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煮酒论雄(36):特别峰会 -- 本嘉明

共:💬52 🌺762 🌵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上页 下页
      • 家园 关于中国

        《华盛顿邮报》网站3月5日贴文,作者是该报记者Linda Bernardi。

        China is getting ahead. Can the rest of the world keep up?

        外链出处

        简译如下:

        过去10年,我去过十几次中国,看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过去一年半的变化最大。变化太快了,再过一年和现在又将大不一样。

        现在的问题是:世界能适应中国的变化吗?它能跟得上中国的速度吗?还是会被落在后面?这个问题不仅针对美国,也适用于其他试图在21世纪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

        我第一次去中国时,大型跨国企业是中国经济和就业市场的主导力量。成为这些公司的一员就是你能找到的最好工作。这意味着声望、高收入、安全感,同时也是中国名牌大学学生的奋斗目标。

        随着跨国企业的增加,科技员工数量激增。对教育和研发的巨额投入使得中国拥有大量18到36岁有知识、有才能的人才。

        但这也仅仅是个开始。大约5年前,我看到人们的观念开始发生重大改变。人们不再是仅仅面对两个选择——在华跨国公司或者是硅谷新兴科技企业,新一代企业界人士开始认为,他们能够在中国自主创业。 这一氛围好得令人不安。

        最近在北京,我和一群年轻的企业界人士共乘一部缓慢的电梯,在进行了短暂交谈后,我甚至想跟他们一起下电梯,然后跟着他们去任何地方。而仅仅在5年前,他们还在对所有其他人干的事情感到敬畏。

        阿里巴巴效应

        去年9月,阿里巴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美股史上最大规模的首次公开募股。阿里巴巴的总部在杭州。现在,这里已成为中国一些最成功的新兴企业的基地,其中很多公司都受到阿里巴巴成功的激励。

        中国全国遍布着几十个“硅谷”。它们拥有从政府资助到天使投资的各种资金来源。结果就是,一些中国公司筹集到了超过1亿美元的资金。对我而言,比这些公司的成功更令我感兴趣的是相对于它们的市值,它们所能筹集到的资金数量。它们的市值与美国的那些新兴企业增长得一样快,甚至更快,但是它们的资本却更少,这一切都发生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 (原文在这里有个表,请见链接原文)

        当我站在阿里巴巴的园区里,感觉有点像是硅谷的新兴企业。它庞大、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你感觉就像身处大学校园,其实这里却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企业。即便你身处上海或北京,如果你跟谁谈到阿里巴巴,他们的眼睛都会突然一亮。有很多值得骄傲的。这种精神加上中国的大量资本(他们一直在进行海外投资,包括美国),便拥有了增长和创新所需的强大力量。尽管中国仍然是一个共产主义国家,但它完全在以一种非常资本主义的方式在运作。

        西方还领先吗?

        美国拥有谷歌、亚马逊、苹果和脸书这些大公司。但是硅谷是用了50年的时间走到了现在。中国用了还不到十年,我不禁想到,它将走向哪里,它将走多快。我们抓住了风险资本,但我们可以筹到钱也会花钱,这会偏离我们的预期,并导致资产泡沫。我担心,美国企业界人士会因他们筹到了多少钱而不是他们实际创造了什么而沾沾自喜。在硅谷,我们出现了人才短缺。我们需要更多资本。我们的人力资源更昂贵。我们把新兴企业浓缩在了一个山谷里,其实我们应该在美国拥有50个硅谷。我在北京或上海的时候,对于我们今后可以做什么的热情拥有一种幸福感,未来是感觉得到的。在硅谷,这种感觉似乎是,如果你筹不到10亿美元,你就会失败。问题是,我们还那么渴求成功吗?的确,中国在某些方面还很落后。政府结构和企业文化使得它难以确切地告诉我们中国企业到底在干什么。

