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南山集》alarm的 英国强租威海的前前后后 -- 高秀岩

共:💬1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家园 《南山集》alarm的 英国强租威海的前前后后

    英国强租威海的前前后后

    ☆Alarm☆

    五?一长假期间去了趟威海,在甲午战争博物馆淘到一本小册子《英国租占威海卫三

    十二年》,编写得很实在、提供了很多英国强租威海前后的第一手资料,其中的内容

    很有意思,因而当一把文抄公、择其要者整理出来和大家共享,兼贺水木重生及历史

    版版庆。

    一、英国强租威海的原因和大致经过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清政府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威海卫被作为

    “条约赔款抵押”置于日军占领之下。

    1897年,德国以曹州教案为借口,派海军强占中国胶州湾、强租青岛;比较耐人寻味

    的是,英国对德国提出的各项要求(“严惩教案凶手和相关地方官员”、“租借青岛

    和胶州湾”、“对德开放山东内陆的铁路和矿山权益”)除第三项,以“门户开放”

    政策为理由加以反对,对前两项均持支持和默许态度――其玄机在于相借此将德国的

    势力扩张东引,诱发德俄在中国北方的利益争端,最终离间当时的德俄同盟、减轻德

    国力量的膨胀带给自己、特别是英国本土的压力,实在可谓老奸巨猾。

    此举不但打破了英俄等其它列强在中国北方构建的“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的侵略格

    局,也刺激了他们大哙朵颐、疯狂瓜分的胃口。沙俄担心德国在远东势力的膨胀、对

    青岛的占领,会影响到自己在中国东北势力的扩张和吞并战略的推进,随即以防备它

    国入侵中国东北为借口、如法炮制、命令舰队占领旅顺口,并提出租借旅顺、大连两

    地。

    英国刚开始一面要求中国拒绝沙俄的要求,一边要沙俄开放旅顺为通商口岸,俄国则

    申明旅顺为军港、拒绝了英国的要求;于是英国以保持均势的借口,要求按照德、俄

    的例子租借威海,宣称“俄以旅顺为军港,则对于中国异常危险,唯以威海租与英国,

    庶足以制俄之跋扈”,好一派占了便宜还要道貌岸然的帝国主义嘴脸!面对列强赤裸

    裸的侵略和瓜分,清政府束手无策、唯有以“威海作为《马关条约》赔款抵押,尚处

    于日军占领之下”为托词向英国哀求,然而英国志在必得、态度强硬,宣称“倘中国

    能毁俄借旅大之约,则英国可不租威海卫”――需要指明的是,当时的日本作为英国

    在远东的盟友和利益代言人,将自己占领之下的威海让与英国是不成什么大问题的。

    清王朝四面楚歌走投无路之下,只得同意英国租借威海卫。俗话说“债多了不愁、虱

    子多了不咬人”,卖国卖国,即已卖了一次两次,再多卖几次又何妨,大致就是当时

    清政府的想法了。

    1898年7月1日,中英双方签署了《租借威海卫专条》,要点为:①租借威海湾全部海

    面、和湾全部岛屿,以及沿岸一定范围内土地,并且在宁海洲以东至荣成角之北的沿

    岸,英国均可用作军事用途,两项相加总面积约1500平方英里。②租期以俄国租借旅

    顺的租期为限(此条也为后来中英双方1905年的一次交涉埋下了伏笔)。③租借地内

    除威海卫城外,均为英国所管辖;且中方在卫城内的管辖权也受到限制。④租借地只

    准中英两国驻扎军队及停泊军舰――和后来的《中美商约》很象吧?都在玩形式上平

    等、实质上不平等的把戏。⑤性质非租借地,而为割据地。

    二、英国统治期间的威海租界

    中英签署租借威海专条后,英方设立了一个临时行政署加以管理,最开始由海军官员

    兼任、接受英国驻华海军总司令的委任和指挥,第二年改由海军部直辖,1900年又划

    归英国殖民部管辖、并延续到1930年英国归还威海卫主权。殖民地部接管威海后,颁

    布了威海地方政府组织法,设立最高行政长官一名、地位等同其它英国殖民地总督,

    由英王直接任免;下设正华务司一名,负责管理财政收支、监狱事务和审理民事案件;

