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论香港问题:表扬式教育的危害 -- 给我打钱87405

共:💬55 🌺116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以小见大: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特朗普在攻击他的政敌时有一个惯用招术,就是给对方取外号。有人因此嘲笑他的拥趸文化素质不高,但不得不承认,短词外号好记,“色彩鲜明”,很容易走红。但凡被特朗普取过外号的人,都没有“好下场”,外号甩不掉。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短词的短板恰好就在这里,它很难描述一种混合(并非是含糊)的含义。所以,用短词来描述人,往往是失败的(指正确)。

      让我们来看一下特朗普都制造了哪些杯具吧。

      希拉里,特朗普的竞选对手,特朗普叫她:骗子希拉里,crooked Hillary

      翻成骗子其实是不准确的,crooked有做作、歪曲之意,欺诈的含义也是有的,但主要是前者。

      我们可能会想,骗子的杀伤力不是更大吗?这就是特朗普的“艺术”所在,crooked给人留出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希拉里很做作?比如你看她在公众面前的微笑……后来果然就有人开始“挖掘”希拉里的素颜照。

      布什,美国前总统布什的弟弟,特朗普叫他:Low-energy Jeb

      布什同样是共和党人,特朗普在说他没有吸引力,没有激情,没有光芒,这个low样怎么能代表共和党呢?赶紧回家洗了睡。

      特朗普在当总统之前,总的来说是个商人,但他经历丰富,自房地产起家之后,开始涉足其它领域,开赌场、建球场,还进了娱乐界,在一档名为《名师》的电视节日中当主持人。特朗普是有语言“天赋”的。我的兴趣不在特朗普有什么天赋,我的兴趣在于有天赋的人会怎么做,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可以说,在特朗普之前,我并没有注意到短词的威力和破坏力。

      在这之后,我开始关注“经学”用语。我发现了一个特征,在中国古代,但凡所谓高级的学问,都是用“绕口令”般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其实,一般的文言文难度并不高,人们读不懂,往往是因为不了解以前的时代。而是“经学”是另一种语言,它似乎是一种有意让寻常人读不下去的表达。

      比如这段话,“天也者,形之名也;健也者,用形者也。夫形也者,物之累也。有天之形,而能永保无亏,为物之首,统之者岂非至健哉!”能很快明白在说什么吗?这是曹魏时期的玄学家王弼做的《易》注,它是在讲解“大哉乾元,万象资始,乃统天”。是不是感觉原文本来就不明白,越讲解越叫人糊涂了?

      有的人,认为这是这些经学家在故弄玄虚,但我认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假道士”,另一种则不同,这些人对他们所用的字、词有超乎常人的理解,也就是说,并非是“外人”不识字,而是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个字、词理解不同。那么,最开始所说的,短语有短板,有长处,显然是有所针对的,所针对的是“大众级阅读理解力”。

      综上,我的思路是,在(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教育时,用短文章的方式,或许是一种恰当的表达。

      实际上,我要谈的是“以小见大”。我们有些人太小瞧一些“小事”了,比如语言问题,说它是个无底洞都不算过份,越挖掘越有意思,可谓其乐无穷,可谓价值无限。

      但是有一些人人,并不具备这种以小见大的能力,总觉得自己是因为见过世面太少,才导致视野不开阔。可是,有的人游遍了五湖四海还是“见识短”,另有一些“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这鲜明的对比,难道不能说明问题吗?

      可是,以小见大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在我来看,说穿了,就是三点连一线。

      为什么是三点,而不是两点呢?第三点是用来检测。

      也就是说,以小见大其本质就是:假设某种规律是存在的,或者说,是以寻找规律的眼光去看一些有共性的问题,然后从不同的层面,提取一些样本,再将这些点连接起来,规律就呈现出来了。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它不同于以点代面,特朗普给他的政敌取外号,恰好就是以点代面,把局部的、有一定特色之处加以放大,乃至放大成全局,进而达到歪曲对手之目的,类似于人物漫画的手法。

      欺诈的基本手段也是如此,说的都是事实,但从来不说真相。这是从欺诈角度来看。从认识事物角度来看,如果总是以点代面,那么往往容易形成偏见。

      因此,以小见大,并不是以点代面,而是三点连一线。

      之所以说它是一种技巧,是指它的效率很高。并不需要做广泛的调查取样。不过,这还需要其它知识配合。

      以小见大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并没有现成的理论基础,我的看法是,如果确实存在一种规律,尤其是大尺度规律,这大尺度往往又指的是长时间,那么在时间轴任取几个点,这几个点必然会有易见的共性。