        很多中国人仍不会说英语------科技行业的首要语言,而且很多人依然贫困。随着中国的发展,所有东西都变得越来越贵。但事实是,中国任何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兴企业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阿里巴巴,而且它们不必去迎合中国市场。这意味着,问题不再是中国能否赶上西方,而是我们能否赶上中国。我不想警告任何人。但是,我们需要重新考虑“西方领先”的观点。

        是的,我们拥有更多公司,但中国正在迎头赶上——而且在用更少的资金实现这一点。这对于政府、跨国企业和那些在乎全球科技强国未来成功与否的人都意义深远。中国正在发生的一切非常有吸引力,我们要更加留神。如果我们了解更多,或许可以作出更好的决策。

        我希望世界其他国家都能感觉到我在中国时所感受到的那种乐观主义。但是,如果只有一两个国家能与中国齐头并进,其他国家就落在了后面。大家现实一点,我们(西方)在一个注定要输的游戏中还自以为是领先的。

      • 家园 关于美国军力

        (一)

        美国传统基金会(Heritage Foundation)发布了《2015年美国军事力量索引》(2015 Index of U.S. Military Strength)。

        报告中称,武装力量已经无法应对两场同时发生的“主要区域事件”(Major Regional Contigencies,MRC),即 军队目前已不具备官方所宣称的“同时打赢两场(局部)战争”的能力。“同时打赢两场(局部)战争”这一策略使得美国军队能在打击一个国家级对手的同时,防范另一个挑衅者浑水摸鱼。

        因为军费减少,军队的战斗力随之缩水,表现为:基本的维护工作被延期;复杂装备在使用期间往往不能按时维护,规定维护间隔拉长(主要是海军的平台和特种部队装备);老装备被一再延寿,而替代老装备的新武器计划总是遭遇政治阻碍。

        按照报告,美国必须拥有:

        1)陆军:50个旅。

        2)海军:346艘水面舰只,624架飞机。

        3)空军:1200架战斗机。

        4)海军陆战队:36个营。

        (二)

        实际情况是,2014年美国陆军有55万现役军人,56万预备役及国民警卫队军人,但其中仅有12个旅级战斗队(Brigade Combat Teams,BCT)可以随时待命。奥巴马政府在2010年的“防务回顾”中要求保持45个BCT的力量,但在将来由于强行克扣军费,不得不裁减为33个旅:

        现有(将来)

        17(11)个装甲旅。(90辆阿布拉姆斯坦克,90辆步战车,113辆运兵车/旅)

        8(8)个Stryker步兵战车旅。

        10(6)个轻步兵旅。(约4400人/旅)

        6(5)个轻步兵旅(可空运)。

        4(3)个轻步兵空中突击旅。

        陆军共拥有直升机:

        AH-64A 阿帕奇107架,

        AH-64D长弓阿帕奇620架,

        CH-47运输直升机440架,另订购460架。

        H-60黑鹰(包括战斗型和电子战型)120架,

        OH-58侦察机730架,其中500架将被UH-72取代。

        UH-1H多功能机880架,将被UH-72取代,

        UH-60黑鹰多功能机1440架,仍在大批订购。

        (三)

        海军陆战队则会从2014年的18.88万人减少到2017年的17.5万人。部队的海外部署时间不得不延长,导致训练时间减少。

        海军陆战队配备的主力军用飞机有:

        F/A-18战斗机230架,将换装F-35C。

        Kc-130加油机81架,

        AH-1Z攻击直升机28架,另订购190架用以替换现有的150架AH-1。

        AV-8B海鹞,战斗机99架,教练机19架,都会被F-35C替换。

        MV-22鱼鹰,126架,另订购360架,替换其他运输直升机。

        F-35B,21架,另订购340架。

        (四)

        相对而言,美国空军的状况是各军兵种中最好的,它还能保有近5700架飞机,63颗卫星。

        美军的核心战力在空中,一切地面部队正渐渐沦为“空中打击的地面导引队”(我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趋势,因为陆军是唯一能大规模长期联系到平民社区的军种)。所以空军军费是死保的。

