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北京外语学院忆旧 -- 白鹤梁

共:💬19 🌺13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北京外语学院忆旧

    点看全图

    北京外国语大学正门

    1

    北京外国语大学原先叫北京外语学院,分为东院区与西院区。早先,东院是外语学院校区,西院是北京外语学校校区。两个院隔着条小马路,后来扩建为西三环路。

    那时学生来往两院过马路时总出交通事故,被汽车撞死撞伤那种,据说后来惊动了北京市政府,随后修了地下通道。

    记得北外东院有三个院门,正门是朝西开的,东门、南门开在家属宿舍区,都比较小。宿舍区有片平房,通常是学院后勤职工住的,干部编制的职工基本都住在楼房里。

    院部办公楼是坐东朝西的灰色大屋顶苏式建筑,院里有运动场,以及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之类,貌似有的运动场现在已被改为停车场了。

    那时常到北外西院洗澡,得自带脸盆、盥洗用品。从西院东门进去后往南拐,走段路就到澡堂了。

    那时的大澡堂都一样,属于赤条条坦诚相见那种。即便是为尊者(领导、长者、老师)来洗澡,也都光溜溜的,没啥隐私。在正式场合,想来学生们再见到这些衣冠整饬的尊者,一定会感觉怪怪的。

    点看全图

    自习室,摄于1989年。

    2

    女生在学外语上有先天优势,所以考生中女生较多。据说为了避免性别比例失衡,招生录取时会适度向男考生倾斜一下,否则北外就成姑子庙了。

    以前,曾有个点评北京高校特点的顺口溜:“北大的园,清华的汉,北外的美女,民院的饭”,可见北外的女生还是有些名气的。

    看过一些1960-80年代北外师生的照片,大部分是外教拍的。北外的学生里出过些名人,比如高行健、章含之、李肇星等等。因地处大学区,附近还有北京工业学院、人民大学、民族学院等等,北外周边的人文环境还是不错的。

    点看全图

    伊莎白是北外的首批外国教员

    说北外,就不能不提一下外教。1948年夏天,中共领导人邀请在华的友华外国人教授外语,协助培训新中国的外交人员。这个在解放区建立的语言学校,后来成为北京外语学院。伊莎白夫妇是新中国英语教学的拓荒者,在北外执教直到退休。

    与伊莎白夫妇的情况类似,在外院执教的有一批外国人。他们中的许多人要么是外共党员,要么是友华人士。

    文革中,这些外教大都受到了冲击,许多人被打成外国特务。搞笑的是,有位老先生被同时扣上美国、英国、日本、苏联四个国家特务的帽子。估摸着桥段是这样的:英语系开批斗会,便给他戴上了英美特务的高帽;俄语系自然不甘示弱,开批斗会就给他戴上了苏修特务的高帽,学日语的则给他派送了一顶日本特务的高帽。不过同时兼职四个国家的特务,难度可有点大,可见当年的批斗是何等无序与荒谬。

    好在1972年前后,他们基本都被释放了。那年尼克松访华,文革的狂热也在消退,这些外教的处境得到了改善。后来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对这些被冤枉的在华外国人做了道歉。

    《许国璋英语》是当年销售最火的教材之一,销量惊人,许国璋是北外的教授。有道是知识改变命运,高考、出国留学及评职,英语都会派上用场,许多人因此走上了人生的上升通道。许国璋先生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说不好,但受益者肯定不是个小数。

    3

    在80年代,北外颇出了几个央视主持人,杨澜、许戈辉等都是北外子弟。有段时间,与杨澜主持《正大综艺》的搭档是个风度儒雅的北外男教授,长得有点陈铎的范儿,传说央视曾想对他打造并扶正。当这类节目的主持人,得会插科打诨才行,可这恰是那位教授的软肋,然后~~~就没然后了。

    当年,央视国际部星期日英语是个知名度挺高的栏目,主持人是英籍华裔的彭文兰,她也住在万寿寺北里的一座居民楼里。那楼的单元门正对着北外南墙,与北外一墙之隔,她住的是她二哥的房子。彭文兰二哥是农业部外籍专家,经部长特批,农业部在苏州街小区买了一套三居室的房子。

