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传统产业的创新与转型(一) -- 老虎与小猫

共:💬7 🌺5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传统产业的创新与转型(一)

    今天下午看到一篇很有趣的文章 其中蕴含的意义不小 就如文章中说的那样 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产品 怎么样喝怎么样品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东西 要打破是比较难得 已经束缚在框架里的人 形成定势思维的人 谈打破那是相当不易的事情 就如 茶喝着容易 要喝出新意 老树开新花那是相当不易 如何吸引年轻人 吸引90后乃至00后都是一门学问 因为他们(她们)才是未来强有力的消费者 此文只是用来解释传统产业如何转型创新 (本文只是用来启发思维 本人无意也无推荐其产品 当然某天这连锁开到我这里 我也非常乐意去品尝下 由于其蕴含的意义和我最近思考的东西吻合 所以借来一用启发)

    转摘东方财富

    迄今为止,廖韦佳最著名的身份,应该还是重庆小天鹅控股集团董事长何永智的独生女儿。这让“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她有着毕生甩不掉的标签——“富二代”,以及躲不掉的人生使命——女承母业。前一阵子因与联想集团“联姻”的传闻而备受关注的小天鹅,是扎根于重庆人记忆中的知名火锅品牌,也是涉足酒店、物流、商业地产、养老地产等诸多行业,被估值数十亿的一艘“航空母舰”。然而学会驾驭一艘父母建造的“航空母舰”,去改变其27年的航向,并非易事。廖韦佳选择了和丈夫Joe一起另起炉灶,建造一艘自己的茶业之船。2010年10月,中国第一家用咖啡机做茶、专注调饮茶品和清饮合一的时尚茶饮店“嫩绿”,诞生于重庆洪崖洞。二十米之外正是一家星巴克。1997年,廖韦佳初中毕业后到美国西雅图读高中,之后就读于华盛顿州立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读书时代,廖韦佳与日裔美国人Joe邂逅相识,走到了一起。毕业后,廖韦佳曾在西雅图富国银行工作了一年,Joe也在美国波音公司拥有航空工程师的稳定工作。而在父母的一次次的召唤下,2008年底,廖韦佳不得不结束11年的美国生活,回国继承家业。为了爱情,从小在美国长大的Joe,也最终选择和廖韦佳一起来到中国重庆,这也是他第一次前往亚洲生活。海归子女VS中国父母“图样图森破”时值2009年,廖韦佳和美籍日裔的丈夫Joe,结束美国的生活,已经回来重庆1年半之久,而两人正陷入一种焦灼的情绪当中——摆在面前的2个选择:要么回美国,过回原来的生活;要么留在中国,但必须脱离父母,自己创业。“你们这些国外回来的孩子,就是理想主义、不了解中国、不接地气。”这是母亲何永智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从“改善员工餐饮、住宿条件”,到“开通员工反馈机制”,再到“建议员工签署《道德声明书》”……廖韦佳和Joe针对公司管理提出的一个个意见建议,能被采纳并且贯彻执行的,少之又少。当西方思维模式的子女,撞上中式行为模式的爸妈,一场场决策权上的战役,廖韦佳和Joe几乎都是不战而败。“很快我们就知道,我们和母亲以及公司之间的种种矛盾,是完全两种不同思维模式的冲突。两个空降老外,是改变不了母亲掌舵的这个庞然大物的。”廖韦佳说。跟父母以及完全中国式思维的公司团队消耗了一年半之久,然而公司却没有任何改变。回想起一年多前摩拳擦掌,立志要在五年之内把小天鹅从传统型企业改造成国际性现代化企业的自己,两个年轻人充满了挫败感。他们不得不开始直面一个事实:父母内心最期望的是孩子的陪伴和亲情,但是目前的状况是如果继续战斗下去,真的要影响家庭和谐了。要么,回美国去;要留下来,就必须自己做事情,不能在父母羽翼下成长或者继续待在母亲公司体系内。一直走传统餐饮路线的小天鹅集团,在2009年也在调研做一些其他相关产业的可能,何永智给女儿提到市场观察后觉得有潜力的3个发展方向:社区面馆、港式甜品、茶馆。一听到“茶”这个字,埋藏在廖韦佳和Joe心底很久的一个小种子,立即活了过来。全球茶店的灵感启发 直到今天,还有人时常问起廖韦佳,嫩绿的经营模式,是否受到美国Teavana的启发。“我们项目开始启动时Teavana还是网店,和星巴克也没有关系,所以我们比他们早。在西雅图留学的时候,附近一家Teavana的门店都没有,我们甚至从未听说过这个品牌。唯一深刻影响我们的,大学附近的一家小店,Shinka Tea。”