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不可挑剔的“印度制造” -- 大众河蟹

共:💬112 🌺159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整理】不可挑剔的“印度制造”

      

      小物件不靠谱,大件也一样。

      印度汽车的骄傲、民族品牌“大使”牌,外形像是个大甲壳虫,样子数十年不变,至今仍是总理指定座骑。据说,它的零部件都是手工用锤子、钣子一件件敲打出来的。这倒很像老红旗。

      我慕名试乘了一回,感觉不错,就租了一辆“大使”到外地出差。结果,天热机器开锅,走不动了。印度司机倒不急不慌,从后备箱里拎出一桶水往发动机上一浇,抽支烟,继续上路。以后走走停停,人喝水抽烟,机器冒烟浇水。

      我感慨:汽车还真不是“四个轮子俩沙发加铁皮壳子”那么简单。

      在我们看来,印度产品档次、质量差,但印度老百姓倒并不觉得,因为这种质量和他们的生活层次、消费水平倒很匹配。

      在印度的电视、报刊杂志的广告中,占多数的是简单的家用产品,“乌莎”吊扇、“巴贾吉”三轮蹦蹦车、“鲁巴”背心、“巴塔”拖鞋等等是家喻户晓的“广告明星”。这些产品档次大概处于中国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吧。现在的中国,大企业都不好意思生产这些小物件,更别说请大明星到处做广告了。

      绝大多数印度家庭,对于电熨斗、微波炉、电饭煲、加湿器这些现代小家电,只是听说,连见到的次数都不多。德里很多洗衣铺,还在使用老式的铸铁熨斗,里面加火炭的那种。

      在印度生活,还真地不能挑剔“印度制造”的质量,因为就算是粗劣的产品,市场上也未必供应多充足,你要是真需要就得抓紧买。不然,过两天就没了。

      这说来又是一堆笑话。

      有次,我和几个朋友碰巧都要买电话机,一共5部,就结伴到电子市场去“团购”。

      第一家店,老板说:“只有2部”。

      第二家店,老板说“你交押金,明天来取货。”

      第三家店,我们喜出望外,居然有现货,5部电话机!老板说:“买1部1百块,买5部每部120块。”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老板很智慧地说:“都卖给你了,别人来买我怎么办?”

      倒也!

      购销两不旺,这是印度市场的常态。在德里,老百姓经常购物的地方,大约相当于北京的早市。全城仅有的一两座大型购物中心,成为周末休闲享受冷气的场所,逛的人多,买的人少。

      无论是服装店的衣服,还是杂货铺里的用具,很少有备份。卖出去一件,再进一件,周期很长。下一批又是不同品牌、不同批次、不同质量的东西了。一般情况,你错过一件产品,再想碰到同样的,几乎不可能。

      正因为消费者对质量稳定性的要求不高、对产量的需求不大,所以印度市场上的很多产品还停留在简单的手工艺制造阶段,非流水线生产,使用原始的工具在小作坊里用土法手工敲打。其落后的程度,超乎想象。

      2005年,在印度北部小镇库卢,我见识了原汁原味的的印度传统纺织业。

      库卢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是著名的披肩生产地,一千多年前玄奘到过这里,在《大唐西域记》称之为“屈露多国”,说它雪山围绕,物产丰富。

      现在的库卢和千百年前一样,还是以生产棉、毛披肩为业。在一家披肩厂,我看到了一百多台大型织布机排列在大棚里,像待检阅的坦克群一样,蔚为壮观。号称织布机,其实是木制的土织机,样式也是几百年一贯制。每台织机前坐着一位印度“织女”,左手推来拉去,右手飞梭往返,这样手工编织着一针一线,一经一纬,编织着远近闻名的“库卢披肩”。

      工厂老板介绍,来这里上班的都是家中没有织机的人,挣一个计件工资。有机子的农村妇女就按照工厂给的样子在家里织,工厂按件收购。

      除了纺织,好的披肩还要刺绣。老板向我们展示了一件纯手工刺绣的克什米尔羊绒披肩,看起来真地很粗糙、不起眼,但要价合人民币也要一万多块钱。老板说:这东西一般不在印度市场销,卖到欧美去,紧销得很!

      在工厂附近的村子里,我见到了用古老的纺车纺线的老太太。她已经七十多岁了,推不动织机了,但还可以纺线。那个黑乎乎的甘地式的纺车,和她的年龄差不多。

      “印度制造”现在的水平不敢恭维,那未来有没有可能改变呢?中国也不是天生的世界工厂,也是慢慢来的。所以,印度可以引进投资、买来生产线,再加上印度庞大的人口资源、充足的廉价劳动力,难道没有可能追赶甚至超过中国吗?

