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高考啊,高考,我的1999 -- lervine

共:💬13 🌺8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高考啊,高考,我的1999

    “没有经历过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这句话不是哪个名人说的,是我自己的感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的孩子们可能无法感觉到当年能够上大学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了。

    其实本人年纪不大,99年参加的高考,和西西河里的各位前辈不能比。但是99级有自己的特殊性,还是值得写写。

    首先,扩招。99年是全国大学扩招的第一年,全国普通高校扩招比例据说超过40%。

    第二,非典。99级大学毕业的03年,正好是非典时期,互联网泡沫已经破灭,房地产组建成为中国新型的经济热点。又由于非典的影响,企业招聘萎缩,大学生毕业的起薪大幅度下降。

    这篇小文里对这些国家大事都不会讲,只说本人的高考经历。

    篇1:投胎

    中国宪法规定“每个公民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要是宪法可以作为审判依据的话,估计教育部早就败诉无数次了。

    本人不幸,投胎到了湖北某市。

    湖北……

    “惟楚有才”、“九头鸟”、黄冈中学等等的这些,造就了湖北在中国全国高考中始终处于前三名的录取分数线。同样参加同一场考试,使用相同试卷的云南(非特指什么,仅仅举例)考生,也许在满分750的考试中考到540,就可以进入湖北考生要考到630以上才能进入的某大学某系了。这个是否违背宪法关于平等受教育权利的条款呢?我不知道。

    投胎问题造就了本人从记事起,头上始终悬挂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高考。家长们无时不刻的提醒本人“高考”的重要性。

    小学升初中,很重要。没有好初中怎么进好高中。

    初中升高中,很重要。没有好高中怎么可能进大学。

    简单的描述下本人所处的城市的教育状况:

    小学,和全国一样跟着户口本划区,去上对应的小学。

    初中,没有重点初中(名义上,其实家长们对哪个初中好是相当的敏感),小学毕业直接进对应的初中。

    高中,市内有3所省重点高中(40万的城区人口3所省重点哦):

    市一中,招收市内各初中毕业生;

    B高,招收室内各初中毕业生,另外还招收其他各县的初中毕业生;

    C高,属于某国家巨型企业,但是也招收一定数量的本市初中毕业生。

    其他高中还有个市重点高中和若干普通高中,基本处于校门口每隔几年会张贴一张大红底色描金字的大字报“喜报:今年本高中某考生考上1本xx大学”的水准。每逢这种盛事,中学里说不定还会拿出一笔小钱,在市电视台点歌节目中点首歌特别强调一下。

    大学一所,是在原来本市的师专、医专等学校合并后成立了一所“大学”,在本市市民心目中,该大学的含金量是低于市一中和B高的,这两所高中的毕业生要是进了本市的这所大学,那是相当丢人的事情。

    而本人就出生在这个城市里的一个普通家庭里。

    篇2:小学

    当时本地区的规定是儿童满7周岁上小学,可我的父母不知道听谁说了“孩子读书早点好”的理论,在我刚满6岁的时候就要把我塞进小学(本人8月底生日)。

    当时户口所在地的对口小学死活不让我入学,另外那时候该小学对应的n中在市民心目中的形象是“尽出小流氓”,所以父母动用关系网,把我弄到了个离家1KM的一个小学上学去了,而其对应的初中是n-1中。还好城市小,也不是特别的远。关键是能避开那个“尽出小流氓”的n中。

    小学6年没有什么太多值得描述的好玩的事情,除了本人鬼使神差的在6年级的时候获得了一个“华罗庚数学竞赛”的全国二等奖,就此成为了老师心目中的优质学生和重点培养对象,然后多了无数的作业和课外练习。

    还有就是由于本人比同班同学基本小了1岁,所以这个身体发育跟不上大队人马,导致一直坐在教室前排。同年龄段的兄弟姐妹们不知道是否还记得当时有个“全国小学生体育达标标准”,学校每年举行一次的“达标运动会”是我必然出丑的时间,痛苦的回忆啊。

    本人小学期间除了体育不好,学习好、思想也还好。第一批加入了少先队,在历任班主任的信任下,担任了本班的中队长一职长达5年之久。

    在老师们的尽心尽力的教育下,本人终于在全区(市区当时分3个区,每个区的小学毕业考试统一出题)小学毕业考试中,以语文98分、数学100分,总分198的成绩,荣登区第一。

    然后,搞笑的事情来了……

    篇3:初中生活

    小学毕业考了全区第一,有什么搞笑的事情发生呢?其实搞笑的事情和本人无关。

    上篇中提到了n中和n-1中两所初中。其中被我父母避开的n中,在我上小学的6年内,经过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终于摆脱了“尽出小流氓”的称号,其教学成果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充分认可。而我原本会进的n-1中,却在6年内不思进取,悲剧的接过了市民心目中“尽出小流氓”这一称号的接力棒。

    这个时候,我的麻烦就来了。根据小学对口原则,我必须进到n-1中继续就读,而在6年前避开的n中成为了我父母心目中新的“好初中”。怎么办?再次动用关系网折腾呗。

    还好俺顶着“区第一”、“二等奖”的头衔,还算顺利的进入了n中,并且进入了n中当年的“关系户班”——这个班里面的“关系户”太多,所以师资配置比较好,所有老师基本都顶着“教研组长”的头衔。而我,还获得了“男生班长”这一官职。

    “男生班长”这一官职还有一位平级同事“女生班长”,两位班长按周轮值。这制度完全是我们班主任“男女平等从娃娃抓起”思想下的产物。

    我的这位女同事也还是熟人,是原来小学隔壁班的中队长,我们两人在少先队的各项工作中经常见面。在小学毕业考试中,她的成绩为总分197,比我少1分,全区第二。为什么我们两会同班呢,她不是应该去读n-1中吗?人家爷爷是n中的退休校长。结果她成为了我很长时间内巨大的心理阴影,父母一直念叨的“别人家的好孩子”。

    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我过的基本顺利。全年级第一么肯定是不可能的,全班第一也不可能——该位置被我那位女同事牢牢占据了3年之久,而且人家还在3年内的各个期中、期末考试中,一半得到年级第一,一半得到年级第二。我嘛,基本在班级的3-10名之间不停的进行布朗运动。

    身体的发育也终于在初二升初三的暑假期间赶上了我的同学们,我的身高终于超过了170cm,五官也终于长开了,按我妈的说法,当时的我“还蛮帅的,有点像陆毅”。

    嘿嘿,我在某些时候也能感受到来自女同学的“异样”的眼光。

    篇4:中考

    从初三开始,生活开始变得紧张了。

    整个初三的下学期,学校每半个月进行一次中考模拟考。模拟考相当的正规,初一和初二的小破孩儿们被赶到实验室上课,在模拟考的两天内为我们腾出教室作为考场。初三的所有班级打乱建制,按照上一次模拟考的全年级成绩排名,1-30名进1考场,31-60进2考场,以此类推。

