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富贵之路 之一 -- 玉垒关2

共:💬75 🌺936 🌵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富贵之路 之三 浪奔浪流

        

        这个时候的方会长常常一大早从塞纳河穿过。他说,那个时候,塞纳河还是脏的,污染很严重。几年之后,河水慢慢清澈起来。与此同时中国商品正如潮水一样涌来。他并不知道这个时候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方的工厂慢慢迁移到中国去了。就好像现在中国南方的工厂又开始往更穷的北方,以及东南亚迁移。

      高人们皓首穷经总结规律。说这是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规律在起作用。资本永远以追求最大的利润为目的。当一个地区因为成本增加而导致利润下降的时候,资本必然逃到成本更廉价的地方去。而国家有时表现为资本的载体,于是周而复始,兴衰荣枯岂无源?

      而像方会长这样的小人物却凭着本能知道,他应该从中做什么。

      方会长把杂货店给妻子经营。然后自己到巴黎郊区的欧贝维利耶市(aubervilliers)去创业。那是八十年代末,那里曾经是工业区,而多少年已经发展停滞,一派萧条。和方会长一样,很多浙江商人却在这里看到了商机。因为萧条,以及远离市区,所以房租便宜。又因为在飞机场和市区之间,而交通便利。在这里开办仓储式的批发业务,前景可观。

      而这个时候,国内沿海的轻工业产品正发展得如火如荼。方会长选择的是装饰品批发。他从中国订货,然后再卖给别的实力稍差,如他当时一样的零售商。和很多人一样,他常常不能回到巴黎南部的家里去。经常就睡在仓库里。虽然这个是不合法的。但是哪里管得了那么多呢。搬货经常搬到手出血。累到胃痛也不是没有。有口热水喝都是享受。

      而这样的付出,得到的也是可观的。常常集装箱还在路上,货已经定完了。

        有人对方会长说,你们浙江商人真是能吃苦,是我们华人的杰出代表。

      方会长说,你也不能这样说,这里的阿拉伯人,也很能干,很能吃苦。你看他们的kebab(土耳其烤肉)店,一大早开门,每天营业到半夜,也不见得赚什么钱。我能赚钱,就两个原因。首先是,我们从中国进货。我们毕竟比鬼佬们要方便多了。第二是开店早。那会儿法国经济好。现在就不行了,人们没钱了。消费观念也变了。而且现在竞争的人也太多了。你看最近几年开始做生意的人,能保本就不错了。倒闭的更多,比如那个阿林。

      他说的这个阿林我倒是认识。这是浙江商人里面少数几个有文化的。他以前在青田做英语老师。他爸爸做生意,亏了很多钱。他三十岁上,就以留学的名义到了法国。第一年他拿着学生身份,拼死打工,一年就攒了两万欧元,很让周围的人羡慕。然后他开了个童装店,同时把居留证从学生换成了商人。然而这些年经济不景气,而且光是上商业居留每年都要缴纳大概六千欧元的税吧。那次他来找我借了两百欧元,说是实在没有办法了。那时候,他的小店已经关门了,到处打黑工,又因为抓得严而常常失业。他那年都35岁了吧,一面没有工作,没有居留,欠了很多钱。一面又很想找老婆。他好几次和我在网上聊天说,他打临时工的餐馆有个女子,好像对他有意思,老板好像也想撮合他们。然而几次这样的事情之后,我就想明白了,虽然他深信,然而希望却是渺茫。

      也许当年的方会长也是同样的光景,只是方会长的际遇,天时地利,却不知道又有多少能够重演。

      在我离开的那一年,我听到有个去做调查的中国学者说:欧贝维利耶市的华商的贸易总量已经占到全市的百分之十五。但是华人的税收只占全市的百分之五。其实方先生自己就说过,不弄点儿猫腻的话,是赚不到钱的。

      那时候的方会长,有时候吃完饭,再吃一个一毛八分钱(18生丁)的,最便宜的mousse de chocolat(巧克力泡)就甜得露出了很满足的样子。杨老师绘神绘色地描述着,然后说,不知道老方要那么多钱做什么。

