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说说几部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影视作品 -- 达萨

共:💬7 🌺4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说说几部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影视作品

    很多影视作品都是改编自文学作品,而不是直接来自剧本。

    但是这里要说的几部是:

    远超过原著的,和一些逊于原著的

    1:超过原著的

    (1)暗算

    这部小说我是在1999年看得,在网上看到的。当时印象较深。

    原著写得不错,但是后来电视剧拍得更好。尤其是对于黄依依这个角色的塑造,电视剧远超过原著。陈数将一个妩媚入骨的女数学家刻画的形神兼备。当她死去时,令人心痛不已。而原著中黄依依死掉了,我觉得松了口气。这个女人实在是一个祸水。早死早托生。

    (2)激情燃烧的岁月

    这个原著是“父亲进城”。可以说,原著与电视剧差异非常之大,达到了两个极端。在原著中,父亲是那种愚昧落后到底的人物(也是作者心中共产党的形象)。可笑的是,在原著中,父亲这个人物实在是过于落后,以至于完全脱离生活。作者可能不知道或者故意装糊涂,完全无视了共产党对人的教育和改造的机能有多么强大。于是在原著中,父亲是那种处于最基本的本能参加革命(吃饭,娶媳妇),然后一直到死,作为一个高级干部,觉悟依然停留在这个阶段。

    电视剧中对父亲的改编极为成功,生动准确的刻画一个偏执,固执而又正直,善良的革命者。他有很多缺点,但是他的优点远远大于缺点。最后,他的家人都理解了他。

    石光荣这个人物告诉了我们理想者的含义。

    (3)士兵突击

    原作一般,厚道一点说,不错。而电视剧达到了几乎难以逾越的高度。尤其是在后面,许三多加入A大队那一段,元朗的点评。那一段直击人的心底,概括了许三多这个人物的意义,同时也诠释了生活的意义。印象里,元朗点评成才时说得话:你太见外。你心里从来没有和任何人走近。我们不敢和这样的战友上战场。

    你要做得不是如何成为一个特种兵,而是如何当好普通一兵。

    (4)历史的天空

    与父亲进城相比,这个作品写得水准要高很多。但是电视剧中由于张丰毅,李雪健等人对角色的挖掘和深入,以至于电视剧还是胜过了原著。姜大牙这个角色在电视剧中的魅力要超过原著。而且很重要的是,电视剧中精准的表现了共产党组织力量对个体的改造和再教育的威力。将一个混不吝的接近与无赖的角色硬是改造成为有坚定信仰的革命者。姜大牙开始对于某个人的爱戴和追随(如佩服李雪健,喜爱东方文英),逐渐扩大为对组织的爱,对国家和民族的爱以及对理想和信仰的追随。

    这里有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对个体的爱与对群体的爱不但不矛盾,而且高度统一。一些所谓革命者就是不理解这个道理,才做出很多混蛋事情。

    2:逊于原著的作品

    (1)天道。改编自豆豆的“遥远的救世主”。

    这部作品写得很有特色。视角独特,不乏深刻的东西。但是电视剧是在是太差劲了。除了王志文塑造的男主角,所有角色都很烂。女性普遍都很难看,男性普遍都很猥琐。承担不起原著中形形色色人物的力度。配乐,摄影,无一可取。最忍受不了是配乐。永远一样的主题音乐,而且不分场合部分时段的响起。

    但是王志文的表演极具震撼,将电视剧中大多数的烂都掩盖掉了。

    天道也是在结构和细节上完全忠实于原著的电视剧。几乎一点没改。可惜还是不行。应了那句话:学我者病,似我着死。

    (2)亮剑

    这个可能要招来一片骂声。“这个电视剧你还说不好?你脑子没进水吧”。呵呵呵。

    这个小说我也是在1999年在网上看到的。但是就很喜欢。记得网上的版本中还夹杂着点评,将作者一些常识错误列举出来,如诺门坎战役的时间,白刃战的意淫等等。

    但是看了电视剧,真的有点失望。剧中人的表现都过于表面且夸张。李幼斌诠释的李云龙更像是一个无赖而不是革命者。而原著中的李云龙确实一个不折不扣的革命者,尽管有时候有点无赖气质。

    通宝推:epimetheus,
    • 家园 接下来要看《白鹿原》了

      前一阵子偶然看到电影《驴得水》,感叹当下中国还是有一批有实力有文化的电影人的。所以对《白鹿原》充满期望。

      但是,原著的政治立场和现在的主旋律相差实在太大,不太相信影响面更大的电视剧敢完全踏袭原著。

      所以,好奇心油然而生。

      还有,最想看的是冷先生这个人,会被拍成什么样?

