,光芒完全被彼特拉克盖过)。

        晋位桂冠诗人,让彼特拉克成为西欧公认的文豪。阿维农教廷眼见自己麾下收了这么一位大名人,顿觉面上光彩无限,于是他们对彼特拉克更无管束,最后干脆把诗人派做外交职务,以满足诗人好游学的个性。于是诗人借助出公差的名义四处治游。他最爱去的地方是旺图山脉(Mount Ventoux),曾多次到哪里踏青和体悟。在踏青体悟的过程让彼特拉克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慨,旺图山脉的壮丽,让他质疑道像这样的自然景色有哪里不好?为什么人不能欣赏这种现世的美呢。于是他在自己收藏纂抄的西塞罗的信件集《给阿提库斯的信》(Epistulae ad Atticum)里面,第一次提出了“蒙昧时代”(Dark Ages)这个概念。彼特拉克把罗马帝国结束后漫长的中世纪称作是蒙昧的时代,在如黄金般的罗马毁灭后,欧洲进入了一个文明湮灭,摧残人性的时代。正因为陷入蒙昧,人已经没有了欣赏美的能力,所以即便是旺图山脉这样雄浑的景色,也只能被庸碌的人们所略过。彼特拉克认为如要改正这样的错误,就需要“复兴”文艺,以使人的美感“重生”。这是文艺复兴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中,并被后世的史学家们用来标注彼特拉克的这个年代(文艺复兴Renaissance这个词本意,就是重生,复活的意思)。这也就是为什么彼特拉克被称为文艺复兴的宗师的原因,因为是他率先论述和标注这个时代的。彼特拉克在开悟后,更加倾心于古典。希望能“复活”古罗马的伟大成就。他直截了当的讲“在我感兴趣的事物中,我总是着意于古典,因为当今世代对于我常常是难以忍受的。”基于该想法,他不辞辛劳,周游各地,极力搜集希腊和罗马的古籍抄本与历史文物,随后反复阅读,认真校对,并以自己的观点进行诠释和阐述。他把自己的文艺和学术思想称为“人学”或“人文学”,并以此和“神学”相对立;所以后人称他为“人文主义之祖”。开宗立派的彼特拉克,一方面和老友薄伽丘一起搞古典学术,另一方面自己也开始依赖古典进行仿写和再创作。其中最著名的再创作就是《名人列传》。《名人列传》是基于著名古罗马作家普鲁塔克(Lucius Mestrius Plutarchus)的《名人传》(Parallel Lives)的再创作,后来由于彼特拉克去专注于写哲学著作,所以没完稿,但是其意义依然重大。在这本书里,彼特拉克以人物传记的形式,给意大利人展现了一部宏伟的罗马史,让他们了解意大利的过去就是历史上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罗马帝国,从而激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以摈弃极毒教宣扬的“世界国家”的空想,进而走上民族独立统一的道路。后来诗人还手绘了历史上第一张意大利全图,写出了在意大利民族主义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首诗《我的意大利》(italia mia)。后世争取意大利民族独立的志士们,对他这首诗耳熟能详,经常引用。彼特拉克的作品大大激励了意大利人民的共同体意识,让意大利民族主义的崛起再次向前迈进了一步。晚年的彼特拉克移居到了帕多瓦地区的阿尔夸。他除了继续和老友薄伽丘一起搞古典文艺研究(比如他帮薄伽丘找钱,出版了薄伽丘主笔的《良神谱系》),其他精力都放在各种哲学论辩上。他在晚年所作的《秘书》(Secretum,De secreto conflictu curarum mearum)和《孤独生》(De vita solitaria)中开始表现出对人文主义的反思。这是以彼特拉克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的一大特色。作为但丁和薄伽丘之间的过渡,彼特拉克的矛盾性并不比但丁小,而他作为史诗类型文学作品的作者,既不能像但丁那样纯依靠美学观点来回避这个冲突,又不能像薄伽丘一样专注于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来避开讨论道义和伦理的复杂性。他是矛盾的,他的人文主义是一种滴水穿石的力量,而不是刀砍斧劈。以他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都是教徒,有的甚至十分虔诚。他们对于教廷的痛斥和否定,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做法。他们探寻的只是如何在极毒教文化中增添新的、更强调人的现世利益的可能性。当他们最终碰壁的时候,他们则很难更进一步,直接像宗教改革运动时期的那些人一样对教廷“指斥乘舆”。做一个比喻的话,三大桂冠诗人中,但丁像是一个开明的老年人,他反感旧有的黑暗,对未来怀有期望并不吝赞美。但他也自知自己是一个属于旧时代的老朽,已不可能像新人那样创造新的时代了。薄伽丘则像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对于旧有的邪恶是用各种方法斗到底,该骂就骂,黄嗑荤段都敢做。但是他的奋斗又不像久经沧桑的老人们那样充满智慧和哲理,是有精神无理论。而彼特拉克就更像一个混社会的中年人,他是义无反顾的离开了旧的时代向新生奔跑,而且终身不认为这是错误的选择,但是这个过程中的碰来碰去,让这个中年人反复彷徨不已,他向新时代迈了一步,但第二步没有走下去。所以他的重要性不在于产生了现代人所认为的重要而伟大的哲学思想,而在于他最早感受到了社会的变革,这种变革在其思想和情感上打下了清晰的印记;他的作品记录了这些印记,使后人在翻看时就能感受他那个时代。1374年,彼特拉克因病逝世,享年69岁。他作为那个时代的代表受到意大利人民深深的怀念,为了纪念自己民族最伟大的文学家。意大利人把他晚年居住的阿尔夸改名为阿尔夸-彼特拉克(Arquà Petrarca)。将他的墓地设为彼特拉克广场,是帕多瓦的一大名景。阿尔夸-彼特拉克镇曾多年入榜意大利最美村镇(I Borghi più belli d'Italia),每年都能接待数十万前来瞻仰这位伟大文豪的人。

        通宝推:白玉老虎,wild007,
      • 家园 剧本四:出现在西域的狼 1

        飞得力可三世:这是西西里王国阿拉贡王朝的3代目费德里科三世(Federico III di Sicilia)。不过按照正统世系来算,他应该是二世(也有历史学者这样用)。但大部分学者还是把他爹费德里科二世看作是二代目,所以费德里科三世用的比较多。不过还有他有个孙子,也叫费德里科。如果他是二世的话,他孙子就是三世。所以这个费德里科三世可以指他,也可以指他的孙子。这导致资料非常混乱。所以这俩人一齐写下来。

        1272年生于巴塞罗那,他是阿拉贡大帝,力克法国的名将佩德罗一世(Pedro III de Aragón)的小儿子。1282年西西里晚祷战争爆发后,西西里王国正式分裂为陆地部分的,由法国安茹家族统治的那不勒斯王国和由西班牙阿拉贡王室统治的西西里岛。这个阿拉贡王室又叫巴塞罗那王朝(House of Barcelona),身兼巴塞罗那伯爵、瓦伦西亚国王、阿拉贡国王的佩德罗一世是它的太祖。不过在阿拉贡世系里他是佩德罗三世。所以叫佩德罗一世或者佩德罗三世都对。佩德罗三世娶西西里德意志系国王曼弗雷德的女儿康斯坦丝为妻(不是剧本1里那个海茵里希六世的猛女老婆,只是同名),通过婚姻线获得了霍亨斯陶芬王朝在西西里的继承权。1282年,由于西西里晚祷事件,排斥法国安茹王室的西西里人急需外援,因此迎佩德罗三世为王,佩德罗三世遂加冕为西西里国王;他在1285年死后,将阿拉贡留给长子阿方索三世,将西西里留给了次子海梅一世(Jaime I,海梅就是英语的詹姆斯)。但阿方索没几年就死了,海梅一世只好去继承阿拉贡国王(他在阿拉贡世系里是海梅二世,所以叫海梅二世或海梅一世都对)。这时候他就把西西里的王位留给了自己的小弟弟费德里科。1295年,由于西西里岛麻烦不断(诸侯难伺候、四分五裂、犯上作乱),海梅便与教皇和那不勒斯王国议和,他决定放弃西西里王位,条件是教皇停止在加泰罗尼亚北部搞事(阿拉贡十字军战争),并把邻近的撒丁岛和科西嘉岛给他。但是已经立了flag,喊出干翻法国,美好生活的西西里人不可能接受让安茹王朝复国。于是西西里城市联盟就拥立了他弟弟费德里科,让他成为了新的西西里国王,史称费德里科二世或三世(1296-1336)。

        费德里科三世任内的主要功绩,就是打完了西西里晚祷战争,这个时期的晚祷战争极其混乱。不但参与者来自好几个国家,战场也移出西西里,从北至德国,南至西班牙完全打成一锅粥。大体上来说参战国可以分为三家,第一家是费德里科三世的西西里独立军。它以独立的,不受外国势力干涉的西西里国家为诉求。由于西西里岛当年是帝党的铁盘口,所以费德里科三世就找了神罗皇帝海茵里希七世做外援。由于海茵里希七世不想再重复霍亨斯陶芬王朝的历史,而只是想做一个德国的君主,参与到晚祷战争里也只是为了制约教皇和法国,所以他对于西西里没啥野心。西西里独立军的实力最弱,但野心也最小,所以利益冲突是三家中最少的,这是西西里王国最后能胜出的原因。第二家是安茹王朝治下的那不勒斯王国。他们作为教党的先锋和西西里的前宗主,力求在教廷的支持下,消灭西西里独立军,一统两西西里王国。但阿拉贡和神罗帝国这时候都是扯他们的后腿的对手,而且此时法属地中海帝国上的各种法国势力正全面遭到其他力量的压制,这都需要法国的援助来支持。所以安茹王朝实力虽然强,但战线四面开花,只能凭借那不勒斯自己的力量来进攻西西里,而那不勒斯力量实在有限。第三家是阿拉贡王国。作为西西里王室的长兄,看到弟弟不服管,肯定是要施行家法惩治。但是阿拉贡王国不愿意西西里被安茹家族夺回去,所以他们更希望的是压服西西里王国回到阿拉贡旗下,成为一个子公司。阿拉贡也有一个地中海帝国的梦想,但是这个梦想过于模糊,也没有如此大的力量来实现它。由于这次战争中主要参与方,其目标和实力大多不匹配,结果导致一场敌人常变盟友的大混操。战争如此混乱,乱过的外国军兵经常上演“今日之我向昨日之我开战”的戏码,例如阿拉贡的名将罗杰,后来居然掉头为那不勒斯效力。整个社会更是乱的不得了,基本上是一派“谁知我是谁,我是谁是我,是我非我现在的我不是我”的景象。但是这种混乱也同时破坏了西西里的旧有社会,让希翼和平的西西里人渴望有一个新的共同认同。而费德里科三世的西西里独立军在这个问题上做得很好。费德里科三世相当能打,指挥下的西西里独立军虽然在海战上多次吃瘪,但陆地上连战连捷,逐渐扭转了对西西里不利的战争形势。这让西西里的独立得以保持,进而使这个岛上的岛民形成了一个同一民族特性的群体。1302年,西西里独立军取得法尔孔那拉战役(Battle of Falconaria)的胜利,开始反噬那不勒斯王国,此时法国换上了新的瓦卢瓦王朝,国内不稳的法系势力被迫签署了《卡塔贝罗塔和约》(Peace of Caltabellotta),承认了费德里科三世的王者地位,等于宣告承认西西里的独立。在此之后西西里王国多次挫败那不勒斯和法国的干涉军,让法国对西西里束手无策。费德里科三世借助军事胜利的有利条件开始了巧妙的外交活动。一方面他通过贿选,参与1334年教皇选举,使得对西西里王国比较友善的教宗本笃十二世上任。另一方面他去唆使时任神罗皇帝路德维希四世(Ludwig IV, Holy Roman Emperor)跟瓦卢瓦王朝争夺北意大利,成功把意大利大战争的主战场从南线的那不勒斯-西西里转移到北线的米兰-热那亚等地。同时他在教廷安排下,迎娶了那不勒斯安茹王室的公主埃莉诺,让那不勒斯王国投鼠忌器。在这一系列外交操作下,终于以西西里王国的独立为结果结束了晚祷战争。但不幸的是1337年费德里科三世因病逝世于巴勒莫,他的儿子皮耶卓二世昏庸无能,最终导致西西里再次内乱。这个时候第二个,又被称为小费德里科三世作为皮耶卓的二儿子登上了历史舞台。小费德里科三世生于坎达尼亚(Catania),他是西西里王国历史上人送外号“驽货”(the Simple)的昏君,此人道德尚可,但为君软弱无能,执政期间王权尽失,让西西里王国被大贵族们掌握。小费德里科三世有个问题是他一直肏不出儿子,而且不只是他,西西里王国当时肏不出儿子的问题困扰很多人家。当时西西里王国的大贵族分为两派,一是拉丁党,二是加泰罗尼亚党。两大派系的领头家族经常通婚,但没有生下一男半女,于是又离婚。男方指责女方不孕,女方怪男方性无能,在家族荣誉和利益的刺激下两派剑拔弩张。与此同时西西里因为黑死病大流行,死了至少三分之一的人口。资源紧缺导致内战最终爆发。拉丁党投靠那不勒斯的安茹王朝,带回一支军队血洗西西里岛南岸,加泰罗尼亚党则袭击北岸地区。可怜的国王先后被拉丁党和加泰罗尼亚党轮流俘虏,不得不典当王室珠宝来筹集赎金。最后,国王与教皇及那不勒斯谈判:只要他承认教廷是他的宗主,只要取消西西里王国的称号,改称“特里纳克里亚王国”(kingdom of Trinacria),并且向那不勒斯缴纳岁贡,那么教廷和那不勒斯就保证他的永久和平。小费德里科三世被迫屈服,最终结束了这场“生育战争”。战争结束后不久小费德里科三世就病逝了,他结过两次婚,但只有一个女儿,驾崩时才14岁。幼女登位后引发了一连串的剧变,先是整个国家被岛内被四大家族闹哄哄的分治,接着托孤大臣想把她嫁到米兰,但反对的诸侯愣是把她绑架到阿拉贡,嫁给了后来将西西里岛并入阿拉贡王子小马丁(Martin I of Sicily)这立即就导致西西里王国发生严重内乱。随后那不勒斯王国借助内乱再次入侵西西里成功。两西西里王国再次统一。但两西西里王国的统一再次引发了西班牙的干涉。小马丁和他老婆领着人马,趁那不勒斯王国也因为肏不出儿子导致陷入内讧的时机反攻倒算,再次夺回西西里。那不勒斯王国转入衰落。随后阿拉贡和卡斯蒂利亚两国王统合一,统一在特莱斯马拉王朝旗下。到了特莱斯马拉王朝著名的大王阿方索五世时期,卡斯蒂利亚王国通过婚姻线入主了那不勒斯王国,用另一种方式实现了西西里王国的再统一。这标志着法属地中海帝国的最后崩坏。然后神罗帝国的“第一皇室”哈布斯堡家族又通过婚姻线入主了卡斯蒂利亚,开创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哈布斯堡家族入主西班牙和西西里,形成了一个反法包围圈,丧失了地中海势力范围,又陷入包围圈之中的法国必然要挣扎。西西里晚祷战争结束了,但它只是更大规模的大意大利战争的前奏,随后而来的将是一场将塑造后世的欧洲的旷日持久的大战。

