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桂林抗日保卫战(下集):牺牲 -- 梦秋

共:💬193 🌺165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桂林抗日保卫战(下集):牺牲

    本文上集《围城》请看如下链接:链接出处,或者配有地图的新浪博客链接:外链出处

    一. 桂林城军事简史与防守地形

    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东南通绝域,西北有高楼。

    ——李商隐《桂林》

    美丽的桂林位于华南腹地,岭南五岭之越城岭与海洋山之间。北接湘楚大地,南通邕梧,直至安南。本地气候温和,树木繁茂,河流纵横。周边的土地富饶丰盛,物产众多。自古以来就是南北通衢和文化勃兴之地。桂林的历史始于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此处设始安县,归荆州零陵郡管辖。此后桂林不断发展。明朝朱元璋册封自己侄儿、大将朱文正的子孙于此处,称为靖江王。清朝时期桂林设为桂林府。1913年桂林府改称桂林县。清末民初年间,据称桂林城区已经发展成为至少拥人口8万、城区面积广达500平方公里的重要城市【注一】。 依靠漓江水路,桂林与广东方面贸易频繁,不断输出米盐等生活必需品,换来桂北所需要的各种小商品。一时间桂林商埠云集。临漓江的水东门一带甚至形成盐商一条街,以至于街道名称都被称为“盐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之后,桂林成为华南一带疏散撤退的中心,大量学校以及知识分子留驻桂林,全面带动了桂林文化的发展。以李宗仁、白崇禧和黄旭初的新桂系领导人将广西省会从南宁迁至桂林,更使桂林成为广西乃至华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1940年桂林撤县设市。桂林地位的抬升造成了大量人口涌入。1944年6月,因日寇逼近,桂林市政府发布疏散令之前,桂林人口竟然达到了60万【注二】。 因抗战带来的畸形繁荣达到顶峰。抗战结束后,桂林的作用迅速下降,人口数量大跌。桂林人口重新达到60万并予以超越,是在新世纪降临前后才发生的事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本人在此特别声明:如无注明,这些图片皆系本人朋友“散客月下”提供,友情使用,并无版权。请勿转载使用。

    静江府城池图。这是从桂林城北鹦鹉山的摩崖石刻上拓下来的地图。方向上已经按照现代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方式描绘。据考证此图绘于南宋咸淳六年(1207年)。现在桂林城区就是在该图所绘地区上发展起来的。可以看到城市东面临漓江,西面临湖泊,南面临阳江。在东南角处阳江汇入漓江。交汇口南就是大名鼎鼎的象鼻山。桂林城北的那一道弧线是北门。北门东接铁封山,西接鹦鹉山,构成了桂林市在陆地上的唯一入口。在冷兵器时代,这样的城防可以说是易守难攻。

    桂林并不仅仅是一座风景名城。它位于湘桂走廊入口南端,是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桂林城建筑在喀斯特地形上,群山拔地而起,岩溶洞众多,有利于屯兵屯物。桂林市区建立在三面环水的基础上,在冷兵器时代形成天险。但是地形上的运用之妙,却取决于守方与功方将领的意志和决心。在历史上桂林城曾经多次经历战火,证明固若金汤的防守,也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漏洞。

    公元868年,唐朝镇守桂林(当时称桂州)的戍卒服役期满,理应轮换回乡。不想上峰不守承诺,不肯将他们调离。一怒之下,这些戍卒推庞勋为首,杀掉守将,反出桂州,拉开了唐末农民起义的序幕。这是桂林遭遇到的有详细记载的第一次战火。

    到了南宋时期,桂林称为静江府,属广西路。南宋政权经营桂林颇为用心,历代官僚专心修筑城池,使整座城市更加坚固。1277年,元军攻占临安之后南下。宋朝守将马墍苦守桂林三个月。元军久攻不下。元将阿里海牙发现城东城墙比城西略低。便佯攻城西,偷袭城东,并引决漓江水淹城池。马墍受伤被俘,不屈就义。残余宋军二百余人,于内城集火药引爆殉国,粉身碎骨。经此一战,桂林城墙已经残破不堪。至今保留下来的宋城墙仅存于市中心的宝积山、东镇门和古南门一带。

    元军夺取桂林之后,对于桂林城池的修建规模更大,也更加坚固。但是这座城市依旧在1368年被明军攻占。元军守将乜儿吉尼被俘,送至南京处死。详细攻城状况难寻。我从网上看到一些资料称元军守了两个月,仅供参考。乜儿吉尼在桂林期间大兴土木,修复各种水利设施,也算得上是一位有作为的官员。

