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中国陆军之痛――单兵装备篇 -- 白子

共:💬46 🌺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中国陆军之痛――单兵装备篇

    前不久看了CCTV7的军事报道,播出的是我北京军区某老红军部队加大主战新装备训练力度的相关报道,放了该部队步坦协同作战演习的镜头:几辆59 式,几辆86步战车,一些士兵散落其中,匀速前移。坦克的老旧就不说了,该装步连士兵头戴GK80钢盔(大部分一手拿武器,一手不断去扶着前后乱晃的钢盔),老式弹夹袋+左肩右挎帆布包+右肩左挎手榴弹袋+右肩左挎水壶,腰间武装带一扎,脚穿低腰胶鞋,腿口扎紧,手提81-1徒步冲向敌阵地,随后部队主官在镜头前大谈科技练兵,看看他背后那些身上挂着好几条带子好象五花大绑的解放军士兵,实在让人找不到一点科技练兵的味道,似乎他们的单兵装备和 20多年前越战时期并没有多大不同

      

      单兵装备,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却是关系到战场上一个最小单元――步兵切身利益的大问题,毫不客气的说,现在的解放军的单兵装备(枪械不算)连二战时期美军的单兵装备都不如(当时美军装具已经实现了初步的整合化,而解放军现在仍是分件单挂)!现在已经21世纪了,再也不是那个光靠敢打敢拼就能赢得战争胜利的时代了,那些忽视单兵切身利益的思想已经大大落伍了!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中国单兵装备之痛。

      

      一、首先说说迷彩服,

      迷彩服是作训服的一种基本类型,由绿、黄、茶、黑等颜色组成不规则图案的一种新式保护色。迷彩服要求它的反射光波与周围景物反射的光波大致相同,不仅能迷惑敌人的目力侦察,还能对付红外侦察,使敌人现代化侦视仪器难以捕捉目标。迷彩服最早是作为伪装服出现的,希特勒的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首先使用了迷彩服,为“三色迷彩服”。德军的迷彩服在实战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后来各国军队纷纷仿效,并对迷彩的颜色和斑块的形状进行研究改进。60年代以后新研制的迷彩服采用合成化学纤维制成,不仅在防可见光侦察方面比原先的棉布材料优越,而且由于在色彩染料中掺进了特殊的化学物质,使迷彩服的红外光反射能力与周围景物的反射能力大体相似,因而具有了一定的防红外光侦察的伪装效果。

      

      遗憾的是,直到80年代,我们的解放军仍然没有大批装备迷彩服,在中越战争中,参加战斗的部队依然穿着20世纪60年代研制的 “国防绿”军服,无法很好地满足战场环境的需要。为了满足前线战士需要,以英国五色迷彩和韩国块状迷彩为蓝本,小规模生产了一批配发侦察兵等精锐作战力量。但效果并不明显,随后,仿照美军的M81式林地迷彩,研制出了解放军历史上第一种制式迷彩服――87式迷彩服,并在1989年开始陆续装备部队。

      

      总的来说,87迷彩服仍然是只解决了有无问题,但其性能在大规模配发时已经落后,设计版型不好,散热性差等。最重要的缺陷是防红外侦察性能不好,为解决此问题,随后又推出了97式迷彩服,并配发驻港部队,但此款迷彩仍没有解决耐磨性差,布料不够结实,散热性差等缺点,部队普遍反映感觉比较闷。

      

      再看看同时期的美军迷彩,2002年美军开始配发数码迷彩,这种迷彩图案设计时充分利用了视觉生理学,充分考虑到环境变化的因素。从近距离看,数码迷彩服的图案类似构成图像的最小单位――像素;从远处看时,这种迷彩图案又能轻易融入各种不同的背景之中,使肉眼难以发现。现在装备美军的数码迷彩服有林地数码迷彩和沙漠数码迷彩两种,均由混纺料制成(50%棉布+50%尼龙)。这种布料的特点是不用熨烫,适合懒人穿。在臂部增加了一个兜;胸兜采用魔术贴封口;袖扣由明扣改为暗扣,避免勾挂东西;肘、膝及臀部等易磨损部位的加固层和布料之间留有填充护垫的空间;胸兜和名条均向内倾斜,类似于二战中的M42伞兵服和越战时的热带作战服。可以看出,美军迷彩在充分利用高科技的前提下人性化了许多,充分考虑了战场长士兵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体现了其研究人员的严谨作风。

      