        苏比呢洛:斯宾艾洛-阿雷佐诺(Spinello Aretino,1350-1410)是活跃于1373—1410年的意大利壁画画家。他是当时最高产的壁画画家。他在意大利中部阿雷佐(这是个在佛罗伦萨北60多公里的小镇,斯宾艾洛生于此,故以故乡为名,起名叫Aretino),佛罗伦萨、比萨和锡耶纳等地留下很多作品。他家本是佛罗伦萨人,其父卢卡是佛罗伦萨的吉贝林党分子,在政治斗争中失势逃亡到阿雷佐定居。阿雷佐诺成年后求学,师从卡斯亭诺(Jacopo del Casentino), 他的画风介于乔托画派和锡耶纳画派之间。后来受雇于多个雇主画壁画,成绩斐然。

        但是成4介绍这里头有个大bug,从《福雷斯哥》这个名字上看,似乎和《蒙娜丽莎》一样是一幅画,其实是fresco 这个名称的音译,fresco 中文称之为湿壁画,它是一种用水性颜料在新抹未干的灰泥墙面上作画,墙干了之后就可以长期保存的作画法。画这种画必须一气呵成,否则墙面一干就画不了了。后来达芬奇等人画壁画要精工细琢的时候,就采用了其他方法(如蛋彩画)。阿雷佐诺最擅长画这种画,现存的阿雷佐诺的壁画在佛罗伦萨新圣母大殿(Basilica di Santa Maria Novella)圣米尼亚托大殿(Basilica di San Miniato al Monte)以及锡耶纳的公众大厦等地方。由于年代过久,损坏严重,意大利国家修复中心的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修补这些古代名作的办法。

      • 家园 剧本三:苍狼的末裔 2

        夏鲁路二世:这是卡洛一世的长子,绰号跛子(the Lame)的那不勒斯王国二代目卡洛二世(Charles II,法语Charles le Boiteux;意大利语Carlo lo Zoppo,1254-1309)

        生于1254年,卡洛一世的独子。他因为1271年时患病,虽然最后治好,还是瘸了一条腿,所以得名跛子。卡洛一世非常珍视这个孩子,为求儿子康复,向全意大利广求朝圣者,请其帮忙捐了儿子的蜡雕到各个教堂为他的康复而祈福。待他一康复,卡洛一世大喜过望,便到巴里的圣尼古拉神殿进行朝圣,并将礼物送到了位于罗卡马杜尔的圣母玛利亚圣所。差点失去自己的长子的体验吓坏了卡洛一世,所以他对儿子大加宠爱,不停的封官晋升,甚至恨不得明天就把全部的国土都传给他,以保证卡洛二世能顺利继承他的征服成果。由于卡洛一世在地中海沿岸的征服、联姻与赎买,使得卡洛二世先后成为伯罗奔尼撒的亚该亚亲王(1285-1289)、普罗旺斯及福卡魁耶伯爵(1285-1290)和安茹及曼恩伯爵(1285-1289),以及1285年起自称的阿尔巴尼亚国王及耶路撒冷国王。然后他还在1269年安排卡洛二世和他的妹妹与匈牙利王室双向联姻,卡洛二世迎娶匈牙利公主玛丽亚,他的妹妹伊莎贝尔则嫁给了匈牙利王子拉斯劳迪斯四世,这为日后安茹家族控制匈牙利奠定了基础。卡洛二世结亲匈牙利王家,是日后匈牙利和波兰的安茹王朝的起始。也是更广大的安茹系诸王朝,或曰安茹帝国的源起。安茹系诸朝入主匈牙利和波兰,为这两国的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带来很大贡献,日后匈牙利和波兰能够乘上文艺复兴的东风,和安茹帝国的治政是分不开的。1272年,卡洛二世、弟弟腓力以及100名法国和意大利的年青贵族被卡洛一世封为爵士。同年,他又受封为萨莱诺亲王,这是西西里王国传统上的王太子位置。此时卡洛二世年仅18岁。由于其父的封晋,让卡洛二世很快就参与到了政治活动中,经过10余年政事磨炼,这位王太子腿瘸心不瘸,锻炼出了一定的政治手腕。西西里晚祷战争爆发后,这位王太子负责在父亲出征时监国。这段时间里他通过召开贵族会议,变相废止了军役捐(规定代役金从此必须通过广泛的征求意见之后才能征收),另一方面拉一派打一派,任用一批西西里传统名门勋臣入阁,同时拘了在西西里横征暴敛的几个贵族示众,暂时压住了国内的怨声。随着阿拉贡军队采用袭扰战术反扑那不勒斯,卡洛二世也得作为将军领兵出征,反击袭扰海岸的阿拉贡海军。为此那不勒斯王国大举内外债,从英国一路借到那不勒斯本地,借到债主遍西欧,连教皇都贷款给他。举债造海军的那不勒斯最后准备了一支有近70多条加莱船的舰队来应战阿拉贡。但不走运的是卡洛父子的海战经验是零,而他们的对手阿拉贡,却有当时欧洲最好的海军大将——劳里亚的罗杰。1283年那不勒斯舰队为了打破阿拉贡对马耳他岛的封锁,出动海军解围,结果这支舰队被罗杰反包围,罗杰诱使那不勒斯海军先发射远程兵器,耗尽弹药后拉近两军距离,再猛放箭压住敌舰,然后登船肉搏的办法,全歼了那不勒斯舰队。取得马耳他岛海战的大胜。卡洛一世闻得败报后赶紧集结舰队,让王太子带着,准备配合他侄子法王腓力的法军,向阿拉贡本土发动海陆对进。罗杰决定先打那不勒斯的海军。1284年6月5日,阿拉贡海军在那不勒斯湾以诱敌战术成功伏击了卡洛二世率领的那不勒斯舰队,取得西西里晚祷战争的转折点那不勒斯湾海战(Battle of the Gulf of Naples)的全胜。卡洛二世全军覆没,本人也被罗杰抓住。听说儿子被抓的卡洛一世立时就颓了,再也没有任何雄心和气焰。在之后罗杰又在康茨海战中彻底全歼了那不勒斯的舰队,那不勒斯王国败局已定,两西西里王国的分裂成为现实。

        卡洛二世被抓,押送到西西里,眼见对头落难,“我们的事业”立即请愿要为前代的霍亨斯陶芬王朝幼主康拉丁复仇,杀卡洛二世对命。但是阿拉贡不想跟安茹家族结血仇。而且此时阿拉贡大帝佩德罗三世身体也不好,面临着继承问题,所以阿拉贡王后把卡洛二世接到自己城堡,对外宣称是蹲班房,实际给养了起来。儿子被抓导致卡洛一世六神无主,只能一面装强,另一面找人帮忙赎人。但是他在谈赎回的时候因为心急如焚导致急死,死前传位给儿子,但让御弟罗贝尔监国,令他一定要把儿子救回来。眼见那不勒斯王国没主了,教廷又开始算计那不勒斯,琢磨再给那不勒斯再招标个下家。但是安茹家族的团结和势力都超过霍亨斯陶芬,同时佩德罗三世亦死,阿拉贡内部不稳。看准机会的卡洛二世的儿子给英王爱德华一世写信,求他做中人来救父。英国金雀花王室跟法国安茹家族是亲戚,而且英国借了不少钱给那不勒斯扩军。所以英国有动力做这个中人来帮忙。经过一番折冲,最后在英国做中下,卡洛二世承诺交50000银马克赎金,并和阿拉贡保持和平为条件,得到释放。西西里晚祷战争从此进入了下半场。晚祷战争是一场成分复杂,混合了封建诸侯争权夺利和普通人民反抗暴政等诸多元素的战争。上半场的晚祷战争中,普通人民的抗暴斗争成分较多。但到了下半场,封建领主相互倾轧的成分开始逐步压过普通人民抗暴起义的成分,把晚祷战争变成了中世纪常见的封建混战。三大玩家——阿拉贡王国,那不勒斯王国和西西里独立派为了各自的目标相互交锋。在三大家中压力最重的是那不勒斯王国。因为那不勒斯王国始终没有放弃夺回西西里,但是由于晚祷战争导致法属地中海帝国开始总崩溃,法国本身的国权和教廷的教权之间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最终导致了阿维农教皇的创设,天主教世界两皇并立,这极大地削弱了法属地中海帝国的势力。而那不勒斯同时还在肩负着向东方的拉丁残余势力输血维持的任务,这让那不勒斯在这三家中实力和目标是最不匹配的。同时他的盟友,法国新王腓力四世一方面对维持崩坏的法属地中海帝国没有兴趣(他的扩张方向是低地国家),另一方面法国国权和教权之间矛盾日甚。卡洛二世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也决定放弃已无希望的法属地中海帝国,缩短自己的战线,改为争夺其他地盘。卡洛二世颇有手腕,他认为既然决定放弃法属地中海帝国,就要利用其给自己牟最大利,他被释放回国后派密使找教廷,借口手里无钱,又和阿拉贡讲了和,所以要息兵止战。教廷刚发法旨,说讨伐阿拉贡是十字军行为。不好马上打自己的脸,便要卡洛二世继续和西西里进行战争。卡洛二世便张口要钱,教廷无奈,同意拿那不勒斯地区的什一税来给卡洛二世招兵买马。随后卡洛二世赖账不给赎身钱,此时在位的阿拉贡王阿方索三世就领着人马来要欠款,卡洛集结军队,逼退围攻加埃塔的阿拉贡军。阿方索三世找爱德华一世这个中人抱怨,面上无光的英国责问卡洛二世。卡洛二世马上拿出什一税单,把继续战争的责任推到教廷头上,摆了教廷一道。英国迁怒于教廷,迫使教廷出面,安排一个新和约。1290年,卡洛二世访法,和腓力四世达成了攻守协议,法国承诺如果那不勒斯愿意和平,却不被对方接受的话,法国愿意给那不勒斯撑腰。拿到法国承诺的卡洛二世宣布开始新的谈和会议。11月,各方代表齐聚法国佩皮尼昂,开会勾兑各方利益。各个和会连着开了几场,会址换了三个。1291年2月,各方代表在布黑诺里最终敲定新和约(treaty of Brignoles)。卡洛二世在这次折冲之中表现出色,在未割地的情况下达成了和平,而且还把支持十字军残余势力的任务转包给了阿拉贡。那不勒斯王国的压力大大减轻,卡洛二世在接下来的晚祷战争末期基本上是敲边鼓的角色,甚至和阿拉贡联手绞杀费德里科三世的西西里独立军。由于外部压力减轻,卡洛二世可以把精力集中起来应对他的最主要事务——争夺匈牙利的王位。通过父亲的双重婚姻安排,又加上老婆肚子给力,家里人丁兴旺,先后生了十四个孩子。所以卡洛二世有能力、动力和权力给孩子们谋匈牙利的封地。1290年,匈牙利王拉斯劳迪斯四世背叛盟友遭报应,被钦察刺客乱刀斩死。其堂叔安德拉斯三世(András III.安德拉斯就是英语的安德鲁)回国夺位,但是他在匈牙利王室的继承顺序里并不比安茹家族的继承权利高,所以他继位后反对之声迭起,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外援来压制(安德拉斯的老丈人是神罗皇帝鲁道夫一世)。卡洛二世的老婆玛利亚在听说安德拉斯夺位后,即宣布她有权继承他兄弟拉斯劳迪斯的权位,其子卡洛-马特和卡洛-罗贝尔则可按照顺序承继匈牙利王位。这时恰逢埃及马木留克王朝再次发动攻势,准备把中东地区所有十字军势力连根拔起。消息传来后教廷立即发倡议要求组织十字军增援。卡洛二世听说后立即跟着唱高调,积极响应教廷的要求。同时作为交换,他要求教廷承认玛利亚这个继承线的继承权,交易达成后,卡洛二世就开始打着旗号在匈牙利找支持者。此时的匈牙利是一个王权荡然,四分五裂的国家,国王与其说是匈牙利的王,不如说是布达佩斯的市长。因此卡洛二世很容易就在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地区获得了当地封建主的支持。但是晚祷战争还是扯了他的后腿——由于阿拉贡和西西里独立军互撕,让他看到了再统一两西西里王国的机会,他就让他的儿子腓力波(Philip I, Prince of Taranto,意大利语腓力波就是英语的菲利普)率军去杀西西里独立军,想借机会摘桃子,结果在法尔孔那拉战役里吃了大败仗。卡洛二世不得不去救儿子,和费德里科三世签订了最终的和议——卡塔贝利奥塔和议(Peace of Caltabellotta),晚祷战争终于结束。结束了晚祷战争的卡洛二世晚年主要是搞发展,并且给儿子夺位做准备,1309年病逝,传位给次子罗贝尔。