        空军现有:

        A-10攻击机315架,等着F-35来接班。

        B-1B轰炸机61架,

        B-2A轰炸机20架,

        B-52轰炸机77架,将坚守岗位到2045年,百岁老人啊。

        C-5运输机70架,

        C-17运输机223架

        C-130运输机260架

        C-130J运输机90架(另订购130架)

        E-3预警机32架

        E-8C指挥机16架

        F-15C/D截击机250架,服役到2025年,将由F-22接班。

        F-15E战斗机220架,服役到2025年,将由F-35A接班。

        F-16C/D战斗机980架,将由F-35A接班

        F-22A战斗机186架

        F-35A战斗机47架,预计空军会订购1800架。

        KC-135加油机420架,

        MC-130多功能运输机(炮艇机)56架,另订购69架。

        T-6A初级教练机450架

        T-38教练机510架,

        HH-60搜救直升机100架

        CV-22鱼鹰17架,另订购50架。

        (五)

        《2015年美国军事力量索引》还表示,近期美国并没有发展出新型核弹头,而运载核武器的载具也很久没有更新,这提高了美国核战略失败的风险。与此同时,几乎所有其他的核国家都在进行核弹头和投送系统的现代化与升级。

        外链出处

        (六)

        这个链接是美国退役中校威廉·阿斯托尔关于美国穷兵黩武的文章,如果打不开,随便搜一下,国内网站上贴了很多遍了。

        外链出处

        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帝国的寿命,到今天也就是70年,但似乎未老先衰了。我们看中外历史,能成事的帝国,多数寿命都在200年以上。100年以内消失的似乎只有蒙古帝国(元朝,当时金帐汗国等其他蒙古汗国对元帝国保持礼仪上的顺服),亚历山大的马其顿远征,法兰克王国等少数例子。这些短命帝国的共同特征,就是“穷兵黩武,挥金如土”。而且这是一种鲜明的恶性循环:美国更黩武,就更迫使其他国家惶惶然,从而不断给美国树敌。

        第一次冷战的开启,并不是斯大林一个人的错,这一点,我日后还会说到。第二次冷战的开启,看来也不远了,甚至已经在乌克兰开始了。自克林顿之后,美国不是在战争状态里,就是在准备战争中。军队的世袭勋贵和军火巨头沆瀣一气,总统已经失去对军队的控制能力。

        世界上,没有一支军队是只许前进不许后退的,一旦如此,必然有总崩溃的一天。

      • 家园 关于今日德国国防

        1990年德国统一后,德国国防军战斗实力一度达到巅峰,拥有7000辆坦克,1000架作战飞机等。德国境内还有美军5900辆坦克,300多架飞机;另外还有北约其他成员国军队的 1500辆坦克。

        现在,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加拿大军队早已离开德国。英军也将在2015年撤离。2013年春夏季,美军在德最后一批“艾布拉姆斯”坦克和A-10攻击机撤回美国。

        德国国防军自身也多次大幅缩减,陆军和空军集团军战斗群已经解散。先是出清了前东德的装备,然后轮到大部分西德装备,其中一些还是较为先进的武器。联邦政府的任性,使声誉卓著的德国军事工业陷入了极为困难的境地,不仅不能保证足够的国内订单,政府还通过抛售国防军二手武器,在国外市场同本国军工业杀价竞争。而同时德国却不得不把大量经费用于拯救南欧猪国的经济破产。

        1999年,统一后的德国国防军(以空军的形式)自1945年以来第一次加入战斗,参加了北约空袭塞尔维亚的巴尔干战争。之后德军部队在科索沃、阿富汗展开行动,还有限参与非洲地区的维和。外界在这些战争过程中发现,德国社会在纳粹德国战败后遭受到的“反法西斯和平主义”阉割的后果严重。如果说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叶,德国军人都以勇气和训练水平著称的话,那么现在德军已经成为西欧列国国防衰败的先锋标志。