    而我嘛,在老师们的教诲下,在老爸的体罚下(体罚工具包含:木尺、鞋底、手掌,还好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结束了在成绩排名单上的布朗运动。从1考场的最后一排逐渐往前,最终稳定在1考场的第二排。

    在经历了若干次模拟考后,中考终于临近了。

    中考的前哨战是体育考试,体育考试有铅球、立定跳远、50米跑3个项目,按照每个项目在中考成绩中有5分,总共15分。15分啊,同志们!!!为了这15分,体育老师们拼了,对1考场和2考场的所有同学们,根据每个人的身体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和强化,其他的同学也进行集体训练。

    我当时身高已经172了,体重也有65kg,在我们这个靠近重庆的湖北小城市,当年这也算是比较大的个儿了。而且3项都是我的强项(我的体质很奇怪,爆发力项目都很强,耐力和技巧型项目都比较差),我对这15分那是志在必得。

    体育考试在市一中进行,我们初中的体育老师带好了每个尺码的铁钉跑鞋若干双、滑石粉若干桶,做了最充分的准备工作。听说某些同学的父母还给自家孩子搞到点“兴奋剂”啥的,不过这就无法考证了。

    考试过程很平淡,我正常发挥,全揽15分,首战告捷。

    中考的考场就在本校教学楼,教学楼外用石灰粉划出了考场范围,无关人事不得进入。考卷早一天就用押运车运到了学校。

    靠前15分钟铃响,考生们按照准考证进入考场并寻找到自己的位置,而监考老师早就已经在里面守候了,当然,监考老师肯定不会是本校的。

    所有人入座以后,监考老师就开始逐一的核对准考证和考生是否对应了。

    考试有6门,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没个科目的总分不一样,具体的分数是多少已经记不起来了,只记得当年的物理考试有个关于浮力的计算题稍微有点欺骗性,考完互相交流的时候有些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答案,被我点明了他们的错误所在,有位答错题的同学混杂着错愕和失望的表情一直在我记忆中不曾忘记。

    考试本身对我来说没啥难度,个人发挥也都正常,考完试的那天晚上我就彻底的放松了,和老爸一同事的儿子玩着“忍者神龟”游戏到了很晚。这位同事的儿子和我同一初中,也是当届中考生。我和他在游戏的时候,他的父亲和我的父亲就手拿着志愿填报表不停的讨论、抽烟。

    这一晚的记忆其实挺深刻的:当年本市高中录取比例只有50%,也就是说有一半的初中毕业生在中考后只能去就读技校、中专等职业学校,然后在3年后就业,无法继续进入高校深造。在我的家庭观点中,不能上大学就意味着失败。所以我的志愿填写很简单,高中以外一律不填。

    在上哪一个高中的选择上,一中是我唯一的选择。因为一中的教学思想更加开放,在应试的同时还算让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B中,“死读书,管得严”是本市市民对它的观感,实际上在这可怜的学校上学的孩子们,每半个月只有1天的假期;C中,离家远,教学质量相比一中和B中也差一些,更不考虑了。

    所以当天晚上在我的自信的鼓励下,我父亲在志愿填报表上填写的省重点一档的第一志愿是“一中”、第二志愿也是“一中”、第三志愿还是“一中”,其他的市重点、普通高中、中专、技校等等全部留白,也算是某种意义的“破釜沉舟”吧。

    考完后的估分啥的,没啥好说的,自己心里有数。就这样一直轻松度日,直到了成绩放榜那一天。

    那一天一大早,真的非常早,我记得天也就蒙蒙亮,这可是在夏天啊。父亲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去了学校,一路上父子两人无语,短短800米的路程,好像走的特别的慢。

    到了学校,大门还没开,在门口已经聚集了一些同学和他们的家长。等了不久,我的班主任骑着自行车也来了,她满脸笑容的和各位家长打着招呼,走到我面前的时候更是笑的开心,拍拍我的肩对我父亲说了句:“这次你儿子给你挣脸了。”这句话我估计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听到这句话,我父亲彻底放松了,握着班主任的手笨拙的感谢了几句,可怜我那能言善道的父亲,估计那时候也是头脑一片空白吧。班主任也没空和我们多说,和其他几位认识的家长寒暄了几句就从大门旁边的收发室闪进了学校。

    没过多久(也可能是父亲和我的心态已经放松了,时间过的特别快)学校大门开了,等待的人们一拥而上挤到了成绩榜前。成绩榜是按成绩进行排名的,没花多少时间我就在榜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因为我的名字就在第二名,全校的第二名。我们班大丰收,除了全校第一旁落他班以外,包揽了2-7名,怪不得班主任的心情如此的好,她肯定在之前一天晚上就已经知道了结果了。而我那位老同事“女生班长”,这次终于掉到了全校前二名以外,排名第三,相比3年前的小升初考试,和我的分差扩大了一倍,从1分变成了2分。

    知道了分数,我去一中也就成了板上钉钉的事情了,按照本市市民的说法,那已经是“一脚踏进了大学门”了。

    通宝推:柴门夜归,文化体制,桥上,
    • 家园 续1

      篇4:高中生活

      当年的市一中一共招收8个班级,每班56名学生。按照所有448名考生的中考成绩进行排名,第1名进1班、第2名进2班……第8名进8班,然后重复循环,第9名进1班,第10名进2班……这样分配学生的好处就是每个班学生的整体实力差距不大。我被分到了2班。

      每个班32个学生是当年上了一中招生分数线的;20个学生是离分数线还差20分以内的,要交5000块的“调剂费”,而这些学生也被称为“调剂生”;还有4位,离招生分数线就有点距离了,根据自己的分数交了2万以上“赞助费”的,被称为“赞助生”。

      普通学生和“调剂生”之间没有啥的区别,大家玩在一起。“赞助生”们,他们的世界和我们不一样,大家也玩不到一起。

      进到市一中,和全市的“精英”们在一起,我就没那么的突出了,被授予“物理课代表”一职,也不知道老师是怎么看上我的。

      当时教我们班物理课的,是1班的班主任,教学经验3年,是一位从本市大学毕业的老师,是一中第一位从本市大学招聘的教师。一中绝大部分教师是从华中师范或其他本科师范院校毕业。

      平心而论这位物理老师对工作还是相当认真负责的,就是本人在她的教导下始终的没有开窍,物理成绩惨不忍睹,始终在及格线上下徘徊,作为物理课代表那是相当的没面子。

      班主任教化学,所以我的化学成绩也稍好,能保持在及格线以上。

      奇怪的是,我的语文、政治、历史的成绩还算不错,数学和英语也能保持在全班10名上下水准。

      这个情况导致了我在高二文理分班的时候,第一想法是去上文科班。

      我父亲还是尊重我的选择,去找班主任说了。结果被班主任一句话就否决了:“好好的男孩子,上什么文科班啊。”