        卡洛二世的一生是幸运的,父皇百般呵护,在惨烈的晚祷战争中被俘虏也能保全性命,最终还重返了那不勒斯王位;更在丢掉西西里岛后,通过继承人安排,让安茹家族在匈牙利上扳回一局。他和他给力的老婆繁衍出来的庞大家族,日后演变成了一个领土北至波罗的海,南至亚平宁南端的巨大的安茹帝国。不过他的人丁兴旺也为日后那不勒斯王国的争端开了头。由于孩子太多又都要封地,所以卡洛二世时期复兴了好几个西西里王国的古代封地头衔。除了传统上作为王太子的萨莱诺系之外,特伦托系、杜拉佐系也开始出现,并在日后成为为争夺那不勒斯王统,引发内乱的主要派系。他把那不勒斯王国封给次子的做法又为日后引进外国干涉提供了借口。不过作为一个外交家来说,卡洛二世还是比较成功的。而且他儿子是那不勒斯王国历史上第一位名王“智王”罗贝尔。罗贝尔成功保住了父亲的疆域,把那不勒斯王国带入了黄金时代。所以卡洛二世父凭子贵,在意大利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地位。

      • 家园 剧本三:苍狼的末裔 1

        夏鲁路一世:这是西西里王国安茹王朝的太祖卡洛一世(Carlo I d'Angiò)意大利语中的卡洛就是英语的查理、法语的夏尔/沙勒和西班牙语的卡洛斯。由于他出自法国的安茹王室,所以成4这里用的是法语的称呼。他的建政代表着安茹王族入主南意大利,进而建立法属地中海帝国。后来由于这个地中海帝国得罪了太多的人,所以导致了西西里王国历史上,也是意大利历史上最有名的内乱——西西里的晚祷(Sicilian Vespers)爆发,随后导致的西西里晚祷战争(War of the Sicilian Vespers)正式把西西里王国变为了两西西里王国。安茹家族夺取西西里,是后世法国-意大利斗争的源起,也是贯穿了欧洲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早期最著名的,持续了65年的大意大利战争(Great Wars of Italy)的第一幕。所以卡洛一世在法国和意大利历史上都有很重要的地位。

        1226年左右生于巴黎,法王路易八世和布兰歇的幺子。幼年时很受宠爱,时人称他是“生而衣紫”(born in the purple),意思就是中国的“含着金汤匙出生”。他妈布兰歇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强力女主,对孩子要求严格。所以给小儿子请老师敢于砸钱,督导也很严。卡洛一世自小很勤奋,学习努力,他虽然是尚武的封建领主,但是在文化上也很有造诣,能流畅阅读拉丁语文献,甚至还能改语法错误,而且对医学,法学和诗歌都有涉猎。他作为武士,为人不好女色,到了晚年才开始搞搞享受。青年时的他雄心勃勃,勤修身本,很痴迷于建功立业。所以无论军学还是武力都很不错,这为他日后的成就打下了基础。但是他母亲没有教给他为政之道和权谋术数,成年后他也没有在这方面上心。所以他做事鲁直刚猛,导致他日后大吃苦头。1227年他长兄继位后,他起初是要按照父亲遗嘱,去教会谋出身的,但是他更喜欢当骑士,就跟他长兄路易九世抱怨。路易九世很喜欢这个小弟弟,就没让他去教会,而是先后给他找了几个贵族家庭庇护他,后来找到机会终于让他当了骑士。他随后参加了圣东日战争,替大哥作战有功,成了大哥的左膀右臂,所以路易九世就开始帮他弟弟谋封地。这时候路易九世的老丈人,普罗旺斯伯爵雷蒙死,雷蒙(Ramon Berenguer IV, Count of Provence)生了四个女儿,他偏爱幺女,而且他不想让法国中央介入夺地,所以遗产分配不公(他的四个女儿当时只有幺女未嫁)。其中大女儿,也就是路易九世的老婆玛格丽特只给嫁妆不给产业。这在当时的继承法里是不合理的。作为法国历史上的名王,路易九世的名气大,表面上看是靠念经念的勤,实际上是靠路易九世的手腕。路易九世是一位精于权谋的君主。跟成4里面安排的历史事件不一样的是,他跟玛格丽特确实是真爱。但他是带着谋老丈人财产的私心去谈恋爱的。当他听说丈人分产不公,弄得老婆气哼哼的时候顿感机会来了。马上他就派人去“主持公道”,一来他想把丈人的财产弄到王室名下来,二来通过分产,可以瓦解普罗旺斯伯爵领这个大诸侯,加强法国中央政府的权威。三来可以讨媳妇欢喜。为了对付丈人的遗嘱,路易九世设了个连环套,他跟时任教皇英诺森四世联手,提出给教皇撑腰对付腓特烈二世和他的帝党,换取教廷背书他的处理意见,然后他让卡洛准备人马,跟着他嫂子去争产。最后他直接下旨,说丈人答应给他老婆的嫁妆钱没给到位,所以王后要回娘家争产。眼见法军南下,确有理亏的普罗旺斯伯爵领遂同意给产,结果路易九世见人马到了丈人家,立即顺杆爬,不但把老婆的嫁妆钱要回来,还提议自己的小姨子跟卡洛结婚,两家亲上亲,这样他作为法王才能尊重丈人遗嘱。由于雷蒙的遗嘱是领地都给小女儿贝翠丝(Beatrice of Provence)。所以看着眼热的小叔子带着刀子在门外来回晃悠,一副不进洞房就进灵堂的样子。普罗旺斯伯爵家遂认怂同意婚事。这样普罗旺斯伯爵领这个法国南部数一数二的大诸侯就成了法国王室领地的一部分。卡洛通过老哥帮忙,又是娶妻又是收嫁妆,获得了普罗旺斯伯爵领地的他一跃成为法国的一位大诸侯。所以他非常感激兄长,兄弟俩关系日益亲密,经常在一起畅想如何“保持法国的伟大”,而他们的结论,就是被历代法国政府奉为圭臬,一直延续至今的法国国家梦想——法属地中海帝国(Frankokratia,这个词直译就是“法兰克人政权”。它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意思指拉丁帝国,广义意思就是指整个源自法国的各个地中海地区的势力)。

        自1096年第一次十字军运动开始,法国从中央到地方,一直都是十字军势力的核心力量之一。法国作为第一个实行中央集权的天主教国家,无论是出于宗教热情的驱动,还是出于政治利益的算计,都非常热衷参加十字军战争。处于压抑和贫苦中的老百姓需要升天以逃离这个“污浊之世”,而领主们需要掠夺东方的财富,并把多余的老百姓送去升天以减缓社会矛盾,而国王需要把素来不服中央管的领主们送去东方打生打死,打生了则是国王领导有方,光大了王室的权威。打死了可以借机削藩,加强中央集权。教廷则来个我全都要,因为不管谁升天,教廷都与有荣焉。而且作为始于地中海东部的宗教,在西面的罗马教廷一直是被东方压一头,把梦想中的圣城打下来纳为己有,任何教士都不可能拒绝这种诱惑。所以十字军运动在法国不只是一项国策,更是一场从上到下集体参与的社会运动。随着十字军势力在东方建政。作为最大参与国的法国获利无算,因此野心进一步大膨胀。法国认为如果想继续获利,就必须保住法属十字军势力,就必须摆平所有能造成威胁的对头。而这些对头们名义上的辖地加起来,基本是绕了地中海一圈。所以法国的国家梦想——一个囊括几乎整个地中海的海岸地带,归法国辖有的法属地中海帝国就此形成,而路易九世是第一个敢把这个梦想付诸实践的法国领导人。所以路易九世对于十字军运动很热衷,自己带着法国单干搞了两次十字军。卡洛作为他的左膀右臂,自然是大哥指向哪里他就打到哪里。卡洛入赘普罗旺斯之后,普罗旺斯的几个重要城市如马赛、阿尔勒等,宣布他是强娶,所以不听他的,要献土给腓特烈二世。所以卡洛入赘之后,一直在法国南部跟造反城市开干。普罗旺斯的造反和献土活动,是法国和西西里王国争端的开始,是日后法意矛盾的源起,也是卡洛一世日后历程的一个预演。卡洛一世在镇反过程中暴露了他不谙世事,为政急躁的特点。他虽然不追求个人享受,但是想建功立业的冲动让他好大喜功,做事急于见成效,所以他非常喜欢任用善于搜刮的酷吏墨吏,而且酷吏墨吏一旦逼出民变,他也愿意履行武士的职责镇压之。这种大军阀式的治政法让普罗旺斯领里几个城市降而复叛。卡洛一世虽然很享受带兵镇压,但是法国中央对此不满意,最后是布兰歇太后出手才算把叛乱彻底摆平。同时路易九世决定启动十字军东征。遂召回打的正high的这个弟弟,让他去更大的战场上干架。1244年路易九世东征埃及,卡洛一世随军,参加了曼苏拉战役。结果法军大败。卡洛发挥出自己军事上的才干,勉强收束住残兵败将撤退。由于路易九世被古突兹等人抓住。卡洛一世到处弄钱,凑了80万金币,还了迪木雅特才把他大哥给赎了回来。第七次十字军狼狈收场。由于卡洛换回来大哥后心情好,没事儿跟人赌钱。被赔钱正郁闷的大哥抓包面斥,只好回法国思过去。之后路易九世见事不可为,只能灰头土脸的回了法国。赔钱又输人的他心里又急又恨,所以路易九世一直在琢磨怎么报这个仇。卡洛一世还是跟大哥感情好的,而且一直想打个功名出来的他是不愁打不没,只愁没得打。见大哥想报仇,就跳出来站脚助威。正当哥俩商量着怎么搞的时候,一道教廷法旨送到法国,兄弟俩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封标书,直接写着“现招募西西里国王一位,有能有意者欢迎投标”署名是新任教皇,法国出身的乌尔班四世。