        从2002年1月起,德军参加了阿富汗国际治安部队,治安维持权限到2015年,期间也加入对阿富汗激进组织和军阀的战斗。派遣的部队最多时有5500人在岗,迄今总计有13.5万人次。死亡(包含意外事故)共55人,其中35人战死。回国后不能融于之前的温室型社会生活的情况相继出现,有数千人忍受着精神上肉体上的后遗症。

        目前,西方军队中,以地面步兵的战斗力和士气而言,美军,英军,加军较优,早已没有德军的身影。加拿大外长日前旋风访问在伊拉克与ISIL作战的加军部队,表示由于加军预订撤离伊拉克的期限是2015年4月,目前总理正在考虑延期撤军------由于美国的要求,基本上加军肯定会延期,只是延多久的问题。

        在这样的形势下,除非美军进入西乌克兰协防,否则欧洲根本无力自行解决东乌糜烂的局势。西乌有大片土地原属波兰,二战初期德苏瓜分波兰时划归苏联的乌克兰,二战结束时苏联仍获得这些土地,并以德国土地“补偿”波兰。西乌当地人不接受,1946--1950年间,反苏游击队截杀苏军士兵和工作队干部4万余人,苏军的剿匪持续了数年。今天,这批“座山雕”应该是某方的民族英雄了,一个原本和睦的乌克兰已经被彻底肢解了。

      • 家园 关于冷战(1)

        同一个社会,由于其富裕开放的程度不同,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看法。具体到每一个人,也一样。

        近30年,中国社会进步了很多,那么对一些历史的看法,上到学术界下到个人,自然也会变,“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而已,吵吵个啥?还不是“今天之我”在跟“昨天之我”较劲吗?

        这里,我谈谈对冷战和斯大林的看法,纯属一家之言。

        (一)

        斯大林被过度妖魔化了,这是绝无疑问的。

        整个二战期间,斯大林是反法西斯阵营里,唯一一个不可替代的领袖。在英国,没有军人为邱吉尔而战;在美国,没有军人为罗斯福而战;在德国,我们承认,很多军人愿意为元首而赴死;不过在苏联,恐怕宁愿为斯大林而牺牲的红军战士要比德国党卫军多100倍。

        整个卫国战争期间,斯大林已经60多岁了,每天工作12--15小时,涵盖外交,军事指挥,物资调动,高级干部调配等等一切重大工作,他对将军们的威望是靠自己挣出来的。单就军事领域而言,他的主要助手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都在自己晚年(斯大林死后很久)明确地肯定了斯大林的全局指挥能力。

        斯大林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1)对共产主义深信不疑。

        2)同样深信资本主义势力对苏联的不断渗透破坏------狗改不了吃屎。

        3)斯大林在二战前夕极为冷酷,二战后则相当“慈祥”(没有发动大的内部清洗)。这是因为1930年代,他清楚大战必来,不得不用极为粗暴和压倒性的手段“纯洁队伍”,准备战斗;而二战结束后,他认为30年内,英美这两个王八羔子还不敢武力攻击苏联,心理比较放松,年纪大了,身体在战时拖垮了,就不那么折腾了。斯大林非常希望保住二战中好不容易建立的“伟大同盟”,同美国处好,以修养国力。他在战后势力范围划分中,提出自己的要价,也是坐等英美还价的,而且有些要价(黑海,地中海,北非)最后也放弃了。1947年4月,他告诉来访的美国政客Harold Stassen:“德国和美国的体制(这里大概专指经济体制)相同,但两国间仍然发生战争;苏联和美国的经济体制不同,但并肩战斗。如果两种不同的体制可以在战争中合作,为什么不能在和平时期互相合作呢?”

