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转贴 谁能打破英特尔在中国的垄断 -- 9411004

共:💬3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转贴 谁能打破英特尔在中国的垄断

    主题:谁能打破英特尔在中国的垄断

    版权所有:chylx1 原作 提交时间:18:15:48 11月29日

    左脸和右脸上各有一只蚊子。我们的习惯是同时敲打;还是干掉其中一只,另一只则放任自流?

      如果大家选择前一种方式,那世界对微软真是有失公允。可现实中谁会选择后一种方式?

      因为垄断,当人们把最尖酸刻薄的指责宣泄到微软的时候,大家忘记了事实上客观存在的“WinTel”联盟。“WinTel”联盟一个典型的具有排他性的“双赢”机制,该双边联盟中的微软和英特尔互为依托,互相搭台,玉成双方好事。

      那为什么我们在为微软垄断拍案而起的时候,独独视而不见英特尔?事实上,和后者在中国所使用的手段和收效比较,微软只算小巫。谁是最大的垄断者

      如果告诉你,微软在中国的年销售额不过2亿美元,而英特尔每年在中国获得的额外收益就近5亿美元。你可能会大吃一惊。

      目前,中国CPU市场奉行的是TPI标准(TPI,True Performance Initiative,指协助用户全面理解适合实际应用需求的电脑性能的一种理念。根据TPI将制定一种全新的、更为精确的测评处理器运行应用程序性能的标准)。按照该标准,目前国内市场上综合性能相同、同一级别的英特尔产品和AMD产品其价格却几乎相差1倍。从第3方的评测结果看AMD Athlon XP 2400+(0.13散)与英特尔奔腾4 2.4CGHz(Socket478 512k散),两块芯片处于同一技术档次,但市场价格却相差765元――1倍以上。我们在此无法考察2家公司的成本核算,探讨为什么AMD能够在同样性能的情况下,居然售价如此有竞争力,但对于消费者可以肯定的是,AMD带来了高性价比的产品,为消费者节省了大量投入。当前CPU芯片的发展,对于大多数应用者,性能都属超前。这也意味着,既有CPU让用户达到正常使用目的,节约投入就应该成为未来的重点考虑。

      从赛迪数据看,2002年中国CPU市场总销售为935.2万颗,销售总额为78.5亿元,如果按照上面的价格差距,即使我们估算价格差距为50%,如此算来,这部分的节约空间居然高达近40亿元。也就是说,英特尔每年从中国市场上至少攫取超额利润40亿元人民币,大约5亿美元。

      由此产生了一个触目惊心的现实:不少国内PC厂商居然到欧美市场购买英特尔CPU。因为英特尔在中国CPU市场的绝对垄断地位,使得它成了中国CPU行情走势的最高主宰。

      据业内人士透露,通常情况下英特尔在中国售出的CPU每颗要比国外同类CPU高出约10美元。英特尔提供的最新CPU产品,给清华同方的单价居然比给惠普的高出50美元之多。这种明显的“厚此薄彼”既使中国厂商,又让中国消费者付出了额外的高昂代价。

      (据市场研究公司iSuppli的调查报告称,在2002年,AMD缩小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英特尔市场则继续急剧扩大。据该调查显示,在2002年,英特尔仍然保持中国市场第1的位置,芯片销售量大幅增长了34.6%;AMD同期数据负增长0.4%,从市场排名第8位下降到了第12位。威盛从第9位下降到了第22位。中国国内的半导体厂商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对排名前30位的厂商产生影响。)

      目前,预计英特尔在中国市场的实际收入达到25~30亿美元。业界资深人士认为,因为有着比在美国市场更强大的垄断地位和更大胆的强力操控行为,每年英特尔在中国市场让消费者额外付出的垄断代价十分高昂。如果能够通过正常的政策引导、舆论监督和法律制约,真正激活市场的竞争,那么每年中国消费者至少可以少付出5亿美元左右的“不合理代价”。这个数字远远高于当下微软在中国的年收入――2亿多美元。英特尔CPU不可能中国造