    1644年,清军入关,明王朝覆灭。南明多个政权相继建立。1647年,明广西巡抚、桂林大学士瞿式耜在广东肇庆等拥立万历皇帝之孙朱由榔称帝,年号永历。未久,广东在南明政权倾轧和清军的猛攻之下失陷。永历移驾桂林。依靠桂林的有利地形,瞿式耜联合各部将领,包括李自成部队将领郝永忠(即李自成起义军中著名将领郝摇旗),三度击败清军。虽是胜利,但是战果可能有所夸大。郝永忠因出身李自成“叛军”而受到猜忌,加之与守城另一主将焦琏不睦,两军斗殴,一怒之下居然洗劫桂林,径自引兵而去。 1649年年末,清军在降将孔有德率领之下第四度兵临城下。因内部矛盾激化,瞿式耜手下将领星散,桂林成为一座空城。清军轻取桂林。桂林总督张同敞(张居正的曾孙)从漓江东岸泅水进城,与瞿式耜共同赴难。两人被执。一个月后,同时就义于桂林叠彩山的风洞前。

    孔有德犯下滔天罪行,难逃一报。1651年,南明将领李定国围攻桂林。孔有德骄傲自满,未作认真部署。结果在兴安严关一带被李定国打败。逃回桂林后剩下残兵败将,无力守城。李定国只用了三天,便从城南武胜门攻破城池。孔有德举家在靖江王府自焚。只有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逃出。这一位后来被封为和硕格格,便是传说中赫赫有名的“还珠格格”,桂林伏波山的还珠洞得名据称跟这位格格有关。但是她的故事就不在我的讲述范围之内了。1653年,清军利用南明军防守空虚之际夺回桂林。李定国再攻不利,连战七天七夜未得手,只得撤退。

    但是桂林的动荡仍未结束。随后的“三藩之乱”当中,桂林守将孙延龄(孔四贞之夫)响应吴三桂叛乱。孙延龄叛后又欲降清,事未成被吴三桂之子吴世琮察觉,诱而杀之。1677年三藩叛乱平定,满清在桂林的统治始告安稳。这种稳定繁荣的状态持续了将近200年。1851年,太平军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随后北上,于次年攻打桂林。太平军共有两万余人,总指挥部设在今天的河东七星岩外栖霞寺,肖朝贵罗大纲等将领率主力部署于桂林城南城西。太平军在象鼻山上架起了大炮,隔阳江轰击市区,随后又在将军桥一带设伏,打死增援的清军广州副都统乌兰泰。然而守城清军十分顽强,虽经历文昌桥爆炸、守城及增援主将阵亡等作战不利事件,但是依靠坚固城防与地利,加之太平军缺乏攻城经验,竟然最后坚守成功。太平军经历大小24战,炮击水淹挖地道等方式全部用上也无法攻破,最后只得绕城而走。1859年,在“天京事变”中出走的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大军返回广西,在桂林外围市镇为清军所败。桂林城池未受太大威胁。这算是冷兵器时代桂林最后一次作战。

    从上述战役来看,冷兵器时期的桂林可守,在大部分情况之下也能坚持很长时间。以李定国和肖朝贵等名将尚有久攻不下之时。不过如果守军内部矛盾重重,互相掣肘的话,守方往往不战自破。桂林这种地形究竟在何方面有利于防守呢?下面就将详细叙述一下。

    桂林的具体地形,用地质学术语来说,叫做“喀斯特地形”。可以抄一段百度百科关于桂林所具有的“热带喀斯特”的文字:“地下洞穴众多,以溶蚀性拱形洞穴为主。地下河的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大,故称地下水系,平均流域面积为160平方公里……地表发育了众多洼地,峰丛区域平均每平方公里2.5个。洼地间距为100-300米。正地形被分割破碎,呈现峰林-洼地地貌。峰林的坡度很陡,一般大于45度。” 可以说,这段话很准确地描述了桂林的地形,那就是多陡峭山峰、多溶洞多地下河。

    桂林的明清市区北起北门,南至南门,东至水东门,西至丽泽门一带的市区,呈南北长,东西窄的狭长地形,在清末咸丰同治年间号称“南北七里三,东西五里半”。如此算来当时城区面积只有十余平方公里。这么狭小的地段里就有桂林的三大主要名山叠彩山、伏波山和独秀峰。较为不出名的山峰还有宝积山、铁封山、鹦鹉山,总共六座山,全部集中在城市北部。如果加上叠彩山的四个山峰以及铁封山的两个山峰,桂林的明清城区里至少有十座山峰,基本上每平方公里就摊到一座山头,虽然少于上文平均2.5个山头的数字,但是在全国各大城市当中也算名列前茅。这些山峰一般不太高,海拔在200多米,相对高度在60-80米之间。最高峰叠彩山仙鹤峰的相对高度只有101米。这些山峰之间互相接近,相互关联。城北铁封山与鹦鹉山之间的距离最多不超过30米,成为修建城墙和城门的有利地形。桂林北门城门就建在两山之间的平地上。城墙在两山山腰横亘而过。此外,群峰相对较低的高度,则保证这些山峰能够在冷兵器时代构成天然城墙,可以居高临下抵抗外部军队的进攻,也可以封锁各自的防卫死角。宝积山西端的宋城墙就是建在平直延伸的山体之上,连山体带城墙,其高度有十余米,加上地形不规则,极大地限制了敌军的攻城正面兵力。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0世纪初,从宝积山上向北俯瞰北门。右边是铁封山,左边是鹦鹉山。两山之间的隘口建成城墙和城门。依稀可以看见北门的城楼。右边的白色细带疑为桂林城东城城墙。城墙外不远应是漓江。