        4)斯大林极为忌惮德国。他的潜意识里,“天堂太远,而德意志太近”。1947年,他接见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谈论他的电影<恐怖伊万>:“伊万(伊凡雷帝)的智慧在于,维护民族利益不允许外国人进入他的国家。而彼得大帝虽然伟大,但他与外国人的关系太随便了,让整个国家德意志化了。叶卡捷琳娜更不谈了。往下数,亚历山大一世的宫廷是真正俄罗斯人的宫廷吗?尼古拉一世的宫廷呢?------都不是的,他们是德意志人的宫廷。”

        他非常清楚,英美是会在战后偏袒/保护德国的,用来继续威胁苏联。德国人也确实很厉害,值得苏联担心。

        5)早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斯大林对胜利深信不疑,已经开始谋划战后和平,而且优先考虑以“三巨头同盟”(英美苏“伟大同盟”)为主要平台,对比较温和的罗斯福搞统一战线(罗斯福对英国殖民主义的不满也不小),对英国进行“斗而不破”的和平方式的斗争。所以早在1943年,斯大林就特意解散第三国际,对美国示以诚意。

        (二)

        冷战兴起,在西方这一边的责任人主要是三个,而且各有心理毛病:杜鲁门的自卑,乔治-凯南的自负,和邱吉尔的阴险。

        1925年,乔治-凯南(George Frost Kennan,1904年 - 2005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1929年至1931年在柏林大学学习俄罗斯文化,后在苏联和欧洲国家从事外交工作。1946年2月22日,任驻苏联代办的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了一封长达8000字的电文,对苏联的内部社会和对外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并最终被美国政府所采纳的对付苏联的长期战略,也就是“遏制政策”。

        当时,美国驻莫斯科大使是哈里曼(他是罗斯福的密友,任大使前长期负责对英国的“租界法案”军火供应,苏德战争爆发后又负责对苏援助,深得斯大林信任),他的主要助手是Charles Bohlen,凯南?说老实话,一个40岁的小代办,在庞大的大使馆里外,都没多少人听说过。

        大家注意,这个美国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是在德国学习怎么对付俄罗斯的。

        这份“长电报”里,凯南指出:苏联政权所处的意识形态和环境,是产生苏联政治性格的两个因素,也就是说,苏联政权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攻击存在其必然性。相比较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苏维埃政权会以俄国历史和传统鼓舞人民的士气,最终推翻一切敌视苏联的外部世界的政治势力。因此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美国不可能指望美苏可以处在互信关系,两个国家存在根本性的对立。

        从分析苏联内部社会矛盾和发展问题出发,乔治-凯南认为社会主义阵营不是铁板一块,在未来几十年内,苏联解体是一种必然。既然苏联和美国在意识形态和国际利益上不存在合作的可能(这结论极为武断),那么采取遏制政策是美国对苏外交政策的首要选择。

        这个自负的美国小知识分子,“西儒”一枚,提出一个很耸动的主张,语不惊人死不休。而这种耸人听闻的大胆主张,迎合了当时英美统治阶层的需要。因为二战后苏联和斯大林在西方民间的威望很高;而由于战时游击抗德,共产党在西南欧各国的势力不小。因此,不跟苏联彻底撕破脸,兄弟连无法动用全部资源大打出手,消灭西方民间的亲苏亲社会主义思潮-----如果不回到反共的“旧常态”,英美就快罩不住自己家了。

        对战后势力范围划分,三巨头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邱吉尔要维护英帝国原有利益;斯大林要恢复沙俄在欧洲的最辉煌状态;美国不得不同时拒绝这2位的奇大胃口,但美国自己在亚洲获得巨大利益,又令那二位牢骚满腹。

        于是英苏各自行动,斯大林开始收拾东欧。苏联在二战中贡献最大,他认为拿回一点奖励,理所当然,基本上美国拿了多少,我苏联要拿得一样多。罗斯福虽然不满,但美国人心厌战,他不想美苏关系破裂,私下里他只能寄希望于斯大林对新子民不要那么专制。

