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养鸟爱鸟】〖一:第一对儿是鹦鹉〗 -- 小人书

共:💬32 🌺3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养鸟爱鸟】〖一:第一对儿是鹦鹉〗

    [按] 我没养过会哨儿的鸟。弄个竹笼子,弄个蓝罩子,天天上河边儿甩去。没玩儿过那个,怕旁边儿练气功的老太太看上我。据说马连良玩儿过,到河沿儿练嗓子的时候,也弄一蓝布罩一笼子,笼子里搁一黄雀儿画眉什么的,一路唱一路甩,甩回家打开罩子一看,鸟没了。不但鸟没了,笼子底儿都没了,不知道让他给甩哪条街上去了。

    〖一:第一对儿是鹦鹉〗

    那年我爹给我养了两只虎皮鹦鹉。其实是我爹自己想养着玩儿。他就这么一人,院子里别人家养什么他就跟着养什么。别人家养花他也养花,别人家养鱼他也养鱼,别人家养猫他不养猫--------我妈不让,我妈怕猫。所以他就改养鹦鹉了。

    鹦鹉们是第二天来的,先来的是笼子。笼子是剧院舞工队的一个老先生做的,很讲究,顶子是木头的,双开门。笼子里边还有一木头小房子。是小房子,顶子还是斜坡儿的,就是老北京民居式样,刷了漆搁舞台上可以乱真。还有几根树枝,底上还铺了层细沙子。

    鹦鹉们第二天就来了,一绿一蓝,就是最俗的那种虎皮鹦鹉。我爹捧着个扎了窟窿的纸盒子回家,先把盒子放在地上,我就听见里边悉悉索索的。接着我爹把盒子放进笼子,打开盒盖儿,我就看见鹦鹉了,跟俩小偷儿似的,吓得一动不动。后来就它们自己从盒子里飞出来了。我就趴在笼子上看。我喜欢动物园的故事讲过了,可是在动物园看的都是人家的,这是我们家自己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呢?说不好,反正我喜欢看它们在地上走,对,不是在枝子上站着,是在地上走,找食时候的样子。感觉像是我走在自己家里。就是那个感觉,自己的。

    接着我妈就后悔了。您养过鹦鹉么?鹦鹉通人性,你不说话它不叫唤,你一说话它就开始叫唤,特别声嘶力竭的那种,老急着告诉你点儿什么。从此我们家人说话都得跟吵架似的,才能在一大堆乱七八糟的声音里分辨出哪句是人话哪句是鸟话。我妈气死了,豁出去养一只猫的心都有。

    鹦鹉们就挂在窗口,每天嘎嘎嘎嘎地叫。不过一般晚上就不叫了,睡得比较早。76年7月27号晚上,它们不停地叫,还折腾,扑楞得鸟毛和沙子四处飞。那天我姐还发烧,被鹦鹉们吵得,只好在不醒人事中保持着清醒。我爹说关了灯就好了。关了灯,鹦鹉们折腾得更厉害,天翻地覆的。到了半夜,我爹急了,从窗口摘下笼子,一把给塞床底下了。这样好点儿,鹦鹉们不折腾了。可是过了没一小会儿,整个儿房子就折腾上了,真的天翻地覆,地震了。

    地震时候人都忙着往外跑,就把鹦鹉们给忘了。后来眼看着我们家房子就塌了。也没全塌,塌的就是挂鹦鹉的那面墙和窗户。后来从废墟的床底下把笼子找出来了,鹦鹉们安然无恙。我爹后来老跟我念叨:你瞧,幸亏爸爸把它们塞床底下了吧,我要是晚拿下来会儿呢?。。。。。。

    我爹那个意思是想告诉我,他替我救了鹦鹉们一命。可那时候我从动物园得来的科学知识已经超过我爹了。我知道,那天,没准儿是下午,鹦鹉们和其他动物就知道要地震了。它们要是不闹,我们家人从来都睡得跟死狗似的,现醒过来跑是肯定来不及了。(当然,那天即使没有鹦鹉可能也不会睡踏实,满墙爬土鳖和蜈蚣,太吓人了。)

    那天晚上我爹塞笼子的时候,鹦鹉们一定在想:傻帽儿,就不知道把自己也塞床底下来!

    (未完待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元宝推荐:履虎尾,
    • 家园 多嘴问一句

      您的鹦鹉会骂人吗?