      多年以来,英特尔一直在美国本土之外的爱尔兰设有芯片部件生产厂,在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哥斯达黎加有组装和测试的工厂。自1995年,英特尔开始在中国封装和测试闪存产品,2002年又增加了芯片组。但是,英特尔从来没有宣扬,业界也从来没有认同,说爱尔兰、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哥斯达黎加生产的CPU为“本地造”,也从来没有听说英特尔宣传自己的内存是“中国造”。因为大家都明白,CPU的核心价值就在于设计和制造,而组装和封装工序并没有多少增值空间。

      那么,为什么英特尔设在上海的普通封装厂开始出货,却就改变了CPU的“血统”,打上了国货标记?深入分析,英特尔的思维深有玄机。“中国牌”的核心就是“政府牌”和“安全牌”。大概的原因有2个方面:

      首先,“中国”牌可以用于对付《政府采购法》。以“中国”之名可以更好绕过中国在政府采购和国家信息安全方面的诸多法律和政策限制。2003年初,正式生效的《政府采购法》确立了法律上的障碍。好在,目前实施细则没有公布,法律还没有严格执行。因此,做文章的余地就很大。

      其次,可以狙击风头正劲的“中国芯”运动。不管是国产的“方舟”还是“龙芯”CPU都还只是刚起步,短期内无法与英特尔直接抗衡。但是,“中国芯”有一根撬动市场的独特杠杆――这就是“国产”牌,可以进军政府采购市场。目前“中国芯”已经开始进入颇为红火的政府市场的NC(网络电脑)产品中。因此,在政府采购市场,英特尔必须努力实现自己的“国产化”。如果无法主导政府采购市场,英特尔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就不复存在。这是英特尔很害怕的,现在英特尔在中国每年15~20亿美元的收入是其利润的重要支撑。如今,英特尔拥有了同样的“法宝”,就可以削弱真正的“国产芯片”获得市场和政府特别支持的机会和能力。

      当然,除了这些,可能还有其他暂时无法揣测的更深入的考虑。

      的确,我们没有关于“国产”、“中国造”等概念的严格定义。但是,这个问题却不容含糊。在2002年6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第10条规定:“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关键是,这部法律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却没有回答,何为“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这留给英特尔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操作余地。中国渠道的“单边主义”

      这些年,英特尔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PC厂商真正的“太上皇”,主导着他们的产品策略、推广计划和营销节奏,甚至可以完全主导国内PC厂商的市场份额。可以说,英特尔想让哪一位PC厂商的份额上升,就可以通过CPU供货和广告、价格等补贴,轻易操控。按照某国产品牌机厂商的说法,“只要跟随英特尔的步伐走,从产品规划到市场策划,从资金支持到人员培训,英特尔都给足了资源”。与此相对应,中国PC厂商承担的义务是必须放弃与其他CPU供应商的合作。

      比如英特尔最重要的法宝就是广告补贴。根据对合作厂商的整体考量,英特尔对他们进行梯度划分,然后为他们所支出的每项费用将相应给予最高可达50%的补贴。英特尔如此“善举”实在值得称赞。但是,PC厂商却不是如此认为:“其实,这些钱全是我们自己的钱。”

      正是在英特尔的巧用之下,这些为PC厂商认为是自己的钱却变成了“操控”自己的“诱饵”,也帮助英特尔取得了绝对的市场垄断地位,形成了完全不同于美国市场的畸形局面。正如广为流传的那句话说,在不掌握核心技术的情况下,国内的PC制造商只能被称为英特尔的打工者。

      记得去年冬天,中国PC制造商有一次集体大降价。当时这些PC制造商所持的理由是诸如“回馈用户”等原因。但对业界有稍微了解的人都清楚,这是英特尔为打击AMD而掀起的又一场价格战。