其实,早在留学时代,就有一颗茶的种子悄悄根植于廖韦佳和Joe的心底。那是大学附近一家台湾人开的,名叫Shinka Tea的茶店,是附近华人圈子最受欢迎的聚会地之一。他们在这里读书、复习、庆祝、约会、谈人生、谈梦想……留下了太多的人生记忆。跟当时西雅图遍地的美式Bubble Tea(泡沫红茶)不一样,那位台湾老板是每天早上把各种茶泡好了之后再来做调饮,口感更加清爽,而且选择多样,在年轻的亚裔族群中颇受欢迎。而一直有一颗创业心的Joe甚至还曾经想过要加盟此店,打听过加盟费。所以当何永智把几个项目的方向罗列出来的时候,这颗茶的种子一下就迸发出来,成为了第一选择。方向有了,但怎么做,一下成了难题。廖韦佳和Joe先找人做了第一套方案,但出来依然是传统中式茶馆的调调,Joe觉得太传统——对于一个连亚洲都是第一次来的美国亚裔,中国传统茶显得过于复杂。Joe就提议,“如果我们要做一个东西,就一定要是颠覆性、创造性的,我们不能只在中国看中国人怎么喝茶。”两个人决定去到外面的世界看看,世界上其他国度的人是怎么喝茶。巴黎、伦敦和东京转了一圈,他们发现每个国家其实都赋予了茶不一样的文化与感觉。“法国的茶室叫Tea-Saloon(茶沙龙),喝茶在法国是很正式很高端的事情;而在英国,下午茶则变成了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一到下午就人满为患,甚至有点乱哄哄的,茶是真正融入到他们日常生活中;至于日本,喝茶的人则85%是女性,茶店非常精致时尚,糕点也非常精美。至于日本茶道,那个更复杂,不考虑。”旅行到了尾声,两个人心目中的茶店也日渐清晰——他们要做的绝不是传统茶馆,而是介于咖啡馆与中式茶馆之间、一个更具国际范儿的都市连锁茶饮品牌。一个在都市水泥森林里,面向年轻白领和商务人群的绿色心灵驿站。他们认为,茶,在年轻人眼里,就该是个健康的饮品,它应该和咖啡一样,简单、健康、好喝、快乐。“中国茶是世界最厉害的,在国外也是价格最贵的。我觉得这样的茶一定可以变成全球了不起的饮品,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它不要太难懂才会让我有机会把自己的嫩绿开到墨西哥去。”Joe的中文说这一段说得很溜,少见的没有带英文词进去。没错,他们对茶的认知全部来源于美国人欧亚列国周游回来,让廖韦佳和Joe对未来茶店的调性和方向有了初步的构想。但几个国家喝茶的泡法总体而言却都非常传统,更多的是茶包来泡,味道并不出彩。在产品上,他们想走的比前人更远一点。而这个时候,他们也终于开始对一件最最重要的事有了意识,那就是——他们根本不!懂!茶!怎么搞懂这片叶子的规则?两个人找了爱茶的朋友,去了重庆最大的茶叶市场南桥寺茶城。结果是听了各类大神的神解说以后,彻底晕掉了。什么“茶要存够多少年”,什么“今年和明年的不一样”,什么“这一批你买了很好,下一批就会被卖家掺进去其他的茶而且很难分辨”——两个人眼冒金星而且觉得毫无规则和商业道德。这也是,“博大精深”的中国茶叶市场,别说两个不懂茶的年轻人,就是两个老茶鬼,那也不敢说在这里面能全身而退啊。于是,Joe只好求助万能的互联网,并由此诞生了也许是迄今为止茶界最为荒诞的一幕——他们专程请了一位卖中国茶叶的美国人Steven,飞过太平洋,来给他们讲解茶叶,并讨论从Steven处进口茶叶的可能性,因为这个老美在生意规则上对于他们而言可能更容易信任。这简直犹如身在近水楼台,却选择收看电视直播月出过程!可在这两个完全西方思维的人来看,中国的茶行业“水太深”,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简单有力的茶认知扫盲,和一个可靠的茶叶供货商。其实Steven和他的重庆太太在美国茶界还算小有名气,他们的Sevens CupTea除了出售中国茶叶,还会每年带美国的茶叶爱好者到中国茶山去‘茶之旅’,他们与中国各大茶区的茶农也有相当好的业务关系,而且网站也做的非常专业,这让我们最终判断,他们肯定很懂茶。于是我们通了一次电话,感觉还不错,就说‘Ok,我们出路费,请你到中国来,我们想从你这里买茶。’采访进行到此处,茶语网编辑和榜叔已经是全场爆笑。然而,更荒诞的剧情还在后面——就这样,抱着做不成生意也可以顺便看看重庆丈母娘的心态,同时自己也有点莫名其妙的Steven来了,带着一堆分了类的小袋,里面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茶茶样,如正山小种、铁观音之流。面对这眼前这对连红茶绿茶都分不清,就想做茶生意的亚裔“茶盲”,Steven从茶叶品类讲到制作工艺,给廖韦佳和Joe建立了对茶最基本的认知,双方越谈越兴奋。直到晚饭时,廖韦佳和Joe说起他们除了纯饮部分按中国人习惯来,还想用咖啡机做茶,并在茶里添加牛奶、水果、糖浆……Steven,这位美国茶人,当下就、怒、了!