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大投资(一) -- 陈经

共:💬844 🌺5324 🌵3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7
下页 末页
    • 家园 人民日报:地方拍脑袋造新城 一到晚上便成为鬼城

        

      近年来,一些地方打着推进城镇化的旗号,纷纷建设新城新区,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对12个省区的最新调查显示,12个省会城市全部提出要推进新城新区建设,共规划建设了55个新城新区,其中沈阳要建设13个新城新区,武汉也规划了11个新城新区。在144个地级城市中,有133个提出要建设新城新区,占92.4%,平均每个地级市提出建设1.5个新城新区。161个县级城市中,提出新城新区建设的有67个,占41.6%。

        

      这种拔苗助长、超越实际的做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问题。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中拍着脑袋搞规划,新城区动辄就是几十、上百平方公里,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招来的商家寥寥无几,新城区最终变成了荒草地;一些地方大兴土木,用钢筋水泥和砖瓦石块在短时间内人为造出一个新城,但由于没有足够的人口,到了夜晚一片漆黑,无人居住,成为“鬼城”;还有一些新城在建设过程中,大肆违规占地扩张,安置补偿不合理,政策不到位,引发群众不满,群体性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

        

      “目前很多新城建设体现的是政府和官员的意志。”李铁认为,新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在城市周边圈上一大块地,规划一个新城,再按照高标准建设一大批楼房、马路、广场、地标建筑,城市的“品位”自然就提升了,政绩很容易显现出来。“有了这些‘显绩’,政府官员就能获得更多的提拔机会,而且,即便后来发现决策有误,新城成了烂摊子,已经升迁的官员也会因为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而不用为这一失误承担责任,所以大多数地方官在新城建设上都充满热情。”

        “新区”建设变味,深层原因也在于一些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近年来,各地土地出让金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不断提升。2012年,全国土地出让金达2.69万亿元,相当于同期全国地方财政总收入的40%以上,在有些县市, 土地出让金占预算外财政收入比重已超过50%。国土资源部法律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现行财税体制下,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不相匹配。地方政府在缺乏建设性财政资金的前提下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需要依靠经营性用地出让取得资金,以支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支出。”因此,通过大规模造城来拉动地价,提升城市价值,以获得更多的财政收益,也就成为很多地方的“理性”之选。

         

      “很多地方在新城建设中,大量占用耕地,这会严重冲击我们的18亿亩耕地红线。”严金明说,一些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脱离实际建设宽马路、大广场,建成区人口密度偏低,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耕地减少过多过快。据统计,1996年全国耕地面积19.51亿亩,到2008年减少到18.2574亿亩,12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1.2526亿亩,耕地保护形势越发严峻。“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同时,对于粮食的刚性需求也在增加,耕地大量减少,将直接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

        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同样巨大。一些城市空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交通拥堵严重,食品(行情 专区)安全事件频发,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

        地方债务风险也不容忽视。“现在很多地方都把促进经济增长的宝押到了新城建设上,利用融资平台举债成为普遍的做法。”李铁说,大部分新城规划都确定了庞大的投资规模,寄希望于未来通过新城开发的土地出让金偿还。国土资源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84个重点城市处于抵押状态的土地面积为34.87万公顷,抵押贷款总额5.9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7%和23.2%。“这些新城建设,一旦开发主体不到位,地方政府必将面临投资风险问题。”

        目前一些城市的债务问题已经开始显现。审计署对36个地方政府本级2011年以来政府性债务情况抽查结果显示,两年来上述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增长了12.94%,债务率最高的城市债务余额是当地综合(行情 专区)财力的两倍多。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还债的重要“靠山”——土地出让金却出现下降。2012年全国土地出让合同价款2.69万亿元,这一数字远低于2011年的3.15万亿元,加之中央政府又从出让收入中提取了水利、教育等基金,使得地方政府掌握的可用资金大幅减少。这一增一减加大了债务风险。

        

        

        

    • 家园 大投资(九)