      所以,在研究社会问题、研究人的问题时,我往往会采取跳跃性极强的方式在古今中外间做穿梭运动。

      比如,经学用语,异乎寻常,而它的现代版就是学术用语。同样,有的是装模作样,装点门面。有的是理解的广度 和深度与常人有差异,这些人在选择字词时会比较讲究。

      不论是古代的玄学、宗教,还是今天的科学、哲学,都是重思考的学问。有些话,听起来像车轱辘话,但实际上,只有这样表达才比较充分——人类的语言有它的局限性。最经典的车轱辘话就是“鸡生蛋,蛋生鸡”,这六个字,其实名堂极大,有一些看似正确的理论,用这六个字破解,就会发现,它往往只谈鸡生蛋,或者只谈蛋生鸡。

      “高级语言”还有一个筛选功能,如同打哑谜。许多佛经小故事就是如此。读完之后,你笑你的,我笑我的,各有所悟。但往往在人与人的相互交往中,却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借此了解彼此。比如那个经典的吃馒头故事(吃饱了感慨早知如此,何必吃前面几个),有的人看了之后大笑故事中那个笨蛋,有的人读了之后默默不语,看到了自己也是如此。这就很容易看出来,有的人只会“外视”,而有的人擅于“内视”。这样的交流方式在有的人来看,是圆滑,但在有的人来看却是智慧。这里恰好就是要注意的地方,见人须说人话,见鬼要说鬼话。对一个悟性不高的人打哑谜,往往是下策,跟一个一点就透的人讲得太透,反而没了味道。当然,对于一个修养很高、善解人意的人来说,对方怎么表达都是可以的。这里谈的是一般性问题,是寻常人的问题。

      说回以小见大。可能是长期探索规律的原因,我不得不关心历史局限性。所谓历史局限性,就是指A+B是一种表现,A+C是另一种表现,我研究的是A,但要面对B和C,这样,就自然的“胸怀理想,直面现实”了。既有“总趋势”,亦有“阶段性特征”。

      长期做这样的探索研究,我其中的一个收获就是心态正了。真切的能做到,理想与现实兼顾了。确实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讲究,能将就了。其实,这就是我个人反对矛盾论的根本。而矛盾论之所以走俏,恰好反映出许多人总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不知何去何从。

      我以为,马克思主义,说到底,是一种大众读物,是一种商业产品,它在讨伐资本主义,但它用的方式却恰好非常资本主义。而在我来看,真正能推倒资本主义的,绝不可能是资本主义的套路,就像秦能统一中国,靠的是与宗法制不同的官僚制。

      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与佛教、与基督教并没有什么不同。它们叫人解脱的方式,完全一样:打倒现实。

      此生已然没有希望,幸福只在来世。只不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变形为“为了下一代的幸福,牺牲上一代。”而佛教与基督教则是告诉人们,活在地狱里,死了去天堂。

      这也反映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巨大差异,中国文化里有很强的“传宗接代”精神,而西方文化中则强调“我”(往往被批评为自私)。如此,也可以说,西周建立起来的宗法制(严格来说,自夏朝起就已经有了雏形),其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今天,它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我们不光要看到父母对晚辈的溺爱中的不良成分,还要看到中国父母意识里为了下一代可以牺牲一切的成分。我们并不能简单的赞美,也不能简单的贬低。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才分出来,奸愚与智勇。

      我找出来这一“解脱”规律,恰好用的就是以小见大的方法。

      在其它一些领域,比如西方的一些看起来有对立性哲学门派中,也能看到它们的踪迹。我们中国古代纠结的忠孝不能两全,也是如此。简单的因果关系之所以一直有大众市场,还是因为如此。

      对于两难问题,最受欢迎的“解脱”方案就是:“闭着眼睛”打倒其中一方。

      也就是说,对于人而言,最头痛的问题,始终是双重身份问题。

      一边是理想,一边是现实,一边是大规律,一边是历史阶段,一边是孩子,一边是双亲,一边是昨天,一边是明天……

      在数学中,分数之所以难,难就难在分数既是“式”亦是“数”。但在数学中却容易“解脱”得多,只需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场合调用“式”或“数”即可,但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才行。

      换一个角度来看,双重身份,就是关节,就是桥。

      比如,中层干部,一边是领导,一边是下属,往往也是“忠孝不能两全”,而在工作关系中,中层干部是最重要的桥梁。中层干部不行,大家都不好过。西晋与东晋之所以萎靡,核心原因就是士族这个中层始终在摇摆,并且在战乱中不断壮大之后,逐步与整体“离心离德”。心中没有皇帝,眼中没有百姓,一个个士族庭院,俨然一副世外桃源的架式。皇帝走马灯的换,老百姓杀了一拨又一拨,唯有士族大家挺立不倒。

      但是如果我们能跳出这个历史的局限来看,又会发现,这似乎是一种必然,这种必然绝不是简单的“自保心态”可以解释的。甚至可以说,它也是成绩斐然的。一些士族子弟,躲在世外桃源中创作出了无数难得的佳作,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也确实在客观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可是当我们这样表述时,又往往会引发误会,似乎是在赞美,是在称许。其实不然。这种观点,用人类的语言,很难尽述。

      一言以弊之,我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发现了:纠结态,是人类最难处理的状态。

      它有许多应用的场合。

      最常见的,最常用的,就是在日常交往中,不要让对方两难。但是,这种策略,就如同前面所提的士族一样,它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自保策略。

      有些女性钟爱那个问题:我跟你妈同时掉河里了,你救哪个?