      这还真是:你不提“人”事还好,一提人事,我的气就不打一处来。

      独具特色的懒散印度人

      凡是鼓吹“印度制造业赶超中国”的人,特别是那些以印度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为理由的“砖家”们,都值得左右开弓地用板砖狠狠地拍。他们不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人不等于劳动力。

      别着急困惑,我慢慢做个算术。

      印度人口确实有10亿,也许更多。但首先,要减去8亿农民。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因为,这8亿农民基本上是没有复杂劳动能力的文盲和半文盲。官方普查表明,印度文盲率高达三分之一强(约36%),有三亿多文盲。其中人口将近1亿(8300万)的比哈尔邦,一大半是文盲(53%)。而这样的数据据说还是在识字标准降低到可笑的程度以后才取得的:只要写出自己名字之外的任何一个不就不算文盲!

      事实是,这8亿农民即使可以从古老的农业小生产方式中分离出来,也完全无法胜任现代大工业的要求。少数农村贫民无法生存,就进城混,呆在贫民窟里,只能从事最简单的劳动如扫地、看门、打更,这也还得是相对比较聪明伶俐的人才能干得了。至于改变命运、融入城市,完全没有指望,因此,但凡在农村能有口饭吃的人绝不到城市里赌运气。

      当然,文盲是可以学会认字的,但当下印度重视高等教育、忽视基础教育的体制看不到多少改变的迹象,何况百年树人,提高全民素质不是一日之功。

      这才是印度为什么没有大规模的民工潮、没有多少打工仔的根本原因。

      还剩下2亿人。减去约占三分之一的小孩、老人,再减去军队、政府、教育、医疗等非制造业部门从业人员,能够剩下五千万人就不错了。

      我们再看看这五千万人是不是能够顺利成为合格的制造业者。

      余秋雨批评印度文明,认为其弊在于“蹈空”。简单说,就是光玩虚的、玄的,喜欢钻牛角尖搞思辨,不现实,不物质。

      我一贯对余先生到世界各地旅游几天就写本书的做法很不感冒,但也不因人废言,他这句话说得还不错。

      印度“蹈空”的传统文化成为民族性的一部分,影响无处不在,与讲求纪律、精确、执行、操作的现代工业格格不入。任何事如果只需要动脑、动嘴,受过教育的印度人往往精通,但只要一牵涉动手,就完了。

      所以,印度有层出不穷的哲学大师,有活跃于各大国际组织的社会活动家,有国际象棋世界冠军,有顶级的时装设计师和广告创意,有享誉世界的软件天才,等等,但缺少合格的工程师与熟练技工。

      原因在于:印度人既瞧不上动手的活儿,也不擅长。因为不擅长,更加瞧不上。

      举例说明。

      有次,我的窗纱漏了,就是细铁丝做的绷在窗户挡蚊虫的那种,需要更换。打电话请一直负责房屋维护的公司来处理,人家很重视,派了2个工程师来。

      两人一看就是有身份的人,穿着西裤、衬衫,仪表堂堂,谈吐不凡。我也很客气,寒喧一番,请他们开工。结果,两位老兄站在窗户前一米处,对着窗纱“相起了面”,还用印地语叨叨咕咕,密切探讨。

      我就纳了闷:动手量一下尺寸不就行了吗?两分钟的事,有什么好商量的?忍不住催了两句,他们很淡定地摆摆手:别急,再等一下。别担心,没问题。

      过了大约20分钟,两人终于出手,捣出尺子左量右量。量一遍,忘了记下来。再量一边,又错了。总之,再次捣咕20分钟,我这个看客都快要动手替他们干了,两位才如释重负地说:OK了。

      等了三天,窗纱终于来了。两位工程师还跟着,一幅如临大敌的样子。结果,安上去一试:尺寸不对。工程师丝毫没有愧疚的样子,轻描淡写地对我说:我再量一下,改一下就行。

      无语。

      这并不是极端的个例。在印度,凡是稍动点手、有点复杂度的工种,就很缺人,要价就很高。

      比如,我负责招聘过电工。很多号称大学毕业、有多年工作经历的印度人,实际上除了会换灯泡,其他的基本都不会。

      比如,配钥匙。这在国内算个什么事?但在印度人看来,这是很难很高科技的工作,没什么人能做得来。所以,配一把普通的钥匙就得合人民币十几二十块钱,而且配一次不能用再返工修补是很正常的。

      动手能力差,工作干不来,这是一面。也有一面,是印度人天性的随意自然,体现在工作中就是不认真、懒散,处处穷对付,马马虎虎,差不多就行。这样的工程师、工人对于企业来说是灾难,更悲剧的是,这种习惯是根深蒂固的民族性使然,极难改变。