      纵然乘着时代的东风。方会长还是经历了很多考验。比如2005年的那场大火灾。多年的心血被付之一炬。而火灾的起因却是,两个非洲族裔的青年被警察追赶,然后不小心被在高压变压器旁触电身亡,从而引发了少数民族的大游行。不想,城门失火,殃及的确是池鱼。这本来是移民和政府之间的矛盾,而受伤最深的却是华商。当时多次因为纵火而引起的火灾中,有数十亿欧元的华商仓库被烧掉了。而令法国人都非常惊讶的是,这样的仓库重地,却很少几个华人是买了保险的。

      这次意外对方会长或许伤筋动骨,不过根基尚在。而且方会长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一辈子嘛总要三穷三富。

      下一篇 : 玉垒关:【原创】 富贵之路之 骗子不够用

      通宝推:jellobean,回旋镖,潮起潮落,随机微分算子,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多讲讲杨老师吧

        尤其是教会那段。他的事迹,能让我发现,每天见到的人,通通几近圣贤.生活真美好啊

      • 家园 浙江人确实勤劳智慧,敢闯敢干

        在浙江待过几年,去年回去一趟参加战友聚会,但去的是余姚,现在真富裕,这些都是苦干、实干加巧干干出来的。

        这次聚会,是原副艇长(后来当艇长了)夫人(我们叫她大姐)召集的(艇长前两年因病去世,病故时还没退休,年岁不算很大)。天南海北的,总共去了一百多战友——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艇上一年就换一茬人,战友多不奇怪。

        原来在部队就听说副艇长夫人特能干,但那个年代,也只能是个随军家属。艇长转业后,大姐仅凭2台注塑机起家,领着两个女儿一起干(听大女儿说,她爹是个甩手掌柜,啥都不管,呵呵),如今两个女儿的企业规模不小(参观过)、生意红火。而大姐经历了怎样的奋斗和艰辛,实在是我无法想象的。

        据老大介绍,她的厂2012年产值预计将过亿(手里有订单,据此说的)。知河里放大镜多,解释一下:我们是9月份去的,所以只能是预计了。

        多年前,有个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曾感动了许多人,于是我们顺手就把大姐与阿信划了等号。就草根阶层说,可利用的资源非常有限,最大的资源与资本就是头脑与双手,唯有苦干、实干加巧干。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由于时间关系,这次战友们只参观了大女儿的工厂(据当地战友介绍,小女儿的厂比姐姐的还要大些)。参观工厂时,有块德国质量标准认证的牌子。有个战友懂行,直说厉害。据他介绍,国际质量认证体系是ISO,而德国的质量认证体系要高于ISO标准,能取得德国质量标准认证相当难(有请懂行的指教)。

        大家对这姐俩赞不绝口,机敏、懂事、大气、心态特别好,还有江浙女孩的温婉轻柔。姐俩长得也很漂亮,穿着打扮很时尚。大女儿细细高高的身材,但说话办事低调、谦和,口音绵软,见了大家一口一个叔叔(好玩的是,有的战友比她大不了几岁),但说起经营来头头是道。上帝(如果有的话,呵呵)对她们是如此厚爱,副艇长应感到笑慰。参观大女儿工厂时,那管理、那厂容厂貌,真没的说。

        以前只听说浙江民营经济如何发达,真见识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厂子规模不小,很气派,很整洁。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工厂,不能不说是因为有大姐一家这样的企业家的贡献。想来想去,还是放张大女儿厂子的照片吧,为隐私计,已经做了剪裁处理,已不能显示厂区全貌了。

        这姐妹俩很不简单,至少远不是大家看到的靓妞那么简单。但有意思的是,她们身上没有一丝一毫的女强人那种风风火火的强悍作风,颇有涵养与内功。

        通宝推:愚弟,玉垒关2,
    • 家园 富贵之路 之二 中餐馆里的狗名人

      现在在方傻,也就是人尊称为方先生做会长的商会里,有个和他同龄的秘书,人们叫他杨老师,和方会长的土里土气不同,杨老师总是西装革履,文质彬彬。杨老师的话题基本上只有两个,一个是,中国以及中国人都很坏。另一个就是说方会长。他常感叹说,像我这样聪明的人,居然混得比不上老方。

