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一些与常见观点相左的一家之言 -- 清风席卷

共:💬87 🌺276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6
上页
        • 家园 我的意思不是让所有地区能发展的跟东部一样

          现在是西部发展差距太大,

          不只是西部,东部也只是那十几个城市,其他城市也不是特别强。

          我意思是引导东部产业转移。

          • 家园 东部把低附加值产业转移给西部就是雁行模式

            但是东部的高房价是因为他会吸引一些二三线城市的人到他们那里置业。

            比如其他省份的人到北京上海买房。

            而二三四线城市就很难复制这一点。

            如果三四线城市对于规划的胃口小一点,那问题不大,总能吸引本省其他城市来落户。如果他胃口过大,圈地圈的太大,那就会有问题。

            整个游戏的精髓在于"买不起",如果供应太大,那就维持不了高地价了。

            另外东部转移产业的问题在于东部转移后如何维持高增长,没有高增长意味着雁行模式的终结。中国最后的宿命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

    • 家园 刚刚看到林毅夫的一篇采访,贴一下供大家参考

      林毅夫:放弃投资是“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主张

      最近媒体上刊登了几篇访谈,报道我关于“消费只能作为经济增长的目的和结果,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有赖于投资”的观点,据此报道而摘发的微博在网上引起众多非议。在此,我郑重声明,自去年6月世行任期结束回国以来,我未曾就此问题接受任何一家媒体的专访,这些媒体访谈在刊登前也未通知过我,或征求我的同意。细看这些报道的内容是编纂自我在不同场合的公开演讲对听众所提问题的答复。然而,有些内容,例如“我从来没有见过任何一个国家陷入危机是因为过度投资”的话,则是我不曾说过,也不能同意的,是撰稿者妄自添加的观点。

      媒体所以会热衷于刊发我关于投资和消费问题的看法,乃因目前国内舆论一面倒向消费拉动论,“投资”成了一个不好的代名词,甚至被有些网评家认为是我国经济中一切问题的根源,而我则是少数还在强调投资重要性的经济学家。

      这种舆论的形成始于2008年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爆发之前,国内外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储蓄和投资太多、消费不足,由此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威胁到国际经济的稳定,主张中国转为采用消费拉动的增长模式,减少储蓄、投资和外贸盈余。2008年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爆发之后,我国推出了4万亿元的宏观调控措施,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投资。这些投资使我国避免了大规模的失业,在外部环境极端不利的情况下经济迅速恢复增长。但是,和国外一样,国内经济学界也有不少学者反对政府采取反周期的措施,认为我国应该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并借机进行结构性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011年初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节节下滑,加深了国内外对我国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模式的批评,和可持续性的怀疑。

      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根源在于美国的过度消费而不在于我国的储蓄、投资过多,这个观点我在去年从世界银行任满回国以后出版的《从西潮到东风:我在世行四年对重大国际经济问题的思考和见解》一书中有详细的论述和经验证明,在此仅增加一点证据以供参考:我国进出口贸易盈余从2007年占国内生产总值7.6%的高点降为2012年的2.8%,这段时间我国的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仅没减少,而且还从2007年的41.6%增加到2012年的48.1%,消费则从2007年的49.6%略微减少为2012年的49.2%,可见国际收支巨幅不平衡的原因不在于我国的“过度储蓄和投资”。

      我国经济的增长率自2011年一季度以来节节下滑,持续时间之长为改革开放以来所不曾有过,但其他新兴经济体在同一时期经济增速下滑的情形比我国还严重。例如,巴西的经济增速从2010年的7.5%,降为2011年的2.7%,2012年的0.9%;印度的增速则从2010年的9.0%,下滑为2011年的7.0%,2012年的5.3%。巴西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低于20%,而印度投资的占比也只比30%多一些,可见我国经济增速下滑的原因不在于我国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