        1260年左右,亚平宁半岛上的吉贝林帝党和圭尔夫教党争端又进入了白热化。昔日帝党首领,神罗皇帝腓特烈二世才智超群,对封建主们又打又拉,成功的组织了一个教廷包围圈,势力最盛时直接跪压罗马,逼的教皇直呼“I can’t breathe”。所以到1250年他死后,教廷就想要灭他满门。1258年西西里王国因为侄子和叔叔争产,陷入内乱,看到机会的教廷就要找个君主来接收西西里王国,打破帝党的包围圈。一开头请的是英国,结果连续几个人都不愿意来,然后新上任的乌尔班四世就想起法国老家,发标书请路易九世派人来。一心想构筑法属地中海帝国的路易九世闻猎则喜。因为当时法属地中海帝国是个两头粗中间细的结构。法国是一头,东地中海拉丁十字军诸国是另一头。中间则是跟法国不是一路子的国家。如果把这个瓶颈解决了,法属地中海帝国就等于有了脊梁骨,可以支棱起来了。而且路易九世上次东征损失了一大笔钱,虽说是花在公认的政治正确事业上,权做撒钱买名声。但是丢了这么多“润手膏”,想不找地方找补那是不可能的。而且西西里王国名义上是神罗帝国的一部分,在靠打神罗立国的法兰西,对德仇恨是比天大的事情,夺了西西里王国,就是卸了霍亨斯陶芬家一条胳膊,那是很能号召起不少人来的。而且乌尔班四世为了激起法国的狂热,批条子同意这场战争是“圣战”。因此路易九世自然非常乐意派人去“劫收”西西里王国。既然要开片,路易九世自然想起卡洛一世这个小弟弟,而卡洛一世也不可能拒绝当个国王的机会。1266年,卡洛一世集结了一只杂烩军,向西西里王国开进。西西里王国军北上迎击,两军在卡雷尔河畔的贝内文托遭遇。两军旗鼓相当,但是法国骑士的个人技战术水平更高。法军骑士多配轻剑,而对方多配锤矛类兵器。凭借轻剑善于刺杀的特点,卡洛一世硬碰硬的赢得了这场法属地中海帝国的建国战,也是安茹王朝的高光时刻之一的贝内文托战役(Battle of Benevento)。粉碎了叔叔曼弗雷德的法军继续南进,在塔利亚科佐战役(Battle of Tagliacozzo)凭借预备队猛冲歼灭了侄子康拉丁的军队。西西里霍亨斯陶芬王室惨遭阖家铲,卡洛一世作为新王朝的太祖而登基,前往东方的三点也连成了一线,法属地中海帝国就此成形。

        大功告成卡洛一世来不及休整搞建设,就有一场新的大战等着他——第八次十字军东征。这次十字军基本上是路易九世自己的私人雪耻战。晚年的路易九世因为迷信情况加重,加上法属地中海帝国建成的鼓舞。一心决定再次东征一雪前耻。但由于这是场私人战争,而且历届东征已经搞得法国很是空虚,所以这次东征很不受法国国内的欢迎,但是路易九世的圣王名声在哪里压着,诸侯就是反对也不敢说出来,只能磨磨蹭蹭的来应付。眼见凑不齐人马的路易九世只好找自己最亲信的小弟,招卡洛一世陪着去东征。卡洛一世对于此次东征十分矛盾,一方面他作为教党的先锋,很不受铁杆帝党的西西里诸侯们欢迎,其他意大利的城邦也对法国人的来到抱以警惕。他一直在和比萨边打边谈,同时应付叛心越来越重的西西里诸侯。所以这个时候去外面打很不合适。但另一方面卡洛一世作为一个武士,有建功立业的追求。他和兄长的亲密关系也不允许他不去陪自己的老哥。而且当了国王的卡洛一世开始有自己的私心杂念了,所以他给他老哥出了个主意——不去征讨埃及,而是去进攻突尼斯地区。卡洛的私心在于突尼斯作为西西里王国昔日的“非洲领地”。一旦夺下来,那么就等于重现了昔日奥特维尔家创立的全盛时期的西西里王国。这样卡洛就有了足够的权威压制诸侯。而,卡洛一世作为教党入主西西里王国后,教廷势力就在西西里王国猖狂起来。霍亨斯陶芬王朝时期,由于腓特烈二世喜欢东方事物,和东方往来极多,所以在西西里有着成规模的北非人和阿拉伯人社区,他们作为雇佣军为腓特烈二世和他们的子孙服务。卡洛一世本来对这些人也只是看作小民一般,但支持他的教廷势力猖狂后,这些人受到残酷迫害,被迫南迁突尼斯。突尼斯的统治者,哈夫斯朝异密穆罕默德一世下面有不少向他称臣的海盗,收了流民壮大起来的海盗在哈夫斯朝的撑腰下,不断袭击西西里海岸来报复。卡洛一世自然想把这些棘手的强盗干掉。于是卡洛一世游说路易九世,以突尼斯是埃及的封臣,收了突尼斯就是揍埃及一顿,而且突尼斯比埃及弱得多,打起来也简单的理由来说服他老哥。路易九世由于迷信入脑,没听出弟弟有私心就同意了。1270年哥俩指挥十字军登陆突尼斯,路易九世由于迷信太重,听了一些人的谎话,以为突尼斯异密有改宗的心思,觉得就算没有或者心思不坚定,大军一到也就同意了。于是在登陆后写了封信给穆罕默德一世,上书“如果阁下打算改信极毒教,敝方备有为你做洗礼之人。敝人将带领10万士兵前去寻找阁下。”突尼斯的回信很快到达:“敝人决定请阁下在战场上做洗礼。如果阁下的军队前来进攻突尼斯,敝方将杀死身在敝处‘浴场’的全体极毒徒” 见对方抗战意志坚决的路易九世只好一边进军,一边催着卡洛一世送补给。但是黄沙遍地的突尼斯战场从古到今都是个艰苦严酷的地方。希特勒的非洲军都吃苦头,何况条件更差的路易九世。由于找不到干净水,瘴疠很快在法军军营流行开来,最终要了路易九世的命。眼见领导病死的法军乱作一团,这时卡洛一世带着补给品来到,遂迅速接管指挥权。凭借刚到的补给品,卡洛一世带着部队跟突尼斯干了一仗获胜,迫使突尼斯军队笼城死守。卡洛一世本来就对这次东征三心二意,见老哥没了急着办丧事,就和突尼斯讲和。拿了一笔钱之后率法军撤退,第八次十字军就这么虎头蛇尾的结束了。但是这次赔上了法国人心中的“圣王”的东征,在法国历史上留下了夙愿,第八次十字军是后世法国征服北非的肇始,殖民时代的法国想选北非做殖民地的念头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在日后促使着法国人创造自己的北非殖民帝国。

        回到意大利的卡洛一世帮着侄子继位后,就成了安茹家族的族长,是法属地中海帝国的总瓢把子,但很明显他不适合这个位置。卡洛一世是一个大军阀式的封建主,权谋术数和经邦济世他都不明白。他是一位很不错的武将,却不是合格的君王。他的这个缺点以前有精于权谋政道的老娘和大哥来给他弥补,他只要做个将军就可以。但是要他自己独当一面的时候,不懂政道的他就立时左支右绌了。卡洛一世的几个政策,极大地开罪了他新征服的西西里王国。首先是卡洛一世长期在政治上依赖他大哥,因此在自己地盘上搞行政,也照搬他大哥的那一套。不但要在自己的地盘上实行法式制度,还派驻一大堆法国出身的官员去基层。这就极大地得罪了西西里诸侯。诸侯们本来就对于要为法属地中海帝国出钱出力,自己却捞不着好处而怨声载道。而法国当时正走在中央集权化的路上,尽管此时法国制度还不能降服制约封建主,但法国的中央权力依然远远强于西西里王国的中央政府。法国中央的法律文书只要敢,还是可以下到下面去的,西西里则实现不了。所以法式制度对于诸侯林立的西西里来说,是不可忍受的干涉。而且西西里王国的诸侯们长期以来都是铁杆帝党,卡洛一世作为教党领袖入主西西里,本就惹人猜忌。恐惧将遭到教党政治清算的西西里诸侯们,把法式制度建设和派下来的法国官员看作是教党搞政治清算拉清单的举措,这让他们更加不安,猜疑日深。而不懂人心的卡洛一世不理解诸侯们的猜忌,认为诸侯们是素来不服管,今天有人要管就要跳梁。比如著名的代役金问题。传统上西西里国王可以向诸侯们征收军役捐(Subventio generalis),如果诸侯去不了,可以缴纳代役金。但在法国,为王家军队筹钱是文官下来收,然后拨款给军队。在西西里王国只是国王给个名目和数目,收钱要靠诸侯自觉。诸侯们往往税外加费,直接把军役捐摊到小民头上,这就让这种政策一直以来很不受欢迎。而且法式制度里交钱代役只是兵役,纳粮筹款还是义务。但是西西里传统上军役是自备粮。免除军役就该免粮免捐。卡洛一世免军役还要纳捐,就被西西里诸侯们看作是税外加费。因此他们更加不喜欢法国的统治。这让卡洛一世只能更加依赖教廷势力。偏执的,教廷势力的猖狂极大的扰乱了习惯于人情复杂的西西里社会,导致君臣隔阂日益严重。其次是卡洛一世刚猛的军阀作风,在他眼里老百姓要么是兵源,要么是钱袋,两者都不是的话就是乱贼。加上他为政燥急,总是要立即见成效,爱用酷吏和墨吏,这帮小吏往往还用的是法国人。外来的赃官,凭借武力作威作福,搞税外加费盘剥老百姓这种传统剧情,就在西西里王国上演了。卡洛一世的官员在西西里大搞强买制(Purveyance,中世纪欧洲君主的一项权力,宫廷可以以自己随便定的价格向民间任意采买生活物资),让西西里老百姓直接当了卖炭翁,而法国官员到处搞“宫使驱将惜不得”。这么招人恨的剧情自然也只能落个招人恨的结局。再次是卡洛一世给自己的定位,先是法属地中海帝国的瓢把子,后是西西里的国王。他把更广大的安茹家族的利益当做优先考量,因此极为热衷于对外扩张和争夺影响力。他对于法属地中海帝国的坚持和利用安茹系血统搞扩张的方法,得罪了一大批人。1261年,东罗马帝国端掉了拉丁帝国这个法属地中海帝国东端的头号分舵,胜利光复君堡。这就惹急了卡洛。1277年,卡洛从安条克的玛丽那里购买了耶路撒冷王国的继承权,便把它加入自己的纹章。然后他就开始琢磨怎么重新占领君士坦丁堡,重建拉丁帝国。与此同时他因为对诸侯们的抱怨不胜其烦,又要琢磨去进攻君堡,因此把行政中心从西西里岛的巴勒莫迁到大陆上的那不勒斯。他轻率迁都的决定,让西西里和他更加离心离德。1280年,卡洛一世派兵去攻打东罗的据点培拉特失败,导致东罗马帝国跟他彻底撕破了脸。同时卡洛一世因为要跟东罗开战准备军费,还要装饰自己在那不勒斯的行宫,所以听了自己那几个奸臣俗吏的谗,在西西里搞了好几个失败的政策。首先是宣布将盐业纳入王室专营,立刻就导致公盐私盐互撕的剧情发生。然后卡洛一世宣布在西西里推广西欧的金币,西西里王国原有的固定通货第纳尔金币(deniers)要废除,而且要强制兑换,结果导致市场顿时大乱,一夜间百业凋敝,连卡洛一世自己的金库都因此缩水(因为王室收的税款也是用第纳尔结算的)。搞钱搞得反倒没钱的卡洛一跺脚,宣布将军役捐增加到150%,这政策一推下去,立即给了诸侯们税外加费的借口,各种税费一叠加,再加上如狼似虎的外国赃官黑差四处行凶作恶,被剥夺的家家皆净,民不聊生的西西里老百姓再也忍不下去了,纷纷“就差陈吴两个人了”,结果一语成谶,尽管是两个外国人,但两个人还真就来了。