      基于英特尔成功的“大棒+胡萝卜”政策,中国PC制造商对英特尔也可谓是盲目崇拜。从联想抓住奔腾的“心”而掀起万元奔腾大战开始,中国PC制造商就再也没有敢离开过英特尔的势力范围。如果说以前采用英特尔的芯片是因为性能的原因,但是自从AMD生产出K7之后,这个理由已经不再成立了。在性能与价格两方面都优于英特尔的情况下,中国的PC制造商几乎异口同声地拒绝了AMD的K7芯片。原因其实出奇地简单,惧怕英特尔的势力和中国PC用户的认同程度。使用AMD的芯片,担心会遭到英特尔“打击报复”,以后拿不到优惠的价格和最新芯片优先采购权。

      不过,一味拒绝“第2采购商”的做法真的能讨好英特尔吗?从英特尔对奔腾4芯片的处理,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来。第一时间使用奔腾4芯片的厂商不是我们想当然的联想、方正,而是异军突起的TCL。是联想没有看到商机吗?当然不是。而是英特尔在“技术和成本上”都给了TCL相当有力度的支持。TCL电脑的副总经理黄志光也说,“如果英特尔今年真的逐步放弃了奔腾3,TCL有机会”。PC圈里的一位行家如此描述:中国PC厂商只是英特尔手中的棋子,先把一个扶持起来,然后再找机会压制下去,扶持另一个,形成一种平衡。英特尔这么做的目的非常明显,它怕有一家PC厂商(现在看就是联想)能绝对地控制市场,也就是这家PC厂商的行为可以明显地影响英特尔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那么英特尔就丧失了对这家厂商的压制力量。所以英特尔在联想如日中天的时候,选择了TCL作为其扶持的另一个对象来压制联想。英特尔的中国区OEM总监洪力在回答联想为何没有用TCL那么大力气推广奔腾4芯片的问题时说,“最新推出的奔腾4实际上造就了一次PC业重新洗牌的机遇”。这句话与其说是解释,不如说是在给那些领头羊提一个醒。

      联想的第1百万台PC下线的时候,柳传志把这台电脑送给了英特尔时任总裁葛鲁夫。这种举动无疑可看成是一种关于忠诚的表态。如果国内PC厂商真的这样一直“忠诚”下去的话,起码在品牌机市场上,我们只能看到清一色的奔腾“心”。AMD芯片当前的性价比要高于英特尔这是事实,用户只能选择相对“昂贵”的奔腾品牌机也是事实,这是否也意味着国内PC厂商的“忠诚”给迷信品牌机的国内用户带来了损失?尽管不掌握核心技术使我们的PC厂商只能作为高级打工者的身份实属不幸,但只有一位老板可供选择的打工者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哀?丢掉创新拾起捆绑今天的英特尔已然失去了创新活力,但其垄断行径丝毫没因此减弱,而且它变得更加“聪明”,开始向微软“取经”,使用“捆绑”策略。“迅驰”的发布就代表着英特尔“捆绑”战略的正式实施。这是英特尔发展策略的1个里程碑。

      多少年来,微软利用其操作系统的垄断优势,以“捆绑”为核心策略,不断“吸取”别人的创新技术,变为自己的“增值”产品。创新的惯性之路也已经堵绝了。无路可走的英特尔必须寻找新的突破。于是,“迅驰”豪赌开始了,这个产品的战略直接学习微软的成功经验。瞄准无线技术的大势所趋,准备提前行动,将无线技术捆绑进微处理器。其策略与微软如出一辙:

      第一.一个极具潜力的新兴标准确立之前,及时出击,“劫持”和“污染”新兴标准,逐渐与自己的私有标准和技术捆绑,最后达到控制和主导新标准的目的。这次“迅驰”就是将微处理器和无线芯片捆绑,不许分拆。美国半导体协会主席桑德斯指出,英特尔此次利用市场推广费用补贴,来强迫合作伙伴购买捆绑的芯片,而不能购买可替代的无线芯片。同时,也有效打击了竞争性的CPU。随着802.11标准的不断演化,英特尔的垄断动作将越来越有力。