      为何不管以投资作为增长主要动力或是以消费作为增长主要动力的新兴经济体,在同一时期都出现了增速下滑?原因有二:一是,欧洲国家的经济出现了二次探底,美国的经济虽然有所回暖,但去年的增长率仅为2.2%,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今年的增长率估计也仅有2.0%,远低于过去经济复苏时7%~8%的增长率。发达国家经济的持续疲软,使得新兴经济体的对外出口增长锐减。二是,2008年以来的反周期刺激的项目已经完工或接近完工,国内投资需求下降。将因为周期性因素所造成的增速下降归咎于我国的增长模式,也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论断。

      投资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确实长期居于高位,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则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接近三分之二降低到现在的不足50%,然而这是否就是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在改革开放以后已经取得了33年的快速发展,但维持经济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仍是我国的首要任务。事实上投资比重的多寡关系着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绩效,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麦克·斯宾塞所领导的增长委员会的研究,从二次世界大战到现在共有13个经济体取得了“维持25年或更长时间年均7%或更高增长率”的成绩,这13个经济体的五个共同特征之一是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

      在经济增长被称为奇迹的东亚经济体中,现在新加坡的人均收入居于首位,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11年新加坡的人均收入高达60688美元,比美国的48112美元高了26%。日本则为33668美元,仅为新加坡的55%。新加坡的储蓄率长期维持在国内生产总值的50%左右。日本的储蓄率则从1990年泡沫经济破灭前的34%降低到了2011年的22%,但消费占比的增加并没有使日本经济走出泡沫经济破灭后20多年的困境,所以,最近安倍经济学的三个主要内容之一恰恰是增加政府的投资以启动经济的增长。

      提高人民的消费和生活水平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短期间增加消费也能增加经济的增长,但经济持续增长的驱动力是投资而不是消费。其原因在于消费的持续增加以收入增长为前提,而后者有赖于劳动生产率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来源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两者都必须以投资为载体。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也要靠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来降低交易费用,消除增长的瓶颈。没有投资,就不会有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劳动生产率不提高,增加消费就成了无源之水,继续增加,就只能靠举债,越积越多,到还本付息时,危机就来了。

      这次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的爆发国美国是这样,南欧国家也是这样。反之,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劳动生产率水平和经济效率提高,收入增长,到下期时,不仅投资可以增加,消费也同样可以增加。其实,2008~2012年间,我国消费年均增长9.2%,而1978~2007年间我国年均的消费增长则为7.7%,也就是在我国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最受海内外非议的这段时间,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消费增长最快的一段时期。学者或许会关心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但居民追求的是消费的绝对水平和消费的增长。

      对比印度和我国的发展绩效,最能说明在发展中国家以投资作为经济可持续增长动力机制的重要性。两国同属人口超过10亿的文明古国,二次大战以后先后摆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命运开始了自己国家现代化的努力。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按美元现价计算,我国的人均收入为182.3美元,印度为227.6美元,比印度低了20%;2011年我国的人均收入则增加到5429.6美元,印度才达1458.5美元,我国的人均收入为印度的3.7倍。这种发展绩效的反差显然和两国投资率的差异有关,我国的固定资产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比印度高10多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增长率在近些年有明显的提高,其固定资产的形成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从长期低于25%,增加到2005年以后的30%以上。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转型中国家,必然存在着各种体制机制不完善的结构性问题,尤其我国以双轨渐进的方式来推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这种方式固然使我国的经济避免了苏联东欧休克疗法所带来的崩溃和长期停滞,并且在转轨过程中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双轨制所遗留下来的一些扭曲和干预,也导致了收入分配的恶化和寻租、腐败现象的屡禁不止。我国确实需要毫不动摇地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解决双轨制遗留下来的各种扭曲,建立现代化、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以釜底抽薪的方式消除寻租、腐败和收入分配不均的根源。我国的投资在如何避免潮涌现象、产能过剩、低水平重复等问题上也有许多可以改善的空间。

      但是,把我国国民经济中存在的居民收入占比下降、货币超发、创新能力不足、污染、腐败等一系列问题都归结为投资惹的祸,因而认为我国应该放弃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改为以消费来拉动我国的经济增长,显然是一种头痛医脚、因噎废食、“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主张。