        1946年初,苏联在获得了东欧后,继续向希腊/土耳其/伊朗扩张,支持当地共产党,看看能不能再从英国的切糕上卸一块。英国立刻满地打滚,2月21日,英国驻华盛顿大使登门哭诉英国管不了了,而且情况危急,一片漆黑,再不出社论明天肯定有人敢冲新华门。这组合拳一打,仓促之间,杜鲁门一时冲动,决心再做一次罗斯福做不到的事(我想由于自卑,杜鲁门挺喜欢做这类事,比如投掷原子弹)。

        1946年2月9日,斯大林曾发表讲话,把世界区分为“爱好和平的社会主义阵营”和“好战的帝国主义阵营”,威胁说看来双方已无法合作。2月16日,(英国治下的)加拿大赶着点儿宣布破获一个苏联间谍组,22名间谍冲着美国原子弹机密去的。2月22日,作为驻苏中层外交官的凯南拍发了“长电报”。

        3月5日,退休常委邱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演讲后的美国民调显示,18%支持邱吉尔的建议:英美G2,打压苏联;1/3美国人认为苏联值得信赖,还可以谈;60%认为谈归谈,美国要硬气一点------罗斯福-斯大林和千千万万美苏牺牲官兵所构建的“美苏友好”,在英国刻意的挑拨,(受兄弟连控制的)美国媒体明显的转向,和凯南的狂妄共同作用下,至此终结。

        斯大林的想法很明显,他明知道英美是反共老手(真是狗改不了那啥),但希望凭着4年战友这么一个过命的交情,至少管一二十年的“朋友关系”,20年后子孙们好了伤疤忘了痛,又掐,那再说。卫国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国与国战争,苏联元气大伤,斯大林也老了,确实想歇歇了,这样也不必担心自己身后事,闭得上眼。

        英国的想法更明显。如果美苏G2,那全球一级,完全没英国任何事了,英国必须把他们撬散,自己从中渔利。而且美苏虽然块头大,都有点二,好挑拨。

        杜鲁门则怕见斯大林,因为斯大林让他想起罗斯福,他总觉得斯大林蔑视自己。当时最好的办法,是英美苏三国再开峰会,由于英国换了首相,所以主要是美苏谈,杜鲁门的态度好一些,再让给斯大林一点,可以维持“伟大同盟”的表面和谐;斯大林一定会见好就收,因为他也需要“大同盟”的招牌。

        而凯南这个“蹩脚英国货,半宗教狂热分子”,则是我最最鄙视的人。道理很简单,干一行爱一行,当时美苏是盟友,那么美国驻苏外交人员就应该尽量跟苏联友好,宣传维护美苏友谊,至少官面上言行要过得去,这是政治正确和职业操守,不然派你去莫斯科干什么?天天说人家的坏话?天天捣乱?

        当时一个很好的例子,是苏联驻伦敦大使麦斯基。1942年8月,邱吉尔访问莫斯科,再三狡辩英美无法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事实上罗斯福不想对斯大林失信,但邱吉尔说服罗斯福先去打北非),为了安慰失望的斯大林,邱吉尔答应了很多事,比如9月轰炸柏林。但整个9月,皇家空军一动不动,加上英国留着飞去英国的纳粹党人赫斯,令斯大林怀疑英德间会单独媾和。于是斯大林怀疑邱吉尔就是坐山观虎斗,在10月3日书面回答美联社记者采访时,公开批评英美,并密电向麦斯基抱怨。10月23日,麦斯基回复斯大林,主动为邱吉尔做了很中肯的解释工作,努力说服斯大林不要怀疑盟友。10月28日,斯大林回电,虽然还有牢骚,但已经逐渐冷静,从大局来看邱吉尔的小花招了。