“No!中国的茶是非常神圣的!你们千万不要这么做!你这么做是破坏了茶的本来意义,茶怎么能这么喝呢?No!No!”Steven突然变得非常激动,氛围一下尴尬起来。原本要购买的茶品都已经谈好,可聊到最后,Steven不卖了。廖韦佳至今记得Steven当天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么结尾的:“我真的非常反对你们这样来做茶,这么做是对茶的一种亵渎,你破坏了茶本来的历史文化。如果你们真的要这么做,我不愿意成为它的一部分,祝你们好运!(I dont want to be part ofit. Good Luck!)”这真是个神奇的搞笑段子: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女婿,爱茶并且准备在中国做茶,并请了个美国茶师,结果因为理念过于世界化,被美国人认为对中国茶态度不纯粹并且说教了一顿。生意没谈成,还被浇了一头冷水,Joe和廖韦佳郁闷极了。不过好在之前被父母浇的冷水多了,两人也没郁闷太久,低头捡一下碎掉的玻璃心,还是决定踩着地上的玻璃渣,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下去。廖韦佳和Joe认为,来自美国的茶人Steven,是位中国茶的“纯粹主义者”(榜叔对他极感兴趣,正在努力联系采访)脑洞大开吧!他们用咖啡机做茶 早在国外考察的时候,咖啡店在全球的绝对主流地位就让两人不停地琢磨:如何才能让茶变得跟咖啡一样盛行?在Joe看来,茶没能拥有咖啡现在这样极大范围的影响力,是因为喝茶的工序太复杂了。那么,何不试试“用咖啡机做茶”?在白天考察外国茶店,晚上窝在酒店搜资料的日子里。一篇有关咖啡与茶的相似性研究进入了Joe的视野,研究称,咖啡之所以能风靡全球,正是因为咖啡豆在磨碎后,增加了浸泡的面积,再用咖啡机压力热力控制温度,让咖啡的味道最大化的释放出来,一入口就有冲击力,而茶其实也有着相似的物理属性。这个报道对Joe的启发犹如电光火石一般,并最终促成了嫩绿“用咖啡机做茶”的业界首创。虽然与Steven的合作最终不了了之,但是这位对茶颇有研究的老美还是给了廖韦佳和Joe一个还算成功的启蒙。顺着摸索,他们逐渐找到了适合做调饮的茶类、糖浆等其他原料,并逐一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供货商体系。茶是中国的,甜点要世界级,抹茶从京都弄,糖浆来自欧洲……白天继续在小天鹅集团上班,而下了班,两个人就钻进他们建立的“产品研发室”和模拟卖场做产品研发。嫩绿的茶饮都是磨豆机做出来的,而不同的叶种、不同的档位磨出的茶沫大小是不一样的,这让两个人尝试了很多次,才确认每款茶的“标准磨法”。而最初的一批“口味测评员”则是晚上加班还没走的小天鹅员工。在那段时间,你时常能见到这样的景象——一群加班加到昏天黑地的员工们,拿着千奇百怪的茶具,排着队来进行试饮,并从0~10分给每款饮品进行打分。现在的嫩绿,已经成立了专业的产品研发小组,在每一款产品上市之间都必须进行严密的口味测试,但嫩绿最初推出的21款饮品就是用这样的方式,从数百款试验品品中推选出来的。茶布奇诺、气泡茶……之前没有人曾想到过,一杯茶,也可以用冲泡咖啡、调鸡尾酒这样脑洞大开的方式来做。一杯嫩绿茶的诞生 2010年10月,一家名叫“嫩绿”的先锋时尚茶室,在重庆最以巴渝特色著称的洪崖洞热闹开业了,而随后,便进入了长达半年的市场培育期。每天300元的营业额,让创始人廖韦佳和Joe这对海归小两口备受压力。嫩绿茶的第一家店,开在最具人文气息的洪崖洞。第一家店刚开的时候,母亲何永智经常偷偷来“巡店”,看着这般萧条景象,通常一边摇头,一边把店经理拉到角落传授生意经——“你跟佳佳说一下,喝茶的地方怎么能不准抽烟呢?!这么高的空间不会有烟味的。”“拿点瓜子花生来嘛!哪个做茶店不吃东西的,别个来了都说越喝越饿。”“叫他们立即拿几盆花摆进来,这才像个喝茶地方的样子嘛!”而母亲的干预,都会让廖韦佳又好气又好笑地“跳脚”对着干——“请问星巴克能抽烟吗?不能!但是人家还不是活的好好的?”“谢谢你的建议,我可以考虑增加一些茶点和坚果,但瓜子花生?坚决不行。”至于那几盆花,何永智前脚差人搬进来,后脚两口子就差人统统搬了出去。非常感谢您作为我的债主,给我提供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一定会作为参考!但,只是参考而已。”“你这个店啊,半年后——必死!”诸如此类,是母女俩在嫩绿刚开业的那几个月最常见的对话模板,结果通常是以母亲何永智气呼呼的离去收尾。每每此刻,廖韦佳都要庆幸,当时宁愿背负巨额债务,也没有再接受母亲的资助入股,否则永远都做不了自己的主。当然,她也知道,老妈其实也是出于对自己的关心。

