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棉妈论语别解 -- 王小棉她妈

共:💬190 🌺1176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六十三)—搞清因果关系

      【原文】?6·24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孔子说:“齐国一改变,可以变成鲁国这个样子,鲁国一改变,就可以达到先王之道了。”

      网上对此句的解读好多。大致意思都差不多,总而言之就是齐国和鲁国的治理现状都不符合先王之道。齐国要是改,可以先改到鲁国的样子,鲁国或者说齐国再改改,就能达到先王之治的样子了。

      这些都可以有,不过按照我的理解,书接上文的话,这里是有学生问治理国家最后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啊,孔子就回答了这句—当然是恢复到先王之道了。

      孔子在思想上一直是厚古薄今,所以我曾说过孔子和老子都是右倾保守主义。不过孔子也有顺应现实的思想,既然都这样了,那就这样吧!于是有了下面的感叹。

      【原文】?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觚是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圆下方,有棱,容量约有二升。后来觚被改变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

      孔子说:“现在这个觚不像原来那种觚了,这也算是觚吗?也还是觚啊!”

      虽然孔子的思想中,周礼郁郁乎文哉,什么都很好,但是社会要发展,许多事情是会变的。孔子有时候也只能妥协。比如在这里,孔子看到酒具的变化,就概叹这还算觚嘛,也还是觚啊。为什么,现在的人已经接受了觚的这个样子啊。

      社会的发展变化你只能想着怎么顺应然后同化,整天想着要是原来就好了那根本没什么用,无益于问题的解决。

      孔子这话即是自己的感叹,也是教学生有些时候就要顺应社会的变革。从这一点来说,孔子也不算极端保守啦!?

      【原文】?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这一小节又是和学生的对话。?

      有个叫宰我的学生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会跟着下去(救人)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为了做某事)牺牲自己,却不可以因为缺乏判断力而落入别人的陷阱之中;君子可能被别人欺骗,却不可以因为自己缺乏分辨力(糊里糊涂)而被骗”

      ?

      宰我就是前面说过的午间要睡觉的那个学生。身体不大好,但思想很活跃。宰我在论语里的形象就更接近于一个智者,但算不上仁。这里宰我是在问老师,老师你叫我们要学仁,那么学仁德正确方法是什么?比如有人用道德仁义的名义给我们挖坑儿,我们到底跳不跳呢?“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听了宰我的问题,孔子应该气着了,宰我明显是在抬杠。老师你让我好好学习,我好好学习会不会没有好下场啊?所以孔子教训说,怎么会这个样子呢?君子难道是糊涂蛋吗?人家说井里有人或者有仁(这不重要),难道君子不会自己判断具体应该怎么办吗?。君子可以选择主动牺牲,却不可以落入别人陷阱被动牺牲。落入别人的陷阱,必是贪图某些诱饵。比如说如果君子不问情况就跳到井里,我看多半不是为了“仁”,而是为了贪图“追求仁”的名声,死了活该。再有就是自己稀里糊涂不问清楚上了别人的当,那是不智。同样怨不得别人。

      再说了,怕自己上当受骗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利益,这哪里是仁人君子应该首先考虑的事情呢?从这个角度去想,孔子怕是也气得不轻:君子怎么能因为怕上当受骗就不追求“仁”了呢?

      孔子这话一样适用于职场:挖不挖坑是别人的事,跳不跳坑是自己的事。骗不骗你是别人的事,上不上当又是自己的事。

      因为追求事业的成功而上了别人的当,只能说明自己是糊涂蛋,与追求事业成功本身没有因果关系。

      通宝推:青颍路,mezhan,
    •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六十二)—工作方法很重要

      【原文】?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这和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有点矛盾。不过孔子的这种思想也算是实事求是。虽然人出生的时候应该不分上中下等,但到了孔子那里上学的人,和他日常接触到的大人,确实存在着认知上的差异。小学生大学生和博士生的理解能力怎么可能一样,所以要因材施教。孔子回答学生的问题,同一个问题的答案就没有一样的。

      民间俗语说“宁跟明白人吵架,不和糊涂人说话”大约真相了。

      所以这里孔子的意思倒也没有瞧不起谁的意思,也就是告诉学生们,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有些话别人听不懂就不要再说了,否则就是不智。知人是智。所以接下文,就是樊迟问智。?