        卡洛一世在1266年征服了西西里王国,并先后杀害曼弗雷德和康拉丁两任国王,灭掉了霍亨斯陶芬王朝,让法国人取代了神罗诸侯的统治地位。而曼弗雷德的女婿恰好是时任的阿拉贡国王佩德罗三世。丈人被杀让佩德罗三世怀恨在心,而且他觊觎西西里的地盘。加上法属地中海帝国的钳制让阿拉贡外贸受损,佩德罗三世于公于私都必须粉碎法属地中海帝国。而这时候另一个法属地中海帝国的苦主看出来佩德罗三世的痛点,主动找上门来,这个人就是东罗马帝国巴里奥略王朝的太祖米哈伊尔八世。人送外号八脚蜘蛛的米哈伊尔八世是个极为优秀的纵横家,而他的巴里奥略王朝是靠打倒了盘踞君堡的拉丁帝国,进而光复东罗马法统的。拉丁帝国的创始人就是个法国诸侯,这个政权一直都是法国的忠诚小弟,也是法属地中海帝国的东大门。已经在门上踢了一脚的米哈伊尔八世每天都琢磨怎么能让法属地中海帝国这栋破房子垮下来。看到法国人杀了佩德罗三世的丈人,也知道西西里从上到下已经怨声载道的米哈伊尔八世,立即就安排跟佩德罗三世见面开诉苦大会,相互大倒苦水的两家一拍即合,在东罗马帝国和阿拉贡王国的支持下,西西里人组建了一支基于血缘关系、等级森严的地下民兵“我们的事业”(La Cosa Nostra,其实这才是黑手党的正式称呼。无论是Mafia还是black hand,都是外人称呼黑手党的)。卡洛一世在西西里竭泽而渔的政策,让西西里人越加反感法系政权的存在,纷纷投身到“我们的事业”之中。矛盾最终在1282年3月30日晚祷时分在巴勒莫圣灵大教堂外爆发,当时当地人聚集在这里,参加复活节的庆祝活动。结果一队法军来到这里。不知是喝醉的法军当众强暴已婚少妇,还是法军借口武器搜查而摸妇女胸部,总之民怨已深的西西里人终于爆发了,在地下民兵的组织下,西西里人发动大暴动,疯狂杀戮法军和法籍居民,连嫁给法国人的本地妇女也被屠杀。大屠杀中,为了甄别受害者,屠杀者“发明”了一种简易的甄别手段——让对方念Sicilia(西西里话)这个词,念不准就杀——因为法语的口音说不好这个词。地下民兵们效率很高,在6周内屠杀了包括孕妇、教士和修女在内的4000多名法国人。随后巴勒莫和邻近城镇纷纷成立公社,进而组成西西里城市联盟、实施自治,仅剩墨西拿还在卡洛一世的旗下。这就是法属地中海帝国崩坏的第二幕,也是意大利历史上最著名的大暴动之一“西西里的晚祷”。西西里民兵们不但要杀人,还要立Flag来诛心,对外喊出了他们著名的口号“意大利渴望干掉法国!(Morte Alla Francia , Italia Alela!)”,后来民兵们为了讲起来顺口,干脆用这句话的首字母,缩写了一个词“Mafia”。对,英语里的黑手党就是这个词。黑手党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意大利人很喜欢演戏看戏。而意大利最著名的歌剧家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曾根据这个事件写了他最著名的历史剧《西西里晚祷》(Les vêpres siciliennes)。结果威尔第的歌剧在美国公演的时候正逢意大利黑手党在美国崛起,戏剧中西西里地下民兵的种种做法,跟美国的意大利黑手党并无二致,因此民兵们呼喊的口号Mafia这个词就成了黑手党的意思。

        在一片血雨腥风中,手忙脚乱的卡洛一世被迫取消了东征东罗马帝国的计划,率军在墨西拿登陆,意图镇压西西里岛的暴乱。而“我们的事业”则立即去寻求自己的大哥阿拉贡王国的支持,他们推举佩德罗三世为西西里国王。卡洛一世见势头不对,立即把自己侄子腓力三世拉进来,然后又把教皇国卷了进来,全面动员了法属地中海帝国来对付以阿拉贡王国为首的挑战者。这就是著名的,绵延了20余年的西西里晚祷战争。卡洛一世主导了晚祷战争的第一阶段(1282-1291)。晚祷战争有两大战线,一个是西西里岛,另一个是加泰罗尼亚北部。卡洛一世是西西里战线的总指挥,他侄子腓力三世负责在加泰罗尼亚进攻阿拉贡(即阿拉贡十字军)。卡洛一世虽然军事才能不差,但是他的对头佩德罗三世也是老行伍了。而且阿拉贡军队海军占优。佩德罗三世启用了海军名将劳里亚的罗杰(Roger of Lauria),准备依靠西西里岛四面环海的特点,靠海战击败卡洛一世。卡洛一世不善海战,手下的人才也不如罗杰能打,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缺钱,导致他的军力不足以应付情势。罗杰利用阿拉贡海军强悍的优势,采用登陆袭扰的战术,不停袭击那不勒斯的海岸线。这样卡洛一方面要在西西里进攻,另一方面还要防备阿拉贡海军登陆袭击自己在南意大利的地盘。他没有这样的兵力来应付两个目标。最后他被迫撤离西西里返回那不勒斯。西西里晚祷战争就变成了制海权的争夺战。在连续输掉了马耳他岛海战(Battle of Malta)和那不勒斯湾海战之后,最后卡洛的海军在康茨海战(Battle of the Counts)中惨败,基本上止步于墨西拿海峡,难以逾越一步。不久后又传来腓力三世在阿拉贡十字军中败阵的消息,郁闷不已的卡洛在1285年得了重病,病死于福贾。

        卡洛一世总的来说是一个幸运儿。他不是一个当君主的料,一直也没想过称王。但是时代变化让他当了王,甚至更进一步成了一个庞大势力的领导人。他不好女色,一生直男,但他出头靠的是娶老婆,后来他的子孙更是靠嫁娶,创造了一个广阔的安茹系诸王朝(Angevin Empire)。他还是有能力的,但是比较有限,常理上来说很可能泯然众人,不太像是一个能成为书于丹青的人物,但他还是被时代选中,成为法意两国历史上都必须勘录教授的重要角色。他参与打造的法属地中海帝国,在后世直接成为法国的国家梦想,是历代法国政府孜孜以求的对外扩张目标。他引爆的西西里晚祷战争,是意大利历史上的关键点。西西里民兵第一次喊出成文的民族主义口号,第一次提出“意大利”这个“天下”观念,第一次高呼排斥外族,本族第一,这在后世极大地激励了意大利的民族主义情绪。而他动员整个法属帝国来镇压西西里的造反的决定,牵扯进来众多势力,并将在日后演变为更广大的大意大利战争。最后在根本上重塑整个亚平宁半岛的命运。

        罗杰:这位是查理一世朝名臣圣塞韦里诺的罗杰(Roger of San Severino)

        生于意大利的圣塞韦里诺当地的贵族家庭。父亲是圣塞韦里诺的男爵特马索(Tommaso di San Severino)。其父是西西里王国的教党,反对腓特烈二世。所以腓特烈二世得势后被驱逐,出国流亡。流亡期间他们投奔了卡洛一世,奉命带路。卡洛一世提拔他家,让罗杰当了骑士,和他哥哥一起参加了西西里安茹王朝的建国之战贝内文托会战(Battle of Benevento)。因作战有功,战后卡洛一世一面发还他家的土地,另一面继续提拔罗杰,很快让罗杰成了他的重要助手。

        卡洛一世和他的兄弟法王路易九世野心勃勃,力图将法国的国家梦想——泛地中海法语帝国付诸实践。他俩打算建立起法国——那不勒斯——圣地三点一线轴心。这样法国势力就能横跨地中海。在贝内文托的建国,大大推进这个计划。所以卡洛一世登位后就继续推进计划,专注于夺取圣地的权力。力图在中东建立起法国的势力,首先卡洛通过援助,成为了拉丁人在希腊建立的几个残余政权的宗主。把势力插入东罗马帝国里面。随后于1277年,从昔日安条克公国的公主玛丽亚(Maria of Antioch (pretender))那里买来了耶路撒冷王国的继承权。9月,罗杰受卡洛一世之命,率领一批兵马前往耶路撒冷王国当摄政王。罗杰到任时,耶路撒冷王国已经四分五裂,内斗不止,完全陷入瘫痪。此时王国首都阿卡已经陷入无政府状态。罗杰到任后出示教皇约翰二十一世,卡洛一世和玛利亚三人联名的诏书,然后又凭借这个获取了威尼斯和圣殿骑士团的支持。在强力外援站台的情况下,耶路撒冷王国的各路地头蛇被迫向罗杰臣服。

        但是罗杰当摄政也不能让耶路撒冷王国团结起来,内斗依然不休。同时罗杰的人马很有限,自保尚且不足,更谈不上进取。所以罗杰主要是和马木留克王朝谈和,通过在马木留克-伊尔汗国战争中站队马木留克王朝,来保障自己的外部安全。罗杰的策略很成功,但是并未维持很久。因为西西里晚祷战争绊倒了卡洛一世的梦想。为了应付晚祷战争,罗杰被召回国,其位置被交给了奥多。由于外援撤走,耶路撒冷王国再次陷入大乱,最后在1286年被趁虚而入的马木留克王朝灭掉。

      • 家园 剧本一:奔驰于草原上的狼

        吉约姆二世: 这位是西西里王国的3代目古力耶莫二世(Guglielmo II,意大利语管威廉叫古力耶莫)。

        1153年生于巴勒莫,父亲是西西里王国2代目,“恶王”古力耶莫一世。12岁时丧父,进而袭位。其母纳瓦尔的玛格丽特垂帘听政到1171年,之后让权。古力耶莫二世初秉政时很有进取心,意图恢复西西里王国昔日的封地,西西里王国草创时期,古力耶莫的祖父鲁杰罗二世东征西讨,打下南至北非马地亚,北至亚平宁中部的巴里的广大疆域,时人呼之西西里的“阿非利加王国”(Kingdom of Africa)。但之后奥特维尔家族的内讧,加上王权与地方诸侯的乱战导致疆域缩水。到古力耶莫二世时,北非领地已经被法蒂玛王朝夺取。1174年,古力耶莫试图恢复非洲失地,但此时北非领地的埃及宗主已经换成了阿尤布王朝。西西里王国调动3万大军进攻亚历山大港,这在当时可是非常庞大的规模,狮心王参加十字军东征的队伍都没有这么多。正当人们准备欣赏一场轰轰烈烈的空国之战时,阿尤布王朝的太祖萨拉丁率军应战。此时因为萨拉丁重创十字军,夺回圣城,威震地中海。所以一听他来了,西西里军吓得赶紧撤退。弄了个灰头土脸的古力耶莫二世见恢复非洲地盘无望,就把精力转移向东,继续已经延续了130多年的诺曼-东罗马战争(Byzantine–Norman wars)。1180年东罗皇帝曼努埃尔一世-科穆宁死,古力耶莫二世认为有机可乘,遂开始大举入侵东罗。开始时连战连捷,1185年大破东罗第二大城塞萨洛尼基,斩首七千,逼得东罗新帝安德罗尼克斯一世御驾亲征。结果安德罗尼克斯一世出征前派人去杀安格洛斯朝的太祖伊萨克二世,反遭反杀。新上任的伊萨克二世启用东罗大将布拉纳斯,在德米特里奇会战中击败诺曼军队,这是诺曼-东罗马战争中的最后一仗,它以诺曼人的失败告终。但古力耶莫二世虽然自己不怎么能打,手下倒是有些很能干的将军。其中最著名的是欧洲中世纪早期,地中海上的头号大海盗,布林迪西的马嘉图(Margaritus of Brindisi)。马嘉图通过偷袭的方法,重创去塞浦路斯平叛的东罗海军。这样诺曼人国家和东罗在陆海两战场各得一胜,其边界也就此奠定。结束了140多年的诺曼-东罗马战争的古力耶莫二世大体上还是维持了西西里王国的即有疆域。并进而保障了西西里20年和平。这是后来意大利的桂冠诗人对他评价高的一个原因。但是他在奥特维尔王朝的后继问题上的一系列操作,开启了日后西西里的悲惨命运。

        奥特维尔王朝是一个两大分支合并起来的联合制的王朝。它非常像日本的室町幕府,室町幕府有将军和关东公方之分,奥特维尔王朝就有西西里分支和卡普里亚分支之分。而且它还不如室町幕府的是——室町幕府对两个权力中心有着明确的上下尊卑关系,有法律规定将军是前辈,公方是后辈。奥特维尔王朝则并没有这种设置,其继承权更不明确。所以一旦家族出现内讧,再加上出来些想当建国功臣的“有心人”,搞内战是分分钟的事情。古力耶莫二世的后继线上有几位候选者,其中最重要的两个人是他的姑姑康斯坦丝(Constance, Queen of Sicily)和他的堂兄,莱切伯爵坦克雷德。康斯坦丝是中世纪欧洲的著名猛女(为了证明确实有孕,直接在大庭广众面前表演生孩子)。因为早年被人预言“她的婚姻将毁灭西西里”,所以自童年起作为修女被关在巴勒莫的圣萨尔瓦多教堂,常年的圈禁生活,不公平的命运和凄惨的待遇,在成功的给康斯坦丝练出来一股猛人个性的同时,也让她对于政治极为热衷。康斯坦丝对于家族的狠心深为痛恨,所以非常想依靠自己的出身来傍个靠山,以便日后复仇。而坦克雷德是鲁杰罗二世的私生子,此人强梗尚武,多次作为西西里军队的重要将军出门去打,也不是个省油的灯。1175年的时候古力耶莫二世加入了伦巴第同盟,作为教党的一员跟神罗皇帝巴巴罗萨对着干。但是到了1177年,巴巴罗萨皇帝南征意大利,西西里迫于红胡子的军事压力,与神罗帝国签订《威尼斯和约》,并在1184年将30岁的老修女兼王姑康斯坦丝嫁给腓特烈的儿子海茵里希六世。这时古力耶莫二世在思虑不周的情况下做了一个后果严重的决定——由于他不喜欢坦克雷德的私生子出身和反骨仔行为,所以要求手下诸侯们宣誓承认西西里王国以康斯坦丝为继承人。这立即就把西西里王国给搞分裂了。愿意承认誓言的人成了神罗帝国的代理,不愿神罗干涉的,就开始找别的领头人,结果最后成全了坦克雷德。而他加入圭尔夫教党的做法,将帝教相争引入了西西里,进一步加大了西西里的碎片化。到了古力耶莫二世晚年,西西里王国的分裂已经不可避免,敌对的两派人都推出了自己的领袖,并摩拳擦掌准备内战,就等古力耶莫二世的逝世了。1189年,古力耶莫二世薨,年仅36岁,而且没有儿子。西西里的分裂和内乱就此开始。

