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战争与和平、本土意识与特异化、独立与分裂——论政治毒丸 -- 林风清逸

共:💬18 🌺21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战争与和平、本土意识与特异化、独立与分裂——论政治毒丸

    有人说,我们不是生活在和平年代,而是生活在和平国家。

    看到这句话,我忽然发现,现在的确是这个样子。

    我不太记得卡扎菲是什么时候死的了,只是当我看新闻的时候,当人们说叙利亚内战已经持续五年的时候,我才忽然发现,新月沃地西部的人们已经在战火中挣扎了五年了。

    我们在新闻上,看到一个狙击手守卫他的城市很多年,在新闻曝光之后不久,他就在敌人的重点进攻中阵亡了。

    我们在新闻中,看到一个女战士为守卫她的家乡而战斗,在新闻曝光之后不久,她就又牺牲在了战斗中。

    有的人说,这是被媒体害死了。我说,不是,是他们的敌人特别凶恶。因为这些敌人,第一,特别善于利用媒体,第二,特别重视打击典型人物,第三,特别具有雄厚的作恶资源和娴熟的作恶技巧。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重视打击典型人物。

    以前看过一个文章,从镇压革命的角度谈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教训。总结的教训之一就是没有及时打击革命圣地延安。侵华的日本忽视了革命圣地的意义,所以导致敌后抗日武装“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后,反革命们在镇压革命力量的时候,就特别重视打击革命圣地。比如后来蒋介石在日本顾问的帮助下,也分外重视打击革命圣地。他在清理了秦岭-淮河以南的解放区之后,就针对延安进行了重点进攻,对解放军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在世界各国,针对革命圣地的打击也很猛烈。

    这实际上就是依靠军事力量在宣传上打击对手,打击世人对革命的信心。战争因政治而引起,而这些手段,就是战争中的政治。

    叙利亚内战中出现的英雄迅速倒下,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打击手段。

    打击革命圣地,摧毁革命旗帜,是反革命镇压革命的一个重要手段。

    这是很高明的手段,是多年斗争经验的积累,断然不是ISIS这些号称“揭竿而起”的宗教暴徒可以从无到有在短短几年内就迅速掌握的技能,更不用说玩到炉火纯青、达到想做就做到的地步了。所以从这个侧面来说,叙利亚内战决然就是几个大国深度介入的战争。

    这是一场大国们都戴上面具的西班牙内战。

    战争,其实在进行中。

    我们不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我们只是生活在和平的国家。

    《世界军事》杂志提到一个事情。近期叙利亚内战的城市攻坚战进展很大,同时变化也很大,战斗中出现了一些有别于以往的新战术。这些战术,类似于PLA的迂回包抄战术。其中内涵,值得品味。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国家其实也在战中之中。

    联合国安理会里面那几个大国,没有一个不在战争之中。

    网友说,我们之所以感到和平,是因为有些人在远方为了我们的宁静而战斗。

    俄罗斯驻土耳其大使遇刺身亡,普京为他举行了高规格的葬礼。看到那张肃穆的照片,所有人都看到了平静之中蕴藏着的深深的愤怒。网友用调侃的语气为照片加上了各种文字,但是这调侃的背后却是鲜血。在随后,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各种恐怖袭击,无数的人“莫名其妙”地死掉。

    在更早之前,叙利亚政府军一处阵地连续遭到美国方面短时间内的多次“误炸”,被ISIS夺取。随后俄罗斯也“误炸”了一处情报基地,炸死了欧美国家几十名情报人员。随后大家的“误炸”行动明显克制多了。

    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利益,当他们的利益边界扩展的时候,与他们可以共生的就相互融合,结盟发展,与他们不可以共生的竞争对手,就要相互斗争,分出不同层级,然后共生。如果不能共生,就消灭一个。然后新的利益集团继续扩展。

    这个世界上的人们,有很多相同的,也有很多不同的。

    相同的人们,结成一个群体;不同的人们,分成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群体发展起来,相互之间也根据协作和竞争的关系纵横捭阖、联合或者对抗。