      第二.借垄断地位,利用“FUD”战略,打击竞争对手。“心理恐怖战术”FUD就是恐惧(Fear)、不确定(Uncertainty)、怀疑(Doubt)的缩写,是行业垄断巨头对付比自己弱小竞争对手时使用的最“下三滥”的竞争手段,却也是最实效和最灵验的招术。通过直接吓唬对手及胆敢与对手合作的公司,同时利用各种手段动摇竞争对手客户的信心,使其产生先动摇,进而怀疑的心理,从而挤掉质量和技术优于自己的产品,难以有效形成市场力量,确保独家垄断。使用户无法得到最佳的产品和服务,整个行业的创新也被阻碍。公司越强大,效果越佳。

      据悉,目前国内的计算机广告中,有一半与英特尔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几乎每天都可以听到的英特尔套片广告音乐就是明显案例。因此英特尔对中国市场的控制力是极其强大的,如果使用不当,将对市场竞争带来极大的损害。必须明确的是,竞争是市场经济最美丽的旋律,给竞争以机会,才能给用户以充分选择的自由,才能给创新以健康的空间。绕不开的专利障碍

      如果说先前英特尔在其他几个产品的设计思路上还能容忍别的网卡或者芯片组厂商来参与的话,那么迅弛(Centrino)笔记本平台从诞生那天起就先天携带了“垄断基因”。

      虽然有跟进,但大多数笔记本制造商透露了对迅驰的担心,虽然英特尔一直声称将各种功能综合在一起,电脑能够更好地工作,但不排除另有它图。一旦前者成为笔记本电脑核心部件的惟一供应商之后,价格就很容易被控制。从一些笔记本厂商选择2到3家芯片供应商的做法可见一斑。

      但笔记本厂商只能私下里恼火自己被迫接纳迅驰。英特尔总裁欧德宁曾威胁,如果不整套的购买迅驰处理器,将得不到在营销方面的支持。那些仅想采用新奔腾处理器的厂商将不得不自己掏腰包开展营销活动,他们对英特尔变相捆绑销售迅驰和奔腾处理器的做法敢怒不敢言。

      这个组合无疑担负着英特尔在移动商务时代的垄断企图,将把下游笔记本厂商带进一个无法“左右转”的单行道,要么退出,要么一直跟下去,把未来交给英特尔。

      而近来,英特尔有做透整个产业链条的动向和图谋。从英特尔多年来的发展来看,他每次发布一个新产品,特别是芯片,紧紧跟随出台的一定就是针对其相关技术标准的“许可支持证书”。给谁发放,谁才能生产支持其标准的产品。同时,英特尔会收取一笔高昂的许可费用。

      威盛(VIA)在2000年所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就理所当然地遭受到英特尔以知识产权为诉求的长达2年的诉讼。

      在这一战役中,因为有英特尔的支持,原本排名比较靠后的矽统(SiS)则获利颇丰,冲进了台湾芯片组产业的第1梯队。2002年底相关机构的数据显示,在支持奔腾4 CPU的芯片组市场上,矽统(SiS)则占了超过20%的市场,威盛和扬智(Ali)的总和不到前者的一半,当然,英特尔把大头掌握在自己手里,占据了60~70%的份额。

      同时比较微妙的关系还在于,为了避免芯片组厂商在合作中壮大,对自己造成冲击,在一些技术上,英特尔甚至完全不发放技术许可证给这些直接的处于下游的厂商,而是绕过他们直接和处于再下游的主板厂商合作,当然,前提条件是主板厂商必须给英特尔出更高的价格,以扩大自己在芯片组的绝对控制地位。但有得必有失,面对英特尔更加强势的垄断力度,在关系到未来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一些主板厂商开始考虑放弃英特尔芯片组,转而和拥有自主产权的台湾芯片组厂商合作。