      这里要说明下,我绝对没有对学文的兄弟们有任何的不敬,学文的兄弟们也是“好好的男孩子”。只是在市一中这个学校的环境下班主任说的这样的话,因为一直以来一中的理科成绩强于文科,学生的比重也是同样。高一升到高二后,8个班中,只有2个文科班,6个理科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在一中是很被认可的。

      没办法,去文科班的念头被断了,老老实实的啃数理化吧。仿佛是为了奖励我选择理科的的行动,在高二开始时的班级座位调整中,班主任把我和当时我心目中的“女神”调成了同桌。

      “女神”和我的故事,与我的高考经历没有太多的交集,我们也最终没有成事儿,所以也就不浪费口水了。

      到了高二,我们班的所有老师没有任何的调整。而我的成绩也一如既往没有什么改善的迹象,在历次大考中在班级的第10到第30之间摇摆。而我也始终没有什么改变的觉悟,有去操场打球的机会就绝不在教室呆着。

      也许是为了惩罚我,在高二下学期的期中考试结束后,班主任把我和“女神”分开了,我的同桌换成了全班最不受待见的女同学。

      也许班主任这招有效,我在高二下学期的期末考试又爬回了全班第10。

      篇5:高三

      进入高三了,气氛一下紧张起来。“离高考还有N天”的牌子也挂到了黑板上方。

      新学期新气象,首先任课老师调整。物理、语文两大高考科目的老师更换为刚带完上届高考班的资深教师。

      新的物理老师姓胡,女,个子娇小,比我大8岁,进到同学中毫不起眼,若干次被大门口执勤的学生干部拦下来质问为何不穿校服。华中师范科班毕业,来一中工作刚过3年。她带的第一届学生中就有我表哥,表哥比我高一届,我姨妈的儿子,在一中也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学习好、智商高、态度正。和我一样同为物理课代表,鞍前马后跟随胡老师3年,98年高考的时候,物理成绩146(满分150),物理全校第1,总分也高,进入武汉大学生物系学习,胡老师的得意门生。

      胡老师新官上任,照例要向我这个课代表了解下班级情况。表面工夫做完,就要开始做我的政治思想工作了。胡老师特别指出两点问题:

      1 作为物理课代表,物理成绩总是及格线上下丢不丢人?

      2 作为我表哥的表弟,血缘关系如此之近,智商应该差别不大吧?

      我当时也没反驳胡老师的“血统论”政治上是否正确,小伙子年轻气盛,面对一个比自己矮一头、年纪也大不了多少的女老师,好胜之心被轻易的激起了……

      光做思想工作没用,要提高我的物理成绩还需要实际行动。胡老师的实际行动也很简单,扔给我一本二手书《高中物理经典习题500道》,原所有者就是我表哥。胡老师的话也很简单:“你自己翻翻书看看,你哥这本书已经做完了,你自己看着办。”

      政治工作深入人心,实际行动简单高效。胡老师这是有做政委的天赋啊……

      大家也都知道,高中3年的课程,其实高二结束就差不多结束了。高三就是把所有课程review若干遍以加深理解,然后开始针对高考进行强化训练。

      在胡老师一遍review后,其实也就2个多月的时间吧,我对物理居然开窍了。面对着原先怎么看怎么不明白的“不定项选择题”(一道选择题4个选项,其中有1到4个是正确的,必须选出所有正确选项,所以叫“不定项选择题”)居然再也不糊涂了,而原本视若畏途的“受力分析”也居然不是障碍了。到了高三上学期的期中考试,物理考了130多分(总分150)。

      各位看官不要以为这是那本《高中物理经典习题500道》二手书的作用,其实我拿到书后1题都没做过,我懒,作业够多了没心思再给自己加任务。我就看完了一遍而已,当然连带着把表哥在上面做的密密麻麻的笔记也都看了一遍。

      我觉得物理成绩突飞猛进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老师。胡老师和上一任老师教的内容没有啥区别,就是那本教材。可是优秀的老师和那些不那么优秀的老师相比,她的能耐是让学生开窍,也就是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课本上的内容。这个仅靠填鸭式的教育是不够的,老师需要帮助学生理清脉络,就像武学里打通任督二脉,这样真气才能周身循环一样,理清了知识的脉络,知识也才被学生真正的接受了。

      物理打通了任督二脉,化学在班主任的强力训练下也在稳步的提高,语文本来就是咱的强项(俺的语文成绩,不算作文,在年级里也是排名第一第二的),数学俺也不差,就剩英文了。

      其实咱的英文成绩不能算差,只是英文作文始终拖累我。进入高三后,英文老师对我自发性的改进不抱任何希望了,终于开始上强制手段。

      强制手段也很简单,每周2篇英文作文,自寻题目,写完交她进行当面点评。

      英文老师严格按照计划进行了,结果就是高考时候的英文作文题我已经做过一次,万幸万幸。

    • 家园 续2

      篇6:高考之前

      当高考进入倒计时30天的时候,在其他高考班里弥漫的令人窒息的气氛,在我们班级里居然完全没有。

      这个时候,班级里面所有同学们都在传阅着各种日本漫画,现在想想我们真是奇葩的高考班。

      那些有把握的同学们自然轻松,毕竟该做的准备工作已经做完了。而没有把握的同学也明确知道了自己的定位在哪里,也没有特别的紧张。

      而我,若干次模拟考的成绩表明我的成绩上个二本还是没有问题,努力努力也许能上一本。我本来应该是最紧张的一群人,但是有件事情的发生让我成为了全班最轻松的一个。

      这件事情发生的具体时间已经想不起来了,我估计是99年5月,因为《舰船知识》在1999年4月刊中刊登了一篇关于日本“大隅号”的文章。而这篇文章跟我马上要讲述的事情有非常大的联系。

      99年5月的某一天上午,大连舰艇学院来我校面试招生了,来我校的是两个中校军官。班主任在班级里宣布了这个消息,而我马上兴奋起来。

      其实我一直有从军梦,当年一首《男子汉去飞行》让我初中开始就梦想翱翔蓝天,结果眼睛不争气,在高一的时候戴上了近视眼镜,和蓝天是无缘了。退而求其次,蔚蓝的大海也是我梦想的地方,而海军院校中,我最中意的就是大连舰艇学院,这才是出指挥军官的学校,能当船老大的。

      怀揣着从军的梦想,《舰船知识》、《航空知识》两大杂志我期期都买。而大连舰艇、海军工程等等也早就计划填在高考志愿表中了。当时家人看到我做着布朗运动的成绩排名,觉得军校对我来说也是不错的选择,所以都还是赞同的。

