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中的植物 -- 桥上

共:💬207 🌺83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草31 葛覃、葛藟、葛屦:葛(下)

      葛根能制葛粉,可以吃,据说吃了还能益寿延年,所以白居易做了一顿素斋,请一位和尚来一起吃,其中就有葛粉(《招韬光禅师》):

      白屋炊香饭,荤膻不入家。滤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

      青芥除黄叶,红姜带紫芽。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

      以下也是一堆好吃的,其中也有葛,不过葛在这里不是用来吃,而是用来“消酒毒”的(唐-王绩《食后》):

      菜剪三秋绿,飧炊百日黄。胡麻山麨样,楚豆野麋方。

      始暴松皮脯,新添杜若浆。葛花消酒毒,萸蒂发羹香。

      提到“葛花”能“消酒”的还有唐-韩翃的“葛花满把能消酒,栀子同心好赠人。”(《送王少府归杭州》),但白居易老先生可不赞成“葛花”能“消酒”,他认为用葛花调的酒是有毒的,喝了以后“十人无一活”:

      有木香苒苒,山头生一蕟。主人不知名,移种近轩闼。爱其有芳味,因以调麹糵。前后曾饮者,十人无一活。岂徒悔封植,兼亦误采掇。试问识药人,始知名野葛。年深已滋蔓,刀斧不可伐。何时猛风来,为我连根拔。(《有木诗八首》)。

      不过白老先生说的这个“野葛”恐怕并不是“葛”,而是马钱科(Loganiaceae)钩吻属(Gelsemium)的Gelsemium elegans (Gardn. & Champ. ) Benth.——钩吻(神农本草经),又称:野葛(唐本草注),胡蔓藤(南方草本状),断肠草(梦溪笔谈),烂肠草(本草纲目),朝阳草(生草药性备要),大茶药(岭南采药集),大茶藤(中国药用植物图鉴),荷班药(岭南草药志),猪人参(广西中药志),狗向藤(广东大埔),柑毒草(福建),猪参(台湾),大茶叶(广西),文大海(云南傣语)。

      ——产于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生海拔500-2000米山地路旁灌木丛中或潮湿肥沃的丘陵山坡疏林下。

      全株有大毒,根、茎、枝、叶含有钩吻碱甲、乙、丙、丁、寅、卯、戊、辰等8种生物碱。供药用,有消肿止痛、拔毒杀虫之效;华南地区常用作中兽医草药,对猪、牛、羊有驱虫功效;亦可作农药,防治水稻螟虫: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钩吻——“野葛”的纤维也能织成葛布,李白有诗《黄葛篇》,说到用开黄花的“葛”织布制“暑服”,应该就是用的“野葛”:“黄葛生洛溪,黄花自绵幂。青烟蔓长条,缭绕几百尺。闺人费素手,采缉作絺绤。缝为绝国衣,远寄日南客。苍梧大火落,暑服莫轻掷。此物虽过时,是妾手中迹。”

      其后唐-鲍溶有《采葛行》,也说到采葛制衣,但也是开黄花的“葛”,应该也是“野葛”——钩吻:“春溪几回葛花黄,黄麝引子山山香。蛮女不惜手足损,钩刀一一牵柔长。葛丝茸茸春雪体,深涧择泉清处洗。殷勤十指蚕吐丝,当窗袅袅声高机。织成一尺无一两,供进天子五月衣。……”这里还反映那时这种葛衣已成为珍稀的贡品。

      但“野葛”——钩吻的分布比较靠南,似乎并不是《诗经》中唱到的“葛”。

      ————————————————————

      下面是摘自《中国植物志》的对豆科(Leguminosae)葛属(Pueraria)及其中两个较常见种的简介,这都是开紫花的“葛”,有出自《中国植物图像库》的图片为证::

      豆科葛属(LEGUMINOSAE Pueraria DC.):缠绕藤本,茎草质或基部木质。我国产八种及二变种,主要分布于西南部、中南部至东南部,长江以北少见(桥注:结合《左传》的叙述,或可见春秋时我国气候与今日的差异)。

      Pueraria lobata (Willd.)Ohwi in Bull.——葛(神农本草经),又称:野葛(本草纲目),葛藤。其原变种为Pueraria lobata (Willd.)Ohwi var. lobata——葛。

      ——产我国南北各地,除新疆、青海及西藏外,分布及遍全国。生山地疏或密林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葛有个专门产葛粉的变种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 var. thomsoni (Benth.) vander Maesen——粉葛(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

      ——产云南、四川、西藏、江西、广东、广西、海南。生于山野灌丛或疏林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另外,专产葛粉的还有另一种葛,Pueraria edulis Pampan——食用葛,又称:食用葛藤(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葛根、葛藤(云南、贵州),粉葛、甘葛(四川)。

      ——产广西、云南和四川等省区。生于海拔1000—3200米的山沟林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以下是另外四种其它科以葛称的植物,但估计不是春秋时古人所称的“葛”:

      马钱科(Loganiaceae)蓬莱葛属(Gardneria)的Gardneria multiflora Makino in Bot.——蓬莱葛(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又称:多花蓬莱葛(广西植物名录),清香藤(江西会昌),落地烘(广西大苗山),黄河江(湖南)。

      ——产于秦岭、淮河以南,南岭以北。生海拔300—2100米山地密林下或山坡灌木丛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防己科(Menispermaceae)蝙蝠葛属(Menispermum)的Menispermum dauricum DC.——蝙蝠葛(通称)。

      ——产于东北部、北部和东部,湖北(保康)也发现过。常生于路边灌丛或疏林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伞形科(Umbelliferae)葛缕子属(Carum)的Carum carvi L.——葛缕子。

      ——产东北、华北,西北、西藏及四川西部。生于河滩草丛中、林下或高山草甸: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荨麻科(Urticaceae)雾水葛属(Pouzolzia)的Pouzolzia zeylannica (L.)Benn.——雾水葛(岭南采药录)。

      ——产云南南部和东部、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浙江西部、安徽南部(黄山)、湖北、湖南、四川、甘肃南部。生于平地的草地上或田边,丘陵或低山的灌丛中或疏林中、沟边,海拔300—800米,在云南南部可达1300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除此之外,和葛长得有点像的还有桑科(Moraceae)榕属(Ficus)的Ficus sarmentosa Buch.-Ham. ex J. E. Sm.——匍茎榕(西藏植物志),其原变种为Ficus sarmentosa Buch.-Ham. ex J. E. Sm. var. sarmentosa——匍茎榕: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尤其此种有一个变种在我国分布更广,Ficus sarmentosa Buch.-Ham. ex J. E. Sm. var. in impressa (Champ.) Corner——爬藤榕(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也叫纽榕(海南)。

      ——藤状匍匐灌木。华东(至浙江、安徽)、华南(至广东、广西、海南)、西南(至贵州、云南)常见,北至河南、陕西、甘肃。常攀援在岩石斜坡树上或墙壁上。怀疑在古时或分布更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草31 葛覃、葛藟、葛屦:葛(上)

      “葛”这种植物大概在《诗经》时代非常常见,所以《诗经》里有十首诗都提到“葛”,其中题目带“葛”字的就有三首,我们一首首看过来:

      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汙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归宁父母。

      高亨先生注曰:葛,一种藤本植物,用葛皮纤维织的布,现在还叫做葛布。覃,当读为藤,蔓也。施(yì易),延也。喈(jiē皆)喈,鸟鸣声。刈(yì义),割。濩(huò獲),煮。斁(yì译),厌恶。私,疑借为[上艹下私,sī私],白茅的穗名[上艹下私,sī私],洁白柔滑,用它洗衣可以去油垢,与皂角的作用相似。澣(huǎn缓),洗。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03)《周南葛覃》)

      葛布后世仍很常见,制成葛衣、葛巾,主要是夏天穿戴。而在当时,葛是一种重要的纺织原料来源。所以《说文艸部》对葛字的解说是:“絺綌艸也。”絺(chī)是细葛布,綌(xì)是粗葛布。《左传宣八年传》也有:“冬,葬敬赢,旱,无麻,始用葛茀。”((p 0697)(07080501))(064),亦以葛为当时重要的纤维材料之一。

      1972年,江苏吴县草鞋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第10层文化堆积中发现3块约公元前3400年的葛布残片,内有一块经密每厘米约10根,纬密每厘米约26~28根,用扭绞加绕环织法编织出回纹和条纹暗花的葛布,这是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手工织花葛布实物,现藏于南京博物院。葛布的生产在周代很受重视,设有“掌葛”专门管理葛布生产。(《中国古代葛麻织物》

      另外,在《王风采葛》里还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据高亨先生,这里的采葛也多是为了取纤维作纺织材料。虽然《汉语大字典》“葛”字条有:“根富淀粉,供食用和入药。”

      但是,作为纤维原料来源的“葛”往往不是人工栽培的,一方面“葛”之纤维与丝麻比性能上并没有很大优势,另一方面也反映“葛”不易栽培。

      但另一首《诗》唱到“葛”的时候就主要不是关注它的纤维,而是用“葛藟”枝叶与本根互相缠绵的关系,比喻父母与儿子的关系:

      葛藟

      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绵绵葛藟,在河之涘。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有!

      绵绵葛藟,在河之漘。终远兄弟,谓他人昆。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高亨先生注曰:葛藟(lěi壘),葛藤。涘(sì似),水边。漘(chún唇),水边。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02)《王风葛藟》)

      在《左传》中,就有人专门讲到“葛藟”的这个意象:

      昭公将去群公子,乐(yuè)豫曰:“不可。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蔭(荫)矣。葛藟(lěi)犹能庇其本根,故君子以为比,况国君乎?此谚所谓‘庇焉而纵寻斧焉’者也。必不可。君其图之!亲之以德,皆股肱也,谁敢携贰?若之何去之?”不听。穆、襄之族率国人以攻公,杀公孙固、公孙郑于公宫。(《文七年传》(p 0556)(06070302))(047)

      “葛藟”就是葛藤,是“葛”这种植物最突出的形象,《诗经》中还有:“南有樛木,葛藟纍之。……葛藟荒之。……葛藟萦之。”(《周南樛木》),“莫莫葛藟,施于条枚。”(《大雅文王之什旱麓》),都提到葛藟。后世提到这个形象的诗歌还有“葛藟虆於桂樹兮,鴟鴞集於木蘭。”(西汉-刘向《远逝》),“紫藤萦葛藟,绿刺罥蔷薇。”(唐-杜审言《都尉山亭》)。

      而且人们在攀爬时也常会拉着葛藤“扪藤引葛度危峦”(骆宾王《杂曲歌辞从军中行路难二首》)或者“曳葛似攀樛”(骆宾王《至分陕》)。非但如此,在《周易》中也提到了葛藟,《困上六》“困于葛藟”,表明那时的人们在野外经常被葛藟牵缠。唐-柳宗元《寄韦珩》一诗中有:“阴森野葛交蔽日,悬蛇结虺如蒲萄。”也许就反映了“困于葛藟”的意境。

      另外植物中另有一种葛藟葡萄,葡萄科(Vitaceae)葡萄属(Vitis),亦名葛藟,《葛藟》中“葛藟(lěi)犹能庇其本根”的意象也说不定是来自这种植物:

      Vitis flexuosa Thunb.——葛藟葡萄(中国果树分类学),又称:葛藟(诗经),千岁藟(植物名实图考),芜(名医别录),光叶葡萄(台湾植物志),野葡萄(河南)。

