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论西式选举 -- swsw133

共:💬4 🌺3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论西式选举

    论西式选举

    昨天希拉里宣布参选下届美国总统,中外网友们纷纷谈及此事,说什么总统干然后干总统、什么管好莱温斯基再说吧等等等等,另有文章分析此人当选概率、对中国影响如何如何云云。

    其实在我看来,此事不值得关注,因为西式选举其实就是闹剧,就是金主更换傀儡、欺骗老百姓的例行操作——这些道理其实在我们上中学时都讲过了,我们对这些道理的认知从确信到怀疑、然后到更确信。

    所以不管美国大选后什么人上台,我们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当然前些年我们关注美国总统人选也没错,那时我们力量还不够、要更多被动地考虑对手的策略,现在是对方渐渐收缩了、再给予同等关注就不妥了。生产力控制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深刻啊!

    也许还有网友仰视西式选举、被所谓的选票弄得五迷三道。我承认用上面的大道理说服这些人困难有困难。所以本文不谈那些大道理、试图从逻辑和数学的角度谈谈这个问题。

    一、逻辑角度

    西式选举往往被包装得高大上,是西方政治中的大事,往往花N多的钱、大半年来操办,但实际上有逻辑漏洞:

    如果选谁当总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值得大操大办、大鸣大放,那说明这个岗位很重要、将在系统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表示总统拥有很大的权利,而权利的集中会产生腐败(不是有名言讲绝对的权利产生绝对的腐败吗?要把权利关进笼子吗?),所以证明这是一个落后的机制!

    如果选谁当总统并不重要,那为什么花钱花时间干这事?把这些资源拿出来到也门撤侨不好吗?谁当总统抽签不就得了,选举纯属扯淡,还是落后的机制。

    总之,总统这个岗位不管重要不重要,都说明这是一个落后的机制,而落后的机制是不会产生公平的,应该被推翻或改进。

    这个机制的落后还体现在选举方式上——都啥年代了,还搞两百年前纸票那一套!不环保、效率低!弄个手机投票两小时解决的问题,非要折腾大半年,水平还不如湖南卫视搞超女快男。鄙视!

    二、数学角度

    最著名的西式选举当然是美式选举了,做法是两党推举出代表、然后PK。这种方式是因为他们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有利于选民选择。

    其实这是骗人的!

    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人们对一件事的看法有差别,这个差别符合正态分布。也就是特别赞成的概率低、特别反对的概率也低、观点居于其中的概率比较高,具体就是这个样子:

    (抱歉对西西河的贴图方法不送熟悉,语言描述吧)

    正态曲线的横轴表示对某事的认可度、纵轴表示相应的人群比例分布。一端的1表示特别认可、另一端的2表示特别反对、3介于期间。

    美式选举下,两个候选人会选择1或者2。选择了观点1的候选人,他的基本面就是1对应的人群,这些人其实不用管、因为不忽悠也会投自己;2对应的人群也不需要忽悠、因为再忽悠也没用、那是对方的基本盘。因此获胜的关键就是争取3对应的人群,也就是本来两人PK是为了代表不同的观点,但最后实际上是观点都会朝中间靠拢、本质上趋于一致。

    看明白了这个模型,我们很容易理解美式选举的本质其实就是忽悠、耍嘴皮子,是和初衷背道而驰的、无效的。

    当然西式选举除了美式的两党PK外还有绝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多党PK,而多党制的PK仍然是无效的——这个原理是“阿罗不可能定律”。

    这个定律指出:如果众多的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的偏好,而社会又有多种备选方案,那么在民主的制度下不可能得到令所有的人都满意的结果。具体而言,依靠简单多数的投票原则,要在各种个人偏好中选择出一个共同一致的顺序,是不可能的。这样,一个合理的公共产品决定只能来自于一个可以胜任的公共权利机关,要想借助于投票过程来达到协调一致的集体选择结果,一般是不可能的。

    简而言之,投票无效。

    这个定律的具体说明有点啰嗦、不适合在微博上列出,有兴趣的朋友上网查查。

    总之,从数学角度看,西式选举模式看起来是候选人迎合选民给出针锋相对的观点、实际上是和稀泥,最后选谁都一样。

    同时,候选人为了获得更多选票、忽悠更多人同意自己,结果使得不同人群的观点更加对立,相当于人为拉大了人群差异、造成社会更大的分裂、为将来的执政困难和动荡打下伏笔,发展中国家由于积极基础薄弱、没有糟蹋的本钱、这个趋势更加明显。

    那么更好的方式是什么呢?当然是中国的方式——民主协商、民主集中——极力缩小不同观点的人的差异,使之尽量趋同(就是上面正态曲线两端的1、2尽量靠近),实在不行就先集中(我们政治局常委是奇数)——这个方式既能让各方表达意见、也能提高效率,当然是好的方式。

    事实上中美日三国的选举模式上,中国是不换党不换人(集体执政:政治局常委徐徐替换)、日本是换人不换党、美国是换人换党。所以中国优于日本、日本优于美国。习主席谈到的制度自信实事求是、很有必要以正视听!

    我们的主席至少干过两个大省的头(从人口、经济规模看,放到国外就是中等国家元首的概念),从基层一级级干上来,从能力和可靠性看,忧郁变态的克大妈只配提鞋!

    或者你想想,你的公司选总裁,你是希望干过中层而且历练过所有岗位的老习上呢,还是希望整天搬弄是非、老公都管不好的克大妈上呢?

    还是你仅仅关心他们用怎样的方式上去的?比如可笑的一人一票?