    这就是战争与和平。

    这就是斗争与合作。

    在这简单的规则之下,人类社会高度复杂,出现了很多直接干预到社会基础的干预手段。英国人在管理殖民地的时候,为了便于管理,他们将原本统一的群体分拆。比如说,将缅甸西部划出,与印度合并,形成印度。将阿富汗南部划出,与巴基斯坦合并。将西藏南部划出,与印度合并。其目的,就是破坏凝聚力:

    将有凝聚力的一个强行拆开成两个,放在两个不同的环境下分别发展,让他们形成不同的特点,不再统一;

    将没有凝聚力的两个强行合并在一起,放在一个相同的环境下合并发展,让他们相互攻击,加深矛盾。

    破坏凝聚力,这是殖民者统治殖民地的高超手段。

    这些殖民者同时也身为本国的统治阶级。他们在奴役本国人民的时候,也采用同样的手段。

    我们看一个样本,台湾,就可以很清楚看到这一点。

    民进党夺取政权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挑动议题、扩大社会分裂的过程。

    用亲日思想打击国民党执政合法性,用台独思想剥离国民党政府与民众关联。

    分裂,这是民进党最拿手的东西。

    如何制造分裂呢?就是刻意强调“本省人”意识,强调“台湾”是不同的,强调日本色彩,从而从思想上将“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独立出去。

    一言以蔽之:

    特异化。

    什么是特异化呢?用网上的话讲,特异就是指“构成要素在有秩序的关系里,有意违反秩序,使少数个别的要素显得突出,以打破规律性”。特异化,就是有意忽略相同点,使少数个别的要素特别突出,以打破一致性。

    台湾是一个很显眼的典型。

    很多人觉得,对抗就是你做生意,他不给你做,你出海,他出兵堵你,这就是对抗了。那么他们给你做生意了,允许你出海了,对抗结束了吗?没有。对抗还在进行,还在深化。

    当年,大陆的渔民出海,会被台湾的海军抓走,囚禁,杀害。在台湾海峡的“阻隔”下,大陆沿海甚至连南北通航都无法实现,一直到60年代末,才有船只绕行到菲律宾,打通了南北航线。

    如今,辽宁号在台湾海峡走了南北直线,台湾方面的回应是,其实我们也有反制手段,我们可以派潜艇去偷拍你。

    表面上看,对抗手段已经没有了。

    其实,这些话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

    对抗态度依旧。

    那么他们是怎么对抗的呢?

    当年,他们说,他们也是中国,如今,他们说,他们不是中国。

    他们天天宣传说,自己是“本省人”,是“台湾人”。

    往中性里说,这叫“本土意识”。但是实际上呢?这叫刻意强调区别,这就是特异化。

    香港不也就是这样吗?

    港独分子为什么这么猖獗?一方面固然是他们“特别善于利用媒体”,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具备一些存在土壤。

    什么土壤呢?就是近几十年来港英政府持续不断地在思想上加强他们的特异化意识。

    香港的特异化经历过有趣的反复。在二战结束之初,港英当局按照殖民地独立的大势,一度是打算让香港独立的。

    一直到战后,殖民地独立的诉求重新涌现,英国亦着手让殖民地独立。当中,印度、缅甸和锡兰等地就纷纷在战后宣布了独立。至于香港作为大英帝国殖民地的一员,英国政府最初也是打算让香港走同样的道路的。在1946年,葛量洪的前任港督杨慕琦爵士复任后,就大胆推出了后世通称的「杨慕琦计划」,建议港府下放权力,设立一个大致上由民选产生的市议会,企图由此培育民主,长远使香港具备独立的条件。

    表面上看,这是“民主”的事情。但是为什么后来香港没有被赏赐“民主”呢?

    不过,计划推出后,由于社会各界始终未能达至共识,因此终杨慕琦爵士一任,计划始终没有落实。而在葛量洪接任后,他更与杨慕琦爵士持相左的意见。葛量洪认为,香港的问题「不在于自治或独立」,而是在于「与中国的关系」,其它殖民地适用的方法也并不代表在香港同样适用;他又认为香港的前途属于「外交层面」,多于「殖民地层面」,因此葛量洪对「杨慕琦计划」一直持保留的态度。

    另一方面,葛量洪认为由于新界是租借的土地,无论如何也要在1997年7月1日交还中国,因此他更断然认为,「香港要么是英国的殖民地,要么是中国广东省的一部份」,并且相信香港不可能独立。至于在民主的意识上,葛量洪认为香港人要的,只是「稳定的环境」,「合宜的税率」和「公正的司法」,认为香港人只重工作和赚钱,而且不会真正的了解民主,因此由一班「专家」治理香港更显合适。

    这两段话冠冕堂皇,看起来很不错。实际意思是什么呢?