      被问的男性,往往会因此开始厌烦他的对象。为什么?在没有解决两难问题之前,在没有找到普遍性解决方略之前,人最头痛的就是这种两难处境。既然你爱我,为何你又要折磨我?

      最后梳理一下:

      方法是以小见大(三点连一线)

      起点是特朗普给政客取外号的招术——语言问题——独特的车轱辘话——带有偏见的理论受大众欢迎——反映出“两难”问题是普遍性问题——任取一个历史“点”来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偏见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人们需要在两难中得到解脱。

      还是应了那句话,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可能有人会说,这事我早就知道了啊。还用你说?

      那么结论中的结论就是,西方社会欺诈盛行,西方理论带有普遍的欺骗性,就是因为他们在处理两难问题,倡导的是容易,是解脱,给一个看似充分的理由,人就由此解脱了。而东方文化恰好相反,倡导的是困难,是解决,任何理由都不足够充分,人需要掌握的是度,而要掌握度,需要长久的练习。

      因此,一个要骗,一个愿意被骗,西方文化就这样流行起来了。

      自然,这其中还有物质条件,工业化、较高的自动化程度、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有了这样的物质条件,再加上前面那样的你情我愿的心态,从人数上来看,许多人自然就会生出懈怠。这里,可能还有一个因素,追求不高,换言之,大众追求远低于社会精英,双方差距不断拉大。按历史经验来看,之后必然是火星撞地球。但历史经验往往并不可靠。AI的问世,非常有可能打破历史规律。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此外,现代物理学发现量子纠缠,多个粒子彼此作用之后,无法单独描述单个粒子的性质,而只能描述整体。人,恰好就是量子纠缠。

      但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人类社会在不断壮大。换而言之,早期的人类,其个体,相对于社会,并非是量子级的,而是更大的粒子。因此,古人的一些观念在今天并不适用。我们今天的人,已经量子化了。纠结这一词汇走红,说明的是人类社会的壮大,个体的微观化趋势。

    • 家园 成年人是怎样毁掉孩子的?

      直言不讳的说,主要是成年人认知出了大问题。

      其中第一大项是,认知碎片化。这个现象我们经常谈,却只是空谈,不知道它的危害。

      为什么有的孩子上了许多堂逃生课,一旦发生火灾他却还是坐电梯呢?这就如同我们在纸面上谈统筹问题(那个经典的烧水期间洗杯具),不仅是未成年人,连成年人统筹都做不太好。

      假设,冰箱不在厨房而是在起居室,我可以打保票,如果做测试,10个人当中有70%的人会来回走许多冤枉路。一会忘了拿蛋,一会忘了某种调料,诸如此类。一些成年人,看起来是会统筹的,其实有“虚假”成份。这是因为一些普遍性的流程,经过多年的反复打磨之后,已然程式化,学会的本质是背住。但像前面所描述的场景,并非是普遍性流程——指的是包括所有细节在内。

      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凡事做之前过一遍脑子”是一句空话。统筹的前置动作是在脑中已经把绝大部分环节都想到了,进一步规划过了。许多人其实是很粗的想了一下,完成度大概只有50%。

      这里又涉及到另一个认知,不把小事当事。“不就是忘了拿蛋吗?就这么点小事还小题大做?”有相当多的人就是这种看法。不是忘了拿蛋,而是忘了拿了某样不可缺失的物品

      所以在纸面上学习统筹,其实可以说,意义远低于预期。反过来,一个人是在实践去练习,其中的一个目标是“少走冤枉路”,他就会在做之前先仔细想一下,然后才采取行动。这样培养出来的人也不会拍脑袋下结论。拍脑袋下结论,机理同样是没有仔细想过就“行动了”——下了结论。

      认知的碎片化对于教育的危害,就在于不能找到小事与大事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教育中自然就是轻视小事。而这些所谓的小事,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练习。

      此外,认知碎片化之下,一些人只能观察到现象,而不能将其转换成为一种“操作”,也就是无法从现象中学到可学的内容。比如,我们都知道一个现象,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穷人的孩子凡事都要亲力亲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的手、脑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开发。可为什么穷人的孩子又“不行”呢?这是因为他们的许多工作是从别人那里拿的“程序”,并且承担了太多力不能及的工作。因此,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是个假象。不论是谁,总是从别人那里拿到现成的“程序”,都会不利于早期大脑开发。拿了“程序”连做都不做,自然就更差劲了。比较下来才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为什么做都不做呢?这就是第二大项了:令行禁止。

