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眼中的中国军事小说(序) -- 1001n

共:💬67 🌺6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感觉《亮剑》挺不错的

      至少看起来挺带劲的

      • 家园 外行看熱鬧而已
      • 家园 “看起来带劲" 是《亮剑》的卖点

        不过一味地求爽就入了YY的魔道... 严肃的军事作品还得有严肃的态度...

      • 家园 《亮剑》跟它前后的几部作品的确都有一种新的味道

        这种新味道就是把某位老革命的经历完整地以比较传奇的手法写下来,从解放前到改革开放前后。之所以说它“新”,是因为在它和附近几部作品以前,以这个视角写作的军事小说确实是不太多见。

        不过,这次暂时先不评论它了,具体原因,请老兄查见

        链接出处

      • 家园 典型YY

        日本军官带特种兵偷袭一个八路团长;

        解放军军级干部凑了一支纪律散漫的

        特种兵,还把玩了十多年,离谱也离

        得太狠了点~~

    • 家园 【原创】篇外:一些杂感

      (一)

      上文写朱苏进,写完贴上去后就睡觉了。现在再看,多少还是有点遗憾的:唉,可惜了的,应该慢慢写的――当时一激动,实在是有点着急了。看到大伙为序言献了花,反响也热烈,就下决心不睡觉也要赶出第一篇来。结果赶到早上四点多,完工是完工了,现在看来却很是草率和粗糙;关于他和他的作品,其实还有很多感想并没有说出来,也确实有些遗憾。说到底,那些感想基本是几年来的沉淀,不用多想自然就流露出来;虽然也还是用心写了的,但是谈到和我设想中介绍文章的样子,确实还是差了一大截儿。。。

      这就是个教训:写文章不仅要用心,而且要杜绝急就章;慢慢写,写完不忙贴出来,回味几天修改几天,恐怕效果要更符合预想一些。。。

      (二)

      感谢各位的回复,我都看了。在这些回复里,我渐渐发觉了一个问题:

      大伙提到了一些作品,从张正隆的《雪白血红》、刘亚洲的《恶魔导演的战争》到王树增的《远东朝鲜战争》,名气都非常大,可却又都不是我所要介绍的“军事小说”的类型;它们其实都是报告文学的体裁,或者说,是军事纪实文学。简而言之,它们反映的都是发生过的真事儿,而不是虚构出来的。

      而这类的作品往往更容易被关注,名声也大,确实容易跟“军事小说”相混淆。下面就我记忆中的,罗列几个:

      叶雨蒙记录抗美援朝的《汉江雪》系列;

      柴成文的《板门店谈判》;

      王贤根的《援越抗美纪实》;

      钱刚的《唐山大地震》;

      江永红记录我军改革进程中出现蓝军打败红军一事的《“蓝军司令”》、记录改革开放前沿,侨乡步兵师的《中国师》,记录当年还是一军军长的傅全有的《一军之长》;

      靳大鹰的《志愿军战俘纪事》以及《谁来保卫2000年的中国》、《九一三事件始末记》;

      陈力人的《缅甸,中日大角逐》;

      陈辉亭反映地空导弹部队作战往事的新作《飞鸣镝》,其实应该算回忆录,呵呵;

      以及当年那套《解放战争报告文学丛书》,包括张正隆的《雪白血红》在内的,还有

      马继红反映攻克石家庄的《石门开》,

      杨闻宇反映西安事变的《丙子双十二》,

      王宗仁反映北平和平解放的《历史,在北平拐弯》,

      李彦清的《黄土地,红土地》,反映的似乎是淮海战役?印象不深了……

      等等等等,确实非常之多,多得似乎已经成了军事文学的主流。而且这里提到的作者,除了个别以外,大多还不止仅仅写出了这里列出的篇目;从文体上说,报告文学/纪实之外,还有散文、诗歌,当然也有小说;再跑远点儿的,比如那个马继红,后来也编剧去了,总后投拍的反映青藏线汽车兵生活的《天路》、反映军医大学学员生活的《红十字方队》都是他编剧的――只是用他举例,来说明其实这些人还颇有很“一专多能”的――要是具体事实有出入,那我赶紧改,呵呵。。

      现在我手边没有相关资料,以上基本是靠搜索记忆得来的;而时间太久,记忆这东西也未必很可靠。比如这个《解放战争报告文学丛书》,名字到底是不不是这个?里面一共包括了多少本?也已经记不住了。。

      可这些,都是军事小说的邻居,住的特别近,但是根本是两家人。要说好看,军事报告文学/军事纪实作品其实都挺好看;但是,还得强调一次:

      它们的确都不是中国军事小说。

      (三)