    葛量洪更惶恐「杨慕琦计划」所构思的民主选举会被共产党控制,成为宣传「反帝反殖」的工具,加上他一直不相信港人会忠于英国,所以葛量洪后来甚而认为计划最终只会让香港人以投票的方法结束英国的管治,然后「投回祖国的怀抱」。

    这样一来,英国最终于1952年10月正式放弃了“香港自治”的想法,重新走上了强化总督制的道路。

    同时,大陆也始终坚持反对英国将香港弄成自治领乃至独立的计划。但是当时内地的策略也存在问题。一方面是中英在边境出现一些对峙局面,一方面是广东政策极其激烈,造成大量人员逃亡香港。从这个时期开始,双方设置严格的关卡,香港与内地的人员交流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隔断。

    如果只是这样,那么问题还不大。因为香港毕竟是中国唯一一个对西方交流窗口,人员往来还是很多的。

    但是,随着七十年代以后,社会形势变化,英国换了路子。

    在经济背景上。七十年代以后,由于内地工业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内地工业品出口大量增加,中苏关系紧张,香港作为中外交流窗口的地位大幅提升,交易市场地位急剧提高,香港迎来经济腾飞时期。

    在社会治理上。在高度繁荣的基础上,香港进行了一些真正意义上的政治治理行动,履行了一部分社会管理职责,比如说,成立廉政公署、严厉打击腐败,社会秩序开始好转。

    这样的最终结果就是:

    香港社会开始拥有稳定的人口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港人对香港的归属感的强化,香港与内地经过多年来的隔离与分途发展逐步形成发展水平和社会与经济形态截然不同的社会,刻意通过与内地同胞比对而来的港人的身份认同及由此而来的优越感和傲慢感。——如何理解香港“本土意识”/刘兆佳 2013-05-30 07:03:11|来源:大公网

    香港的本土意识(nativism)肯定甚至理想化了香港或香港人的价值观、制度、生活方式和一些具标誌性的事物和事件,认为那些东西比外边(特别是内地)的优胜,是界定港人之所以“与众不同”的重要元素,也是港人优越感和归属感的来源。

    “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其实意识到并“容许”了这种本土意识的存在,但没有想像到它会在回归后有所激化并引起香港与内地的矛盾与对立,港人对内地同胞的敌视和排斥,部分港人对殖民管治的颂扬,以及一些港人甚至拒绝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等现象。——如何理解香港“本土意识”/刘兆佳 2013-05-30 07:03:11|来源:大公网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闾丘露薇。

    闾丘露薇是一个排斥“陆客”、哀婉香港独特的价值观被“陆客”“污染”的知名香港人。

    但是,她其实不是香港人。

    闾丘露薇是一个在上海长大的上海人。她生于1969年。幼年,母亲与父亲离婚后去了国外。她在上学期间因为很活跃,成为学生会的宣传部长,并成为上海青年报的学生记者团团长。在上大学的时候经常去咖啡馆打工,并与母亲建立联系。1992年大学毕业后,去深圳与母亲合伙开贸易公司。公司失败后,1995年与丈夫(1993年结婚)一起进入香港,并进入电视台工作,成为一名记者。2000年与丈夫分居,2002年离婚,2006年再婚(顺便说一下,这个资料很简略。印象中早些年查到的资料里,闾丘露薇离婚过程中有一些事情帮助了她获得香港居留权。按照我对近年来搜集资料的对比,很多人的资料在被大家发现问题之后都会迅速洗白)。

    然后她就变成了香港人,痛斥“中国式过马路”,并对比“纽约式过马路”。闾丘露薇指出,“纽约式过马路”的时候,行人都会确保路上没有汽车然后才会组团非法横穿马路。言下之意大约是:如果不是纽约人,过马路的时候都是奔着汽车去的——当然,这是个笑话。

    痛斥“陆客”对“香港传统价值观”的冲击,这件事很有趣。一个上海人,经过多年积极努力,终于变成了香港人,然后她发现,自己多年的努力似乎出了那么一点小小的问题……这大概又是一个笑话。

    不论她是什么感受,她的表现是:

    在香港经济转型期、特别重视大陆市场的时刻,以所谓的“香港”价值观,狭隘地排斥祖国、破坏香港经济转型。

    这种所谓的“本土化意识”,恐怕并非真的是“本土化”,而是纯粹的“特异化”。

    这种“本土化意识”是从何而来的呢?