      “天”定的规矩,极严格。不吃饭,就得饿死,没得商量。自然令行禁止。我们人类往往做不到,尤其是在所谓的小事上面。我们总是网开一面,总是期望用讲道理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而实际上孩子们3岁就知道察言观色了(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就是这么被骗的,他有相当的论点是错的)。一个孩子如果做错了,在长辈那里只是一通批评,甚至还有人在旁边说“小孩不懂事,你干嘛要求这么严”,他心里明白:“其实我这么干,并不会把我怎么样。”长辈不能令行禁止,培养出来的就是耍小聪明的下一代。待他们长大后就完全显露出来,各种偷奸耍滑,各种撒泼打滚,发展为一个奸人。

      这里提一句神童。许多神童,为什么小时候表现出来聪明呢?主要是因为他们打小就自己去做小事——不光是行动,而且有思想,也就是说,他们是自己观察别人,自己琢磨,自己去行动。学说话、学走路就是如此。可为什么又有许多神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呢?当这些神童遇到其它人后,跟别人比“发现”自己“吃亏”了,于是改性,变奸。自然迅速走下坡路。相反,小时候显得愚笨的孩子,往往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没有人愿意给他们提供所谓的帮助,他们只能靠自己,并且由于长时间显得很蠢,他们也没有太多可能变奸。直到思想成熟之后,他们才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并非别人说的那样笨”,同时,又理性的认识到,“我并不笨,也没有吃亏,我不能像某些人那样奸”。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今天的孩子,其基础性能力(自己想,自己做),跟他们所学的内容(包括学校里学的课程)来比,实在是太低了。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说,不少学生相当于幼儿园水平,而他们所学的初中课程相当于研究生水平。这些学生“根本就够不着”。老师们惊讶的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甚至只能做跟以前做过的几乎完全一样的试题,稍有变化,他们就举手投降。可真的是初中才观察出来吗?并非如此,幼儿园就表现出来了,但是“孩子还小,不懂事嘛”。从幼儿园一直到初中,这样发展了十年之后,问题才比较充分的暴露出来:又懒又蠢。

      并非是所有成年人不知道,有些成年人是比较清楚的,但这些成年人不愿意去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仗着自己有本钱。以身作则成了空话、套话、漂亮话。

      至于我以前反复提到的,学步车对孩子的成长有极大的危害,许多人也是不当回事的。“爱心”、“仁心”泛滥。学说话、学走路,是人类最最基础的学习。“天”定的规矩是:学不会发音,就无法交流,学不会走路,就会摔跤,绝不“留情”。而人类太多情,用学步车来“帮助”孩子学走路,本质是剥夺了孩子的学习机会。

    • 家园 为何如今的孩子退化到成年人无法理解的程度?

      我们并不是要告诉学生,世界是怎样的。我们要告诉学生,该怎样去认识世界。我们有传授吗?没有。我们总是给,给这个,给那个,一味的给。其实现在的孩子退化到连记忆都成了问题。因为他们觉得,一切都是别人给的,并没有“我”,并没有“我”这个“人”(他们太缺乏这种意识了)。

      这不是年龄小的问题。比如,有的孩子有父母盯着就好好洗手,没有父母在场就不洗手。这不是简单的懒。而是他们认为这件事跟自己无关。甚至,在他们的意识中,吃饭、睡觉,都是跟自己无关的。现在教学活动难以开展,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我”,“我”是一个“人”,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饭是我在吃,是给我吃,我不好好吃,我会受损。这是特别基础的认知。今天一些孩子连这个都没有。我们许多成年人,也有类似 的表现,只不过程度要轻一些。

      现在有许多孩子与”我“有关的只有一件事:玩。这才是他们的”我“,他们全力以赴。有的孩子甚至连玩也跟自己无关,他们已经把玩简化成了:参与。“我”玩了。至于“我”是不是觉得好玩?不关心。“我”唯一关心的就是“我”玩了。

      不可思议吧?现实就是这样“残酷”。我们给得太多了,他们从小就没有一个环境去建立“我”。如今有一些评价,比如“现在的孩子特别自我”,是不对的。,可以说,是离谱的。一味的给,一味的多给,剥夺了孩子建立我的权利。

      那么,“天”是怎么给的呢?

