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为国家民族争生存,真大荣幸 -- 冷眼旁观

共:💬1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为国家民族争生存,真大荣幸

    为国家民族争生存,真大荣幸”

      本报记者钱滢?|

    68年前的今天,中国全面抗战的枪声在卢沟桥打响。数以千万计的爱国志士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告别父母妻儿,毅然奔赴前线,抗击日本侵略者。

    战火在这头,亲情在那头。是怎样的信念,让他们舍弃小家,甘愿献出生命!昨天,记者在淞沪抗战纪念馆读到了一封特殊的家书,它是一位抗日将领在为国捐躯前写下的绝笔信。

    “试看倭奴凶焰到几时!”

    满弟:

    近未得你信,甚念想。身体好。我旅现已编为十一预备师,师长为前旅长。我已调充第一旅第一团少校团副,我连已改编为十一预备师第一旅一团一营一连,连长职交易排长接替。

    十一月一日即开上海参战,吾素志已达。此去当与敌一争高下,试看倭奴凶焰到几时!吾兄弟或将从此永别,此无丝毫悲虑,为国家民族争生存,真大荣幸!家事弟当负以后完全责任,吾无积蓄,妻儿生活当有累于汝等者,此余恨事耳。

    到沪后当有信告,吾体近转健,毋为虑。手此,顺叩

    安好

    兄学苏手启十月廿八日

    民族气节让人动容

    写信人是国民革命军陆军的一名副团长,名叫方学苏。1937年11月1日,他的部队奉命从湖南出发,开赴上海,阻击在金山卫登陆的日军。就在写完这封信的一个多星期后,该团在枫泾与日军正面交火,方学苏在激战中中弹牺牲,那年他才30岁。

    信开头所称的“满弟”,是方学苏的弟弟方强,湖南当地话中常把最小的弟弟叫做“满弟”。1998年,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副馆长沈建中千里迢迢赶赴湖南常德,从已是80高龄的方强老人家里找到了这封信。“信虽简短,但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抗日决心和民族气节,让人动容。在写信时,他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所以连后事都交待好了,托付其弟照顾妻儿。”沈建中说。

    从信中读懂父辈

    方强老人已在3年前过世,记者昨天联系到方学苏的儿子方亚龙。

    “父亲牺牲的时候,我才1岁多,那时候母亲正身怀六甲,妹妹是在父亲牺牲一个多月后出生的。”如今已年近古稀的方亚龙说,母亲非常不易,强忍着丧夫之痛,独自将2个年幼的孩子抚养成人。“提起父亲,母亲总是很伤感,我也不敢多问。父亲的事迹是叔叔慢慢告诉我的。”方亚龙说。

    “高中的时候,叔叔就开始给我讲父亲,还把父亲的绝笔信寄给我。虽然我的记忆中没有父亲的音容笑貌,但从信中,我逐渐认识了父亲,我为父亲感到自豪、骄傲,他以民族大义为重,不顾个人安危,很了不起。”

    方家经过多方查找,寻到了方学苏牺牲时的详细史料。1937年11月8日,方学苏所率部队与日军浴血搏斗,方学苏负伤,团长劝他退下,他坚决不肯,说: “枫泾为我战略要地,枫泾失,浙西非我有矣,岂可因伤而退?”方学苏从容包扎好伤口,誓与日本侵略军血战到底,2天后牺牲。1990年方学苏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如今,方亚龙也给子女讲述爷爷英勇抗日的故事。今年清明,他还特地带儿子来到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缅怀先烈,告慰父辈们的在天之灵:每个中国人都将永远记得,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将士们!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