    80年代之前,当港英政府在抑制香港民主化的同时,它亦考虑到如何跟中方谈判有关1997香港回归的问题时取得讨价还价最大的筹码。而英方的策略便是从行政吸纳,精英培养,教育系统,赢心洗脑,形象重建中培养出香港精英阶层和市民对殖民政府的支持,塑造香港市民的本土自我意识,尽量使香港人在身份认同和思想形态上与国内的形成对立。它令香港处于“独立”状态,给香港回归后跟国内的接轨工作造成困难,甚至为今天香港的困局埋下导火线。——香港困局背后的本土意识,吴希同,来源:中国网 2014-11-28

    这种“本土化”,其实就是“自治领”,就是“港独”。

    就是当年周恩来坚决反对的“自治领”。

    在80年代之后,港英政府所做的工作,就是要制造一个“特殊”的香港。

    行政吸纳政治

    香港中文大学的金耀基教授以“行政吸纳政治”来概括港英时期香港的政治体制,意思就是指港英政府以各种荣誉性和实质性的任命将华人社会的精英分子吸纳到行政机关中去。“行政吸纳政治”旨在笼络本地香港华人精英,让他们成为殖民政府的拥护者,从而提高殖民统治的“认受性”,并尽量防止社会上出现不受殖民政府控制的政治势力的抬头。……行政吸纳政治培养了香港的本土精英,也培养了他们的自我意识,使得他们对港英政府感恩戴德,即使不能认同自己是英国人,但也不会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而会认同自己是“香港人”。

    教育制度

    除了透过行政吸纳政治,港英政府亦推出教育计划和透过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等精英再生产机制,不断培养出优秀的本地华人参与殖民统治, 成为当地社会的领袖人物。在印度大力推行英语教育的麦考莱(Macaulay) 说过:“我们目前必须尽力培养一个特殊阶级,使之成为英国政府及治下广大子民的传译者,这个阶级,有印度人的血统,印度人的肤色,但有英国人的嗜好,英国人的看法,道德及思想。” 而香港大学不但有着培养“黄皮白心”华人精英的功能,它还肩负着冲淡由新文化及五四运动所引起的民族意识的作用。这个系统下所培训出来的本土精英在内心中认同的是用英文交流的西方世界。而以英文为教学语言不但使中文以及普通话被边缘化,更损害了香港的教育制度,令许多香港的学生难以跟大陆人交流,甚至有抗拒普通话的迹象。由于当时的文化主导权被英国人掌握了,结果压制中文教学,推崇英文教育的政策令中港两地的思想,文化变得更加遥远,甚至令社会高度分化对立。

    洗脑赢心

    强世功在《中国香港:政治与文化的视野》一书中提及到“洗脑赢心”这个概念。意思是指殖民政府因应当时“六七”反英抗议运动(1967年)而成立了“香港心战室”,并透过新闻,宣传,报告,演讲,教育,研究等各种手段把反殖民主义运动描绘为“恐怖主义”,从而制造“恐怖主义的氧气”, 令广大市民对反殖民运动产生恐惧,以配合港英当局的武力镇压,达到维稳秩序的效果。“洗脑赢心”便成为殖民政府压制香港反殖民运动和左派势力的思想战略。它们把反帝国主义运动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绑紧在一起,把社会主义所引起的暴动宣传,描绘为“恐怖主义”,从而抹黑,歪曲和丑化反帝国主义和反殖民运动。结果“左派”、“中国”、“文化大革命”、“共产主义”等词语就被塑造成一种恐怖的政治图景,制造出极度的恐惧心理效果。“洗脑赢心”计划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香港人的深层意识和心理结构,使得“恐共”,“仇共” 在市民心目中蔓延,这增加了香港市民对香港回归的排斥心理,一定程度上成为陆港矛盾的诱因。这个计划不但令许多香港人对中央政府产生疑惑或不信任,而且香港的左派,反殖民运动更加强了港英统治秩序的正当性和对它的支持。 “洗脑赢心”计划把香港左派彻底妖魔化,导致今天某些香港媒体使香港的同胞与中央建立良好关系增添困难。