      广大中国军队配发的迷彩大多是夹克式,说实话夹克式迷彩服上衣的确不适应训练、作战的需要,系了武砚带后整个人跟个葫芦似的,有损军容,而且在前后做动作时“露肉”,出水后兜水,而且夹克比较封闭,打湿后不易干。总之,我军的军服设计中十分缺乏人性化,没有真正为军人提供最适合的军服。个人觉得后勤的设计师们应该亲自体会一下军人的生活和战斗需要,不要再搞一些让军人无奈的设计。

      

      上次在后勤装备展上看到了我军的新式迷彩,从单调的夹克式发展到现在的派克式、短风衣、披风等多种款式,能够满足多兵种、多种季节、多种环境下使用的需要,特别是其布料,充分利用了高科技,防水透气涂层,放到自来水下冲都不会漏水,但是汗却可以排出来,有人造皮肤功能,寒区版的还有抓绒内担,可以防止冷风侵入,又不影响排汗。听起来倒是不错,不过一打听,面料就值300多,顿时泄气,很难想象一向提倡艰苦朴素的我军高层会舍得在基层大批装备这种迷彩服。没办法,钱,中国军队永远的痛。

      

      另外说一点,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现在有很多国家的制式军服均为中国生产,而中国军服却差的不行,实在是一种黑色幽默。

      二,再说说我军携行具

      单兵携行具是单兵携带装备、物品时使用的工具。因为单兵的负荷量将直接影响其作战效能和持久能力,所以世界军事强国一直非常重视单兵携行具的发展,依据人机工程学原理不断改进单兵携行方式,使负荷在人体上的分布更趋合理。早在1945年美国就有了制式单兵携行具――M1945式携行具。此后,美国又先后为士兵配发了M1956、M1972、XM80等携行具。目前美军的标准单兵携行具是通用轻型单兵携行具,简称“阿利斯”(ALICE)系统,具有装取迅速、携行舒适、耐磨性好、伪装性强等优点。该携行具曾伴随美军士兵参加过海湾战争、阿富汗反恐怖战争与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受到参战士兵的好评。与美军一样,英、法、德、日、俄等国家也为本国土兵配发了各具特色的单兵携行具。

      

      那么,我军的单兵携行具发展状况如何呢?

      

      建国以来很长时间内,甚至现在的很多中国部队,都没有自己的携行具,对装具的携带仍处在“分件单挂”水平上。生活携行具其实就是打被包,当过兵的朋友都不会忘记自己新兵训练紧急集合时打背包的荒张,被子,褥子,一件备用作训服都要打进去,鼓鼓囔囔不说,还需要很高的技巧,打松了一跑就散,而且打出来的被包对重量的分配极端不合理,被包带又太窄,经常勒住肩部血管,压迫神经,时间长了整条胳膊都是麻的,致使很多士兵谈紧急集合而色变。分件单挂的战斗携行具更是噩梦,“分件单挂”说白了就是“绳捆带绑”,将所有需要携带的物品全部挂上就完了。下面我介绍一下我军一个普通步兵拉动时穿戴装具的过程。

      

      第一步背手榴弹袋(内装4枚手榴弹),左肩右胁;第二步背挎包,右肩左胁;第三步扎腰带;第四步披子弹袋(胸挂式弹药携行具,俗称胸罩,肚兜);第五步背防毒面具,左肩右斜;第六步背水壶,右肩左斜;第七步背背包,雨衣、大衣扎于背包上端,干粮袋捆于背包两侧,工兵锹或镐竖插于背包背面中央;第八步背枪。这样一套下来士兵就完全处在“五花大绑”之中了。有人数过,绑在战士身上的带子至少有十几条,如背包带、手榴弹兜背带、胸挂式弹药携行具背带、挎包带、水壶带、枪带……这些带子不但互相干扰,而且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就连喝口水也要把所有的带子都重新调一遍。因此,当战士们身上挂满各式零碎后,别说训练作战,就这些带子不但互相干扰,而且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就连喝口水也要把所有的带子都重新调一遍。因此,当战士们身上挂满各式零碎后,别说训练作战,就是长途行军也会疲惫不堪。

      

      到了90年代,这种问题逐渐被上级重视,于是经过多次论证和综合分析,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终于在1991年研制出我军第一代组合式单兵携行具――91式单兵携行具,并装备部队使用。

      

      这种携行具由战斗携行具和生活携行具两部分组成。

      

