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密码传奇(一)、6:鲁登道夫将军一道命令传了下去 -- 1001n

共:💬12 🌺3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密码传奇(一)、6:鲁登道夫将军一道命令传了下去

    如前文所述,1918年4月3日,法军中尉Painvin终于成功地破解了德军4月1日通过ADFGX加密的电报。既然如此,战局应该呈现巨大改观了吧?敌人要干什么都知道了,还不是一打一个准儿?

    可历史,往往不是按照直线逻辑演进的――事实上,Painvin的破解的确是个标志性事件,但是在当时,并没有产生立竿见影的巨大效果。概括起来说,这里面有三个原因:

    第一,德军ADFGX的方表和密钥是天天更换的。法军中尉Painvin破解的4月1日的方表和密钥不能用于对4月2日电文的破译,之后也是一样。而当时没有计算机的帮忙,所有繁复的密码分析都必须凭借手工一步步进行,昨天的分析步骤今天还得重新来,效率非常低下。并且,不是每天都有4月1日的好运气,可以获得两份报头和报尾相同的电文进行对比分析的。这样一来,密码分析的进程实际上大大落后于战局的实际发展――例如,4月1日在那么好的运气下,依然用了将近48小时才能破出明文。

    第二,德军当时启用的密码远非ADFGX一种。例如前文提过,在ADFGX启用后的第6天,另一种全用数字作为代码的战地密码被启用,并于当天就被G.2.A.6破解。事实上,德国海军用的也不是ADFGX,而是另有一套。任何稍微了解密码运作原理的统帅,都不会把自己的信息安全完全寄托在某一种密码体系上。比如ENIGMA,后来得到希特勒极高的评价,认为没有德国专家的帮助就不可能被破解;饶是如此,德国也没仅仅使用ENIGMA,事实上,还有几套不同的密码体系在同时使用着。

    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永远是有权决策使用哪种密码体系的人最重要的座右铭。

    而ADFGX在德军,其实就是德国陆军里,是作为战地密码使用的。换言之,除非法军运气特别好,能够从这个以军事角度讲比较低级的密码体系中分析出德军的战略情报,才能真正有所作为――而我们不久就会看到,法军的运气果然好的惊人。。。

    第三,破译密电绝对不是万能的。想想看就知道了:在规模庞大的战场上,在重兵集结的战场(具体情况后面还要谈到),纵使你破译了敌方所有的军事密电,最后也要体现在行动上――歼灭敌人。只靠对密码的数学分析,分析的再漂亮,敌方也不会死一个人少一门炮。而在4月份,英法联军实际上被打的非常被动,后面我们也要提到。在这个态势下,光知道对方某师某师五分钟后将对我某某阵地展开进攻,而我军在这阵地上只有一个连――你知道了这个绝密消息,又有多大帮助呢?更极端的例子前文提到过:二战初期法国沦陷前,通过破译ENIGMA而得到的情报得知:巴黎将于某日遭到轰炸。但是有了这么明确的情报,法军仍然任它炸了个痛快而毫无办法――不是不想打,是没有力量反抗了啊。。。

    密码绝对不是万能的,就象情报绝对不是万能的一样;与此同时,密码的确又是极端重要的。

    有点自相矛盾吧?呵呵,不是。这是用毛主席最擅长的辩证法,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一个具体问题。顺便说一句,无论别人怎么说,我对毛主席的这种思维方式都是极为推崇的。。。

    把话说回来,有了以上三个因素,是不是就是说,法军中尉Painvin的破解其实一点价值都没有?当然不是。我们还是把故事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继续讲述这个传奇故事的最后部分吧……

    如前所述,在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德国最高统帅部已经决定在西线与协约国军队进行决战了。决战二字,说起来轻松,其实对当事人来说,没有比这更让人紧张的了――那是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对方去赌啊!

