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百岁老人的传奇】 -- 幽谷兰馨

共:💬9 🌺13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家园 原创【百岁老人的传奇】

    百岁老人的传奇

    行善积德,终有好报,这话,我深信不疑。因为,我曾亲眼见过一位长者,喜欢行善积德做好事,一辈子活得非常‘交劲’(健康),竟然超过了百岁。更稀奇的是,老人临终的一刻,竟无一点征兆,就在与家人一同观看电视时,人不知,鬼不觉,悄无一点声息地走了。

    老人的一生,讲起来也算是个白话。这故事连头掐尾算起来,已经百多个年头了。若要理清,这事还得从头往后说起。 故事发生于上世纪之初,这还是一九零六年的冬天时候。那会儿,还是大清国的天下,光绪皇帝坐着龙庭,当家理事的则是‘老佛爷’——慈禧老太后呢。

    在邻近湘西的边边上,一个家境殷实的王姓农夫家中,生下了一个女婴,也就是故事的主人翁。

    从前老百姓家里添丁进口,给孩子取名,多是从上到下,以大小来称呼。才出生落地的女婴,上面有一个五岁的哥哥,于是呢,父母便给这女婴取了名儿,叫作二姐。这女孩打坐生落地起,便显得聪明伶俐,不叫也不唤,很是听话,尤得家人喜爱。

    小二姐长到六岁,按照老一辈传承下的规矩,必须裹足。可怜她小小的年纪,一双稚嫩的小脚,从这会儿开始,被一丈二尺长的布条条缠裹得紧紧巴巴,痛疼得日夜哭爹叫娘,不住声地叫唤。可大人们听到后,一个个却无动于衷。父母想的是:长痛不如短痛!现时下不让二姐吃些苦头,长大成人后一双大脚又岂能嫁得出?唯有心疼她的老奶奶,见孩子痛苦难当,忍心不下,偷偷为她打来一盆井水,让她把双脚浸泡在冰凉的井水里面,这才稍微感觉舒服一点点。受尽万般苦,缠裹了好长时日,二姐好端端的一双脚直至脚骨被裹断,两只脚背隆起好高,成为一双三寸金莲,这裹脚之苦才算初步了结。

    二姐本就一双小脚,再经过裹脚一缠,一双小脚显得更为小巧伶珑。走起路来,犹如风摆柳一般,一步三摇,袅袅婷婷,加上人也长得俊俏,又聪明伶俐。红衣绿衫扮装起来,那是人见人爱。只有几岁年纪,招惹得邻近边头不少人家都想讨去做媳妇,要订下这门娃娃亲。说媒的几乎踏破了门槛。

    可二姐的父母呢,偏偏重男又轻女,特地给哥哥请了位先生来家中,专为兄长讲授诗书写文章。二姐偶尔路过课堂,听先生说得有趣,有时也会走进课堂坐下来听一听,听得兴致大发,便抢过老兄的毛笔,依葫芦画了瓢,蒙着帖子描一描,写一写。久日久之,先生教哥哥没学会的东西,二姐反而学得滚瓜烂熟。先生惜才,见二姐如此聪明好学,一点就透,也心甘情愿多教一个学生,常常从旁指点。二姐呢,人又努力好学,再加先生从旁指点,半年下来,二姐的学问突飞猛进。讲平仄格律的对联,诗词,先生三言两语,一点便会,一笔字也写得龙飞凤舞,比哥哥强许多。

    如此看来,这王二姐应当是个有福之人么!可世间事恰如老话所讲:人算不如天算啊!常言道: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可惜好景不长。王二姐九岁那年,家中接二连三出了几件大事,从此,家道中落。花团锦簇的好日子就此衰败。

    上半年,爷爷辞别人世,下半年,奶奶接踵死去。办毕俩老丧事,家中生活日渐拮据。冬月里,王家爹爹想借农闲时节,找点门路,寻几个零钱,找遍亲戚朋友借了些本钱,要出门做点生意,去桑植县做贩牛买卖,趁着年关生意兴隆时机,赚一点过年的盘缠。没成想,半道中遇上土匪出山抢劫,不仅是抢走了身上的枉钱,人呢,也给土匪杀掉,连个尸首都没弄回来。这就真正是屋漏偏遭连夜雨,行船更遇打头风呢!这么一来,更就是雪上加霜,将一家人给逼上了绝路!