      现在大连舰艇来招生,我怎么可能不去表现下自己?于是乎,现学现卖的和两位中校侃了一通大隅号问题,还有国内舰船的发展状况。当然了,自己当时就一个高中生,对问题哪会有自己的理解,也就是个忽悠。反正我的忽悠似乎很和两位中校的意,中午的时候,老爸就接到他们的电话,邀请我父亲下午去他们下榻的宾馆“具体谈一谈”。

      父亲自然是开心,免不了要在同事间炫耀下,而他的一位同事也自高奋勇陪同前往。父亲的这位同事,就是之前在我中考结束的那天晚上和我父亲抽着烟一起研究高中志愿填报的那位。他的儿子成绩一般,没进到省重点,去了市重点中学,基本也就是三本的出路。这位同事本人是空军中校转业到我父亲的单位,听到我父亲的炫耀,就像一同前去,看看能不能给自己儿子也谋个出路。

      那天晚上放学回家后,父亲开始和我做了认真的谈话。

      首先通报下午和两位军官讨论的内容:

      1 “你儿子我们看中了。小伙子很聪明也很爱海军,我们会重点培养。”两位军官原话。

      2 “视力不是问题。你儿子度数不高,再说实在不行可以去做矫正手术。” 两位军官原话。

      3 “我们只从省重点高中招生,你们市我们一共看中3个,你儿子是其中之一。” 两位军官原话。

      4 “你儿子成绩没问题,我们看了历次模拟考,你儿子只要考场上不出特殊情况,进我们学校没问题。” 两位军官原话。

      听到父亲通报的这些原话,我心里自然是美开了花,这说明我的去向已经定了啊。大连舰艇学院,连学费生活费啥的都不用考虑,连衣服都不用准备。

      但是后面父亲开始严肃的问题了:

      1 毕业分配方向是根据籍贯定去向,我是湖北的,肯定是去东海舰队。

      2 毕业分配上舰只会是驱逐舰或者护卫舰。

      3 上舰后陆地上没有宿舍,住在船上。

      大家应该还能记得96年的台海危机,台海出事东海舰队肯定是首当其冲的上第一线。当然这个对我来说不是问题,军人嘛,不准备打仗养军人干嘛。

      陆地上没有宿舍,以后个人问题如何解决?父亲的单位是长江航运系统的,知道船员家庭的辛苦。当然,那时候的我也没有这个认识。我那时满心想的是99年阅兵,大连舰艇肯定有个方队,不知道自己赶不赶的上。还有就是以后寒暑假回家探亲可以穿着帅气的海军制服,那时候什么小姑娘拿不下来。

      这整个事情最终给予我的,就是高考前期我的极度放松,因为有底了啊,大连舰艇那边等着咱了。

      篇7:高考

      经历了12年的学习,高考终于来了。

      考前3天,学校放假。每个学生回家放松。

      而我母亲作为一个老纺织工人,在那个“减产压锭”的年代,也光荣的提前退休了,专心在家调养我的身体。我的体重也猛增到72公斤,不是胖,是壮。身体状态极好,饭量大,睡眠更是正常,躺倒就着,睁眼就起。

      三天在家的假期,每天早上醒来看书做题,中午吃饭然后午睡,下午继续看书做题,晚饭吃完出去散步,在公园里和人家踢踢足球。散步过程母亲全程陪伴,防止任何意外产生。

      考前最后一天,返回学校熟悉考场。考场就在本校,我也算是主场作战了。削铅笔、钢笔灌墨水、橡皮、反复确认准考证这些基本工作就不提了,大家都一样。

      终于的终于,7月7日到了。

      当天父亲没有送我去学校,估计是怕我心里压力大。当然也不准我骑车过去,一定要我坐中巴车,其实就2公里的路,骑车一会儿就到,路上车也少,没啥不安全的。但是为了以防万一,还是坐车去了学校。

      学校门口自然是堆满了送考的家长们,他们只能在校门外张望,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

      进了学校,跨过两道警戒线,最后一道线上居然还有武警叔叔给我们站岗。考场就设在教学楼,里校门外的马路有100多米,马路上的噪音也传不过来,当然各位司机师傅也很自觉的不会在考场外的马路上鸣笛。

      记得当时最大的感受就是热,那时候的教室里根本没有空调。不过等考试开始后,也就心定下来,也感觉不到什么热了。

      语文考试第一门,咱的强项,没啥好说的。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几年的《科幻知识》没有百看,白捡的便宜。

      中午考完,悠然走出考场,居然被一位不认识的美女拦了下来。

      这位美女是本市电视台的主持人,在高考现场采访考生,可能见咱五官清秀身材匀称,又悠悠然的状态,觉得我是被采访的好对象,就上来问我对于语文考试的看法。看法么,作文出题比较新颖,其他题目难度不大。短短几句就结束了采访。

      出了校门,发现父亲在等我,其实他还是不放心,来接我回家。在回去的路上和他说说采访的事情,也告诉他语文考试没啥难度。父亲也没多问。

      回到家中,母亲自然是好吃好喝的准备好了,吃完午睡30分钟,睡的很香。起床洗个脸,再把物理书翻翻,虽然这个是我最有把握的科目,但好歹应个景吧。

      下午继续一个人去考场,心情很放松。考试开始后还是老一套的检查身份证。卷子发下来以后前后简单翻看了一下,没有什么奇怪的题型,开始做题。

      物理考试我做题的速度非常快,中途也没有什么障碍。等我把试卷已经全部完成的时候,看看手表,考试时间才过去了一半多点,周围的同学们也都还在埋头苦干中。监考老师看到我坐直了身子,过来看了看我的情况,发现我已经是答完的状态了,好心的提醒我要我仔细检查。我干脆找他再要了一张草稿纸,埋下头,把整个试卷重新做了一遍。

      第二遍速度比第一遍还快,做完后离考试结束还有30分钟。核对一下两遍答题的答案,没有任何出入。再拿起正式的试卷前前后后检查,就这样耗到了考试结束的铃声。

      回家过程没有啥好说的了,轻松愉快坐上中巴车。回到家中洗了个澡,把明天要用的文具准备一下,看会电视开始吃饭。明天的考试是数学和化学,没有什么特别要再加深记忆的内容了。随便翻翻书,早早的就睡觉了。

      第二天的上午的数学考试,给了所有考生一闷棍。考卷正反一共6面,反面最后3道大题不是一般的难。好在咱的应试经验丰富,迅速判断最后两题要花的时间会很漫长,先抖擞精神搞定前面的内容。

      可是前面的题目的难度也不小,消耗了我大量的时间,当最后2道大题还没动笔的时候,离考试结束只有1个小时了。以最快速度检查完前面题目的答案,这个时候肯定没时间再做一遍两两对照了,只能通过计算结果简单反推一下就算完。留了大概45分钟时间来攻最后的2个山头。

      数学考试的大题,记分标准是按步骤给分,每个关键步骤只要推到就有相应的分数。所以我就迅速的将2道大题推算到我思路断掉的部分,预计每道题能拿到一半左右的分数。还没空检查,考试就结束了。