        古力耶莫二世外号“善王”(The Good),不过这是后人给他起的,而且还是文艺复兴早期的 “后人”。之所以给他这个外号不是因为他真的有什么雄才大略,而是因为他是奥特维尔王朝最后一个还能治世的国王。在他之后奥特维尔王朝陷入了各种争权夺利的内战中,而内战最后导致外国王朝不断入主西西里王国。尽管奥特维尔王朝实际也是个外来户,但是诺曼人相对其他后面的外国君主来说,愿意放下面子下基层,到了西西里,就把自己看作西西里人。而后来的所有的统治西西里王国的外来王朝,只是把西西里看作是一个更广大的帝国的一部分。这就很不受渐渐崛起的意大利民族主义思潮的待见。古力耶莫二世因为并无什么雄才大略,而且他对于贵族和城镇的独立权力比较纵容,日后西西里城市联盟的成立有他的原因。所以他在国内知名度不高,资料寥寥。但因为他代表着奥特维尔王朝这个亚平宁半岛南部的诸王朝中更“意大利”的王朝的末日余辉,所以他在意大利历史上地位不小。意大利三大桂冠诗人的作品里他都有出场,但丁在《神曲》中将他安排在天堂第7层,归为贤明的君主(虽然只出现了个名字)。薄伽丘在《十日谈》的第4日故事中,也不顾他没有子嗣的事实,编出生育一儿一女,儿子还给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说他的儿子很优秀,并与突尼斯公主神交已久;在前去提亲时,突尼斯国王却想将公主嫁给格拉纳达国王。为了避免王子在中途抢亲,突尼斯国王事先遣使时任西西里国王,“恶王”古力耶莫一世(古力耶莫二世的父亲),要求恶王保证公主的绝对安全,恶王只考虑政治利益而不顾孙子的婚姻大事,就一口答应了。出嫁时王子果然抢亲,打败了突尼斯海军,谁知突尼斯海军恼羞成怒,竟把公主杀了。王子悲痛欲绝,屠杀突尼斯海军作为报复。消息传来后恶王迫于突尼斯的压力,把这位王子,也就是他的孙子处死了。古力耶莫二世由于两大文豪都大力推崇,而且他属意的那一派在他死后赢得了内战胜利,建立了西西里王国的霍亨斯陶芬王朝。所以后人是一直给他说好话,历史记载上都是一片赞词,因此在死后的一两百年间成为当时的意大利人表彰的对象。但严格说来,他并不是一位文韬武略极为出色的伟大君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政治能力很差,虑事十分不周的昏君。他在一个蕴含重大历史变革的年代里轻率的做了决定。如果从背景上看,很难说他做的决定就是错的,但可以说他做的决定绝对是欠考虑的。他的这种做法在日后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进而改写了意大利乃至地中海沿岸的历史。

        坦克列迪:这是西西里王国四代目坦克雷德(Tancred),不过由于他是私生子出身,在继承法上他没有名分,继承过程中也不是靠合法手段上位的。所以史学家一般不认为他是西西里王国的正统国王,只称呼他是莱切伯爵(Count of Lecce)。莱切伯爵是昔日奥特维尔家族的家主爵位

        1138年生于莱切,阿普利亚公爵鲁杰罗三世(Roger III, Duke of Apulia)的私生子,母名艾玛(Emma of Lecce)。鲁杰罗三世是西西里国王鲁杰罗二世的长子。幼年时母亲为他求得名分,让他继承了祖辈的伯爵封号。但因为父亲早亡,爷爷鲁杰罗二世偏爱二儿子古力耶莫这一支,很看不上私生子出身,长相又难看的坦克雷德(坦克雷德长得尖嘴猴腮,而且很矮,后来登位后,被人嘲笑是“猴王”)。自诩为奥特维尔家族的长房长孙的坦克雷德当然对此非常不满,所以从小就立志要阴谋作乱上位。第一次谋反发生在1155年,他17岁时。但是这次谋反比较小儿科,当时执政的“恶王”古力耶莫一世因为类似叛乱太多了,需要树立仁慈的标杆。所以就宽恕了他,只判了入狱5年。 1161年,刚吃完牢饭出来的坦克雷德再次参与了一个阴谋集团搞得政变。这次政变搞得比较大,把古力耶莫一世都抓住了。但是西西里王国主要的军力都支持王庭,导致阴谋集团最后失败。坦克雷德决定投降,被判放逐后去了东罗。恶王死后,继任的古力耶莫二世又赦免了他,让这位堂兄回国。这次回国后的坦克雷德老实了很多,一直作为古力耶莫二世的将军帮他东征西讨,参与了古力耶莫二世时期的主要军事行动。但是古力耶莫二世晚年时也不想让这位王兄接位,就让西西里的诸侯们向他女儿康斯坦丝效忠。因为康斯坦丝是神罗皇帝海茵里希六世的老婆。坦克雷德遂打出为西西里本地人谋利益的旗号,不愿意神罗势力接管西西里的贵族们就迅速被他笼络,形成了一个阴谋集团。1189年古力耶莫二世病逝,由于他没有儿子,奥特维尔家族正统绝宗,这时候神罗皇帝海茵里希六世提出在继承法上,他作为康斯坦丝这位奥特维尔家族最后的正统继承者的王夫,可以继承西西里。但西西里的诺曼贵族们抵制德意志人的统治,在时任副宰相马泰奥(Matteo d'Aiello,马泰奥就是英语的马修)的骚操作下,诺曼贵族们推举坦克雷德为西西里国王,还获得教皇克莱门三世的迅速承认。这是因为教皇与神罗皇帝正因一连串的政教之争而不和,同时教廷历来反对神罗皇帝兼任西西里国王,以免对教廷形成南北夹击。由于马特奥的拥立之功,登位后的坦克雷德便把其提拔为宰相。坦克雷德的上位,掀开了西西里王国内战的第二幕,马泰奥寻求教廷背书的方法,增加了帝教斗争因素在西西里政治中的权重,使其作为新的干涉理由困扰着后世西西里王国几百年的政事。

        听说坦克雷德夺位自立,神罗皇帝海茵里希六世自然不干,立即发兵准备收拾他。与此同时登位的坦克雷德在西西里搞政治报复,为防止第二个康斯坦丝的出现,他没收了古力耶莫二世的老婆琼(Joan of England, Queen of Sicily琼就是意大利语里的乔万娜)的领地,还把人圈禁起来。但问题是他时机选的太差了—— 这时候琼的哥哥,英国的“狮心王”理查一世正领着第三次十字军过境西西里。听说妹妹被人圈禁了,理查一世大怒,立即领着英军精锐登陆西西里,猛攻坦克雷德。坦克雷德吃了败仗,但是他通过马泰奥找到了同为十字军的法王腓力二世。在腓力二世的说和下,理查一世承认坦克雷德的王位,坦克雷德则放人赔钱,让琼跟着哥哥去别的地方谋出身去了。摆平了这一边之后,坦克雷德就要全力应战南进的神罗军队。1190年,康斯坦丝与老公海茵里希六世挥师南下,发起西西里王位争夺战。神罗军一路势如破竹,萨莱诺等城市纷纷归降,很快就包围了亚平宁半岛南部的重镇——那不勒斯。危急关头,坦克雷德采取三大措施:一是许诺给那不勒斯自治权;二是任命他的的大舅子,阿切拉伯爵里卡多(Richard, Count of Acerra,里卡多就是英语的理查)为守城将领。三是让里卡多诱杀了海茵里希六世的带路党、宣称有西西里王位继承权的鲁杰罗(Roger of Andria)。里卡多的做法让那不勒斯守军没得选,于是三军用命,海茵里希六世在陆路上屡攻不克,便联系比萨共和国,让比萨海军封锁那不勒斯湾,想切断守军的海上补给线。坦克雷德本来就是海军指挥官,素有经验。而且他续用了西西里海军的第一名将马嘉图。问听马嘉图来到,比萨海军望风而逃,海茵里希六世只好寻求热那亚的支持,但热那亚仅派出33艘战舰,规模还不及西西里的一半,结果被马嘉图逐一击破。这下神罗军队傻眼了,围城三个月而不克。恰在此时,那不勒斯一带爆发了疟疾。时逢盛夏,附近又有沼泽,酷暑和沼气,大大加重了疾病的传播。神罗军的波希米亚公爵康拉德二世、科隆大主教菲利普一世相继病卒,海茵里希六世也病倒了;而被他挟持参战的政敌韦尔夫家族的公子海恩里希-韦尔夫趁机开溜,逃入被包围的那不勒斯。从这里回国后,海恩里希-韦尔夫散布谣言,说海茵里希六世已病死,韦尔夫家要改天换日,取代霍亨斯陶芬家族。一贯骑墙的教廷遂迅速支持韦尔夫家族,海茵里希六世内外交困,不得以劫掠一番后撤军,曾经归降的半岛南部又纷纷倒戈。坦克雷德没有及时截击,让神罗军虽然损失了近十分之九的人马,但还是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命运。同时,康斯坦丝因为正在医术发达的萨莱诺疗养,被当地抓住后解送给西西里。

        眼见所有觊觎者都已经被解决,自觉夺位成功的坦克雷德志得意满。在与被抓住的康斯坦丝面见时。他发泄怨气,大骂她引入神罗军侵略本国。康斯坦丝则发挥出猛女本色,输阵不输人。穿着神罗皇后盛装的她,骄傲地宣称她只是夺回本属于自己的王位。坦克雷德没有杀她,而是带回首都巴勒莫,让她与王后希碧拉一同吃住,让王后监视她。但康斯坦丝的来到,让巴勒莫一些野心家们看到了拥立的机会,他们对康斯坦丝表示了同情。得知此事的希碧拉因而建议将康斯坦丝处死。坦克雷德的为人很像项羽,他强梗尚武,但忠于骑士的道德标准。他自认自己作为奥特维尔家的长房长孙,只是因为反抗不公才谋反夺位的,但杀戮妇女就是违反骑士道了。担心伤害先王之女和自己的姑母实在坏名声,就没有同意;希碧拉和马泰奥反复进言,坦克雷德遂将康斯坦丝软禁在那不勒斯的一个孤岛上,待之以贵族之礼。希碧拉听说后再次反对,认为这是认可了康斯坦丝的王位继承权。坦克雷德不听,而是以此为筹码向海茵里希六世议和,海茵里希六世不顾妻子被俘,也不顾当时的教皇塞莱斯廷三世说和,拒绝和解。而既不希望神罗帝国吞并西西里王国,也想把筹码抓在自己手中的教廷起了私心。遂要求坦克雷德将康斯坦丝送往罗马,否则要以伤害妇女的罪名给他破门出教。自觉欠了教廷人情的坦克雷德只好照办。结果没想到海茵里希六世偷偷组织了别动队,在西西里军队把康斯坦丝在送往罗马的途中劫人成功,顺利将老婆解救回国内。坦克雷德和教皇坐失先机。大约同时,坦克雷德将长子鲁杰罗加冕为共治国王鲁杰罗三世。1193年12月,鲁杰罗三世死去,坦克雷德便将次子古力耶莫加冕为共治国王古力耶莫三世。1194年2月,正在备战的坦克雷德病故,把国家留给了未成年的古力耶莫三世。海茵里希六世闻讯后再次发兵南征,途中夷平了萨莱诺给老婆出气。丧失希望的西西里贵族们见状吓得两股战战,只好接受神罗的吞并。12月,海茵里希六世攻入巴勒莫,废黜古力耶莫三世,夺取西西里王位,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统治遂在西西里建立起来。

        斯格特:这位是意大利中世纪著名的学者迈克尔▪斯科特(Michael Scot)