      说实在的,大家“热心而举错了例”的这个反应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现在看来,由于种种原因,似乎大伙的确对中国军事小说接触的不是太多。不过,中国的军事小说作为中国当代小说的一个“偏门”,本来影响就是不很大;而中国当代小说的整体水准“城门失火”,殃及中国军事小说的池鱼,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最后一点是,很多军事小说其实也是平平,看过了没印象那也是很正常的,呵呵。。。

      说到这里也顺便提一下,以我个人的看法而言,中国军事小说真正开始全线爆发的时间,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些年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各种思潮全面进入军营,并且极为深刻地影响了军事小说的面貌;同时,那时“枷锁”和“镣铐”似乎更松一些,军队作家也更有时代责任感一些――不象今天,一切的一切就是为了名和钱。

      而这个爆发的风潮,也一直波及到了整个九十年代。在这个不以善良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气候和小气候的综合作用下,具有相当水准的军事小说“突如一夜春风来”,几乎是成批地涌现在同样是百花齐放的中国文坛上。

      而限于军事小说天生的“军”性,很多人特别是女性往往对它们敬而远之,以至于军事小说作为一个整体,却并不太为人所熟悉。说起来,这也是个让人遗憾的地方了。毕竟,里面确实是有精品的;仅仅因为它们姓“军”,就被排除在大家的视野之外,其实真是有点可惜了。。

      其实,很多军事小说并不仅仅描写战争,也不全是描写军人――虽然我下面的介绍将以此为主――,从纯文学的角度来看,其中的优秀之作比起中国文坛的最高水准也未见低劣多少。

      我们的军队装备一般,但是小说精品不少――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我想大概有两个:

      一是,很多军旅作家特别是已经出名的军旅作家,毕竟是经过专门的科班训练(比如在军艺文学系学习过),相关的文学修养、文学理论基本功还是有的;而在这样的基础上创作的东西,虽然未必一定是佳作,但是起码不会太失水准;中规中矩之余,偶尔冒出一两篇精品,应该不是太让人意外的事;

      二是,部队是个“非正常体制”的单位,里面的一些鼓励机制,特别有利于文艺方面的“邪派高手”的出现和成长。曲艺里的黄宏、潘长江、魏积安、洪剑涛等等,演唱里的阎唯文、阎肃、李双江等等,诸如此类的成名人物颇是不少。而这个鼓励创作、鼓励人才的机制,在文学方面上也有所反映。

      为了说明白这个机制,我们不妨设想一个情况吧:

      比如一个小兵,他拼命想升级为干部。而在基层连队的环境里,特别是当年考军校还不流行的时候,如果不练“武”,恐怕只剩从“文”这条路了。而从文,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写通讯报道――不需要能歌善舞,只要会写字就够了――而在基层连队,会写点东西,又能发表的,是很让干部看重的。发表多了,又立功又嘉奖,等首长都认识你了,机会好了可以直接提干,或者上军校――八十年代以前,考军校还不是战士提干的通常之路,很多表现出类拔萃的战士就这么直接提了干。而凭什么说他“出类拔萃”?人家在某报上发了多少多少篇报道啊,这是硬指标――谁不服的话,也写也发一个看看?

      前文所提到的朱苏进的《醉太平》一书,里面就已经描述过这条典型的提干之路了,甚至还提到了“在某级别军报的某版面上发稿可以立三等功,低一级报纸上发稿多少篇可获团嘉奖”这样的细节。

      而一旦被领导赏识进而被提干,从此道路就要宽得多了。一部分人停留在了政工干事之类的职位上,每天面对成堆的文牍工作,开始梦想着职务上的晋升,从此离开了文学创作的道路;而另外一些愿意继续创作,并且确有相当成果的人,往往会被选送深造,之后分到报社、记者站或者大单位政治部下属的创作室;而在创作室的那些人,从此也就开始了职业的写作生涯。当然,创作室外,也一样是有高手的,这个就不多去论述了。

      说起来,恰恰是还赶的上直接提干年代的那拨写作苗子,往往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文笔已经成熟,正是作品迭出的黄金时代;另一方面,他们又赶上了时代的变迁――社会在改革,军队正有仗打,内部也在转型――题材相当的多。

      在这样的刻意培养和特定机制激励下,在时代潮流这只无形大手的筛选下,部队的笔杆子多、作品另辟蹊径的多――也就不奇怪了。

      当然,以上种种,只是我的个人看法而已了:)

      说来说去,军人写军事小说,具有先天的优势:情况熟悉、机制鼓励;也有因为生活阅历、环境限制等等因素造成的劣势:难以尖锐、视线偏窄。但是这些都是辩证的:扣上手铐脚镣以后未必就不能舞姿翩翩,完全放开也难说从此会不会沉沦下去――总是什么情况都有的,呵呵。

      (四)

      而我写这个系列的初始想法是,以我很不全面的介绍,和很不职业的评论,为大家提供一个参照,供大家泛泛了解一下这个冷门文学方向的情况;如果能有兄弟把我这些破文字当作一个导读,进而产生了对中国当代军事小说的兴趣,去真正阅读一下它们,并体会它们当初带给我的那些阅读上的、思想上的快乐――我的心愿也就算完全满足了。好东西大家一起共享,总是我愿意见到的。

      另外再次声明,有砖大家一起拍,我是热烈欢迎的――多看看别人的意见,也可以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情况。比如造船厂兄、足球兄和gang999兄,提供的张正隆相关情况,就纠正了我多年以来的一个错误观念,在此表示感谢!