    ——香港困局背后的本土意识,吴希同,来源:中国网 2014-11-28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当年,周恩来强烈反对英国将香港变成自治领的打算。

    2014年初,香港辅仁网又刊登了一篇《英国为何不早给香港民主?——英国档案提供的答案》的文章,其中摘引了英方档案内英国外交部官员的相关议论与回忆。

    在这份档案号FCO 40/327的文件中,记录了周恩来在1958年1月30日对访华英国代表团发出的严正警告:中国反对英国任何将香港变成自治领的作法。而这段史料在辅仁网的这篇文章则被解读为“中国大陆反对香港民主自治”的证据。在《纽约时报》的报告中,亦是根据这种解读得出了“北京曾多次反对港英政府引入民主选举”的结论并加以报道。

    但凡真正研究历史者,大都明白“孤证不立”的道理。

    在近现代史研究领域,政府档案自然是最常见的史料,然而在研究国际政治历史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查阅多国、多层级的档案文献来彼此验证。如“买彩票者”那样从浩繁如海的档案中,裁剪只言片语便迫不及待地加以引用,恐非研究之正道。

    况且,即便只是仔细阅读 《英国为何不早给香港民主》文中所展示的档案原件,便可清楚发现当时周恩来的发言并未谈及香港内部政治改革的问题,主要是反对香港若变为自治领而损害中国主权的问题。

    点看全图

    《英国为何不早给香港民主?英国档案提供的答案》文中所引的档案原件。原文中,周恩来明确指出香港绝不能如新加坡般成为自治领

    ——英国为何不早给香港民主?真相让人唏嘘!,夏梓衿,来源:观察者网 时间:2016-02-16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那一句“‘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其实意识到并‘容许’了这种本土意识的存在,但没有想像到它会在回归后有所激化并引起香港与内地的矛盾与对立”里所说的“没想到”,不应该是没想到。

    真正没想到的,大概是所谓“本土化”带来的“特异化”竟然会成为如此之大的一个治理障碍。

    通过本土意识、特异化,从而用“独立”制造“分裂”,让实现民族独立的国家在收复领土和族群的时候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难题,这就是殖民帝国留给殖民地的最后一次伤害。

    我们知道,在股权市场上有一个“毒丸”计划,就是在股份公司中通过特殊设计让收购不能成功。这种制造分离主义的行为,就是政治上的毒丸计划。

    你们不是独立了吗?你们不是要收回殖民地吗?我让你们的土地和你们的人民也独立!

    这就是殖民帝国的良心。

    彻底黑掉了。

    他们的良心,就是这样的良心。

    回过头去再看一看我们生活的时代:

    我们不是生活在和平的时代,我们只是生活在了一个和平的国家。是无数的人在远方保卫着我们的和平,所以我们才享受到了和平。

    其实香港的问题不是不能解决的。

    问题中蕴含着解决的方案。

    民生经济问题和激进反对势力的鼓动

    今天香港的社会矛盾除了归咎于殖民政府的管治手法以外,“占中”非法集会亦由民生等经济问题而引发。回归以后,香港贫富差距扩大,草根阶层人数增多。现今香港社会阶层分化比较明显,阶层间的矛盾尖锐,对抗性比以前强。据香港特首梁振英所说,过去十年有110万市民收入不升反跌,令“贫富悬殊”成为抗争的土壤。当中产阶层不断萎缩,低收入人群不断增加时,社会容易出现“仇富心理”。这个问题亦成为了香港社会阶层分化的导火线。由于草根人士生活水准得不到改善,难以向上流动,而富裕阶层的财富又不断积累,一些市民可能会出现一些较激进的行为,希望通过激进的社会改革去改变其地位和生活水平。香港的一些建基于社会草根的政党和政治组织向劳工等草根阶层宣传:香港只有发展民主,打破工商资产阶层垄断权力的局面,才能有草根阶层的美好生活。这些长期受到心理压抑的草根阶层便成为激进民主派的主要市场。他们认为现时的政府由于并非选举产生,令工商界完全主导香港政治发展及社会经济政策,不少政策偏重工商界利益,使基层生活缺乏照顾。所以要改善基层生活就要改革社会不合理的制度和政策。——香港困局背后的本土意识,吴希同,来源:中国网 2014-11-28

