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沈安娜身边的部分共谍网络 -- 黄河故人

共:💬101 🌺1851 🌵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沈安娜姐妹离家去上海前受一个人的影响很大

      堂兄沈鸿钧,受党组织派遣,从广州回泰兴沈家,后建立工农红军第14军。

    • 家园 邢洚

      解放前曾动员大哥、国民党飞行员邢志澄起义,弃暗投明飞往解放区。50年代中期入中调部工作(官方履历称“中央直属机关”),退休后关系还在安全部,也算沈安娜、华明之夫妇的同事。

      邢洚就读的上海圣玛利亚女中出过不少名人,如张爱玲、李世济,还有龚澎和龚普生姐妹。龚澎后来推荐邢洚接待韩素音。

      • 邢洚
        家园 国民党叫“中央统计局”,土共类似的机构叫“中央调查部”,

        到底都是中国人。起名字的风格都这么相似。

      • 邢洚
        家园 看过邢洚写的关于当新闻处长的书
        • 家园 当时

          邢洚是由冀朝铸推荐,老领导黄华外长批准参加应聘的。在联合国,她是P-5级,即专家级里的最高一档。

          同时期被聘任的还有外交系统的几位干才,他们多出任D(外交)-1级职位,相当于司局级:

          曾任外交部翻译室副主任的陈鲁直,后来担任驻丹麦大使兼驻冰岛大使,夫人成幼殊同期派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她是成舍我的女儿,成思危的姐姐;

          与陈鲁直同出于圣约翰大学的老地下党汤兴伯,后历任驻美国休斯顿总领事和驻纽约总领事;

          精通英、日、俄语,曾担任朝鲜开城志愿军代表团交际科长的崔烈;

          马来亚归侨、剑桥高材生马隆德,后任驻联合国代表团公使、联合国行政预算咨询委员会中国委员,这位是马共和中共双料党员;

          精通英语、法语,粗通俄语的叶成坝,曾参加志愿军,在板门店中立国遣俘生效委员会任翻译,后出任中信瑞士森赛普有限公司中方总经理;

          另一位马来亚归侨邱应觉,板门店停战谈判时在志愿军代表团与冀朝铸、过家鼎一道被指定速记,三个小字辈得绰号“三剑客”。(冀朝铸当时英文顶呱呱,可中文不行。拿他自己的话讲:经常望文生义,管螳螂叫草跳(Grasshopper),管蜻蜓叫龙飞(Dragonfly)。所以,他的哈佛校友浦寿昌才向总理建议,等自己过40岁,而冀的中文取得较大进步后,再让冀代替他做英文翻译工作。)

          • 当时
            家园 谢谢回了这么多有意思的资料

            好像同出于圣约翰大学的还有梁于藩,也是外交口的。还有浦寿昌的弟弟蒲山,好像也在抗美援朝谈判时当过翻译,后来是经济学家,或者说原来就是经济学家,后来是社科院世界经济所所长。

            • 家园 圣约翰大学

              校友,有一大批成为外交部的业务骨干,如朱启祯、鲁平、史久镛、黄嘉华、纪立德、胡洪范等,还有跟刑洚同期进入联合国工作的中文处同声翻译组组长唐笙。

              浦山(浦寿山)1945年参加美共,当年秋天董必武到纽约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时同意他转为中共党员。浦山挂上校军衔在志愿军谈判代表团秘书处任处长,主管报告和发言稿的草拟,责任重大,不辞劳苦。后来李克农亲昵地称他为“人民的小毛驴”。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停战协定签字仪式上,站在我方首席代表南日大将背后的中方参谋就是浦山上校。秘书处还有一位上校,是毕业于乔治·华盛顿大学、后来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毕季龙。

              浦山还是世界级的经济学家,在熊彼特的门生之中,也算出类拔萃。余永定80年代初陪浦山到国外访问的时候才突然发现,浦老竟然在国际上颇有影响力。

              最后,来一条浦寿昌的回忆:

              记得在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前夕,总理要通过印度政府把中国的立场转告给联合国。那天深夜,他在约见印度驻华大使之前半小时,把我叫去,和我商量怎样翻他将要说的一句关键的话,即:如果美国军队越过三八线,而联合国不管,那么,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

              他要求“我们要管”这句话的译文,意思要一听就明白,但又要含蓄,还问我半小时的准备够不够,我十分激动,连忙说:“足够了。”我后来用“take the matter in our hands”翻译过去,总理非常满意。印度大使印度大使一听就知道事情的严重,马上向尼赫鲁总理和联合国转告了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