      在这里特别感谢威武兄提供的《醉太平》一书的阅读链接。由于看的多是纸质版图书,很多提到的小说一时间找不到相关链接;也希望1001n力所不能及之处,大家多多帮忙,也让更多对这个话题有兴趣的兄弟能够看到原汁原味的小说,皆大欢喜:)

      顺便说一句:为了照顾那些没看过相关小说又准备去看的兄弟,以后的评论,一般都不会去过分详细地介绍小说的特定情节及结尾。

      一句话:都说透了,全都是“先入为主”了,还看个什么劲儿呢?

      闲话不多说了,继续介绍我心目中不错的军事小说吧。估计明天,下一篇就跟大伙见面了:)

      元宝推荐:履虎尾,
      • 家园 喜欢军事题材小说

        虽说喜欢,但看得不多(每天都在跑来跑去,看书的时间太少)。印象比较深的有:

        很早以前的:陆柱国的《踏平东海千頃浪》,今天读起来仍然很好看(我一般不敢重读小时候看过的小说,害怕当时的那种感觉遭到破坏),其中雷震霖与高山的那部分尤其不错(“战火中的青春”大家一定都看过)。

        海波的《铁床》(作者和书名应该是这样,俺如果记错了大家莫怪),很生动的。那可是八十年代中期的作品啊!不容易。

        柳建伟的《突出重围》也很好,据说柳先生对电视剧不大满意,认为改编的不够好。

      • 家园 以前一直看昆仑,

        特别是自卫反击战期间,总有些新风格的中短篇出来,耳目一新。

        还有个抗战骑兵的中篇,主人公是一匹白马,印象很深,题目却忘了。

        宋宜昌写过一个太平洋的长篇,燃烧的岛群,窃以为乡土气息浓了些,虽然写的是美国大兵,远不如他的火与剑的海洋。

        柳建伟的突出重围 不错啊,成都军区还拍成电视剧,里面看到了 廖锡龙的名字。

      • 家园 能不能推荐一些长篇呢?

        另外,《黄土地,红土地》是说保卫延安的(陕北)。

        • 家园 我确实有此打算,也感谢老兄指正

          计划中,是先以作家为纲,来介绍一些他们各自比较出彩的中短篇小说;尔后,等弹尽粮绝之时,再渐渐涉及长篇小说。当时的考虑是:一个优秀作家,真正堪称优秀、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往往也只是一两部;而要把这样的长篇介绍好,恐怕非得相当长的篇幅――换言之,大概要各自独立成篇了。

          而这个工作量,太大,也太不好写。。且不说介绍深浅的尺度把握,最起码在写以前,仔细复习一遍那是不可少的工作。而长篇小说,复习起来――可就真是很耗功夫了,呵呵。。

          而且,计划里对中短篇小说的介绍,应该还有几篇。目前打算是先把这些写完,之后就看情况吧;好在事先声明过这是个万年大坑,嘿嘿。。

          又,《黄土地,红土地》经老兄一说,颇觉被点醒了――还真应该是这样的,呵呵。多谢指正,又让我模糊的回忆有了个比较明确的答案,也花老兄一个:)

    • 家园 咱的长项是抛砖引玉

      这个这个方面,雪个大员还是需要提高滴

      • 家园 呸,亏你还是军人子弟

        扔个砖头都砸不准。

        俺要是抛砖,少说也得砸伤一个。玉就不用想乐,估计扔回来的也都是砖

        • 家园 您那速度可是猎豹的冲刺速度阿!比板儿砖还快

          哪块板儿砖砸得着侬阿?明明自身安全无虞,偏说个险话:)

    • 家园 I think the best of koreawar:

      远东朝鲜战争http://www.shuku.net:8080/novels/wars/ydchxzhz/ydchxzhz.html

      作者:王树增

    • 家园 张正隆至少当时没有转业

      真正的军人是不会责怪他的,事实上军方也没有这样做。

      倒是很多不穿军装的,对待他好像他犯了反军大罪。

      后来沈阳军区出了个炮兵团长苏宁,以苏宁为原型拍过电影《炮兵少校》,周里京主演。张正隆就为苏宁写了报告文学,题为《雪白血情》。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