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论袁崇焕红夷大炮守城战术的缪误。 -- 吻别

共:💬10 🌺2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家园 论袁崇焕红夷大炮守城战术的缪误。

    明末宁远城该不该用火炮守城?我认为可以,但是是可下击的中小型炮,火枪为主,而绝不是袁崇焕的凭红夷大炮守城!

    拿明宁远城为例,城高12米,炮弹降低到敌人高度2.2米要1.41秒钟。就算红夷大炮0角度射击,初速360米/秒,就算1.51秒钟后落地前速度减为220米/秒,也会在城下形成至少406米以上的盲区。假如按记载明朝大炮常用的小射角一分(7.5度)射程三里计算,盲区至少在1500米以上。1500米外,还打的准吗??----结果自然是远了打不准,近了打不着!!

      补充一下,明代后期炮规引进后,将90度幅等分12度(分),所以1度(分)对应现代7.5度。

       而且更要命的是,经过这样一弄,实心弹落地时的入射角绝对加大,很难形成跳弹了。而期望袁崇焕至于红衣大炮20度的以上最大射程角跳弹杀野猪皮,更是没道理!! 袁崇焕30度以上的射击角(落地时更大)能形成跳弹?难道袁的炮弹比现代炮更快,袁的铅弹比钢弹更硬,还是野猪皮站的地方是超级钢板地?????因为早期炮的这些不足。所以恩格斯的著作《炮兵》将炮兵理想射击角度定为五度(“在5度以上的斜坡向下或向上进行射击,或者从一个山冈的顶部向另一个山冈进行射击,是非常不利的射击条件”。里面提到的大减大炮威力的两个要点入射角不能大和炮位不能高,袁崇焕全占全了。)

      

       真正上城的守城炮是中小炮。至于大炮上城及相关分工,明代《火攻挚要》记载“若敌人屯营远窥,必籍长战铳远击以乱其营,使其不敢久停”。真正杀敌的是彖炮(宽口炮)“若蚁聚蜂拥逼临城下又必籍大彖铳以为击宽毙众之计”。恩格斯在《棱堡》中也说的很清楚:“它们构筑得很高,火炮可以从这里超越棱堡的胸墙进行射击。由于这种封垛的制高位置,通常在封垛里放置射程最远的火炮,以便在较远距离用炮火骚扰敌人。"------呵呵!在超越明朝的时代,在超越明朝的棱堡上,在超越明朝的封垛中,使用超越明朝的大炮,起到的也只是炮火骚扰敌人而已!!

      

       恩格斯还是棱堡时代,多少给明代的“凭坚城用大炮”留了点面子。而在城墙时代,军事学泰斗T·N·杜普伊的书中对大炮上城的评价“正如人们已经注意到的那样,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因为城堡和筑有城墙的城市无法架设对付敌人炮击的大型加农炮。城墙上的轻型炮又打不着敌人的攻城远程炮,稍重一些的炮虽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可以拖到城墙上面,但却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因为炮的后坐力会使墙基发生巨大的震动,严重影响城墙的坚固度,因此反而更容易被攻破。"(《武器和战争的演变》)---------呵呵“反而更容易被攻破”,却连最后的遮羞布都给“凭坚城用大炮”拔下来了!!再补充两点:

      1.对攻城器械的作用夸大:对于主杆式的投石车之类攻城器械,肯定是摧毁了。

      而对于后金常用的框架加木板加蒙皮的牌车,盾车,鹅车这类框架式攻城器械。拳头大小(比喻不好不要见笑)的15~20斤的高密度实心弹,击中后击穿可能性远远大于击毁。

      2.火力明显夸大:当时的红夷大炮除了刚开始时射速较快外,持续射击时因为炮膛冷却原因,每小时射速只有8发左右(还在没故障前提下)。面对蜂拥而至的敌人无法形成足够火力。

        -------真正的实心炮是第一攻城(攻城炮),第二破步兵密集阵(步兵杀伤炮)。至于守城??聊胜于无的骚扰还差不多!!----根本达不到“凭坚城,用大炮”的高度!!

      

    • 家园 在敌人冲到城下之前就进行杀伤有什么不好

      没听说过能远距离杀伤敌人还成了缺点了。再说了袁的炮是从葡萄牙人手里买的英国沉船上的炮,英国风帆时代舰炮风格是短炮,造价便宜,射程近,射速快,利用英国水手的技术优势,贴近对战给敌船造成巨大伤害。英国炮射程恰恰是短的,‘盲点’还少些。

      而且古代炮也可用木块前面装铁砂,石块当大号霰弹枪使用也是可以的。

      恩格斯到现在也不过就是个军迷,拿他的观点当证据?

      而对于后金常用的框架加木板加蒙皮的牌车,盾车,鹅车这类框架式攻城器械。拳头大小(比喻不好不要见笑)的15~20斤的高密度实心弹,击中后击穿可能性远远大于击毁。

      打折器械的机构件造成击毁,打穿木板造成飞溅木头碎块伤人有何不可?