    所以大家把西方选举、尤其是美国选举当笑话看吧,选谁对中国其实都差不多,通常是刚开始骂、后来不得已合作而已。而且这个影响程度会越来越小,实力变化使然。

    就象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会很在意和谁结婚、认为这关乎人生幸福;等到有一定阅历后会逐渐发现其实跟谁(当然是在可选范围内)结婚其实差不多、幸福与否其实主要取决于自己。

    如果你还看不清楚,那到农村去看看选举乱象吧!

    或者讲个故事给你:我上高中是又一次班里一人一票地选团委书记,结果仔细一看当选的家伙、原来还没入团——因为那天选举前他刚好给每个同学分了一包家里带来的瓜子,大家一高兴就投了他。这个选举被我们称为“瓜子选举”,其模式和西式类似。呵呵!

    通宝推:mezhan,迷惑不解,
    • 家园 基本不同意。

      一、西方的选举不止选大统领。州长、镇长、国会议员、州议员都是选举的一部分。

      二、民主和集权的区别主要在于,权力由下授予还是权力自封或由上授予。

      三、中国与西方有一个很大的差别:政府主导的国有经济成分在国家经济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因此中国的政府首脑对老百姓来说比西方重要的多。

      西方国家的经济行为主要都是私企在运作,所以选谁当大统领对老百姓来说都差不多。

    • 家园 是闹剧不假,花钱和花时间是一步一步走到这的

      权力是闹剧导演的,不是明星的,因为是私有制嘛,所有权是永远不变的

      商业社会本身就有闹剧的特征,都别说选举了,就是基督的生日也是商业化了,自从我来美国,商店的圣诞节推销是越来越早,去年好象鬼节过了就开始了

      选举的逻辑问题是外行选内行,跟庄子的朝三暮四的猴子一样,是从两个相同的东西里选一个,虽然是两个党,其实是一个党,因为理念和价值观都是资本,因此都是资本党,只是名字不同

      所以,中国是明的一党独裁,共产党独裁,美国是暗的一党独裁,资本党独裁

      数学角度的问题就更多了,没有什么人的事可以经受数学的考验滴

      选举的闹剧的根本还是外行选内行,因为外行根本就不懂,重要的东西也不能公开讨论,那是国家机密,包括经济政策,军事战略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内行就用一些无聊的东西忽悠,同性恋和安乐死等等,说税算是最实际的,可是当选了也不能履行诺言

      但是,选举必须值得大操大办、大鸣大放,那不仅是"说明这个岗位很重要、将在系统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是老百姓需要感觉存在感、重要性和新希望等等,老百姓还需要发泄一下

      老百姓发泄一下至关重要,不然积累起来有可能火山爆发,因为毕竟是私有制嘛,权是永远不变的,因为头上的老板不变

      所以,毛主席说马克思主义就四个字,造反有理,有权的人们(包括有财产的)必须时时刻刻如坐针毡感觉在火上烤,私有制加民主选举就把有财产的人们豁免了

    • 家园 其实各国政府内在的结构都一样,都是中央集权,再

      加上金字塔形的分层级官僚体系。

      选票选举并不能给这种政权治理结构披上道德的外衣。给它披上道德的外衣依靠的是西方式的舆论操纵

      中国自从秦以后,几千年里无论朝代如何变换,都要采用秦制,所谓秦制,我想核心也是中央集权,再加上金字塔形的分层级官僚体系。

      王绍光:西方政体话语的局限已经很清楚了

      外链出处

      ....梁启超有一个很简单的认识:中国的政体变了,从帝制变成了中华民国共和制。政体虽然变了,但周围什么都没有变。他曾经说过,从1902年到1916年之间,中国什么都试过了,在政治上都是西方人推荐的东西,多党制也有了,总统也有了,议会也有了,但其他什么都没有变。所以我觉得梁启超也是比较清醒,慢慢放弃了这种思维方式。

      那么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什么呢?我把它归结为政道思维,包括治道与治术。中国古代讲治道的比较多,政道比较少,需要我们来重新定义。

      我现在定义的就是,中国在谈政治分析的时候,不是从政体出发分析问题。中国人不从政体分析当然是有原因的,原因何在?我先谈我的一个观察,亚里士多德也罢,柏拉图也罢,谈政体分析的,他们所在的政体都是小政治共同体,规模都非常非常小,比如柏拉图就讲过,一个理想的政体是5070户,就算一户10口人,也就5万多人。当时还有很多城邦都很小,相当于我们的村,大一点相当于我们的镇,各个村之间当然容易对比。中国夏商周的时候号称有三千个国家,到春秋战国时剩下几十个小城邦,再往后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因此中国思想家所处的环境跟古希腊完全不一样。古罗马共和国也很小,一直到古罗马共和国快结束时才慢慢改变,意大利的很多城市共和国都很小,这个环境容易产生政体思维。后来出现的民族国家疆域非常大,人口非常多,用的却还是过时的思维方式。

      而中国的思想家本身就是在大的共同体里生活,他不会从政体上、从形式上去考虑。他考虑的是:什么是治国的最高目的,这个叫做道;什么是治国的最佳方式,这个叫做术。先秦儒家、法家、墨家到道家,他们在道的认识上是不一样的,儒家贵民、法家贵君、墨家贵兼、道家贵己。他们的术也不一样,儒家讲的是礼治,法家讲的是法治,墨家有自己的说法,道家有自己的说法,相互之间还有争论。我们今天可能觉得有些很抽象,但在当时都是具体的政治问题。当然以后的统治者也罢,思想家也罢,他们都不会完全严守纯粹的儒家、法家、道家、墨家,汉宣帝就说过汉家治天下,霸王道杂之,各家各派杂糅在一起。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