      有人说过:不会骂人的鸟不是只好鸟

    • 家园 我也养过鹦鹉

      两天

      那是小时候,有一天我到厨房就看见窗台上站着一只绿鹦鹉,那叫一个漂亮。我这里轻轻打开窗户,它就飞进来了。爸爸说,可能是楼上人家养的跑出来了吧。于是我们就抱着它上楼去。楼上的阿姨说,是他们家放的。原来是两只,死了一只,估计它也活不了,干脆放飞。

      这鹦鹉自然就成我的了。家里笼子倒是现成的,很快就给它布置好了一个家。

      吃完晚饭我就想跟它玩一会。在它脚上绑了根线,开始往外拉。没想到小家伙脾气很大,拼命往后躲,就是不肯出来。胳膊哪里拧得过大腿,最终我还是把它拉出来了。玩啊玩的它好像很开心了,也吃了些东西。可是到我要把它送回去时它又犟上了,一塞进笼子里它就往外冲。好不容易把门关上,它乒乒乓乓地拿脑袋撞笼子。安抚了好久,后来总算不闹了,我也放心地睡觉去了。

      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小家伙死在了笼子里。总觉得,是活活被我气死的。

    • 家园 今天是六一,也聊聊小时候养鸟的事

      上小学的时候,不记得从哪个暑假开始,家门前湖对岸的那排柳树下面,每天清晨都会聚起一帮遛鸟的老大爷。那时候不爱睡觉,大清早的,天还没亮呢,就爬起来出去玩了。有一天实在压不住好奇,沿着湖边绕过去瞧瞧,这一瞧不要紧,我的那段养鸟经历便也开始了。

      没过几天,就跟老大爷们混熟了,经常有人支我去买包烟什么的。当然了,腿也不白跑,回来以后,我就可以逗一会儿鸟啦。老大爷们养的都是画眉鸟,成天地训练画眉怎么唱歌。画眉的歌声以清丽婉转为上乘,要是胡喊乱叫的,那就是“脏了口”,不值钱了不说,还遭人笑话。气性大的,脸要是一时挂不住,能一把将鸟从笼子里薅出来,狠狠地摔在地上,至于是不是心疼,那得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再说了。聊到这里,一下想起了北京人艺的话剧《鸟人》,里面也有个摔鸟的情节。记得当年看戏,那个亲切劲就甭提啦,整个戏下来,嘴就没合上过,连那帮老大爷们的模样,也一个个地都想起来了。过士行一共写了三部类似的剧目,除了《鸟人》外,还有《棋人》和《鱼人》,都是表现发生在街头巷尾的普通人的生活,剧的特点是着意场景刻划而不注重戏剧冲突。“小人书”的“古典系列”也差不多,语言平实,娓娓道来,是那么一种“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意思,好看不累。

      咱还回来接着说鸟。要说这画眉鸟,训起来确实费工夫。首先吹口哨得吹出好调来,一遍遍不厌其烦地重复,好逗引着画眉跟你学。其次还要经常和叫得好的鸟儿经常凑合,要是不巧碰到“脏口”的,必须马上躲得远远的。这点和人差不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肯定都有印象。要是旁边住个打铁的,以后木琴、洋琴、钢琴之类的,都可以选一选,就算分不出音阶高低来,还可以打个架子鼓什么的。要是旁边住个弹棉花的,以后多半也就唱单弦了,就算混进了乐队弹上了吉他,顶多就是个低音贝斯,还是那两下子。当然事无绝对,比如"小人书"说的马连良养的那只鸟,幸亏是跑了,要是天天训着唱那句“我正在城楼观山景。。。”,时间长点,非倒了嗓不可。

      凑在一起的乐子,除了斗鸟以外,就是比鸟笼子了。那时候玩鸟的,可没有买鸟笼子的,都是自己做。一个是在那个年月,那种鸟笼子没有卖的,另一方面的确是把这事当个玩艺儿,自己做的才透着神气。做鸟笼子,从收集材料,到制作完成,怎么也得一年半载的,那些烦人托窍的事就更甭提啦。经常听老大爷们显摆如何做鸟笼子的事,比如这材料主要就有竹、木两种。辟出的竹子要用第几篾的,用什么样的刀怎么削刮,怎么配的油,要在里面泡多少日子,笼子底是怎么个拼法。木头是枣木还是黄梨木,怎么烤的如何挝的,哪种清漆要涂上几遍。最出彩的,要数“铜活”了,通常包括笼子的门轴、锁扣和笼顶上的挂钩把手。材料是东一个废水龙头、西一个破铃铛地积攒出来的,自己用木头削出个砂型的模子来,连同那些废铜一起,烦人到工厂里铸出来,然后交给钳工,用刮刀将挂钩削出圆弧、楞角的花样,再打制出门轴、锁扣,至于把手的部分就等带回家后,用不同号数的金刚砂慢慢磨了。