      ——产陕西、甘肃、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生山坡或沟谷田边、草地、灌丛或林中,海拔100—2300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再下面就是“葛屦(jù据)”了。“葛屦”是指用葛藤编制而成的鞋,大体上就是一种草鞋,那时穿草鞋的人比现在多多了:

      葛屦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高亨先生注曰:“葛屦,用葛草编的鞋。可,读为何。”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41)《魏风葛屨》)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一句还出现在《小雅谷风之什大东》中,看来这个意象经常被当时的歌者用来起兴。

      提到葛屦的还有《齐风南山》,“葛屦两止,冠緌双止。”亦可见葛屦是一种当时人常穿的鞋。

      《诗经》中唱到“葛”的句子还有: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

      高亨先生注:“诞,延也,长也。节,植物茎上的节。”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53)《邶风旄丘》)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高亨先生注:蔹(liǎn脸),草名,蔓生,似瓜,叶盛而细,子有黑有赤,不可食。蔓,蔓延。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60)《唐风葛生》)

      这里除了“葛”还唱到了另一种植物——“蔹”,据《汉语大字典》蘞(liǎn,其简化字即蔹):

      葡萄科藤本植物的泛称。以果熟时不同颜色,而有白蘞、赤蘞、乌蘞莓等名称。后作“薟”。《说文艸部》:“薟,白薟也。蘞,薟或从蘞。”《诗唐风葛生》:“葛生蒙楚,蔹蔓于野。”孔颖达疏引陆璣曰:“蘞似栝楼,叶盛而细,其子正黑如燕薁,不可食也。幽州人谓之乌服,其茎叶煮以哺牛,除热。”

      我查找到了两种可能的“蔹”:

      其一是葡萄科(Vitaceae)乌蔹莓属(Cayratia)的Cayratia japonica (Thunb.) Gagnep.——乌蔹莓(唐本草)五爪龙(广东),虎葛(台湾植物志)。其原变种为C. japonica (Thunb.) Gagnep. var. japonica——乌蔹莓。

      ——产陕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生山谷林中或山坡灌丛,海拔300-2500米。

      全草入药,有凉血解毒、利尿消肿之功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其二是葡萄科(Vitaceae)蛇葡萄属(Ampelopsis)Ampelopsis japonica (Thunb.) Makino——白蔹(神农本草),又称:鹅抱蛋(植物名实图考),猫儿卵(本草纲目),箭猪腰(南京),五爪藤(名医别录)。

      ——产辽宁、吉林、河北、山西、陕西、江苏、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生山坡地边、灌丛或草地,海拔100-900米。

      本种呈块状膨大的根及全草供药用,有清热解毒和消肿止痛之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另外在葡萄科(Vitaceae)蛇葡萄属(Ampelopsis)中还有三个较常见的种,也和白蔹相似:

      Ampelopsis aconitifolia Bge.——乌头叶蛇葡萄(中国树木分类学),又称:马葡萄(河南),草白蔹,乌头叶白蔹,附子蛇葡萄(经济植物手册),过山龙(柞水)。其原变种为A. aconitifolia Bge. var. aconitifolia——乌头叶蛇葡萄。

      ——产内蒙古、河北、甘肃、陕西、山西、河南。生沟边或山坡灌丛或草地,海拔600-1800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mpelopsis bodinieri (Levl. & Vant.) Rehd.——蓝果蛇葡萄(植物分类学报),又称:闪光蛇葡萄(经济植物手册),蛇葡萄(秦岭植物志)。

      ——产陕西、河南、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生山谷林中或山坡灌丛荫处,海拔200-3000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mpelopsis heterophylla (Thunb.) Sieb. & Zucc.——异叶蛇葡萄(植物分类学报)。其原变种为Ampelopsis heterophylla (Thunb.) Sieb. & Zucc. var. heterphylla——异叶蛇葡萄。另有分布更广的两个变种:

      A. heterophylla (Thunb.) Sieb. & Zucc. var. veslita Rehd.——锈毛蛇葡萄(植物分类学报)。

      ——产安徽、浙江、江西、河北、河南、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生山谷林中或山坡灌丛荫处,海拔50-2200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 heterophylla (Thunb.) Sieb. & Zucc. var. hancei Planch.——光叶蛇葡萄(植物分类学报)。

      ——产山东、河南、江苏、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海拔50-600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葛”最重要的特征是藤蔓,但藤本植物还有很多,所以也有出错的可能,下面就是了:

      紫葛蔓黄花,娟娟寒露中。(唐-王昌龄《斋心》)

      窈窕垂涧萝,蒙茸黄葛花。鸳鸯怜碧水,照影舞金沙。(唐-鲍溶《山居》)

      桂叶似茸含露紫,葛花如绶蘸溪黄。(唐-皮日休《奉和鲁望药名离合夏月即事三首》)

      不知谁唱归春曲,落尽溪头白葛花。(唐-曹唐《小游仙诗九十八首》)

      据我所见,豆科葛属的植物应该开紫花,则此处的黄葛花和白葛花说不定是忍冬(有忍冬科)的花,这种花入药称金银花。这也反映有些古人比较马虎,凡是藤蔓植物都可能以“葛”称之:

      忍冬科(Caprifoliaceae)忍冬属(Lonicera)的Lonicera japonica Thunb.——忍冬(名医别录),又称:金银花(本草纲目),金银藤(江西铅山、云南楚雄),银藤(浙江临海、江苏),二色花藤(上海),二宝藤、右转藤(四川),子风藤(浙江丽水),蜜桷藤(江西铅山),鸳鸯藤(福建),老翁须(常用中草药图谱)。其原变种为Lonicera japonica Thunb. var. japonica——忍冬: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通宝推:老老狐狸,
    • 家园 草30 七月:薁

      《七月》这首诗很长,但与“薁”有关的只有一句,就是“六月食鬱及薁”(《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99)《豳风七月》)。

      繆啓愉先生云:

      薁:有二音二义,曹宪注《广雅释草》“燕薁”,音“奥”。《康熙字典》“奥”引《唐韵古音》亦音奥,并说与《七月》诗的“枣”、“稻”字叶韵。又音“於六切”,念yù,通“郁”、“鬱”。今新旧《辞源》、《辞海》仅收郁音,漏收奥音。读奥音是“燕薁”、“樱薁”,即葡萄科的蘡薁(Vitis adstricta,桥案:现在《中国植物志》中葡萄属之蘡薁其拉丁名为Vitis bryoniifolia Bunge),落叶木质藤本,即《诗义疏》称为“车秧藤”者。浆果小球形,黑色。又名野葡萄、山葡萄。读郁音就是(二五)目的“鬱”,即蔷薇科的郁李。孔颖达误认为《七月》诗的“薁”就是郁李,与并列的“鬱”为同物而重沓,清王念孙《广雅疏证》、段玉裁注《说文》对此都有辨证。(《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 贾思勰 原著 繆啓愉 校释 (p 729))

      如此,则《七月》所说的“薁”应该就是葡萄科(Vitaceae)葡萄属(Vitis L.)中当时古人常见的葡萄。虽然这些葡萄也是木质藤本,但如前面提到的理由,我还是把它们归入草类。何况“薁”字和“藤”字都以“艸(草)”字为部首,也说明古人是将它们归入草类的。

      不过,这些葡萄之中并不包括我们今天常吃的葡萄:Vitis vinifera L.——葡萄(神农本草经),又称:蒲陶(汉书),草龙珠(本草纲目),赐紫樱桃(群芳谱),菩提子(亨利氏植物名录),山葫芦(山东)。

      我们今天常吃的葡萄原产亚洲西部,据认为是在西汉时才经过西域引入中原的。下面是我们常吃的葡萄,比别的葡萄都大得多,也香甜得多: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不过“薁”虽不像葡萄那么好吃,但在古人那里也算是酸甜多汁而好吃的水果了。

      以下就介绍可能是“薁”的葡萄科(Vitaceae)葡萄属(Vitis)中五个较常见种,并附图片。介绍摘抄自《中国植物志》,图片出自《中国植物图像库》:

      Vitis amurensis Rupr.——山葡萄(东北木本植物图志),又称阿穆尔葡萄(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其原变种为V. amurensis Rupr. var. amurensis——山葡萄。

      ——产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安徽(金寨)、浙江(天目山)。生山坡、沟谷林中或灌丛,海拔200-2100米。

      是葡萄属中抗寒能力最强的种类,尤其是东北地区的群体;果生食或酿酒,酒糟可制醋和染料,种子可榨油,叶和酿酒后的酒脚可提酒石酸: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Vitis bryoniaefolia Bge.——蘡薁(尔雅),又称:野葡萄,华北葡萄(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其原变种为V. bryoniaefolia Bge. var. bryoniaefolia——蘡薁。

      ——产河北、陕西、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生山谷林中、灌丛、沟边或田埂,海拔150-2500米。

      全株供药用,能祛风湿、消肿痛,藤可造纸,果可酿果酒: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Vitis davidii (Roman. du Caill.) Foex.——刺葡萄(亨利氏中国植名录)。其原变种为V. davidii (Roman. du Caill.) Foex. var. davidii——刺葡萄。

      ——产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生山坡、沟谷林中或灌丛,海拔600-1800米。根供药用,可治筋骨伤痛: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Vitis flexuosa Thunb.——葛藟葡萄(中国果树分类学),又称:葛藟(诗经),千岁藟(植物名实图考),芜(名医别录),光叶葡萄(台湾植物志),野葡萄(河南)。

      ——产陕西、甘肃、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生山坡或沟谷田边、草地、灌丛或林中,海拔100-2300米。

      根、茎和果实供药用,可治关节酸痛,种子可榨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Vitis heyneana Roem. & Schult——毛葡萄(中国树木分类学),又称:绒毛葡萄(植物分类学报),五角叶葡萄(中国果树分类学),野葡萄(云南师宗)。其原亚种为V. heyneana Roem. & Schult subsp. heyneana——毛葡萄。

      ——产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河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生山坡、沟谷灌丛、林缘或林中海拔100-3200米。

      果可生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草29 苕之华:苕

      苕之华

      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高亨先生注:苕,又名凌宵,草名,黄花,蔓生。华,花。芸,黄色深浓的样子。牂(zāng臧)羊,母羊。坟,大也。三星,星宿名,参宿、心宿、河鼓均为三颗亮星组成,此不知何指。罶(liǔ柳),读为霤(liù),屋檐。作者夜间起来,一望而见三星正照在屋檐上面。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65)《小雅鱼藻之什苕之华》)

      《汉语大字典》芸(yùn):枯黄色。《集韵焮韵》:“芸,艸木落之色。”《诗小雅苕之华》:“苕之华,芸其黄矣。”

      因此,所谓“黄色深浓”应该是比较接近红叶、偏向红色的“黄色深浓”。诗人描写了“苕”这种植物两种最重要的特征,深黄红色的花和青青的叶子,用这种鲜明的形象来反衬自身的窘境。下面这个“苕”就具有这样的两个鲜明特征:

      《汉语大字典》苕(tiáo):凌霄花。又名紫葳。紫葳科。落叶木质藤本,借气根攀附在其他物上。花冠漏斗状钟形,大而鲜艳,桔红色,栽培供观赏,花入药,破血去瘀。《尔雅释草》:“苕,陵苕。”邵晋涵正义:“谓之陵苕,所以别于《陈凤》之旨苕也……《本草》有紫葳,《唐本》注谓之凌霄。蔓生,依大木,久延至颠。”《说文艸部》:“苕,艸也。”《诗小雅苕之华》:“苕之华,芸其黄矣。”《史记赵世家》:“美人荧荧兮,颜若苕之荣。”裴駰集解引綦毋邃曰:“陵苕之草其华紫。”晋-郭璞《游仙诗》:“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

      所以,《诗》中花朵“芸其黄矣”的“苕”,应该就是紫葳科(Bignoniaceae)凌霄属(Campsis)之中花朵“大而鲜艳,桔红色”的凌霄。

      当然以“苕”称的植物还有几种,前面就说到过《陈风防有鹊巢》中“陵有旨苕”的“苕”。

      繆啓愉先生对古籍中的几种“苕”有辨析如下:

      陵苕:有二种解释:一是紫葳科的紫葳(Campsis grandiflora),落叶木质藤本,又名“凌霄”。见《名医别录》、《唐本草》注。一是唇形科的鼠尾草(Salvia japonica),多年生草本,可以染皂,又名“乌草”。

      苕草,是豆科的巢菜(Vicia cracca),甘肃称“苕子”,湖北称“草藤”,广西称“肥田草”,多年生蔓性草本,茎具短柔毛,叶被黄色短柔毛,花紫色。嫩苗称“巢芽”,可作蔬菜。

      苕饶:又名“翘饶”,即《尔雅?释草》的“柱夫,摇车”,是豆科的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今亦名“红花草”,又名“草子”。一二年生匍匐草本。今南方稻田多种为绿肥和饲料。嫩苗可食。

      “陵苕”、“苕草”、“苕饶”三种植物,虽同有“苕”名,并非一种。

      (《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 贾思勰 原著 繆啓愉 校释 (p 806))

      下面就是《苕之华》这首诗中的“苕”:

      Campsis grandiflora (Thunb.) Schum.——凌霄(图经本草),又称:紫葳(植物名实图考),苕华(神农本草经),堕胎花(云南),白狗肠(广西),搜骨风(四川),藤五加(贵州),过路蜈蚣(湖南),接骨丹(湖北),九龙下海(江西),五爪龙(江苏),上树龙(安徽)。

      ——攀援藤本;茎木质,表皮脱落,枯褐色,以气生根攀附于它物之上。据李时珍云“附木而上,高达数丈,故曰凌霄”。

      虽然凌霄是木质藤本,但因其“攀附于它物之上”,与前面几种藤本植物相类,我还是将其归入草类,看高亨先生的注,古人大概也是将其归入“草”类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乔木粲凌苕,阴崖积幽藓。(唐-李德裕《早秋龙兴寺江亭闲眺忆龙门山居寄崔张旧从事(宜春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苍苍一雨后,苕颖如云发。(唐-刘禹锡《畬田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草28 芄兰:芄兰

      芄兰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葉,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高亨先生注:芄(wán丸)兰,草名,即萝藦。多年生蔓草,可入药。支,通枝。芄兰的枝是尖头的,形似古人所佩的角锥。作者以芄兰的枝比喻她的小女婿所佩的角锥,意在形容角锥之小,以角锥之小表明小女婿身躯之小。觿(xī希),用骨制的小锥,头尖尾粗,形似牛角,俗语叫做角锥,解绳结的工具,成人所佩。童子结婚,等于成人身份,所以佩角锥。悸,因恐惧而颤动貌。此二句指童子结婚,佩带容刀火链,因不习惯,下垂的带子都在颤动。葉(叶),芄兰的叶卷曲成环,形似古人所带的扳指。韘(shè涉),即扳指,用玉或骨制成,形似环而有缺口,联以柔皮,带在右手大拇指上,射箭时用它钩弦拉弓,成人所佩。童子结婚,等于成人身份,所以佩扳指。甲,借为狎(《释文》:“甲,《韩诗》作狎。”),亲昵也。能不我狎,即尔不狎我,不懂得和我相亲昵成夫妇之好。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89)《卫风芄兰》)

      下面是截自网上的一些古觿的图片,与再下面萝藦(芄兰)硬荚的图片比对,我感觉与其说觿像是芄兰的枝,不如说像是芄兰的荚,甚至古人曾在野外摘了芄兰的硬荚来当觿用也说不定,不知您是否有同感:

      黄玉迎刃而解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古玉龙首觿:

      [IMGA]http://images.epailive.com:81/upload/epailive/4723/5912/7590l.jpg[/IMGA]

      芄兰(萝藦)的硬荚: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就是萝藦科(Asclepiadaceae)萝藦属(Metaplexis)的Metaplexis japonica (Thunb.) Makino——萝藦(唐本草),又称:芄兰(诗疏);斫合子(本草纲目拾遗);白环藤、羊婆奶、婆婆鍼落线包(河北);羊角、天浆壳、蔓藤草、奶合藤、土古藤、浆罐头、奶浆藤(华北);斑风藤(湖南);老鸹瓢(辽宁);哈喇瓢、鹤光飘(东北);洋飘飘(江苏);天将果、千层须、飞来鹤、乳浆藤、鹤瓢棵、野蕻菜、赖瓜瓢、老人瓢。

      ——“萝藦”中名,首次见于《唐本草》,后李时珍收载于《本草纲目》蔓草类,谓:子同叶主治““虚劳,补益精气……;持子傅金疮,生肤止血,捣叶傅肿毒:取汁傅丹毒赤肿,及蛇虫毒……”。也被吴其浚收载于《植物名实图考》。这还是又一种古人以兰称的植物: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与萝藦同属的还有分布偏南一些的Metaplexis hemsleyana Oliv.——华萝藦(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又称:萝藦藤(广西),奶浆藤(四川、贵州),奶浆草(四川),倒插花(贵州):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与萝藦同科还有一种奇怪的植物,也有萝藦之称,可以说是植物中的四不像,就是杠柳属(Periploca)的Periploca sepium Bunge——杠柳(华北),又称:北五加皮(北方通称);羊奶子(东北);山五加皮、羊角条(河南);羊奶条、羊角叶(河北、河南);臭加皮、香加皮、狭叶萝藦(四川);羊角桃(河南、山西);羊角梢、立柳、阴柳、钻墙柳、狗奶子、桃不桃柳不柳(江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通宝推:宅羊驼,
    • 家园 草27 頍弁:茑、女萝

      頍弁

      有頍者弁,实维伊何?尔酒既旨,尔殽既嘉。岂伊异人?兄弟匪他。茑与女萝,施于松柏。未见君子,忧心奕奕;既见君子,庶幾说怿。

      有頍者弁,实维何期?尔酒既旨,尔殽既时。岂伊异人?兄弟具来。茑与女萝,施于松上。未见君子,忧心怲怲;既见君子,庶幾有臧。

      有頍者弁,实维在首。尔酒既旨,尔殽既阜。岂伊异人?兄弟甥舅。如彼雨雪,先集维霰。死丧无日,无幾相见。乐酒今夕,君子维宴。

      高亨先生解题:贵族请兄弟亲戚吃饭,被请者写出这首诗,表示对贵族的依赖和爱戴。

      高亨先生注:頍(kuǐ),帽顶圆圆的样子。弁,古代贵族的一种帽子,用布或革做。茑(niǎo鸟),一种攀援植物。夏秋开花,花红色或白色,实黄色,如小豆。萝,女萝,又名兔丝,攀缘植物,常缘树而生。施(yì易),蔓延。此二句以茑与女萝寄附在松柏树上,比喻兄弟亲戚攀附贵族。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39)《小雅甫田之什頍弁》)

      诗人首先咏唱的是主人头上圆圆的帽子——“弁”,用这个“弁”起兴,恭维主人的丰采。而“弁”在《诗经》中曾多次被提起,可见这是当时男子风姿的一个突出部分:

      《卫风淇奥》“會弁如星”高亨先生注:會,借为璯(《隋书礼仪志》引作璯),缀玉于冠缝也。弁,古代一种帽子,多以鹿皮制成,皮与皮相接处为缝,缀玉于缝就是所谓璯弁。玉是圆形,有规则地罗列着,所以说如星。(《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79))

      《齐风甫田》“突而弁兮”高亨先生注:突而,突然。弁(biàn辨),一种帽子,圆顶,用布帛或革做成。士兵们戴这种帽子。(《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35))

      《曹风鸤鸠》“其弁伊骐”高亨先生注:弁(biàn变),一种帽子,圆顶,布帛或革制。骐,借为綦,青黑的丝绸。贵族的弁帽是青黑绸子做的。(《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95))

      《小雅甫田之什宾之初筵》“侧弁之俄”高亨先生注:弁,古代贵族的一种帽子。侧弁,歪戴着帽子。俄,倾斜。(《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43))

      《周颂闵予小子之什丝衣》“载弁俅俅”高亨先生注:载,借为戴。弁,一种帽子,圆顶,革或布制。俅俅,恭顺貌。(《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504))

      下面是“會弁如星”的“弁”的样子,出自《周代服饰制度研究》,而《頍弁》中“有頍者弁”的“弁”虽然也很漂亮,但不一定缀有这么多的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不过在这诗前两章的后半段,诗人又用“茑与女萝,施于松柏(松上)”来比喻自己和主人的关系,说自己就像“茑与女萝”,依附于高高的“松柏”。

      “茑”和“女萝”虽然都依附于“松柏”,但这位诗人还是把二者区分开来,而这二者从植物分类的角度也隔得很远,《汉语大字典》蔦(其简化字即“茑”):\

      蔦为常绿寄生小灌木;女萝即松萝,为孢子植物地衣门松萝科呈树枝状的植物体,悬垂在高山针叶林枝梢。古诗文以《诗》二者连用,常混以为一物,南朝-宋-谢灵运《悲哉行》:“松欢蔦蔓延,樛葛欣虆萦。”唐-卢鸿一《嵩山十志十首樾馆》:“紫巖隈兮青谿侧,云松烟蔦兮千古色。”\

      实际上,作为“孢子植物”的“女萝”已经落在《中国植物志》以外了。

      ————————————————————

      先说“茑”,再抄《汉语大字典》:

      《汉语大字典》蔦(其简化字即“茑”):《说文》:“蔦,寄生也。从艸,鳥声。《诗》曰:‘茑与女萝。’”(niǎo)寄生木。本草家指桑寄生科桑寄生属和檞寄生属植物,前者寄生于山茶科、壳斗科等树上,后者寄生于檞、榆、桦等多种阔叶树上。枝茎可入药。宋-唐慎微《政和证类本草木部》引陶弘景《名医别录》:“桑上寄生,一名蔦。生弘农川谷桑树上,三月三日采茎叶,阴干。……生树枝间,寄根在皮节之内。叶圆青赤,厚泽易折。傍自生枝节,冬夏生,四月花白,五月实赤,大如小豆。”\

      据《中国植物志》(下面的植物图片多出自《中国植物图像库》):

      桑寄生科(LORANTHACEAE)植物的特点就是大多寄生于木本植物的茎或枝上,对寄主具不同程度的危害,影响生长及开花、结实,致使果树或经济树木减产或失收。一部分种类为药用植物,如桑寄生、槲寄生等为常用中药材。