      【原文】?6·22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对鬼神之事敬而远之,就可以说是智了(办事的方法正确)。”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从孔子的答话来看,樊迟问智的智,是明智的意思,也就是说,从政怎么做才是明智的。这里的从政应当是管理老百姓了,要不然也不会有樊迟问稼。于是孔子针对这个具体问题给出了答案:教老百姓不要信鬼呀神啊的,要积极劳作,有耕耘才会有收获。信鬼神只会耽误种庄稼。对国家管理层,他说祭祀鬼神重要,到了底层的老百姓这里,他又说这个其实也没什么了,是要敬鬼神,但是不能依赖他们的保佑,还是好好干活更重要。我觉得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是非常务实的。

      樊迟又问,对于管理百姓从政者来说,怎样做才是仁呢?于是孔子回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好了。

      想要领导老百姓去做事,就要先做给老百姓看:“我挑最难的部分做,做成了还让你们先拿。” 老百姓可能不懂大道理,但他们懂得利益。在这样的利益驱动下,还有什么事 是干不成的呢?

      如果一个人用这种方法领导部门工作,有什么任务是完不成的呢?

      共产党打天下就是这么做的。

      说完这些,孔子又补充了一下“仁者”的工作方法与“智者”的工作方法有什么区别。

      【原文】?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乐于像水(一样去解决问题);有仁德的人乐于像山(一样去解决问题)。有智慧的人,他们用行动(解决问题),而有仁德的人,他们靠不变的仁德(解决问题)。有智慧的人,像乐曲教化人,而有仁德的人就是靠长久不变的仁德(去影响人)。”

      我对这一小节还是从孔子教学生做管理的角度来理解的。孔子这里是在强化仁者的一劳永逸,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只要自己做个仁者,其他都不是问题。

      《尚书·大传》曰:子张曰:“仁者何乐于山也?”孔子曰:“夫山者,然高,然高则何乐焉?山,草木生焉,鸟兽蕃焉,财用殖焉,生财用而无私为,四方皆伐焉,每无私予焉,出云风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飨,此仁者之所以乐于山者也。”

      山就在那里,什么也不用做就自然以利万物,无私奉献。

      而智者,就像水要向前奔流一样,总是在想尽办法去解决眼前的问题。

      智者乐水和仁者乐山,强调的是这两种人对于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方法不一样。后面又说了各自的特点和利弊。

      智者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在变动的,仁者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成不变的

      智者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像是礼乐教化人一样,音乐停了,教化的行为就停止了,小就是说智者解决问题的效果是短暂的,不可持久的,出了新的问题,就想新的办法,而仁者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长久不变的。

      这里的智者乐,不是快乐的乐,应当是礼乐的乐。仁者寿的寿也不是长寿的意思,应当解读为长久不变。倘仁者一定长寿,颜回怎么会早死?虽然有些人也解释了这个问题,说颜回虽然死得早,那也虽死犹生,也算寿的一种。这话牵强。?

      在孔夫子看来,做智者而不去做仁者,总是着眼于解决眼前的问题,是舍本逐末。这大概可以用《矛盾论》里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来解释。

      通过学习成为仁者,才是当前的主要矛盾。成为智者去解决问题,只是解决了次要矛盾而已。

      乐水乐山,古音要读作(yao,要音),虽然意思差不多,但肯定和快乐有区别。

      这里不能翻译成智者爱水和仁者爱山本身,这是机械翻译,也没有道理。把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解读成智者的快乐像水一样,仁者的快乐像山一样,同样没有道理。这是在教文艺小清新的调调,而孔子,教的是一群国家管理者,应当按照高级行政管理学的方法解读。?

      通宝推:吃土的蚯蚓,爱吃吐司,青颍路,mezhan,
    •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六十一)—在错误的路上失败只在早晚

      以下几小节是孔子教学生们如何做官。首先做官要走正道,不走正道的人即使活下来都是侥幸,这肯定不是君子应有的作为。走正路工作就会很繁难,那怎么办?培养自己热爱工作的心态。热爱工作,工作就会变成一种乐趣了。再有,在工作过程再做人的思想工作的时候,要清楚对方的认知水平,该说什么说什么,有些话就不要浪费说给某些人了,也不要埋怨别人不理解你,因为反正你说了他们也听不懂的。怨也没用。?

      【原文】?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孔子说:“一个人能够生存下来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下来,那只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直”,是儒家的道德规范,符合仁的品德。前文已经解释过了,总之,直道才是立身之本。直,可以是耿直、坦率、正直、正派。无论追求什么正当利益,要在直取,不能曲中求。这也是前面说过的不能走歪门邪道。不管结果是多么的符合社会道义,在追求结果的过程中也不能违背道义本身。

      当然在社会现象中,我们总能看见许多人走歪门邪道也获得了相应的收益,也没有受到什么显性的惩罚,就以为哎呀,自己这么正最后还不是吃了亏。其实读孔子的话就会知道,社会生活中那些不正直的人,他们也能生存,甚至活得更好,这只是他们侥幸地避免了灾祸,并不说明他们的不正直有什么值得效法的。比如看一些贪官贪污腐败的时候一时风光无两,但暂时的侥幸之后被清算的也是他们。?