    赌,必定有赢有输。赢了自然痛快:从此德国的所有危机一扫而空,新德意志帝国将在整个欧洲的废墟上全面崛起,必然成为整个世界的主宰。

    可输了呢?德国必然是国破家亡,任人宰割,后果不堪设想。。。

    这个决心任谁都不好下。就在这时候,发生了两件刺激德国军事当局的事情:

    第一就是前文说过的,俄军走了。从此,东线上的压力大大减轻,可以认真对付西线了;

    第二就是美对德宣战,美军来了。从此,一批批美军陆续登陆欧洲,英法联军底气越来越足,而对德军来讲,时间拖的越越晚,情况也就越糟。

    面对渐渐流逝的时间,面对早些动手可能获得的巨大利益,德国的军事决策天平渐渐倾斜了。他们决定,赌!

    1917年秋,德国总参谋部受命开始着手进行西线上“大会战”的准备。顺便说一句,所谓“会战”是过去的国军叫法,按照咱们这边的军语,一般都叫做“战役”。比如咱们说的淮海战役,他们就叫“徐蚌会战”――其实是一码事。而这个“大会战”,其实就是“大战役”。

    按说在一场战争中,以规模来论,战役已经是最高层次的了,怎么还会有个“大战役”一说呢?莫非是德国人自己在夸张?

    事实证明,他们一点都不夸张。这个大战役的规模,我们很快就能看到了――绝对是名副其实的“大”!

    而为了说清楚这里的因果,恐怕又得暂时扯远一点了……

    以前几次扯远,1001n往往总是扯到历史事件上。而这次扯远,却要来说说一个人了,一位1918年4月才满53岁的将军――鲁登道夫Erich Von Ludendorff。

    点看全图

    极有个性的鲁登道夫将军

    鲁登道夫在军事史上是一个名声颇响、成绩公认却又争议不断的人物。正因为如此,我在动笔介绍他之前犹豫了很久,担心自己的短短讲述,能不能让各位对鲁登道夫有个清晰的印象。想来想去,都一度决定不提他了。但是现实的问题接踵而来:说到一战的德国军事将领,特别是说到一战末期的德军统帅部决策,鲁登道夫的存在又是一个实在绕不过去的坎儿――简单说吧,德军最后的表现,基本都是鲁登道夫的决策产物。

    为了把故事讲圆,我还是试试吧。。。只要大家别拿我的讲述和顾剑兄的欧洲名将系列相对比较就好了,呵呵。。。

    纵观鲁登道夫的军旅生涯之初,可以看出,他走的正是一条典型的普鲁士优秀军官的路线,四句话就能概括:

    年轻时候上军校,

    毕业以后下部队,

    初露锋芒再深造,

    毕业次年进总参。

    实在是一点都不压韵,平仄也一塌糊涂。。好在不是写诗,咱不是介绍人家的年轻时代嘛,,大伙忍忍吧。。

    说到这个总参,也就是德军的总参谋部,前文略有提及,一言以蔽之:是个精英所在的总部。从老毛奇开始,瓦尔德泽(瓦德西)、施里茨、小毛奇、法金汉(法尔肯海因)、兴登堡……随便哪任总参谋长都是人中之杰(关于小毛奇,会另文简单澄清一下我的看法)。就连军事学泰斗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作者,也在老毛奇之前的总参谋部任职过……确实是群星璀璨,人才辈出的一个部门。

    特别是从老毛奇时代开始,总参真正成为了德国军事理论进展的发动机。从那时候起,“普鲁士的总参谋部”几乎成为了当年世界军事科学的首都,远远超越了同代其它国家参谋机关的平均水准――要不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各国军事留学生去总参取经呢,那可是当年的学术理论圣地啊。搞来搞去,最后留学生们把总参的组织结构都给学去了,渐渐发展成今天各国总参谋部的样子。。

    而到了兴登堡出任总参谋长的时候,德国在一战中已经大大毁伤了元气。德国军事学术再先进,敌人也不是不会学啊――何况是在战场上,什么不快这个也学的快。面对打成了胶着状态的战场,新一代的总参领军人物――鲁登道夫出现了。

    鲁登道夫29岁进入总参二处(德国处)工作,在处里还算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锋芒总是掩不住的,虽然有点大器晚成,43岁的鲁登道夫终于还是被提拔为总参二处(进军处)的处长了。干了五年处长以后,由于强硬的扩军主张而受到德皇威廉二世的注意。随即又被发下部队,担任步兵85旅旅长,干了也就一年工夫,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在战争中,鲁登道夫开始了他令人目眩的飞黄腾达之路:

    1914年,任步兵85旅旅长;

    1914年,任第2集团军参谋处长。

    8月,一战爆发。鲁登道夫时来运转,他所在的第2集团军负责冲进比利时,攻击列日要塞(Liege Fortress)。而他这个参谋处长表现出色,旋即被提升为第2集团军军需总监,也就是集团军副参谋长。

    按我们的军事编制体制,正旅职一般按副师职计算;而德国的集团军,实际上相当于我们的大军区――它是由多个军构成的――如此算来,大军区的副参谋长,应该是正军职。换言之,就在这一年,鲁登道夫已经从副师跳到了正军,进步速度不可谓不快――如果不跟他自己后来的晋升速度比较的话。。。

    还是在这个8月,德军东线遇到了俄军的强力对抗。在列日要塞之战中表现出色的鲁登道夫临危受命,再次被提升为东线第8集团军参谋长,――这可是大军区副职了哟。。

    前文说过,老将军兴登堡也是这个时候被任命为第8集团军军长(或者叫司令,一回事)的,俩人还是一道坐火车赶赴前线的。从此,这个司令员和这个参谋长便成为了固定搭档,堪称一时瑜亮――只不过,兴登堡资历更老,名气更大;而鲁登道夫作风强悍,善于判断战局――也正是这样,鲁登道夫才是两人中真正的指挥灵魂。这个感觉,大概跟当年的林彪和刘亚楼有点象;当然论起军事指挥能力,兴登堡还大概真比不上的后来的林彪。不过,这也扯的太远了。。。

    点看全图

    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据说是在去第8集团军赴任的路上

    鲁登道夫也真没辜负上峰的信任,还在这个8月,上手指挥了著名的坦能堡(坦嫩贝格)战役。在战役中,正是由于他极为精确的计算和出人意料的天才判断,仅仅用了4天,就把俄军45万人的西北方面军――日林斯基的第1集团军和萨姆索诺夫的第2集团军――完全击败;其后,萨姆索诺夫下落不明,一般认为是自杀了。

    8月30日,整个战役结束。8月31日,兴登堡给德国皇帝发去了报捷电文:

    我诚惶诚恐地报告陛下,在昨天对于俄军的大部分(兵力)是(是字多余,谁翻译的啊――1001n注)已经完成了合围之势。敌方第十三、第十五及第十八(即第二十三军)三个军已经被歼灭。我们已经收容了6万人以上的俘虏,其中包括第十三军和第十五军的军长在内。火炮还都遗弃在森林之中,现在正在收缴。战利品极多,但现在却无法做详细的估计。……

    在西线的正打的烦恼,即将迎来马恩河战役的时候,东线却取得如此大捷,自然不能不让德皇威廉二世对兴登堡、对鲁登道夫另眼相看。何况,德军的这一胜利,是在对方兵力占优势下取得的:俄军步兵数量为德军的1.7倍、骑兵是德军的2.7倍!少兵而大胜,――他们要不升官才见鬼了。。。

    还是继续讲鲁登道夫的职务变动吧:

    1914年9月,任第9集团军参谋长;

    1914年11月,任东线参谋长。

    开战才三个月,他的官职就已经很难再拿咱们军队的职务级别做比照了:比集团军更高一级的东线指挥部,就相当于比大军区更高一级的部队集团,我们国家可是没有了……如果强行比附为军委,也不太合适:军委参谋长,实际上就是总参谋长;而这时候,德军的总参谋长可不是他,而且还比他高一级啊,呵呵。。。

    不管怎么说,这时候的鲁登道夫,已经从一个中层指挥官快速升迁为高级指挥官了。不得不承认,他是靠自己的能力获得这个位置的。

    当然,不是仅仅鲁登道夫一个人升了官。他共事了不过三个月的新上级,兴登堡将军,这时候也升级为了东线总司令,晋升元帅。之后两人垄断了东线的决策大权,先后指挥了

    东普鲁士战役

    罗兹战役

    华沙-伊万哥罗德战役

    奥古斯图夫战役

    戈尔利采战役

    ――这么长串名字看着头都晕――还收复了加利西亚,并攻占了俄属波兰大片地区,迫使俄军全线退却。

    总的来说,这个“东线二人转”转的还是很成功的。当然了,这跟德国皇帝的教诲,东线广大官兵的配合和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是分不开的。。。而这些,都被德皇威廉二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1916年8月28日,他把他们召回了位于上西里西亚的德军大本营。