      当前国际经济持续低迷,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通过宏观微调和鼓励民间投资来启动需求,以稳定增速是完全必要的。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内城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等方面,还有许多经济和社会回报都很高的投资机会。这方面的投资既可在当前启动需求,消化过剩产能,提高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收入和消费;建成后还可提高生产率、增长的潜力和质量以及经济运行的效率。上述投资在我国仍将会是一个一举多得、有利当前和未来的措施。

      通宝推:我爱我家fh,
    • 家园 我看了下回复支持投资的大都是二三线城市的人民

      完全理解要发展的心情

      问题是这并不是矛盾的

      二三线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继续

      而一线城市要考虑转型

      这从GDP增长率也看出来,现在增长的主力在中西部,而东部属于比较慢的。原因就在于过去的一套走不通了。路全修好,机场也修了,地铁也通了,劳工工资高了无法和内陆竞争,后面怎么办?

      总体来说中国还是走东亚经济的雁行模式,一个地区先行发展,后面地区仿照。

      所以二三线城市的朋友大可不必担心。

      • 家园 都需要投资

        二、三线城市是产业要跟上新建的基础设施

        一线则是基础设施人均太低

        我在陈经的贴里已经列出数据了,北京市常住人口人均居住面积19平方米,每年的新增住房供应量小于新增常住人口乘以平均住房面积,也就是说这个量还在下降。这样如果还说北京房地产投资过热,基础设施建设过剩,有“鬼城”,那就真没什么好说的了。公共设施也一样,人均是不足的。事实也是北京在规划第二机场,因为顺义机场的跑到实在排不开,误点是家常便饭。

        • 家园 整个游戏的精髓在于"买不起"

          供过于求那这个正反馈还能玩得下去么?

      • 家园 可见你也承认投资时对的

        本来论的就是中国整体经济,而不是单单几个一线城市。

    • 家园 投资的目的在于提高消费

      你们公司会不会去拿钱投个肯定无法收回投资的项目?

      一般不会

      但是政府投资就会,因为他花的不是自己的钱。

      那最后谁买单呢?

      全民

      另外你和陈经都忽视了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地方政府不能举债的。

      你们还老是把GDP和税收搞错,GDP和税收不一样的。GDP不能还债。税收中央要拿走大部分。地方政府拿什么来还钱?最主要的途径是卖地。所以你说遏制房地产又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模式下,土地是回笼资金的手段。政府怎么会遏制呢?

      最后就是产能过剩。

      目前的政策下,投资这种模式已经无法持续下去。但是如果政策有变化,投资依然可以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力量。主要变化就是允许农民出让土地。这样农民瞬间有钱,可以进城购房,这是房地产市场的一股新生需求。这样地方政府的卖地财政又可以继续下去。实行这种政策后,投资主导的经济还可以维持到2025年左右。

      房地产是整个投资-增长环节的不可或缺的一环。所以,如果你看好投资这种模式,快买房。

      顺带看下主题没说,主题说的是投资为了消费。简单来说,投资就是为了在将来赚钱。赚钱的途径就是把东西卖出去,把税收收上来,但是如果到那时候卖不出去呢?债务危机来了。

      再附带说下为什么西河最近都有GDP崇拜的迹象。不理解。

      • 家园 商榷

        第一:我认为投资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消费,而是提高产品竞争力。

        第二:你认为的肯定不会收回成本的投资指的是什么?你没有界定,投资高铁算肯定无法收回成本的项目么?三峡算不算?地铁算不算?

        如果在企业内部,投资买更好的设备,投资增加技术人员,投资改扩建厂房,投资修门前的路,投资改善员工办公条件,这些东西怎么算他能不能收回投资?