    父亲一死,原本热热闹闹的一个家,转眼之间,就只剩下孤儿寡母三个。事已至此,先生自然是请不起了,一家人的穿衣吃饭也顾不过来。走投无路,只好将点田地变卖于人,求得一条生路。待到二姐长至十四岁,家中已是一贫如洗。比她年长五岁的哥哥也该娶个媳妇了。可家徒四壁,两手空空,一家子连碗饭都没得吃,又有谁愿意把女儿嫁到他们家来呢?岂不是自动上门跳火坑么?

    母亲左思右想,无奈之下,只得托媒人找了一房扁担亲。何谓“扁担亲”啊?说白了,就是以亲换亲。王二姐谨奉了母命,嫁给了比自己大十二岁的一个男人,他就是自己嫂子的哥哥做了媳妇。

    自古红颜多薄命。聪明能干,美丽动人的王二姐,按如今的话说是出得厅堂,下得厨房。可是嫁的个丈夫呢,如果只是年纪大一点倒都无所谓,偏偏又是个痨病鬼。过门之后,家中里里外外全都靠着一双三寸金莲小脚的王二姐终日里操劳,上要侍奉年迈的公公婆婆,还要替人纺纱,织布,养活一家人。而且还得长期照顾病中的丈夫。几年过去,公公婆婆相继过世。患有痨病的丈夫在王二姐悉心照料之下,勉强撑了十一年,没给她留下一儿半女,抛下她独自驾鹤西去了。

    此时的王二姐,正值青春年华岁月,年纪才二十五岁。好多人规劝她,趁现在你人还年轻,重新嫁一个好的人家。不想眼前也得考虑将来呵!可王二姐人呢,却要遵从古训,闭门守寡。二姐铁下心:好马不吃回头草,烈女不嫁二夫君。从此以后,整日里伴守着青灯一盏,长年吃斋念佛,信守着闺训礼仪。

    每日的清早,爬落床来便安心坐下纺纱织布,太阳下山,则把两扇大门关得紧紧巴巴。王二姐把个名誉看得比生命还要重,生怕旁人说三道四。俗话说的是;寡妇门前是非多。人且俊俏又年青,少不得有人起歪主意‘吃豆腐’,而夫家几个堂兄也对他打起了两间空房子的主意,每日虎视眈眈。注意她的一切行动,只要抓住把柄,好将她扫地出门。霸占她的房子。

    这一来,断乎少不了有些闲言碎语话。可王二姐这人,生就一副热心肠,大好人。离她家不远处,住着位瞎子,此人也是孤苦伶仃,那时候,大家生活都很困难,可王二姐人勤劳,也节俭,家里栽种的蔬菜长得不错,觉得瞎子人遭孽,一双眼睛又不看见,日子过得清苦,就经常给这瞎子送点菜过去。时日一长,来来去去,给人瞧见,断乎少不得有闲言碎语说了开去,便说她和这瞎子怎么的又是怎么的。流言蜚语传到王二姐的耳中后,气得她大病了一场。

    哥哥听说妹妹病了,特地前来看望她。见到哥哥,二姐一肚子的委屈想倒出来,饱噙的泪水再也忍不住,刷刷刷直往下掉,一顿子大哭起来。

    哥哥对妹子本就怀着一颗愧疚的心思,如果不是家里穷,自己讨不起老婆,妹子也就不会嫁给这痨病鬼。如今妹夫死去,丢下妹子独自一人,坐守这两间空房,日子清苦凄凉不讲,如今竟落得如此的下场。决计要接妹子回娘家一同居住。可王二姐想的是,哥哥的家里也不怎么宽裕,况且又还有几个不懂事的孩子,更加还有个嫂子在旁边哦。思来想去,高低不肯跟着哥哥一同回去,坚持要一个人在这里熬下去。