      表面上看,他和朱先生一样都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但是,朱先生是热,他是冷,朱先生是阳,他是阴。

      在温良恭谦让的表象下,他出手狠辣,一根针能救回一条命,一碗药也能让亲生女儿变成哑巴。

      这个极有深度,极其复杂的人,能被完全表现出来吗?

      期待ing

    • 家园 亮剑,书与剧的差异是颠覆性。

      剧把书的原意改变彻底改变了,并且剧的故事只写到解放战争,大篇幅在抗战时期,而原书的重点是1949后,重心是各种运动。我印象中此书的原意跟后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回忆并申斥痛苦的前30年是一个调调。

      从商业和影视剧创作的角度而言,剧的改编和腰斩是相当成功的。一来避免了无谓的政治分歧,前后30年的评价到现在都是TG的麻筋,争论不休,二来抗战题材容易过政审关,并且抗战是个高度无争议的题材,尤其是给国军设定了一个高大形象的人物,无论国粉共粉都被圈粉了,这说明编剧非常聪明,三,个人英雄主义比较迎合市场需求。

      • 家园 说得对

        不颠覆你觉得焚化部能让你播?

      • 家园 我估计这个颠覆性不一定是有意为之

        很可能是无意的。

        剧本和原著基本是重合的,没加什么。

        后半部分的删除肯定是觉得太敏感,干脆不拍。

        但是,这种无意的删减的确造成了颠覆。

        简单说,原著属于似粉实黑的那类。作者将TG的组织原则,政策路线,主义纲领等统统弃之不用,将胜利简单归因于个别天才型的将领的临场发挥。所以在起作品这不断出现一些常识性错误,反映出作者对革命和战争的幼稚与肤浅。我看的网上版本是我们学校日月光华BBS上的版本,居然还夹叙夹议。不断出现点评。如对诺门坎战役的点评,对白刃战的点评等等。对作者的肤浅批驳的一塌糊涂。

        作者的这种浅陋在后续对很多问题的认识上都暴露出来。如对解放战争的评价(借李云龙的岳母之口),对土改的政策(借老丈人之口)等等。

        所以,到后来变成了那样的结局也就不奇怪了。

        通宝推:林风清逸,
        • 家园 我也有过“浮浅”这个倾向的判断

          第一次知道这个,似乎是某天夜里听收音机,小说讲播,听了大概两集,印象里朦朦胧胧是他们被围住了……就觉得这是作者在对于“特种部队”进行意淫而已。

          当时因为暗算记住了柳云龙这个名字,也就记住了李云龙

          电视剧是后来了,当时都忘了电台里的那两集了。的确和历史的天空相比,太不像共产党了。不过音乐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是凄婉的那一段

        • 家园 有可能。剧的政治立场其实是极模糊的,而书有鲜明的政治立场

          书我只快速浏览了一遍,觉得水平一般,对前30年的思考也没逃出过去讲悲情、诉苦水、极左犯错等窠臼里。对前30年各种整与被整,剧《历史的天空》虽然写的比较平实,倒是有几分客观,他并不完全将各种整与被整当成极左与正确路线的斗争,反而强调了当事人的各种工作中的恩怨,借党内气候起伏而谋取个人私利,挟机报复。

          我当时看书大吃一惊,因为我是先看剧(剧看过不下三遍)再看书。从作者的角度,解放前的描写只是为了简单地交待李云龙这个主要人物出场,他想要写的,还是解放后。

          就剧而言,最后几集赵刚那些苦闷和反思倒是非常具有高度,和原书完全不同,彻底颠覆了原书想要批判前30年的主旨,编剧其实是对原书核心观点的批判。。。剧的李云龙人设与原书就完全调个儿了。

          李云龙的妻子对赵刚和李玉龙“革命观”的总结,那是超级的深刻:你的革命是已经革命成功,赵政委的革命是理想(大意),他是大知识分子,那跟你个大老粗一样,老婆孩子热炕头……李云龙的回答恰好反应了他的出身与政治观点:老赵心思太多了,我得帮帮他,不能让他想偏了,很危险……

          潜台词是指李云龙的革命观只是打江山坐江山而已,而赵刚的革命观则是一种奋斗的革命理想,是要不断革命,继续革命。

          赵刚十分怀念抗战时战友的烽火岁月,有点借用《毛泽东传》中毛主席生命最后一段时光的感觉——理想终将褪色,现实的残酷无法战胜,对于一个理想主义者而言,只有嚎啕一哭结尾!

          通宝推:林风清逸,jhjdylj,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