        第三:GDP跟税收我提都没提,怎么搞乱。是你不了解实体企业的几个概念吧。我举得那个例子。公司C卖10亿,利润3个亿。这其中的10亿在企业里叫产值(实际上是销售额,产值可能不完全对应这个数值。),产值对应的是GDP,利润3个亿对应税收更恰当一点。

        在中国大头(举例中的2.7亿)被政府拿走,小头(举例中的0.3亿)被民众拿走。

        2.7亿中大部分用来再投资,0.3亿被民众拿走,大部分用于民众消费。

        第四:我本文的最主要主题不是夸投资好,而是反对让中国转型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这个观点,消费对经济增长顶多是数字上的。我的观点,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出口,投资,消费三者的对经济实际的有利性排序是依次递减的。出口》》投资》》消费。

        而实际上投资的目的最终应该指向的是有利于出口。

        这是我的观点。

        第五:我买房了。

        第六:以你所说你得观点一点用都没有,

        目前的政策下,投资这种模式已经无法持续下去。但是如果政策有变化,投资依然可以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力量。主要变化就是允许农民出让土地。这样农民瞬间有钱,可以进城购房,这是房地产市场的一股新生需求。这样地方政府的卖地财政又可以继续下去。实行这种政策后,投资主导的经济还可以维持到2025年左右。

        你得这种观点,如果有一种经济政策能让中国经济继续腾飞12年,这本身就证明这政策成功。

        如果挤破泡沫之后中国经济失去20年,跟继续泡沫中国经济继续腾飞12年,我显然支持后者。

        • 商榷
          家园 好多常见的问题

          第一:我认为投资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消费,而是提高产品竞争力。

          如果在企业内部,投资买更好的设备,投资增加技术人员,投资改扩建厂房,投资修门前的路,投资改善员工办公条件,这些东西怎么算他能不能收回投资?

          最后都体现在利润上对吧。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东西卖出去了,利润提高了。那说的都是一回事。

          2.7亿中大部分用来再投资,0.3亿被民众拿走,大部分用于民众消费。

          常见的想法,若是这样倒好了。可惜未必。相反大部分是银行贷款。顺带说下我国政府花钱挺厉害的。

          简单的事实是,借债要还对吧?怎么还?

          出口和消费其实是一回事。所谓消费,你的产品卖给自己人。所谓出口,你的产品卖给外国人。这当中只要能卖出去,投资都是没有问题的。

          最后这个和挤泡沫没什么关系。政府不会挤泡沫的。暂且掠过。

          • 家园 。。

            1:我不明白你第一段想说什么意思?最终提高产品竞争力为的是利润,这点就是我的观点啊。你想说什么?

            你意思那些投资可以收回?跟政府投资不一样?

            这个问题我不想我来提,我是想你提,请你回答,你认为收不回利润的投资是哪些,我们才可以谈下去。

            2:你说出口和消费一个概念,按你的说法,本质上是一致的。这点某种意义上讲是对的,但是如果到了这个意义,投资也是一种消费,只不过把消费由一个个个体转为政府而已。

            出口的那种你所谓的消费远大于国内消费市场。问题是对象不一致。

            现在中国大部分鼓吹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说的是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而不是你说的两者合二为一。

            所谓转外向型经济为内向型经济不就是减少出口依赖,转为依赖国内消费么?

            如果非要精确,那么我说我的观点是反对那种认为国内自己消费就能拉动经济增长的观点。OK?

            3:我的模型是非常简单化的,真要谈到一个公司收入,贷款也是一个公司的收入,我不想加入这些复杂的变量,你不要把我本来的模型复杂化,我举那个简单的模型,不是为了说政府财政问题,而是为了反驳那些认为国内消费就能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说法。不需要引入贷款问题。

            再次讲,投资问题不是我主贴主要讨论的问题。我主贴的主要意思是反对那些喊中国要从外向型经济转为内向型经济的论调。

    • 家园 消费的本质么,就是把大米变成大便

      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

      但消费的目的,不能是为了生产

      社会主义生产的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被异化为资本的增殖;被异化后,生产和消费就都不重要了,而是退化为资本增值的手段;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6
上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