    在这里买房,主要是她二哥为了方便彭文兰上下班。反正她二哥享受外国专家待遇,每天有小车接送,上下班远点儿无所谓。

    那时常看到彭文兰推着一辆28的英国凤头自行车,规规矩矩地从外院门前的三环路斑马线过马路,然后顺着三环路骑车去央视上班。在西三环路,还见过几次骑车上班的杨澜。

    点看全图

    总政歌舞团宿舍与中国剧院

    北外往南不远是总政歌舞团,那时常能见到一些知名演员。比如早起常能看到演《四世同堂》祁家老大的郑邦玉送孩子去幼儿园,孩子(女孩)常哭哭咧咧不愿去,郑邦玉则一脸怒色地拽着孩子前行,吃瓜群众则乐得在一旁看热闹。

    貌似克里木也住这里,那时常能看见一个长着新疆面孔的女军人出来进去的,传说她是克里木的夫人。

    此外,八一厂的女演员李岚也住总政歌舞团宿舍,乘坐323路时,常能遇到她乘车去八一厂上班。李岚演过很多电影、电视剧,出镜率相当高。不过许多人会觉得她脸熟,但叫不出她的名字。

    点看全图

    万寿寺

    4

    总政歌舞团南行不远有条河,沿河往东就是万寿寺了。这条河继续向东流经紫竹院、动物园、北京展览馆,一路七拐八弯,最终注入什刹海。

    80年代初,万寿寺门口还有军人站岗,里面应该是个部队单位,但不久就撤除了岗哨搬走了。印象院里有不少地方住户,乱糟糟地搭建了许多小厨房,类似大杂院。再后来,中国现代文学馆在这里挂牌,馆长是舒乙,老舍的儿子,这两年万寿寺又恢复了寺的面目。

    万寿寺前这条路两旁有许多大槐树,每到夏季,这条路便满是甜腻腻的槐花香。不过大槐树特招吊死鬼和腻虫(学名尺蠖与蚜虫),骑车路过时总往脸上撞,想躲都躲不开,极烦人。

    紫竹院公园离万寿寺不远,夏季傍晚到湖边走走,还是挺心旷神怡的。此外,离万寿寺不远,有个被当地居民称为“寡妇楼”的建筑,里面住的是老一代革命家的遗孀。

    点看全图

    白颐路,1988。

    5

    早年间三环路还没开通,住这里出入很不方便。要想进城,得横穿民族学院到白颐路乘332路,或是走到紫竹院西口,乘334、347、360路到白石桥或动物园转车。西三环路开通后有了323路公交车,交通出行情况有所改善。但323路半天才来一趟车,所以等车特熬人。

    80年代中期前后,由于嫌出租车司机挣得多,北京公交车司机气不忿,开始闹怠工,出行情况变得很糟糕。323路要么不来,一来就来一串(北京人称之为“串儿车”),还净是区间车和甩站车,这一带居民叫苦不迭。

    记得刘心武写过一个中篇小说《公共汽车咏叹调》,讲的就是北京公交车司机的这次行业工潮。

    那时这一带商业网点很少,而且很分散,买东西很不方便。在北外西院北侧有个蔬菜副食店(当然,打个油盐酱醋可以到小区的小合作社)。80年代初,新建的苏州街小区也有了底商,有副食店、粮店等店铺,情况有所改善。但若买的东西多,或想逛逛商店,还是得去双榆树商场。

    点看全图

    布列松1958年访华时拍摄的照片,背景为双榆树商场。当年,双榆树商场是这一带的商业中心。

    在北外西门南侧有个煤气站,住这儿换煤气罐倒是方便,貌似现在这个煤气站还在。西院南侧有个路口,西行不远有个小邮局。

    在中央团校大门附近,还有一家门脸很小的储蓄所。

    此外,在白颐路与北三环路的路口把角,有个友谊宾馆开的西点店,它家的西点不错,捧场的顾客不少。

    记得80年代后期实行夏时制,炎热季节至上半天班,因此下午常去运河游泳。去运河是条窄窄的土路,路边就是菜地。西行一段路,就可抵达运河了。那时消夏,这一带居民常去运河游泳。