      里面有一位张大爷,鸟笼子和其他人的都不一样。张大爷是自行车厂退休的,用料也是就地取材。笼子的底盘用的是个特大号的链盒盖,笼子的腰箍和底箍是用车圈的钢瓦弯成的。笼顶上是块法兰盘,镶了一圈车条帽,车辐条一端拧入车条帽,另一端穿过腰箍,别出笼顶的圆弧,再扣进底箍的侧孔。车辐条还挺讲究,一根电镀一根磨砂,相间着围成一圈。顶上的把手,用做车把的钢管挝出云纹,再用锡料焊在法兰盘上。笼子罩一掀,雪亮明光地直晃人眼,就连笼子里的画眉鸟,都闭着眼睛唱歌。

      比完了笼子再比笼子罩,讲求是既能遮光,又能挡风,还得透气,最讲究的要数藏蓝色斜纹咔叽布。也有个别的,用的是双层蓝的确良,倒是遮光挡风也不难看,可是鸟在里面就要天天憋闷气了,您还能指望它有心情唱歌吗。至于收紧罩口的绳扣结是什么样式,绳结下边的流苏怎么编的,罩子是否挺括、易摘易套,针脚是否结实细密、不易开线,与其说是比物件儿,不如说是比老伴儿了。

      看的时间长了,自己也想养一个。家里不让养,只好跑去和住在斜对门的小强商量合养,鸟放他们家。小强的爸爸挺支持,没过几天就带回一只鹦鹉。虽然不是画眉,可会说话也不错,好好训练一下,不见得就比会唱的差。

      鹦鹉刚来的时候,不吃不喝,脑袋砰砰地往笼上撞,竹签子几乎都被撞得绷出来,看着让人这个心疼呀。倒不是因为笼子,怕的是撞成个傻鸟,可就白费工夫了,我还指望它能说话呢。自从有了这只鸟,两个人天天对着它念念叨叨的,过了两个礼拜,也没什么成果,有时听着它清嗓子似地咕噜着,以为要说话了,可身子一转,又没声了。俩人一商量,觉得应该从基础教起,赶忙翻出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课本,今天你读阿窝鹅,明天我念伊屋鱼,歇人不歇鸟地突击训练。先开始,鹦鹉还伸着脖子歪着脑袋地瞅着我们,到后来,索性脑袋往翅膀里一扎,连看都不看一眼了。鹦鹉变得一天比一天沉默了,俩人的功课基础倒是一天比一天扎实起来。也不知持续了多久,就在两个人的耐心达到了极限的同时,手头的课本也都读完了,要是再读,就只有下学期的了,连我们俩都还念不利索呐,于是决定,还是放弃吧。

      又过了一阵,有天下午,小强过来找我陪他出去一趟,说是对面楼的小明愿意用珍珠鸟来换鹦鹉。换鸟的时候,看见小强使劲抿着嘴唇绷着嘴角,我的心里于是也有些沉甸甸的。换了以后,也不说话,提着笼子转身就走。回到家,刚进门,小强一下扑到床上,捶拳蹬腿地喊着:“赚了,赚了。。。”我还正沉浸在对鹦鹉的怀念之中呐,听小强这么一喊,心情也一下好了起来。小强说这次开始由他把关,等驯得差不多了,再一块儿养。可没过几天,就低头丧气的找我来了,说是给养死了。原来小强见珍珠鸟不吃东西,就掰开嘴地往下喂,没几天那鸟就不行了。小强恐怕不知道,这珍珠鸟又叫“文鸟”,要是笼子边上挂块毛巾,那鸟都能每吃一小口,就拿毛巾擦一下嘴。他可倒好,给当成鸭子喂了,能不出问题吗。就这样,第二只小鸟也离我们而去。

      小强的爸爸看见我们没得养了,又带回一只“蓝靛壳”来。看着和珍珠鸟大小差不多,头顶上乍着一撮倒毛,在笼里蹦来跳去,叽叽喳喳个不停,一看就是个急性子。这鸟可是个小祖宗,只吃肉和水果,别的什么都不吃。有那么一阵,各家的大人们每天早晨刚出门上班,我就沿着楼道挨家挨户地敲门问:“你们家的米,长虫子了没有?”问的次数多了,有些人就烦了,有一天小洁就回了我一句:“成天的敲门找虫子,你都成了啄木鸟啦。”那年月,水果也不是常常说吃就吃的,通常家大人买回来,都是留给孩子们吃。我那阵也没舍得吃,全都孝敬它啦。就是这样,人家还挑,苹果还行,桔子是连看都不看的。费了那么大的心血,也没养熟。有一天小强拿了出去显佩,一不留神就让它飞了,等了好长时间也没回来。