    哥哥回去后,放心不下孤苦伶丁的妹妹。就和老婆打起了商量,看能不能把妹妹接回来住一起。嫂子见姑娘这等的凄凉,况且姑娘也是娘家嫂子。现在娘家也没有亲人了。很同情王二姐的遭遇,便满口答应。并且要亲自去接。

    第二天,嫂子亲自登门,要接二姐回娘家居住。王二姐说;“嫂子,我回去可以,但须答应我一个条件。”

    嫂子见妹妹同意回娘家居住,非常高兴,连忙道:“妹妹,只要你肯回去住,别说一个条件,十个条件嫂子都肯答应你。我们兄妹住在一起,虽然穷困一点,有什么事也有个商量之处,大家好歹也有个照应嘛。”

    王二姐说;“我要自己修一间茅草屋儿,单独住在开边。嫂子,你和哥哥要商量好,如果同意,我就回去,不行的话,我就一个人住在这里。”嫂子听了,慌忙应道;“可以嘛,只是先要准备一下,盖房子,还要砍树,割一些茅草。”王二姐说;“我把栏里喂养的一头肉猪卖掉之后就有钱修房子了。”

    一九三三年秋天,王二姐在哥哥嫂子的帮助下,在娘家修建起一间属于自己的新茅草房,搬回了娘家居住了。

    第二年,有天晚上半夜间,王二姐被外边一阵鞭炮声给炸醒,又听到屋外有婴儿的啼哭声,连忙起床,打开大门一看,一块破布头包裹着一个孩子,丢放在她家的门前。这孩子大概有两个月大小,胸前的一张红纸条上写着孩子的生辰八字。见到孩子,王二姐觉得既高兴嘛又为难。高兴的是,有孩子这才像一个家。为难的是,自己没有生养 ,也从来没带过孩子的,这孩子又怎么能带得大哦 !可是人家已经把孩子送上门来,自己就得好好地珍惜这个孩子。就这样,王二姐当上了妈。

    她给孩子取名叫作天赐,意思是上天赐与了她这个孩子。从此,二姐天天给孩子煨米糊糊,熬菜汤汤。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含辛茹苦,把孩子抚养到六岁。没想到,一场可怕的灾难再次降临到她的头上。她心中的唯一寄托——天赐因为出天花,缺医少药,竟然死掉。孩子的失去,令王二姐哭的死去活来。从前的人都很愚昧,乡邻们说她的命硬,克夫又克子。王二姐听后,不怨天,也不怨地,只怨自己命苦‘八字硬’。从此,沉默寡言,在家中神龛上供奉起观音菩萨,早晚磕头焚香,每日吃斋念佛,一心向善。碰上讨米叫化的,家里再穷,她都会施舍。

    丈夫死去了十多年了,孩子也没有了。旁人看到她孤苦伶仃,无依又无靠,纷纷劝她要想想自己的后半生,趁现在人还年轻,找一个男人嫁了算了。嫁了人,也许还能生个一男半女的,往后人老了也有个依靠嘛。哥哥也劝她:“你也为他守了十七八年的寡了,对得起他了!他若泉下有知,也会不得安宁的。况且你这个样子,也没人能为你立一个贞节牌坊哦!”可王二姐就是愚钝到底,坚信的自己命不好,克死了丈夫,克死了儿子。如果再嫁人,既对不起死去的丈夫。也怕克死未来的男人。哥哥也没办法,只好由着她去。也有人劝王二姐再收养个孩子,可她一口回绝,说自己是克夫克子的命,别把人家的孩子造了孽。此后,便靠着给人做针线活儿,替人纺纱织布养活着自己。

    春雷一声震天响,来了救星共产党。解放后,王二姐也分得了田地,之后,乡下成立起互助组,她拐着一双小脚,田里的事不能做。可做起地里的事来,那可是一把好手哦!