        生平考据虽有,但不详细,多推断之处。比如出生地就有苏格兰或英格兰北部两说。但主流认定是苏格兰。斯科特家中殷富,自小好学。成年后四处游学,先后在达拉莫(Durham),牛津和巴黎等地上大学受教育,掌握了多门语言,而且学习成绩很好。1217年他到托莱多游学,成了托莱多翻译学院的一员。在哪里翻译了他的首个作品《白大尔版天文学》(Kitāb al-Hayʾah,The book of theoretical astronomy)。这本书收录了绿教著名天文学者努尔丁-白大尔(Nur al-Din Ibn Ishaq al-Betrugi,西方人称之Alpetragius)的作品。白大尔的天文学是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否定传统的托勒密天文学,要搞另起炉灶的新天文学的学说。他的行星运动模型是13世纪时欧洲天文学界中反托勒密体系派最常用的模型,也是人类史上最早提出地心概念的天文模型。斯科特的书一出版后,名声大噪,很快被认为是知名学者,他于是乎再接再厉,继续翻译其他的阿拉伯语学术著作。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太阳和月亮》(De sole et luna)和《入门介绍》(Liber introductorius,这套书有三本,其中最有名的是第一本颅相入门Liber physiognomiae,剩下两本是辨识入门Liber quatuor distinctionum和奇相入门Liber particularis)。 他的翻译件为被百年翻译运动保存下来的鲁世德天文学、亚里士多德哲学、占星学和相面术等再次返回西欧,并被人接受奠定了基础。后来他在自己研究的基础上,写成了日后风靡欧洲的占星学的第一名著《占星学纲要》(Theatrum chimicum),奠定了他的占星学大师的地位。

        如中国皇帝有事要找钦天监占卜问卦一样,欧洲的帝王教宗们也都热爱蓄养占星师,所以斯科特成名后很快被教廷招募,并得到了时任教宗霍诺留三世(Pope Honorius III)的青睐。为教廷干了三年后,霍诺留三世想让他去当爱尔兰的卡什尔教区的大主教。但是斯科特更喜欢游学,所以拒绝了。然后他定居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但依然四处游学,最后有个看了他的书的大粉丝请他来工作——神罗皇帝腓特烈二世。腓特烈二世是个生活丰富,喜爱知识的君主。而且幼年的经历让腓特烈二世安全感不高,他又喜欢东方的事物,所以很痴迷搞占星和算卦这类事情。他在读了《颅相入门》之后迷上了相面,就重金请斯科特来他那里做占星师,斯科特接受后,来到他的宫廷,在哪里工作至终。斯科特在西西里王国任职的生涯无甚记录,但有两个传说比较有名,其一是相传腓特烈二世在挑选占星师时,给候选人出了一道题,让他们运用占星术测算出他在某一天将从哪个城门出城。斯科特写好答案后封呈国王,请他出城后再看。谁知腓特烈二世有意让人出丑,便叫人在城墙上临时挖一个洞,他从这个洞钻出城,以为这样就不会被人算中。可当他出城后打开斯科特的答案,赫然看见写着:“陛下今天将从一条新路出城。”腓特烈二世大为叹服,从此录用并宠幸斯科特。其二是斯科特通过占星,预知自己将死于头部受到重击,因此总是戴着头盔。直到有一天,他陪国王去教堂,礼拜时不得不脱帽。没想到就在此时,一块石头从高处掉落,正好砸在他的头上,把他给砸死了。腓特烈二世大为叹服,遂厚葬之。由于这俩传说太玄乎,所以但丁在知道之后就把斯科特收入了《神曲》的地狱篇中,将其列入魔术师和占卜师之列。斯科特的历史地位也就此奠定,成了意大利历史上最有名的算命先生。

        替换

    • 家园 更新:威尼斯共和国

      全称叫至尊的威尼斯共和国(Most Serene Republic of Venice,意大利语:Serenissima Repubblica di Venezia。简称Serenissima至尊国),中世纪意大利半岛五大国之一(威尼斯,教皇国,那不勒斯,米兰,佛罗伦萨)。虽然威尼斯在意大利半岛上叫大国,但是实际上只是意大利诸城邦国家的一员。最盛时也只点状的控制了亚得里亚海的东部海岸线地带,其本部威尼斯最远也只控制到北到萨瓦河一带的领土。但是这个放在世界上来看似乎小的不起眼的国家,其历史意义的重要程度,跟其领土面积直接成反比。这个共和国是世界历史上存续时间最长的共和国(总共存续了13个世纪)。它是“商人共和国”体制最典型的范例,也是地政学上的“海权国家”(Thalassocracy)的先驱。后世的世界霸主英帝国,当今世界霸主美国,其实本质上都是威尼斯共和国的徒子徒孙。其行为模式、观念和实践方法(尤其是精英阶层),基本就是从威尼斯共和国的实践里抄过来的。可以说研究明白了威尼斯共和国这个海权国家的祖宗。就研究明白了现代的盎格鲁萨克逊海洋帝国体系。

      城市起源于公元5世纪左右,起初本是一群逃避阿提拉入侵意大利的兵灾的难民流落到此,因为这里河网密布,沟壑纵横,很不适合骑兵行动,所以这些难民终于在这里躲过了兵灾。因接下来乱世持续,逃亡到此的难民无法回家,所以他们发明来出先用木柱插入滩涂,上铺细石,然后用砖盖房的建筑法,成功在这个遍布沼泽和滩涂的地方建立起来了自己的居所。这些居民就是最早的威尼斯人。威尼斯人虽然搞定了住所,但是衣食在这个地区实在没法搞——由于海潮上涨而留下的大片滩涂都是浓度极高的盐碱地,而且里面还有大量的卵石,根本不能种任何东西。所以威尼斯人自一开始就没打算过种地,而是靠海吃海,依赖海洋和商业来获取衣食。早期威尼斯人是以依靠海潮带来的珊瑚石起家,后来参与到黑海地区的奴隶贸易中,通过向中东地区出售东欧奴隶来盈利。由于国家把商业视为根本,所以威尼斯的工商业发展飞速,很快成为意大利各城邦中商业最发达的地方。初期的威尼斯只是从属于各个强国的一个小势力,后来威尼斯人成功从东罗马帝国手中拿到了免税权益,进而变为东西方贸易的中间商,通过提供西方中转业务和贩运东方商品入欧,大发横财,城市遂开始崛起为城邦。威尼斯共和国最盛时期控制着整个地中海商业的半壁江山,时人称凡东方商品,绝无不经威尼斯商人之手而能入欧洲者。蓬勃发展的威尼斯越来越不愿意有一位宗主骑在自己头上切蛋糕。所以于公元697年,威尼斯人选出他们的第一位督治卢恰诺-安纳菲斯托(Paolo Lucio Anafesto),宣告了威尼斯共和国的成立。

      威尼斯自出现之时就是一座商业都市,全城居民不是老板就是伙计。这就锻造了威尼斯国家这种“商人共和国”的独特政体。在这种政体下,商业利益就是一切。商业即是基业,贸易就是国益。公司即是国家,东家就是王室。一切皆可沉寂,唯有利益永恒。由于自家的土地除了能盖房子之外啥也干不了,不能作为一生衣食的基础保障,所以威尼斯人轻视土地,而把如金银这种有价物看作立身之本。所以比起传统大陆国家对于土地的属权的看重,商人共和国政体下更看重利权。即土地属于谁没关系,土地出产的利益能为我所得才最重要。在这种观念下,商人共和国政体把领地的大小和属权看的很轻,而把各种契约、商路、合作关系和利权授予等这些在大陆国家的居民来说觉得虚头巴脑的东西看的极重。所以商人共和国普遍不大,但是其权力一点不小,由于都是以商入官,威尼斯共和国的领导者和外交官大多个性精明,能谋善算。而且秉持着以牟实利为荣,以博虚名为耻的观念。这让这种商人共和国特别喜欢和擅长通过隐藏在别人后面而成为造王者或者影子政府,然后通过使用各种杠杆,例如贸易战、金融战、外交战来掣肘在前台聚光灯下领主们的这种方法来掌权。而且这些商人们对于虚名的鄙夷和实利的看重,使得他们大多灵活务实,观念开放。威尼斯的贸易网络交通四海,万方之商旅,无论出身如何,何种背景,只要能带来盈利而愿移居威尼斯者,威尼斯皆能纳之。哪怕是当时欧洲人谈之色变的绿教国家,甚至是日后威尼斯的第一对头奥斯曼帝国,只要是真来做买卖的,威尼斯人都能和他们谈笑风生。由于国家风气轻视土地,重视金银等有价物。所以为了方便招商引资,威尼斯人搞了很多可以说是世界史上头一遭的制度建设。例如他们有世界上最早的移民考核制度。外国人如果能证明对威尼斯人有利,就可申请考核,通过后就是威尼斯共和国的公民(不过也有很多条件,比如申请人需要证明已经在威尼斯居住超过25年)。这是现在世界移民国家普遍采用的移民考核制的鼻祖。威尼斯人还大力兴办金融业,1171年成立的威尼斯银行是世界上最早的银行。很多一直沿用到现代的银行业规则,都是由威尼斯银行最先制定出来的。为了更方便的招商引资,扩大贸易威尼斯人最后干脆直接去其他国家里定居,利用其他国家缺乏海商法和商业法的特点,形成了一个个通用全部或部分威尼斯法律的社区。这种社区靠海者称之为“海岸领”(Stato da Màr),靠陆者称之为“大陆领”(Domini di Terraferma),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租界。海陆领地依照其所在地区的不同,它可以是殖民地,也可以是附庸国,也可以只是一个聚居区。后世英式的“自治领地”(dominion)就是这种制度的发展型。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和开拓进取,威尼斯共和国建立了几乎横跨整个欧洲的交易圈,这个巨大的贸易网络带来的源源不断涌入的财富,让威尼斯共和国成为当时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都最为富裕的地方。以至于西欧人皆传说“只要拥有威尼斯公民证,就意味着拥有免费领取黄金的资格”。凭借着巨大的财富和巧妙的策略,威尼斯商人的名号威震列国,这位“亚得里亚海的皇后”,“海神之妻”(威尼斯共和国的绰号叫Queen of Adriatic,而其国家的尊号Serenissima在拉丁语中是阴性的,所以可以指至尊的女性,中文取雅译为海神之妻)最鼎盛时,在整个欧洲是“一喜则天下安,一怒则诸侯惧”的存在。

      点看全图

      威尼斯共和国中宣部优秀作品 —— 乔万尼-提厄波罗(Giovan Battista Tiepolo)的名画《海神向其妻赠礼》,这上面的女性就代表着威尼斯共和国,她的装束是威尼斯共和国督治的标准工装…这幅画现藏于威尼斯市的督治宫,是威尼斯共和国和威尼斯城市的象征。