      桑寄生科(Loranthaceae)桑寄生属(Loranthus)中最常见的是Loranthus tanakae Franch.——北桑寄生(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又称:宜枝、枝子(陕西),杏寄生(山西)。

      ——枝、叶民间作桑寄生入药: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同属比较常见的还有Loranthus delavayi Van Tiegh.——椆树桑寄生(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又称椆寄生(云南植物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桑寄生科(Loranthaceae)槲寄生属(Viscum)中最常见的是Viscum coloratum (Kom.) Nakai——槲寄生(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又称:冬青(辽宁),寄生子(四川),台湾槲寄生(台湾),北寄生(中药志)。

      ——全株入药,即中药材槲寄生正品。本种果实的颜色,据记录:寄生于榆树的呈橙红色,若寄生于杨树和枫杨的呈淡黄色,寄生于梨树和山荆子的果呈红色或黄色。如依果的颜色作变型标准而分类,则果成熟时黄色的为Viscum coloratum f. lutescens (Makino) Kitag.;果呈橙红色的为Viscum coloratum f. rubro-aurantiacum (Makino) Kitag.,由于须待果成熟时才能鉴别,故本志不细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同属比较常见的还有另外两种:

      Viscum diospyrosicolum Hayata——棱枝槲寄生(海南植物志),又称:柿寄生(广东、福建、台湾),桐木寄生(广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Viscum liquidambaricolum Hayata——枫香槲寄生(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又称:枫树寄生、螃蟹脚(广东英德),桐树寄生(四川),赤柯寄生(台湾)。

      ——本种枝条的节间长度和宽度,可随寄主种类稍有变化,其果实的形状和颜色亦有不同,若寄生于枫香树上的,其果椭圆状,成熟时橙红色;寄生于油桐树上的,其幼果椭圆状,成熟时呈卵球形,黄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关于“萝”,也是先抄《汉语大字典》:

      《汉语大字典》蘿(其简化字即“萝”):《说文》:“蘿,莪也。从艸,羅声。”(luó)某些蔓生植物,如女蘿;藤蘿;蔦蘿。《玉篇艸部》:“蘿,女蘿,托松而生。”《诗小雅頍弁》:“茑与女萝,施于松柏。”毛传:“女萝,菟丝,松萝也。”《文选木华〈海赋〉》:“轻尘不飞,纤蘿不动。”李善注引《尔雅》曰:“唐蒙,女蘿。”唐-杜甫《佳人》:“侍婢卖珠回,牵蘿补茅屋。”

      因此,在我看来,《诗经》中“施于松柏”的“女萝”应该就是松萝(松柏寄生)(Usnea diffracta Vain.)(不在《中国植物志》范围内),而且无论是屈原《山鬼》中“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羅”的“女羅”,还是杜甫《佳人》中“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的“萝”,应该都是这种下垂如幕的松萝。

      松萝又称女萝(《诗经》),松上寄生(《纲目》),松落(《国药的药理学》),树挂(《黑龙江中药》),天棚草、雪风藤、山挂面、龙须草(《四川中药志》),天蓬草(《陕西中草药》),树胡子(林芝地区),接筋草;还有U. longissima Ach.——长松萝(蜈蚣松萝、天蓬草);都属于松萝科(Usneaceae)松萝属(Usnea Ach.)。下面的松萝图片都是截自网上,我也分不清具体属于哪个种:

      谁知白云外,别有绿萝春。(唐-钱起《题温处士山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幂幂女萝草,蔓衍旁松枝。含烟黄且绿,因风卷复垂。(南朝-齐-王融《咏女萝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潜颖隐九泉。女萝缘高松。(西晋-邹湛《游仙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草根未结青丝缕,萝茑犹垂绿帔巾。(唐-阎朝隐《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芳草换野色,飞萝摇春烟。(唐-李白《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作春归桃花岩贻许侍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林峦当户茑萝暗,桑柘绕村姜芋肥。(唐-薛逢《题独孤处士村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和“茑与女萝”常常一起提到的还有旋花科(Convolvulaceae)菟丝子属(Cuscuta)的Cuscuta chinensis Lam.——菟丝子(本草纲目),例如李白有诗《古意》,就把女萝和兔丝子写在一起,把它们寄生的特点写得很清楚:

      君为女萝草,妾作兔丝花。轻条不自引,为逐春风斜。

      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谁言会面易,各在青山崖。

      女萝发馨香,兔丝断人肠。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

      生子不知根,因谁共芬芳。中巢双翡翠,上宿紫鸳鸯。

      若识二草心,海潮亦可量。

      菟丝子又称:黄丝(北方诸省),豆寄生(江苏及北方诸省),龙须子(辽宁),豆阎王(河南),山麻子(河北),无根草(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江苏),金丝藤(山西、江西),鸡血藤、黄丝藤、无叶藤(江西),无根藤(江西、四川、贵州、云南),无娘藤(四川、贵州、云南),雷真子、禅真(四川),“朱匣琼瓦”(藏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与菟丝子长得很像的同属常见植物还有:

      Cuscuta japonica Choisy——金灯藤(植物名实图考),又称:日本菟丝子(中国经济植物志,附无娘米),大菟丝子(东北、江西),菟丝子(广西、贵州、四川、湖北),无娘藤()湖北、广西、贵州、云南,金灯笼(四川、贵州),无根藤、飞来藤、无根草、山老虎、金丝藤、无头藤(浙江),红无根藤、雾水藤、红雾水藤、大粒菟丝子、金丝草(广西),黄丝藤(安徽),飞来花(云南),天蓬草、无量藤(四川)。其原变种为Cuscuta japonica Choisy var. japonica——金灯藤: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uscuta australis R. Br.——南方菟丝子,又称:女萝(江苏、广东),金线藤、飞扬藤(广东),欧洲菟丝子(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误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还有旋花科(Convolvulaceae)茑萝属(Quamoclit)的Quamoclit pennata (Desr.) Boj.——茑萝松(植物名实图考),又称:茑萝(花历百詠,植物学大辞典),锦屏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金丝线(广西)。——原产热带美洲,这已不是《诗经》时代古人所能见到的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通宝推:匆匆过,
    • 家园 草26 我行其野:葍

      我行其野

      我行其野,蔽芾其樗。婚姻之故,言就尔居。尔不我畜,复我邦家。

      我行其野,言采其蓫。婚姻之故,言就尔宿。尔不我畜,言归斯复。

      我行其野,言采其葍。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异。

      高亨先生注:蔽芾(fèi费),树叶初生貌。樗(chū初),恶木,今名臭椿。蓫(zhú逐chù),恶菜,又名羊蹄菜,似萝卜,茎赤,煮食,滑而不美,多吃令人下痢。葍(福),多年生蔓草,花相连,根白色,可蒸食。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63)《小雅鸿雁之什我行其野》)

      这首诗用三种植物起兴,后面两章用的都是可以采而食之的草。在第三章,诗人采的是一种花朵非常漂亮的植物——“葍”。当然,诗人采了这个“葍”也是要吃的,并不是采了花去求婚,他采的是根:“肥田中白根长数尺,味甚甘。”这话是清代吴其濬老先生说的:

      葍:是旋花科的旋花(Calystegia sepium),也叫“打碗花”,一年生缠绕草本,花淡粉红色。根状茎富含淀粉,可供食用。《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卷十确指《尔雅》的“葍、[上艹下富,fù]”是旋花。并说:“旋花,苏恭以为即旋葍,其说极确(按指苏恭的《唐本草》注:“此即生平泽旋葍也。”)。今北人仍呼为‘燕葍’,河南呼为‘葍葍苗’。肥田中白根长数尺,味甚甘。……其赤花者煮以饲猪。”“藑茅”和《诗义疏》有臭气的一种,疑都是别种,或其变种,仍不出旋花属(Calystegia)的植物。(《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 贾思勰 原著 繆啓愉 校释 (p 801))

      据我看来,按现在《中国植物志》的分类,“葍”主要应包括旋花科(Convolvulaceae)的两个属,旋花属(Convolvulus)和打碗花属(Calystegia),下面是这两个属中常见的五种植物:旋花属(Convolvulus)的田旋花和银灰旋花以及打碗花属(Calystegia)的打碗花、毛打碗花和旋花:

      Convolvulus arvensis Linn.——田旋花,又称:中国旋花、箭叶旋花(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扶田秧、扶秧苗(江苏),白花藤、面根藤(四川),三齿草藤(甘肃),小旋花(四川、甘肃),燕子草(山东),田福花(新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onvolvulus ammannii Desr.——银灰旋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alystegia hederacea Wall. ex.Roxb.——打碗花,又称:燕覆子(图考),蒲(铺)地参、盘肠参(滇南本草),兔耳草、富苗秧、傅斯劳草、兔儿苗、扶七秧子、扶秧、走丝牡丹(江苏),面根藤、钩耳藤、喇叭花、狗耳丸、狗耳苗(四川),小旋花(江苏、陕西),狗儿秧(陕西),扶苗、扶子苗(山东),旋花苦蔓(山西),老母猪草(云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alystegia dahurica (Herb.) Choisy——毛打碗花,又称:马刺楷(甘肃、青海)。其原变型为Calystegia dahurica (Herb.) Choisy f. dahurica——毛打碗花。还有著名的重瓣变型Calystegia dahurica (Herb.) Choisy f. anestia (Fernald) Hara——缠枝牡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alystegia sepium (Linn.) R. Br.——旋花(植物名实图考),又称:[shùn,上匚中炎下舛]华(舜华)(说文解字),葍藑(尔雅),旋葍(蜀本草),旋花、旋葍、筋根、续筋根、鼓子花、独肠草、美草、天剑草(本草纲目),葍子根(救荒本草),吊茄子(江西),篱天剑、饭藤子、饭豆藤、野苕(湖北),包颈草(湖南),面根藤、打碗花(贵州),狗儿弯藤(四川),打破碗花(云南)。其原变种为Calystegia sepium (Linn.) R. Br. var. sepium——旋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关于所谓旋花,由上面的图片我们就会觉得很眼熟,其实最常见的旋花就是旋花科(Convolvulaceae)牵牛属(Pharbitis)的Pharbitis nil (Linn.) Choisy——牵牛(名医别录),又称:牵牛花、喇叭花(各地通称),筋角拉子(江苏),大牵牛花(广西),勤娘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而旋花科里还有不少植物也大体符合“缠绕草本,喇叭花,根状茎富含淀粉可食”的标准,例如:

      旋花科(Convolvulaceae)鱼黄草属(Merremia)的四种较常见植物:

      Merremia hungaiensis (Lingelsh. et Borza) R. C. Fang——山土瓜(滇南本草,云南、四川),又称:野红苕、山萝卜(四川),野土瓜藤(贵州),滇土瓜(植物名实图考,云南),红土瓜、地瓜(云南)。其原变种为Merremia hungaiensis (Lingelsh. et Borza) R. C. Fang var. hungaiensis——山土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Merremia sibirica (Linn.) Hall. f.——北鱼黄草,又称:北茉栾藤(云南热带亚热带植物区系研究报告),西伯利亚鱼黄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钻之灵(贵州):其原变种为Merremia sibirica (Linn.) Hall. f. var. sibirica——北鱼黄草,也叫小瓠花(云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Merremia umbellata (Linn.) Hall. f.——伞花茉栾藤(广州植物志)。本种有亚种Merremia umbellata (Linn.) Hall. f. ssp. orientalis (Hall. f.) v. Ooststr.——山猪菜(海南植物志),也叫假红薯、小薯藤(广东),假红薯、假番薯、山猪菜藤(广东海南),野薯藤、土瓜藤(广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Merremia yunnanensis (Courch. et Gagn.) R. C. Fang——蓝花土瓜(云南热带亚热带植物区系研究报告)。其原变种为Merremia yunnanensis (Courch. et Gagn.) R. C. Fang var. yunnanensis——蓝花土瓜,也叫山萝卜(云南、四川):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旋花科(Convolvulaceae)番薯属(Ipomoea)的两种较常见植物:

      Ipomoea aquatica Forsk.——蕹菜(南方草木状、嘉祐本草、植物名实图考),又称:空心菜(福建、广西、贵州、四川),通菜蓊、蓊菜(福建),藤藤菜(江苏、四川),通菜(广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Ipomoea batatas (Linn.) Lam.——番薯(本草纲目,福建、广东),又称:甘藷(植物名实图考),甘储、甘薯、朱薯、金薯、番薯、番茹(本草纲目拾遗),甘藷、番薯、红山药、朱薯、唐薯(农政全书等),玉枕薯(台湾府志),山芋(江苏、浙江),地瓜(辽宁、山东),山药(河北),甜薯、红薯(山西、河南),红苕(四川、贵州),白薯(北京、天津),阿鹅(云南彝语)。

      ——我国古代之甘薯乃系Dioscorea alata Linn.——参薯而非本种。与前面几个种不同,本种原产美洲,古人恐怕见不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草25 匏有苦叶、南有嘉鱼、瓠叶:匏、瓠、瓜(下)

      最后我们说葫芦科(Cucurbitaceae)葫芦属(Lagenaria)的葫芦,在《诗经》中其实曾把葫芦与“瓜”并提,所谓:“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壶”就是葫芦。不过我感觉在古人那里,葫芦比“瓜”更重要,因为葫芦又好吃,又好用。上面的“八月断壶”和“中田有庐”都说的是好吃的葫芦,而下面《邶风匏有苦叶》中唱到的则是好用的葫芦:

      匏有苦叶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有瀰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

      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高亨先生注:匏(páo袍),葫芦。古人渡水,常把大葫芦拴在腰间,可以不沉,俗名腰舟。《国语鲁语》:“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庄子逍遥游》:“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鶡冠子学问》:“中流失船,一壶千金。”陆注:“壶,瓠也。”这是三个证据。此采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闻一多《诗经通义》等说。苦,借为枯,干枯也。秋天葫芦长成,叶子干枯,正好做腰舟。揭(qì气),举也。鷕(wěi伟yǎo),母野鸡鸣声。雝(yōng庸)雝,雁鸣声。泮(pàn判),冰解也。卬(áng昂),我也。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45))

      这首诗还出现在《左传》和《国语》中,说的是同一件事,就是某人准备渡河进军,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所以派人唱道:“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听的人听懂了,率先带兵渡过了泾河。下面是《左传》中提到此诗的段落:

      夏,诸侯之大夫从晋侯伐秦,以报櫟(yuè)之役也。晋侯待于竟,使六卿帅诸侯之师以进。及泾,不济。叔向见叔孙穆子,穆子赋《匏(páo)有苦叶》,叔向退而具舟。鲁人、莒(jǔ)人先济。(《襄十四年传》(p 1008)(09140301))(100)

      我在另一个帖子《春秋左传注读后03人人都歌唱的时代 上》中曾提到此事,感兴趣的可移步去看。

      葫芦在那时还叫作“瓠”(hù):

      南有嘉鱼

      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

      南有嘉鱼,烝然汕汕。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衎。

      南有樛木,甘瓠纍之。君子有酒,嘉宾式燕绥之。

      翩翩者鵻,烝然来思。君子有酒,嘉宾式燕又思。

      高亨先生注:罩罩,《说文》作[左魚右卓][左魚右卓zhào,zhuó],当是鱼儿摆尾的状态。[左魚右卓]犹掉也,《说文》:“掉,摇也。”衎(kàn看),乐也。樛(jiū究),高木也。瓠,葫芦之属的总名。纍,系挂。鵻(zhuī追),鸽子。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37)《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南有嘉鱼》)

      这首诗在第三章说到了香甜好吃的葫芦,还说到了好酒,葫芦和酒的关系可说是源远流长:

      瓠叶

      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醻之。

      高亨先生注:幡幡,犹翩翩,反覆翻动貌。瓠,冬瓜、葫芦等的总名。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64)《小雅鱼藻之什瓠叶》)

      这首诗是先唱葫芦叶子,接着就唱“君子有酒”。下面这两句诗则唱到了葫芦的另一种用途,也跟酒有关:

      执豕于牢,酌之用匏。

      高亨先生注:酌,喝酒。匏(páo),葫芦。葫芦一破为二,作为酒器,称匏爵。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13)《大雅生民之什公刘》)

      匏爵就是后来常见的瓢,而瓢当然并不是只用来舀酒,过去人家的水缸中,就经常漂着个水瓢。

      虽说上面“八月断壶”的“壶”不是指酒壶,但其实葫芦是经常用来当酒壶的,当初林冲夜奔,就背着个酒葫芦。下面是那本小人书的封面(图片截自网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葫芦不仅能装酒,还能装仙丹,当初大圣偷吃的太上老君的仙丹,就是装在葫芦里的。下面是老君和他的葫芦(图片截自网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用葫芦装仙丹的还有老寿星,下面这个葫芦器上画的老寿星就也带着个大葫芦(图片截自网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们还常听见一句话叫“悬壶济世”,说的是大夫,这里的“壶”就是葫芦,是大夫的幌子,据说里面不是装的仙酒就是装的仙丹。下面是西安大雁塔群雕之“悬壶济世”,这位大夫没把葫芦悬起来,倒学老君把它搁屁股后头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其实最初作为容器的壶就是葫芦做的,这从“壶”字最初的字形就可以看出来,下面是出自徐中舒《汉语古文字字形表》页四〇〇的“壶”字甲骨文和金文字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言归正传,上面诗中的“瓠”、“匏”、“壶”、“庐”都是指葫芦,葫芦属(Lagenaria Ser.)下面主要是一个种——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 Standl.——葫芦(四时类要),又称瓠。有四个变种:

      原变种,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 Standl. var. siceraria——葫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变种,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 Standl. var. hispida (Thunb.) Hara——瓠子,也叫扁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变种,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 Standl. var. microcarpa (Naud.) Hara——小葫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瓠叶萦篱长,藤花绕架悬。(唐-薛光谦《任阆中下乡检田,登艾萧山北望》):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变种,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 Standl. var. depresses (Ser.) Hara——瓠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孔子云:“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第十七》):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诗》中还有一句是用葫芦籽形容美女牙齿的“齿如瓠犀”,高亨先生注:瓠(hù户)犀,葫芦的籽,因其洁白整齐,常以比喻女子的牙齿。(《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82)《卫风硕人》)。下面的图片就是剖开的瓠瓜(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 Standl. var. depressa (Ser.) Hara),可以看到“瓠犀”是什么样子,古人还是比较实事求是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草25 匏有苦叶、南有嘉鱼、瓠叶:匏、瓠、瓜(上)

      《诗经》中多次唱到“瓜”: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

      高亨先生注:壶,借为瓠,葫芦之类。摘葫芦要弄断它的蔓,所以说断壶。叔,收拾也。苴(qū区jū),一种麻,现在称青麻。荼,苦菜。薪,动词,砍柴。樗(chū初),木名,似椿,叶臭,又名臭椿。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99)《豳风七月》)

      中田有庐,疆埸有瓜。

      高亨先生注:疆埸(yì易),田界也。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25)《小雅谷风之什信南山》)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

      高亨先生注:敦,借为团,形容苦瓜之圆。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08)《豳风东山》)

      绵绵瓜瓞。

      高亨先生注:绵绵,接连不断貌。瓜,指大瓜。瓞(dié迭),小瓜。诗用瓜瓞的连绵不绝比喻周朝子孙的众多。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76)《大雅文王之什绵》)

      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高亨先生注:禾,谷子,其实为小米。役,借为颖,禾穗。穟穟,谷穗下垂貌。幪幪,庄稼茂盛貌。瓞(dié迭),小瓜。唪(běng)唪,结实累累貌。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00)《大雅生民之什生民》)

      据繆啓愉先生,古代的“瓜”专指甜瓜:

      古代通称甜瓜为瓜。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明白表明瓜即甜瓜。本篇的“瓜”,也指甜瓜(Cucumis melo),俗名“香瓜”。本篇别有越瓜、胡瓜、冬瓜,说明这里所谓“瓜”,不是作为瓜类的总称的。(《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 贾思勰 原著 繆啓愉 校释 (p 155))

      下面是葫芦科(Cucurbitaceae)黄瓜属(Cucumis)的甜瓜及其变种:

      Cucumis melo Linn.——甜瓜(郭秦驼种树书),又称:香瓜(滇南本草、本草纲目),哈密瓜,白兰瓜,华莱士瓜。

      原变种,Cucumis melo Linn. var. melo——甜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天气清和,野有甘瓜。(西晋-张协《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变种,Cucumis melo Linn. var. conomon (Thunb.) Makino——菜瓜,也叫:越瓜(本草经集注),稍瓜(饮膳正要),白瓜(本草求原),生瓜(本经逢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古代另有一个“蓏”(luǒ)字,据《齐民要术》“瓜、瓠、果、蓏”注引《说文》:“在木曰果,在草曰蓏。”及宋-沈约注《春秋元命苞》:“木实曰果;蓏,瓜瓠之属。”(《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 贾思勰 原著 繆啓愉 校释 (p 092)),“蓏”一度是古时候瓜类的总称,应该包括所有今葫芦科里那些果实可供食用的植物。下面就是其中几种常见的植物:

      葫芦科(Cucurbitaceae)赤瓟属(Thladiantha)的Thladiantha dubia Bunge——赤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葫芦科(Cucurbitaceae)冬瓜属(Benincasa)的Benincasa hispida (Thunb.) Cogn.——冬瓜(本草经)。其原变种为Benincasa hispida (Thunb.) Cogn. var. hispida——冬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葫芦科(Cucurbitaceae)丝瓜属(Luffa)的Luffa cylindrica (Linn.) Roem.——丝瓜(滇南本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葫芦科(Cucurbitaceae)苦瓜属(Momordica)的Momordica charantia Linn.——苦瓜(救荒本草),又称:凉瓜(广州),癞葡萄(江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以及同属葫芦科(Cucurbitaceae)苦瓜属(Momordica)的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 (Lour.) Spreng.——木鳖子(开宝本草),又称:番木鳖(中国经济植物志),糯饭果(云南河口),老鼠拉冬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通宝推:板砖黄,
    • 家园 草24 汾沮洳:莫、蓫、藚

      汾沮洳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高亨先生注:汾,水名,在今山西中部。沮洳,水旁洼湿之地。莫,草名,可做药材,嫩叶可食,味酸。路,借为輅(lù路),车也。英,花也。藚(xù續),草名,又名泽蕮(xì,泽瀉(泻)),多生浅水中,可做药材,也可食。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42)《魏风汾沮洳》)