    改革。

    香港有些事情需要改革。因为港英政府既不是共产党,又不是社民党,所以他们在社会体系基本建设上是存在问题的。

    港人治港,这句话有一个很大的误导。早先香港的繁荣就是建立在庞大的中国市场基础之上的,早期的港督也指出香港问题不是单纯的殖民地问题而是外交问题,是中国与英国的问题,不是香港自己的问题。港人治港,不能只用香港人的力量去治理香港。因为捣乱的力量也不仅仅是来自于香港之内。中国香港,中国是香港的支撑。香港是一定要转型的,但是要排除障碍,就要中国为香港撑腰。香港以前不是独立的,以后也不会是独立的。他可以像上海一样特殊,像深圳一样特殊,甚至比上海还要特殊,比深圳还要特殊,但是他不是独立的。香港终究是中国的香港。

    彻底解决香港问题,是获得处理政治毒丸能力的表现。这是一道坎。越过这道坎,才能去翻越统一台湾这道坎。

    习近平说,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这话一点也没错。

    能力达到了,才能承担更大的责任。

    通宝推:脑袋,陈王奋起,卢比扬卡,桥上,qianji,回归,繁华事散,盲人摸象,红军迷,蓝鸟,俺老孫,mezhan,脊梁硬,
    • 家园 这句话语病不小

      在新闻曝光之后不久,她就牺牲在了战斗中。

      请教怎么法?

      通宝推:林风清逸,
    • 家园 不知道为什么

      每次看到英国人都手笔总让我觉得很像犹太人,阴险而精致。我觉得英国人玩阴谋近道矣。

      犹记得以前看过一条伊朗有句谚语说“如果地上有个石头把你绊倒了,那石头一定是英国人放的”。

      不过毛主席说捣鬼有效 有用 然而也有限,英国人也跟犹太人一样来也去也匆匆,那么庞大一个帝国如今又变回了一个岛国。

      • 家园 古以色列王国有三位圣王,

        历经扫罗、大卫、所罗门三王,后不久分裂为南北两国。

        中国过去也有三位圣王,只不过中国三圣王之后,民族越来越兴旺发达,犹太三圣王之后,整个民族竟然分裂,然后被吞并,整个民族流离失所达两千多年。

        我以前就有疑问:犹太三圣王到底做了什么?竟然让整个国家甚至种族堕入近两千多年的深渊,如果仅从结果上看,这三位能被称为圣王吗?

        • 家园 强调独特性,能提高内部凝聚力

          也就能在部族竞争中活下来。能领导部族活下来的人,对这个部族来说,肯定可称圣。这个层次的挑战,是部族阶段的政治。以色列的政治还都存在于这个阶段。

          中国情况不同,已经走过了为部族生存奋斗阶段。在秦时,政治重心已经不是存亡,而是在国际社会如何当好领导。这时强调融合,天下一体观念,比特异化更适合,因为它有这个自信,天下一体融合的结果不是我消失,而是别人消失。这是超级大国才会具有的心态。一些小国,岛国,比较需要形成这种特异性优越感,来增加凝聚力。因为它们的主要课题是如何保持独立性,如何在竞争中活下来。超级大国不担心活下来的问题,特异化反倒不利于它融合外部力量,而他的凝聚力也不依赖于特异化,而是本身的实力自信。古代的中国不需要担心自己的凝聚力,因为大部分时候,周围人要奔好生活,成为中国人是最佳途经。连朝鲜王都恨不能生于汉家,更别说小百姓了。 就像现在的美国一样。