      再往后,家里从筒子楼搬进了单元房,一门一户的,看着就跟鸟笼子似的,人也跟着从“蜂人”变成了“鸟人”,那养鸟的想法也就没了。其实人有的时候和笼养的鸟也差不太多,都是刚出一个笼子,又进了另一个笼子,很少破笼而去不复还的,有几个都飞到月球上了,后来不也飞回来了吗。每个人都有一个笼子,既是约束,也是屏护。

      元宝推荐:擎箭天使,
      • 家园 【精辟】每个人都有一个笼子,既是约束,也是屏护,

        兄台瞧见过训鹰的没?听说很辛苦,如有了解给大夥儿唠唠,先花之了,

        • 家园 这“熬鹰”的事,还真没亲眼见过

          玩鹰的倒是见过一位,也是在那个时候。那阵,住的周围,有很多大树。有一群小伙子,经常再一棵大榆树上玩“绳条”,其中有一个岁数稍大一点的,就是玩鹰的。不知您见过玩“绳条”的没有,这“绳条”就是两根三指来宽的帆布带或是皮带,相隔一肩的距离,绑在离地五米来高横探的枝桠上,另一头垂地。玩的时候,先将绳条两手分缠,较上劲,再左挽一个花右绕一个圈地,往腿、臂、腰背上缠,绳条缠完了,人也升到差不多和枝桠一齐。歇一口气,稳一下神,然后忽地旋子加小翻地落下,就听“啪”的一声,人已稳稳地横担在地上三尺来高的地方,绳条绷得笔直,一丝都不带晃的。要是横担的时候身体绷的不直,绳条绷直时那“啪”的一声不够脆生或是荡悠了,那么这个动作您还得接碴练。

          扯远了,咱们还是回头说说玩鹰的这位。他身上的打扮有点特别,右臂上套着一截皮箍,皮箍的两端凸着两个皮环。一段圆木棍从中穿过,固定在皮箍上。木棍的一头系着一段咬环的锁链,链尾上是个钢箍,扣在鹰的脚脖子上,鹰则栖在随胳膊横担着的木棍上。这只是鹰训练和起落的地方,身上还有一处专门架鹰的地方。这位穿了一件特制的皮坎肩,截至肋部,于胸前扣紧。背后齐肩的地方,横着缝了一截皮套,一截圆木棍一端插在套里,另一端沿肩平探出一尺来长,平时鹰就蹲在上面。

          放鹰的时候,那鹰扑拉着贴着地皮窜了出去,绕着大圈地往上飞,飞得越来越高,圈也越绕越小,到了最后便箭一样笔直地向高空中冲去,展眼间就变成个小黑点儿了。过了一会儿,又向下落了一大截,周游地滑翔着。这位口哨吹得又脆又响,几百米外都能听见,说是能用口哨发指令,我倒怀疑鹰是否有这么好的听力,当然短距离还是不成问题的。他还有一叠帕子,有纯色的,也有双面异色的。颜色有黄、绿、白、黑、紫等等,但却没有红色,不知是什么原因,按说红色是最醒目的呀。指挥的时候就跟水兵打旗语似的,而且有多种颜色组合。因为他面相长得凶,两眼也常常瞪得跟鹰似的,所以就没往前凑合,这鹰的事也就知道的不多了。

          • 家园 哈哈,玩鹰的长得跟鹰是的?

            你见到的玩鹰师傅也够威风的,我小时候也见过架着鹰的玩鸟人,不熟悉人家也不会理你,只是听说训鹰比较费气力。

            兄台见多识广,佩服。花之!

            • 家园 能引出插一嘴先生这么多故事!

              一个大玩儿家,真是长见识,这一嘴插的,我还得转贴!呵,等过两天再贴一砖逗出他点儿玉来!

              另外梁子朋友,我那窝就是个博克似的东西,不值一看。我就是把原来写的都贴这儿来,这儿看见的好东西再偷偷儿贴过去,就齐了。

      • 家园 得,您这个,我也转我那儿去了

        以后我再转贴可就不跟您打招呼了啊!

        多谢多谢!

    • 家园 哈哈

      小人书的鸟跑这儿来了,我还正犹豫把我的瓜放哪儿呢.终于找到地方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