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话商君】说战国 九,关于宴会赋诗(下) -- 履虎尾

共:💬3 🌺2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家园 【话商君】说战国 九,关于宴会赋诗(下)

    孔子同“诗”关系极为密切,据说,《诗经》就是孔子选编删改而成的。《诗》是孔子教学内容“六艺”中的一个。孔子欢喜说诗,欢喜劝人学诗,对弟子更是耳提面命。话说得多了,个别学生便产生了疑虑,于是就有了下面的这个故事。

    弟子陈亢,想着先生大概会给自己的儿子孔鲤“开小灶”,就去询问师弟:“伯鱼啊,这几天先生有什么单独对你的教诲吗?”孔鲤回答:“没有啊。”陈亢说:“前几天你和先生在院子里单独相见,都跟你说啥悄悄话啦?”孔鲤回答曰:“第一次父亲问我:‘学《诗》了吗?’我回答说:‘还没有。’父亲说:‘不学诗,就不能言谈应对。’我退下来就学《诗》。另一次问我:‘学《礼》了吗?’我说:‘还没有。’父亲说:‘不学礼,就没有立身的根本。’我就退下学习《礼》。就是这么这两件事。”陈亢听了感慨万千,说:“我只问一句话却知道了三件事:知道了《诗》的重要;知道了《礼》的重要;还知道了正人君子从不偏爱自己的孩子,对所有弟子一视同仁。”这个典故,就叫做“趋庭鲤对”,出自《论语季氏》。

    在《阳货》篇里记载,孔子再次教育自己的儿子说:“你学习《周南》、《召南》了没有?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那就像空对着墙壁而站立着一样啊!”

    《论语》中,有关“诗”的记载可谓比比皆是。

    在《泰伯》篇里,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在《述而》篇里记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在《子路》篇里有:“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在《为政》篇里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在《阳货》篇里,更有一段直接叙述学诗目的的话,孔子教诲弟子们说:“年青人为什么不认真学习《诗》呢?《诗》的用途非常广泛,它可以触发感情志意,可以观察世界,可以交结人物,还可以抒发怨愤不平的情感。说近了诗可以侍奉父母,远了讲诗可以侍奉国君。最起码的,通过学诗可以增长见识,多认识动植物的名称吧。

    原文是: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的用途如此广泛,可是,在社会生活中,又是怎样具体的运用呢?《论语》中有两个例子,通过这两个生动的例子,孔子把诗的具体用法形象地教给了我们。

    第一个例子在《学而》篇。子贡向老师请教说:“贫穷却不谄媚,很有骨气;富有却不傲慢,仗势欺人。老师,能做到这一步就很可以了吧?”孔子回答说:“是的,基本可以了,但是还不够,还应该更前进一步。贫穷却开开心心,富有却彬彬有礼。”子贡明白了,说道:“人不能自满,要继续学习,要不断地磨练,《诗经》里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非常高兴,说道:“已经可以同赐(子贡)谈论《诗》了,他居然能够能有所发挥,告诉他如何去,他就知道怎样来了。”

    原文是: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所引用的这四个比喻出自《诗经卫风淇澳》:

    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原诗共三章,这四个比喻出在第一章,翻译成白话,就是:“淇水河湾,翠竹竿竿。英俊少年,如象牙圆润,如翠玉一般。庄重轩昂,大方威严。如此君子,叫我如何不思念!”

    “如切如磋”,是对骨器牙器的加工;“如琢如磨”,是对玉器的琢磨。诗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四个比喻,是用来形容英俊少年的外表的。子贡借用这句“淇澳”,来比喻人要经常学习,加强修养,不断地磨练自己,提高自己。学习提高的过程就如同骨器玉器的仔细加工一样。子贡的比喻非常确切,因此得到老师的夸奖。孔子教导弟子,宴会赋诗,就是这样来赋的。

    在《八佾》篇里有另一个更形象的应用“诗”的例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在此引用了三句诗,前两句或出自《诗经卫风硕人》,这是用来刻画描写卫庄公夫人庄姜美貌的句子。原诗第二章共七句:“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末尾两句同子夏所引的前两句相同。子夏所引用的第三句“素以为绚兮”不知出处,或许这三句是出自另外的一首诗?不知道了。

    子夏所引三句诗以及子夏同孔子的问答,历来有多种解释。俺履虎尾也试着解释一下:

    “巧笑倩兮”,巧者,小也,俗语“小巧玲珑”里的“巧”,就取的这个意思。“巧笑”,就是小小的一笑,呵呵——微微一笑也。笑这个行为动作,是男女有别的,男子有男子的笑法,女子有女子的笑法。男人开心了要笑,必须哈哈大笑,要爽朗地笑,不羁地笑,咧开嘴巴捧腹大笑。而女子,讲究“笑不露齿”,要轻轻地笑,含蓄地笑,抿着嘴笑,亦即“巧笑”小小的一笑也。反过来不行吗?男人就不能抿嘴小笑,女子就不能开怀大笑吗?呵呵,偶尔为之或许尚可,经常性的总是如此则糟了。男子总是抿嘴微笑,会显得猥琐,太“娘”了。女子呢,呵呵,不说了不言而喻。“巧笑倩兮”是说,轻轻地一笑,无比美好,如同一朵美丽的鲜花。

    “美目盼兮”,盼者,分目也,成语“秋波流慧”就是这个意思。原来,用眼睛看人,也是有所区别的。看同性的时候,可以全神贯注,目不旁移,盯死了看,不是有句成语“青目有加”吗!而看异性,特别是女子看异性时则不能如此,女子看异性只能是轻轻地扫上一眼,微微地瞄上一眼,眼光一掠即过,不可片刻停留。女子如果死死地盯住人,喂喂,呵呵,你花痴啊!《西厢记》中有一句台词写得不错,“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王实甫的这句曲子,一直被人赞不绝口,其实,这句“临去秋波那一转”,不过是“美目盼兮”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素以为绚兮”这句,说的是美人的衣裙。“素”,为生丝所织,是最简单最廉价最低档次的丝织品,由于“素”是白颜色的,因此也可以把“素”理解为白色。而“绚”,是鲜艳,美丽的意思。普普通通的一件素衣,更衬托出她的华丽,这就是“素以为绚兮”。履虎尾年轻时学习欣赏老人家诗词,各种解读中有两家讲解处于显学地位,一家是郭家,一家是陈家。诗人元帅在点评“红妆素裹”句子时,引用了一句川中俗语,说是“男要俏,一身皂;女要俏,一身孝”。这俗语的后半句,难道不是“素以为绚兮”的最好注脚吗?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三句诗所描述的对象,应该是一位画图中的女子。每一句诗中有两个形容词,一共六个形容词。这六个形容词可以分为两组,一组是“巧、盼、素”,另一组是“倩、美、绚”。诗的原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用“巧、盼、素”, 烘托出“倩、美、绚”,从而刻画出一位绝世佳人。

    对于诗的内容以及写作方法,子夏应该是清楚的,子夏所不知道的是,这样的一首描写美女的诗,在宴会之上赋出,能够用来抒发什么情怀呢?老师给他的回答是:“先要有白色的底子,譬如一幅素帛,然后才能在上面绘画——‘绘事后素’。”子夏仔细捉摸老师的话,绞尽脑汁使劲地想:先有“巧、盼、素”,后有“倩、美、绚”;先有“素”,后有“绘事”……老师暗指的,莫非是“礼乐”与“衣食”的关系?子夏觉得似乎明白了老师的意思,但还不敢十分把握,于是子夏试探着问道:“先生所讲,莫非是先要有了衣食仓廪之类的经济基础,然后才有礼乐一类的上层建筑?就是、就是‘礼后乎’?”孔子一听,知道弟子已经学会运用诗了,非常高兴,于是大大地夸奖了子夏一番。

    关键词(Tags): #切磋琢磨#巧笑倩兮#素以为绚兮通宝推:波波粥,
    • 家园 孔老夫子同样也有这样的话啊

      巧言令色者,鲜矣仁,孔夫子讲究诗经并不仅仅是对辞藻的解读,更希望弟子能按照相关的道理为人处事。宰我这样的就算能把诗经讲的头头是道,能算夫子的高徒么?后世对夫子的言辞解读很多就是仅有诠释而不能行也。

    • 家园 从小就读着一张白纸好作画这样的字句长大

      我几乎默认一般的将“绘事后素”理解为绘事后于素。

      读了您的文,又百度了一下,才发现说法还真不少。都是一家之言。

      素和绚相对,您认为礼和衣食相对,朱熹等认为礼和仁义相对,看绘事后素的百科词条里,有人认为礼和乐相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