      现在说大投资不可持续,说地方还不上债了,自然搞不动了。其实这并不新鲜,之前有几次都说要出事。

      2011年中有一个“滇公路千亿贷款”风波,2012年又有一个“云南城投债”风波。说得都很严重,可无声无息事件就平息了。这里有一个技术处理,就是“滚转”。如果地方政府到期无法偿还贷款本金,那银行就延后债务的到期日,以免出现违约。本金压力有办法了,利息就问题不大了,多少总能整点钱回来。这个处理是符合各方利益的,也说得过去,都是混政府的,没事闹啥违约,谁有好处?甚至不用中央政府出头,银行自己就会这么干,真大张旗鼓说违约了,银行也不愿意。

      有这种“滚转”的展期操作,短期内是不可能出现违约的,总能无声无息地就没事了。这是地方债的大头,60%以上。所以凡是看新闻里炒作说地方债要“违约”,肯定就是没事。说不定还是地方请媒体来炒的,说要出大事,快给我展期。而且地方债理论上主要是干公益性的基建投资,不给展期是说不过去。

      当然中长期地方债越滚越多,增速很快,这是一个麻烦。而且是不是干“公益性”投资,不好说,往大里干的“新区”就说不清了。中央也知道,就搞总量控制,新增贷款就是8万亿左右,没额度你总折腾不了。所以地方得去找影子银行,不然银行贷款这么爽的事谁不愿意,就是贷不着了。影子银行是社会资金,只知道到期要利息要本金,没银行这么好说话,出事了更麻烦。

      所以,真有说法的公益性投资,银行会管,不会有事。“经营城市”的新区大投资,就成商业行为了,要靠地产商大展神威。一个城市开一大片新区,敢先进来的地产商低价拿地,把片区做熟,居民买房势头起来,地价翻个十倍,就开发成功了。片区地价起来了,买房的进来了,那各种问题都解决了,银行的钱也就跟进来了,地方政府意气风发总结艰苦开拓史。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各地的经验,新区房价不用炒到多高,就可以搞起来了。贵阳的经验是,房价3000-4000可以搞“超级大盘”,上千万平米一个。长沙、武汉、合肥这些地方的新盘,5000-7000,也不高。这是因为开的是“新区”,拆迁成本低,提前规划超前建设,还有产能过剩省成本。通算下来,搞平价房就可以了,地价翻十倍也还是不高。一线城市人来得多需求极大可以往高里炒着卖,二三线城市,往往是这种新区的搞法最流行。比如一个叫“世纪金源”的集团,最善于在二三线城市新区造城。长沙开福新区、合肥滨湖新区、宁波杭州湾新区都有“世纪城”,合肥滨湖新区的官员说“世纪金源从我们这赚了120个亿走了”。

      仔细观察,这和媒体经常说的“地产泡沫”还真不一样。这是大规模增加供应的工业化搞法,炒作成份相对少。这些新区房子,3000-7000,从价格来说很有诚意,利润丰厚也是靠走量。当地居民或者外地迁入的,这个价格购房压力真的不大。80平米的首套,有个10-20万首付,30年月供2000左右就可以了。要说这个价格是泡沫,怎么也算不出来,因为是居民购买力可承受的,风险不大。这个价格,就可以支撑一大片新区的发展,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事?它是要炒作,但主要是炒作新区的美好前景,这也是天经地义的,当然得往好里说。只要不炒作价格,房价跟着居民收入往上涨点,是可以接受的。这些低价房,当地居民冲去买,也是可以理解的。只要供应充足,也炒不起来,不会价格泡沫。

      搞了多年的房地产调控,在一线城市是失败了,反复被打脸,极大地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其实不少地方上,房价涨得不多。但不是调控的结果,而是大投资的成果。因为超前建设大投资,才有这么多设施良好的低价盘供应,有效地抑制了房价。一线城市调控失败,原因是供给不足,讲啥都是虚的。一线城市炒地条件好,控制供地吊着卖来钱多,高价拆迁也不怕,用不着大开新区。这其实是投资不足,却在舆论中造成了“房价只涨不跌”的神话。不少地方对房地产调控很抵触,以前会觉得是“地产利益集团”,但看细节,有时会发现是调控政策一刀切闹的。