    点看全图

    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的“二人转”。说实话,这简直就是哥俩,跟上一张图一样,我也分不出谁是谁来

    次日,吕科尔大将宣布命令:皇帝陛下命令:任命兴登堡元帅为陆军总参谋长,任命鲁登道夫为第二总参谋长。

    兴登堡自然高兴,然而鲁登道夫“轴”劲儿却上来了。他向吕科尔大将提出:我还是喜欢管这个职务叫“第一军需总监”。吕科尔大将含笑同意,从此,鲁登道夫就以德国第一军需总监,也就是德国副总参谋长的身份,正式开始了对德国军事的总体指挥。

    轴归轴,鲁登道夫还是非常激动的。在给他夫人的信里,他说:我还一直以为这是一场梦。。。在战后他写的回忆录里,描述他此时的心情是:

    我俯首祈祷万能的上帝,赐我以胜任这一职位的力量!

    大概,军人被提拔到最能发挥他才能的岗位上,或多或少都会有这种感激和惶恐交错的感觉吧……

    就这样,鲁登道夫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从大把抓的旅长中脱颖而出,一跃而成为德国军事的顶尖人物;而在军事上,他的思想体系也越来越成熟。

    他提出,不能再搞那种长长如一条线般整齐的步兵进攻排面了,而要灵活机动,队形可以被打乱成三三两两的形式,也不要平推而是有先有后地进行攻击。诸位弟兄不要觉得这算什么啊,我用左手都想的出来――可在当时,军事方面的一点点改革都很艰难。举例来说,不是布尔人给了英国人一个下马威,英国还以为他的鲜艳军装多好看呢――而在现在看来,这不过是起码常识而已。正是时代的差距,让我们早已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了,呵呵。

    关于炮火准备,大家也许还记得索姆河战役那令人咋舌的七天轰击。鲁登道夫认为,经过那么久的炮火准备,英法联军在开战首日依然伤亡惨重,可见太长的炮火准备除了通知敌人“我们来了”这个信息以外,基本是毫无必要的。他下令,大大缩短炮火准备时间;并且,发展出步兵跟随炮兵炸点前进的新战术,也就是所谓“徐进弹幕”战术。具体说来就是:炮兵先轰击对方阵地,等估计差不多摧毁敌人一线阵地了,步兵就开始冲锋;这时候,炮兵向前延伸火力,继续摧毁更远的目标,而步兵始终跟随在安全的距离外向前冲锋;就这样,一波波不停滞地延伸攻击。这招现在已经是所有国家陆军的基础科目了,所谓的“步炮协同”。而这个战术一出手,就打了协约国军队一个头晕脑胀,这是外话,暂且不提了。

    更彪悍的是,鲁登道夫对他的前辈,军事学泰斗克劳塞维茨的“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著名论断,根本就不买帐。他认为,军事才是一切,政治只不过是军事的附属品而已――而为了实现军事目标,就有必要动用一切手段,以所谓“军事社会主义”的方式进行他理想中的战争――总体战。

    所谓总体战,就是基于最大规模的歼灭战争。鲁登道夫认为,比起控制着全球海洋的协约国来说,德国资源相当有限,因此,就必须最大限度发挥它的潜力;从食品的日常配给到包括妇女在内的劳动力的全面动员,从无限制潜艇战到建立亲德的新波兰,以提供更多兵员――简直无所不包。我擅自给他的理论概括了一下,就是一句话:一切的价值都在于它能为打赢做多少贡献。