      战斗携行具又包括弹药携行具和作训包。弹药携行具由两个前片和两个后片组成,前后片通过侧面交叉的圆绳带及肩部两个肩带相互连接。前片设有4 个7.62 毫米56/81自动步枪弹匣包,后片则有4个手榴弹袋和1个水壶套。使用时,首先穿好弹药携行具,扣好胸扣,然后利用两侧的松紧调节绳调整胸围,用肩带调节长短。作训包采用双肩背形式,里面有分隔布,使物品摆放有序。在包的前面附设有一个小袋,左右两侧各有一个耳囊。通常情况下,作训包里可以装一把折叠军锹、一副防毒面具、一日份的单兵野战食品、急救包及水壶。作训包的携行方式有两种:双肩背或是和生活携行具组合背负。

      

      生活携行具其实就是一个大号背囊,分为寒区背囊和温区背囊两种。背囊上下设有开口,便于取放物品,上开口处缝有用于调节容量的尼龙绸加长袋。在背囊两侧附有耳囊、水壶袋和防毒面具袋。需要说明的是,背囊的总容量很有意思,温区为60升+10升,寒区为79升+10升。为什么呢?因为上面的那个尼龙绸加长袋可以根据需要多放出10升空间,不用时再收回去。按照规定,背囊内放大衣、被子和备用服装;两个耳囊装鞋及个人生活用品;下面的两个侧袋放防毒面具和水壶。金属内背架是这种背囊的一大特色。内背架可以增加背部的刚性,有利于背部力的传递和重心平衡,使重量在人体上均匀分布,降低了对人体呼吸和肺功能的限制。此外,背囊与人体之间还设有两条背垫,使背囊与人体保持一定距离,便于通风透气。

      

      可以说,91式单兵携行具从根本上改变了解放军单兵携行的“分件单挂”、“绳捆带绑”的落后方式,标志着中国军队的单兵携行具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不过,与外军同时期的单兵携行具相比,91式单兵携行具仍存在不少缺点,如:正面不能调节;扣环容易松动;水壶袋设计不合理,只要靠墙坐着或躺下就会硌腰,而且只能装下老式水壶。而且对重量的分配没有考虑人的身高,个子大的士兵经常被磨破肩头溃疡。

      

      但是,虽然有了这种携行具,但广大解放军仍然在忙于整天打背包,而携行具整整齐齐码在储藏室中,美其名曰整齐划一,这不能不让人疑惑:携行具到底是为了作战训练用还是为了摆起来好看用?

    • 家园 这个也很正常!

      这个也很正常。

      平时战时有个分别,没必要平时也装备得这么好,又不是技术性兵器,战时大规模配发也来得及!

    • 家园 我们一个同事说的

      发了三套迷彩服 其中两套是假的 一洗就掉颜色

      我说军用物资怎么还能有假的

      他说 现在发迷彩服 解放鞋的时候经常拿出一半来换了人民币

      然后用假的来凑数

      • 家园 是的,真正军用版的和民工版的质量差距很大。
        • 家园 军品的要求高

          我父母所在工厂有两个车间每年大概有3-4个月生产军品,主要是继电器和电声产品。厂里还有一个常驻军代表。其实虽然军品卖的贵,但是厂里并不是特别愿意作,因为民品一般10%的不合格率到了军品就要求差不多等于零了,不是很划的来。那年长征火箭掉下来,把厂里吓得半死,好在后来证明和我们无关。

          说个题外话,那年火箭掉下了也有人高兴的。我们去一家化工厂实习时,那个副厂长说他们是作火箭燃料里的还原剂的。火箭多发散一次,他们就多做1000万的生意。

    • 家园 【文摘】中国新型非金属防弹头盔战胜美军现役头盔

      【八阕】“砰!”一枚特殊弹丸高速射向一顶头盔,但只在橄榄色的盔体上留下一个浅浅的弹坑。装药量一次次增大,然而弹丸始终没能击穿头盔。

        这是在某实验室进行的一次实验。参试头盔是我军新研制成功的QGF03头盔。接着,美军现役的PASGT头盔接受实验。枪声过后,头盔上的弹孔无声地宣告:中国头盔无可争议地赢了。

        创造这一骄人成绩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所长周国泰和他的课题组。初夏,记者走进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探寻新型非金属防弹头盔的奥秘所在。