    副华务司一名,统管警察和收税员、并负责审理刑事案件;医官长一名,负责公共卫

    生和船舶检验、并统管全市医院。

    英国统治威海期间,因为地理上南有青岛、西有烟台,相比之下不占地利,在发展工

    商业方面无法和上述两地竞争,把它辟为自由港、进出口货物不交关税、只缴纳为数

    不多的船钞捐。因而财政税收主要依靠:①牌照税。例如申请设立或者扩充盐滩,每

    亩一年需缴纳注册费(大洋,以下皆同)一角、产盐费一角;但凡前来捕渔的外来渔

    船,无论大小、每船每年缴纳执照费一圆,本地渔船如在六十担或六十担以下者、每

    年缴纳执照费两圆,五百至七百担的渔船、每年八圆,机器动力渔船、每年缴纳五十

    圆;再比如屠宰牲畜,租界当局设有屠宰场一所、以年租金二千一百九十五圆的价格

    承包给商人……诸如此类,不一而足。②司法收入。例如打民事官司需缴纳诉讼费十

    圆,如不服从正副华务司的判决、可提出上诉要求行政长官复审,上诉费上涨为二十

    圆――这个价格可不便宜啊――如此一来,29至30财年居然也收入27,150圆。③公产

    房地租金。④利息及杂项收入。此外还有一些特别税,例如为了改善港口条件、租界

    当局计划修建一条防波堤,就开征船钞附加税,几年累计征集了十余万圆(29至30财

    年达20,548圆),但是最后没有按计划执行、把这笔款项挪去做了其它工程。以29至

    30财年收入统计表来看,最大头是牌照税收入,预算305,465 圆、实收388,985.30圆。

    总的来看,英国统治威海的三十二年间,财政岁入增长了近三十倍,从1901至02财年

    的22,220圆,增长到1930至31财年的590,367 圆。

    在支出方面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从1901至02财年的121,877 圆,增长到1930至31财