      而现在,小天鹅董事长何永智为女儿骄傲的是,从第7个月开始盈利的嫩绿,到了2015年的今天,已经在国内开到了第12家店面,2015年即将在新的5个城市增开分店。并且已经有多家大型风投的谈判,有明确投资意向的国际资本至少4家。有人甚至认为,这两个年轻人,有可能创造出比自己父辈更大的“商业航母”。

      嫩绿,想在世界发芽

      茶、咖啡、酒,堪称对人类生活影响最深刻的三大饮料。而不同于酒和咖啡在人们日常休闲生活、以及高档消费空间的渗透,茶本身繁复的饮用程序和形式,让它和“快消费”之间,似乎总有着那么一层若有若无的距离感。而廖韦佳和Joe所做的事情,就是打破茶与大众距离感。

      星期五的下午三点,重庆一个大型购物广场的嫩绿店,里面坐满了复习功课的学生、约会的情侣、貌似正在商务洽谈的上班族、还有逛街逛到形神俱疲的姐妹团。他们面前摆放着西式甜点与下午茶,在这样一个现代设计格调的空间里,休憩、放松、聊天。

      这一幕,与隔壁的Costa咖啡,以及几十米开外的星巴克都何其相似。

      推陈出新的口味和冲饮花式,在几年间攻陷了都市年轻一族的味蕾,影响着越来越多人在快饮上的口味选择。参观学习的外地企业家络绎不绝,来“偷师”、模仿的人也大有所在。咖啡机做茶、专注调饮茶品的“嫩绿模式”不断颠覆茶饮界对茶的传统认知,已经升级成为茶行业的一个现象。

      现在看来,当初父母指摘的“不接地气”、“理想主义”反倒成了廖韦佳和Joe最大的优势。正是因为不懂茶、不专业,他们才没有被传统的思维限制住,被常规的做法禁锢住,才会有无知无畏的勇气,并最终创造出了一个完全颠覆性的东西。嫩绿,对于几千年历史的中国茶饮来说,真的只是一片崭新的小小新芽,但在这样的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企业出现。很多人问他们是不是要做中国的星巴克,廖韦佳的回答是:“不,我们想做世界的嫩绿茶。”

    通宝推:光头佬,andylau527,真理,
    • 家园 文章写的不错

      不过看完的感觉是创业门槛太高了......