      但是这种在当时并不“普世”的商人共和国政体,并不是一点问题没有的“最后的人”。甚至可以说,这种商人共和国本质上是一个时代的特殊产物。如只看共和国本体的话,可以说这个国家绝对是中世纪欧洲的一股清流,甚至可以说是穿越者来此建立的。但如果把欧洲看作是一个整体,就可以看出这个共和国,其实就是欧洲国家为了能够发展,避免完全的僵死,而必须存在的这么一个地方。好比如果欧洲是一个国家,国家又需要商业阶层的话,威尼斯就是这个商人。所以一旦欧洲开始变化,走出封建的中世纪迈向近代,威尼斯共和国就会走上下坡路。特别是商人共和国这种认为国家不过是一个公共事业公司的做法,让出现新挑战者的成本比较低。在这种商人共和国的思维里,国家即是公司。赛博朋克的世界才是正常的世界。这就造成两个问题,一:夺生意比夺土易,守生意却和守土一样难。所以就算世界赛博朋克化了,胜利女神也不总是对威尼斯微笑。威尼斯的成功就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仿效,而这些仿效者的条件很可能比威尼斯强得多。威尼斯共和国一开始就有热那亚做对头,后来又出现了其他两家阿马尔菲和比萨。他们和威尼斯、热那亚并称是四大“海洋国家”(Thalassocracy,顺便说一句现代意大利共和国海军的军旗,就是四大海洋国家的旗帜拼在一起)。13个世纪的威尼斯共和国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威尼斯和其他三家互杀的历史。争夺生意的商战转成的热战,很大程度上拖累了威尼斯,并让威尼斯觉得世上搞海商的国家也就这四家。忽略了其他逐步崛起的对手。随着封建制的逐步结束,中央集权国家渐渐在欧洲建立起来,与此同时重商主义风气也开始兴起,使得很多新生的国家不但有意愿,而且也有能力发展自己的工商业。威尼斯本质是个中间商,一旦有人跳过中间商直接搞产地直销,威尼斯的国运也就到头了。二,商人当道的这种政体,发展到最后几乎都成了寡头政治,因此它对于阶级斗争没有任何免疫力。所以它对于任何可能的阶级斗争都极度恐惧,甚至连承认这个词的存在都难以忍受。后期的威尼斯共和国陷入瘫痪状态的一大原因,就是由于长期的寡头执政导致阶级斗争发作,进而让一贯使用“大辩论”的威尼斯下院成为下层阶级独占的舞台。这种上层的寡头豪民和下层的“革命群众”之间的日常互撕把整个威尼斯的政治给搞瘫痪了,使其面对外部挑战时无法做出及时的回应。而且由于国家就是一个公司,所以威尼斯很难使用大陆国家常见的道德体系和长期策略,因此在搞政治斗争时,能把对外的手段拿来对内。因而敢于使用各种极端手段。从激起民变到下毒暗杀无一不用。历任督治被暗杀者不在少数。因此这是一个只能共富贵,很难共患难的政体(或者至少只能凭借一种历史的惯性,或者历来的传统来共患难)。有钱时一切好说,没钱时什么都搞不定。这样的一个政治体系之所以能够寿命这么久,是因它的地缘情况决定的。威尼斯城市所在的这片地区,即便是在现代,也是没有什么开发价值的土地,所以离开商业的话不要说有什么油水,生存都是问题。而商业是纯粹人的生意,不像土地就是不种也能长点吃的出来。所以即便外敌攻占威尼斯,把他杀绝了也得不到什么好处。所以外敌对威尼斯长期无兴趣,唯一有的兴趣也是打压之,而不是斩草除根。这种地缘情况是威尼斯共和国的形成和发展的根本保障。以商为本的威尼斯,锻造出了非常独特的文化。威尼斯人把所有对非现世利益的追求都看作是妄执。其俗谚云:“先当威尼斯人,再做基督徒”。他的这种执着利益的理性主义态度,极大地促进了思想解放,为威尼斯国家创造出了一个繁荣的文化产业市场。这个文化产业市场是后世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基础。为后世留下了数量惊人,价值极高的文化财富。在追求现世利益的促进下,人文主义日益兴起。人文主义强调人的重要性。它批判旧秩序,并借助文化作品隐蔽地否定宗教神学,抵制教会的神学观念,为后世欧洲进行宗教改革,把人得思想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进而推动自然科学和现代社会的发展打下了根基(比如个人主义和自私有理论等以个人,个体为核心的人文观和历史观,就是源起于威尼斯共和国的实践。直白一点说就是我们认为西方人重视个人,推崇个体的特点,其实并不是西方自古以来的思想,而是起源于以威尼斯、佛罗伦萨等中世纪城邦商业国家的实践,其真实历史寿命最多只有十个世纪左右)。而人文主义运动的兴起,就是从以威尼斯为首的商人共和国开始的。

      点看全图

      著名的威尼斯海婚节(Marriage of the Sea,意大利语:Sposalizio del Mare),这是威尼斯城的建城纪念日,每年都举办,一直至今不断。海婚节仪式的最高潮,是要将一个戒指投入大海,象征着威尼斯和海神结婚。

      通宝推:回旋镖,guillaume,审度,小泽珍珠,mezhan,
      • 家园 剧本四:出现在西域的狼-2

        比塞尼:这是威尼斯海军名将,基奥贾之战的胜利者维托·皮萨尼(Vettor Pisani)。他是基奥贾战役的主官,卡诺是他的副司令。

        1324年生于威尼斯一个海军世家。其伯父尼可洛·皮萨尼是第三次威尼斯—热那亚战争中威尼斯军的大都督。指挥两次主要海战、获得一胜一负战绩。维托早年跟随伯父打仗,学习海战本事。和平时期他是皮萨尼家族的商船队长。威尼斯的传统是船主平时做队长,战时当司令。后来他参加镇压克里特岛的叛乱。博得声望。皮萨尼为人生性易怒,但控制力很高,容易恢复平静,可以说平易近人。他与其他贵族不同,懂得像下级海员一样说话做事,所以能和水手打成一片,而且他跟着伯父学了一手很高明的操船术,因此颇受水手欢迎;威尼斯的习惯是商船和军船在出港前一个月,船长会带书记官坐在码头,由水手们挑选上哪条船,决定将自己的命运托付给谁。而皮萨尼的船前永远是排成长队。

        1378年,第四次威尼斯-热那亚战争(the fourth Venetian-Genoese Wars)开打。皮萨尼奉命参军,先是打了几场胜仗,从塞浦路斯返回亚得里亚海,他提出回国休整和维修船只的请求,但被威尼斯参院拒绝。他们要求在伊斯特里亚半岛尖端的波拉过冬,理由是波拉接近达尔马提亚,容易掌握敌人动向,同时舰队可以在海上巡逻。补给由政府送达。皮萨尼和舰队只好遵命。翌年,即1379年的春天,皮萨尼又率队前往南意大利地区护航,日子太平。5月7日,热那亚舰队突然出现在波拉外海。皮萨尼立即下令集结自己下辖的24艘船只出击。热那亚军有16艘加莱船,但是另有6艘绕远路悄悄包抄。皮萨尼认为船只虽然多于对手,但真正能打的不多,他主张坚守港口。但其他指挥长却以敌人不多、临阵脱逃实属懦弱等理由,主张迎战。威尼斯的规矩是少数服从多数,作战会议也不例外。皮萨尼只好下令开战。战端初开时威尼斯占据上风,连热那亚的海军统帅都打死了;而在这时埋伏的热那亚军舰突然从背后杀出,威尼斯猝不及防,一个照面就折了一百多人,随后包括24名贵族在内的多人被俘。皮萨尼见状立即向仍在战斗的6艘船下达撤退命令,自己也快速逃离。波拉海战的惨败导致威尼斯门户洞开,败报传来,威尼斯政府大惊失色。因为他们原以为皮萨尼可以绝对守护好亚得里亚海,所以早在一个月前,把卡洛·泽诺指挥的希腊海分舰队派去袭扰热那亚商船,进而牵制热那亚海军。结果没想到热那亚先发制人。现在敌舰近在咫尺,友舰近乎没有;与此同时,匈牙利军从北逼来,帕多瓦军又切断了西面的所有陆上补给线。8月16日,热那亚海军占领威尼斯南面的基奥贾,放话道:“此次不把缰绳套在圣马可教堂前的驷马铜像上,绝不停战!”。威尼斯海陆均被封锁,这是其建国以来遭遇的第一次重大危机。情况如此绝望,导致欧洲各国都认为威尼斯此次必败无疑,随后将重蹈阿马尔菲和比萨的覆辙,走向衰退。而唯有热那亚才是最后胜出的海洋国家。在胜利预期下,匈牙利国王和帕多瓦僭主均拒绝威尼斯的任何和谈请求。热那亚也趁热打铁,从国内派来援兵,把战力提升至两倍,仅加莱船就有47艘。幸好威尼斯城的特点是密布潟湖及运河,其水深从1到10米不等。甚至有的水面下就是海泥,所以舰船极易搁浅。由于标志水深和礁石的木桩早已被威尼斯人拔除,无人可以领航,所以不了解水文情况的热那亚人不敢轻举妄动,只能采用加固封锁线围困的办法坐等威尼斯玩完。

        国难当头。威尼斯全城动员,威尼斯兵工厂下属的船厂征用材料加班加点,迅速赶出来16艘加莱船,但是来应征的水手却仅够6艘船。原来水手们不满皮萨尼战败后被判入狱,认为他是被迫应战,其实无罪。在土耳其等国家,败将通常是不问缘由一律砍头。但威尼斯是先审后判,被判失责才会遭受刑罚。皮萨尼的罪状有两条:一是没有给各战船的指挥官足够时间,草草开战;二是临阵脱逃。威尼斯元老院投票表决,78人认为皮萨尼有罪,48人认为无罪,14人弃权。根据威尼斯军法,舰队司令官不得在中途撤离战场。因此检察官要求依法判处死刑。但时任督治安德里亚·康塔里尼念及皮萨尼的历史功劳,建议处以罚金以及终身不得担任指挥官。元老院再审,决定采取折中措施,判处6个月监禁,并且终身不得出任指挥官。判决一出,水手们皆以为冤。他们认为是元老院拒绝皮萨尼的要求,不让人员和船只回国休整,因此舰队只好在波拉整修船只,其效率不比国内。而敌人来袭时没做好准备,责任不在皮萨尼身上,而是船长们没有执行他的作战命令。所以此案里错在元老院。水手们还公开抱怨新任海军司令塔代奥·朱斯蒂尼亚尼(Taddeo Giustiniani)缺乏经验,高呼不能把自己的性命交给这样不谙水性的贵族,所以他们拒绝入伍。

        眼见无兵可用的元老院权衡利弊,最终决定事急从权,牺牲法律的威严,释放皮萨尼,但不能再次任命他为大都督。水手们先是高兴,一听说不是大都督,便云集于圣马可广场前,把帽子踩在地上,对着正在召开元老院会议的督治宫大爆粗口。泄愤后各自散去,依然无人应征。此时年近80的督治安德里亚出了个招。即由他本人出任海军大都督,然后征召皮萨尼担任副将。消息传出后水手们明白了皮萨尼是实际指挥,奔走相告。遂又有6艘加莱船招到了足够船员,但船只和人员还是不够。安德里亚便发动全民捐赠,威尼斯人纷纷响应,船只总数迅速超过60艘;由于无法从达尔马提亚和希腊等地招到划桨手,熟练水手又必须操纵船只和升降风帆,没有多余人员划桨,划桨工作只能让一般市民完成。威尼斯市民们被成功动员起来。终于凑出来足够的人手,但是威尼斯人毕竟是威尼斯人,然而大敌当前,皮萨尼只能强忍脾气日夜训练他们。眼见时机成熟,皮萨尼遂开始谋划作战。面对不利的形势,他迅速想出来一套大胆的计划,万事俱备,他谨慎而耐心地等待他的东风。

        12月22日深夜,皮萨尼一声令下,威尼斯海军出港开始奔袭基奥贾。皮萨尼采用的是堵塞战术,即用沉船堵住航道来反围困对手。他命令把数艘商船装满石头,然后让大加莱船拖着它们,周围则配上载满全副武装的士兵小船。舰队抵达阵位后,皮萨尼下令小船组队先行在基奥贾南部登陆。热那亚军见状赶来阻击,结果南部的威尼斯军被打回船上,但是热那亚军的注意力也被暂时吸引到南边。皮萨尼见状立即下令北部的大舰向基奥贾港的出口处进击,并顺利将装满石头的货船凿穿在航道上,沉船沉入水底形成大型障碍物,连面向潟湖地方也沉下几艘小船。当热那亚军惊觉上当,赶快来北部驱赶时,这座海上“路障”已完成大半,热那亚舰队因此被锁在基奥贾港口里动弹不得。他们驱船赶到“路障”附近,拼命要移走这些绊脚石。而这时威尼斯战舰杀过来阻止,双方激烈对战。当是时,威尼斯的新兵们看到战友一个个倒下,惊恐万状,嚷着要撤离。此时在旗舰上的老督治安德里亚见状大怒,抄起剑亲自驱前压阵。水手们稳住了军心,再次拿起船桨。战斗不分昼夜地持续着。即使在战火停息的片刻,威尼斯海军也不忘海上巡逻。由于基奥贾港南面没有被完全封锁,帕多瓦的援军得以赶来增援,热那亚军因此保持高昂士气,双方陷入苦战。威尼斯的战船则往来于潟湖中间,轮番作战。威尼斯全军自皮萨尼以下,不分身份,全体坚守战船,任何人不准脱队回家,吃喝用的补给一律由小船运来。这样鏖战10天后,即1380年1月1日。泽诺的舰队终于赶回威尼斯,一举扭转战局。即便热那亚又派39艘加莱船从国内赶来增援也无济于事。因为威尼斯全力关注封锁,不与其进行海上决战,而只采取一切手段围困基奥贾;增援船队由于水深不够亦无法进入基奥贾港,只好无奈撤退。4月,威尼斯的包围圈越缩越紧,终于将港口与陆地的守军切成两半,一一包围。守军的火药空空,粮食严重缺乏,帕多瓦送来的军粮也屡屡被威尼斯人截获,反而肥了威尼斯人。守军终于崩溃了,于6月份宣告投降,结束了这场长达10个月的战争。

        胜利后的皮萨尼不敢大意,不做休整便与泽诺再次出战,去进攻亚得里亚海上的热那亚增援舰队。结果在作战中身负重伤,卧榻两个月,于8月死去,职务为泽诺接替。因为基奥贾之战拯救了威尼斯,所以皮萨尼成为威尼斯人的英雄,进而成为了意大利海军史上的名将,其事迹传颂至今。现代意大利海军有好几艘船都是用皮萨尼的名字命名的,包括1890年代建造的皮萨尼级装甲巡洋舰和二战期间的皮萨尼号潜艇。

        通宝推:mezhan,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