      这首诗中诗人在每章前面提到一种植物,就是“莫”、“桑”、“藚”,和后面诗人唱到的“公路”、“公行”、“公族”押韵。“公路”、“公行”、“公族”都是周代那些国君的直属部队,也指这三支部队的首领。和三支部队的首领有点像后世的大内侍卫,应该是年轻人所向往的,所以“彼其之子”尽管“美无度”、“美如英”又“美如玉”,但还得压他们一头才算完美。

      以上三种植物中有两种草,即“莫”和“藚”。

      《诗经》中还有句子提到另一种与“莫”很相似的植物:

      我行其野,言采其蓫。

      高亨先生注:蓫(zhú逐chù),恶菜,又名羊蹄菜,似萝卜,茎赤,煮食,滑而不美,多吃令人下痢。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63)《小雅鸿雁之什我行其野》)

      古人食物缺乏,虽然“蓫”不大好吃,吃多了还可能让人拉肚子,但总好过没得吃。

      这里“蓫”和“莫”所对应的是蓼科(Polygonaceae)酸模属(Rumex)的几种植物,大体上是“羊蹄”对应“蓫”,其他几种“酸模”对应“莫”。但这几种植物非常相像,很易混淆。繆啓愉先生就指出:

      羊蹄:蓼科,学名Rumex japonicus,多年生草本。根粗大。产于我国长江以南各地。据古籍记载,羊蹄除别名“蓫”之外,蓨、蓧、苗、荲、蓄等异名,但实际与同属相似的酸模(Rumex acetosa)和土大黄(Rumex daiwoo)有混淆。(《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 贾思勰 原著 繆啓愉 校释 (p 810))。

      蓨:《诗义疏》认为“羊蹄”就是“蓨”,但陆《疏》没有说“一名蓨”。《本草图经》羊蹄“又有一种极相类而叶黄,味酢,名酸模”,就是郭璞注《尔雅释草》“须,蕵芜”说的“一名蓚”(今本郭注无“一名蓚”)。“蓚”同“蓨”,则认为蓨是酸模。(《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 贾思勰 原著 繆啓愉 校释 (p 810))。

      可能在《齐民要术校释》这本书的第一版中,繆啓愉先生在这段下面还写了一段话,说到这些植物互相混淆的情况,我觉得也非常有意思,如下:

      实际上,《图经本草》所说,确是酸模;《诗义疏》所写,也像酸模。相似的植物,异名往往相混,各地俗名,也有相缠,古代常有,现在亦然,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也说羊蹄“俗名土大黄”。据此,训诂家称为“蓨”的羊蹄,不能说没有和酸模纠缠的可能。

      ————————————————————

      蓼科(Polygonaceae)酸模属(Rumex)中较常见的植物有八个种:

      Rumex japonicus Houtt.——羊蹄(本草纲目):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Rumex acetosa L.——酸模(本草纲目),又称:遏蓝菜、酸溜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Rumex crispus L.——皱叶酸模(中国北部植物图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Rumex dentatus L.——齿果酸模(中国北部植物图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Rumex nepalensis Spreng.——尼泊尔酸模,又称土大黄。其原变种为Rumex nepalensis Spreng. var. nepalensis——尼泊尔酸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Rumex patientia L.——巴天酸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Rumex acetosella L.——小酸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Rumex chalepensis Mill.——网果酸模(中国北部植物图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下面我们再说上面《魏风汾沮洳》中提到的“藚”:

      《汉语大字典》藚:药草名,即泽泻。泽泻科。多年生草本,生沼泽地。根茎入药,茎叶作饲料。《尔雅释草》:“藚,牛唇。”《说文艸部》:“藚,水舄也。”《诗魏风汾沮洳》:“彼汾一曲,言采其藚。”毛传:“藚,水舄也。”孔颖达疏引陆璣曰:“今泽舄也,其叶如车前草大,其味亦相似,徐州、广陵人食之。”

      如上所述,“藚”应该即是泽泻科(Alismataceae)泽泻属(Alisma)的植物,这一属较常见的植物有两种:

      Alisma orientale (Samuel.) Juz.——东方泽泻。

      ——块茎入药,主治肾炎水肿、肾盂肾炎、肠炎泄泻、小便不利等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东方泽泻与泽泻外部形态十分相似,但是花果较小,花柱很短,内轮花被片边缘波状,花托在果期中部呈凹形;瘦果在花托上排列不整齐等明显有别。

      Alisma plantago-aquatica Linn.——泽泻(新疆植物检索表),

      ——本种花较大,花期较长,用于花卉观赏。过去常与A. orientale (Samuel.) Juz.——东方泽泻混杂入药,主治肾炎水肿、肾盂肾炎、肠炎泄泻、小便不利等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草23 谷风:葑、菲、荠、荼、苦、葽、果臝(下)

      现在上面已经说了“葑”、“菲”、“葽”、“果臝”,下面还有“荠”、“荼”和“苦”,就先说“荠”。

      《汉语大字典》薺(jǐ)(相应简化字即“荠”):[薺菜]十字花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花小,白色。嫩叶可食。全草入药。《玉篇艸部》:“薺,甘菜。”《宋书顾恺之传》:“松柳异质,薺荼殊性。”

      不过荠还有一解现在叫蒺藜,古人常用它来比喻从远处看到的树,大诗人也未能免俗:

      孟浩然:“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秋登兰山寄张五》)。

      李商隐:“韩公堆上跋马时,回望秦川树如荠。”(《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

      下面就是有点像远处大树的蒺藜(Tribulus terrester L.,蒺藜科(Zygophyllaceae)、蒺藜属(Tribulus)):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而另一种属于“十字花科”、被称为“甘菜”的“荠”,则现在仍然叫荠,也许因为“荠”是甜的,所以人们才忘不了这个名称吧。这种“荠”正是前面《邶风谷风》中“其甘如荠”、《大雅文王之什绵》中“堇荼如饴”的“荠”。荠也属于十字花科(Cruciferae),单有一个荠属(Capsella),其中常见的只有一个种:Capsella bursa-pastoris (L.) Medic.——荠(名医别录),又称:荠菜(通称),菱角菜(广州)。

      ——分布几遍全国;野生,偶有栽培。生在山坡、田边及路旁。

      全草入药,有利尿、止血、清热、明目、消积功效;茎叶作蔬菜食用;种子含油20-30%,属干性油,供制油漆及肥皂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春在溪头野荠花。(南宋-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然后就剩下“荼”和“苦”了:

      《汉语大字典》苦:苦菜,即荼。《诗唐风采苓》:“采苦采苦,首阳之下。”毛传:“苦,苦菜也。”孔颖达疏引陆璣曰:“苦菜生山田及泽中,得霜甜脆而美。”《礼记内则》:“濡豚包苦实蓼。”郑玄注:“苦,苦荼也。”《穆天子传》卷二:“天子於是休猎,於是食苦。”郭璞注:“苦,种名,可食。”

      《汉语大字典》荼:苦菜,菊科苦苣菜属和莴苣属的植物。《尔雅释草》:“荼,苦菜。”邢昺疏:“叶似苦苣而细,断之有白汁。花黄似菊,堪食,但苦耳。”《诗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毛传:“荼,苦菜也。”

      “荼”还指“茅草、芦苇之类的白花。”在前面已介绍过;但最重要的是“荼”还“同茶”,是另一种重要植物的名称;但这些应该都与前面《邶风谷风》中“谁谓荼苦”的“荼”无关。

      由以上可见,“荼”和“苦”都是“苦菜”,应该是菊科(Compositae)苦苣菜属(Sonchus)的Sonchus arvensis L.——苣荬菜(植物名实图考),几遍全球分布,现在还是常有人吃的野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同一属中,还有几种常见的野菜,大概古人也会算成“苦”(“荼”)吧:

      Sonchus oleraceus L.——苦苣菜,又称滇苦英菜(植物名实图考):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Sonchus lingianus Shih——南苦苣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Sonchus uliginosus M. B.——短裂苦苣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同属菊科,和苦苣属很接近的莴苣属(Lactuca)的Lactuca sativa L.——莴苣,以及Lactuca seriola Torner——野莴苣,又称银齿莴苣(秦岭植物志),也可能被古人认作“苦”(“荼”),看下面两张图,莴苣的花和叶子与前面几种苦菜是不是挺像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莴苣(Lactuca sativa L.)是常见的蔬菜,就是莴笋,变种还有生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Lactuca seriola Torner——野莴苣,又称银齿莴苣(秦岭植物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菊科中还有三种比较常见的“苦菜”,说不定也会被古人认为是“苦”(“荼”):

      菊科(Compositae)乳苣属(Mulgedium)的Mulgedium tataricum (L.) DC.——乳苣,又称:蒙山莴苣、紫花山莴苣、苦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菊科(Compositae)小苦荬属(Ixeridium)的Ixeridium dentatum (Thunb.) Tzvel.——小苦荬: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菊科(Compositae)苦荬菜属(Ixeris)的Ixeris polycephala Cass.——苦荬菜,又称:多头莴苣(广州植物志),多头苦荬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以“苦菜”为名的常见野菜还有败酱科(Valerianaceae)败酱属(Patrinia)下面的三个种,好像都是厉害的草药:

      Patrinia heterophylla Bunge——墓头回(植物名实图考),又称:异叶败酱(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追风箭、摆子草(河北承德)。有一个亚种为Patrinia heterophylla Bunge subsp. angustifolia (Hemsl.) H. J. Wang——窄叶败酱(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也叫:盲菜(浙江雁荡山),苦菜(江西庐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 ex Trev.——败酱(新拟),又称:黄花龙牙(植物名实图考),黄花苦菜(浙江西天目山),苦菜(江西、湖北),山芝麻(山东蒙山),麻鸡婆(江西新建),将军草(江苏云台山),野黄花、野芹(黑龙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Patrinia villosa (Thunb.) Juss.——攀倒甑(本草图经、植物名实图考),又称:白花败酱(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毛败酱(台湾植物志),败酱(浙江药用植物志),苦斋(福建闽西、江西遂川、四川长寿),胭脂麻(四川泸县),苦菜(浙江、江西大余、湖北),萌菜(浙江普陀、乐清),苦斋草(广东大埔)。其原亚种为Patrinia villosa (Thunb.) Juss. subsp. villosa——攀倒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还有一种常见的“苦菜”是桔梗科(Campanulaceae)半边莲属(Lobelia)的Lobelia davidii Franch.——江南山梗菜,又称:苦菜、节节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草23 谷风:葑、菲、荠、荼、苦、葽、果臝(中)

      上面已经说过“葑”和“葽”,下面再说“菲”,繆啓愉先生云:

      土瓜即葫芦科的“王瓜”(Trichosanthes cucumeroides),多年生攀援藤本。叶多茸毛。花白色。块根肥大,可制淀粉。由于王瓜和同属的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很相像,古人常误栝楼为王瓜。如《广雅释草》:“[左句右瓜](即栝楼),王瓜也。”高诱注《淮南子时则训》的“王瓜”也说:“栝楼也。”王瓜非栝楼,以其相似,则有“假栝楼”的别名。《诗义疏》说的“似葍”的“菲”,实际也是王瓜。但引《尔雅》的“蒠菜”,却与王瓜不协,因二者是不相干的二种植物。(《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 贾思勰 原著 繆啓愉 校释 (p 804))

      “菲”既是葫芦科(Cucurbitaceae)栝楼属(Trichosanthes)的王瓜(Trichosanthes cucumeroides (Ser.) Maxim.),则与上面《豳风东山》中的“果臝”、即高亨先生所云“又名栝楼、瓜蒌”的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同在一属。

