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长沙模式 -- 陈经

共:💬54 🌺285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人是向湖南当地政府撒娇,优惠到期想继续要

        三一的社会责任就是渣,规避劳动合同,恶心员工逼他们自动辞职;侵占公共用地,把公路围到厂区里

        现在长沙还到处征地,万亩的大手笔,大部分可是上好的水田。摆渡下“三一 春华"就知

    • 家园 规模和美国在一个数量级上,布局的思路和香港在一个层次上。

      矛盾在于,资源和权力的集中完全不适应这么大的规模。

      • 家园 香港的思路和布局档次确实低了几档

        但应该只是暂时的权宜之策。另外,集中不是问题,现代社会是日趋复杂的系统,统一集中还是更有效率些。美式的相对分散优势曲线或许在现代条件下已经过了最高点。当然这还需要较多论证,但很多当前现象已提示了这样的可能性。集中与分散,一如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与草履虫简单分散。

        所以,问题不在集中,而在集中的结构和层次,以及在不同结构和层次上集中的度或者说分散的度。

    • 家园 香港经验基本都过气了,西方经验可借鉴的也不多了

      往前就要靠洞察、视野和想象力了。。。

    • 家园 一直不太明白房地产增值是怎么回事,陈大是否能解释一下

      比如05年买一套100平的房子,当时的价格是50万,到10年的时候,按照市价计算的话,这套房子市值是100万,增值了50万;可是实际情况却是这套房子不仅没有生出一套房子来,反而变旧了,它应该贬值才对,那这增加的50万是怎么回事呢?要知道这套房子是死的,根本没有创造出任何价值啊,不是像工厂里用于生产的机器一样,可以创造出新的价值;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啊,这其实不是房子升值了,实际上是通货膨胀了,货币贬值了,或者说房子只是产生了泡沫,根本没有升值?

      • 家园 在说到房产增值时,考察的是其投资属性

        就像股票市场一样,只要有一手股票成交,这就是其他未成交部分的价格标准,但其他没有成交的股票只是账面盈利或者亏损。房产也如此,只要你没卖,都是账面的,更何况房产还有其商品属性,就一套房,价格涨再高,总不能把房卖了,一家人打把伞上街去住吧。

      • 家园 城市的房地产是会增值

        有泡沫,但那也是在利用已经存在的趋势。城市的作用就是减少交易成本和交易时间,让商业机会增加几十倍,上百倍,在复杂的工业中,需要的材料、部件成千上万,而且难免会有需求很少,很难买到的东西,这种效应尤其重要,经济的繁荣会吸引更多的人,人多了密度也大,效果更明显,形成正向循环,房价上升也有利可图,如果没有资源、密度等限制,大城市会把所有的人都吸进去。

      • 家园 房产升值属于劳动力的机会收益,或地租收益

        机会收益和地的利用价值差不多,原来这块地种不了庄稼,自然地租不会有多少。然后地下发现了石油,地租就会一下子涨上去。地还是这块地,利用方式改变造成价值改变。用劳动创造价值论也可以说得通,就是要绕很大一个圈子,先按下不表。

        劳动力的机会收益,和一般理解的生产资料不一样,属于劳动生产正反馈的泛生收益。一座正在招工扩建的工厂,即使不被直接招进工厂的劳动力也是能从工厂的扩建中受益的。把城市看成大集团,多样化的工厂,就会得出城市居民身份本身就是有价值的结论。居民身份价值的升值大部分就是体现在城市地租收益上而不是居民本身劳动力的升值上。一个反证明就是,居民会被政治压力,经济压力驱逐出城市的地方,地价地租绝不会高。孙志刚死于捍卫低房价的政治不正确。当然另一个政治不正确是城市居民没有当上把身份价值的升值套现的食利阶级而不满。拆迁就是合法的身份价值套现。当钉子户是不是属于有价值的劳动是值得马列主义专家公开讨论的东西。反正现代资本国家都不认为是,不然早就该出现钉子户一条龙服务业了。极端自由主义是支持钉子户的,不过极端自由主义是哲学的政治延伸,没有极端自由主义经济学,因为极端自由主义是无法自圆其说的。