      面对AMD、威盛以及更多的厂商开始重新走向竞技场,并试图建立联盟和技术标准,英特尔开始威胁它的CPU业务合作伙伴不得提供芯片组给竞争对手。

      然而不幸的是,恰恰是威盛(VIA)第一个首先提供支持AMD芯片组。不仅如此,威盛也策动紧随其后的矽统和扬智加入他们的阵营,以帮助它自己和AMD在市场上确立起领先地位。

      在今年举行的威盛2003年论坛和AMD的Athlon64台式处理器发布会上,可谓高朋满座。而知情人士透露,由于业务的合作关系,英特尔同样接到来自威盛的邀请函,但不仅英特尔没派代表出席,就连在家用电脑上和AMD有合作的惠普也由于受到施压而没有参加。

      此后不久,为了争夺在高端内存芯片的控制地位,全面“围剿”威盛,英特尔宣布,将出资4.5亿美元投资全球第2大内存芯片制造商美光科技(Micron),尽管后者已经连续11季度亏损,并且在新技术的研发上落后于同行。

      这次,英特尔将投资和收购工厂的做法从CPU行业延伸至内存行业。其实5年来,英特尔已经投资了13亿给内存厂商了。

      英特尔依靠强大的资金实力,纵向一体化战略,从根本上掌控下游厂商,他最终一统江湖的野心似乎正在慢慢实现。

      如今,专利已经成为2个工具:一个是打击对手,一个是收取授权转让费。

      过度的技术领先和垄断,就把公众的利益忽视,也同样忽视了它们在其中的价值。还中国一个健康的产业生态链

      在生物界,比如海底、池塘、森林甚至沼泽,每一个自然环境下生物群体的生存总会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的生态圈,而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态圈则指的是,不同的物态按一定的顺序形成圈体层并且其圈体顺序的维持依赖能量参与的有机系统。

      这种关系映射到一个产业、企业群体中就是,随着产业分工的日益明确,每个企业的生存状况都会受到其他企业的影响,几个具有互补性的企业联合起来,形成一种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链条关系。

      而良好的产业环境在于,企业相互都能够以良好的耦合界面来发展,这里面的平衡机制尤其重要,只有如此,下游企业的应变空间才可能有以至更大。

      近几年,台湾以及内地的芯片产业的整体发展越来越加重了可以“叫板”的砝码,行业内崭露头角的企业使最终用户的选择变得更加多元化,他们的价值开始得到尊重。

      这种演变使英特尔变得颇为紧张,也使这个一向推行产业霸权的芯片巨头内心感到失意,一个例子就是,英特尔开始通过强大的资金实力来实现产业的纵向一体化,比如收购和控股,实施新的制造层面的“圈地运动”,其总裁贝瑞特也明显加强了对中国的投资和公关,这一切无不是用来巩固其强有力的垄断和控制地位。

      无疑,英特尔是深谙工业生态规律的,但却对如何与他们共同发展缺乏认识。没有人能够限制英特尔上升到产业价值链条顶端的野心,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占有行业发展的所有垄断性资源,认清自己在整个产业链阶层和位置以及未来如何发展,恐怕是英特尔难以回避和必须缜密思考的一个问题。

      由于英特尔利用各种手段打击其竞争对手,独霸市场,攫取高额利润,所以,CPU垄断对行业的发展有着严重的阻碍和危害性作用。

      英特尔反对合理竞争,造成产业发展环境日趋恶劣。为了维护其垄断地位,他对任何想在自己垄断领域有所作为的企业,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封堵阻截,打击、限制对手,甚至影响、左右客户决策和投标过程。

      垄断行为阻碍了技术的进步。虽然目前处于垄断地位的厂商暂时可能还处于技术领先的地位,但从长远看来,其为保护自己已有的优势局面,会不断用新技术保护其优势,但其技术发展的首要条件是对其原有技术的支持,并如何使其他竞争对手更加难于采用,这必将束缚技术进步的手脚,将新的概念和新的思想扼杀在摇篮中。技术的进步需要一个自由、开放的环境,在不断的碰撞中发展,而垄断的环境必将造成技术发展的停滞。