      给果子,果子长在树上,什么时候成熟?“天”不会告诉人类。在哪?也不会。需要人类去寻找相关的答案,时间与空间。与此同时,“天”还“给”一个内容:不吃东西就会饿死。

      这个教学基本模型,太高级了,自动就让人去寻找时间和空间。我们的教育教学但凡能学一点皮毛也比当今效率高上一万倍。

      来看一下这个模型:“天”这个老师,给果子,同时给人一种意识“吃果子就不会饿死,不吃就会死”。这是“天”给的,给两个,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精神,其它的就不给了。人会自动 发生学习:在恰当的时间、去正确的地点、用科学的方法摘果子。

      反观,我们的高考是给老师(物质),给意识,“不考上就完蛋,考上就胜利”。学生自动发生了什么呢?我们的父母是给钱(物质),给意识,“买需要的东西”。结果是孩子拿着钱去买糖了,自动化高得很。起码也得是买了糖以后没钱了。

      我们人类给,却不像天那样严格——做了,就生,不做,就亡。我们太有“仁心”了。爱心泛滥,蠢猪成群。

      依我说,高考改革,第一项,就是恢复留级。一年级要上二年级,得考。考不过,留级。留了十年考不过,还是留级。一切都解决了。

      今天的孩子普遍给成年人浪费感。这是因为他们大吃大嚼,不会品味,所以他们的感受是:没意思。

      如今不谈所谓的恋爱,就是丢人的事。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对恋爱的理解,就是有个异性朋友,这个异性朋友是“我”独占的。除此之外,再无其它内涵。所以他们将来会认为,爱情就是狗屁。我说将来的人要吸毒,并非是拍脑袋说的。他们需要强刺激,表象是重口味,原因是不品味。

      这些孩子,没有“小”的能力。他们不能通过一件小事,长经验,有悟性。教育他们的办法,只能是大事,要吃大亏。我们今天许多人很诧异,为什么年轻人会干出这么蠢的事?是因为只有“大”,他们才会有所感受。但人从身心的承受力来看是有客观标准的(上下限),故事情的最后,简单说,胡吃海喝习惯了,最后把自己撑死了。

      不过严格来说,这或许是一种实验,或许是在问:人的极限是不是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比如有的人发展成大胃王,一顿吃掉的食物是寻常人的三五倍。这就太深奥了。

      我只能确定,会品味的,不需要太多。一花一世界。我还能确定,许多教育工作者,是不通人性的,他们对于这个问题很缺乏认知,也没有主动探索的意愿(不认为跟自己有关)。

      我现在有了一个认识:悟性高低,跟以小见大的能力有关,进一步又跟品味有关。会细嚼慢咽的,就会品味,就会小,就能从一件小事中学到许多。那么以小见大的能力,或者说品味的能力又需要什么呢?需要少。客观上少了,就会让人自动或者容易被引导成细嚼慢咽。

      比如,今天有人回忆,“我小时候只有一个玩具,陪伴了我许多年。”许多人“反思”,认为自己当年太苦,这个反思荒诞。正因为当年只有一个玩具,所以这玩具被玩透了。正因为如此,具备了以小见大的能力,也就是有了悟性。当然,光是少肯定是不够的,但没有少估计是不行的。

      除了物质,还有精神上的少。成年人教育得少,没有几个人反复跟孩子讲这讲那,介绍这介绍那,孩子就只能自己去了解。这是过去的情况。我们今天信息多到怎样的地步?我们今天的教育是24小时、360度无死角的开展。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哪里有悟性可言呢?

      不过,我并不能说多就是坏事,毕竟我是用历史来做参考的。或许这样说比较客观:多了怎么办,现在还不知道。如果不知道,那么多就会成为一件坏事,我们只知道少了怎么处理。从长久的历史经验来看,人类是不会处理富裕的,一富就完蛋。

      也不是完全束手无策。成年人,在富了、多了的情况下,长时间保驾护航,一直到孩子遇到他们能感悟的大事为止。这非常辛苦,除非有人工智能提供帮助,但如今还没有。这种保驾护航,超乎一般人的想象。就连饭前洗手、饭后漱口,顿顿都要成年人来检查,没有几个人干得下去。

      再者,教育问题从来不是一个家庭的问题,一个孩子的问题。还有一个【跟别人比】的要素。比如像我的孩子在吃饭问题上跟我谈判是没有可能的。但她去跟同学比较了之后,认为自己吃亏了。别人吃饭都是要父母哄的,孩子高兴了,给父母赏个脸,才吃。在所谓的“劣币淘汰良币”之下,现在的父母是在比赛谁更纵容孩子。一山更比一山低。有些比较懂事的父母根本就没有办法,无能为力。“对方人太多,我搞不过。”最终是家庭破裂:“妻子向丈夫怒吼,你他妈挣钱太少!”要不然,为什么高考一结束,许多人就离婚了呢?