              我理解,“Take the matter in our hands”就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最佳诠释。

              • 家园 上海的圣约翰大学

                说的是上海的圣约翰吧。

                我们的老师申保青和马元曦就是上海圣约翰毕业的。

                马元曦就是那个神奇的“五重间谍”的袁殊的女儿。

                给我们上英语精读,暑假回来大家都用英语发言说说自己如何度过的暑假。 她是老师,先开个头,她说回上海跟父亲一起上普陀山。

                现在,将近三十年了,我才悟过来,那时候袁殊老前辈刚放出来。

                那可是几十年的共产党的监狱啊。

                一个关于袁殊前辈的小文:

                我们的第一任校长申葆青也是个有些色彩的人, 不述。

                跟申葆青同来教书的有一个国际关系学院的老师叫马元曦的女老师,她父亲也是一传奇人物,她父亲叫袁殊。是共产党情报史上的一位地位人物。 此公年轻时很活泼,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挺玩的, 狐朋狗友一大堆。玩着玩着就玩到日本去了, 还是猫三狗四朋友一大堆,还有不少日本人, 哥们都不错。 从日本海归后,就有人勾搭他去搞情报。 当然是有建树的, 朋友多吗!党很高兴。 袁殊前辈就更高兴, 朋友就更多了,情报也随着多了。 抗日了, 日本人成占领军了,大家都想着下一步。 忽然一天, 国民党的情报头戴笠来了,给了袁前辈一大笔钱, 叫他打入日方内部建立情报系统。国民党的都不行了, 叛了, 抓了,跑了。袁前辈找到当初的日本哥们,现在一水的CEO或部门主管。于是袁前辈拿国民党的钱, 给日本人打高级工,为共产党送情报。 虽说是出生入死, 但也是灯红酒绿,十里洋场。

                后来抗日胜利了, 党就给以安排。共*产*党土老冒是不会重用这种人的。而且还遭了几十年的冤狱。

                马老师原名袁曦, 父母离婚后, 随母姓马, 马元曦。

                同学们, 为有这样的校长,老师骄傲吧。

                • 家园 还有两点要纠正一下

                  1.抗战胜利后,袁殊到解放区是受到重用的,而且不是一般的重用。

                  2.袁殊到解放区之后,很快就重新入党了。但是他入党这件事让潘汉年大发雷霆(这种词很少用在潘汉年身上),大意是他为日本人这么卖命干,怎么可以在不征求主管领导潘汉年的意见的情况下就让他入党?

                  3.华克之对后来给袁殊平反是有意见的。

                  • 家园 我以为叶挺被拒于党外是新四军早期的一个主要问题

                    导致新四军高级军、政决策机制的割裂,以及决策的低效、错误。

                    让袁殊入党,比让他游离党外更方便、更有利、更安全。这是一个管理原则,而不是政治原则。实际上我们经常看到此方法的反用,即很多虽然优秀的党员,不幸而为党内斗争的失败者,被逐出党外。

                  • 家园 夏衍和孙师毅

                    还有冯雪峰、于伶等对袁殊都有保留意见。实际上,1931年潘汉年打算吸收袁殊成为公开党员时,曾遭到文委中绝大多数人的反对。后来破格将其发展为特别党员秘密入党,参加特科。

                • 家园 袁殊的真实面目

                  根据现在披露的史料,还很难勾画。

                  苏青曾在《续结婚十年》中说:“袁殊这人身边美女不断,每天要换上一个”。

                  英骥良的妹妹、也就是英若诚的姑姑英茵之死,多少跟袁殊有些关系。至少杨村的《中国电影演员沧桑录》(续集)和杜云之《中国电影七十年》里都有对袁乘人之危下作之举的叙述,难怪英家人对袁殊一直恨之入骨。

                  另外,顾友霖之子、袁殊结拜兄弟恽逸群的外甥顾雪雍80年代初曾在西苑听张建良(华克之)說:“袁殊出力为日本人工作,是真汉奸。我们多位情报工作人员最近上书中央,反对给他平反。”

                  这个人,看不透,也不好写。

                  迄今所见,有关袁殊最客观全面的文章是尹骐的《袁殊谍海风雨16年》(炎黄春秋,2002年第12期 )。文中包括1954年军委审干的正式政治结论:

                  1935年被捕时自首变节有严重政治错误,后来为中共做情报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 家园 军委的结论很宽容啊。

                    “自首变节”“严重政治错误”,还不是叛变,不算罪行,还对“情报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最冤的就是关露了,明明是组织上派进去的,最后组织都不待见了,恋爱也黄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