      CPU垄断造成对单一厂商的依赖,市场难以营造多厂商采购环境,用户由于CPU可选择性不多,习惯于采用单一品牌。比如我国电信运营商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首次提供公众因特网业务,当时采购美国一家公司的设备几乎是惟一选择,从而使该公司的设备在我国数据通信网络上也确定了垄断地位。但这样的结果是加重用户采购负担,损害消费者利益。该公司获得的超额利润,必将攫取自用户身上,无论运营商和企业用户都将为此付出巨资,国家每年都要花费巨额外汇,从而加重了我国信息化建设的负担,延缓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CPU市场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用户才有更多的选择。

      但是,如前所述,CPU是一种具有先发优势的产品,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PU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领先水平,因此,借助“第2位法则”,打破垄断局面,以空间换时间,以市场换技术,为国产CPU争取发展所必须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个阶段,我们完全可以引入AMD作为英特尔的替代品,更作为培育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助力。垄断是垄断者的通行证文/《IT时代周刊》评论员“垄断是垄断者的通行证,创新是创新者的墓志铭”。

      这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在如今高科技领域已愈演愈烈。前几年人们只知道微软的垄断,孰不知还有比微软更厉害的角色,那就是执全球CPU市场之牛耳的英特尔公司。这一现象随着芯片业在2003年的复苏又一次成为全球产业界关注的焦点。

      在全球范围内,CPU市场的垄断正引起广泛的关注。全球一些反垄断组织的调查显示,英特尔作为世界最大的芯片制造商,正在不遗余力地阻止计算机制造商从其主要竞争对手那里购产品。欧洲议会从2004起也开始深入调查有关指控英特尔在消费者市场采取与此相似的策略。

      2年前,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开始介入调查英特尔在OEM领域的不当竞争。调查的焦点集中在英特尔是否威胁或者惩罚PC厂商,以促使他们放弃选用AMD的芯片产品。消息人士称,由于PC厂商的核心部件依赖于英特尔供应,因此英特尔可以间接地甚至直截了当地威胁取消芯片供货或市场推广支持。除此之外,英特尔还可能采用各种手段,阻碍厂商获得技术信息,或者缩减芯片采购量。

      在中国,英特尔的垄断表现得尤为严重。首先,从市场份额上,英特尔已占据了近85%的市场,更严重的是英特尔采取了诸多不正当竞争的手段,强行推行自己的产品标准,事实上对国内CPU市场以及用户造成了很大损害。

      英特尔“张冠李戴”混淆产业概念的事实集中体现在政府采购中。在英特尔“公关”下,在许多政府的计算机产品采购标书,竟荒而唐之地将“英特尔奔腾4”产品列为指定标准。这是对《政府采购法》的严重践踏。我们也对政府部门某些有官员的行为表示极大的费解。

      英特尔不当竞争的第2点集中体现在对产业链的控制上。

      纵观产业链条,操作系统和CPU厂商占据链条的上游地位,支配和主导下游企业,并且获取产业链创造价值的最大部分,从当今PC、服务器、乃至嵌入式CPU设备都可以发现,CPU是其中最为关键和影响其他元件的产品,并且价格较高,PC用CPU目前已经大致占据主机近1/5的成本。

      从国内OEM厂商状况看,英特尔已经成为这些厂商的幕后操纵者,通过控制各个厂商的产品数量、档期和价格,已经控制了OEM厂商的生产和产品命脉,由于目前国内OEM厂商同质竞争激烈,因此关系到厂商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关系,由于厂商必须依赖英特尔的产品,因此只能对英特尔言听计从,更不敢与其他竞争者(AMD等)合作。更为严重的是,英特尔由于在市场推广上与厂商捆绑,不仅提供部分宣传经费,并且由英特尔主导开拓市场,国内厂商在市场运作上也处于协从状态,英特尔更是从市场、宣传、运营乃至到管理等多方面对国内厂商进行全面渗透,国内厂商已经基本沦为英特尔的被操纵者角色。