      在职场上一个人也切记不要为了追求暂时的业绩走歪门邪道。

      走邪道和走正道就跟武侠小说或者武侠游戏里说的一样,练功练邪门武功,初期长进非常快,但后面就很难进益了,非练不可就有可能走火入魔,非死即伤。练正派武功初期打基础见效非常慢,但只要循序渐进练下来,到最后反而可以来弄到很高的武功境界。人家小说都这么编,可见天道是直非曲。

      【原文】?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学它为乐的人。”?

      缺乏具体的语境,后人不知道这里的它具体指得什么。我们就把他理解为泛指吧,可以是道,也可以是术。可以包括学问、技艺等等等等。

      把工作当成是养家糊口没法子才干的活儿,那干活儿就是痛苦的根源。

      把工作当成是一个人安身立命所必须要做的事,那做事就是自身的责任。有责任就会有压力。

      如果工作是一种兴趣爱好呢?能工作本身就觉得幸福,那还有什么工作是做不好的呢?

      或者我等凡人,即便是不乐之,把工作当做是老天赐予的追去幸福的机会与途径日子就好过多了。

      学习也一样,如果转变心态,学习完全可以做为兴趣爱好。我当年就有过这样的感觉:只要一出家门离开书桌,就有一种背叛了书本的感觉。总觉得那些书在家里等我。回家拿起出本才觉得一切恢复正常,才心安理得。所以那个时候,什么聚会呀娱乐呀都吸引不了我。这种学习状态下,考什么证考不过呀!

      通宝推:mezhan,青颍路,
    •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六十)—里子要实在,面子要华丽

      【原文】?6·17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不通过学习这些大道(来达到目的呢)??

      书接前文,前面孔子开玩笑说光靠脸吃饭不行啊!这里说起了正经话:“走路还得走正道啊!”

      孔子是说,我交给你们的君子之道,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的途径。除此正途,别无他法。 ?

      【原文】?6·18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通行本的翻译都是这样的: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把这段话当成是孔子在说如何写文章。我看过一些相关的文章,比较认同有人说的这句话是在说礼的规范下人的行为要得体和有度。

      文是礼的规范,质是未经修饰的行为人的自然表露。质胜文,是说在祭祀或其他正式的场合行为率直,有些行为没有按照礼的规范来做。比如说祭祀祖先或者祭天祭地,一个人要是不加约束把自己内心的想法都表达出来,比如嚎啕大哭,比如顿足捶胸可能就破坏了仪式的庄严性,接近于未经教化的野人了。如果文胜质,就说还是祭祀一类的仪式,完全按照礼仪上的规定,木呆呆地完成仪式上的各个步骤,完全表达不出内心的肃穆与尊崇的情感,那也不行,那就太教条化了。

      文质彬彬,就是内在思想与外在的行为相匹配,然后,这就是君子应当做到的了。

      如果把这理解成里子与面子的问题。那就要求君子做到“里子要实在,面子要华丽”。

      推而广之,在职场上一个人也不能任性而为,以为那是真正的自己。还是那句话,一个人固然有怎么做的自由,同样别人也有怎么评价你的自由。并且,最要命的是,一般人都要靠别人的评价讨生活,所以何去何从,不言而喻!

      通宝推:mezhan,青颍路,脊梁硬,
    •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五十九)—过洁世同嫌

      【原文】?6·15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做君子儒不是不通人情世故,举个例子来说。?

      孟之反是鲁国大夫。他宣扬“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孔子说:“孟之反不夸耀自己。大军败退的时候,他留在最后掩护全军。快进城门的时候,他鞭打着自己的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跑得不快。’”?