        说回凯南,既然美国国内,国务院那边,国会那边,战后有一些反苏浪潮,此时驻苏联的外交官,就应该趁着写报告的机会,尽量说些好话,和稀泥。因为人是激情动物,一旦“疑人窃斧”,怎么看苏联都是坏银。美国国会议员不了解苏联,可能是把恐惧无限夸大了,这时候,身在苏联的凯南,应该老老实实,客观中立地写报告,不要火上浇油。苏联毕竟在二战中,为全人类,也同时为美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的,苏联人民是不可侮的,是非常有战斗精神和忍耐力的,这些凯南都在现场看到了。你一个40来岁的“年轻基层干部”,做人要厚道一点,不要自以为眼光独到笔头了得,就乱喷,把世界引向分裂,引向不可知的危险。

        我只要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即便认定“苏联解体是一种必然”,怎么就阻碍美苏继续合作呢?你揣着小心思敷衍着,口蜜腹剑,和平演变不好吗?------你们一小撮英国货不就是急着要打苏联的脸嘛!要美苏割席断交覆水难收嘛!

        确实,苏联对内统治有劳改营等各种弊病,但在西方阵营里有这种毛病的国家也很多,所谓“就算是SOB,也是我家的SOB”,说谁呢?而且在战时为了赢得更多的美援,斯大林搞了点“自由化”,与西方的交流增多,战后斯大林并没有刻意扭转,而是希望顺其自然继续发展“对外开放”的。就是说,即便苏联的内政还不民主不自由,起点很低,但是有可能继续向上发展的。事实上,赫鲁晓夫后来敢那样否定斯大林,是拜斯大林的自由化余风所赐。

        预见苏联的解体,不意味着就一定要“与苏联对抗,从而把全世界拖入核大战的高度风险之中”,并扭转美国此后社会发展(以及与外部世界相处)的大方向。况且美国最后赢得冷战,是非常侥幸的,这期间毁灭人类的危机一再出现,美国自己在中途也差点倒下,互相对峙,实在不是明智之举。说白了,就是我们这一茬中年人,其实也是死里逃生的------假如没有一个怂货戈尔巴乔夫,1990年苏联军队最后挣扎了一哈呢?

        可以说,自1946年以后的100年里,乔治-凯南始终是美利坚民族的“国贼”。至于100年后,不是他可以平反了,而是统一的美利坚民族(秉承相同的美国梦的各色移民后代)是不是还存在,不好说------你一点没有容人之量,怎么混?

        本嘉明:随想

        通宝推:盲人摸象,舞动人生,乌江亭长,唐斩非,发了胖的罗密欧,
        • 家园 无法解释苏联解体后美对俄罗斯的敌对

          美国视俄罗斯和中国为主要战略对手,这是两国巨大人力资源和国土纵深,以及历史文化所决定的。

        • 家园 有关冷战,苏联自己的责任不小。

          现在我们都知道,老毛子是最没有信用的一群人。

          无论是中俄之间的能源协定,边境管理,海关覆盖,武器交易,老毛子从来都不是一个好处的主,随时都可能翻脸不认人。

          可想当年两个自认刚刚征服世界的大个头,美国的骄兵悍将,老毛子的绝不吃亏,这样两伙人怎么可能和平的合伙管理世界?

          当年中苏谈判的时候,周恩来从斯大林手里拿到的东西,到苏联的具体办事部门能全部推倒了重来。这种臭脾气到现在也是这副样子。

        • 家园 本大,观察者上张文木先生的文章可以看看

          关于二战,冷战,美英苏的三角关系,和您的观点颇有共同之处。

      • 家园 漕运这必须好,让我瞬间明白许多道理

        本大对于国际政治的理解与看法总能给我以启示

      • 家园 漕运这个比方好。 要讲数,不要打仗。
    • 家园 好段子

      本大又出手了,看的很过瘾

    • 家园 这几段写的风格很像石油咽喉保卫战啊
    • 家园 老本侃大山水平真是高

      佩服!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上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