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1942,一个民族的饥饿碎影 -- 范适安

共:💬13 🌺9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家园 【原创】1942,一个民族的饥饿碎影

    关于饥饿,我们大多对它的认知还是来自于传说。

    1942,也就是我出生前20年的事。20年,似乎没有多远。而更多,在我的长辈嘴里听来的是1954年安徽水灾和60年代初的3年自然灾害。选1942这个年代的河南旱灾来拍,可能历史的启示性更为强烈。

    几个灾民家庭、一个河南乡村、东家和佃户、吃大户的刁民和土匪、基督布道者、民国政府基层乃至省市官员、一国统领、日寇侵略军。这些人物在河南旱灾、在外患当前的背景里,演绎着一出民族低潮的人间惨剧。

    这个故事的拿捏在于历史沉荷下的隐忍,这一点导演在有条不紊的影视叙事中做到了。据说张国立扮演的老东家从逃荒(他自己认为是避灾)开始的一家人到最后他 的唯一亲人小孙子捂死在他的怀里,导演就是不让他流泪。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了给你看。不仅要打碎,而且要有技巧的、精致的打碎,而做到这些就 是片子里细节对主题的镶嵌。比如日本军官精致的杀人设计及潇洒的收刀入鞘;比如蒋总统给河南省长早餐掰的一枚清水煮鸡蛋;比如被卖到妓院的老东家女儿因饿 极乍饱后的弯不下腰来;比如卖妻换裤的细节;比如日军空袭投弹手如游戏般的杀人;再比如“逃荒上吊都没有房梁”对白的黑色幽默。。。等等等等,情节走向的 节奏配合着大牌演员的入戏演绎可谓严丝合缝,精到之处可圈可点。如果说有遗憾,我只想说两点:一是和历史照片比,现代人还是“演”的太有神了;再是片子的 叙事调动太有条不紊了,而这一点恰恰会冲淡这段凄风苦雨的历史的原味性。仿佛一枚印,边角太整齐了就会降低它的沧桑感。

    现代人可能很少能体会饥饿的感觉了。相反,现代病大多来自于过饱或油水过重。对于60后,除了少儿时期对厉行节约习惯的养成,我想70后、80后乃至90后已经很少对饥饿有刻骨铭心的记忆了。这部片子的内涵,可以就饥饿本身唤起启迪,当然也可上升到阶级仇民族恨。

    就饥饿本身来说,我对它的认知大多来自外婆。外婆是安徽人,对54年发大水饿死人是她老生前常唠叨的话题。她给我想象的场景是一口米汤可以救一条命;而在 难民集中的火车站,一桶稀饭可以被灾民哄抢的地下的一点米脂也会被用手指抹在嘴里。人被饥饿肆掠的时候大约像濒死的鱼一样是呆滞而空洞的吧,也许会像“卖 火柴的小女孩”一样会在幻觉中进入天堂。这让我咀嚼度日如年里的“度”字,它远没有“超度”那么有宗教意味,“度”就是苦熬,苦熬就是等死。所以 《1942》里,有“还是死了好”的生不如死的感叹。

    人的经验往往局限于一个时代,过去时代有的不代表未来不会发生。天灾也好、人祸也罢,只要有人存在就有人间悲喜剧。《1942》是个警示、是个提醒,用升华了的生活,让我们艺术的体会一段民族的饥饿碎影。有可能的话,带孩子看看,值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36fa70101byrg.html

    关键词(Tags): #1942(pzhmzg)通宝推:牛栏山二锅头,山海马甲,bldc,老醋花生,
    • 家园 没看过电影,不知道咋样,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给的是差评啊

      并且给差评的人似乎都是水军,都是没看电影的人,给差评的理由是冯的人品差,说网友坏话了,不过这关电影什么事啊?大家看的是电影,又不是看导演的人品。

      更奇怪的是这一次媒体竟然普遍给了差评,要知道这些媒体可是从来都是无耻没有底线的,君不见以前的国产垃圾大片媒体什么时候给过差评,难道是背后有推手,有利益集团的操纵,故意抹黑这部主旋律题材的电影?尤其是看到有人说1942饿死百万人,1962饿死千万人,有本事拍1962的时候,我更加怀疑了。难道现在媒体的主流价值观就是国粉共黑?

      • 家园 确实如此。

        网上不是时不时的有人出来说河南(南阳?信阳?)当时饿死三千万人吗?!想想当时中国才多少人口,河南(南阳?信阳?)当时才多少人口?!饿死人的事情是有的,但网上这个数据真是太夸张了。

      • 家园 我今天刚刚看完

        首先,我理解一部分因为导演是冯小刚而刷低分的人。实在是他之前的言论太让人……厌恶了。

        然后,看之前我也看到了2种评论,一种认为这可算是商业化主旋律第一次的成功之作;另一种则认为这片子点出了问题但对问题的缘由没有予以解答,或者说,认为解答的不够清楚,挖掘的不够深刻。比如对蒋的塑造带有果粉的感觉之类的。

        我自己看完后表示,我现在完全同意第一种观点。的确近年来难得的,故事说的清楚,表达的也清楚,屁股不怎么歪——对比《集结号》——的成功商业作品。

        除了灾民们普遍白白胖胖,实在不太接近“饿殍”的形象,表演上我觉得挺好了。

        情节和节奏都挺紧凑,没有让人出戏的地方。要讽刺的,要控诉的,我觉得也都表现出来了。

        唯一不爽的是坐我旁边的观众,一个带着女朋友来的男青年,从头笑到尾!从头笑到尾!一边向女朋友解说什么一边笑。如果说某些黑色幽默的地方的确全场都在乐,但他怎么就能从头到尾的乐?!

      • 家园 很简单

        因为冯小刚拍的是1942而不是1962,就这么简单。

      • 家园 62和42的事,我有个心怀恶意的想法:

        62年造成的后果肯定不如42年,因为42年很多人都饿死了,人死了自然就不能控诉了,62年很多人肯定都挨了饿,但是都没饿死,人没死,自然就要控诉。

        要是将来右派当了权,再碰上饥荒,会选择把老百姓都饿死呢?你不救,顶多现在挨骂,救了,以后一直都要挨骂,他们会选哪一个呢?

        想想都让人背后汗毛直树啊。。

        • 家园 真心笑了,62年控诉的人多是什么?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真心笑了,62年控诉的人多是什么?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你58年59年刚刚搞过大跃进运动,亩产万斤粮可是上了人民日报头版的喔,钱学森亲自为之背书的喔,毛主席天天发愁,粮食多了,吃都吃不完,该怎么办呢,结果接下来60-62年,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饿死那么多人,说出来,谁信啊?不是个绝妙的讽刺吗?你让庐山会议上仗义执言,却被打成反党反革命的彭老总情何以堪?

      • 家园 因为黑了光头。
    • 家园 上周和媳妇带孩子看了少年派,本周一家子去看1942

      其实那个少年派真的没有多少深刻好挖,只能说够精致和一点惊悚,还硬扯上那几个宗教信仰来充格局,分析来讨论去最后不就是结局三么

      所以决定去看1942,我土我民,乱世中的饥饿流离

    • 家园 不过一个甲子的时间,一个民族就从极度沉沦中走出来了

      对于一个人来说,一时的挫折和失意难道就是永恒?

      走出来以后,才知道原先几乎让自己放弃的艰难困苦,正是极大的财富。(to yunhai mm)

      赤手空拳面对机械化日寇的无力体会,让日后的工业化进程成为全民自觉。

      另,今天看到一句话,很有感触,记录一下:有时候你必须跳出窗户,然后在坠落的过程中长出翅膀。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