        • 家园 在强化小部族方面可以,但是在管理多部族的时候问题无法调和

          宗教在部族发展上有很积极的作用,但是其明显的局限性限制了进一步的发展,无法形成大一统的局面,也缺乏形成统一的凝聚力。

        • 家园 古犹太国就是个沙漠城邦,出了个能打的城主就是圣王了。

          能打的城主归天,分裂是很正常的。中国古圣王是部落联盟的大祭祀性质,光能打服不了几个。

        • 家园 我觉得犹太人是求仁得仁

          总觉得自己很特殊(天选之人)使得他们在各个方面走得很远(宗教 哲学 科学)。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这种特殊感也给了他们无尽的苦难,然后苦难又赋予他们力量使他们强大进而增强特殊性。这是毅种循环,咱们觉得人家苦人家没准觉得咱们堕落。

          • 家园 农业发展却遭遇沙漠环境的缘故吧

            特殊环境的小型文明。

            之前看到有人说中东地区是农业起源地的根源就是环境周期性干旱迫使一年生植物长出肥美的种子,是文明起源地就是因为地形收窄文明技术交流频密。所以起源了文明。

            但是起源之后就出现了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而且环境也不好。

            犹太人应该是迅速发展然后遭遇了传统与创新的矛盾,然后崩了。

          • 家园 一般来讲,自闭症患者多半有些特长

            犹太人这种情形,我称其为:自闭症型文化,主要特征与自闭症患者相似,认为自已很牛B,很特殊,在某些方面确实有一些成绩,但是很难受到欢迎,就是和周围人搞不好关系,对外人不屑一顾,从来不推己及人,自己做什么从来不顾别人的感受。对了,也不光是犹太人是这样,闪米特三教其实都是这样。

            一般来说,这类人,在社会上固然不至于饿死,毕竟还有门手艺,但是社交圈子小,没什么朋友,成天独来独往,孤家寡人,在单位里也不能独当一面,更当不上领导,因为不能团结其它人。把这些特征放到犹太人身上看看,是不是很符合?

            当然在这种人眼里,其它人都是垃圾,根本不值得交往。

            通宝推:方恨少,
            • 家园 这么说的话

              德国也可以算自闭症了。

              有能力,有特长,比周围人强,却自以为比周围人强几个数量级,对别人不屑一顾,也被别人讨厌。不讲道德公义,只认恃强凌弱。单挑不敌,最终引起公愤,被群起痛殴。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与其叫自闭症,更像是自卑,恐惧和狂妄,无耻的综合症。

              犹太人和德国人这种小国寡民,反复的被打压,始终没能成功崛起,最终走向了暴戾,而且这种戾气已经融入了血液,成为民族的气质。没有像中国这样享有过长时间的雄踞一方,太平盛世给民族带来的自尊和自信的胸怀,甚至都不如美国这样的后来者,想想也挺可悲的。

            • 家园 恐怕不仅是自闭,主要还是“排他”!

              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中记载了一些事件可供了解古代的犹太人在欧洲人心目中是怎样的。吉本写道:“在埃及、塞浦路斯和昔兰尼加等地区,城市里的犹太人一直不露声色,假装友好的跟毫无戒备心的当地人生活在一起,后来却进行种种可怕的残暴活动”,在这段话下面吉本还有注解“……根据迪翁卡修斯的记载,犹太人在昔兰尼加屠杀了二十二万希腊人,在塞浦路斯杀了二十四万人,在埃及杀得更多。有很多不幸的受害人按照大卫王献祭牺牲的先例,被活活锯成两半。战胜的犹太人吃人肉,喝人血,将肚子剖开来,把内脏像带子一样绕在尸体上……”

              俺老孫:【原创】[历史漫谈]再说以色列的问题(一)

              要说明的是:这些记录被河里一位河友指为反犹,信或不信,读者需要自己做出判断。

              • 家园 犹太人和绿教徒真是一脉相承啊

                在埃及、塞浦路斯和昔兰尼加等地区,城市里的犹太人一直不露声色,假装友好的跟毫无戒备心的当地人生活在一起,后来却进行种种可怕的残暴活动”

                犹太人在昔兰尼加屠杀了二十二万希腊人,在塞浦路斯杀了二十四万人,在埃及杀得更多。有很多不幸的受害人按照大卫王献祭牺牲的先例,被活活锯成两半。战胜的犹太人吃人肉,喝人血,将肚子剖开来,把内脏像带子一样绕在尸体上

                ---------------

                他们的学生,绿教徒来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