    年的396,819 圆。还是看1929至30财年收支表,就单一支出项目来说,排名前三的分

    别是警察及监狱(预算95,040圆,实支83,073.15 圆),工务费(预算67,350圆,实

    支45,405.72 圆),医药及卫生(预算37,021圆,实际支出32,134.74 圆)。教育经

    费支出不多,预算11,056圆,实支10,912.04 圆,仅仅和副华务司的工资+办公费大

    体相当,不及行政长官办公费的三分之一。

    英国统治的头二十年,财政收入尚够不上开支,需要英国政府拨付不定额的补助金,

    直到1921至22财年为止,累计拨付约十四万四千五百英镑、年均七千英镑(一英镑约

    合大洋九圆);后来因为中英谈判交还威海主权,租界当局遂因陋就简、维持现状,

    全力节省,并且在1928年还抽拨财政盈余六万一千三百一十一圆偿还补助金,在租借

    的最后两年、也竭力节约支出、拟作同样用途(1929至30财年盈余约十二万圆,1930

    至31财年的盈余更是近二十万圆)。由于上述原因,租界当局从未发行过公债。

    在金融方面:威海没有正式的金融机关,只有大小钱庄十余家、外加汇丰、麦加利两

    银行的代理点,一切拆息买卖都在每天早上的商会早市进行,汇兑业务皆转大连代办,

    贸易、缴纳捐税等等金融活动,要么使用汇丰、麦加利两银行发行的纸币、要么就只

    有使用现洋,金融事业非常不发达。因为货币数量不足、商人周转困难、不利于开展

    商业活动,遂有商家发行纸币的举动;租界当局对此既不加以管理、又不接受这样的

    纸币,任其自生自灭,唯有商会通过内部协商、略作自我规范而已。

    进出口方面:出口主要是农产品、特别是花生最多,食盐出口所占分量也不小、但是

    很不稳定,1923年曾达到724,832 担,1924年即猛跌至68,656担。进口总额远大于出

    口,因为出口货物多来自威海本地及附近地区,进口货物则多数运往内地行销;从数

    量看,自1919年到1928年,进/出口总额比例大致上维持在2:1左右,总金额从1919年

    的 8,109,813圆增加到1928年的19,744,543圆。工矿业领域乏善可呈,虽有金矿但从

    来时办时停不成气候,虽然满山有很多桑叶、农村养蚕也很普遍,但是加工生产停留

    在家庭作坊的层次,所产生丝大多数运往烟台。

    英国统治期间的威海教育同样乏善可呈,很长时期内只有皇仁小学一所官办学校;到

    1928年方有设立教育股的提议,也正是这一年、威海才有了第一所中学――官民合办

    的威海中学,官方批给地基、并补助五千圆开办费、民间自筹一万五千圆。如前所述,

    教育预算在威海的英国殖民当局财政支出中只占很小的比重:到主权移交前,累计只

    有威海中学(官民合办,教职员九人,学生一百四十三人,官方年补助三千圆、地丁

    附加费一千五百圆)、皇仁小学(官办,副华务司兼任校长,有教职员五人、学生二

    百人,每年官方拨款三千六百圆)、敬业小学(民办,教职员四人、学生八十五人,

    官方无补贴)、淑德女学(民办,教职员三人、学生五十人,官方年助二百圆)、九

    华小学(民办,教职员四人、学生八十人,官方无补贴)、讲书堂小学(教会学校,

    教职员一人、学生三十人,官方无补贴)、安立甘堂学校(教会学校,教职员五人、

    学生六十人,官方年助二百五十圆)、海星小学(教会学校,教职员十一人、学生二

    百八十人,官方年助二百圆)、明星女学(教会学校,教职员四人、学生一百人),

    在校学生累计九百八十余人;另有私塾四十一所、学生总数一千六百七十六人、官方

    每年只补助区区一千圆而已。因此,到主权移交前为止,威海当地的识字人数约一万

    四千、其中妇女仅二百二十七人,根据估算、文盲率高达90% 之多。

    在港务、通讯和交通方面,英国当局同样奉行“凑合事儿”的原则。至主权移交前为

    止,整个威海租界共有道路约五十英里,等级最高者不过是碎石路面而已,并且因为

    面临移交、租界当局不再维护,路况很差。另有两条通往烟台的电报线路、水陆各一,

    其中海底线路已荒废;程控电话容量仅一百门,装机用户约九十人,收费高昂(初装

    费自理、每年交费六十圆),设备简陋、工程多不完备。邮局共有三处,码头区和刘

    公岛各有一家英国邮局,威海卫城内有一家中国邮局;英占期间和英国太古轮船公司

    签署合同,每年八个月中保证邮路每周往返威海和上海之间一次、其它四个月船期不

    定,中国邮局往来邮件均由码头区英国邮局代为转送、周期更长。港务方面,由副华