      这也是一种装傻的智慧。

      自己断后但为了给别人留面子,只说自己也没比别人高尚多少,五十步跟百步的差别而已,况且,这个差别也不是自己的本心,只不过马跑不快落在了后面。

      老子说,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奸。有坏才对比出了好。而本来,大家都应该是好的才对。所以有好坏对比其实说明已经出问题了。把自己标榜的再好,也不能否认其实整体就是败了。

      所以在职场上,一般不要标榜自己有多好多好,有时候还要顺手抹黑自己才是为人处世之道。说人要和光同尘也是一个意思。

      【原文】?6·16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宋朝是宋国的公子朝,长得好看,所以和卫灵公的嫡母宣姜与卫灵公夫人南子都有不正当男女关系。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公子朝发动推翻卫灵公的政变失败跑路了之后,因为南子想公子朝了,卫灵公又把公子朝接回来了,你说这画风真不是一般的变态。不过春秋时卫灵公他们家就是够乱的,谁也别说谁。

      孔子说:“如果没有祝鮀那样的口才,光有宋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会上处世立足就有些艰难了。”

      圣人也可以开玩笑吗?圣人也可以开玩笑啊!。

      “这世道,难道不看脸了吗?看来你们长得再好看也混不下去了呀,还是要有祝鮀那样的甜嘴巴才行啊”

      后文说祝鮀治宗庙孔子还是很认同的,所以这里不必非得将祝鮀当个巧言令色的反面典型,说不得孔子的意思还有你们要想祝鮀学习的意思。会说话总不是坏事么!所以我认为孔子这里在和学生开玩笑。

      这就跟有些老师开玩笑让学生“不想学习了,就去照照镜子”差不多。

      通宝推:mezhan,青颍路,
      • 家园 祝佗之佞,不一定是指奸佞,而可能是指善于说话

        将会,卫-子行敬子言于灵公曰:“会同难,啧有烦言,莫之治也。其使祝佗从!”公曰:“善。”乃使子鱼。子鱼辞,曰:“臣展四体,以率旧职,犹惧不给而烦刑书。若又共二,徼大罪也。且夫祝,社稷之常隶也。社稷不动,祝不出竟,官之制也。君以军行,祓社、衅鼓,祝奉以从,于是乎出竟。若嘉好之事,君行师从,卿行旅从,臣无事焉。”公曰:“行也!”(《定四年传》(p 1535)(11040103))(131)

        及皋鼬,将长蔡于卫。卫侯使祝佗私于苌弘曰:“闻诸道路,不知信否。若闻蔡将先卫,信乎?”苌弘曰:“信。蔡叔,康叔之兄也,先卫,不亦可乎?”子鱼曰:“以先王观之,则尚德也。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是使之职事于鲁,以昭周公之明德。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虚。分康叔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大吕,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封畛土略,自武父以南及圃田之北竟,取于有阎之土以共王职;取于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蒐。聃季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诰》而封于殷虚。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懷(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启以夏政,疆以戎索。三者皆叔也,而有令德,故昭之以分物。不然,文、武、成、康之伯犹多,而不获是分也,唯不尚年也。管、蔡启商,惎间王室,王于是乎杀管叔而蔡蔡叔,以车七乘(shèng)、徒七十人。其子蔡仲改行帅德,周公举之,以为己卿士,见诸王,而命之以蔡。其命书云:‘王曰:‘胡!无若尔考之违王命也!’’若之何其使蔡先卫也?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为大宰,康叔为司寇,聃季为司空,五叔无官,岂尚年哉?曹,文之昭也;晋,武之穆也。曹为伯甸,非尚年也。今将尚之,是反先王也。晋文公为践土之盟,卫成公不在,夷叔,其母弟也,犹先蔡。其载书云:‘王若曰,晋重、鲁申、卫武、蔡甲午、郑捷、齐潘、宋王臣、莒期。’藏在周府,可覆视也。吾子欲复文、武之略,而不正其德,将如之何?”苌弘说,告刘子,与范献子谋之,乃长卫侯于盟。(《定四年传》(p 1535)(11040104))(131)

        子鱼就是祝佗。

    •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五十八)—“行不由径”之难

      【原文】?6·14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孔子说:“你在那里发现了人才没有?”。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小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

      澹台灭明,字子羽,武城人,孔子弟子。估计小时候营养不良所以长得不好看,气质也不大好,所以有老话说孔子“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说的就是他。

      要做君子儒,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做到“行不由径”,做事不能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比如有人因为贪官被抓自己也因行贿罪被抓觉得委屈。委屈什么呢?我不送钱我自己就拿不到项目,拿不到项目我怎么发财呀?不给贪官送钱他们就会给我的工程使绊子,使绊子工程就要蒙受一大笔损失,我也没办法呀。这么一说,绝大多数人也觉得可不是么,就是没办法呀,只能算自己倒霉。这个行贿罪咱们在小人成人之恶那一小节再展开了说。

      走小路的人多了,小路变成了通路。但是,潜规则之外还是有规则的,小路走多了遇见鬼也只能认账。有些事情做了也就做了,但总要明白自己做的事是否符合道义。不贰过说的是吃一堑长一智,若撞了南墙都不知道反思,早晚还会掉到同一个坑里,这样的人,没救了。

      孔子这样的事情见得多了,所以才会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日常人们很多的想法做法看起来是没问题的,但真的就对么?

