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养生漫谈:从分子层面、复杂系统理论到反脆弱哲学 -- 钓者任公子

共:💬285 🌺1545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 家园 Cynthia Kenyon的饮食

        Kenyon 是衰老研究的大佬,开了该 领域研究的先河。目前她还是Calico公司的副总,这家公司是google 巨资投入的。

        衰老一直被认为自然规律,无法改变。而且从进化的理论来看,好象应该是个体的衰老,可以使物种得以更好的生存。虽然,群体进化论有很多漏洞,不被人看好。

        所以衰老的研究曾经是冷板凳。Cynthia Kenyon在这方面开了先河,早在1993年她发现,只要敲掉20000个基因中的一个基因,Daf-2, 秀丽隐杆线虫(C. elegan)的生命可以翻倍,从而揭开了基因研究对衰老影响的研究大潮。

        几年后,有科学家发现这个Daf-2基编码的蛋白是人类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受体的同源蛋白。

        这意味着饮食可能延长寿命。

        科学家们自然想起,原来百思不得其解的,卡路里限制(CR)饮食方法可以延长从低等生物到灵长类的寿命,也许它是因为限制了胰岛素和IGF-1的分泌。

        自2000年起,Cynthia Kenyon的饮食就不再吃高GI食物,而转为低碳(水)食物。据说她还试过CR方法两天,估计给饿着了,觉得不可持续而放弃了。

        • 家园 这个基因减法长寿觉得很不好理解

          总觉得应该是在细胞分裂过程当中出现DNA 损伤或变异,然后导致蛋白功能不正常。敲掉一个基因来长寿,弄个机制也可以理解,但总觉得不够优化吧。

    • 家园 如何“治未病”?

      抱歉,又借用了可能认为是中医的词汇,“治未病”。

      虽然这个词对于国人来说,已经很熟悉了,受中医故,可能很多人不以为然。但是,这个思路: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能在2000年前(或更早)的黄帝内经中提出,我觉得还是很了不起的,比喻也够深刻。

      但是,如何治未病呢?没有生病,没有症态,就没有效果,没有反馈,你怎么知道做的对不对呢?

      这里面还真有点两难,这也是中国古代很大的智慧,相似的一个例子,孙子兵法上说

      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

      对于我等俗人,看不透历史,那该如何执行”治未病“呢?

      这里有一个偷懒的方法。

      我的另一个偶像芒格曾经说过,

      如果我知道自己会死在哪里,我就永远不去那个地方”

      类似的,养生的目标可以这样:

      1)保持肌肉和骨骼健壮 ,说白了,就是一定的运动能力,(老年跌骨折后卧床中身体急剧变差,最后去世。)

      2)避免糖尿病 :随着年龄增长,机率大增。更重要的是影响人体所有机能。

      3)避免高血压,心血管疾病,中风....此是一类,造成急性死亡

      4)避免老年痴呆

      5)避免癌症

      6)避免关节炎

      7)良好心态

      所有这些,我们现在就开始防治。

      只是这些慢性病,发达国家也拿它没有办法,而且造成了严重的医保负担。

      随着分子生物层次的研究不断进展,发现饮食,运动因素对这些慢性病有着重要影响。其实这是明摆着的,只是现在从分子,基因,信号通路的层次上,再次发现了它,但由于理解得进一步透彻,从中得到了一些饮食建议,然后与流行病学(统计方法)相互印证,总算看到点新的进展。

      通宝推:铁手,本嘉明,
      • 家园 我认为的也是我正在做的健康饮食

        先将我认为的也是我在做的健康饮食(结论)写在这里,但这个是我个人的感受,每个个体可以通过自己的情况调整:

        1)低碳高脂中蛋白 (不计卡路里),

        2)好油(动物油),不吃植物油和植物黄油,(除椰子油等饱和脂肪植物油),

        3)不喝奶(各种)包括超市酸奶,它加糖多,甚至灭活菌类了。

        4)吃蔬菜,不吃面食,水果(牛油果除外)

        5)自己发酵食品,(酸奶和酸菜)。偶尔买纳豆。

        6)饥饿的感觉,大部分时间一日两餐,一两个月辟谷几天。

        当然,还有偶尔的锻炼(有一段时间懒了。。。)回头再写。

        • 家园 这个应该算是减肥饮食

          基本思路和生酮饮食一样的。能坚持多少锻炼真难说,生酮时候耐力特别差。不过不锻炼也照样减肥,不小心吃多了也照样减肥。所以这种饮食方法减肥特别稳妥

          真正健康的饮食,和这个列表很多重合,但主要应该和老祖宗提倡的那样,以五谷杂粮为主。关键是要少吃,少吃,一吃多就坏了,在今天就很难把握

        • 家园 有两点疑问

          一是动物油,二是面食

          • 家园 简答

            学术界有很多研究表明饱和脂肪并非高血脂原凶,精制碳水才是。面粉属后者,且含有麸质gluten。

        • 家园 以前看到的说法都是植物油不饱和脂肪酸更推荐

          你老兄反其道而行之,为啥呢?