    桂林外围的山峰普遍要高于市区内的山峰。城外除了象鼻山外(相对高度只有52米),其余制高点分别是西南郊的西山(相对高度207米),西北郊的老人山(相对高度141米),西郊的猴山(相对高度431米)和东郊的普陀山主峰天权峰(相对高度127米)、南郊的南溪山(相对高度141米)。由此可见,桂林市区地形总体呈凹陷状,城区山势较低,城郊山势略高,尤其是西郊山势较高。在冷兵器时代,由于武器射程不足,守军可以不受威胁地控制城内制高点。但是现代兵器的射程远远加大,城内守军的纵深缩小。如果不占领城区外的制高点,那么敌军将其占领之后,守军就如同井底之蛙,一切活动不但被看得清清楚楚,而且随时都在敌军炮兵的直瞄射击范围当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张现代桂林城的图片是在城东普陀山上由东向西拍摄,基本囊括了1949年以前的桂林城区。可以看到桂林西郊的群山呈环状包围着整座城市。桂林市区的山峰并不高。因此,控制城外制高点,防止敌军窥视城市,就成为守军必须完成的任务。普陀山是桂林东郊的制高点。照片上可以看到左下角的道路以及广场。这是七星公园的“华夏之光广场”。左边的山峰是月牙山。保卫战期间,普陀山和月牙山曾发生过激烈的战斗。

    回到喀斯特地形当中的另外一个特点:地下河流。地下河众多的岩溶地形则带来了说不上有多好的好处,那就是守军随处打井都有清水,不至于为缺水烦恼。《三国演义》当中马谡守街亭,片面强调了依靠高地的地形优势,却忘记水往低处流,以至因缺水而阵脚大乱。桂林城防方面则无此忧。当然桂林也不能与缺水的陇东相比,水多了也不都是好事。这座城市多年平均降水量高达1900毫米。一年之中有两百天以上在下雨。前面写到南宋马墍守桂林被元将水淹城池。明末瞿式耜守桂林之际,曾经因为桂林连续大雨,居然把城墙泡塌,差点让清军攻入。 在后面我写到的桂林保卫战当中,也会有因为大范围降雨给中国守军带来的不利之处,容慢慢细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0世纪初的桂林城。这张照片可能也是从宝积山拍摄的照片,基本显示了桂林核心城区的旧貌。左边的山峰是独秀峰。隐约可以看到独秀峰下王城的城墙。位于右边的道路是外城(桂林城)城墙。照片中间偏上可以看见漓江一角,以及象鼻山及山顶上的尖塔。现在王城的城墙依旧存在,外城的城墙仅剩下宝积山、第十三中学以及东镇门一段了。

    在冷兵器时代,没有大威力的重炮,没有射程超过200米的子弹,没有扔下重磅炸弹的飞机,也没有喷火的钢铁怪兽坦克。象鼻山距离桂林城只隔了一条二三十米宽的阳江,太平军的大炮就无可奈何。因此,在现代的一些军人看来,桂林的地形是合适防守的。何况城东有宽阔的漓江,城西城南有阳江,城西更是大片群山,难以用兵。这样的城池,难道不会像南宋的马墍那样可以防守三个月,不能像瞿式耜那样三战三捷,不能像咸丰时期的清廷广西巡抚邹鸣鹤那样,拒太平军于城下至少一个月吗?

    第四战区参谋处长,张发奎的高级参谋李汉冲在1944年的桂柳会战结束后回忆道:“桂林地形,市区三面环抱矗立之岩石,东面滨漓江,郊外平野开阔,形成天然之要塞堡垒。8月间决定确保桂林后,即从事永久工事构筑,利用岩石内洞,配备了纵横交错可以抵抗十公分加农炮和五百磅飞机炸弹侵彻力的各种火器和人员掩蔽部,编成了各自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堡垒群。为弥补滨江薄弱地带的缺点,除沿河设置各种障碍外,还把东岸的七星岩编成了一个坚固的独立据点,与市区交叉火力,互相呼应。军需品如粮秣弹药等也储备了足供半年之用。在地形工事设备上来说,喻之为东方凡尔登,实不为过。”

    张发奎的回忆与李汉冲的相似:“桂林有一个特别利于防守的地形。周围矗立的水成岩,紧密地环绕着这一座美丽的城市,形成一道坚不易破的天然屏障。岩石下洞穴甚多,可以作兵器的掩体,亦可作人员弹药的掩蔽,其于防空尤有绝对的效率。” 张发奎并称白崇禧拍着胸膛对前来视察的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中将(1944年8月晋升四星上将)说:“如果我们得到更多新式的美国兵器,我保证桂林可固守3个月上的时间!”