        头盔是重要的单兵防护装备

        在弹片横飞的战场上,头盔是一种重要的单兵防护装备。现代战争战伤统计资料表明,破片及直射弹对战场人员头部的伤害是战斗减员的主要原因,士兵头部受伤后死亡率高达45%。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因头部受伤而阵亡的人数占阵亡总人数的32.5%,远远高于身体其他部位受伤而阵亡的几率。英军统计资料表明,士兵佩戴头盔后死亡率可降低19%。美军在入侵格林纳达的战斗中,有22发7.62毫米子弹击中士兵头盔但无一例击穿和伤亡。战场上,头部面积虽不大,可一旦受伤,大都致命。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由于没有头盔防护,我军官兵头颈部战伤死亡率高达50.8%,约是二战期间装备了头盔的美军战伤死亡率的 1.6倍。

        10年攻关打造非金属头盔

        “QGF03头盔由盔体、悬挂系统和迷彩盔罩3部分组成。盔体就是大家平时看到的头盔外层部分,悬挂系统是佩戴头盔的带子以及佩戴其他设备的绳带。”研究所的技术人员拿着一顶迷彩头盔对记者说。

        据了解,上世纪70年代,该研究所和当时鞍山钢铁厂联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防弹头盔――GK80型钢盔。但钢盔型号单一、防弹和隔热性能较差,同时还有二次破片伤人的事故记录。为了改变钢盔防护性能落后问题,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所长周国泰带领科研人员,开始了历时10多年的艰苦攻关。对我军指战员头型进行统计分析、盔型及悬挂件设计、树脂配方筛选、胶膜制备、层压工艺参数确定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探索,先后攻克了头盔制作过程中叠层、热压和切边加工等多项技术难题,终于研制成功第一代非金属头盔,实现了我军防弹头盔研究质的跃升。此后,他们建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军用头盔系统“设计――制造 ――集成―― 评价”体系,实现了非金属头盔的工程化、产业化。

        性能非凡的新一代头盔

        军需装备研究所的技术人员向记者介绍,防弹指标、防护面积和头盔重量,是衡量头盔优劣的3个“硬指标”。其中防弹指标至关重要,它决定了头盔的根本性能。而V50值则是准确反映头盔防弹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所谓V50值就是用质量为1.1克的斜边圆柱体模拟弹丸,在规定距离内以不同的速度射击头盔,在达到50%击穿概率的条件下,所发射弹丸速度的平均值即为这顶头盔的V50值。该值越大,头盔防弹性能越好。目前,我军QGF03头盔的V50值是630米/秒,超过了美军现役的PASGT头盔(609米/秒)。在54式手枪、51式标准弹和5米射距垂直入射条件下,该头盔的抗弹率为100%。

        在介绍完防弹指标后,技术人员又兴致勃勃地谈起QGF03头盔的防护面积和重量。该头盔的有效防护面积比GK80型钢盔增加了16%。这 16%在战场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头盔的重量自然是越轻越好,而该头盔采用的防弹材料主要是尼龙增强树脂、玻璃纤维及芳纶,重量比过去轻了不少。

        随着数字化部队的出现,在未来战场上,单兵头盔发展方向如何?技术人员充满自信地告诉记者:“未来的头盔将会集多功能化、集成化、数字化于一体,更先进、更方便、更人性化……”

        头盔,古时便成为士兵的重要防护装具。“盔”最初称“胄”,由于“胄”常和护体的铠甲一起使用,因此,“甲胄”成为古代防护装具的统称。

        现代头盔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据说,1914年的一天,法国军队的亚德里安将军在看望伤员时得知,一名炊事兵在遭到德军炮击时急中生智,把铁锅顶在头上,因此只受了轻伤,而其他很多人都死于猛烈的炮火。亚德里安将军由此受到启发,他要求部队研制金属制成的头盔。后来,人们将法军的制式头盔称作“亚德里安钢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的军队纷纷效仿法军头盔,先后生产出自己的钢盔。头盔的出现,使战争中因头部受伤而导致的战斗减员大大减少。

        我军第一代头盔是上世纪70年代研制成功的GK80型钢盔,于80年代初装备部队。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军GK80型钢盔在防护性能、防护面积、佩戴舒适性等方面已不适应。于是,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历经多年攻关,终于研制成功我军第一代非金属军用头盔。

    • 家园 不知道现在伙食怎么样

      装备不清楚,但我有个朋友倒是抱怨过伙食,说是的确管饱,但肉少了点。

      另外,我很怀疑一些解放军的素质。我去体检的时候,看到一不良少年被老妈逼着来参军,目的就为了以后能有个工作。不过因为染着黄发,被政审的女筒子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让他染回黑的再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