      如今的孩子成长速度极慢,慢到可怕。在一线工作的老师对此深有体会。有的孩子,甚至手把手的教也学不会。在三线四线城市的老师感觉好一些,而在一二线城市工作的老师,几乎就是干不下去了。这不是厌学,而是“我”这个内涵极单薄。他们的“我”,非常简单,内容极少。吃饭跟他无关,睡觉跟他无关,除了玩,一切都跟他无关,都得是别人代劳。

      于是有的学校现在开始搞军事化管理,但根本就治不病,根在家庭教育上在面,在基础教育上面。管得了孩子,管不了孩子的父母。父母在后面拖后腿,谁也无能为力。

      讲了多少年,没有人当回事。如今是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啊。以前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如今是我的妈我杀了干你什么事。

      历史的车轮,木有人可以阻挡。中国的希望,在穷人身上。

      最后举一个关于“少”的例子:喝水。

      如果口很渴、水很多,那么人就不大会听从别人劝告,慢慢喝。

      但是如果水很少,此时有人传授经验:“喝一口,含嘴里,慢慢咽下去。不需要太多水,就能解渴,这样喝水,还能保护肾脏。”人就容易听进去。

      但今天的成年人有几个是这样喝水的呢?就更别提未成年人了。许多人大口喝水成习惯(广告里不就是这样吗?),不知道这样做每天都在损坏自己的肾。

      关于如何“严管”,我也提一点建议。比如,杯子喝完水,杯盖不盖回,杯子没收。这是一个模型。从严,并非是打、骂,而是在管理上从严,从小事抓起。实在“下不了手”,那就管住自己的嘴巴,当一切没发生。

      每件力所能及的事都是自己去做,其实就是最好的大脑开发训练。

      通宝推:达雅,
      • 家园 废了高考一切都活了

        现在的孩子之所以认为一切都和自己无关,本质上就是因为家长和社会把孩子当成考试工具,把人生目标设为改变社会阶级。

        结果就是孩子成了毫无自由意志的行尸走肉,家长老师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中国人呐,真是被孔家店毒害而不自知。

    • 家园 从头开始学,第三课

      我前面讲过一个观点,我读史,只读出来一个字,骗。那么聪明的读者就会明白,既然有骗,那么就有不骗。人类撰写的历史,只是人类活动的小部分,可见大部分是不骗。

      这一课,我就要谈一谈不骗,谈点真的。

      我们成年人可能都观察到一个现象,都是学习,一个是学习玩游戏,一个学习课程,都是要投入学习成本的,为什么孩子们学习玩游戏,从不喊累?(当然,有的孩子连游戏也学不会)

      为什么?

      这是一个重要问题,但是我们有太多人,拍拍脑子就回答了,“游戏好玩呗”,于是,课程就被贴上了枯燥标签。真的是这样吗?

      胡扯。

      我以为,学习玩游戏,跟学习课程,一个重要的区别是,前者是怎么学,孩子做主,后者是怎么学,每一步都要听老师的。

      哪个别扭?哪个自在?这才是根本。

      我想,有人会说,学校的课程,其内容是系统化的,并且还比较复杂,并不能像游戏那样。但我说的不是这个。我的说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系统”的,实际上,这个世界上的多数人,是不系统的。正因为如此,史书上记载的那些内容,跟合适多数人的生活方式,是扯不上的。

      我女儿看了电影《哪吒》之后,跟我聊了一下,其中她提到,电影音乐不怎么好。

      我就给她简单介绍了一下美国电影工业,告诉她暑期黄金档是怎么回事,告诉她中国电影业目前其实很缺人才。

      因为我们长期培养的是学院派,这些人,暂且不说有没有能力制作影视音乐,至少,他们中许多人不会把目光投向这个领域。

      这些人,都是打算被写在史书的人。而你不是。你本来就没有这个想法。你要的是你的生活。

      我又对我女儿说,难道你不觉得你生活在地狱里吗?你整天听到的就是分数、考试、文凭,这是什么?能吃吗?能喝吗?能闻吗?能听吗?你为什么要把你的人生禁锢于此呢?况且你并不喜欢。

      你完全可以有一个想法,有一个理想:我要成为电影音乐人。

      这样,你才有了,“我想做的事”。

      你可能经常听到一句话,甚至《哪吒》这部电影里有就有类似的台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可是这句话,到底是说给什么样的人听的呢?是说给“有想做的事”的人听的,也就是说给“有一个关于事业的梦想”的人听的。

      而你,因为每天只听到分数、考试、文凭,你其实并没有产生过这样的梦想,所以当你听到这样的话之后,感受到的是其实是空洞,是茫然。

      许多孩子和你一样,他们觉得这是一句“好话”,但又不知道好在哪里,又不知道该怎么办,故而他们走上了任性之路,成了一个“我说了算”的人。

      这是一个很大悲剧,而这悲剧的始作俑者,来自于他们的父母。

      因为他们的父母,曾经是用考试来获得一个城市户口。他们的梦想就是进城,成为城里人。一旦实现了这个梦想,他们的日子就没有了着落。因为他们从未想过,自己可以去做什么。

      他们的父母,就这样带着自己的记忆来引导孩子。

      这就是整个悲剧的始末。

      所以我给你的一个参考就是,你可以不用如此,你可以像学习玩游戏那样,开始你的人生(走进社会)。

      不会有人规定你,今天要写多少作业,明天要背多少书,你就只有一个目标:我要成为电影音乐制作人。

      接下来,你就会像学习玩游戏那样,一边跌跌撞撞,一边乐乐呵呵的“玩”下去。

      我相信许多人还是认同这句话的,“不要让孩子复制你的人生”。可是,我们这些父母的,又是怎么做的呢?