          3里面那菌类本来也过不了胃酸那关吧,所以这个应该无所谓了

          你上面那帖子说的:老年痴呆,这个当前结论应该也是没有办法预防好像

          不吃水果,这个似乎绝情了点儿。

          连这点享受都没有了话,活那么久干啥么(刚吃了半个麒麟瓜)

          • 家园 不吃糖的话,动物油总体健康一些

            还有初榨的橄榄油花生油芝麻油,以及椰子油

            酸奶的主要作用就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 家园 千头万绪,有空慢慢写来

            1学术研究也可会有“错”,但后来发现又将其错改正了

            其实在复杂系统与实验中设定环境 是有很大不同的,得到的结论一般是不全面的。

            2植物油的促炎效应有可能是肥胖致因之一。

            特别是现在的植物油都是采用析出工艺(95%以上的出油率),长期食油风险很大。

            而我们老祖宗吃了多少年动物油,都没事。

            汉语中有一个词,民脂民膏,此中的脂或膏,就是指动物油啊。

            3 实验证明 发酵食品,菌类有部分可以通过消化道,到达肠。

            目前 肠内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是一个非常热门的方向。甚至,肠脑轴的原因,对人的情绪也有不小影响。

            4 老年痴呆,可能健康饮食也可以改善或者预防。

            千头万绪,有空慢慢写来。

    • 家园 健康专家vs. 股评家?

      早些时候,互联网还不是太发达,健康专家出没了城市晚报的副刊,发一些豆腐块科普(不靠谱)文章,今天推荐你干啥,明天可能推荐你不能干这个。但是鉴于大家对养生的关注,还是爱看啊,当然看完基本也就忘了。

      我突然想起另一个行业的专家,股市投资专家,或者说股评吧。

      两者正是神似。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面临一个复杂的人体系统,因果往往太不明晰直接,一个果可能有多种因造成。所以,单单打个鸡血,吃个绿豆,就能养生,那就怪了。哪怕有人正通过“科学实验”,验证某个指标,对身体有益。。。。很难。

      简单系统,如同中学学的经典物理,给定一个物理的初始位置与动量,就能预测其轨迹。

      复杂系统,海量多个物体相互正反馈或负反馈地相互影响,充满连接,充满非线性,往往一只小小的蝴蝶,能激起风暴。

      因此,若还是采用物理上的所谓“隔离法”,仅凭实验室中的一点研究,想推广至整个复杂系统,往往会造成不可预知的结果。

      当然,我不反对科学研究,而且它是有益的。面对这个黑盒,我们象摸着大象的瞎子,一定要小心翼翼,多摸摸,在心中勾勒出大象。

      当然,从方法论上讲,无论你怎么摸,也无法全部了解大象。(无论每个个体研究的多透彻,对于个体构成的复杂系统,可能还有很多未知)。

      这一点上,有可能中医更接近对复杂系统的物理。我的理解,中医理论上更关注系统中各个因素的关系,(正反馈或负反馈),甚至还包括环境。

      套用现在的大数据,要相关,不要因果,更象中医。呵呵。

      通宝推:铁手,
      • 家园 吹中医就没必要了

        中医仿佛是大数据,但是中医对于病症根本没有明确可确定的诊断标准,这个医生说是温病,那个医生说是寒症,没办法达成一致意见,这种数据就是垃圾数据。

        现代医学的诊断,物理化学的证据多,标准一致性比中医高得多得多,还有尸检等等,这种数据才有意义。

        现代医学里面有一类,叫流行病学,就是系统性的研究健康问题的。流行病学研究特别适合解决饮食,各种生活方式对于健康的影响的问题。这个比个人瞎琢磨效率高得多,准确性也高得多。

        • 家园 没吹中医,只是两种不同解决问题方法的比较

          没吹中医,只是这是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的时候,以为是因果清晰,但可能南辕北辙。

          各种生态灾难,往往是科学原教旨主义和资本的合谋,如“寂静的春天”。

          比如抗生素的问题,

          The Surprising Way Drugs Become Useless Against Bacteria

          本来发现它是好事,科学是进步,但是从“体”到“用”这方面如不小心,往往有很多不可预见性出现(因为是复杂世界),恶果会最终出现。

          至于流行病学,用了大量的统计分析,但是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夹杂着一些毛病,得到的结果很有可能似是而非。更麻烦的事,在资本赢利最大化的背景下,杀人于无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