      想当年,中国曾掀起“反对微软知识霸权”的浪潮。那时最大的利器来自最终用户的所谓“盗版”。而英特尔的CPU是无法复制的。怎么办?在此,最主要的是要靠来自政府的公开采购和《反垄断法》的出台。

      一句话,要反对英特尔的市场霸权,必须建立有利于CPU产业健康发展的法律、产业环境和舆论环境。打破英特尔霸权的出路在哪里发稿前,本刊编辑部曾将本文发送至英特尔(中国)公司,请其订正文内涉及的事实。事过一周多,经本刊再次催促,英特尔(中国)公司对此一言不发。因此,我们认为英特尔(中国)公司对本文的内容不持异议,这也意味着,英特尔(中国)公司对其在中国的垄断地位不持异议。

      当然,打破英特尔在中国的垄断,并不是要全盘否定英特尔。应该说,英特尔对中国信息化进程做出了贡献。但是,英特尔要在中国继续赢得尊敬,不能靠垄断,靠产业霸权。我们希望英特尔以实际行动扶持中国的IT产业成长,转移有关技术以实现真正的“中国造”,参与缔造和谐的IT产业生态环境,这是本刊策划此文的真正意图。

      打破英特尔的垄断不但有着巨大的现实利益,同时更有着长远的战略意义,无论对于产业发展还是国家安全。长远来说,打破英特尔的垄断需要“中国芯”的崛起。但是,现实来看,在最近3、5年,打破英特尔的垄断,不可能单纯依赖“民族”牌,而更应该利用现有市场的竞争力量,其中AMD是目前最可以借用的力量。威盛也可以是一张非常不错的牌。竞争出利益,竞争促发展,竞争同样可以出安全。

      如今,一个促成竞争的大好时机出现了:这就是64位时代的到来。这次AMD在64位芯片上第一次在性能和技术上全面超越英特尔,获得先发优势。AMD如果能够在64位上异军突起,撬动英特尔的绝对垄断地位,那么,对于国内PC厂商和消费者来说,的确是一场非常有意义的“解放战争”。当然,前面的道路一定是非常曲折而艰难的。英特尔为了维持它在中国独特的垄断地位,继续谋求远比美国市场更高昂的超额垄断利润,必然会施出更激烈的打击措施,将竞争的火苗扑灭。

      英特尔在中国的垄断究竟由谁来打破?这是一个巨大问号。不但拷问着中国产业,拷问着每一家厂商,也拷问着我们每一个消费者。答案不在别的地方,而在于我们自己的手中。每一位政策制定者,每一位媒体人士,每一位关心产业发展的人和每一位消费者,都应该认真认识和考虑这个问题了。

    • 家园 【原创】中国IT要先打破谁的垄断

      哈哈,居然有人拿AMD的枪稿说事情。“英特尔在中国的垄断究竟由谁来打破?”是谁也轮不到AMD。转移有关技术以实现真正的“中国造”这种事情,INTEL和AMD根本做不到,因为美国政府盯着呢。

      中国IT业当前还没有能力去解决PC机的CPU,龙芯还没有进入实用阶段。这种情况下,既然要靠买解决问题,买性价比、稳定性最好的就对了,往买卖里面掺杂政治因素不是好毛病,尤其是在国内厂商没好处的时候。

      依靠台湾投资提供的产能,发展16位(语音)、32位(视频)嵌入式CPU的自行设计、制造、应用,打破摩托罗拉在这方面的垄断,才是当今要务。因为这一切现在国内企业做得到。

      像3G手机,整合通讯、微硬盘、32位嵌入式CPU、摄像头,能带动整个产业链。

      而这个产业,就是精密制导武器的基石。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