        • 家园 其实就是公共服务供给落后造成公共服务的价格上升。

          所谓城市身份,无非就是公共服务获得的资格。所以如果把公共服务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抓住了真正的要点。把城镇化作为要点,明显是别有所图。国家再有潜力,也经不起一连20年的胡折腾。

          • 家园 城镇化和城市化各有优缺点,怎么就是折腾呢?怎么就是有所图

            倒是死死抓住城市化才是既得利益的有所图吧--把城市新人不断的置于城市的底层,用暂住证、居住证、买房、买车等资格使这些人不断前仆后继的处于城市边缘人群,给先来的上供吧。

            现代交通的发达、信息通信的便利、各类高级医疗器械(CT等)的小型化普遍化都给城镇化创造了很有利的条件。反而是交通拥堵、运输瓶颈、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都日益成为城市化的劣势。

            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像马恩政治经济学那样把整个人类社会循环都纳入发展考虑中,而不是像西方经济学只考虑货币经济领域,忽视人的再生产、再循环和再发展,人的健康(大城市的空气、噪音污染、食品污染)、人的教育积累(大城市上班通勤时间大,父母与子女的互动少,大多数孩子上学环境也不好等,而信息系统和交通系统的完善可改进知识和教育资源的多地共享)、人的生产效率(通勤时间、房产重压等)将越来越重要,城镇化的优势将越来越明显。

            人的再生产其实一直是西方经济的弱项,这也是为什么老美要不断吸引移民充实人口,包括高级人才和普通劳动者。资本的不断蚕食,大部分人忙于生活奔忙,结婚率和生育率不断下降,教育也向钱看,流向金融等领域,期望参与掠夺和分点羹。。。西方衰弱的死结就在于不合理的分配导致的人的再生产的效率低下,在于西方经济学着眼于货币利益的狭隘视野和道德政治根基。

            注:城市化本来语义甚宽,但在这些年的实践中其实是“大城市化”的代名词。而城镇化更多的侧重于中小城市、卫星城市的发展。

          • 家园 我觉得你的这一段说到点子上了
      • 家园 货币贬值应是主要的一块,另外还包括城市的聚集效应

        比如周边设施的完善(工厂、商业、道路、医院、学校、商场等)和人口流入带来的原有房产的价值提升。人口从农村、小城镇往大城市的聚集也会造成大城市的资金富集和货币的区域相对实物的贬值。

        关于货币贬值,几年前吃一碗砂锅面5元,现在同样一碗要9元到10元。

      • 家园 周边配套上来了,社区有了,内在价值确实在增长

        政府投了很多钱来建周边的各种设施,以及民间自发形成社区,这些会使房子的内在价值上升。最明显的是学区房。

        另外还有心理效应。比如人就觉得西湖边上、天安门边上住着高兴。进一步上升到城市整体。虽然是在北京上海香港蜗着,但感觉在大城市了。这种整体的心理效应也会产生交易价值。

        说到底是心理效应。

        • 家园 按你的意思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

          房子所增加的这些值并不是实的,而是虚的,就像泡沫一样,最终都是要破灭的。

          并且你的第一段话对某些地段的房子增值的情况并不适用,比如建在风景区里的房子,这些房子的房主根本不希望在房子周边建配套设施和社区之类的,他们需要的是自然的优美的周边环境和新鲜的空气,最好是居住在周边的人越少越好,环境越接近大自然,越原始越好,这样的房子反而会升值的越快,这是不是和人们的从众心理以及个人的喜好有关,有的人喜欢热闹,他们喜欢居住在市中心,有的人更喜欢安静,喜欢接近自然,他们更喜欢居住在远离市中心的地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