      杨老师是上海人,也是在七十年代末从香港,和方会长差不多一个时候辗转到了巴黎的。他是那个时候华人里面少有的文化人,他是中学文化程度。八十年代,方先生在有了第一桶金之后,开始开了个杂货店。而杨老师则开了一家中餐馆。为此,杨老师把自己的侄儿从国内办出来帮忙。

      那个时候的中餐馆只要开了,基本上就能赚钱。和现在中餐业普遍的惨淡情况大是不同。而让周围的人印象最深的是杨老师对侄儿的恶劣。打骂随意,吃饭限量。有一次过年,这个侄儿工作之后去几个留学生那里聚会。杨老师追过去,一边打一边说,你也不看看你是个什么东西,你也配和人家坐一个桌子。

      这个时候,方先生的杂货店已经做的有声有色了。中国商品如潮水一样涌到巴黎。他从作批发的那些中国人那里进货。算是知识分子的杨老师嗤之以鼻地说,老方真是爱钱爱疯了。他都那么有钱了。客人拿半个法郎买一个手表里面的电池,他也要赔上老半天给人家换。

       

      这话让曾经在杨老师餐馆做厨师的人听了以后笑了。他说,杨老师夫妻两个和他们抢小费。按理说,除非顾客特别指定,每天的小费都应该集中到一个盘子里,然后晚上的时候厨房和大厅里的工人们一起平分。20年前,法国人还是比较有钱。每天下来小费总有上百个法郎。但是,杨老师时不时就从盘子里面拿钱。最后,每天盘子里都只剩下一个两个法郎。杨老师让工人们把这几毛钱分了。工人们就说,不用了,真的不用了。这个前厨子还说,杨老师那个叫眼观八方,耳听六路。一看到有客人留下小费在桌子上,他就忙不迭的指挥服务生到别处去。然后他自己去拿。如果同时几个客人留了小费,那能把老杨给急坏了。

       

      工人们每天在背后一边讲一边笑。算是娱乐。

       杨老师现在有时候还说起他那时候的风光。他有个常客就是写“情人”那部小说的那个杜拉斯夫人在七十多岁时候养的那个20多岁的小男朋友。他常来,也常赊。他说他和杜拉斯夫人在一起可不是看上了她的钱。后来杜拉斯夫人逝世了。这小男朋友被自己的父亲接回老家后,他还写信给杨老师,不过没有提他欠餐馆的钱的话,而是说,他的心情,意识流之类的。比如他走在乡间的路上,看到一条狗,心里突然一阵焦躁,有个声音告诉他,弄死个丫的。于是他就把那条狗给弄死了。

      人外国人就是和我们想得不一样。杨老师总结。

      后来,杨老师的侄儿有一次在给别人送外卖的时候,少送了一个菜,被客人打电话回来询问。杨老师大怒,把侄儿狠狠打了一顿。那个孩子越来越畏畏缩缩的了。周围的人觉得这个小孩子有可能就此要毁掉了。终于有人去问他想不想回国。这孩子一边点头一边哭得死去活来。有几个人凑了机票钱,他终于回到了家。杨老师很生气,直到现在都说侄儿的狼心狗肺。

       也没有过多久杨老师的餐馆就关门了。

      杨老师后来一直说,这个餐馆是他的第一桶金。而旁人都说,他那个餐馆其实居然亏了过渡的心狠,并不能发家。20年前,法国的经济情况比现在好多了。开中餐馆亏本的实在不多。

      之后,杨老师尝试做过不少营生。有一阵子,他说,因为他批评国内的制度,所以暂时不能回国,因为被通缉了。而熟悉他的人说,他在国内非法集资。然后卷着钱跑了。故而现在海关上风声紧,抓他呢。

      注:跳吧跳吧。。。这个坑不深。。。。

      玉垒关:【原创】富豪之路 之三 浪奔浪流

      玉垒关:【原创】 富贵之路之 骗子不够用

      通宝推:jellobean,潮起潮落,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