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曾祖父之死 -- 往往外

共:💬355 🌺1578 🌵4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 家园 硬拗实际上没什么意思

                    生活靠常识这个道理谁都懂。你比如饭在火上烧久了就会糊,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这里的科学知识是什么,但都知道这个常识。那就够了。

                    • 家园 此常识非彼常识

                      你不能用你自己认可的“常识”去包打天下,毕竟个人的见识是有局限性的,这才是真正的“常识”。

                      好了,都是成年人了,话尽于此,不再多言。

            • 家园 关于山上的野果

              按照我在江西丘陵地带的生活经验,野果不是一年到头都有的。

              大跃进的时候,山上的树又砍掉的太多,能搞到野果的机会估计就更小了。

              托不喜欢浮夸的领导的福,我们江西那几年还没有遭大祸,大米很难吃到(都送走了),红薯到还是能供应。就是这样,大概是61年快过年的时候,我外公家里还是断粮了。幸好我大舅舅当时在县城中学读书,放假的时候背了一点平时攒下的粮食回来,要不然肯定要饿几天了。我妈妈每回忆到这一段都很难过。

            • 家园 身为闽西女婿

              花你一把。

              写的不错,请继续。

        • 家园 对“吃存粮” 不了解

          自然灾害那几年,吃野菜树叶弥补粮食不足应该比较常见,记得母亲说过,那几年一年要剁烂两块案板,街上有人吃着东西会被别人抢去吃,但是因此杀人和直接饿死人的现象没见过,也没听说过。

          不过吃野菜树叶在解放前一直普遍存在,我一个外姑奶奶曾告诉我,我高外祖父发丧(出殡)时,家里吃的果子饼(花生榨油后的饼渣)。小时候听她母亲我曾外二姥姥常念叨的一句话是:“淡饼省,油饼费,吃顿包子卖了地”。

          好吧,为便于大家弄明白,把家庭关系介绍下。我外祖父就我母亲一个女儿,外祖母很年轻就没了,我们和外祖父一起生活,同在一起生活的还有外祖父的婶母,她解放后享受“五保户”待遇,两个女儿加到外村,其中一个就是我上面提到的外姑奶奶。我们兄弟几个小时候都得她照料,我们称呼她老姥姥。每年春季长出槐花发了嫩芽,我们都爬树钩下槐花嫩芽,她给我们煎槐花饼,用槐叶和豆子蒸渣腐吃。用父亲的话说“你老姥姥对我们家是有功的”,最后父母给她送的终。

          她对解放后的生活是非常满足的,认为自己有个幸福的晚年,常说自己的生活比过去“寨子”里的地主过的好。

          • 家园 铁骑兄

            莫非是莱芜、新泰一带人?

            果子饼这个叫法别的地方不多。

            清明节回家父亲还感叹,三年灾害期间正是他长身体的时候,因为饿肚子所以没长高。

            听父亲和奶奶说起,那时确实挨饿,我奶奶就曾经浑身浮肿。但是饿死人的事儿,确实没有听说过。

            • 家园 呵呵,原籍宁阳

              现在泰安,在新泰工作、生活首尾30年,算半个新泰人,都没出泰安地区。

              三笑兄是新泰人吧。

        • 家园 楼主写得很实在,推一个

          楼下的网友未见过冷血的,在下见过,所以对这类事情不奇怪……

        • 家园 说实话

          对这个情节我也有点儿怀疑。主要是我不太相信当时的村革委会(应该是这么叫吧)这么冷血,左邻右舍也这么忍心看着自己的相亲挨饿。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