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房价,股市,大投资与小生意(1) -- 泉畔人家

共:💬34 🌺399 🌵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谈一点不同看法

        第一,没觉得6几年后的出生率暴涨。62、63的高一有恢复性因素,一则有制度因素。因为60、61年出生的许多在外逃难,62、63年回来则申报上去。66-74年所面临的制度环境与62、63无异,但出生率已经开始大幅下降。

        第二,因此您认为公有制鼓励生孩子这一机制,总体上并不构成有意义的解释。我没有时间去查对数据,但我记得,这段时间,中国的出生率相比较其他非公有制国家并不高。

        第三,60年代后人口大幅增加,很明显,谁都知道是因为死亡率的大幅下降(基于农村卫生条件的改善)。还要注意到,死亡率的大幅下降对于出生率是有帮助的。1949年的人均寿命不到40岁,这意味着许多人大约20多岁、30多岁就因为战乱、疾病等等各种因素而死去。现在他们不但没有死,而且还要生孩子。

        第四,您鼓吹1992年的那个圈,似乎过于夸大。我不想否认其意义,但过于夸大则不好了。有没有1992年,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并不可逆。只是1992年大幅推动各种机构和人下海罢了。就象北大推倒南墙。过了10多年后再重建南墙。倒是那几年前后的分税制可能更加重要,它才是防止苏东化的利器。

        • 家园 分税制本意很棒,可惜,官僚委任制下,朝廷敛财太猛!

          朱中堂最近出来替分税制辩解,明面的意思是:他这个监院大佛的决策正确无比,下边的实权和尚念歪了经。

          咳,朱中堂的潜台词有两个:一是指责386逼他下台,不给他时间完善转移支付的制度化、合理化;又暗指温中堂不敢深化分税制的改革,抱残守缺!

          当年,朱中堂搞抓大放下,挥手间就让数千万工人下岗,遍地哀鸿。地方国企大规模破产,银行收紧银根,地方上需要支出的项目一个都不少,还增加了许多支出。

          诸侯们穷疯了,只能被迫学习香港,靠买地为生。

          分税制有利于朝廷捏住诸侯们的钱袋子,再加上原本的军权统一,地方诸侯出藩镇的机率大大降低。

          可问题是,朱中堂偏偏“忽略”了,海量的资金收上来后,怎么合理去花的大问题。

          国家计委变成了发计委,但职能却没多少变化,审批的项目很多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跑部钱进等一系列促使中枢官僚与地方官员合伙贪腐的现象愈演愈烈。

          个人看法,朱中堂的主要功绩是,力排众议地加入了WTO,利用分税制大幅度扩大了朝廷的财权,削弱了地方诸侯的离心力。

          和一般的经济学家的看法相反,我认为,房地产在一、二线城市暂时不可能崩盘。

          其原因很简单,全国的资金、人才大部分集中在了那里。晚清,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之后,N多的江南士绅、富商逃进上海,造就出了租界的畸形繁荣,就可见一斑。

          反倒是三、四、五类城市,因为肆意卖地圈钱,盲目投资的项目收益风险几乎不可测,将面临巨大的财政危机。

          目前,中西部的乡镇级财政,因为乡财县管,盲目投资失败等缘故,很多已经破产,入不敷出。

        • 家园 我讲过公有制鼓励生孩子吗?

          我讲的是作为某种福利政策的30斤粮食造成的影响,和公有,私有没有关系。无论哪种制度,至少当前人类思想境界下,人们都是会竭尽所能的让自己利益最大话而已。

          63-73的生育高峰是切实存在的,每年的出生人数我贴的图里也有,40-50岁左右这个年龄段里的人,兄弟姐妹很多的比比皆是。具体原因肯定有很多,但一般来说,经济杠杆,利益分配是最有利的武器。中国自商鞅变法,不分家者倍其赋,到东汉女20未嫁者,5算(5倍赋税),朝廷经济杠杆都是能大大影响人口变化的。

          没有1992, 朱相能掌权吗?让月鸟公这个名义总理病休,大权赋予朱相,这事三工能说了算?当时中国,真正掌舵人是太宗,其他人,不过敲边鼓的而已。

          关键词(Tags): #我
          • 家园 我觉得您讲的这一因果关系不足以决定当时的生育率

            我并不否认这种因果关系的存在(在部分的个案上),但是它确实没有说服力。

            1. 30斤粮食即使可以短暂地让养活一个孩子的成本降低,但肯定远远不足以补偿养育孩子的成本。因此,单纯凭一句童谣就给出生育率高峰的原因,实在过于轻率。

            您说我用公有制取代了30斤粮食是误解,恩,我接受,抱歉。

            2. 我没有看到63-73的生育率显著高于50年代。个别年代的高,我前面说过,这很可能只是统计制度所造成的原因。正如统计上的误差导致60年代初少了几千万。

            另外,这个生育率相比较现在的埃及并不高。

            您说

            如果从62年开始算,20年时间,中国的人口总数增长了50%。这个速度,貌似比今天的埃及还要更迅猛刚烈。

            埃及在穆巴拉克的30年里从3500万增长到8000多万,有人推测事实上超过9000万。您的说法是不公平的。

            3. 63-73有可能出现生育高峰,但这个高峰未必是因为生育率,而是人口高峰的周期性波动。

            4. 到了70年代末,人口确实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峰值。但其主要原则也不是63-73的生育高峰,而是死亡率下降。