    当年,北外周边都是农田菜地,如今这里已经高楼林立。往事如风,能留下来的,只有对往昔的残存记忆了。

    通宝推:黑山老妖,广宽,老老狐狸,桥上,mezhan,jhjdylj,纳米小洞儿,時千峰,红军迷,柏林墙,盲人摸象,预备役师的防化,迷途笨狼,文化体制,豪哥的江湖,普鲁托,脊梁硬,
    • 家园 【老照片】北京外语学院师生,1965

      点看全图

      北京外语学院大门,学生们与外教的孩子合影,摄于1965年。北京外语学院已改名叫北京外国语大学。

      点看全图

      那时在华外国人不多,北外是少数几个有外籍员工的单位。

      点看全图

      那时的学生土土的,即便是未来的洋务派也是如此。

      点看全图

      春游。师生关系挺融洽的。

      点看全图

      外教Colin Mackerras与他的儿子Stephen

      通宝推:普鲁托,
    • 家园 有个网友回复说北京工业学院不在这一带

      点看全图

      北京工业学院老照片01

      点看全图

      北京工业学院老照片02

      我点了“接纳”,但回复一直没发上来,不知怎么回事。

      北外北边隔条小马路有所大学,以前确实曾叫北京工业学院,1988年4月之后改名叫北京理工大学了。北京还有所北京工业大学,但在东边。

      北京工业学院与北京工业大学的校名比较靠,二者容易搞混,但它们不是同一所学校。此外,北京还有所位于石景山的北方工业大学。

      若把北京工业学院、北京工业大学与北方工业大学搁一块,是容易被搞混。

      本帖讲的,大多是1980年代的事。

      • 家园 北京工业学院属兵器工业部

        而北京工业大学属北京市政府,只招北京生源,所以孤零零地在北京的东南角,再往外就往通县去了。

        八十年代初北京工业大学的TP801单板机很出风头,是那时候非计算机的工科学生学习微机的入门机。

        • 家园 是啊

          那位网友待认可的回复是这样的,代他发一下:

          “标题:是北京理工大学 [2017-03-02 00:56:38 ]

          不是北京工业学院,这个学校远着呢”

          但点了“接纳”2天,仍没能发上来。

          其实北京理工大学与北京工业学院是同一所大学,改了校名而已。他把北京工业学院与北京工业大学搞混了。

          • 是啊
            家园 你是对的!

            北京工业学院当年是 全国重点,北京工业大学是普通高校,两者的差别应该大于现在的 一本与二本。

            北京工业大学是地方高校,没什么名气,据说出名是因为“破例”招收了一名分数达到重点线、却没有重点大学“敢”收的名人。

      • 家园 北外和北京工业学院是邻居,北外的东院

        和北理就隔着一条小马路。

        北京工业大学曾经只招北京本地学生,而那个石景山的北方工业大学却是全国招生,尽管前者比后者有名些。

    • 家园 白颐路一直到97年都是4排大杨树,夏天骑车十分惬意

      97年拓宽道路,都被砍了,整条路立刻变的尘土飞杨。

    • 家园 双榆树的‘商场群’我儿时的购物中心

      看到双榆树商场的照片,引起了儿时的回忆,真让人感慨万千,从五十年代一直到七十年代门脸模样就没有变过。小朋友们都称之为合作社,估计也是五十年代流传下来的名称。那可不是一个商场,是一群商场,包罗万象。

      最北边是百货商店,接着是饭店、粮店、副食品商店,周围方圆几公里的人都靠这个商店群生活。当时买东西、吃饭都在这个地方,特别是副食本和粮本规定只能在这个地方买本上的东西。

      当时附近的大单位不少,农科院、人大“二炮”、西颐宾馆、232厂、二机部宿舍等等。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