    务司兼任港务长、收税员兼管船钞及其它一切税务事项、医官长兼管船舶卫生检验、

    巡查兼管港务工程。总共只有码头四座(大陆上的一大一小两座,刘公岛铁码头和石

    码头、同样是一大一小两座),即使是泊位最深的刘公岛铁码头(李鸿章经营北洋海

    军时所建)、也只能够在涨潮时停靠万吨级船舶,小码头只能停泊舢板和驳船;另有

    灯塔两座(委托英国海军军官管理)、浮标三个,租界当局原计划修建防波堤一道、

    预算二十五万圆左右,后因为临近主权移交而未修建。

    司法和警察系统是威海殖民当局规模最庞大、机构最完善的部门,由副华务司统领,

    下设英籍巡查三人(分别管理刘公岛、码头区、各村区和边界卡子的警察队伍)、华

    籍巡官二十余人、警士一百六十余人,此外还有水上警察八人、司法警察十一人,共

    装备有步枪一百四十四支(附刺刀)、转轮手枪二十四支、自动手枪五十三支。另外

    设有码头区看守所(容纳犯人三、四十名)、刘公岛监狱(可容纳犯人一百余名),

    无专业消防队、由巡警兼任。根据1901年英国枢密院制定的威海卫法令,该地发生的

    民事和刑事案件统归英国驻华高等法院(俗称按察使署)管辖,因为按察使常驻上海、

    较少来威海,因此又委托当地行政长官审理,而行政长官再进一步将民事案件委托给

    正华务司负责、刑事及违警案件则归副华务司;案件较为重要者,或者由行政长官亲

    自审理,或者由正副华务司审理、最后转呈行政长官裁定。司法机构最底层的触角则

    是下面各区的总董和各村的村董,总数几十人,不领工资、总董每年有几十圆的办公

    费补贴、同时允许他们酌情收取契据证明一类的手续费;一切民事案件均需要从总董

    领取当局的标准诉状、填写后交由村董盖章,再向正华务司提起诉讼;刑事和违警案

    件则由村董负责向就近的警察派出机构报告,再提交副华务司处理。这一做法和中国

    传统的保甲制度有类似之处,也算是深深地烙上了中国特色的印记。英国人对监狱的

    管理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细节,那就是每天发给囚犯口粮的时候,当场秤量并允许囚犯

    核对,以示公允、避免克扣。警察的薪酬上也极具殖民地特色,英籍巡查年薪达三百

    英镑以上,折合大洋约三千圆,另有津贴和燃煤费等名目的补贴;而华籍警察,警士

    月饷从十五圆起,巡长(二道杠)二十一圆起,巡官(三道杠)二十五圆起,并根据

    资历累进,资深警士月饷可达二十圆、巡官可达三十圆,和当时中国的工资水平相比

    也算丰厚,但即使是最高工资、还是只有英籍巡查薪酬的十分之一。

    卫生方面,威海卫设有中央医院一所(码头区),刘公岛和温泉汤各设一所分院。中

    央医院能容纳病人五、六十名,由医官长直接管辖,设施较完善,设有独立的传染病

    房,1929年预算一万四千二百圆;殖民地特色在中央医院同样有鲜明的体现:该院的

    头等病房是中西分离、各设一间的。另外两所分院只能容纳数名病人,设施简陋,由

    华人医官管理。医官长由行政长官直辖,他恐怕算殖民当局薪酬最丰厚的公务员之一,

    年薪六百英镑、外加年终奖一百英镑、每月车马费四十大洋,还可以用私人名义出诊、

    所得全归自己的腰包――看来西方国家医生的收入高是很古老的传统了。除了收费的

    医疗服务以外,租界当局还提供一些无偿的公共卫生服务,主要是治疗黑肤病、麻风

    病等本地盛行的疾病,英籍医官长和中国籍副医官长定期下乡巡诊、接生、接种牛痘

    (接种一万二千多户)之类。传染病防治方面成效斐然,和上海、香港等地有畅通的

    通报机制,和国际联合卫生处东方局之间的疾控通报也很畅通,对内则建立了一套完

    善的传染病监测、控制、治疗机制(村董发现传染病情并及时报告,警察封锁疫区,

    医官长前往隔离、检疫、消毒、治疗),因此当时在中国其它地方横行无忌的霍乱、

    腥红热、伤寒之类的烈性传染病在威海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当地还建立了完善的屠宰

    检疫、管理机制,政府办有一座屠宰场并租给商人经营,每天屠宰牲畜要向当局报告

    数量、并接受检疫,这个方面应该说也是很先进的。

    三、民国十九年英国归还威海的大致情况

    如前所述,威海租借专条规定租期与俄国租借旅顺的期限相同(二十五年),因此自

    从一九○五年日俄战争、俄国放弃旅大后,中国方面就曾经要求英国归还威海,但是

    英国以旅大是因战争中被攻占的、非俄国正常放弃租借权为由、拒绝了清政府的要求;