            总之,您的逻辑大抵可以归纳如下:30斤粮食——高生育率——生育高峰——人口高峰。这种逻辑看上去很美,其实很难经得起推敲。就跟以前有人用联产承包来证明中国粮食增长的逻辑一样。

            至于说到邓的作用。我并没有否认。我只是觉得没有必要夸大。因为在那个时候已经是大势所趋。这跟主席不一样。中国革命没有主席,基本上不可能成功。但自80年代发展到现在,有邓无邓,基本方向是不会变的。但有些细节会不一样,比如军工走了很长一段弯路。我意不必过多着眼于这些人物的具体作为,而看到社会的结构性力量及其相互作用。

            • 家园 这个说服力问题,见仁见智就好了

              这不是学术论文,老泉没有给出严格证明的义务。老泉认为30斤粮食可以起极大作用,您认为不大,这个见仁见智就好了。就像今天很多专家分析埃及必然提到埃及的廉价大饼,但是不是没有廉价大饼埃及今天就没事了那?谁也证明不了,历史永远是过去式,没有去重复实验的机会。

              人口问题我一直看的是出生人数,60年代平均年出生2700万+,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没有关系。

              毛伟大,这个没有问题。毛是共产党权力来源的正朔基础,一个政权不能明正朔,那么离垮台就不远了。苏联在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后,就注定了它可能崩溃的命运。那些当年冒着德国人子弹,喊着斯大林万岁冲锋的年轻战士,会突然发现自己当初所做的一切仿佛只是在保护一个暴君,他们高喊的斯大林万岁,变的如同笑话,那么他们将来在面对国内动乱的时候,自然更会怀疑我们难道又要成为另一个暴君的工具?

              但你说有没有邓一样,那这话就过了。至少三块表在邓南巡后到太宗驾崩前,那是恨不得天天把一百年不动摇挂在嘴边。把邓的地位捧的无以复加。在那个强大的苏联崩塌,东欧所有红旗落地的时代,随便一个人就能撑住场面?我们今天再回头看社会主义阵营,没变天的朝鲜已经世袭三代,古巴还是兄弟家天下,越南是中国人的新娘供应基地。这些国家没有一个混的好的,朝鲜越南是在中国身边,古巴是没什么油水,否则这些国家也早就垮掉了。而中国现在则脱胎换骨,一飞冲天。中国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2017超美指日可待。

              江,朱,胡,温,那个不是太宗看中才得以走上前台的?实际上,中国今年才真正的走出太宗时代,太宗安排好的人,现在才刚刚退下。

        • 家园 从我个人的经验看,63-64的生育高峰是切实存在的

          当然,小样本的观察结果未必有代表性。

          62-63的时候,谁还敢结婚生孩子?

          至于南巡的意义,如果是经历过那个时期的话,不因该低估。

        • 家园 别紧张,老泉讲这个不是为了诋毁前三十年,

          稍稍不敏感一点是个好事

          • 家园 我素来很欣赏老泉

            我深知他并非诋毁前三十年。我也只是就事论事。就1992年的圈来说,当然不是说没起什么作用,但感觉就非公经济一块,邓的讲话并非具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我自己的博士论文就是研究非公经济制度的变迁,我个人的看法。在这个问题上,以前人们过多重视所谓的思想交锋,而忽视其自身内在的演进逻辑。我个人的看法是,无论有无1992年的圈,后面的制度变迁都是必然的。真正的制度变迁力量存在于地方政府与私人之间的互动逻辑之中。1992年当前更快地推动这种制度变迁,但这个圈,似乎被后来夸大了。

      • 家园 所以邓的伟大确实是不容低估的,一些宵小极力诋毁等的贡献,

        居心叵测。

      • 家园 学习,学习,

        等着更新!!

      • 家园 建议3你把93年以后各年出生人口表列出来,再说房市需求

        建议3你把93年以后各年出生人口表列出来,再说房市需求

        哪怕2人一套都要新的,80%在城市和镇

        每年需求平均多少

        尤其99年前后

      • 家园 求解读这句 “但今天在泉城上堂的那个人的父亲对太宗讲”,

        老泉的父亲么?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