    • 家园 阁下漏掉了关宁铁骑

      凭坚城用大炮的后面还有一个要点没有说出来, 就是可以依托城池与满洲骑兵进行野战的汉人骑兵。假如我没有记错的话,满人第二次进攻宁远的时候,由于关宁铁骑的奋战,满洲人根本没有靠近城墙的机会。

      有了关宁铁骑之后,再看红夷大炮就知道如何操作了:直接轰击敌人的后队, 让他们的增援上不来。甚传, 努尔哈赤就是站在自认城中炮火无法达到的地方, 而被炮火击伤而薨。当然, 胜利者书写的历史书是绝对不会提这个可耻的失败的。

    • 家园 那么取胜的那几次是怎么来的呢
    • 家园 努尔哈赤怎么挂的?好像是被弹片袭胸??

      呵呵,大炮上城头确实不合理,不过袁大帅的大炮真上了城头么?有没有更翔实的资料?

      • 家园 这种大炮的炮弹是个铁球,哪来的弹片

        有弹片的是另一种更粗更短的炮,把乱七八糟的铁片铁钉铁块包在一起射出去,可以实现面打击,但射程极短,而且不知道老袁有没有。努尔哈赤如果真是被炮弹或炮弹砸飞的硬物打死的,只能说他点太背。

        不过以当时的条件,如果满洲人没见过这种大炮,首次体验其惊天动地的发射倒很可能对士气造成严重打击,人的胆量也是随着见识而加强的。

      • 家园 按西方攻城体系,记载

        按西方攻城体系,记载。攻城炮要危险城墙的距离大约在500~600米内。要有效摧毁城墙至少要在200~300米内。而这个距离,攻方明显会被守方中小型守炮大量杀伤。所以,在后金没有火力优势前,这些攻城炮主要还是抛射打击士气为主。直接轰城墙是以后的事了

        • 家园 论点是袁大炮上城头无用,但问题是,袁大炮是否真地上了城头

          按已知的史料,袁手上的红夷大炮在当时来说属于重炮。这种东西在守城的时候搬上城头了?我没有见过确切的记载。努尔哈赤被炮创至死是一个大多数人承认的事实,问题是,这炮是从哪里发射的?宁远攻守并非简单的围城攀墙,明军也不是龟缩城内的单纯防御,那是一场依托城塞进行的综合战斗,大炮阵地可以在城头,也可以在城墙外甚至城墙内的阵地发射。大炮的阵位都还不清楚的情况下,要讨论大炮是否得到有效运用,是不是稍微有点架空了?

          • 家园 没人中炮后活蹦乱跳八个月才挂,而且是在没有抗生素的年代

            疑點一:既然朝鮮譯官韓瑗都知道努爾哈赤“先已重傷”,那麼守衛寧遠的最高統帥袁崇煥就應更加清楚,何況袁崇煥還曾派遣使臣前往後金營中察看過呢。如果努爾哈赤確實身負“重傷”,這當然是袁崇煥的特大功勞,也是明軍的重大勝利,不僅袁崇煥本人,而且朝廷上下、文武百官都將對此事大書特書,以便激勵軍民的士氣。但是,無論是袁崇煥本人報告甯遠大捷的折奏,還是朝廷表彰袁崇煥的聖旨抑或朝臣祝賀袁崇煥甯遠大捷的奏疏,其中都隻字不提努爾哈赤受傷之事。  疑點二:努爾哈赤戰敗于寧遠,是1626年正月,至八月二十日死,其間八個多月。從大量史料記載看,在這八個多月中,努爾哈赤並沒有去治病,而是“整修舟車,試演火器”,並且到“遠邊射獵,挑選披甲”,積極準備再進攻寧遠,以複前仇。四月,親率大軍,征蒙古喀爾喀,“進略西拉木輪,獲其牲畜”。五月,毛文龍進攻鞍山,後方吃緊,這才回師瀋陽。六月,蒙古科爾沁部的鄂巴洪台吉來朝,他親自“出郭迎十裏”,全不像“重傷”之人。  因此,李鴻彬認為,努爾哈赤在甯遠之戰中有沒有身受“重傷”,是不是“懣恚而斃”,很值得懷疑。  那麼,努爾哈赤到底是因何致死的呢?  年邁體衰,長期馳騁疆場,鞍馬勞累,積勞成疾。同年七月中,努爾哈赤身患毒疽,並非炮傷,二十三日往清河湯泉療養。到了八月七日,他的病情突然加重。十一日,便乘船順太子河而下,轉入渾河時,與前來迎接的太妃納喇氏相見後,行至離瀋陽四十裏的雞堡死去。

    • 家园 红衣大炮的射角和装药又不是不变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