    然而,即使对条约文本作如此解读,到了一九二三年、二十五年租期也到期了,英国

    理应如约归还。此外,当年英国租借威海的客观需要(制衡沙俄,维持地区格局均势)

    早已荡然无存;和俄国占据旅顺大连、德国占据胶州湾不同,前者是因为沙俄多年来

    一直在远东寻找一个不冻港、后者是德国在远东扩张最重要的立足点和海军基地,老

    牌帝国主义国家英国在远东不缺乏良好的贸易港和海军基地、并且威海本身就算不上

    多么理想的一个贸易港和军事基地,没有了这一层制衡的因素,威海无论从经济还是

    军事还是地缘政治方面,对英国的意义都不大,也就没有继续占据的必要。一九二一

    年冬召开华盛顿会议时,中国代表施肇基等于十二月三日提出了收回租借地法案,法

    国代表当即代表法国声明归还在广州湾的租借地,英国代表也表示“英国政府愿意按

    照法代表所述之精神,将威海交还中国。”,归还威海租借地的基本政治原则遂得以

    确立。

    此后中英双方即围绕归还威海租界问题展开了一系列外交磋商,由于双方在刘公岛海

    军基地问题上存在尖锐矛盾,谈判几起几落。英方坚持要求,在归还威海租界后、刘

    公岛应该继续无偿供英国海军使用十年、到期后可续借,中方对此不愿让步,经过一

    番反复、拖延至一九二四年六月才达成协议,并计划于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正式签字;

    可是在签字前四天,北京政府政局又起剧变,此案流产。而后中国政府多次向英方提

    出签署协议归还威海问题,英方皆以中国国内政局动荡、中央政府控制权频繁易手为

    托词推委搪塞。一直拖延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任外长的王正廷于一九二九年六月

    二十二日就此案向英国大使提出交涉,双方才充启谈判;英方坚持一九二四年条约草

    案只字不能变更,而中方提出需要作若干修正,为此又多扯了半年的皮,到一九三○

    年二月十三日才达成协议,并于同年四月十八日在南京正式签署了《收回威海卫租借

    地专约》,中方签字人为外长王正廷、英方为驻华大使蓝普森。到了一九三○年十一

    月一日,中英双方在南京互换条约批准文件,自即日起、条约发生效力、英国归还威

    海租界。

    需要指明的是,这次归还并不彻底,在刘公岛海军基地的问题上、条约基本反映了英

    方主张,规定“中国允将刘公岛内照单所开之房产等,无偿借与英国海军作为养疴休

    息之所,以十年为期。将来期满后,经双方同意并得以按照原定条件展期续订。”,

    并且“英国海军每年向中国官厅请求准水兵在刘公岛登岸打靶,惟遇有地方不靖时,

    经地方官厅通知英国海军后,得暂时停止登岸操演。”实际留下了刘公岛这条“大尾

    巴”,此后十年、英国海军包括航空母舰在内的各型舰只,每年夏季都到威海湾停泊、

    演习,直到一九四○年抗日战争期间,英国远东舰队方从刘公岛撤离。

    为接收威海,南京国民政府任命王家祯为接收专使、徐祖善为接收后成立的威海卫特

    别区(行政院直辖)专员,于一九三○年九月下旬从上海出发前往青岛,由朱世全、

    邝光林、葛祖广等三名接收人员于九月二十九日先期到达威海办理接收事宜。十一月

    一日上午八时,王家祯、徐祖善等人率领三百名陆战队官兵、乘海琛镇海二舰抵达威

    海,双方举行交接仪式,随即英国驻威海行政长官率英国驻军乘船离开,宣告威海正

    式归还中国。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