      要不是出身富豪,他们是绝对干不成这个事情的

    • 家园 赞一个,很多商人的孩子还是当了商人

      虽然父母帮了很多。

    • 家园 大胖子沙发
    • 家园 传统产业的创新与转型(二)

      在写下今天下面这些文字前 先写下本人自白 (本人是一位 底层民 想当年连入共青团这样人人有份的事情 都是被拒之门外的 更加别说什么党员 当然什么三九学社国民党之类社团 更是无缘加入 本人从来认为人只是可能在某些地方或许是对的 但是当一个人说的话都是真理 当然某些粉丝是这样认为的 本人不赞同 并且予以抵制)

      ------------------------------------------------

      最近几则新闻传播的很火 其实就本质来说 说的就是中国传统产业的创新和升级 某些新闻的传播速度来看 这是一场配合默契的活动 中国发展这么多年来 舆论口早就已经沦陷 媒体几大门户网站编辑在早几年已经被传出是一个非常小的圈子 与当今中国发展是格格不入 不调查 诱导性调查 无视基本事实 其心可诛

      中国自打开国后就一直在追求工业化的进程 这一点谁都无法否认 新中国成立后 毛主席就开始进行工业化的进程 其几位后来继任者都是用不同方式进行着 从来未曾停止 如果未来因为当前的某些工业化进程带来的副作用而停止 那么我想说的是他必将是中国罪人 在人类历史上各国都是竭力发展工业 无论是保家和改善 本国的生存环境 那些无力也无法改变的小国家 环境再优美也无非是他人附属品

      一:日本的马桶盖 电饭煲 吹风机 火了

      日本的马桶盖 电饭煲 吹风机 从有些方面来说不错 那种带冲淋吹风马桶盖在5年前我就想买一个 曾经在家居书上见到过它的广告插图 觉的是件好东西 可惜到现在还是没付诸行动 当然不是因为其他原因只是因为好像还没到非不用地步 也就懒了下来 但是是不是马桶盖只有日本生产或者说中国生产的质量不堪使用呢 最近某位做马桶盖的中国厂家已经专门就此写了一篇文章并且@吴晓波 看完后我要说的是中国企业一直在默默的实干 只是某些媒体人眼睛看不到 至于电饭煲那件东西 由于家里压力锅烧饭一直是牢牢的占据着 曾经单位也发过电饭煲 由于烧出的饭 对比高压锅的饭 还差点 所以至今家里无它的地位 当然高档电饭锅 没买过 但是由于亲戚家买过 吃过 觉的没什么感觉 从下面几句文字说明本人味蕾是正常的 ( 我对美食一直是感冒的且是身体力行的 对于美食经常是见到图片就会去尝试做下复原工作 所以到如今 进各大馆子 能让俺觉得眼睛一亮 精神焕发的手艺非常稀少了 由于曾经工作经历是分管西餐的关系 所以对西餐各类烧法也是 实验并且改良引进自己平常做菜中 )然后来说吹风机 普通吹风机和带水离子的吹风机家里都有 对比后确实水离子的头发比较顺滑点 但是那是针对长发 我头上毛才3毫米 所以没感觉 但是同样是带此功能的国产的只卖79 松下的要买近400 我想说的是如果国产卖400呢 国人会接受嘛? 79和400近300元的差别决定了2者在品质和使用时间上的区别 要求2者品质一样可能吗? 其实在制造产业里面 做出一定品质的产品 就需要差不多的成本 人力从来只是占比不大 如果我们的媒体人 能沉下心去真心关心下本土的企业 了解下他们的苦恼 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拿有色眼镜去看待自己本国企业 我看这场马桶盖类别的闹剧是不会上什么新闻的(在写此篇的时候 有人已经发现从日本带回的马桶盖是杭州造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时候 有许多民用品早就里面混着中国制造影子 中国制造目前欠缺的是理念的升级 而不是什么造不出马桶盖之类的笑话 就这点看 吴晓波之类媒体人所谓的JY思维我看可以休矣)