      一线城市比二三线城市还有相当的优势,所以是一线城市房价持续暴涨。一些中部省会城市,房价和北京要差上10倍了。从全世界来看,北京房价也解释得过去,一些发展中国家首都也是这个价,人都挤到首都去讨生活。但中国有大投资,全国有充足的房产供应,如果地方上建设好了,何必去挤?地方上的规划都是要大发展的,就是要走向发达,就是中央一直低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要支持大投资,而不是搞马太效应。

      这么看来,“房地产绑架中国经济”这个说法,要重新解读。如果是一线城市这样供应不足价格泡沫,那是不好。但不少地方上大投资房地产供应充足,价格平稳,居民购买力跟得上,这是好事。搞经济很大成份就是搞房地产,广大群众要住上好房。从理论上看,地方上也确实只有靠房地产,为居民们提供升级的房地产服务,回收资金实现大发展。甚至有点过剩,也不可怕,过剩正好让居民便宜买房。不少地方是哀叹房价涨得太慢,羡慕一线涨得快,可是真想买房自住的肯定高兴。实业是要搞,但是自住的房地产就是最大的实业。地方上房地产这个实业正常发展,大投资也就搞得下去,新区地价上涨是正常的好事。我预计,各地房地产平稳发展,再加上地方债银行展期滚转,大规模的地方债务危机不会发生。局部出问题是可能的,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城这样,来钱容易弄过头了,现在当地政府正在想办法,开店不要租金拉人气。但出事的真没几个,容易解决。

      最近看中央地方的舆论,有变化,在往支持大投资的方向发展。有些经济学家认识到了投资的本质意义,调子在变,林毅夫这样的坚定投资派声势看涨。房地产调控,调门放低了,感觉是在重新审视。前一段时间使劲炒作地方债危机,一些人说崩溃就是现在,克鲁格曼也是这么出来的。现在中央说要稳定经济增长,搞了些投资计划,好象又没啥事了。几条高铁线路眼看要大赚钱,铁路投资势头看好。国内外新闻炒作地方上的“鬼城”,地方上一一反驳。我认为,中央实际只搞了些小调整,继续支持大投资。比如说五年不许建楼堂馆所,这是小调整,也确实不应该搞,人民用不上。各种投资计划,没见有收手的,社会效益显著的,应该上的就上。

      中国的大投资在理论上一直被诅咒的情况下,顽强发展,以实际成绩为依托,反过来对理论提出了巨大冲击,现在搞成了大决战的态势。实践上,地方上会把大投资坚定不移地干下去,中央也会支持。即使有些局部紧缩,也肯定还是在继续大投资,投资一年增长20%是大搞,降到10%增速也还是大搞。国内外舆论会继续预测中国经济崩溃,但是也会想为啥就是不崩,其实这也搞了好多轮了。以前说中国政治崩溃,后来说社会崩溃,再后来说经济崩溃。现在到底怎么经济崩溃也说不清,退成“不可持续”,到底是啥意思不知道。

      我预计,经济学界会对投资的作用重新评估,至少上升到比较平衡的观点。按发改委的说法,就是“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要解读的话,这其实是说投资更重要,这也正是地方政府实践中发现的真理。有消费自然好,没消费就要靠投资来发展,消费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按许多地方上的规划,到2020年左右,中国会有一大片地区赶上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也许人的名义收入没那么高,但实质生活水平是可比的,房子、车子、吃喝都不差,这完全可以想象。比如合肥,生活水平赶上香港是必然的,人口差不多,现在私家车数量已经可比了,住房明显要好,普通民众的生活再上一个档次就差不多了。估计全国会有20个城市赶上香港的GDP,不少在中部。那时说中国是发达国家也可以,除了地方上房价低点,也没什么比不上的,落后的地区能看到希望。

      这样的快速发达过程,不是靠消费,不是靠自主创新,而是靠实打实的大投资。中国各级政府正在组织大投资,目标越来越清楚,越来越坚定。我们已经看到了不少地方的大发展,这只是开始。

      (完)

      通宝推:王小棉她妈,慧诚,dywdouniwan,霍去病,adrupal,肥狐,金陵明安,红金龙,住在乡下,廖石,terron,jeanjoe,加东,月下,黄土布衣,文化体制,
      • 家园 超前投资要政府主导,必须政府主导,这是性质问题!