      据《中国植物志》:

      栝楼属(Trichosanthes Linn.)是一年生或具块状根的多年生藤本。其中的王瓜(Trichosanthes cucumeroides (Ser.) Maxim.)块根纺锤形,肥大。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瓜萎、瓜楼、药瓜)也是块根圆柱状,粗大肥厚,富含淀粉;且根、果实、果皮和种子为传统的中药天花粉、栝楼、栝楼皮和栝楼子(瓜萎仁)。根有清热生津、解毒消肿的功效,其根中蛋白称天花粉蛋白,有引产作用,是良好的避孕药。果实、种子和果皮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滑肠的功效。

      下面是王瓜和栝楼:

      王瓜(原变种)(Trichosanthes cucumeroides (Ser.) Maxim. var. cucumeroides):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瓜萎、瓜楼、药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当然还有一些也叫地瓜的植物,以及一些与王瓜有些相似之处的植物,比如:

      桑科(Moraceae)榕属(Ficus)的Ficus tikoua Bur.——地果(四川),也叫地石榴(云南、贵州,横断山区维管植物),地瓜(各地,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湖北植物大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唇形科(Labiatae)地笋属(Lycopus)的Lycopus lucidus Turcz.——地笋(陕西、四川、云南),又称:提娄(河北),地参(云南)。其硬毛变种为Lycopus lucidus Turcz. var. hirtus——地瓜儿苗(植物名实图考),也叫地笋(陕川、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北),泽兰(东北、河北、江苏、福建、湖南、广西),矮地瓜苗(吉林),野麻花(内蒙古),地瓜儿苗、地环、地喇叭(河北),地环子、地石蚕、地瘤(陕西),地罗子(山西),冷草、地牛七(湖北利川),山螺丝(湖北鹤峰),洋参(湖北),土人参、地人参、方梗草、竹节草、水香(江苏),野生地、土生地(福建),假油麻、旱藕、接古草、蛇王草(广东),观音笋、田螺菜(江西),麻泽兰(贵州),地笋子、野地藕、地藕、旱藕(四川),银条菜(湖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薯蓣科(Dioscoreaceae)薯蓣属(Dioscorea)之下的几种:

      Dioscorea alata L.——参薯(种子植物名称),又称:云饼山药(云南腾冲),脚板薯(通称),淮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Dioscorea bulbifera L.——黄独(中国药用植物志),又称:黄药(本草原始),山慈姑(植物名实图考),零余子薯蓣(俄、拉、汉种子植物名称),零余薯(广州植物志、海南植物志),黄药子(江苏、安徽、浙江、云南等省药材名),山慈姑(云南楚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Dioscorea esculenta (Lour.) Burkill——甘薯(海南植物志),又称甜薯(广东海南、广西合浦、博白):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Dioscorea fordii Prain et Burkill——山薯(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Dioscorea japonica Thunb.——日本薯蓣(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又称:山蝴蝶、千斤拔(浙江天目山),野白菇(湖南南岳),风车子(江西广昌),土淮山(广东南崑山),千担苕(贵州印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Dioscorea kamoonensis Kunth——毛芋头薯蓣,又称毛芋头(四川南川金佛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Dioscorea nipponica Makino——穿龙薯蓣(中国药用植物志),又称:穿山龙(东北、山西),山常山(山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Dioscorea opposita Thunb.——薯蓣(种子植物名称),又称:野山豆(江苏唯宁),野脚板薯(湖南南岳),面山药(甘肃徽县),淮山(贵州德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Dioscorea tokoro Makino——山萆薢(中国药用植物志),又称:粉萆薢(浙江天台),土黄连(江苏溧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Dioscorea zingiberensis C. H. Wright——盾叶薯蓣(中国药用植物志),又称:黄姜,火头根(四川、湖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茄科(Solanaceae)茄属(Solanum)的Solanum tuberosum L.——阳芋(植物名实图考),又称:洋芋(通称),土豆(东北通称),荷兰薯(广东梅县),山药蛋(河北),山药豆(华北通称),地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另外,很容易与“菲”和“果臝”混淆的还有旋花科的“葍”,将在下面的《草26 我行其野:葍》中专门介绍。

    • 家园 草23 谷风:葑、菲、荠、荼、苦、葽、果臝(上)

      谷风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如兄如弟。

      ……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48)《邶风谷风》)

      《谷风》是一首怨诗,是被丈夫抛弃的女子唱出来的。她看到丈夫与新欢的甜蜜,对比自己的孤苦,百味杂陈。所以唱出这首诗抒发她的感情。诗中运用了很多比喻,其中就包括利用植物进行比喻。

      诗人在第一章里提到了两种植物,就是“葑”和“菲”,她在第二章又提到了另外两种植物,就是“荼”和“荠”。

      “葑”和“菲”都有类似的不那么好吃的“下体”,所以“采葑采菲”才要“无以下体”。繆啓愉先生有云:

      下体,指植物的地上部,非指地下根部。清王夫之(1619—1692年)《诗经稗疏》解释:“草木逆生,则根在下为上体,菜在上为下体。”意谓根向下入地者为“根本”,为“上体”,非根无以长茎叶,故茎叶为“末”,为“下体”。(《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 贾思勰 原著 繆啓愉 校释 (p 804))

      《诗经》中还有别的句子也提到了“葑”:

      爰采葑矣?沬之东矣。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68)《鄘风桑中》)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采葑采葑,首阳之东。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61)《唐风采苓》)

      最后这两句诗还提到另一种植物“苦”,就是苦菜。而《邶风谷风》中“谁谓荼苦”的“荼”应该也是苦菜。下面这两句诗中就也提到了“荼”: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

      高亨先生注:堇,野菜名,味苦。荼,又名苦菜。饴,麦芽糖。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76)《大雅文王之什绵》)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

      高亨先生注:苴(qū区jū),一种麻,现在称青麻。樗(chū初),木名,似椿,叶臭,又名臭椿。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99)《豳风七月》)

      下面这几句诗则还提到了“果臝”和“葽”:

      果臝之实,亦施于宇。

      高亨先生注:果蠃(luǒ裸),一种攀缘植物,又名栝楼、瓜蒌。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08)《豳风东山》)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高亨先生注:秀,生穗。葽,大概是油菜,油菜秋末生苗,春天抽茎,三月开花,四月生穗。旧说:葽,药草名,即远志。蜩(tiáo条),蝉也。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99)《豳风七月》)

      上面《谷风》和其他一些《诗经》中的句子提到了好多种植物,这一篇只说其中的七种:“葑”、“菲”、“荠”、“荼”、“苦”、“葽”、“果臝”。

      这七种植物都可供食用,古人生存不易,所以才如此注重可食之物,也反映当时除了养殖、种植之外,打猎、采集仍然占有相当地位。下面是这七种植物的介绍及相关图片(出自《中国植物志》和《中国植物图像库》):

      ————————————————————

      先说“葑”,《汉语大字典》葑(fēng):芜菁,又名蔓菁。

      十字花科(Cruciferae)芸苔属(Brassica)中有地下根茎可食的首先是Brassica rapa L.——芜青(名医别录),又名蔓青(唐本草)、变萝卜(北京)、圆根(云南、西藏),应该就是“葑”了。

      各地栽培。块根熟食或用来泡酸菜,或作饲料。高寒山区用以代粮。长的样子则是: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芸苔属(Brassica L.)这名字也许有点生僻,但其实这个属包括了很多我们非常熟悉的植物,尤其是蔬菜,其中就有上面《豳风七月》中“四月秀葽”的“葽”,就是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芸苔(唐本草)又称油菜(通称)。其原变种为Brassica campestris L. var. campestris——芸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至于高亨先生提到的“旧说:葽,药草名,即远志”的“远志”,则为远志科(Polygalaceae)远志属(Polygala)的Polygala tenuifolia Willd.——远志(本草经),又称:葽绕,蕀莞(尔雅、本草经),小草、细草(本草经),线儿茶,小草根(山东),神砂草、红籽细草(四川):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十字花科(CRUCIFERAE)芸苔属(Brassica L.)中的一些常见蔬菜(图片截自网上),我们常吃的蔬菜大半都在这里了:

      芥蓝(岭南杂记)(Brassica alboglabra L.):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芸苔(唐本草)(Brassica campestris L.),又名油菜(通称)。其原变种亦称芸苔(Brassica campestris L. var. campestris):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芸苔的变种紫菜苔(Brassica campestris L. var. purpuraria L. H.):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擘蓝(农政全书)(Brassica caulorapa Pasq.),又称:球茎甘蓝(中国植物图鉴),芥兰头(广州),玉头(内蒙古),苤蓝(北京):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青菜(通称)(Brassica chinensis L.),又称:小白菜(通称),油菜(东北),小油菜(经济植物手册)。其原变种为青菜(Brassica chinensis L. var. chinensis):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青菜的变种油白菜(Brassica chinensis L. var. oleifera Makino et Nemoto),又称白菜型油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芥菜(通称)(Brassica juncea (L.) Czern. et Coss.),又称芥(名医别录)。其原变种为芥菜(Brassica juncea (L.) Czern. et Coss. var. juncea):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还有芥菜的三个较常见变种:

      芥菜的变种:雪里蕻(通称)(Brssica juncea (L.) Czern. et Coss. var. multiceps Tsen et Lee),又称雪里红、雪菜(江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芥菜的变种:榨菜(通称)(Brassica juncea (L.) Czern. et Coss. var. tumida Tsen et Lee),又称菱角菜、羊角儿菜(四川):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芥菜的变种:大头菜(云南通称)(Brassica juncea (L.) Czern. et Coss. var. megarrhiza Tsen et Lee),又称根用芥(内蒙古植物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芥菜疙瘩(北京)(Brassica napiformis L. H. Bailey),又称:芥菜、玉根(辽宁)。是另外一个独立的种,不是芥菜的变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芜青甘蓝(经济植物手册)(Brassica napobrassica (L.) Mill. Gard.),又称:布留克(东北)、洋大头菜(江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塌棵菜(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Brassica narinosa L. H. Bailey),又称:瓢儿菜、塌古菜、乌塌菜(江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首先是其原变种野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 var. oleracea):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甘蓝还有另外三个常见的变种:

      甘蓝变种:甘蓝(本草拾遗)(Brassica oleracea L. var. capitata L.),又称卷心菜(种子植物名称补编),包菜(江苏),洋白菜(北京),圆白菜(内蒙古),疙瘩白、大头菜(东北),包心菜、包包菜(陕西),莲花白(四川、云南),椰菜(广东、广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甘蓝变种:花椰菜(广州植物志)(Brassica oleracea L. var. botrytis L.),又称花菜(俗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甘蓝变种:抱子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 var. gemmifera Zenker),又称汤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菜苔(广州植物志)(Brassica parachinensis L. H. Bailey):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白菜(本草纲目)(Brassica pekinensis (Lour.) Rupr.),又称菘(南方草木状),大白菜(北京),黄芽白、绍菜(广州):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中国植物志》中关于这些蔬菜的分种与命名有如下阐述:“芸苔属(Brassica L.)约40种,我国有14栽培种、11变种及1变型。本属植物为重要蔬菜,少数种类的种子可榨油;为蜜源植物;某些种类可供药用。关于本属的种的分类有不同意见。传统的看法把每种蔬菜作为种来处理。有人主张用B. rapa为并合的种名,下面设许多亚种;有人主张用B. chinensis作各类白菜的总学名;近来又有人主张用B. campestris作为中国白菜类的种的总称。鉴于群众已广泛使用,仍保留传统办法,把每种蔬菜作为独立种处理。”