    桂林地形真的如同白崇禧张发奎李汉冲说的这样坚不可摧吗?桂林防守司令部副参谋长覃戈鸣并不这么认为。这位亲手操办了桂林城防工事的上校回忆说:“桂林的石山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岩洞,“无山不洞,无洞不奇”……这些岩洞防空的效果很好,但作为防御阵地就很不好办:死角大,上下左右交通不便,火力难以互相支援,石质坚硬挖掘困难,构筑掩体和交通壕成大问题。” 除了上面的这些不利因素之外,覃戈鸣还总结出桂林地形不利于防守的另外三个因素:一,各个岩洞的出入口朝向并不总是有利于守军,寻找带有两个出口(有利于隐蔽和交通)的岩洞作为掩蔽部十分困难;二,在战斗当中,猛烈的炮火会导致岩洞崩塌,封堵出口;三,石山密布,致使对火炮射击限制甚多,难以和步兵开展协同。这些不利的因素,在桂林保卫战当中一一显露了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说桂林是“东方凡尔登”实是言过其实。

    桂林的溶洞适合于防空,这一点覃戈鸣和李汉冲都指出来了。日军在抗日战争期间对于桂林的空袭几乎没有间断过。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到1944年8月,日军飞机总共入侵桂林1218次,投弹1710枚。 平均每隔两天就有日军飞机入侵。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桂林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防空体系。最初没有警报,以桂林市中心的独秀峰上挂红灯笼为报警方式。挂出第一个红灯笼的时候表明日军飞机已经到达粤桂边境城市怀集(日军轰炸机从广州机场起飞);挂出第二个红灯笼的时候表明敌机已经迫近桂林;等到第三个红灯笼挂出之后,日机即将到达,开始投弹。这时候桂林街上已经空无一人,大家尽可能躲进防空洞当中。 桂林市中心的山峰(包括独秀峰)大多有大规模的防空洞。市中心的宝积山更是利用各种防空洞构成了多层防空体系。但是,一个完整的防空体系只是针对那些天上的飞机,对于地上的敌人步兵,是不能靠躲进山洞来保存自己的。从这一点上来说,身处战斗第一线的覃戈鸣所反映的情况,要比远在第四战区司令部里的李汉冲和张发奎更加真实。在现代兵器面前,桂林的地形其实并不完全有利于守方。关于这一点,在未来的章节当中,我会逐渐描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在现有桂林城区地图基础上标注的明清时期桂林各个城门。从北门到南门,从东江门到丽泽门,可以看到旧日桂林“南北七里三,东西五里半”并非虚言。直至三十多年前,桂林仍旧有“东西两条路,南北一条街”的说法。东西两条路,就是在该图上标注的解放西路和解放东路(1946年以前称为桂东路和桂西路。1946年到1949年改称中正西路和中正东路改)。南北一条街,就是图上标注的中山路。桂东路、桂西路与中山路交汇于十字广场。桂林人称为“十字街”,是当时的市中心。

    注一:《桂林通史》,第228页。清末民初年间桂林市区广达500平方公里可能是夸张的不实之词。新世纪之后加上大部分是农村的雁山区,桂林市区面积也只有500多平方公里。当年桂林市区应包括现在叠彩、秀峰和象山三区核心区,总计面积最多只有二三十平方公里。在此附带一个疑问,以当年几十平方公里城区面积,如何安置养活抗战当中“桂林文化城”常年保持的40万以上人口?

    注二:《桂林通史》,第483页。不过有相当部分人口应视为长衡会战所产生的难民。

    本文新浪博客链接:外链出处

    关键词(Tags): #桂林 历史 地形 防空 李定国 瞿式耜通宝推:diamond,连续杀人,醉寺,花大熊,GWA,旧时月色,芷蘅,苏迅,bayerno,肥猫,南寒,史文恭,豹子头,李根,随机微分算子,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整理】桂林保卫战下集归纳

      桂林抗日保卫战(上集整理)

      桂林抗日保卫战(下集):牺牲

      (下二)城防工事及守军配置

      (下三)疏散构筑城防第一声枪响

      (下四)漓江东岸的殊死战斗

      [URL=http:// www.ccthere.com/article/3839702] (下五)横山勇抗命越权[/URL]