      求神拜佛的人本质上不就是想要让神佛给自己开后门么?信佛的人,本质上一样是为了来世逃避劳动而另辟蹊径。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这段话一般人都会背,但真的做起来就是学而不习了。

      比如说给孩子找个好学校,想着“关系要从娃娃抓起”。

      比如说给孩子找个好工作,最好是钱多事少离家近。

      比如说给孩子多留点钱吧,我这一辈子苦也就算了,总要让孩子衣食无忧才行。

      我自己孩子小时候也买了市中心最好的学区房,当时想的也是好的公办小学肯定有好的师资,在那里上学的孩子家长都是省市各部门的职员,也许等俺孩子大了他们的家长就掌握实权了,到时候有同学的关系多少也会方便一些吧?

      后来孩子要上小学了,我让她上了个村里的小学。为啥呢?因为我的思想变了:还没等孩子长大就想着孩子以后要求人办事,这得是多没出息的想法呀。

      未来社会,有什么事是窗口不能解决的呢?霸气点说,让孩子长大后“不需要求人,只等着被求”才应当是家长们要努力的目标。

      在农村小学,老师可能不怎么好,同学可能上课会捣乱,也可能还会有其他的学习和成长方面的负面因素,那学会克服这些困难不也是另一种学习?前几天热炒的一个外国人“祝孩子你有个坏运气”其道理是一样的。坏路会让孩子学会如何躲过沟沟坎坎,这也是人生的一部分。给孩子铺一条坦途,看似为了孩子好,结果怎样还真不好说。

      给孩子找工作也是一样。钱多事少离家近,看着一路顺风,就跟大棚里的蔬菜一样,看着水灵却没有韧性,经不得风雨。这样的人工作上很难取得什么成就。这种帮忙,就是溺爱,很多孩子就这么溺在了父母的爱里,一辈子当父母是救命稻草,遇到啥事只会回家找妈。

      再有说,如果教给了孩子们的安身立命之道,上天自会给孩子一份钱粮。自己给孩子留下钱财,岂不是先假定了自己的孩子会被自己养废到连没有养家糊口的能力都没有?剥夺了孩子为自己为他人奋斗的机会,是好心也是残忍。

      可能会有人反驳说,当爹妈的又没有说不让孩子去奋斗了,只不过多为孩子谋算些罢了。确实是没不让,只不过是打算让自己的孩子比穷人家的孩子超个近道罢了。自家的孩子孩子衣食无忧,岂不是更可以在未来的资源争夺战中超过其他人?

      不过满眼满耳的官二代和富二代说明否决的多数父母的希望落了空!极少的相反的例子不能反驳绝大多数的事实。富不过三代说的是富二代的孩子也许还能守住财富,因为他们看到了父辈赚钱的不容易,等到了第三代连财富都守不住。他们守不住的财富哪里去了呢?被富一代抢走了。富一代为什么会抢钱呢?因为他们没有给他们留下了够多钱的父母。有需求才有欲望,有欲望才要去实现。

      所以我这个推论也可以证明寒门再难出贵子这个结论论是不成立的。

      人生很长,即便借助父母的力量抢跑赢了,后面也会因为习惯性地寻找小道而最后落败。

      职场的习惯性抄近道更是多不可胜数。工作能力不行就想要投机取巧。

      比如总有人强调要情商高,要和上级搞好关系,要学会站队,要学会说话等等,其实这些都是细枝末节,本质上都是抄小道,不走正路。

      搞好关系有用的假设前提是工作搞糟了要有人给兜着,工作做不好了也不能在利益分配的时候吃亏。其实想的还是怎么占便宜。

      现在职场站稳脚跟,想要不怕失业最根本的是该摆正自己的职业心态和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思想境界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我还没发现这样的人会不受重用呢。至于例外,总是有的,真要是自己无辜,用脚投票就好了么,搞的什么关系。在这样的团队里搞关系,最后的受害人肯定还是自己。

      我见过许多人搞关系不行,怎么办?找一份凭本事不需要搞关系的工作就好了么。

      想着“抄近道,留后路”是在思想上没有上升到“行不由径”的高度。

      投机取巧,大约是人的本性吧,但若是不主动克服这种思想,迟早会害到自己。

      现在在做事的方向性选择上,我总是挑看起来最不容易的那条路走,教育孩子也一样!现在有人咨询我学习或者工作到底怎么选才好的问题时,我的答案只有一个:挑最难的那条路走!

      通宝推:mezhan,青颍路,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