      在这个属里,还有一种苦菜:Brassica integrifolia (West) O. E.——苦芥,又称:苦菜(云南通称)、全缘菜(广西植物名录)。台湾、广西、云南等省区栽培。作蔬菜食用。但应该不是《诗》中的“苦”或“荼”。

      十字花科中另有萝卜属(Raphanus L.),我国有2种及2变种,其中的野萝卜(通称)(Raphanus raphanistrum L.)产四川(南江县),为我国新记录,可见已较少见。下面是两张野萝卜的图片,来自《中国植物图像库》: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十字花科还有诸葛菜属(Orychophragmus Bunge),繆啓愉先生云:

      蒠菜:十字花科,学名Orychophragmus violaceus,一年生草本。花淡紫色。芜菁,又名“诸葛菜”,因诸葛亮行军所种而得名。由于蒠菜像芜菁,《植物名实图考》也称蒠菜为“诸葛菜”,但和攀援草本的菲(王瓜)是两种植物。(《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 贾思勰 原著 繆啓愉 校释 (p 804))

      诸葛菜属(Orychophragmus Bunge)我国有1种及3变种。那1种是诸葛菜(种子植物名录)(Orychophragmus violaceus (L.) O. E. Schulz),又称二月蓝(北京)。其原变种的嫩茎叶用开水泡后,再放在冷开水中浸泡,直至无苦味时即可炒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草22 东门之枌、泮水:荍、葵、芹、茆(下)

      下面说芹,现代的“芹”有两个属,长得差不太多,但如高亨先生所注,古人咏唱的应该是水芹:

      水芹属(Oenanthe L.):

      约30种。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和南非洲。我国产9种1变种,主产于西南及中部地区。下面是其中较常见的两种:

      Oenanthe javanica (Bl.) DC.——水芹(本草经),又称:水芹菜(通称),野芹菜(东北)。

      ——产我国各地。多生于浅水低洼地方或池沼、水沟旁,农舍附近常见栽培。

      茎叶可作蔬菜食用;全草民间也作药用,有降低血压的功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唐-杜甫《崔氏东山草堂》):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唐-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山林在韦曲西塔陂)之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谁怜故国无生计,唯种南塘二亩芹。(唐-陆龟蒙《和袭美寄怀南阳润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Oenanthe sinensis Dunn——中华水芹。

      ——产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生于水田沼地及山坡路旁湿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水芹寒不食,山杏雨应开。(唐-赵璜《正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芹属(Apium L.):

      本属约20种,分布于全世界温带地区。我国有2种。下面是其中较常见的一种,但据说引入我国很晚,恐怕不是古人所说的“芹”:

      Apium graveolens L.——旱芹,又称:药芹(江苏),芹菜。

      我国南北各省区均有栽培,供作蔬菜。果实可提取芳香油,作调合香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不过,在《中国植物志》中有如下说明:

      据吴征镒考证:堇字古通芹字,诗经“堇茶如饴”,说明古代食用的“芹”即紫堇,为古时蔬菜。后世渐为伞形科“Oenanthe——水芹”所替代。现在各地广为食用的“Apium graveoplens——芹菜”则系晚近从西方传入的,初称荷兰芹或洋芹菜(我在网上尚未找到吴先生大作)。

      如吴先生所言,则“芹”可能是罂粟科(Papaveraceae)紫堇属(Corydalis)的Corydalis edulis Maxim.——紫堇(图经本草),又称:蝎子花、麦黄草、断肠草、闷头花(四川、陕西、秦岭植物志)。

      ——产辽宁(千山)、北京、河北(沙河)、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生于海拔400-1200米左右的丘陵、沟边或多石地。全草药用,能清热解毒,止痒,收敛,固精,润肺,止咳(《秦岭植物志》)。

      本种能作蔬莱,并宜于栽培(Fedde 1929)。但近来本种作为蔬菜栽培已绝迹,作为野菜用的也很少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伞形科(Umbelliferae)里,还有两样我们很熟悉的蔬菜;芫荽属(Coriandrum L.)的Coriandrum satium L.——芫荽(本草纲目),又称:香荽(本草拾遗),胡荽(食疗本草),也就是香菜。以及胡萝卜属(Daucus L.)的Daucus carota L.——野胡萝卜(救荒本草),又称鹤虱草;当然也包括其变种、人工栽培的Daucus carota L. var. sativa Hoffm.——胡萝卜(本草纲目)。胡萝卜与野胡萝卜的区别在于:根肉质,长圆锥形,粗肥,呈红色或黄色。

      ——————————————————————

      最后说“茆”,也就是莼,睡莲科(Nymphaeaceae)莼属(Brasenia)。莼现在是南方水乡才有的食品,而当时唱出“薄采其茆”的《鲁颂》却是鲁国的史诗,鲁国所在的今天山东-曲阜一带,今天已经基本没有莼了,可见现在“茆”的分布已经远不如前。

      在《世说新语识鉴》中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这个故事反映,在西晋时,莼就已经是江东地方特有的风味了。

      莼属(Brasenia Schreb.):仅1种,分布在亚洲东部、大洋洲、非洲西部及北美洲。

      Brasenia schreberi J. F. Gmel.——莼菜(名医别录),又称水案板(四川)。

      ——产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云南。生在池塘、河湖或沼泽。

      本种富胶质,嫩茎叶作蔬菜食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草22 东门之枌、泮水:——补上另一种蔬菜“韭”

        还有一种重要的蔬菜就是“韭”,古人已经用来做为祭品: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高亨先生注:韭,古韮字。古代在四月初用小羊和韮菜祭司寒之神。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99)《豳风七月》)

        “韭”就是韭菜,我们大概都吃过,在古人眼里,“韭”是一大类植物的总称,汉字部首中即有“韭”。下面是我摘抄的《汉语大字典》韭jiǔ字条:

        韭菜。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丛生,叶细长而扁,夏秋间开小白花。叶和花嫩时供蔬食,是普通蔬菜。种子可供药用。如:韭黄;韭菜。《齐民要术种葵》:“谚曰:‘触露不掐葵,日中不剪韭。’”清-顾贞观《灌园》:“早韭和露茁。晚菘凌霜翻。”

        韭菜的特点就是叶子长到一定长度后剪下来就可作蔬菜,而余下的部分还会长出新的叶子,这一特点大家都清楚,所以还形成了民谚:“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东汉谚语(崔寔引)》)

        韭菜味道很冲,但非常鲜美,所以历代诗人都有吟咏:

        初菘向堪把,时韭日离离。(南朝-梁-沈约《行园诗》)

        腰镰欲何之,东园刈秋韭。(唐-王昌龄《题灞池二首》)

        夜雨翦春韭,新炊间黄粱。(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漠漠谁家园,秋韭花初白。(唐-白居易《邓州路中作》)

        何处春来,试烦君向盘中看。韭黄犹短。玉指呵寒翦。(南宋-王千秋《点绛唇》)

        不过这韭菜到了现代,在植物分类里却变成了葱的手下——属于百合科(Liliaceae)葱属(Allium),下面就是六种比较常见的“韭”(简介摘自《中国植物志》,图片出自《中国植物图像库》):

        根茎组(Sect. Rhiziridium)中有四种:

        Allium tuberosum Rottl. ex Spreng.——韭。

        ——全国广泛栽培,亦有野生植株,但北方的为野化植株。原产亚洲东南部。叶、花葶和花均作蔬菜食用;种子入药。

        本种与野韭A. ramosum L.极为相似,有时在标本上很难区别。不同处在于野韭的叶为三棱状条形,背面因纵棱隆起而成龙骨状,中空,花被片常具红色中脉,此外叶缘和沿纵棱常具细的糙齿,这一特征也可供参考。至于花被片的长短,花丝的长短以及蒴果裂爿的形态虽有人认为可作分种根据,但据我们的观察它们的性状是不很稳定而交叉的。

        在市上供应的韭中,特别是南部地区,有的叶为中空的近三棱状条形,由于未见到花,其地位尚待进一步研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llium ramosum L.——野韭。

        ——产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生于海拔460-2100米的向阳山坡、草坡或草地上。

        叶可食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llium senescens L.——山韭,又称:岩葱。

        ——产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东部)、新疆(西北部)和河南(西北部)。生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草原、草甸或山坡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llium tenuissimum L.——细叶韭,又称:细丝韭,丝葱。

        ——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四川、陕西、宁夏、河南、江苏和浙江。生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坡、草地或沙丘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还有合被组(Sect. Caloscordum)的Allium tubiflorum Rendle——合被韭。

        ——产四川、湖北、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和河北。生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坡、石缝或灌丛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以及单生组(Sect. Haplostemon)的Allium thunbergii G. Don——球序韭。

        ——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南部)、河南、湖北(东部)、江苏和台湾。生于海拔1300米以下的山坡、草地或林缘。

        本种的外形很象藠头A. chinense G. Don,但藠头的花葶侧生,叶为具3-5棱的圆柱状,中空,内轮花丝基部具2齿。这些特征易与本种区别: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韭”是所谓“荤菜”——气味特殊的“臭菜”的代表,“韭”字成为部首应该也与此有关,那些常见的“荤菜”大都在百合科(Liliaceae)葱属(Allium)中,首先是“薤”,据《汉语大字典》:

        薤xiè,藠头。百合科。多年生草本。鳞茎作蔬菜。《礼记内则》:“脂用葱,膏用薤。”《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二薤露》:“薤上露,何易晞。”《本草纲目菜部薤》:“薤,韭类也,故字从韭……今人因其根白,呼为藠子,江南人讹为莜子,其叶类葱而根如蒜。”

        由此可见,“薤”在古代一度很常见,不过到后来似乎不那么常见了,可能是被味道更冲的蒜取代了,但说不定和气候变化也有些关系,“薤”不耐寒。“薤”常见的有两种,也属于单生组(Sect. Haplostemon):

        Allium chinense G. Don——藠头,又称:薤,荞头。

        ——原产我国。在长江流域和以南各省区广泛栽培,也有野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llium macrostemon Bunge——薤白,又称:小根蒜,密花小根蒜,团葱。

        ——除新疆、青海外,全国各省区均产。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坡、丘陵、山谷或草地上,极少数地区(云南和西藏)在海拔3000米的山坡上也有。

        鳞茎作药用,也可作蔬菜食用,在少数地区已有栽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再下来的“荤菜”就是现在非常常见的、也都属于百合科(Liliaceae)葱属(Allium)的葱、蒜和洋葱了:

        葱组(Sect. Schoenoprasum)的Allium fistulosum L.——葱。

        ——全国各地广泛栽培。

        作蔬菜食用,鳞茎和种子亦入药: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长齿组(Sect. Porrum)的Allium sativum L.——蒜,又称葫。

        ——原产亚洲西部或欧洲。世界上已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我国南北普遍栽培,幼苗、花葶和鳞茎均供蔬食,鳞茎还可以作药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洋葱组(Sect. Cepa)的Allium cepa L.——洋葱。

        ——原产亚洲西部,在国内外均广泛栽培。

        鳞茎供食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