      (下六) 激战漓江

      [URL=http:// www.ccthere.com/article/3843700] (下七)桂林的沦陷[/URL]

      (下八)战场统计与评论

      (下九)沦陷之后

      (下十)桂柳会战的大溃败

      (下十一)结局(全文完)

    • 家园 【原创】桂林抗日保卫战(下·十一)结局(全文完)

      十一.战争最后的结局

      张发奎的司令部在撤退当中倒霉透顶,险遭灭顶之灾。退入贵州之后,汤恩伯又下令将张发奎的卫队全数缴械。这对于张发奎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他在回忆当中说:“……更使我愤怒的是,当战区在黔桂路上做逐次抵抗,而地域即将告终的时候,最高统帅部对战区以后的行动,竟没有一个明瞭的指示,使我如战败国的军队退入邻国境内一样的待遇。” 这也许是他后来没有留在贵州,而是返回广西的原因之一。汤恩伯部队的行径自然不止缴械一举。在桂柳会战后期的大量回忆当中,均有描述汤恩伯部军纪不振,军官亦心狠手辣的记录。97军进驻南丹之时,曾有一小队当地民团守卫军械厂,内有枪支数十只。97军某团团长逼迫民团小队长交出全部军械,然后竟然将这队民团士兵全部枪杀。 桂系的135师一部向南丹一带溃败,溃兵的武器也尽数让97军收缴。汤恩伯部队似乎都是一个德行,从93军到97军,军纪很成问题。97军军长陈素农从南丹败退之后,蒋介石大怒,要枪毙他。但是在汤恩伯以及黔桂湘边区副司令兼29军军长孙元良的帮助下,陈素农得以免死,仅仅被软禁而已。另外,乱世当中,匪患蜂起,防不胜防。位于黔桂边境的广西天峨县土匪,竟然将桂系175师的战防炮以及部分武器抢走。后采用收编土匪的办法,才将这些武器给找回来。

      在王外马甲的《抵抗者》当中,曾经说过前进到都匀附近的日军在撤退时遭到当地水族武装的袭扰,被打死了近百人。受到袭扰的日军第3师团第6联队吃了大亏,因为脱离主力太远也不敢报复,只能一路狂奔,与主力会合。但是日军撤离之后,指挥水族武装与日军作战的当地人潘文高在被当地政府诱到县城逮捕杀害。这真是一个活脱脱的《鬼子来了》的现实版本。如此抗战,黑白颠倒,兵匪横行,岂不让人齿冷三分!

      话归正题。给予张发奎最致命威胁的是在离开广西前的最后一站,南丹的六寨镇。张发奎在这里曾经停留数日,以便部署撤退疏散等事宜。11月25日上午9时,突然飞来的中美混合空军飞机投下一批传单,提醒难民避开公路以及交通枢纽。因为这些飞机被认为是己方飞机,地上的军民们均不以为意。下午1时,9架中美混合空军飞机飞临在六寨上空,向镇内和附近的火车站投下了几十枚炸弹。当时正当大批流民和溃散军队集中于此等待疏散。炸弹从天而降,将这个素来籍籍无名的小镇炸成一片修罗场,遍地残肢断臂,血肉横飞。李汉冲称死亡的军民人数多达三五千人。【注一】 在这次误炸当中,第四战区阵亡了多位高级军官,其中有军训部中将监督陈克球、第四战区干训团少将团长王辉武、高射炮兵第三区少将指挥官岑铿、8名上校,200多名“官长”以及800多名士兵。张发奎在这次轰炸当中仅以身免,却有自己的卫兵被炸身亡。事后查明,是空军翻译人员将“六甲”这个黔桂铁路上的小站(位于六寨东南80公里),翻译成为了“六寨”。当时六甲一带的火车站停留有大量军用物资,日军已经逼近无法在地面上毁掉,只能用空袭的方式炸掉,不料因为一个翻译问题酿成了惨祸。

      作为败军之将的张发奎对于桂柳会战刻骨铭心,心情极为沉郁。11月17日夜,张发奎从宜山撤出,在怀远以一名“团长”的身份指挥单薄的兵力拼死抵挡日军。在这个小镇里,他的汽车前走来一名两三岁、哭叫着要“妈妈”的女孩。她的父母已经不知所踪。张发奎后来回忆说,面对这位女孩,“一个战争失败者的罪过,使我感到异常痛苦”。 他将这位女孩带在身边,交给自己的妻子抚养,并取名“怀远”以纪念自己的失败创伤。但是几个月之后,这个女孩终于因为体弱生病去世。张发奎痛苦地说:“这个怀远的小生命与那个怀远的清风明月都一齐消逝了。”