    一九五二年三月,又一件喜事从天而降。王二姐出去打猪草,路过土地庙前,隔老远看见土地庙前好像扔了件衣服,走拢去一看,哦哟!这是谁丢的孩子哦,这孩子好可怜呢,就是一件破衣服给包裹着。打开一看,哇!还是个男孩子呢,连脐带都没剪掉啊,和胞衣包在这件破衣服内,已是奄奄一息。她想,这是谁呀?这么狠心哟,就这样子把孩子扔在这潮湿的地上。她马上从身上脱下件衣服,把孩子包裹起来,抱在怀里。大声问道,这是谁的孩子呀!

    一会儿功夫,围拢来好多人,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人说;“二姐,你就把这孩子收养下吧!”可有人却一旁敲打起边鼓:“王二姐?你如今已是四十有六的人了,你养大了恐怕也得他的力不到了吧!”可王二姐却说;“你们哪个好心人收养他吧!我是克夫克子的命,莫把这个娃儿造了天孽。”可家家都有孩子,谁又愿意多添一张嘴巴呢?大家议论了一番,也就慢慢散开去。

    看着怀中的孩子,王二姐心里矛盾重重,收养他吧,又怕克死孩子的一条性命,不收养吧,眼看这孩子命悬一线。再过得一会就会要冻死饿死在这儿啊。她抱着孩子一直坐在土地庙前,希望能有好心人收养他。可快到中午了,却一直无人前来搭腔。无奈之下,只好抱着孩子回家去。

    进门就跪在观音菩萨像前,二姐虔诚地点上了一柱香,伏地叩拜:“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啊,我早晚给你老人家敬一柱香,请您千万要显显灵哦!让这个孩子活下来吧。要克您就克死我吧,可千万不要克掉这可怜的孩子啊!”

    叩拜完毕,王二姐马上烧了一锅开水。把剪刀放到开水里面细细煮过。跟着打开破衣服包裹一看,孩子的胎盘都变成绿颜色了,并散发出一股异味儿,她战战兢兢,抖抖索索,一把剪断脐带,用根棉线将脐带扎紧了。再给孩子喂了一点糖水喝下去,喝下糖水,孩子哇一下哭出声来。这孩子命真大,居然活过来了。王二姐给孩子取名叫天意。意思是这孩子她检来是天意,是老天爷送给他的一个秋天晚子,为的是不让她老来领受孤独。

    王二姐依然靠着煨米糊糊,熬菜汤汤,悉心喂养这孩子。真正是;无娘的伢儿天保佑啊!吃米糊糊,喝菜汤汤的孩子长得健健康康,结结实实。

    孩子一天天在长大,可王二姐也一天天在老去。四邻们对她的称呼,也由王二姐变成为王二姑了。

    待孩子长到十四岁,二姑也熬到了六十岁。一双小脚的她已经是力不从心了。农村中有句古话;“养儿不学艺,压断撮箕系”。意思是说,人必得学会一门手艺养家糊口,一家人才能搞得油水活泛,风生水起,过得松活一点。不是说:天干涨水,饿不死手艺人么!于是,二姑便给天意寻了个师傅,要天意学篾匠手艺。

    一九六六年的端午节,一辈子吃斋念佛的二姑,用朝积暮攒下的钱,去街上称了两斤肉,买了两瓶酒,领着天意去正式拜师傅。从此,天意就开始起他的篾匠生涯了。

    天意人很聪明,什么东西一看就懂,师傅稍微点拨一下就会。加上人又老实本份,手也灵巧,织出的东西既好看又耐用,只有几年时间,方圆几十里内就有了名气。

    农村里很多农具都是用竹子制做的,像挑谷的箩筐,晒盆,篮盆,筛子,篮子,篓子,撮箕,还有床上的凉席,这些都是篾匠们将竹子用刀破开后,用手编织出来。每年过罢中秋节,篾匠师傅就忙碌起来,因为春天的竹子不能用,其一,春天竹子砍了不发笋,其二,春夏天砍的竹子,织出的东西容易起粉虫,东西搁在那儿,无缘无故就坏掉,不经用。所以,每年下半年,天意都在外面做篾匠活路。