      出考场后发现,和前两场考试结束后大家的轻松不一样,同学们明显的沉默了,每个人都没啥心思说话。看到这样我反问没那么的忐忑了,既然大家都一样,那我也不会是特别的差。高考就是这样,只要你比别人多1分,你就可以踩在他们的肩膀上进大学。

      中午回家和父母抱怨了下数学题目的难度,他们也没啥表示。估计心里也着急,但是怕影响我心情才啥都不说。

      吃午饭睡午觉,我的神经也是大条,居然还睡得着。下午抖擞精神再战化学吧。

      化学其实也算我的弱项之一了,在班主任的强力推动下,也还不是非常有把握。

      考试过程记不清楚了,不是特别的轻松,也没有什么太紧张的。考试结束回家,也没有和同学对个答案啥的。在自己没把握的科目中,万一对出的答案证明自己错了,不是给自己找不痛快吗?也许还会影响最后的英文考试。

      反正在这种气氛下,第二天晚上的晚饭也没有第一天的轻松了。吃完饭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面,把基本英文课本后面的单词表翻了翻,确认下记忆。然后就是把所有被英文老师单独点评过的作文拿出来看看,再读读老师的点评。最后把所有模拟考英文试卷上,自己做错的题目看看,确认自己明白了每道题目自己做错的原因。就这么点事情干完,时间已经到了22点半了。洗澡睡觉不提。

      高考的最后一天是个阴天,没有了太阳的照射,气温下降了一些。发下英文试卷,先翻到最后看看作文题。作文题是一张图片,画的是一个学校的简单俯视图,要求根据这张图片表述学校。看完题目,心里美开了花,这个题目咱做过!

      大家不要简单的猜测老师们在考前猜题有多们准确,更不可能有考题提前泄露啥的猫腻。这个作文题,其实是某高中英文学习杂志在98年左右的一道范例题。而这道范例题,被我找出来后原样照抄了一遍,交给英文老师作为我的例行“加餐”。老师还认真点评过,指出几个地方如何如何写更好啥的。昨天在复习的时候,我不是把所有作文都翻看了一遍吗?照着范例来一遍,分数肯定差不了。

      考试过程中,还是有不少自己不会的题目,阅读理解题也没有完全的看懂。但我已经确认自己尽到了全力,在自己有把握的题目上不会出现低级错误导致丢分。

      考试结束的铃声一响,整个人都要几乎瘫倒在课桌上。高考就这么结束了吗?12年的求学生涯的终点线就这样被我越过了吗?精神恍惚的状态没有持续几秒钟,随之而来的是莫名的狂喜,没有高考了,千钧的压力没有了,感觉整个人恨不得飞起来。

      随着同样放松状态的同学们,走到位于篮球场上的集合点,一些同学们已经开始向空中抛洒随身携带的复习资料了。我没有加入他们的行动,我的资料还要留给表妹,她也在市一中,明年高考。我们家的传统就是这样,所有的资料表哥用完给我,我用完后再加上自己新增的一部分传给表妹。

      班主任迅速的把几个要报考外语专业的同学从人群里面拉出来送到休息室。他们稍后还有场英文听力加试。返过头来再向我们这些撒开了欢儿的家伙们宣布明天何时到校,届时老师们会拿着本次考试的标准答案来进行讲解,而我们也要尽可能的估算出自己的分数,作为志愿填报的依据。

      解散后,我想拉着几个铁哥们去打篮球,学校里肯定是不让打的,但是托其中一个哥们父亲的忙,我们能享受他单位的专业球场。哥们们肯定是完全赞同,其中一个还规划了打球结束后的安排:先回家吃午饭,换好衣服集合打球,然后一起在外面找个小饭馆吃晚饭,最后去游戏机房租3台PlayStation玩到22点再回家。这样的安排当然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

      讨论着马上开始的快乐计划,几个哥们走出校门,迅速在接考的人群中找到了自己的双亲。大人们互相说了几句“你儿子肯定没问题”之类的空话后,一致否决了我们的快乐计划,也不是全部否决,只是要求我们打完球回家吃饭,playstion就算了,明天还要回学校的。

      吃完午饭,换好球衣球鞋,快快乐乐的打完篮球,带着一身臭汗和黑泥回到家中,洗澡。吃完晚饭,家里的气氛就开始变的紧张了。

      父亲要我尽可能详细的描述每场考试的经过,在哪里答题不顺啦,在哪里出现过错误又修改了啊,一切信息都务必详细的回忆并交代。

      而我对此是完全的不在乎,咱自己心里有底,就算还没看到标准答案,总分没有600也有580,进个一本都够了,更何况大连舰艇还在等着我。

      心中的不耐烦自然在交代过程中流露出来,父亲若干次要我端正态度,在若干+1次发现我的敷衍后放弃了,嘱咐我明天估分的时候认真点,不要出现太大的分数落差。

    • 家园 在西西河还能看到个高中师兄呢!这是缘分啊!
    • 家园 续3

      篇8:高考后

      考试结束第二天,所有考生回到学校,坐进教室等待老师。班主任在教室的最后压阵,所有任课老师一个一个来过堂,详细讲解每道题的标准答案或评分标准。我记得评讲的过程是很快的,毕竟只说答案,不用讲解答题过程和思路。讲评完毕就是下到每个考生面前,查看估分结果,有任何疑问都马上解答。

      我记得最清晰的就是在胡老师讲评完物理后,走到我面前问我考的怎么样。而我的回答是:“好像没发现有错的地方。”

      胡:“你真的确定没有任何错的地方?”

      我:“真没发现,太简单了,考试中我做了两遍,两遍的答案都一样。”

      就这样的对答,反复进行了3次,惊动了压阵的班主任,他也走上来和胡老师一起把我审问了一遍,最终相信我没在敷衍他们,而是仔细的回忆了自己的答题过程。

      胡老师的表情变得怪异了,是一种开心混杂忧郁的表情。我作为学生很难理解她当时的心情,不过那个怪异的表情我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眉角上扬,这是高兴;眉头又要紧锁,这是担心。

      5个科目讲评完毕,由于有作文等主观题的存在,估分不可能非常精确。我的估分结果是:最低600,应该有620,搞的不好有640。最高和最低相比浮动也就7%左右,应该靠谱。反正班主任对我的这个估算已经是相当的满意了,毕竟过了600就代表着妥妥的一本。

      估分结束,每位同学或开心或失望或无所谓,反正我们的任务结束了。班主任通知明天开家长会,每个学生带一位家长来学校,统一下发志愿填报表,并讲解填报要点。教室里的座位肯定不够,再去别的教室每人搬一个凳子过来。然后解散。

      回到家中,转告父亲明天的安排。父亲也不说话,重新拿起那本已经翻了无数遍的《高考志愿填报指南》小册子翻看起来。湖北省教委每年会给所有高考考生这本《指南》,里面罗列之前3年,所有高校各个专业在湖北的招生名额、报考人数、提档线和最低录取分数。有了这本小册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估分来选择填报的学校和专业。