      在桂柳会战当中,张发奎排兵布阵,宵衣旰食,承担了一位指挥官应有的责任。会战的失败,不应该由他负主要责任,而应该由各路军阀尤其是桂系军阀以及蒋介石的最高统帅部负责。张发奎指挥作战当中并无明显的战略性失误。后在黔桂边境勉力组织败军加以防御,虽然大部分时候守军都望风而逃,至少他还左支右绌,尽全力避免了更加无组织的大溃散,自己也没有早早撤入贵州。任何人组织这样一支军队,都难免落到他的下场。但是张发奎也有自己的问题,其一是不知兵。对于自己手中的军队,张发奎实在期望过高,而又指挥不灵,先有西江反击战未能成功,后有柳州宜山轻易失陷。其二,他过于迁就白崇禧,未能果断定策,争取战时对军队的控制权,任由白崇禧随意抽调军队部署兵力。第三,第四战区部队在张发奎治下,承平日久,虽然军纪尚可,但是作战训练水平低下,严重缺乏作战经验,士兵素质不高。作为战区指挥官,张发奎应该对自己的部队,尤其是长期隶属于第四战区部队的31军训练问题负一定责任。

      当然,会战当中不可预料的因素太多。这里面有四大因素需要指出:

      首先,陈牧农93军不战而退放弃全县实出意料,为桂柳会战开了一个极坏的先例,沉重打击了第四战区守军士气。其次,西江反击战张发奎的基本部队攻击不利,极大消耗了第四战区的战斗力。而桂军主力却在袖手旁观,毫无协同作战观念。第三,白崇禧对于桂林是否应该坚守,意志并不坚定,一面想保存实力,一面想要做出守土有责的姿态,最后是两面吃亏,偷鸡不成蚀把米。第四,陈素农97军部队作为最后参战的生力军,在日寇面前一触即溃,为桂柳会战画上了一个悲剧性的句号。

      从战略指挥方针上来说,张发奎虽然有意识地集中军队形成局部兵力优势,但是自他以上的国军高层指挥官,即白崇禧和蒋介石完全不懂得如何集中兵力,只会分兵把守,局面危急之际方才投入部队,形成虚耗军力的“添油战术”。会战之初以陈牧农93军一军两师的兵力来抵挡日军3个师团,致93军军心动摇,轻易丢失广西东北大门全县。会战当中,蒋介石迟迟不派援军,坐山观虎斗。等到柳州宜山失陷,贵阳危机之际,才匆忙派出陈素农97军一军两师来抵挡日军2个师团,最终让日军轻易突破。会战当中,白崇禧抽走桂林守军,放弃桂林外围,之后在西江反击战当中修改作战方案,使两个师的生力军迟迟不能投入作战,最后五万重兵围攻日军一个六七千人的旅团而不胜,这都是不懂得集中使用兵力的突出表现。桂柳会战之败,上述原因便是军事战略上的根本原因。而在桂柳会战之前的长衡会战,这些情况早就出现。桂柳会战当中依然未有改观。

      桂柳会战当中夹杂着大量的军阀派系斗争。在如此种种不利因素干扰下作战,张发奎可以回旋的余地很小。这位民国著名高级将领,从前的“铁军”军长,遭遇如此惨败,为军人生涯当中所少见。他对本次会战最后的感想总结如下:“这一次会战……是我在军人生活当中最难忘的一战。我为了它而兴奋、忧虑、悲痛和愤恨。” 战后,张发奎毕竟承担了自己的责任。而他在怀远收养了无依无靠的小女孩,透出了那个时代高级军官所少见的一丝人情味。我对于他所表现出来的军事素质,为了挽狂澜于既倒而付出的努力,以及流露出来的那个战争时代军人所遭遇的悲剧性命运,感到丝丝敬佩和深深惋惜。

      桂柳会战结束。中国方面遭遇到极大损失。中日双方的损失数据就不一一详细引用了。仅用双方将领的损失情况做一个对比,就大致可以知道这样的差距是如此巨大。

      在桂柳会战(包含桂柳会战前开始的洪桥会战)4个月当中,中国军队总共损失了10到11名将军,另有至少两名将军在作战中负伤:

      79军军长王甲本中将,战死。

      93军军长陈牧农中将,擅自撤退遭到枪决。

      桂林防守司令部参谋长陈济桓中将:重伤自杀殉国

      国民政府军训部监督陈克球中将,误炸牺牲

      31军131师师长阚维雍少将,自杀殉国

      31军参谋长吕旃蒙少将,战死

      第四战区干训团团长王辉武少将,误炸牺牲

      高射炮兵第3区指挥官,岑铿少将,误炸牺牲。

      46军170师副师长胡厚基少将,战死。(具体情况待考)

      131师参谋长,郭炳祺少将(军衔准确性待考),被俘

      170师副师长,巢威少将,被俘

      另有16集团军副司令周祖晃中将在河池南丹一带遭遇日军偷袭,胸部中弹受伤。第四战区副参谋长孙宝刚中将(军衔准确性待考)也在日军偷袭当中负伤。

      《一号作战》当中没有谈及此战有将级和联队长级的军官阵亡。他们损失了6-7名大队长,最高军衔为中佐。还有若干军官负伤,最高军衔为大佐。损失详情如下:

      独立混成第23旅团独立步兵第129大队大队长野野木文雄中佐,西江反击战当中中炮身亡。

      第104师团第108联队第3大队大队长长难波正六少佐,在向武宣发起进攻时阵亡。

      第22师团第85联队第2大队大队长池田秀夫大尉,在桂平西北山区作战中中弹身亡。

      第22师团第85联队第2大队代理大队长佐藤大尉(无可考全名),作战中中弹身亡,与池田秀夫同一天阵亡。

      第22师团第85联队第2大队代理大队长中川大尉(无可考全名),渡江时溺水身亡。这个大队比较倒霉,连死了三任大队长。

      第3师团第34联队第1大队大队长中井郡次郎少佐,作战中阵亡。

      第58师团某独立步兵大队大队长山井(无可考军衔及全名),在兴安松江口作战中阵亡。日军资料未予以确认。

      第104师团第108联队联队长上野源吉大佐,负轻伤。

      第104师团第108联队第1大队大队长高柳克己少佐,负伤。

      第13师团第116联队联队长大坪进大佐,负轻伤。

      第13师团参谋长依知川庸治大佐,负轻伤。

      第13师团第116联队第1大队大队长古贺村一大尉,负伤。

      所有被击毙的日军军官当中只有第22师团的代理大队长中川大尉死于柳州失陷之后。这也许反映了柳州失陷前战斗更加激烈。

      1945年2月,将第四战区司令部转移至百色的张发奎召集各部指挥官举行了桂柳会战检讨会。会议对于桂柳会战的情况作出了深刻分析,指出军队各部军官缺乏必胜信念以及冒险果敢性,部队撤退过速,士气低落等是桂柳会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战术上,检讨会认为中国军队空地协调太差,致空有空中优势,却不能加以利用;各级军事长官不注重情报工作,军民关系太差等等。平心而论,这些检讨的确指出了一些问题。但是检讨会并未指出军队当中的军阀思想和地域局限,这才是最关键的东西。在桂系的地盘上开检讨会,想要指出桂系的问题,谈何容易。

      跟随检讨会而来的是军事委员会的奖惩和人事调整措施。根据这些措施以及后续的情况,参加桂柳会战的这些部队和军事长官的随后状况统计如下:

      20军,原军长杨汉域升任27集团军副军长,新任军长杨干才(杨森之侄)。部队转隶汤恩伯的第三方面军。

      26军,军长丁治磐桂柳会战不力,撤职留任。部队转隶汤恩伯的第三方面军。

      31军,军长贺维珍被撤职,部队番号撤销,余部编入46军。为了纪念131师殉国师长阚维雍将军,131师番号保留,但转隶64军。

      37军,军长罗奇转任军官总队队长。部队番号撤销。主力95师编入62军

      46军,军长黎行恕被追究溃败责任,被迫引咎辞职。新任军长韩练成,部队隶属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

      62军,军长张弛

      64军,军长黄涛,部队隶属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

      79军,军长方靖,部队调至四川休整。

      93军,军长甘丽初,全军因军纪败坏在贵州被包围缴械,编号撤销。

      97军,军长陈素农被撤职。1945年6月该军被撤编

      此外,桂林防守司令部司令、16集团军副司令韦云淞中将被撤职查办。

      在本次会议之后,贺维珍、黎行恕从此不再掌握军队,韦云淞退出军界。桂系留在广西的两个军只剩下46军,军长由有“隐形将军”之称的中共地下人员、16集团军参谋长韩练成出任。此役白崇禧想要保留实力,并伺机扩军的打算完全落空,而且还亏大发了。有意思的是会战甫一结束,31军135师师长颜僧武竟然被擢升为桂系48军副军长。大概是张发奎对其会战表现十分不满,不久他就被免职逮捕并解送重庆,上了军事法庭。此外,非第四战区部队的97军军长陈素农被撤职后从此不再掌握军队。

      一场三个多月的战役下来,广西三分之一的县治被日军占领,中国军队4个军的番号被撤销,4名中将阵亡或被枪毙,成千上万名官兵牺牲,十余万军队兵败如山倒。中国军队在滇缅战场上攻势如虹,多少掩盖了桂柳会战失败的阴影。然而这次失败已经隐隐预示着五年后国民党军队在中国大陆战场上的必然结局。人们当然没有考虑到五年之后会怎样。这场苦难已经让他们付出了太多的代价。当阚维雍、陈济桓等将军举枪殉国的时候,他们未必考虑如此之多,而仅仅怀着朴素的信念,为国捐躯。他们是那个时代的铁血军人,也是那个时代最为悲剧性的代表人物。