        不能掺杂太多的商业开发,如果商业投资占主导,那么性质就变了。但中国式的“超前投资”本身却又客观上保证了其本质特性的纯洁度。不是吗?咱们以某项超前投资决策前,投资期限的确定来举例,比如地铁投资建设,因为谁都知道地铁投资的回收期极其漫长,所以只能是肩负着社会责任的政府才能成为合格的投资人。商人重利薄情寡义,以稍高于银行贷款利率的折现率去计算,只要五年之内净现值不能出现正数,其立刻就会索然无味。所以对于地铁、高铁、高速公路等最基础的公益性投资项目,商业资本家对此是绝口不谈避之唯恐不及的。所以,超前投资的公益性质必须保证,更必须政府主导。中国高铁发展之所以这么超常规,以“跨越”超前发展为其主要特征,而别的国家对中国只能是望洋兴叹,根本原因也在于此。

      • 家园 一线城市的高房价恰是二线城市不搞大投资的结果

        如果每个省会城市都搞大投资,假设房子的供应都增加一倍,同时有基础设施和就业配套,那么结果是什么?许多一线城市的飘就会往各省会城市转移,那么一线城市的房价只能下跌。

        同理三线城市大投资又会造成二线城市房价下跌。

        房价下跌后政府的土地财政就无法维持。大投资就无法继续。

        所以大投资搞房地产在逻辑上是无法自圆的。

        • 家园 二线城市也在大投资

          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大投资,当然是借了债,透支了社保和养老金,透支了环境成本在投资。

          相对于二线城市的收入,二线城市的房价一点不低。建议你看看最近网络上的实名举报,就知道大投资是利益集团牟利的工具了。从举报的情况来看,地方政府是和房产商勾结起来,在竞标过程中拉高土地价格,然后把地价偷偷退回给房产商。退回给房产商的地价,其实就是属于全民的土地资产的流失,这部分钱,当然会在利益集团中分赃。拉高了地价,自然也就拉高了房价,这部分成本,是由屁民承担的。

      • 家园 把香港做标杆,这不对,10年内大陆都不一定出一个软硬件都

        这话虽难听,但香港各方面政府和私企效率实在是太高。我几乎每周同太太去一次香港,以前在香港工作过两年。

        简单说,小日本GTR马力大,但在超跑行当里是属于不入流的。超跑内涵很丰富,不能靠一些简单指标来比较。

        • 家园 没必要去和香港比私企效率

          我们发展模式和香港根本就不一样,怎么比?

          至于政府廉政什么的,如果你认可ICAC的锦衣卫式的反腐,那我没什么话可讲。

          • 家园 ICAC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反腐手段

            ICAC不是锦衣卫,而是独立反腐调查机构。这是全球广为验证的一套有效反腐机制,有一整套工作方法和制度,包括如何自查自纠。

            中国反腐如果依靠纪委,全球实践这都不是一条有效的道路,只有理论可行性,实践中口碑极差,往往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 家园 港廉署就是锦衣卫啊

              无论是制度设计还是实际运作,就是一锦衣卫!港廉署根本不独立(行政首长一人辖下,非常独裁),其本身就是政治斗争的工具,而不是“沦为”。

              “全球广为验证”这句话有何根据?

              “香港各方面政府和私企效率实在是太高。”这句话也肯定是缺乏依据的。

              另外,不是最近有报道说廉署本身也腐了么?

              通宝推:山海马甲,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