      回到算术。合格的制造业劳动力还有多少?有没有一两千万?恐怕没人能说清了。这时,还得再打一下折扣:工会的力量。

      印度是个左派力量很强大的国家,共产党在西孟加拉邦、喀拉拉邦长期执政,其它以下层工人、农民为政治基础的左派政党在印度南方也很有影响。其体现之一就是:工会还真的为工人做主,和资本家对着干。

      近年来,因为工资待遇、休假福利等原因爆发的劳资冲突层出不穷。比较有影响的一例是,2006年本田公司的印度工人因为对待遇不满,把机器设备给拆了卖了。这种事情发生在任何其他国家,带头闹事的都会被绳之以法,但在印度,工会支持、政党背景、地方利益都会发生作用,最终多数外资公司只能寻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收买策略。

      印度工人绝不加班。下午4点,到点就喝茶,连建筑工地上搬砖的小工也不例外。印度每年有400多天是节日,除了重复的、非官方假日的节庆,也有100多天有保障节假日。多数节日有宗教色彩,任何企业也不敢不放假。过节时,工厂就算是有什么订单、急活,连鬼都找不到一个。

      所以,当中国高中毕业以上的新增就业人口以每年2千万的速度增加的时候,10亿印度人中,却找不到多少合适的制造业劳动力。当然,未来会有很多企业可能通过现代技术流水线把工人的技术要求降到最低,只负责拧个螺丝、贴个商标之类的极简单劳动,但总体上说,印度想要成为制造业大国,只靠文盲大军和散兵游勇是希望不大的。

      为什么印度这么“慢”

      说完“人”事,再说两点人所共知的制约印度制造业发展的因素: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二是能源原材料的匮乏。

      印度的机场、道路、水电设施等经济发展的硬件水平大概落后于30年。一句不纯粹是玩笑的话:如果印度努力追赶的话,30年后,估计印度会落后于中国50年。因为中国也没有停下,而且发展更快呀。但如果不努力,在发展的道路上,印度就会连中国的背影都看不到了。

      这个说法毫不夸张。印度的基础设施有多差?建设速度有多慢?一个小例子。新德里市政府在总结当年的市政建设成就时,列举的成果包括:2个花坛、3座过街天桥。

      缺水缺电在印度是常态。夏天,新德里的气温高达47度。这时,断电断水最可怕,但又最无可避免。德里没有水,需要从邻邦借水。邻邦说:这时候我也缺水。大家都是民选政府,都得为老百姓办事,中央政府下令也不行。至于电力,火力发电印度没有煤,建设核电站印度没有铀,风力太阳能印度没技术没资金,只剩下水力发电比较可行,但水资源集中在敏感的喜马拉雅山中印边界地带,本国公司干不了,又不愿意让外国公司干,所以远水解不了近渴……

      比缺水缺电更糟糕的、更没希望得到解决的是,印度没有石油,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汽油价格基本上是中国同期油价的2倍以上。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重要性不必多说。印度人向中国学习,揣着钱满世界找油、求购油田,但看上一处被中国人买了,再看上一处又被中国人买了,印度石油企业哀号:既生瑜,何生亮!

      和中国制造业PK,印度的火候还差得多。尽管国际舆论唱红印度、唱衰中国,“中国制造”遭遇“信任危机”,大环境对印度有利,也有不少跨国公司希望把部分工厂搬到印度去,印度也制定了制造发展的国家战略,算是得了几分“天时”,但印度制造业既缺“地利”,更无“人和”,在欧美日韩的高端产品和中国的中低端产品的两面夹击下,能够守住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不被冲垮就算不错,奢望“超英赶美”“替代中国”就算了。

      不过,印度制造业也不是了无希望。印度要想复制中国,那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长,必然完败。要是印度不走中国路,发挥自家“软件”优势,恰恰能够另辟蹊径、别开生面。就像库露的手工披肩,用民族风设计和传统的手工艺结合,反而别具特色,很受追求部落风、“糙生活”的欧美上层精致人士喜欢,愿意花大价钱购买,从而避开了与中国的服装业竞争。

      在新德里的豪斯卡斯艺术村,很多小企业都在制作创意手包、饰品、鞋帽,产品另类、设计含量高,主要针对欧美高端市场。印度的汽车零件、精细化工、电气电子、生化制药等行业,也在通过独特的产品设计、工艺创新来降低成本;吸引国际公司的进入。这条充分发挥印度人脑力优势“溢出效应”的轻灵路子,正在越来越成为通行的模式,与中国制造非但毫不冲突,甚至互补有加。

      在印度多年,终日生活在“印度制造”的包围之中,享受到了很多方便,再数落人家的不是,似乎显得不太厚道,但想到也受了很多“印度制造”之苦,有些感受不吐不快,也算实话实说。

      回到中国,发现每个人都在关心“印度是不是会超过中国”“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是不是会被印度取代”的问题,先是哑然失笑,觉得不值一驳,但听得多了,颇有“三人成虎”之势,还是忍不住经常拿些类似上述那些亲身经历的事实来向每个人解释,请他们放心:印度人要来抢我们的饭碗,还有漫长的路走。