      忘记交代志愿填报规则了。99年是湖北省第一次实行“估分填志愿”,也就是说在高考结束,分数公布之前就需要填报好志愿并上交,之后无法更改。这种方式比之前的“考前填志愿”更不容易出现考生因为考试中发挥失常而造成的高考失利。

      其实父亲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选择:

      提前录取批: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本科第一批:华东师范大学(有个亲戚在该校任职,可以关照下我的大学生活)

      华中理工大学(改名前的 华中科技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武汉工业大学(改名前的 武汉理工大学)

      其他全部留白,毕竟我估分不出错的话,最差情况的600分也足够我上个一本大学了。这些大学父亲还在犹豫的就是华东师范和华中理工到底谁放第一的问题。

      第二天一早和父亲到了学校,原来的教室因为涌进比平时多一倍的人显得很拥挤。天气也很炎热,但是除了讲台上的班主任没人说话。

      班主任的开场白是一句他自创的名言:“攻北京、占上海、死守武汉。”

      北京,首善之都。清华、北大赫赫有名。其他还有北邮、北航等一大批知名理工院校。

      上海,繁华之处。复旦、交大、同济、华东师范,也都是好的选择。

      武汉,高校众多。武大、华工等等好学校不少。离家也近。

      至于本地的那所高校,班主任是不会提的,自己的学生去了那里,他这张老脸往哪儿搁啊?

      然后就是志愿填报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同一批的学校,填报的时候前后两个学校最好档次要拉开一点,防止被第一志愿学校退档后,第二志愿学校已经完成提档。其他的要点就记不清楚了,反正就是“好学校比好专业重要。”

      家长会结束后,所有家长都围到班主任身边,希望班主任能针对自己孩子的状况单独再单独说明一下,班主任也满头大汗的一一满足家长需要。父亲等其他家长散的差不多了,走到了班主任边上,咨询第一志愿到底填华东师范还是华中理工,也顺带提了下家里在华东师范有个亲戚,选择专业的时候可以帮点忙。班主任非常坚定:“占上海!”就三个字,没有任何其他多余的话了。父亲点点头,和班主任握手告别,领着我走出了教室。

      出了校门,碰到了最好的兄弟和她母亲。两家父母也都认识,肯定要寒暄几句。兄弟的成绩比我差点,估计自己也就是一本出头的样子。她母亲很着急,不知道该如何填志愿。父亲很热心的支了招,而他母亲也确实按照我父亲的支招填了志愿,并且被录取了。现在这位兄弟是我们同学中混的相当好的,这也成为了我父亲若干年后和朋友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我儿子的同学,那谁谁,当年她妈填志愿时急死了,最后还是听了我的。你看他现在混的多好。”

      回到家填写好志愿表,若干天后交到学校。这些过程都记不清楚了。

      反正高考成绩出来前那段时间我们玩疯了,篮球、游戏机、VCD、扑克、麻将……和几个铁杆哥们一起,我们把能想到的娱乐项目轮了一遍又一遍。

      终于等到了成绩公布的那一天。99年湖北省的高考成绩最早可以通过语音电话查询,在某天的20:00公布。当天全家人吃完晚饭,就开始等待这个“宣判”时间了。从19:30开始,我就准备好纸笔,坐在电话机前开始拨打声讯电话的号码,在无数遍的“该号码暂时没有开放”提示和忙音后,终于打通了。输入准考证号以后,听筒里一个机械的女声开始播报我的高考各科目成绩,我边听边记录。在我挂了电话后,父亲一把夺走了记录了成绩的那张小纸片。

      “641?”

      这个成绩超出了他的预计范畴,太高了。

      父亲亲手用笔把每科分数加了一遍,确实是641,其中物理就考了148。

      “那个电话再打一遍。”父亲下了命令。

      于是我再拨号,再忙音,再拨号……等到那个女声再一次播报了我的成绩以后,我肯定的告诉父亲,641就是我的总分。

      父亲用力的拍了一下我的头,是拍,不是打,只不过拍的很用力。但是跟上的话语就不那么高兴了:“你的这个分是怎么估的?差了这么多?”其实也就差了20来分,而且和我估算的上限相比也就超了1分,我估的挺靠谱的。

      然后接下来的命令就是:“给班主任打电话。”

      电话里传来的班主任声音是纯粹的快乐,估计类似的报喜电话他已经接到好几个了,我报告完成绩,听了他几句:“小伙子不错,但你早点干嘛去了,要是早点开窍不就可以上清华了吗?。”我支支吾吾了几句,父亲就把电话抢了过去,然后就是不停的感谢。

      家里开始洋溢着快乐的气氛。

      给姑妈打电话、给姑姑打电话、给姨妈打电话、给舅舅打电话,家里亲戚的电话被打了个遍。父亲又开始和家里也有应届生的同事打电话,这完全就是因为炫耀的心理。

      知道分数后的第3天,去学校拿纸质的成绩单,成绩单上轻轻楚楚的印着我的分数。

      拿到成绩单,免不了和同学互相沟通一下,自己也得意一下。

      全校的排名也出来了,我混在第17,这也是我在一中所有次排名中最高的一次了,而且物理还考了个全校第一,平了我表哥的记录。

      看完大成绩榜,回过头来看到胡老师笑靥如花。她去武汉参加了湖北省的高考阅卷,昨天刚回来。

      胡:“总分多少啊?”

      我:“641。嘿嘿。”

      胡:“不错不错,物理考了多少?”

      我:“148。嘿嘿。”

      很奇怪的是,胡老师开始呈现“恨铁不成钢”表情。

      胡:“我就知道那张卷子是你的,看你那笔烂字就知道了。”

      既然胡老师看过我的卷子,那我自然要问下那2分在哪里扣的,因为我实在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胡:“牛顿三定律啊。”当年物理考试有道题目是默写牛顿三定律,这个我不可能背不出来啊,凭啥扣我2分?