      自己当年参加高考,或者没有考羡慕考上的人,于是“我的孩子”也需要如此。

      这是真的吗?这世上真的只有这一条路吗?不是。我读史,其实最大的收获就是,我发现史书里写的东西,太少了,根本就不是社会的全部,我们人类社会是极其丰富的。

      因为自己没有走过,所以畏惧了,所以阻止了,所以甚至不给孩子选择的自由了。

      但是,自己没有走过,别人走过。

      难道不是这样吗?难道所有的人都是需要经过所谓的系统化学习才能步入社会的吗?并且,这些人,活得又怎么样呢?

      真的活得很开森吗?

      为什么一定要孩子去重复自己那条并不开心的路呢?

      这是迫害啊。我们的教育,最大的虚假,就在于强迫所有人去接受。

      我手舞足蹈的给我女儿讲了几个小时,我感觉她的眼睛变了。

      去做,去做你想做的事。但你首先,得有事,想做。那是你的梦想。

      一个人,活一辈子,没有自己想做的事,是最大的悲剧。我不希望我女儿这样白来人世一场。

      在我来看,许多人,从未有过这样的念头:“我想做什么”。考上大学的,无非就是“我考了多少分”,然后我有相应的资格报考什么学校,然后是稀里糊涂的或者看哪一个将来好找工作选了一个专业。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种人生难道不荒诞吗?难道不奇怪吗?难道不是不可思议吗?所以,只好买醉,只好我要挣钱,只好刷手机。

      一个人,从未产生过“我想做什么”的念头,哪里来的“我”呢?这样的“我”哪里会有存在感呢?这样的“我”与“你”与“他”又有什么分别呢?

      我实在是无法想象,这些人究竟是怎么活下去的。说真的,让我过一秒,我也不愿意,我宁愿去死。

      第五人格,这款游戏,是我女儿这个“我”选的,“我”学的,“我”玩的。按她自己的说法,水平不咋的,但是很尽兴。只要她愿意,我愿意提供一切帮助,帮助她用同样的方式,尽兴的过一生。而不至于像她、她同学现在这样,不至于像她的长辈那样,茫然的虚度的一生。

      我女儿曾经向我怒吼:凭啥要跟你们一样过?你们过得并不好。我狂笑三声,告诉她,你说的“你们”当中,可不包含你爸。

      因为你爸是一朵奇葩。

      跟“他们”,太不一样了。

    • 家园 学习是高风险事业

      学多了,不见得是好事。本事越大,手里的利益就越多,越难以割舍,到时候那才叫痛苦。学习是有风险的。

      就拿读书来说吧,你怎么才知道读的是真经?成本很高的。没准读到最后一句才明白,全书通篇都是鬼话。

      很多人根本就没有这个思想准备就开始学习了,他会想不通的。

      我女儿很小的时候,她就问我,凭啥听你的就一定OK?我告诉她,凡事都有风险,如果亏了,只能认。干不干由你。

      我以为,真有责任心的老师,应该一开始就告诉学生。开卷不一定有益。今天学得呱呱叫,没准就是在为日后 受罪“努力奋斗”。看看我们中国那些历史人物,谁不是饱读诗书?有几个不是天天买醉?

      人,活在世上,说得简单点,就是愿赌服输,说得好听点,就是尽人事,听天命。至于有没有尽人事,自己知道,天知道。天是不会讲客气的,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或者说,人的状态,始终就是,不干是不行的,干了也有可能是白干,并且白干的概率并不小,可以说很大。在心知肚明的情况下,还要认真干。难不难?想太多,就很难。其实是没想通。想通,一点都不难。

      我女儿有时候对老天爷恨得牙痒痒的,恨不得一口咬死他。哈哈。她想不通。

      然后,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古人并不傻,自人类打小起(好比个体的五岁),人类就开始进行自我欺骗。

      比如地心说,这是一骗术,我猜测它的根本是在于指鹿为马,我就骗你了,你敢不敢指出来?指出来我就砍掉你的头。

      人类的指导思想,就那么两句话,其实根本不需要再进一步论述。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天天讨论的?假装讨论呗。