      第四战区的部队在大溃败之后转移到百色、都安、东兰一带。在十多年前曾经是红七军和红八军的根据地。在全面发起反攻之前,张发奎手中的部队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下辖64军和46军。不知为何,战斗力不错的62军未能编入第二方面军,后来被调到台湾负责接收去了。1945年5月,第二方面军与位于广西西北部的汤恩伯的第三方面军(20军,26军,71军和94军)协力出击。5月27日张发奎部64军收复南宁,6月29日汤恩伯部71军(军长陈明仁)收复柳州。7月28日,94军(军长牟廷芳)以及20军一部收复桂林。在日本宣布投降之前,广西大部宣告光复。被占领的苦难岁月终告结束。但是历史在这里留下了太多的痛苦记忆。

      全文完

      注一:《广西抗日战争史料选编》,第三卷,第381页。张发奎回忆称有5000多人死亡,平均每一枚炸弹导致近百人死亡。对于死亡数字,由于动荡以及变乱,并不一定准确。况且在那个年代当中,任何事情均有可能,因而不必在此详细考据了。

      本文新浪博客链接:外链出处

      关键词(Tags): #张发奎 汤恩伯 六寨 桂柳会战 检讨通宝推:大漠老兔,北纬42度,daharry,连续杀人,特里托格内亚,旧时月色,米宝,等明天,曾自洲,石狼,苏迅,兰凯,石头布,9411004,大厨,随机微分算子,老调重弹,df31,可爱的中国,光年,史文恭,李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白健生的指挥水平......

        白崇禧和蒋介石完全不懂得如何集中兵力,只会分兵把守,局面危急之际方才投入部队,形成虚耗军力的“添油战术”

        常公只能指挥一个营也就罢了,怎么大名鼎鼎的"小诸葛"也连这种军事上的常识都不知道?他的名声是吹出来的吗?如此言过其实!

        • 家园 健生公私心太重太重

          淮海战役死活调不动他的华中剿总部队,可见一斑。

        • 家园 集中兵力需要运动速度

          如果你事先就集中了重兵在什么地方,对手是不会去碰石头的。战斗中发现战机后再集中兵力,需要高度的机动能力。你看看哪个集中兵力的高手不是强调运动速度的。至于国军,国军跑腿什么时候跑赢过对手。

          • 家园 会战中张发奎做到了集中兵力,白崇禧做不到

            这不是水平问题,而是态度问题。

            老蒋的问题就更加严重。会战后期汤恩伯集团四个军从贵阳出发。前军陈素农已经前出到了河池,后军石觉部还躲在400公里外的贵阳,一字长蛇阵等着日军从南到北一口口吃掉。从11月10日柳州失陷到25日南丹失陷,15天的时间里老蒋唯一做的事情就是让陈素农部从河池撤到南丹,然后在那儿完蛋。这时候哪怕有一个军顶上来守住陈素农部的侧翼,战火也不可能烧进贵州。15天,两万头猪都可以差不多可以赶到了,何况是有着铁路和公路交通便利的两万名士兵呢。

            那时的委员长不是瞎眼烂屁股猪油蒙了心头上生疮脚底流脓,就没有别的理由可以解释了。

      • 家园 他的汽车前走来一名两三岁、哭叫着要“妈妈”的女孩。她的父

        他的汽车前走来一名两三岁、哭叫着要“妈妈”的女孩。她的父母已经不知所踪。

        难以忍受!对于马立诚之流难以忍受!

      • 家园 可不可以转载你的大作?

        可不可以转载你的大作到其它网坛?谢谢!

      • 家园 国民党军队根子烂了

        可惜了那么多报国牺牲了将士。

        每当我看到红军能够在长征中历经苦战,可仍然能保持队伍和战斗力。

        西路军虽然和中央红军派系不同,在全军覆灭的危险下,仍然服从命令,没有抗命。

        天下是谁的已经定矣。

        • 家园 抗战时期堕落得尤其厉害

          有理想的人都被牺牲在前线了。

          • 家园 老蒋也杀过败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从阶级的观点来看

            国民党在早期兴中会同盟会阶段是民族资产阶级政党。民族资产阶级具有摇摆性。1927年后蒋介石使得国民党成为代表大资本家大地主官僚买办的政党(虽然他仍然对于民族资产阶级还有一定的保护)。

            日本入侵使得中国的主要矛盾从阶级矛盾上升到民族矛盾。这不但威胁到中国被剥削被压迫的工人农民,中间的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也威胁到中国的剥削压迫的强势集团,就是大资产阶级,大地主,和军阀。所以这些中国新民主革命的对象也加入了抗日战争。这也使得代表不同阶级的国民党共产党合作成为可能。

            但是因为国民党的阶级属性使得其领导抗战的能力效率低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