    乡下人请匠人上门做事,往往是一请便是十天半月,要编制一大堆的用具,器具。匠人师傅多是吃在别人的家里,自个的那一份吃食也就节省下来。因此,家里面搞得油水话泛。二姑年纪大了,人也老了,可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天意也长成了帅小伙,家里也慢慢的积攒起一点钱,二姑便和儿子天意商量,把房子也重新翻修成一溜三间大瓦房了。

    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王二姑人缘好,儿子天意又勤快,手艺更好,上门给天意说媒的人络绎不绝。可二姑就是一句话,这事儿我不做主,得天意自己拿主意。媒人问天意要找什么样的姑娘。天意回答;“我不要求姑娘如何样漂亮,一般般只要过得去就行。但有一条,先交代,后买卖,必须要良心好,心地善良,唯求的是必须要孝敬我的妈。”

    天意的确是个孝子,娶的媳妇儿也是个知书答理,心地善良的好女人。一家人和和睦睦,婆婆与媳妇从没红过脸。天意生了一双儿女,二姑的称呼自然也跟着要往上长一级——成为了二奶奶。

    老太太活到了八十岁,仍然吃斋念佛。天意劝她:“妈,你都这么大的年纪了,一辈子吃斋念佛,不沾荤腥,一心向善的心思不错,但不必再吃斋了啊。不然的话,营养会跟不上的呢。如果你还要坚持下去,我们一家子都跟着你吃斋。”

    二奶奶生怕儿孙们都跟着自己不吃肉,这才舍弃掉吃斋,开始吃起一点点瘦肉。二奶奶身体很好,九十多的老人,耳不聋,眼不花,牙齿还能嚼动蚕豆,就连头发都显白很少。她最喜欢的零食就是塌锅炒的蚕豆,每天无事时,手中抓一把蚕豆,嚼得嘎嘣儿直响。见老娘喜好这玩意儿,天意每年都要栽种一片蚕豆,一年收个二百来斤,全都是老太太吃掉了。

    老人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看电视。她家里收藏着很多以前的手抄本。不知道是不是她自己抄的。像【梁祝姻缘】,【四下河南】啊!很多,很多!具体的书名,我也记不清了,我还是很小的时侯去她家里看到过。

    老太太九十八岁那年,嫁了孙女儿。她给孙女儿做了二十双布鞋,二十双鞋垫,还绣了一幅非常漂亮古板的门帐。那做工仔细精巧,非常美观,像一件优美的工艺品。

    老太太一百岁时添了重外孙,她老人家给孩子绣了虎头帽,虎头鞋。绣的那小孩肚兜,真的是漂亮。可惜的是前年给摔了一跤,把条大腿的骨头摔坏了,之后,再也就站立不起来。尽管儿子媳妇怎么孝敬,怎么医治,都没能治好。

    今年的正月十八,老寿星终于寿终正寝。

    老太太走得很安详,谁也没料到,她就那样悄无声息地走了。当时,老人正和儿子,媳妇,孙子们一起看电视。她躺卧在睡椅上,身上盖着被子,一双脚搁在烤火架上,开始她还与大伙说着电视里的故事和人物。说着,说着,眼睛就闭上了。大家以为她睡着了,也就没惊醒她。等到电视看完,儿子准备抱她去床上睡觉去,喊了无数声,没有回应,这才知道,老人已经离世远去,终年一百零六岁。

    通宝推:初小文化,菜菜丛,无无名,rentg,雪君,金书,黄花2003,老光,朝雨,huky,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