      为什么一味的读书其实就是一种自欺呢?大家都是人,为啥你不能自己去想?一定要读别人写的书?所以呢,读了很多书,发现纯属是在浪费时间,不怪别人。自己自愿的。不承认也不行。

      我个人猜测,埋葬风俗,起源于人类的自欺。十之八九是把自己亲人给吃了。

      我们今天的人完全可以理解这件事。杀谁,都不如杀自己亲人来得快。书上说,古人一开始不是采集,就是捕猎。但是我们看一下食肉动物就知道,这样的生存方式,很困难,经常会出现饥荒。在这种情况下,吃什么?吃自己的妈,吃自己的娃。

      难以想象吗?我看,正常得不得了。

      母性崇拜,很有可能其中杂糅了负罪感,女人被吃得太多,断子绝孙了。按人类的身体结构来看,男性可能一贯都 有优势,就算是母系社会,男人饿急了,搞暴动,把女人给吃了,那还不容易?

      然后为了搞点心理安慰,就安葬了一下。还特地跟自己的居住地搁一块。估计是后来有人实在是受不了了,才慢慢挪出去。

      我们中国,后来特别强调血缘,强调亲情,我怀疑,是以前吃自己的亲人吃得太多的结果。吃到自己良心受不了了,觉得负债累累,然后又掉转头来搞血缘亲情崇拜。

      另外,从物质面来看,把自己亲人吃掉之后,还可以继续利用,骨头可以成为工具,这也是把死人安葬在居住地之内的原因之一。后来技术发展了,也不再用骨头了,就慢慢迁出去了。搞母性崇拜,强调血缘亲情,前面也讲过,也有物质面的因素,吃得断子绝孙了,得有法律来约束,不能再吃了!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

      因为从甲骨文来,商代时,汉字已经非常成熟了。这个成熟,是内在的成熟,而不是外在——指的是后来发展出会意、指事,字形变化之类的。照此来看,史,不可能就只到这里。我高度怀疑,是人类自己给毁掉了。为什么毁掉了呢?做了无尽的恶,害怕自己子孙见到。

      我们中国人的祖史,有可能极其凶残,极其残暴,可能是地球第一残暴。当然,脑子也不错的说,要不然不会进化出先进的汉字。另有一种可能,就是剽窃过来的,然后把人家整个给灭了。

      中华文化之根,有可能是知错认错。而不是什么别的。因为别的内容,是人,都能搞明白,无非是路线不同。

      对于人而言,最大的问题是,有了真知,不做,经常想作恶,经常作恶。所以,认错不认错,是一个很要紧的事。

      我估计,西方文化之根就是骗下去。

      我们一开始供的祖宗牌位,可能是一种警示,而不是一种感恩。每次作了恶,去太庙转一圈,一想,不能作啊,我爸就这样,犯下滔天罪行,我怎么能跟他一样呢?差点搞得断子绝孙了。最开始可能是这个。后来变了。

      西方发展出来的忏悔,里面有虚假的内容。我把我干的坏事,告诉一个绝不会出卖我的人,我就解脱了。这还不假吗?

      简言之,我认为,我们人类,最开始,是混沌的,跟动物一样,见谁吃谁,自己人也吃,哪个好下手,就干掉谁。在这个阶段,并没有我们今天说的道德。

      然后出现了一些关键性的思想。之后就分叉了。

      一条路选的是认错,一条路选 的是继续骗。当然,两条路都不是纯阴纯阳,或者说一开始是,后来又出现了变体,有点类似于太极两仪四象。

      • 家园 我认了

        王明阳,是个大骗子。他说,知行不合一,是因为没有真知,他完全是在制造精神毒品。并不是因为没有真知,而恰好相反,是因为有真知,不做。所以他给解释成,没有真知。

        马克思,也是个大骗子。一本书,99%都在讲真话,关键时刻说假话。

        我因为没有真知,所以我知行不能合一。这就是王明阳的骗术。之所以大行其道,那是因为有人愿意这样吸食。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是因为他的和而不同,确实就是真理,他确实明知道没有回报还到处奔走呼告。他最后回家写书,并不是放弃,而是尽了人事,知了天命。但是他,并不是100%的圣人,他还是有说谎的地方,因为靠了宗法制,他把他的子孙保住了。所以孟子有非凡的勇气,关键时刻对学生说了真话,“我的阿客琉斯之踵就是我爸,为了我爸,我什么真理都可以放弃。”

        所以我读史,只读出来一个字:骗。

        一个人最大的痛苦,是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人走向悬崖,自己无能为力吗?

        不是,这是谎言,是挡箭牌!明明就是自己。把自己的亲人拉来当挡箭牌,显得自己是一个追求真理的人。这比小人还要小人,极其可耻。

        我承认了。我不可耻。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