    而这些军事思想,都被写进了他的著作《总体战》中,有兴趣的兄弟也不妨看看。

    实际上,总体战也好,军事社会主义也好,发展到极限,必然是军国主义。而在多年以后,暮年的鲁登道夫还和军国主义分子挂上了钩,应该说,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而在当年的德国,已经出现了这么个奇怪的现象:德国皇帝实际已经无法过问具体的军事部署了,怎么打、什么时候打之类的问题,都已经被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给垄断完毕。不仅如此,他们看不顺眼的重臣,也是说排挤就排挤。从外交国务秘书(外交部长)到海军统帅,一个个被拿下;最后,连德国宰相都在他们的反对下被废黜了。可怜啊,这宰相本来还很高兴兴登堡当总参谋长呢。。。

    拿下了看不顺眼的人以后,他们就开始在整个德国――而不仅仅是他们范围权限以内的德军内部――推行他们的类似于国家改造的计划。比如,改善住房条件,农村垦荒,学前军事教育,反共宣传,给复员士兵指定居住场所等等,就连和性病做斗争都成了堂堂总参谋部鼓励实行的政策……

    唉,真是莫名其妙啊。。。纵观人类历史,如果说总参的权限什么时候最大的话,毫无疑问就是1916年到1918年的德国总参谋部。简直是威风八面,势不可挡。。读史读到这里,不能不由衷感慨一句:鲁登道夫,你真披靡哟……

    而在鲁登道夫看来,西线必有总决战。如上文所提到,1917年秋天,他指示总参作战处开始准备“大会战”。而此时的西线经过了三年的拉锯,英法联军早已囤积了重兵,布设了无数工事,属于典型的硬核桃――咬不好,连自己的牙都得崩下来。

    经过仔细研究,作战处认为:应该在法国的亚眠附近动手。这里是法军和英军的交接处,也是西线上的一个突出部。作战处认为:从这里搞一下,一旦突破得手,英军和法军就被切断成为互不照应的两截,英军只有下海回老家的份儿;而回过头来再对付法军,就要轻松多了。

    鲁登道夫赞成这个想法。为此,他不惜血本,在保证东线安全的前提下,调动了几乎所有能调动的部队加强西线;而这个准备工作一直做到1918年3月才算完成。此时他调来的部队如下:

    皇太子威廉集团军群: 第1、3、7、18集团军,共61个师

    王储鲁普雷希特集团军群: 第2、4、6、17集团军,共83个师

    王储阿尔布雷希特集团军群: 第19集团军、A集群、B集群,共26.5个师

    加尔维茨指挥部队: 第5集团军,C集群,共24个师

    共计兵力194.5个师;超过15000门火炮,约3000架飞机,还有10辆新兵器――坦克。

    说到总人数,简直令人瞠目结舌:几乎是四百万人!

    ――而跟德国对阵的协约国方面,又如何呢?我们来看看:

    比利时阿尔伯特国王指挥部队:12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

    英国海格元帅指挥部队: 英国第1、2、3、5集团军,共60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

    法国北方集团军群: 第4、5、6集团军,共42个步兵师

    法国东方集团军群: 共56个步兵师(其中3个美国师)

    法国预备队集团: 共6个步兵师(其中1个美国师),6个骑兵师

    共计兵力176个步兵师,10个骑兵师;超过16000门火炮,约3800架飞机,超过800辆坦克。

    协约国军队虽然师的数量少一些,但是火力明显更猛一些;而师的总数量虽然比德国少一些,可一点没耽误军队的庞大――协约国军队的总人数,几乎是五百万

    四百万五百万。。。噢买尬德。。这个规模比前文提到的三次西线战役,也就是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战役,可是“大”太多了!

    1、从参战的师的数量来算:

    那三次战役双方一共动用了408个师,而这一次战役就动用了380个师;

    2、从双方投入总兵力来计算,前三次西线战役中:

    马恩河战役:约150万-200万(各种资料有所差异);

    凡尔登战役:约200万;

    索姆河战役:不详,但是投入了150个师――按同期进行的凡尔登战役中的师规模计算的话,应该约为250万。

    ――三者相加,最多不过650万人。

    而试图一劳永逸,彻底解决西线问题的鲁登道夫,一道命令传下去,双方就有900万人陆续卷了进来……

    ――在法国北部河网纵横的区区之地,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的超级规模的“大”战役,近千万人的搏命厮杀就这么开始了。

    元宝推荐:ArKrXe,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