      胡:“就你那笔烂字啊!有好几个字,我们几个老师硬是没有认出来,你其他地方也确实没有错误,我们商量了下,决定扣了你2分,给你个教训。”

      拜托,这个是物理考试,凭什么因为我中国字写的不好扣了2分,生生从满分变成了148。

      不过我也没啥太大的不开心,641的总分已经足够进我填报的任何学校了,而且胡老师后面的话让我更得意了:“148是不是全省最高分我不知道,反正我是没看到过比这个更高的分数了。”

      其他的对话已经不记得了,反正那天在学校我就一直在笑。

      最终篇:结尾

      高考结束了。后面有些事情不是那么的让人开心,我也不想写。

      因为家里的一些状况,最终我没能去成大连舰艇,拿着华东师范的录取通知书去“占上海”了。

      没能从军是我心中永远的痛。

      通宝推:柴门夜归,
      • 续3
        家园 在湖北,华东师范的分数线可远低于华工啊
        • 家园 详细解释下你的问题

          华东师范在湖北招生的问题,在于其每年录取分数线极不稳定。

          在99年的时候,我记得整个湖北省,华东师范只招收8名理科生。如果报考人数一多,分数线马上被拉高。

          而华工每年在湖北的招生人数足够多,所以每年的分数线也比较稳定。

      • 续3
        家园 估分差20分确实有点大

        我当年的分数比我的估分高3分。受亲戚影响填报了武汉的学校,于是走上了弯路18弯(因为学校所在地常常与毕业后找工作联系在一起,武汉直到2008年经济状况都很不景气)。

        我们估分都是自己看答案自己估分,按照老师的说法,高考作文只要不是离题万里,那就往上限估,实在不会写,就写议论文。

    • 家园 续1

      篇4:高中生活

      当年的市一中一共招收8个班级,每班56名学生。按照所有448名考生的中考成绩进行排名,第1名进1班、第2名进2班……第8名进8班,然后重复循环,第9名进1班,第10名进2班……这样分配学生的好处就是每个班学生的整体实力差距不大。我被分到了2班。

      每个班32个学生是当年上了一中招生分数线的;20个学生是离分数线还差20分以内的,要交5000块的“调剂费”,而这些学生也被称为“调剂生”;还有4位,离招生分数线就有点距离了,根据自己的分数交了2万以上“赞助费”的,被称为“赞助生”。

      普通学生和“调剂生”之间没有啥的区别,大家玩在一起。“赞助生”们,他们的世界和我们不一样,大家也玩不到一起。

      进到市一中,和全市的“精英”们在一起,我就没那么的突出了,被授予“物理课代表”一职,也不知道老师是怎么看上我的。

      当时教我们班物理课的,是1班的班主任,教学经验3年,是一位从本市大学毕业的老师,是一中第一位从本市大学招聘的教师。一中绝大部分教师是从华中师范或其他本科师范院校毕业。

      平心而论这位物理老师对工作还是相当认真负责的,就是本人在她的教导下始终的没有开窍,物理成绩惨不忍睹,始终在及格线上下徘徊,作为物理课代表那是相当的没面子。

      班主任教化学,所以我的化学成绩也稍好,能保持在及格线以上。

      奇怪的是,我的语文、政治、历史的成绩还算不错,数学和英语也能保持在全班10名上下水准。

      这个情况导致了我在高二文理分班的时候,第一想法是去上文科班。

      我父亲还是尊重我的选择,去找班主任说了。结果被班主任一句话就否决了:“好好的男孩子,上什么文科班啊。”

      这里要说明下,我绝对没有对学文的兄弟们有任何的不敬,学文的兄弟们也是“好好的男孩子”。只是在市一中这个学校的环境下班主任说的这样的话,因为一直以来一中的理科成绩强于文科,学生的比重也是同样。高一升到高二后,8个班中,只有2个文科班,6个理科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在一中是很被认可的。

      没办法,去文科班的念头被断了,老老实实的啃数理化吧。仿佛是为了奖励我选择理科的的行动,在高二开始时的班级座位调整中,班主任把我和当时我心目中的“女神”调成了同桌。

      “女神”和我的故事,与我的高考经历没有太多的交集,我们也最终没有成事儿,所以也就不浪费口水了。

      到了高二,我们班的所有老师没有任何的调整。而我的成绩也一如既往没有什么改善的迹象,在历次大考中在班级的第10到第30之间摇摆。而我也始终没有什么改变的觉悟,有去操场打球的机会就绝不在教室呆着。

      也许是为了惩罚我,在高二下学期的期中考试结束后,班主任把我和“女神”分开了,我的同桌换成了全班最不受待见的女同学。

      也许班主任这招有效,我在高二下学期的期末考试又爬回了全班第10。

      篇5:高三

      进入高三了,气氛一下紧张起来。“离高考还有N天”的牌子也挂到了黑板上方。

      新学期新气象,首先任课老师调整。物理、语文两大高考科目的老师更换为刚带完上届高考班的资深教师。

      新的物理老师姓胡,女,个子娇小,比我大8岁,进到同学中毫不起眼,若干次被大门口执勤的学生干部拦下来质问为何不穿校服。华中师范科班毕业,来一中工作刚过3年。她带的第一届学生中就有我表哥,表哥比我高一届,我姨妈的儿子,在一中也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学习好、智商高、态度正。和我一样同为物理课代表,鞍前马后跟随胡老师3年,98年高考的时候,物理成绩146(满分150),物理全校第1,总分也高,进入武汉大学生物系学习,胡老师的得意门生。

      胡老师新官上任,照例要向我这个课代表了解下班级情况。表面工夫做完,就要开始做我的政治思想工作了。胡老师特别指出两点问题:

      1 作为物理课代表,物理成绩总是及格线上下丢不丢人?

      2 作为我表哥的表弟,血缘关系如此之近,智商应该差别不大吧?

      我当时也没反驳胡老师的“血统论”政治上是否正确,小伙子年轻气盛,面对一个比自己矮一头、年纪也大不了多少的女老师,好胜之心被轻易的激起了……

      光做思想工作没用,要提高我的物理成绩还需要实际行动。胡老师的实际行动也很简单,扔给我一本二手书《高中物理经典习题500道》,原所有者就是我表哥。胡老师的话也很简单:“你自己翻翻书看看,你哥这本书已经做完了,你自己看着办。”

      政治工作深入人心,实际行动简单高效。胡老师这是有做政委的天赋啊……

      大家也都知道,高中3年的课程,其实高二结束就差不多结束了。高三就是把所有课程review若干遍以加深理解,然后开始针对高考进行强化训练。

      在胡老师一遍review后,其实也就2个多月的时间吧,我对物理居然开窍了。面对着原先怎么看怎么不明白的“不定项选择题”(一道选择题4个选项,其中有1到4个是正确的,必须选出所有正确选项,所以叫“不定项选择题”)居然再也不糊涂了,而原本视若畏途的“受力分析”也居然不是障碍了。到了高三上学期的期中考试,物理考了130多分(总分150)。

      各位看官不要以为这是那本《高中物理经典习题500道》二手书的作用,其实我拿到书后1题都没做过,我懒,作业够多了没心思再给自己加任务。我就看完了一遍而已,当然连带着把表哥在上面做的密密麻麻的笔记也都看了一遍。

      我觉得物理成绩突飞猛进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老师。胡老师和上一任老师教的内容没有啥区别,就是那本教材。可是优秀的老师和那些不那么优秀的老师相比,她的能耐是让学生开窍,也就是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课本上的内容。这个仅靠填鸭式的教育是不够的,老师需要帮助学生理清脉络,就像武学里打通任督二脉,这样真气才能周身循环一样,理清了知识的脉络,知识也才被学生真正的接受了。