      二: 柴静的穹顶之下

      有人说柴静的节目是非常有深度和内涵的 我也看过一些 我只能说她选题的时机不错 至于内涵 原谅我 体会不到 然后就其最近发表的东西根据其言论发表个人观点

      1:关于PM2.5 雾霾 我也是非常厌恶 自打雾霾笼罩 各大医院呼吸科是人满为患 雾霾来源于哪里 ? 我采用柴静的论点 (柴静走访了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并奔波于中国、美国、英国寻求空气污染治理的教训与经验,亲自和同伴一起拍摄、编辑视频。全片从“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三个问题切入,深入浅出地向观众讲解了雾霾的危害、产生原因、治理困难以及经验教训等等,也解释了国内不少城市雾霾的现状,比如,我国的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她的论点是来自煤和油的燃烧 中国工业化进程产物 确实中国目前煤炭燃烧产生的粉尘是非常严重的 我曾经也过北方大部分地方 特别以前 一到天冷的时候 那个天都是灰的 路上也粉尘飘扬 出门不带口罩不行 那个时候私家车还少 南方天空还是可以的 全民工业化也没开展那么厉害 所以雾霾只是少部分地区的事情 现在中国私家车保有量剧烈增加 大大小小的企业遍地开花 对能源的消耗是越来越大 然后环保还跟不上 所以雾霾也开始笼罩南方的天空 就这点看柴静观点是对的 我也支持要控制雾霾 支持国家对雾霾治理 以换取天空曾经那片蓝 但是在发展经济和产生的副作用前面 也就是生存前面 我优先选择面包 而不是空气 如果因为停下经济发展 许多人吃饭就会成问题 当然如果能2者都能解决是更加好的事情 但是古人曾经有话叫熊与掌不可兼得 否则欧美发达国家 也不会把高污染的传统产业放到发展中国家 也不会向发展中国家出口他们的有毒垃圾 如果哪天可以转移高污染产业出口有毒垃圾到欧美发达地区 我举手强力赞同点赞 在那以前请先优先发展我们的国家 切不可因噎废食 所以就这点看环保产业正是方兴未艾

      下面是歪题 有些东西不吐不快 扒柴静虚假面目 粉丝经济

      然后有句话叫正人先正己 全部对待别人要求 却无视自己行为的人 那是虚伪和可耻的 人

      柴静这次自费百万据说是起因是其女儿在未出生前 患上肿瘤 然后才开始调查雾霾她认为这个祸首 因为她片中“说实话我不是多怕死,我是不想这么活“

      接受人民网采访时,柴静丝毫没有隐瞒自己的最初动机,为了孩子——女儿没出世便患有肿瘤,从一出生就接受手术,孩子生病让柴静更加关心健康问题,而呼吸是健康方面最直接的领域之一。

      从最初的母性本能出发,一步一步,逐步激发了她内心的职业本能,“照顾她过程中,对雾霾的感受变得越来越强烈,整个生活都被它影响了,加上全社会对空气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关心。”

      做为一个母亲 一个有思想的母亲 她去关心下一代是件非常好的事情 我们都在为我们的孩子去努力但是嘴皮子动了 思想动了 行动动了吗?我们来看关于下面的一则最新新闻

      柴静携夫度假回京换豪车新生女儿曝光

      2014年02月25日10:10

      新浪娱乐讯近日,柴静美国产女的新闻引起了极大轰动。据媒体报道,柴静一家目前已度假回京,柴静夫妇被拍到怀抱女儿现身机场,随后开豪车离开柴静和父亲一起走向停车场,这时赵嘉正打开一辆崭新的丰田霸道汽车的车门搬运行李。去年柴静与赵嘉刚被拍到在一起时,赵嘉还开着一辆破旧的北京吉普,一年之后他换上了这辆价值70万的丰田霸道豪车,曾有业内人士称《看见》一书让柴静进账数百万,可见此言不虚。

      看到这则新闻 我对媒体人的操守和思想是如此的鄙夷 你自己都调查出来烧油和烧煤是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为何自己还要去为雾霾添砖加瓦? 那个时候你的母爱呢? 豪车都大排量 排出的废气更加多点 有人说柴开豪车是私事 没错如果当她没去拿自己的孩子作为引子去质疑的时候 她开什么车没人会去关注她 但是她如今站在道德高度去质疑的时候 请首先正人先正己 在发表了穹顶之下后 还高调的使用豪车 这得多强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 自私自利到家 请绿色出行 为了你的孩子 请拒绝高碳的奢华生活 为了你的孩子 让别人不开车不烧煤 自己在那里享受生活 这样的媒体人我看中国还是少点为好 至于柴静抽烟的事情 我不在生活中得见 所以不予评论

      就如发达国家 一方面在中国赚的不亦乐乎 一方面却年年喊中国经济崩溃 还是中国那句老话说的精辟

      端起碗吃饭 放下筷子骂娘

      通宝推:andylau527,trilfe,棋人鲁大耍,
      • 家园 说归说,环境问题的确是该花力气解决了

        不喜欢媒体人的矫情,但是环保问题确实需要解决,经济的确需要转型。这届政府的一路一带,就有为高污染和高能耗行业开路的想法吧。一路一带到达的范围,就是中国产业的转出的范围。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