     这些,也算是一种“印度制造”取代“中国制造”的不可行性报告吧。

    通宝推:牛气冲天,诸葛神候,格瑞斯华尔德,紧箍奏,kmy1810,实事求是,all4fun,逐水而行,tt086071,老树,终身副教授,王雄,金口玉言,梓童,为什么不可以,梦想的秋天,冰官儿,浣花岛主,cctothere,mingong,种植园土,jellobean,益者三友,西江城,曲道自然,潮起潮落,桥上,阴霾信仰,老顽童,dfindy,bjinjin,端履门,赫然,daharry,光年,匿名:1
    • 家园 印度會出事嗎?

      螃蟹兄,

      想向你請教請教。最近,印度貨幣大跌、股市大跌,加上又在克什米爾開片,它是不是快撐不下去了?

      • 家园 如果印度能再富裕一点

        这次就是收割对象,但印度实在不争气,没什么可以掏的。但这些大的经济体里,印度是最脆弱的,因为能源进口的缘故,它的贸易赤字缺口是刚性的,美国结束qe就是他的噩梦。印度现在用市场(很小)换美元可能还有一点空间,接下来就是用银行控股权来换美元,这和当年韩国亚洲金融危机时一样。

        收割巴西可能更靠谱些,唯一的未知是中国美元因素,巴西的资产和相对规模的市场对中国还是有吸引力的,但中国下大注的可能也很低,毕竟那是人家的后院,作为劫材,能换下东亚,东南亚,中亚的利益才是中国的关键。

        印度这次即使没人收割它,也靠不上什么人,听天由命吧!!!

        • 家园 哈哈哈,印度太萌了

          用自己的国力雄辩的证明了啥叫"无欲则刚"

        • 家园 印度的雙赤字是會很要命的

          誠如螃蟹兄所說,印度沒甚麼肉給人收割。它的外債與外匯儲備比一比,到時候就啥也沒了。能源等剛外需會帶來高通脹。但是,通脹對於“無產”階級,基本是沒多大影響的。何況,在外印度人的大筆匯款(相對於外貿赤字),也不致於讓它完全維持不下去。

          所以,我好奇的是印度人民的忍耐力。出事後,印度到底會:

          1、革命

          2、內亂

          3、繼續忍下去

      • 家园 印度手里还有3000亿外汇储备呢

        远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到目前为止印度的外汇储备基本没动。

        但印度政府可能很快就会开始动用外汇储备,现在媒体已经开始造舆论了,原因很简单,因为明年5月印度大选。

        不过美国QE还没正式结束,这点资金回流就是开胃小菜而已,印度若是把外汇储备花光了就真是裸泳了。

        • 家园 跟印度3700亿美元外债比, 加上外贸赤字,经常帐户逆差

          不得不说这是个异常奇葩的国家,这样也行.

          中国大概外债是7000-8000亿美元,不过好象没人关心,跟3万亿外储比起来就是小巫了,且不说中国外贸和经常帐户都是顺差.

        • 家园 送花送寶

          送花成功。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你的级别需达到 正八品上:给事郎|宣节校尉 (从八品上:承奉郎|御武(侮)校尉) 以上,作者才能获得声望。

    • 家园 36%的文盲率,当市场都不行

      工业产品需要看说明书才能使用,看不懂产品说明书,怎么用?10亿人口的大国不能当工业产品的市场,谈什么工业化?

    • 家园 捷豹也是个例子

      自从TATA收购以后,似乎也没有起死回生的架势。

      朋友买了辆捷豹,自此麻烦不断,小物件到处都是问题,让人心寒,而且所有配件全部要从印度订货,4S店里基本没货。

      捷豹这车设计业挺乖的,按理说这个档次的车,该有的都有了,但捷豹几乎没有一样有的。

      话说是不是依然按扎传统的英国老爷车设计思路设计的?

      • 家园 一看就是道听途说的例子

        一看就是道听途说的例子, 捷豹全系都是英国生产的, 零件配送中心在考文垂, 那用的到去印度。。。。。。

        实话实说这几年捷豹路虎在tata 的手上比原来在福特的手上有起色。同样沃尔沃也有起色

        通宝推:匆匆过,
    • 家园 这是那个时空的印度?

      印度每年有400多天是节日,除了重复的、非官方假日的节庆,也有100多天有保障节假日。多数节日有宗教色彩,任何企业也不敢不放假。过节时,工厂就算是有什么订单、急活,连鬼都找不到一个。

      这是那个时空的印度?印度的节假日居然比一年的总日数还长?或许印度人都从火星来的?习惯公转周期长?

      通宝推匿名: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