      物理打通了任督二脉,化学在班主任的强力训练下也在稳步的提高,语文本来就是咱的强项(俺的语文成绩,不算作文,在年级里也是排名第一第二的),数学俺也不差,就剩英文了。

      其实咱的英文成绩不能算差,只是英文作文始终拖累我。进入高三后,英文老师对我自发性的改进不抱任何希望了,终于开始上强制手段。

      强制手段也很简单,每周2篇英文作文,自寻题目,写完交她进行当面点评。

      英文老师严格按照计划进行了,结果就是高考时候的英文作文题我已经做过一次,万幸万幸。

      篇6:高考之前

      当高考进入倒计时30天的时候,在其他高考班里弥漫的令人窒息的气氛,在我们班级里居然完全没有。

      这个时候,班级里面所有同学们都在传阅着各种日本漫画,现在想想我们真是奇葩的高考班。

      那些有把握的同学们自然轻松,毕竟该做的准备工作已经做完了。而没有把握的同学也明确知道了自己的定位在哪里,也没有特别的紧张。

      而我,若干次模拟考的成绩表明我的成绩上个二本还是没有问题,努力努力也许能上一本。我本来应该是最紧张的一群人,但是有件事情的发生让我成为了全班最轻松的一个。

      这件事情发生的具体时间已经想不起来了,我估计是99年5月,因为《舰船知识》在1999年4月刊中刊登了一篇关于日本“大隅号”的文章。而这篇文章跟我马上要讲述的事情有非常大的联系。

      99年5月的某一天上午,大连舰艇学院来我校面试招生了,来我校的是两个中校军官。班主任在班级里宣布了这个消息,而我马上兴奋起来。

      其实我一直有从军梦,当年一首《男子汉去飞行》让我初中开始就梦想翱翔蓝天,结果眼睛不争气,在高一的时候戴上了近视眼镜,和蓝天是无缘了。退而求其次,蔚蓝的大海也是我梦想的地方,而海军院校中,我最中意的就是大连舰艇学院,这才是出指挥军官的学校,能当船老大的。

      怀揣着从军的梦想,《舰船知识》、《航空知识》两大杂志我期期都买。而大连舰艇、海军工程等等也早就计划填在高考志愿表中了。当时家人看到我做着布朗运动的成绩排名,觉得军校对我来说也是不错的选择,所以都还是赞同的。

      现在大连舰艇来招生,我怎么可能不去表现下自己?于是乎,现学现卖的和两位中校侃了一通大隅号问题,还有国内舰船的发展状况。当然了,自己当时就一个高中生,对问题哪会有自己的理解,也就是个忽悠。反正我的忽悠似乎很和两位中校的意,中午的时候,老爸就接到他们的电话,邀请我父亲下午去他们下榻的宾馆“具体谈一谈”。

      父亲自然是开心,免不了要在同事间炫耀下,而他的一位同事也自高奋勇陪同前往。父亲的这位同事,就是之前在我中考结束的那天晚上和我父亲抽着烟一起研究高中志愿填报的那位。他的儿子成绩一般,没进到省重点,去了市重点中学,基本也就是三本的出路。这位同事本人是空军中校转业到我父亲的单位,听到我父亲的炫耀,就像一同前去,看看能不能给自己儿子也谋个出路。

      那天晚上放学回家后,父亲开始和我做了认真的谈话。

      首先通报下午和两位军官讨论的内容:

      1 “你儿子我们看中了。小伙子很聪明也很爱海军,我们会重点培养。”两位军官原话。

      2 “视力不是问题。你儿子度数不高,再说实在不行可以去做矫正手术。” 两位军官原话。

      3 “我们只从省重点高中招生,你们市我们一共看中3个,你儿子是其中之一。” 两位军官原话。

      4 “你儿子成绩没问题,我们看了历次模拟考,你儿子只要考场上不出特殊情况,进我们学校没问题。” 两位军官原话。

      听到父亲通报的这些原话,我心里自然是美开了花,这说明我的去向已经定了啊。大连舰艇学院,连学费生活费啥的都不用考虑,连衣服都不用准备。

      但是后面父亲开始严肃的问题了:

      1 毕业分配方向是根据籍贯定去向,我是湖北的,肯定是去东海舰队。

      2 毕业分配上舰只会是驱逐舰或者护卫舰。

      3 上舰后陆地上没有宿舍,住在船上。

      大家应该还能记得96年的台海危机,台海出事东海舰队肯定是首当其冲的上第一线。当然这个对我来说不是问题,军人嘛,不准备打仗养军人干嘛。

      陆地上没有宿舍,以后个人问题如何解决?父亲的单位是长江航运系统的,知道船员家庭的辛苦。当然,那时候的我也没有这个认识。我那时满心想的是99年阅兵,大连舰艇肯定有个方队,不知道自己赶不赶的上。还有就是以后寒暑假回家探亲可以穿着帅气的海军制服,那时候什么小姑娘拿不下来。

      这整个事情最终给予我的,就是高考前期我的极度放松,因为有底了啊,大连舰艇那边等着咱了。

      通宝推:史文恭,
      • 续1
        家园 下一篇好像第一段与这里的最后一段重复了
    • 家园 看过您之前的帖子,

      我现在就在您家乡。

      个人感觉,好学校是有好的传统的。而这个“好”字不体现在出多少清华北大,而在于学生整体质量有保证。

      很佩服您那位女同学,我见过不少非常有潜质的女生因为把握不好,在中考高考的时候出问题的。

      • 家园 您已经猜到我家乡啦?

        可惜在99年以后,我的高中母校开始走下坡路了。可能是和学校领导的教育思想有关系。99年高考成为了母校至今最高峰的一年。

        现在风头已经完全被B中压倒了。可惜可惜。

        • 家园 素质教育喊了快20年了,但却没见到整体教学素质的提高

          我觉得问题在于:1、教学人才流失,比如县乡一级的优秀教师流向中心城市,省会城市的好老师流向沿海发达城市,或者在校外自办培训班。2、教学人才培养断档。前30年条块分割时代的教师培养体系被冲垮后,一直没有好的教师培养模式代替(1990年代师范生分数线显著高于重点高中,现在则几乎无门槛),一些“师德师风”运动根本无力抵挡社会负面力量对学校的冲击;3、教育考试功利化愈演愈烈,2003年之前凭借高考制度保证基本公平;现在的特长生、自主招生等等形式层出不穷。而且评价好学校的标准,不是所谓的素质教育,还是简单等同于大学生过线率(衡水一中等等)。在所谓素质教育的推动下,不过为学生和家长再增添负担而已。以前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捉鱼捞虾,现在的孩子恐怕只能到农家乐亲近大自然了。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而执政集团基本上放弃了对教育领域的主动批判指导。

          希望我的小孩读书的时候,相关条件能稍好一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